关于张九龄的繁体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张九龄的繁体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张九龄的繁体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张九龄的繁体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张九龄的经典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九龄的经典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3、《呈耿广州》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
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
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
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
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4、《敕赐宁王池宴》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
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
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5、《酬宋使君见诒》
陟邻初禀训,献策幸逢时。
朝列且云忝,君恩复若兹。
庭闱际海曲,轺传荷天慈。
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
才明应主召,福善岂神欺。
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淄。
6、《酬宋使君见赠之作》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
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
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
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
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7、《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8、《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
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他是西汉张良之后,是开元年间宰相,唐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便是张九龄。虽然张九龄并非以全力写诗为主,但通过诗文诉说官宦的沉浮与个人成败,抒发自己多愁善感的内心,反映出其文人士大夫的情绪,在我国诗坛占据很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张九龄笔下十首诗作,体会文字背后诗人的文学思想与精神内涵。
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与显赫的地位,让张九龄的诗歌施加了个人魅力与威信。他在诗文中融合了其在宰相位置上的政治主张及文学主张,因而让其诗歌拥有独特的魅力。尤其那些山水纪行诗,酬唱寄送诗,奉和应制诗最具代表性。咏怀诗可以反映出初唐诗歌转变轨迹及盛唐诗歌的魅力,同时展现了弘远阔达的审美境界,为盛唐繁荣的诗坛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开辟了宰相诗人的新篇章。
据统计,唐朝宰相有368人之多,宰相诗人就有161人,其中张九龄不仅是闻名于世的唐朝宰相,又身居诗人一职,是影响力最大的宰相诗人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张九龄的诗就是其思想和为人的写照,他一生遵循儒家入世精神,恪守儒家风范,在其存世之作之中,得以体现。一方面,他用诗歌叙写匡辅美政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流露出远离世俗的愿望,凸显矛盾心理状态,也是宰相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
在张九龄的诗歌之中,也能够侧面反映出诗人通古烁今的才能以及高深的内心修养,因为这一点成为当时文坛的楷模。又因为其人品正直,内心豁达,写作手法新颖,诗文内涵深刻,情感细腻等等特质,加之对后辈人才无条件的提携,张九龄不仅在政坛高居宰相一职,在文坛上颇受爱戴,*对其也是推崇有佳。
真正能够反映出张九龄真情实感的是咏怀诗与山水诗,咏怀诗能够让读者体会到诗人的忠心耿耿,官场起起伏伏的悲喜交加的情感,还能让读者认知诗人的鸿鹄之志,绽放出超高的境界。写山水诗是因为他多次往返祖国各地,看到壮丽山河,寓情于景,体现超高的审美观,并感悟人生,首首佳作流芳千年,被后世极力推崇。
纵观张九龄的诗歌创作之路,与其政治生涯始终联系在一起,反映出仕途与心路历程。在他青年时代的诗文中,能够散发出张九龄的雄心壮志,诗歌体现豪迈的风格。入仕之后,诗文缺少了尖锐,更加圆滑,流露出隐居的意图,暗含郁闷之心境。暮年的张九龄孤独寂寞,他用诗文安抚受伤的心灵,是自我治愈,也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无奈,具有强烈的个人写实意味。
必须要说的是,虽然张九龄并非唐王朝最具影响力或者说最有名气的诗人,但正是因为张九龄的出现,又因为宰相与诗人的双重身份,使他推动了唐朝诗歌的繁荣,又因为其写作手法与诗论,组建文学集团,提携年青一代的诗人,种种举措影响着盛唐和晚唐诗坛。值得一提的是,“张九龄风度”成为盛唐诗人的审美取向,是初唐到盛唐的精神纽带,可见张九龄在唐朝文坛的重要地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张九龄笔下的十首诗作,体会其文字的魅力与诗文散发出的精神力量,读完相信你会爱上张九龄的诗。
晚霁登王六东阁
【唐代】张九龄
试上江楼望,初逢山雨晴。
连空青嶂合,向晚白云生。
彼美要殊观,萧条见远情。
情来不可极,日暮水流清。
感遇·吴越数千里
【唐代】张九龄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感遇·兰叶春葳蕤
【唐代】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唐代】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感遇·孤鸿海上来
【唐代】张九龄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秋夕望月
【唐代】张九龄
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
所思如梦里,相望在庭中。
皎洁青苔露,萧条黄叶风。
含情不得语,频使桂华空。
感遇·幽人归独卧
【唐代】张九龄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1、《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3、《呈耿广州》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
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
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
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
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4、《敕赐宁王池宴》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
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
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5、《酬宋使君见诒》
陟邻初禀训,献策幸逢时。
朝列且云忝,君恩复若兹。
庭闱际海曲,轺传荷天慈。
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
才明应主召,福善岂神欺。
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淄。
6、《酬宋使君见赠之作》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
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
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
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
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7、《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8、《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
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9、《奉和圣制过王濬墓》
汉王思钜鹿,晋将在弘农。
张九龄墓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
张九龄墓
唐代名相张九龄的墓地位于广东韶关市北郊罗源洞山麓,是广东省最具代表性质的,硕果仅存的唐代大型墓葬群。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宰相,少有才名,为官清正。曾预言安禄山必反。
张九龄墓是以砖室结构为主,分成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墓室以四角攒尖式,长8米左右,宽5米左右,高5.35米。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四壁和甬道绘有大量的唐代侍女蟠桃园笔画,这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是极其珍贵的唐代壁画文物。在墓前伸到上,原有两座石像,今已损毁,现改成了唐代岭南节度使徐浩题写的神道碑和大诗人杜甫的诗作《故右仆射相国张九公龄诗》。在张九龄的墓下飨堂,刻有明清时期的大量碑刻,也是极其重要的文物。分成很多种,有的是自己取,有的是别人取,有的是皇帝赐,以及死后的谥号等。通常,字和名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而字是对其人名的一种释义。如关羽,字云长,取的就是一飞冲天的含义。
张九龄,字子寿。九龄,大概是有九十高龄的意思。表达了张九龄的父母对孩子的祝福,愿他健康长寿。子,在古语中一般是对男子的美称。比如杜甫,字子美。甫是对男子的美称,子不解释,美就和甫对应。同样,张九龄字子寿,子不释义,寿和九龄对应,长寿、高寿的意思。
【扩展】
张九龄家族墓及其祠堂
唐代贤相张九龄家族墓,位于市西北郊天心墩子头村翠珠岭(古称洪义里武陵源),民间俗称为罗原洞,又称丞相山。
据《韶关市志·张九龄传》记载:“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张九龄南归故乡韶州扫墓。当年五月七日,在曲江私第病逝。”“赠荆州大都督,谥‘文献’。”所谓“曲江私第”即张九龄在曲江(韶州城)的祖屋故居,因张九龄曾祖父张君政早年任韶州别驾,张九龄祖辈几代均应有祖屋房产在曲江(韶州城),相传,清代时有人考证韶州保安里张家大屋(至今张家大屋仍有遗迹可寻)为张九龄家族故宅。
张九龄家族墓所在的翠珠岭罗原洞,山势不高,约有*200米,广约五六百*米。张九龄墓位于山腰正中,座北朝南,左右有托抚状小山丘,这是古代民间所谓“太师椅式”的风水宝地墓葬山形。墓正前方是一片开阔地,远眺南方,可见望山(这也是古人选择墓地的`风水要求)。张九龄墓的左右两侧不远处,有其弟张九皋、张九章墓;张九龄墓右侧后山约1000米处山边有其父张宏愈墓;以上几座墓均有墓碑,并写明姓名、官职等。在张九龄墓的右下方不远处还有一古墓,人称夫人墓,相传为张九龄夫人谭氏墓,也有说为卢氏墓。(另相传为张九龄修梅岭古道时而献身的还有一位戚夫人,名戚宜芬,不知墓葬何处,如今在梅关古道有夫人庙,即纪念戚夫人)。张九龄家族墓地共有七座墓。
张九龄家族墓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朝历代均有维修。建国前,最后一次维修是民国七年(1918),由驻粤滇军总司令兼粤赣湘边军务督办李根源主持大规模的修缮,并重建了张九龄墓下方的“文献公祠堂”。如今张九龄家族墓所保持的格局,乃是依照民国七年维修的格局。建国以后,虽有多次重修,但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民国时期的格局。
张九龄墓为砖石“古”字形结构,墓高5.35米,长4.82米,宽4.80米。墓碑仍为民国时期所立石,高约2米余,宽约一米左右,碑上直书有“唐中书令右丞相始兴伯张九龄之墓。”墓茔端整威严,左右两旁设置有圆鼓形石雕,书有篆刻“樵苏永禁”、“竹帛犹存”八个大字,均为民国时期遗物。
1960年7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考古人员,组织发掘清理张九龄墓,出土了一批残存文物。据当时出土文物记录,张九龄墓室内壁上有用墨彩、朱红和绿彩构画的仕女蟠图、青龙祥云图壁画等,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壁画已脱色剥落损毁,(至今墓室内壁仍依稀可见痕迹)。当时在墓室内地面铺有古砖横直*放,墓室中央设有砖砌的长方形棺床,墓室四角设有高1.60米的三角形假柱。据资料详细记载,当时出土文物有:唐代四耳青釉陶罐四件,上刻有“人”、“口”等字样;六耳黑釉罐一件(青黄色不透明);青黄釉陶盒一件;滑石盘6件(石英石制);滑石碗一件;陶砚一件,泥质灰陶,“风”字器形,有二足,存有残存墨迹,砚底部刻一“拯”字(相传此砚是张九龄生前所用遗物,一说是张九龄之弟张九章所赠;一说为张九龄之子张拯传用之物);玉佩饰7件,有五角形、浪花形、
半月形、方形;铜镜一件,残存一角,镜背有云龙文,圆形;铜钱五枚,均为“开元通宝”;银饰具1枚(剑形);以上均为散落棺床四周的物品,其余大部分文物不知何时早已被盗。
张九龄墓中出土最有价值的是其棺床下的墓志石盒;石盒长85厘米,宽83厘米,厚15厘米,表面看似正方形。墓志石盒盖表面无文字,仅在四边斜面阴刻有十二生肖图,石盒内有墓志铭文276个字,俗称张九龄阴堂志铭,铭文如下:“唐故尚书右丞相赠荆州大都督始兴公阴堂志铭并序;大中大夫守中书侍郎集贤院学士东海县开国男徐安贞撰:公姓张氏,讳九龄。其先范阳人,四代祖因官居此地。公诞受正性体于自然五行之气,均九德之美,具才位所底,不亦宜与贝盖所阙者降年之数,不延苍生之望未足耳源,以秀才设赠都督历任典诏翰居连率,自中书令而迁端右,凡十八徒焉序乎事迹列于中原之碑,备诸良史之笔矣。公之生岁六十有三,以开元二十八年五月七日薨,二十九年三月三日迁穵于此,韶江环浸,浈山隐起,形胜之地灵或在焉。神其安之用,永终古呜呼嗣子拯号诉,罔邃而谋远图刻他山之石,志于玄室,人非谷变知。
我公之墓于斯铭曰:
龟筮从兮宅其吉,
山盘踞兮土坚实。
呜呼相国君之墓,
与运气而齐华。
张九龄墓所有出土文物及墓志铭均由广东省博物馆收藏,墓志铭的出土证实了张九龄墓年代和张九龄生岁及病逝的确切年龄,从而也改写了《旧唐书》、《新唐书》对张九龄年龄之误的争端,是考证张九龄出生历史疑点的重要证据。张九龄墓前有“张文献公祠”,为民国七年(1918),李根源重修张九龄墓时重建。祠堂内收藏有多块古碑,最早存留的碑刻为明代万历二十一年(1593)所刻,其余为清代遗物,墙壁上还镶嵌有张九龄及其夫人、其弟张九皋、张九章等风化残留的多块墓碑。现存有墓神道石兽有石羊、石人等几件残存遗物,是十分难得的唐代遗物。此外,在墓旁所竖的“重修张九龄墓碑记”和“唐代诗圣杜甫八哀诗碑”都是民国时期李根源重修墓时所立。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韶关市*曾有几次修葺张九龄家族墓。*年最大一次维修是在二○○八年十一月为纪念张九龄诞辰1330周年,省、市投入专款三百多万元对张九龄家族墓及祠堂进行较大修缮。现张九龄墓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春天里的幽兰翠叶纷披,秋天里的桂花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勃勃的生机,自然顺应了美好的季节。
谁想到山林隐逸的高人,闻到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天性,怎么会求观赏者攀折呢!
注释
⑴兰:此指兰草。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
⑵桂华:桂花,“华”同“花”。
⑶生意:生机勃勃
⑷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⑸林栖者:山中隐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⑨闻风:闻到芳香。
⑩坐:因为。
⑾葳(wei)蕤(rui):枝叶茂盛而纷披。
望月怀远张九龄古诗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下面给大家分享望月怀远赏析,欢迎借鉴!
望月怀远
唐代: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鲍照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满院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的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读散文、小说,是对社会和生活的纵深探索;读诗词歌赋,是在诗人创造的意象里,对其生命做一次访问。这访问是驰骋想象链接八荒地拜谒,亦或是游走于红尘往事之旅的一次灵魂升华。拜读唐.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在诗人营造的丰满诗意中,感受着诗人的仕途坎坷,也体感着诗人对于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品德的孜孜以求。
730年,张九龄再次*进京,接玄宗亲授中书令(宰相)之职。那时的唐朝正是开元盛世,安禄山表面奉迎,暗中却图谋不轨。张九龄看出了安禄山深藏祸心,曾上奏玄宗说:安禄山面有反相,请求皇上除之,以绝后患。玄宗不听谏言,放了安禄山一条生路,安回到藩地,便开始暗渡陈仓。开元晚期,玄宗被盛世繁华所迷惑,且沉迷酒色,喜听阿谀奉承之言,慢慢地对直言谏上的张九龄有所怠慢。李林甫一伙,见玄宗对直言敢谏的张九龄渐渐疏远。便趁势极尽谗言,鼓动玄宗罢免了张九龄。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他每读韩非《孤愤》,便涕泣沾襟,遂作《感遇十二首》。
感遇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高雅美丽,“桂华”幽香淡远,深受人们喜爱,是植物中美好的象征。诗人以兰叶葳蕤,桂华皎洁,借物起兴,抒发孤芳自赏,气节高雅,而不求他人知的情感。其“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承接上两句,指出“兰”“桂”这种美好的植物,无论春或秋,都能够欣欣向荣,那是出于本真与自然,是自我的一种修为,借以赞美其不假外求,更不求人知的高洁品质。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谁知林栖者”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隐者。隐者闻到了兰桂之芳香,因而爱慕之,“坐”而“相悦”。诗,从无人到有人的突转,诗情也波澜迭起。“闻风”二字出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诗人化用这一典故,使诗意含蓄委婉、情意深厚。“林栖者”“闻风相悦”,那么,兰桂如若有知,应该很乐意接受隐者折花欣赏了!然而,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本性使然,并非为了博得隐者(或任何人)的折取欣赏——“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美人——林栖者——隐者)”,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之风范,是做人的本分。诗人借写兰桂,来抒发自己虽然遭遇谗言被贬,却依然保持自励名节,洁身自好之品德。
荆州是屈原的故乡,屈原借《橘颂》赞美橘树不仅外形漂亮,且有着非常珍贵的内涵,它天生不可移植,只生长在南国,这是坚贞和忠诚的象征,它“深固难徙,廓其无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这使得它操守坚定,公正无私。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愿意以橘树为师,与之生死相交的愿望,以赞美坚贞不移的品格。想起屈原的《橘颂》,张九龄在《感遇》其二中写道: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在此,诗人以物喻人,或许自己正是那丹橘——“经冬犹绿林”,是因为本性耐寒,即使历经冬季寒风,也改变不了枝叶繁茂的本色。在此,诗人依然信心满满,想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朝廷。然而,尽管自己不畏岁寒,怎奈路途阻隔,奸臣当道,故无可奈何啊!最后,诗人以“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以“桃李”被宠溺,“丹橘”被冷遇,而自比。进而为丹橘打抱不*。
《感遇十二首》多以芳草美人为意象,托物言志,抒发自己不会因为无人赏识而失去高雅名节之品行,风度与风骨。“感遇”其一、其二,被列为唐诗三百首之开篇,其影响可见一斑。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张九龄于荆州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会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可见玄宗对张九龄的才干风度是欣赏和怀念的,若没有李林甫谗言诋毁,兴许就不会有被贬荆州之事,《感遇十二首》,也许就不会诞生。因之,逆境出诗人,悲愤出诗人,几乎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了。
张九龄五言古诗,除六朝绮靡诗风,诗风清淡,素练质朴,寄托深远。著有《曲江集》,誉为“岭南第一人”。
诗人是带着*前进的行者,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意志,砥砺节操;如“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的高雅品质。知兰桂之芬芳,识诗人之高洁。
唐朝宰相张九龄
张九龄(673年~740年)字子寿,号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
张九龄,唐朝大臣,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
据说张九龄年纪很小就很有名,他7岁就能写文章,弱冠中了进士。在他的仕途中,宰相张说是他的命中贵人。而张说,也是开元盛世期间的一个名相。他看好张九龄不仅是因为两个人都姓张,还因为张九龄文章写得好,他常常对张九龄在政治、文学方面指导激励,对张九龄的影响很大。
开元四年,张九龄和当时的宰相姚崇发生矛盾,回家闲赋去了。在此期间,他修建了大庾岭,为他家乡的人民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开元六年,他因修建大庾岭有功,重新入朝为官。几年后,张说被李林甫、宇文融等人弹劾后罢相,张九龄也受到牵连。十七年,张说重新被启用,张九龄被他多次推荐任用。
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被拜为宰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开始了他的宰相历程。在任期间,多与奸臣安禄山、李林甫等恶势力斗争不止。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周子谅牵连,被贬为荆州长史。
开元二十八年,张九龄在家乡病逝,葬于老家。唐玄宗赐谥号文献,封荆州大都督。
张九龄罢相
张九龄,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任名相。在他之后,大唐王朝便如江河日下,最终引发了几乎导致唐王朝灭亡的“安史之乱”。在张九龄当政期间,唐王朝虽然繁华到了极点,但社会的各种矛盾已经暗流汹涌。张九龄重视农桑,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保持了开元盛世的最后几年的稳定。
唐玄宗宠爱武惠妃,武惠妃想让她自己的儿子当太子,日后可以继承大统。所以她私下里欲谋废掉当时的太子李瑛。但是她也知道,废太子是大事,如果没有朝中大臣的支持,这事根本干不成。所以武惠妃就派了个宫中的官奴去游说张九龄。结果游说不成,反而被张九龄骂了一通。张九龄马上将此事告知了皇帝,从而挫败了武惠妃谋立太子的阴谋,稳定了宫廷形势。但他也因此得罪了武惠妃。
张九龄识人明察秋毫,刚见到安禄山就断言此人日后必反,便向唐玄宗申请斩杀安禄山。但唐玄宗却没有同意他的这个意见,二十年后,果然引爆了“安史之乱”,几乎导致大唐王朝的灭亡。
当唐玄宗欲立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为相,立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时,张九龄极力阻止。这下也引起了皇上对他的不满。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在奏章上引用了武后时的谶词:首尾三鳞六十年,两角犊子自狂颠,龙蛇相斗血成川。其中“两角犊子”被解读成牛,言下之意必有姓牛的人来祸乱大唐。唐玄宗认为他荒谬,当场将他杖于朝堂之上,几乎把周子谅打死。十七日流放广西,在流放的路上死去。
这时,李林甫想起了当初他立相时张九龄也竭力阻止,就对皇帝说:周子谅是张九龄推荐的,张九龄也要之罪。唐玄宗想起了张九龄处处与他作对的往事,新仇旧恨一并发作。于是张九龄也受了牵连被罢相,贬为荆州长史。
而在张九龄被罢相后没几天,太子瑛和瑶、琚两位王子也被贬为庶人。
张九龄的风度
在贯穿整个唐朝历史,乃至整个*历史上,只有张九龄这个人,他的风度被世人津津乐道。其个人风度,不仅表现在他的外表上,更具备了常人无可企及的内涵。而“九龄风度”也成为了当时世人官僚争相模仿的对象,更被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赞誉有加,乃至于张九龄被罢相后,唐玄宗在认命之后的宰相时,都要问上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
唐玄宗是个很有识人眼光的皇帝,在开元年间,他任命的宰相,大多成了名相,而张九龄也是其中之一。那么,张九龄的风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仪容仪表。张九龄是个很注重仪容仪表的人,无论是在家还是上朝,还是外出办公,始终都保持着一种风度翩翩的姿态。不管什么时候,都表现出一种神采奕奕的样子,而且衣着整洁,温文儒雅。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外貌、举止或许可以被模仿,但气质是绝对模仿不来的。
二、正直的为人和卓越的远见。在张九龄一代,他的政治远见有种媲美诸葛亮的能力。当他初见安禄山的时候,张九龄就认定这个人将来一定是祸害唐朝的人。而果真,安禄山叛乱了,被*定后,张九龄执意要杀了他,但当时皇帝并没有同意。几十年后,安禄山再次叛乱,把已经七十多岁的.唐玄宗逼往四川。这时,唐玄宗才想起了张九龄的劝告,后悔不已,题了一副对联纪念他:蜀道铃声,此己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
张九龄族谱
据史*载,张九龄的祖上是西汉鼎鼎大名的谋士、留侯张良和西晋武郡公张华,而张九龄本人,也名载青史,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贤相。
先来说一说张九龄的三十世祖上张良。张氏一门原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张良的父亲张*,爷爷张开地,都是韩国的宰相。随着秦国的壮大和六国的衰落,韩国也不能幸免被秦国灭亡。张良背负国仇家恨,雇了个大力士,等秦王巡游的马车经过,想用一把大锤子把秦王砸死。结果秦王没砸死,他自己反而成了通缉犯。张良在逃亡的过程中,意外学得了《太公兵法》,并投效在刘邦帐下效力,为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还帮助吕后扶持汉惠帝刘盈登上皇位。在功成名就之后,云游四海去了。
再说说他的第十六世祖张华。张华自小便多才多艺,在曹魏时期当官。后来西晋王朝建立,决定南下讨伐东吴,一统中原。张华在此次战争中是出任度支尚书。在统一后,他在幽州出任了一段时间,晋惠帝时期重新入朝参政,被皇后贾南风委以重任。然后西晋王朝在贾南风的穷奢极欲下,导致了“八王之乱”的爆发,赵王司马伦发动*,张华被杀。
到了张九龄这一代,张氏已经迁居到曲江。张九龄和他祖上一样,少有才名。据说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才华横溢。唐玄宗时期任宰相。重视农桑。兴修水利。延续了“开元盛世”的辉煌。然而被李林甫等人诬陷,在权力斗争中落败被罢相。成为了开元盛世的最后一名贤相。其风度、其远见卓识,被唐玄宗大加赏识。之后唐玄宗再任命宰相,总要拿张九龄和他们比较一番。而当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再逃亡的路上,想起自己当初没有采纳张九龄的建议而诛杀安禄山,后悔不迭,特地派人到张九龄的坟墓前纪念。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译文:
一轮皎洁的明月,
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
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
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
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
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
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
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
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赏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家、诗人、名相。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感遇(第七)》张九龄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感遇十二首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注释】
1.感遇: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⑿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⒀荐:进奉意。
⒁树:种植意。
【白话译文】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经冬不凋四季常青。岂止南国地气和暖,而是具有松柏品性。荐之嘉宾必受称赞,山重水阻如何进献?命运遭遇往往不一,因果循环奥秘难寻。只说桃李有果有林,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赏析】
读着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汉代《古诗》有一篇《橘柚垂华实》,诗中说橘柚“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表达了作者不为世用的愤懑。张九龄所说的“可以荐嘉客”,也就是“冀见食”的意思。“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丹橘的命运、遭遇,在心中久久萦回,诗人思绪难*,终于想到了命运问题:“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看来运命的好坏,是由于遭遇的不同,而其中的道理,如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是无法追究的。这两句诗感情很复杂,看似无可奈何的自遣之词,又似有难言的隐衷,委婉深沉。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在前面,已写了它有“经冬犹绿林”的美荫,又有“可以荐嘉客”的佳实,而“所遇”如此,这到底为什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里讲了一个: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亲手培植一批人才,但他遇到危难时,他们都不帮助他。
因而感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道:“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
只树桃李而偏偏排除橘柚,这样的“君子”,总不能说“慎所树”吧!
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读这首诗我们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朝政的昏暗和诗人坎坷的身世吗!这首诗*淡而浑成,短短的篇章中,时时用发问的,具有正反起伏之势,而诗的语气却是温雅醇厚,愤怒也罢,哀伤也罢,总不着痕迹,不露圭角,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唐朝大臣。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景龙(唐中宗年号,707—710)初年进士。唐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章事、中书令,是唐朝有名的贤相。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谮,罢相。其《感遇诗》以格调刚健著称。有《曲江集》。
张九龄的繁体古诗
张九龄的诗句
张九龄的五言古诗
写蝉的古诗张九龄
张九龄的古诗咏燕
张九龄名句
张九龄海的诗句
张九龄的怀古诗
张九龄的中秋古诗
张九龄的古诗拼音
张九龄的思乡古诗
唐人张九龄的古诗
古诗张九龄的黛玉
播放古诗张九龄的
张九龄的古诗写景
张九龄竹下的古诗
张九龄最出名的古诗
张九龄最有名的古诗
张九龄的思乡诗句
张九龄的古诗带拼音
答陆澧唐张九龄的古诗
关于中秋的古诗张九龄
张九龄思乡的诗句
关于瀑布的古诗张九龄
张九龄的望月怀古诗
张九龄改编过的古诗
望月怀古诗张九龄的诗吗
古诗张九龄的感遇其一
张九龄兰草的古诗词
关于霜降的古诗张九龄
描写山的故古诗明文
有家的感觉古诗词
描写果园的古诗
有风有雨无声的古诗
赞美劳苦功高的古诗
积累十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
为企业写的古诗词
统揽全局的古诗
三湘两个字的古诗词
古诗文关于毅力的
唐代古诗的类别
含凓的古诗
按作者分类的编部版初中古诗
责任高于一切的古诗
古诗里面带有个香字的
关于秋天的古诗四个字的
有古诗寓意的字
关于古诗文教学的问卷调查
现代人传出来的古诗
古诗里的秋天的景色
写静心的古诗
搜集中秋佳节的古诗
冬天描写竹笋的古诗
描写节日织女的古诗
古筝音乐适合古诗文的
长烟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有忽这个字的古诗
秋天的古诗秋风引配画
带芊字的适合取名的古诗词
水碧山青的古诗
关于共赏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