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古诗守岁苏轼

关于过年的古诗守岁苏轼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过年的古诗守岁苏轼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过年的古诗守岁苏轼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过年的古诗守岁苏轼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47) 语录(22) 说说(52) 名言(21) 诗词(1k+) 祝福(35) 心语(17k+)

  • 苏轼《守岁》赏析

  • 苏轼,诗人
  • 苏轼《守岁》赏析

      导语:《守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把就要逝去的年岁,比作游向幽壑、势不可当的长蛇,并说守岁正如想要系住它的尾巴,纯属徒劳无功。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守岁》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守岁

      宋代: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译文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

      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

      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

      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

      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

      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

      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

      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注释

      ⑴垂尽:快要结束。

      ⑵壑(hè):山谷。

      ⑶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⑷强(qiǎng):勉强。

      ⑸哗:一作“喧”。

      ⑹挝(zhuā):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⑺灯烬(jìn):灯花。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⑻北斗斜:谓时已夜半。

      ⑼蹉跎(cuō tuó):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赏析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人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这个比喻不但是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是徒劳无益。“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是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诗人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苏轼的《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诗人用形象的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其时诗人在凤翔签判任上,同时还写了《馈岁》《别岁》,三首诗寄与苏辙。1061年,苏轼应制科入三等,以“将仕郎大理寺评事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十一月至凤翔(治所在今陕西凤翔)。知府宋选对苏轼十分关心爱护。苏轼公事之暇,纵观附*的名胜古迹,留下了有名的《凤翔八观》诗。这年苏辙授商州(治所在今河南商县)军事推官。官府通告未下,苏辙要求留在京师侍奉父亲,第二年获准。苏轼一人在凤翔,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就写了这三首诗寄给弟弟苏辙(字子由),以抒发思念之情。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间(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阅读全文]...

2022-01-17 20:55:56
  • 苏轼《守岁·欲知垂尽岁》翻译赏析

  • 苏轼,诗人
  • 苏轼《守岁·欲知垂尽岁》翻译赏析

      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守岁·欲知垂尽岁》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守岁·欲知垂尽岁》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注释

      ⑴垂尽:快要结束。

      ⑵壑(hè):山谷。

      ⑶修鳞:指长蛇的身躯。

      ⑷强(qiǎng):勉强。

      ⑸哗:一作“喧”。

      ⑹挝(zhuā):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

      ⑺灯烬(jìn):灯花。烬,物体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⑻北斗斜:谓时已夜半。

      ⑼蹉跎(cuō tuó):时间白白过去,光阴虚度。

      白话译文

      要知道快要辞别的年岁,有如游向幽壑的长蛇。长长的鳞甲一半已经不见,离去的`心意谁能够拦遮!何况想系住它的尾端,虽然勤勉明知是无可奈何。儿童不睡觉努力挣扎,相守在夜间笑语喧哗。晨鸡呵请你不要啼唱,一声声更鼓催促也叫人惧怕。长久夜坐灯花点点坠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经横斜。明年难道再没有年节?只怕心事又会照旧失差。努力爱惜这一个夜晚,少年人意气还可以自夸。

      赏析

      此诗作于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其时诗人在凤翔签判任上,同时还写了《馈岁》《别岁》,三首诗寄与苏辙。1061年,苏轼应制科入三等,以“将仕郎大理寺评事签书节度判官厅公事”,十一月至凤翔(治所在今陕西凤翔)。知府宋选对苏轼十分关心爱护。苏轼公事之暇,纵观附*的名胜古迹,留下了有名的《凤翔八观》诗。这年苏辙授商州(治所在今河南商县)军事推官。官府通告未下,苏辙要求留在京师侍奉父亲,第二年获准。苏轼一人在凤翔,遇到年终,想回汴京和父亲、弟弟团聚而不可得,回想故乡岁暮的淳朴风俗,就写了这三首诗寄给弟弟苏辙(字子由),以抒发思念之情。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人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苏轼的《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作者用形象的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阅读全文]...

2022-02-04 19:26:10
  • 苏轼的著名诗句《守岁》赏析

  • 苏轼,著名,诗人
  • 苏轼的著名诗句《守岁》赏析

      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一生写过很多诗,其实一首就是守岁,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的著名诗句《守岁》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守岁

      作者: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赏析:

      《守岁》,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六句:“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这里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守岁无益,从反面入题,跟前两首有所不同。这个比喻不但形象生动,而见辰龙巳蛇,以蛇比岁,不是泛泛设喻。这六句的前四句写岁已将*,后二句写虽欲尽力挽回,但徒劳无益。“系其尾”字面虽然用《晋书·贾后传》“系狗当系颈,今反系其尾”的话,但在行文中完全以“赴壑蛇”为喻:到了除夕,已经是末梢了,倒拔蛇已不大可能,何况只抓蛇尾巴梢,哪里能系得住呢?以这样六句开头,好像说这个风俗无道理。要写守岁,先写守不住,不必守,这是欲擒故纵,使文字多波澜的手法。

      中间六句是第二个层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谌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这个层次写守岁的情景。一个“强”字写出儿童过除夕的特点:明明想打磕睡,却还要勉强欢闹。这两句仍然是作者回味故乡的风俗,而不是他在凤翔时的情景。这一年苏轼才二十六岁(虚龄二十七岁),膝下只有一子苏迈,虚龄五岁,不可能有这两句所写的场景。“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细腻入微,“坐久”两句将守岁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这两句主要是针对大人守岁所说的`。纪昀很欣赏这十个字,说是“真景”。实际上这是人人守岁都有过的感受,他能不费力地写出来,增添不少亲切感。

      最后四句是第三个层次:“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这个层次与开头第一个层次的欲擒故纵相对照,表明守岁有理,应该爱惜将逝的时光。正面交代应该守岁到除夕尽头。结尾两句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苏轼希望两地守岁,共惜年华。这个结句含有积极奋发的意味,是点睛之笔,使全诗精神陡然振起。

      苏轼的《守岁》,诗意明白易懂,旨在勉励自己惜时如金。作者用形象的蛇蜕皮喻时间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过半,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

      拼音:

      yù zhī chuí jìn suì ,yǒu sì fù hè shé 。

      xiū lín bàn yǐ méi ,qù yì shuí néng zhē 。

      kuàng yù xì qí wěi ,suī qín zhī nài hé 。

      ér tóng qiáng bú shuì ,xiàng shǒu yè huān huá 。

      chén jī qiě wù chàng ,gèng gǔ wèi tiān wō 。

      zuò jiǔ dēng jìn luò ,qǐ kàn běi dòu xié 。

      míng nián qǐ wú nián ,xīn shì kǒng cuō tuó 。

      nǔ lì jìn jīn xī ,shǎo nián yóu kě kuā 。

      翻译:无

      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1-3]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阅读全文]...

2022-06-05 03:33:08
  • 古诗苏轼的《少年游》

  • 苏轼,写作
  • 古诗苏轼的《少年游》

      青春年华里,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苏轼的《少年游》,希望大家喜欢。

      少年游·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品翻译: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指王定国),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与柔美聪慧的佳人(指寓娘)与之相伴。人人称道那女子歌声轻妙,笑容柔美,风起时,那歌声如雪片飞过炎热的夏日使世界变得清凉。

      你(指寓娘)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却看起来更加年轻了,笑容依旧,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你:“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写作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苏轼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作品赏析: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该句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苏轼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阅读全文]...

2022-03-23 16:01:08
  • 苏轼古诗大全

  • 苏轼
  • 苏轼古诗大全

      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本文为苏轼古诗大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

      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

      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阅读全文]...

2022-01-08 13:40:51
  • 守岁古诗唐杜甫(守岁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 杜甫
  • 今天这首诗,与杜甫求官的背景有关。

    公元747年,时任宰相李林甫整了一出“野无遗贤”的闹剧,而雄心壮志的杜甫,遭到了非常沉重的打击。

    公元751年,杜甫再次迎来了机会,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很顺利地为唐玄宗献上《三大礼赋》,而且得到了唐玄宗的称赞,命待制于集贤院,但他却一直没有等到被任用的通知。

    康震教授对此做了一个推测:李林甫先前已经告诉唐玄宗“野无遗贤”,而杜甫就是其中的遗贤之一,这不是打脸么,所以这次应该还是李林甫从中作梗。

    我非常认可这种解释。

    因为杜甫并没有得罪其他人,而且他出自官宦之家,在朝廷内也有不少朋友,没有人会刻意阻挡他的仕途;更何况,他的文章已经得到了唐玄宗的亲口称赞,不管什么官员,但凡有点眼力劲,都会顺水推舟送杜甫一个人情。

    唯独只有李林甫,他会出于私心,继续阻拦杜甫。

    杜甫当然也明白,那么他能不能把李林甫这层关系也打通呢?

    比较难,因为这会触碰到李林甫的个人利益,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因为杜甫的堂弟杜位,正是李林甫的女婿。

    同一年的除夕,在长安漂泊的杜甫来到了杜位家,在宴*上写下一首诗,后来成为了守岁诗中的千古名篇,但这首诗看起来狂放,其实隐含了诗人深深的痛苦。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椒盘

    首联,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阿戎,堂弟;椒盘,盛椒的盘子,古代*俗,年节之时,以盘盛椒,将花椒撮点于宴*的酒杯中;颂花,指新年祝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堂弟家守岁,椒酒摆上桌,主宾已经发表完新年祝词。

    这两句很简单,是描写宴会开始后喝酒前的情景,喝酒之前,主客分别发表新年祝词。

    可能有人会说:杜甫与杜位是堂兄弟关系,一家人在一起吃个团圆饭,还用这么正式么?

    当然不用,这说明参加此次宴会的不只是亲人。

    还有谁呢?

    我们继续读颔联,可以想见,颔联紧接着要写喝酒时的情景。

    年夜饭

    2、宾客们很拘谨。

    颔联,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盍簪,指朋友聚会;枥马,马槽中的马;列炬,排列火炬。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宾客们的骏马在马槽中喧闹;庭中排列的火炬,惊散了林中的乌鸦。

    您看,是不是很奇怪?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酒*上的情况,却写与宴会毫不相干的马和乌鸦。

    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两句非常巧妙,都是侧面描写的手法,但是很容易产生误解。

    首先,马槽中的骏马为什么会喧闹?

    有人认为,因为宴会太热闹,所以惊扰到了马槽中的骏马。

    我认为这种理解不对,马受到惊吓确实会鸣叫,但马对人很熟悉,人的说话声怎么可能让马受到惊吓呢?如果真的可以,那么马戏团表演和马的比赛都没法看了。

    这句话的关键是这个“枥”字,宾客们的马不是直接栓在门口,而是在马槽中。当马被关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感到非常不自在,这才是枥马喧闹的原因。

    乌鸦

    其次,林中的乌鸦为何飞散?

    “林”,是指树林,排列的火炬惊飞了树林中的乌鸦,这说明火炬数量多,排列很长。

    为什么有这么长的火炬呢?

    当然是宾客自己带来的,这又侧面说明参加宴会的宾客数量很多。

    再把这两句结合一起看:除夕夜来了很多宾客,而宾客们的马在马槽中因为不自在,喧闹个不停。

    既然马都感觉到了不自在,那么这些宾客呢,他们自在么?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除夕夜,这些宾客不在自个家里守岁,却跑到别人家来,你觉得他们会自在么?

    但是,他们肯定不会像马一样直接闹腾,只是会表现得很拘谨,比如这样:面前的这杯酒该什么时候喝?是等别人先敬酒,还是自己主动敬别人?还有,一杯酒该分几口喝?喝少了吧,对方可能会觉得你不够意思,喝多了吧,又担心抢了对方的风头。

    这不是开玩笑,主人可是李林甫的女婿,喝酒的分寸掌握不好,仕途很可能就会受到冷淡。

    您看,诗人没有直接写宾客,却借林中乌鸦侧面写出了宾客的人数众多,又通过写马的不自在,含蓄地表达出宾客们的拘谨。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宾客如此拘谨,为什么还要跑到别人家来呢?我们继续读颈联。

    除夕夜

    3、宾客们来贺岁的原因。

    颈联,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飞腾,指攀上龙凤,求得官职;暮景斜,指夕阳西斜。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明天就过了四十岁,即使求得官职,也像夕阳一样没有多少时日了。

    这两句,弯转得有点急:前面还在写宴会,颈联怎么突然就思考人生了?

    这就是我要在开头介绍杜甫求官背景的原因。

    杜甫真的只是来堂弟家守岁而已吗?

    当然不是!

    通过两次求官经历,杜甫已经知道谁在给他使绊子,就是杜位的丈人李林甫。很显然,他很想让杜位帮忙做一做李林甫的工作。

    在我们看来,堂兄弟这么*的关系,有什么不好说的嘛。但实际上,这会让杜位很为难,因为杜甫的仕途问题,牵涉到了李林甫的个人利益,杜位也不太好向丈人开口。

    杜甫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才借除夕夜守岁的机会来找杜位,都是一家人,再喝点小酒,很多不好说的话可能就说开了。

    [阅读全文]...

2021-12-06 15:31:32
  • 古诗赠刘景文苏轼

  • 苏轼
  • 古诗赠刘景文苏轼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古诗赠刘景文苏轼,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苏轼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诗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2022-03-16 20:28:21
  • 苏轼写的古诗有哪些

  • 苏轼,诗人
  • 苏轼写的古诗有哪些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轼写的古诗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阅读全文]...

2021-12-09 19:02:28
  •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 苏轼,诗人
  • 苏轼的古诗加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的古诗加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海棠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译文

      袅袅的东风吹动了淡淡的云彩,露出了月亮,月光也是淡淡的。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

      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

      注释

      ⑴东风:春风。袅袅:微风轻轻吹拂的样子。一作“渺渺”。泛:摇动。崇光:高贵华美的光泽,指正在增长的春光。

      ⑵空蒙:一作“霏霏”。

      ⑶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赞杨贵妃“海棠睡未足耳”的典故。史载,昔明皇召贵妃同宴,而妃宿酒未醒,帝曰:“海棠睡未足也。”

      ⑷故:于是。红妆:用美女比海棠。故烧高烛照红妆:一作“高烧银烛照红妆”。

      赏析

      此诗开头两句,并不拘限于正面描写。首句“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然后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从中还可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这两句把读者带入一个空濛迷幻的境界,然后十分艳丽,然而略显幽寂。

      后两句,作者由花及人,生发奇想,深切巧妙地表达了爱花惜花之情。“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然后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不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一个“恐”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作者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著。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刻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末句更进一层,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故”照应上文的“只恐”二字,然后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表现了诗人对海棠的情有独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记载:然后唐明皇登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然后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此句运用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转而以花喻人,点化入咏,浑然无迹。

      “烧高烛”遥承上文的“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然后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那般刻薄寡恩,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然后“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烧”“照”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他想在“玩物”(赏花)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然后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虽然花儿盛开了,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然后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没有谁可以阻挠。

      全诗语言浅*而情意深永。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然后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坡仙[91],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5];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阅读全文]...

2022-06-14 18:42:42
  • 苏轼月亮的古诗全诗

  • 苏轼,月亮
  • 苏轼月亮的古诗全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月亮的古诗全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品赏析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特地请求北徙。 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 、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 ,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 ,表面上是恼月照人 ,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 ,幸福的生活的向往 ,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 、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拓展阅读】

      都说倾城女子定是红颜祸水,可是千百年来,有谁能放弃水;都说天长地久不如曾经拥有,可是人海茫茫,离开终归过显苍凉;都说韶时梦想必是年少轻狂,可是云耸谷河,有几个心中没有远方。

      佛曰:人有三毒贪、痴、嗔,通俗说就是舍不得。舍得、舍得,不舍何有得?红尘一世,却有几个能做的了南柯一梦。你总说自己*庸,只是因为心中总有放不下的杂念,终将只是一颗沉土,看得道者:“满目山河空念,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其眼前人。”面对伊人远去,晏殊放下了离思之苦,终有了“元献门下出九相”的报国之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面对九理城中奸侫的凭空污浊,苏轼放下了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场梦想,终有了“千古文章四大家”的诗词杂文成就。没有人能抓得住月亮,明天依旧升起太阳,因为有了日光,月亮终会离开。唯有舍了杂念,才能得到执念。唯有舍下红尘,才能得到梦想。

      诗曰:虽千万人吾往矣。舍得,舍得,不舍终有得。风再大,吹动的不过是漫无目的的白云,大地不会产生波纹,因为有不舍的追求,所以大地不懂随波逐流。路再长,改变的不过是浑浑恶恶忙忙碌碌蝼蚁的心,我却不会舍弃脚下的路。因为有梦想,更因信仰,所以我不愿放下你所谓的轻狂。唯有不舍梦想,才能到达远方。

      我放得下月亮,却舍不下月光。我避得开时光,却打不开心房。我读得懂纳兰,却看不懂悲伤。我拿得到牡丹,却嗅不到暗香。我听得到凄凉,却遇不见沧桑。我舍得了杂念,放不下信仰。所以,梦想终会发光。

      如果说梦想是亦真亦幻的月光,黑暗污浊的现实就好似发出它的月亮。没有月亮,哪有月光;少了现实淤泥,哪有惊世的梦想。

      放得下的月亮,戒不掉的月光。原谅我太傻,说穿了,戒不了梦想。

    [阅读全文]...

2022-02-16 21:02:52
过年的古诗守岁苏轼 - 句子
过年的古诗守岁苏轼 - 语录
过年的古诗守岁苏轼 - 说说
过年的古诗守岁苏轼 - 名言
过年的古诗守岁苏轼 - 诗词
过年的古诗守岁苏轼 - 祝福
过年的古诗守岁苏轼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