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与守岁的古诗

关于元日与守岁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元日与守岁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元日与守岁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元日与守岁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9) 语录(2) 说说(19) 名言(928) 诗词(503) 祝福(11) 心语(1k+)

  • 三首除夕守岁的古诗

  • 除夕
  • 三首除夕守岁的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首除夕守岁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2、《除夜太原寒甚》

      明·于谦

      寄语天涯客,轻寒底用愁。

      春风来不远,只在屋东头。

      【翻译】

      给远离家乡的人们说几句话:天气虽然有些寒冷,但又何必为此而不堪苦闷呢?春天不久就要来到了,春风就在屋子的东头。

      3、《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翻译】

      我独自在旅馆里躺着,寒冷的灯光照着我,久久难以入眠。是什么事情,让我这个游客的心里变得凄凉悲伤?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是新的一年。

      除夕

      唐·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风光人不觉,已入后园梅。

      赏析:相传此诗是唐玄宗李隆基命题,史青五步成诗之作。该诗妙就妙在一个“催”字,点出其紧迫感,一语双关,大有画龙点睛之妙。这首五律诗不仅成诗速度惊人,而且内容合题,诗中所咏,切时切景又切情,巧妙地写出了两年交替这个特殊时空环境里的景物和情感,同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语言明白而又含蓄,充分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诗才,不愧为一首上乘的除夕诗。

      除夜有怀

      唐·孟浩然

      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

      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

      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

      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

      赏析:古代五更在寅时,称*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凌晨3点到5点。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除夕夜过了五更就是新的一年。所以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着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搏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赏析: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药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

      古人过年时有饮屠苏酒的风俗,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而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都是按自少至长的次序饮之,如晋人董勋所说的“少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

    [阅读全文]...

2022-04-14 11:39:09
  • 关于除夕守岁的古诗句

  • 除夕,文学
  • 关于除夕守岁的古诗句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除夕守岁的古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应诏赋得除夜

      唐·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除夜二首

      唐·姚合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寒犹尽北峭,风渐向东生。谁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傩声方去疫,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除夜

      唐·卢仝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寒犹*北峭,风渐向东生。惟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钦州守岁

      唐·张说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

      除夜

      唐·元稹

      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今宵祝文上,重叠叙新年。闲处低声哭,空堂背月眠。伤心小儿女,撩乱火堆边。

      守岁

      唐·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除夜有怀

      唐·杜审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

      除夜

      唐·孟浩然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

      除夜乐城逢张少府

      唐·孟浩然

      云海泛瓯闽,风潮泊岛滨。何知岁除夜,得见故乡亲。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生复能几,一别十余春。

      《甲午元旦》【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元会诗》【魏】曹植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

      尊卑列叙,典而有章。衣裳鲜洁,黼黻玄黄。

      清酤盈爵,中坐腾光。珍膳杂沓,充溢圆方。

      笙磐既设,筝瑟俱张。 悲歌厉响,咀嚼清商。

      俯视文轩,仰瞻华梁。 愿保兹善,千载为常。

      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家荣贵,寿考无疆。

      《元日 玉楼春》【宋】 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阅读全文]...

2022-07-04 19:08:15
  • 守岁古诗唐杜甫(守岁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 杜甫
  • 今天这首诗,与杜甫求官的背景有关。

    公元747年,时任宰相李林甫整了一出“野无遗贤”的闹剧,而雄心壮志的杜甫,遭到了非常沉重的打击。

    公元751年,杜甫再次迎来了机会,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很顺利地为唐玄宗献上《三大礼赋》,而且得到了唐玄宗的称赞,命待制于集贤院,但他却一直没有等到被任用的通知。

    康震教授对此做了一个推测:李林甫先前已经告诉唐玄宗“野无遗贤”,而杜甫就是其中的遗贤之一,这不是打脸么,所以这次应该还是李林甫从中作梗。

    我非常认可这种解释。

    因为杜甫并没有得罪其他人,而且他出自官宦之家,在朝廷内也有不少朋友,没有人会刻意阻挡他的仕途;更何况,他的文章已经得到了唐玄宗的亲口称赞,不管什么官员,但凡有点眼力劲,都会顺水推舟送杜甫一个人情。

    唯独只有李林甫,他会出于私心,继续阻拦杜甫。

    杜甫当然也明白,那么他能不能把李林甫这层关系也打通呢?

    比较难,因为这会触碰到李林甫的个人利益,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因为杜甫的堂弟杜位,正是李林甫的女婿。

    同一年的除夕,在长安漂泊的杜甫来到了杜位家,在宴*上写下一首诗,后来成为了守岁诗中的千古名篇,但这首诗看起来狂放,其实隐含了诗人深深的痛苦。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 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 谁能更拘束,烂醉是生涯。

    椒盘

    首联,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阿戎,堂弟;椒盘,盛椒的盘子,古代*俗,年节之时,以盘盛椒,将花椒撮点于宴*的酒杯中;颂花,指新年祝词。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堂弟家守岁,椒酒摆上桌,主宾已经发表完新年祝词。

    这两句很简单,是描写宴会开始后喝酒前的情景,喝酒之前,主客分别发表新年祝词。

    可能有人会说:杜甫与杜位是堂兄弟关系,一家人在一起吃个团圆饭,还用这么正式么?

    当然不用,这说明参加此次宴会的不只是亲人。

    还有谁呢?

    我们继续读颔联,可以想见,颔联紧接着要写喝酒时的情景。

    年夜饭

    2、宾客们很拘谨。

    颔联,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盍簪,指朋友聚会;枥马,马槽中的马;列炬,排列火炬。这两句话的意思是: 宾客们的骏马在马槽中喧闹;庭中排列的火炬,惊散了林中的乌鸦。

    您看,是不是很奇怪?诗人没有直接描写酒*上的情况,却写与宴会毫不相干的马和乌鸦。

    这是为什么?

    其实这两句非常巧妙,都是侧面描写的手法,但是很容易产生误解。

    首先,马槽中的骏马为什么会喧闹?

    有人认为,因为宴会太热闹,所以惊扰到了马槽中的骏马。

    我认为这种理解不对,马受到惊吓确实会鸣叫,但马对人很熟悉,人的说话声怎么可能让马受到惊吓呢?如果真的可以,那么马戏团表演和马的比赛都没法看了。

    这句话的关键是这个“枥”字,宾客们的马不是直接栓在门口,而是在马槽中。当马被关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里,感到非常不自在,这才是枥马喧闹的原因。

    乌鸦

    其次,林中的乌鸦为何飞散?

    “林”,是指树林,排列的火炬惊飞了树林中的乌鸦,这说明火炬数量多,排列很长。

    为什么有这么长的火炬呢?

    当然是宾客自己带来的,这又侧面说明参加宴会的宾客数量很多。

    再把这两句结合一起看:除夕夜来了很多宾客,而宾客们的马在马槽中因为不自在,喧闹个不停。

    既然马都感觉到了不自在,那么这些宾客呢,他们自在么?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除夕夜,这些宾客不在自个家里守岁,却跑到别人家来,你觉得他们会自在么?

    但是,他们肯定不会像马一样直接闹腾,只是会表现得很拘谨,比如这样:面前的这杯酒该什么时候喝?是等别人先敬酒,还是自己主动敬别人?还有,一杯酒该分几口喝?喝少了吧,对方可能会觉得你不够意思,喝多了吧,又担心抢了对方的风头。

    这不是开玩笑,主人可是李林甫的女婿,喝酒的分寸掌握不好,仕途很可能就会受到冷淡。

    您看,诗人没有直接写宾客,却借林中乌鸦侧面写出了宾客的人数众多,又通过写马的不自在,含蓄地表达出宾客们的拘谨。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宾客如此拘谨,为什么还要跑到别人家来呢?我们继续读颈联。

    除夕夜

    3、宾客们来贺岁的原因。

    颈联,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飞腾,指攀上龙凤,求得官职;暮景斜,指夕阳西斜。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明天就过了四十岁,即使求得官职,也像夕阳一样没有多少时日了。

    这两句,弯转得有点急:前面还在写宴会,颈联怎么突然就思考人生了?

    这就是我要在开头介绍杜甫求官背景的原因。

    杜甫真的只是来堂弟家守岁而已吗?

    当然不是!

    通过两次求官经历,杜甫已经知道谁在给他使绊子,就是杜位的丈人李林甫。很显然,他很想让杜位帮忙做一做李林甫的工作。

    在我们看来,堂兄弟这么*的关系,有什么不好说的嘛。但实际上,这会让杜位很为难,因为杜甫的仕途问题,牵涉到了李林甫的个人利益,杜位也不太好向丈人开口。

    杜甫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才借除夕夜守岁的机会来找杜位,都是一家人,再喝点小酒,很多不好说的话可能就说开了。

    [阅读全文]...

2021-12-06 15:31:32
  • 元日古诗赏析

  • 元日古诗赏析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日古诗赏析,喜欢的过来一起分享吧。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今天。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号半山,谥号“文”,世称王文公,自号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江西临川延寿乡(今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王安石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产生很深的影响,已具备*代变革的特点,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存在的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是*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

    [阅读全文]...

2022-04-12 10:59:29
  • 古诗《元日》的诗意

  • 诗意,文学
  • 古诗《元日》的诗意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古诗《元日》的诗意 ,欢迎阅读。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就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就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译诗、诗意]

      (一)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二)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春节*俗]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民间过春节的*惯,大抵就是从原始社会时代的“腊祭”演变而来的。我国古代人民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

      春节又叫“过年”,俗称“年”,“年”就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到了农历腊月三十日,时针移过半夜十二点的时候,春节便来到了。按照我国农历,俗称年初一,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初一前有祭祖、扫除污秽。三十日要贴门神、对联、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等仪式;正月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到亲友家贺年。亲友第一次见面时,说些 “发财”、“过年好”等话互相祝贺,新女婿要到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选在年初三,另外,各地除互相登门拜年,节日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直到元宵节(正月十五)过后,春节才算结束。

    [阅读全文]...

2022-04-28 17:31:08
  • 元日古诗的意思

  • 优美,诗歌
  • 导语:元日古诗的意思是什么?“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元日古诗的意思

    (一)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二)

    在噼噼*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元日

    宋代:诗人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鉴赏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诗人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诗人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诗人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诗人王安石简介

    诗人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诗人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阅读全文]...

2022-07-11 22:44:23
  • 简单的元日古诗配画

  • 简单
  • 简单的元日古诗配画

      元日中的“元日”就是现在的春节。在这首诗里,大诗人王安石写到了宋朝人在庆祝春节时放爆竹、换桃符、喝屠苏酒这三种传统风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简单的元日古诗配画,一起来了解下《元日》这首古诗。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元日屠苏酒

      放爆竹就是现在的放炮仗,换桃符就是现在的贴春联,这两种春节风俗一直沿用至今,但春节喝屠苏酒这一始于汉代,盛于唐宋的*俗,后来渐渐消失了。

      那么,宋人在春节盛行的喝屠苏酒,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屠苏酒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传说屠苏是一种阔叶的药草的名字,用这种药草酿造的酒,称为屠苏酒。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是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还有一种说法:屠,就是割;苏,就是药草,砍了药草来泡酒,泡成的酒就是“屠苏酒”了。

      为什么要喝屠苏酒?

      我们的屠苏酒是由东汉的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它是用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在酒中浸制而成的。由于冬末春初的时候,老百姓最容易传染流感、瘟疫这样的`疾病,华佗就泡制了一种药酒,送给百姓,让他们在除夕的时候饮用,据说可以保一年*安。后来,这个药方由唐代名医孙思邈(miǎo)流传开来。每年腊月,孙思邈总要分送给邻里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用这包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瘟疫。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了过年的风俗。

      春节喝屠苏酒有哪些规矩?

      以前饮屠苏酒,规矩很特别。一般人饮酒,一直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也就是说,合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一家人中年纪最小的先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年纪越大的越后喝。原因是小孩过年增加了一岁,所以大家要祝贺他;而老年人过年则是生命又少了一岁,拖一点时间后喝,表示挽留,含有祝他们长寿的意思。这种先少后长喝屠苏酒的风俗流传了很多年。宋朝文学家苏辙所作的《除日》一诗里,有这样两句:“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阅读全文]...

2021-12-07 15:26:55
  • 除夕守岁日记300字

  • 日记,除夕,语录
  • 除夕守岁日记300字(精选12篇)

      很快一天又过去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需要进行好好的总结并且记录在日记里了。那么什么样的日记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夕守岁日记300字(精选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除夕夜是春节前一天的晚上。吃过年夜饭后,就是守岁。全家人团圆,围坐在电视机旁,一起看春晚。

      年夜饭是指农历除夕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的饭,又称隔年饭。除夕也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吃完年夜饭后,必须要看春晚,一夜不能睡觉,这则是叫守岁。

      吃过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旁一起看跨年晚会——春晚。今年的春晚比以往的还要精彩。随着震耳欲聋炮声,春晚拉开了序幕。震惊人心的音乐声,逗人喜爱的小品,讨人喜欢的歌舞剧……把春晚打造的精美别致。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那一刻,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声音惊镇夜空,让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突然几朵耀眼的烟花,在空中绽放出美丽的姿态,而后,随风摇曳。我和姐将早早准备好的孔明灯点燃,让它带着我们的愿望一起飞翔。除夕是热闹的,也是快乐的。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除夕的夜晚,总是令人难以忘记。

      一年一度的除夕到来了。

      那天,夜幕刚刚降临,一家人围坐在一张大圆桌前,准备吃团年饭。晚餐可丰盛啦:红烧排骨·麻辣鱼·红烧鸡······真是色香味俱全!

      吃完晚饭,大人们把我叫到跟前,纷纷摸出“压岁钱”。说起“压岁钱”,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传呢!传说古代有一个叫“崇”的小妖,他每年除夕夜里出来,专门摸熟睡小孩子的老门,摸了就成了傻子,有一对老年夫妻很喜欢小孩就把小孩子抱着,孩子睡觉时就把两块钱放在枕头边,小妖一来就跑了。

      他们给我们“压岁钱”一定是希望我们健康成长。

      我们小孩子拿着大人给的“压岁钱”,欢天喜地地来到外面,唱着欢乐的歌儿,燃放起节日是烟花。大人们则坐在电视机前,边看电视,边叙一年的收获呢!

      你瞧,小孩四处跑;你瞧,大人到处串门;你瞧,到处有说有笑。

      我与同伴们嬉戏,一会儿奔跑,一会儿开玩笑,我跑到这个人家,又跑到那个人家。只听见欢快地叫声,“乒乒乓乓”地巨响,只看见漂亮地烟花,开心地笑容。

      我正在这美丽的又热闹的时刻,与妹妹玩呢。妹妹追着我,我左躲右闪,不一会儿,就扭转形式,我追着妹妹这个小兔子跑,毫不费劲的追上了他。妹妹却趁我不注意是,一溜烟就跑了。“跑的比兔子还快。”我一边追一边假惺惺地说,妹妹听了,有点生气了,他可上了我的苦肉计,我像一只老虎逮到猎物了一样,扑上去抓住了妹妹,妹妹不停地拍打我的脸,我痛苦地说:“救命呀,我毁容了呀。”逗得妹妹哈哈大笑。

      除夕之夜快乐又热闹,明天是新年了,不知道会有什么好事呢。不管了,守岁去喽。

      “噼啪、噼啪”爆竹声在耳边不断响起,人们都忙得不亦乐乎。今天是大年三十啦。

      除夕夜,我们一家去了乡下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都在忙着准备年夜饭呢。你看,爷爷正在杀一只又大又肥的甲鱼,杀完甲鱼又洗青菜。而奶奶正耐心地在在灶台下烧着火。不一会儿,桌子上就出现了许多美味佳肴,有糖酷鱼、清蒸甲鱼、芦笋炒肉片……这些可都是我爱吃的。

      开饭了,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边,有说有笑,开心极了。妈妈说了个小笑话,奶奶还笑得差点把米饭都喷出来。但是,我最开心的可不是这个。我端起酒杯,走到爷爷那儿,大声地说:“爷爷,新年快乐。”这时,爷爷把一个大红包塞进了我的口袋,我高兴地跳了起来,一摸还挺厚的,肯定有不少。

      今天真开心啊。我真希望每天都是除夕夜。

      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我们是在奶奶家度过的。村子里可热闹,家家户户都张贴上红底金字的大福春联,和喜气洋洋的对联,有的还高高挂上大红灯笼;每家每户的门窗都飘出年夜饭的香味,孩子们也高高兴兴地穿上新衣服,在自家院子里追逐打闹,有的放着各种鞭炮,噼里啪啦,好不热闹!

      晚上,我们全家人坐在一起,客厅的茶几上放着鲜花,瓜果,点心和糖果。上学的哥哥也回来,姑姑姑父爷爷奶奶弟弟妹妹,全家人难得坐在一起,欢欢喜喜地吃着年夜饭,等待着春节晚会的到来。今天全家人都显的特别高兴,脸上泛着红光。爸爸举起酒杯,首先祝愿爷爷奶奶在新的一年里和和美美,健康长寿,然后感谢姑父们一年来的辛苦劳动,最后祝贺我和哥哥取得好成绩。我和哥哥也说道:“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安安。”并保证在新的一年里要更加努力学*,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说罢,我们全家便碰杯,我们小孩喝饮料,大人们各自饮一小杯酒。

      过年当然少不了除夕了,但我对这个除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说除夕是干什么的,除夕的来历是什么,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就不妨来看看吧: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我对除夕的了解主要来源于生活,今天下午我发现家家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从早上到现在不时有鞭炮声响起,妈妈也为年夜饭做好了准备;除夕的'节目就是吃完年夜饭一家里围在一起看春晚、守岁了。

      在震耳的鞭炮声中,我们送走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

      虎年即将来临,这是牛年的最后一个夜晚——除夕夜。

      除夕,好热闹啊!人们忙得不亦乐乎,贴了对联又挂年画;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就像在锅里炒芝麻似的接连不断。

      我们热热闹闹的吃过年丰盛的夜饭后,等侯多时的我和爸爸高兴地拿出了“万花筒”。我兴冲冲地拿了焰火和打火机,实施我的第一个计划——放焰火。我们放的第一炮是“降落伞”,随着一声巨响,天空顿时如同白昼,好壮观哦!紧接着是“天女散花”,所谓天女散花,顾名思义,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场面。你看,果真不出所料,仙女们在天空中把一篮子花毫不怜惜地撒向人间。那些花在空中飘飘悠悠,美丽极了!刹时,空中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和爸爸高兴得手舞足蹈。随后,我们又放了“七仙女”、“节节高”……

      接着,是我的第二个计划——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放好了烟火,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一边看电视还一边喝着热腾腾的茶,好一派团圆温暖的景象啊!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除夕日,我们全家都在桌子旁吃瓜子、看电视,大家有说有笑的在观看窗外五彩缤纷的烟火。

      天上的烟火可真是美丽,这个黄色烟火形似一朵三瓣花,那个蓝色的烟火犹如天上流星。让人感到了新年的味道,我不禁这样想。“看!又来了,太美了!”我的妈妈也赞叹起来。

      “上菜喽!”姥姥端着盘子来了,那从三米之外就能闻到的香气在全家散开了。那红烧肉,红色里透着几分黑色呢,一口咬下去,还有肉汁喷到舌头上,那可谓是香中藏香,香气直沁肝脏。再看烧鱼,鱼被烧得浑身发红,透着几分黄色,让人忍不住想咬一口,鱼肉全聚在一起,吃起来香极了!大家都被姥姥这炉火纯青的厨艺震住了,好久才回过神来,不停地赞着姥姥。“几天不见您,厨艺又大有长进呀!”舅舅对姥姥举起大拇指说说。姥姥摇了摇头说:“没有、没有…”。

      吃完饭后,大家一起去点爆竹,“啪——啪——”大家在这浓浓的年味中散开了,回到了家,今年除夕真难忘!

      除夕之夜的守岁绝对是一个重头戏,但是我一直都没有体会过,每次我都是早早就睡了,今年,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和家人一起守岁。

      那天晚上,我们刚吃完年夜饭,妹妹就迫不及待地拉着我去放烟花,放完烟花已经是八点半了,现在干什么呢?大人们打扑克牌,我们就来玩游戏棋吧。十点半了,再过一个半小时,新的一年就要来了!这时,奶奶端来了枣、柿饼、杏仁、长生果、年糕,于是,我说道:“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妹妹也不甘示弱,说:“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年年长高。”奶奶也说。吃完东西,我又和妹妹提着小灯笼四处走,祝碰见的熟人有个吉祥年。此时此刻的我,十分激动,再过半小时我就十二岁了,旧的一年马上要过去了,新的一年马上要来临了!回到家里,我就和家人们一起,开始新年倒计时,59分55秒,56秒、57秒、58秒、59秒!正月初一0时0分0秒!时间好像在这一刹那间凝固了,我们都沉浸在这欢庆的情浓时刻!

      这是我第一次守岁,感觉很满足,因为我和家人一起倒数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我做好了准备要在新的一年里好好努力了,你呢?

      盼星星,盼月亮,我终于把今天盼来了。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除夕。

      啊!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一年的愿望已经要实现了,你们想知道那个愿望是什么吗?哦!那就是守岁!

      晚上,我们家吃完了年夜饭,就早早地坐在电视机前,等着央视春晚的开始。电视机里的喜讯像一颗颗种子塞满了我的心房。等啊等,今年的春晚似乎比往年更晚拉开序幕。待我等到那春晚开始时,眼皮沉重得很,泡上一杯红茶才足以清醒。

      春晚的精彩令我的心情十分的激动,这下我的睡意像是小昆虫一样被我挥挥手赶走了。不知不觉的,时间又瞬间变快了似的,一溜烟,时针跑到11格去了。我的眼皮上仿佛有一股沉重而又强大的力量压在上面。我的头不停地点着,眼皮一点一点地沉了下去。这时,一个魔术吸引了我的眼球:

      只见魔术师带来几条金鱼放进水池中,吹了一下哨子,叫它们左转、右转、列队、前进、交叉,那些金鱼却神奇般地接受指挥。他又拿来一幅画,把画中的金鱼奇迹般地变到了鱼缸中,接着又把金鱼变回画面去。突然鱼缸当中冒出了大大小小的鱼,可好看了。

      看好了春晚,也开始了新的一年,我在鞭炮声中沉沉睡去。

      今年不同往年,爸爸响应上头号召,不准我们燃放烟花,无论我们怎么恳求,爸爸还是不肯退让。我和姐姐无聊地守着电视机,听着远处时而稀稀拉拉的爆竹声。

      突然,爸爸妈妈提着许多气球进来,那气球可漂亮了,各式各样。“今年春节,我们不放鞭炮了,改为踩气球了。”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妈妈又紧接着宣布:“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赢了得奖,输了罚唱歌。”

      爸爸一声令下,游戏开始了。“啪!”姐姐立即踩了一个早已瞄准的气球,被她抢先后,我也不甘落后,摞起手,抬起脚,对着两个红气球踩去,“啪啪”,爆炸声相继而出。正在我得意之时,姐姐已经向下一个目标进攻了,一脚踩下去,没正中心,气球飞了起来,姐姐脚一滑,恰好坐在旁边的气球上,“啪!”气球在姐姐的屁股下炸开了。

      这下,可把我和爸爸妈妈弄得哭笑不得啊!我和姐姐谁也不谦让,你推我挤,引得妈妈直叫:“这里还有一个,那里还有一个!”看他们劲儿,好象比我们还着急。所有的气球都踩完了,比赛结果也出来了,我争得了第一,姐姐被罚唱歌。“新年好呀,新年好呀……”在姐姐甜美的歌声中,我们*安地走进了新的一年。

      今天的夜空中星星随着爆竹的响声一闪一闪,月亮一会儿躲进这朵云彩里,一会儿又躲进那朵云彩里,好像在跟我们捉迷藏。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按照老北京的*俗,来到爷爷奶奶家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的时候,我先给爷爷奶奶拜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寿比南山,越来越年轻,爷爷奶奶很高兴,给我一个红包,说是“压岁钱”,爷爷说:“祝菲菲身体好好的,学*棒棒的!”然后我祝爸爸妈妈工作顺利,爸爸妈妈也给我一个红包,祝我学*进步,越来越漂亮。吃完年夜饭后,我们一家人一边看春节晚会的节目,一边包饺子。今年的春节晚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赵本山和宋丹丹演的小品:奥运火炬手。

      时针快到十二点的时候,奶奶说:“马上十二点了,该去煮饺子了。”妈妈站起身走进了厨房,我和爸爸下楼去放鞭炮。

      在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乐呵呵的围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度过了除夕之夜。

    [阅读全文]...

2022-05-14 16:54:20
  • 古诗元日翻译

  • 古诗元日翻译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元日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鉴赏

      此诗作于王安石诗人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诗人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诗人“越次入对”,王安石诗人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诗人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王安石诗人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诗人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诗人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诗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诗人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阅读全文]...

2022-02-04 03:01:28
  • 元日的古诗王安石(元日古诗全文意思)

  • 中国古诗分为*体诗和古体诗,即格律诗和古风。

    *体诗是遵守*仄格律的诗歌作品,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根据长短又分为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在单句字数上则分为两种,一种是五言、一种是七言。

    七绝就是七言格律绝句的简称。

    所以要判断一首诗是不是七绝,首先是七字一句,七言。《元日》是符合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句为绝,七字七言,所以《元日》是一首七言绝句。

    但是前面说了,七言绝句并非七绝,他下面还细分为七言古绝和七言律绝。只有遵守*仄格律的七言律绝才能称为七绝。

    所以我们接着要进行格律判断。

    “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一”都是入声字,“仄仄**仄仄*”,所以这是个标准的仄起*收律句。根据格律诗推导规则(相对、相粘),我们可以得出整体*仄关系(具体推导过程见格律专栏,这里不复述):

    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

    逐字核对下来,我们会发现*仄严合,没有出律。

    [阅读全文]...

2021-12-29 06:14:25
元日与守岁的古诗 - 句子
元日与守岁的古诗 - 语录
元日与守岁的古诗 - 说说
元日与守岁的古诗 - 名言
元日与守岁的古诗 - 诗词
元日与守岁的古诗 - 祝福
元日与守岁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