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那些有写黄雀的

关于古诗那些有写黄雀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那些有写黄雀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那些有写黄雀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那些有写黄雀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4) 语录(3k+) 说说(4) 名言(783) 诗词(761) 祝福(1k+) 心语(93)

  • 黄雀报恩文言文翻译

  • 黄雀报恩文言文翻译

      不仅仅只有人懂得报恩的,动物也会报恩。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黄雀报恩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雀报恩

      吴均

      弘农②杨宝,性慈爱。年九岁,至华阴山③,见一黄雀为鸱枭④所搏,逐树下,伤瘢⑤甚多,宛转复为蝼蚁所困。宝怀之以归,置诸⑥梁上。夜闻啼声甚切,亲自照视,为蚊所啮⑦,乃移置巾箱中,啖以黄花。逮⑧十余日,毛羽成,飞翔,朝去暮来,宿巾箱中。

      如此积年,忽与群雀俱来,哀鸣绕堂,数日乃去。是夕,宝三更读书,有黄衣童子曰:“我,王母使者。昔使蓬莱,为鸱枭所搏,蒙君之仁爱见救⑨,今当受赐⑩南海。”别以四玉环与之,曰:“令君子孙洁白,且从登三公11事,如此环矣。”宝之孝大闻天下,名位日隆。子震12,震生秉,秉生彪,四世明公。及震葬时,有大鸟降,人皆谓真孝招也。

      参考译文

      弘农县的杨宝,性情慈爱。9岁的时候到华阴山,看见一只黄雀被猫头鹰捕捉,追逐到了树下,身上伤痕累累,挣扎中又被蚂蚁所纠缠。杨宝把它救下揣在怀里回到家,放在屋梁上。夜里听到它的叫声很悲切,亲自照明看视,发现是被蚊子叮咬了,于是把它转移到了放头巾的小箱子中,用黄花来喂养它。等过了十多天,黄雀羽毛长出来,能飞翔了,早晨出去傍晚回来,依然睡在小箱中。

      这样过了很久,忽然有一天它带着一群黄雀来了,放声鸣叫着绕着屋子飞,几天后才离去。这天夜里,杨宝三更天读书,见一穿黄衣服的小童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以前出使蓬莱,被猫头鹰捕捉,承蒙您的仁爱被您救了,现在我要接受赐封到南海去了。”临别把四个玉环赠给了杨宝,说:“让您的子孙清清白白,并且登上朝廷三公的.高位,就像这些玉环一样啊。”杨宝的仁孝传闻天下,名誉和地位日益显赫。他有个儿子杨震,杨震生杨秉,杨秉生杨彪,四代都是著名的大臣。到杨震下葬时,有大鸟降临,人们都说这是真孝(感动了天地)招来的。

      注释:①选自《续齐谐记》,中华书局1934年版。吴均(469~520),字叔庠(xiáng),南朝梁代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著名文学家。作品多为反映社会现实,文风清朗淳厚,被称为“吴均体”。《庄子·逍遥遊》中有“齐谐者,志怪者也”一语,意为《齐谐》是齐国人记载神奇故事的笔记小说;南朝宋东阳无疑曾著《齐谐记》,故吴均称自己的书为《续齐谐记》。②弘农:汉代至北宋期间设置的县级行政区划,在今河南灵宝东北黄河沿岸。③华阴山:即西岳华山。华阴,县名,在陕西省东部、渭河下游,华山在其南部。④鸱枭(chī xiāo):俗称猫头鹰。⑤瘢(bān):这里指伤痕。⑥置诸:把它放到。⑦啮(niè):咬。⑧逮:过了。⑨见救:被救。见,表被动。⑩受赐:受封。11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司马、司徒、司空三官职合称。12震:即杨震,东汉名臣,著名清官,通晓经籍,博览群书。

      语用特点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彩。首先是事件的经过写得很细致,脉络分明。杨宝救治黄雀,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来表现的;黄雀报恩,有语言,有行动,(运用语言描写)也就避免了与前文重复。前半部分写杨宝站在同情弱者立场上,所以运用“黄雀为鸱枭所搏”“为蝼蚁所困”“为蚊所啮”等表被动的句式;后半部分写黄雀报恩,则以黄雀为主体。最后三句概括交代后来的故事,揭示“善有善报”这样的美德主题。

      基础导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 )

      ⑵逐树下 ( )

      ⑶宛转复为蝼蚁所困 ( )

      ⑷夜闻啼声甚切( )

      ⑸有大鸟降 ( )

      1.⑴捕捉;⑵追逐;⑶又;⑷凄楚;⑸飞来,降落。

      2.以下哪四句句型相同?请打“√”标示。

      ⑴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 ( )

      ⑵宛转复为蝼蚁所困 ( )

      ⑶为蚊所啮 ( )

      ⑷蒙君之仁爱见救

      ⑸宝之孝大闻天下,名位日隆。( )

      2.⑴⑵⑶⑷

      3.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逐树下,伤瘢甚多。

      ⑵令君子孙洁白,且从登三公事,如此环矣。

      3.见“参考译文”中画波浪线处。

      多向导思

      4.文中所写的“华阴山”与“蓬莱”是不同的山吗?说说你的见解。

      4.⑴“华阴山”在陕西,“蓬莱”在山东。⑵两者是神仙心目中的同一座山。王母使者黄衣童子说,他“昔使蓬莱,为鸱枭所搏,蒙君之仁爱见救”,他所说的“蓬莱”就是“华阴山”。

      5.黄衣童子送杨宝四个玉环,后来杨宝子孙四世为清官,这些故事情节寓含了什么道理?

      5.⑴善有善报,人们应当积善成德。⑵人们渴求清官。⑶旧时代清官可遇而不可求。

      此典故出自《*》卷二十黄雀报恩,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

      原文:

      汉时弘农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鸮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见,愍之,取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还。

      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鸮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

      译文:

      杨宝是汉代弘农郡人,九岁时,杨宝在华阴山北边,看见一只黄雀被鸱枭击伤后坠落在树下,一群蚂蚁将受伤的黄雀围困起来。

      杨宝怜悯黄雀,就把它带回家,放置在一个小木箱里,每天用菊花来喂养它。过了一百多天,黄雀的伤养好了,羽毛也长全了,它每天早上飞出去,晚上又飞回来。

      有一天晚上,夜过三更,杨宝还在读书尚未睡觉。忽然,一个穿着黄衣服的少年来向杨宝再三拜礼,他对杨宝说:“我是西天王母娘娘的使者,奉命到蓬莱仙山出使,不小心被鸱枭击伤。

      承蒙您怜爱救助,非常感谢您的大恩大德。”说完,黄衣少年送给杨宝四枚白玉环,并说:“让您的子孙像这白玉一样品行高洁,位居三公。”

      扩展资料:

      *,大家都知道它是*小说界里一部名著。不过,大家误认它是文人编造的“神怪小说,”其实,它是一部古代的民间传说,是一部古代的神话。

      我们要研究*古代的民间传说及神话,除了楚辞,淮南子等几部书而外,就要说到它了。《*》中所收的传说,有许多至今还流传在*民口上。例如“蚕神的故事”等,或至今整个的流传于民间,或经过许多变化,而演成今日流行的传说。

      总之,《*》是古代民间传说的总汇,而有一部分是后来民间传说的根源。

    [阅读全文]...

2022-07-23 12:38:14
  • 克雷洛夫寓言《黄雀与刺猬》

  • 文学
  • 克雷洛夫寓言《黄雀与刺猬》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克雷洛夫寓言《黄雀与刺猬》,欢迎大家分享。

      黄雀与刺猬

      胆小的黄雀,爱好孤独,天亮一早,自个儿唱歌作乐,它歌唱不是为了要听别人的称赞,它什么都不想,只是这样唱着玩玩!

      就在这时候,霞光万道的福玻斯明亮而又庄严地从大海里,升腾而出。他看来给万物带来生机,为了迎接福玻斯,从茂密的树林,喧闹的夜莺合唱队高歌致敬。

      我们的黄雀却寂然无声。“你怎么啦?”

      刺猬讥笑地向它提问,“朋友,你为什么不唱呀?”

      “因为我并不具备,够得上为福玻斯唱颂歌的喉咙,可怜的黄雀噙着泪水回答,拿我这种微弱的声音我可不敢歌唱福玻斯。”

      我也是这样忧伤而自怜,命运没有赐给我*达的才华,否则我可以作诗歌颂亚历山大。

      寓言故事《海浪与航标灯》

      耸立在大海礁石上的航标灯不辞劳苦,忠诚地履行着职责。每当夜色降临,就准时闪动着明亮的眸子,为夜行的往来船舶导航。

      海浪们愤愤不*,聚集在一起商议:“我们是海之骄子,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岂能容忍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东西在咱们身边崛起呢?趁着今晚风猛,大家齐心协力把它冲垮了如何!”

      “好啊,好啊……”海浪们同声响应,个个摩拳擦掌,咆啸着气势汹汹地朝航标灯扑面而来,航标灯被吞噬了。海浪们欢呼跃雀:“我们胜利了!航标灯完蛋了……”

      话音未落,航标灯已顽强地钻出海面,它毫发未损,依然闪动着明亮的眸子,坚守在自已的岗位上。

      海浪被激怒了,它们借助风势掀起阵阵狂涛,疯狂叫嚣着一次次凶猛地扑向航标灯,航标灯一次次毫不屈服地冲出海面,就这样相持着。随着时间的过去,风渐渐*息下来,海浪越来越显得乏力,终于垂头丧气了,海面上恢复了*静;航标灯则更加精神焕发,放射出明亮的光芒,指引着船舶避开暗礁顺利航行。

      一只海鸥飞来高声赞美着:“好样的航标灯,你不愧是茫茫大海中的精英!”

      “没什么,”航标灯谦虚地回答:“当一个人把事业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时候,再大的困难和威胁又算得了什么呢?”

      寓言故事《水泥的结局》

      一袋标号600的水泥将要参加大厦建设,建筑工人准备用它和石子混和浇灌大厦地基。

      水泥皱紧眉头说:“真是胡闹,我标号高性能好,理当受重用才是,如何反将我埋入地底,让我永无出头之日?”

      建筑工人只好另作安排,打算将它和沙子搅和成水泥沙浆彻筑砖墙。水泥一听大不乐意:“岂有此理,以我的高贵身份岂能与名不见经传的沙子相提并论?”

      建筑工人被缠得无法,决定让它和钢筋结合做大梁,这下总该满意了吧?不料水泥更是怒气冲冲牢骚大发:“乱弹琴!竟派我做这种苦差事,一旦挑上大梁就甭想休息,岂不把我的肩膀压扁?”

      就这样,水泥挑肥拣瘦,高不成低不就,大厦建成了,它还未找到自已理想的位置,只好被暂时搁置在墙的角落。

      过了好长时间,有一天,建筑工人在清理场地时看到它,准备将它重新起用,但却发现水泥已完全结块变质,失去功效,啥用场也派不上了。

      寓言风格

      他的寓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揭露沙皇专制统治

      讽刺嘲笑统治阶级的专横、寄生、无知等。

      克雷洛夫寓言许多寓言描写了强权者的专横无理,揭露了在强者面前弱者永远有罪的强盗逻辑,像《狼和小羊》、《狮子分猎物》、《狼与鹤》、《兽国的瘟疫》。而《大象当官》、《狗熊照看蜂房》、《狐狸建筑师》、《村社大会》等则揭露了统治者欺压百姓的狡诈伎俩。沙皇专制制度下法律维护统治者的虚伪本质在《狗鱼》、《农夫和绵羊》、《农夫与蛇》、《乌鸦》等篇中得到了揭示。而《狐狸和旱獭》、《蜜蜂和苍蝇》、《猴子和眼镜》、《鹅》、《老鼠会议》等则抨击了统治者的种种丑行,如贪污受贿、寄生、无知、无能、崇洋、任人唯亲等。有些寓言更是把矛头直指沙皇本人,如《杂色羊》等。

      反映被压迫者的无权和受剥削

      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对人民优秀品质的赞美,对人民力量的信心。

      普希金说,克雷洛夫是“最有人民性的诗人”。克雷洛夫选择寓言作为自己的创作体裁也正是因为这种通俗的体裁能到达最广大人民群众那里。

      他的寓言的人民性最鲜明的体现便是表达了人民的爱憎。如果说上面这一类寓言中克雷洛夫表达的正是人民对统治者的憎恶,那么在第二类寓言中表达的是对人民的同情、爱和信心。

      人民虽然无权并受欺压,但是他们勤劳朴实,他们才是生活真正的`主人。《蜜蜂和苍蝇》嘲笑了无益于人类的苍蝇,而勤劳的蜜蜂“在自己的国度里生活得非常惬意”。《鹰和蜜蜂》通过蜜蜂赞美了默默无闻从事低贱劳动的人们,颂扬他们“为共同利益而工作”,不想突出个人的劳动的崇高精神。劳动者虽然默默无闻,生活在底层,可是他们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创造力,是他们供养着整个社会和统治者。《树叶和树根》深刻揭示的就是这样的辩证关系。不仅如此,弱者甚至也能对强者进行报复(《狮子和蚊子》伊索预言)。而反映1812年卫国战争的著名寓言《狼落狗舍》不仅揭露了侵略者的面目,更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奋起打击侵略者的坚定决心和伟大力量。

      反映日常生活现象

      得出人生哲理,富含道德训诫意义。

      这一类寓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具有双重意义的。一方面是批判揭露统治者或表达对人民的爱,另一方面这些寓言已超越了当时的历史时代而具有普遍的意义,如《四重奏》是针对当年*改组而写的,但是其要注重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形式的思想却有普遍意义。《大车队》本来也是批判当年对库图佐夫指挥卫国战争不满的统治者上层,但是今天用来劝戒不要瞎指挥,不要看人挑担不吃力,也是很适用的。

      另一种是纯粹进行道德训诫的。克雷洛夫运用幽默讽刺,批判嘲笑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缺陷,总结人生经验,进而告诫人们应该如何完善自己。作者涉及的生活现象是很广泛的,诸如告诫人们不要听信别人谄媚吹捧(《狐狸和葡萄》),不要过于挑剔而丧失时机(《挑剔的待嫁姑娘》),不要不分青红皂白怪罪别人(《主人和老鼠》),要谨慎对待友谊(《小树林与火》、《狗的友谊》),要谦虚好学(《狗鱼和猫》),要善于看到别人优点(《鹰和鸡》),要适可而止(《杰米扬的鱼汤》),要协作一致才能办好事(《天鹅、狗鱼和大虾》),要有柔韧不屈的品格(《橡树和芦苇》)等等。总之,克雷洛夫用寓言这种短小的形式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深刻的现实性。克雷洛夫在写作上非常认真,在发表之前先朗诵给朋友们听,然后听取他们的意见,经常不止一次地修改,重写五到七次之多。

      克雷洛夫在专门创作寓言之前曾经是个剧作家,戏剧创作的一些特点在寓言中表现得也很明显,如结构紧凑,情节进展迅速。他的寓言篇幅不长,有的只几行就成篇,有的几行就刻画了形象的性格特征。对白是戏剧的基本要素,在寓言中也得到充分运用,有的寓言几乎通篇都是对话,而且对话又都符合形象的个性,如《橡树下的猪》、《猴子和眼镜》等。对比也是戏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克雷洛夫寓言中常常可以见到这种形象的对照,如自由与不自由(《风筝》),贫与富(《承包商和鞋匠》),有权和无权(《狼和小羊》),劳动与游手好闲(《蜻蜓和蚂蚁》)等等。

      克雷洛夫办讽刺杂志时,许多讽刺文章、小品都是他写的,幽默讽刺也就成为他寓言的另一特色,这种幽默讽刺常常表现在对性格的刻画,情境的设置,事件的结果等方面,如《狗的友谊》采取先扬后抑的手法达到强烈的讽刺,《狐狸和旱獭》用了一句“我只看到你嘴上常粘着鸡毛”,幽默地点明了狐狸的本质,《撒谎者》则采用以牙还牙、以撒谎对付撒谎来揭穿撒谎者。

      克雷洛夫寓言的语言朴实无华

      把过去文学中不用的民间普通用语、*语引入创作。

      克雷洛夫寓言里的形象确切生动,用具有鲜明特点的动物形象来表现相应的各种社会地位的人物的复杂性格,因此其形象的内涵就格外深刻,如《乌鸦与狐狸》中的狐狸,《狼和小羊》中的狼等。简述克雷洛夫寓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寓言创作本身而言,在克雷洛夫之前或同时期,寓言或只是作为愉悦人们的读物,沙龙朗读的作品,或只是醉心于自然主义的细节,作一些粗俗的描写,即使是伊索、拉封丹的寓言,基本上也是限于一般的道德训诫。而克雷洛夫的寓言反对沙皇专制制度,表达民主主义思想,把寓言变成现实主义的讽刺文学,正如普希金在给友人的信中指出的,“德米特里耶夫算什么!他的全部寓言抵不上克雷洛夫的一篇好寓言”,“任何一个法国人都不敢把谁置于拉封丹之上,但我们好像能认为克雷洛夫比他好”,“克雷洛夫的寓言高于拉封丹”。

      克雷洛夫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寓言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显著路标,无疑使俄国现实主义迈出了重要一步,他的创作为以后的格里鲍耶多夫、普希金、果戈理确立和发展现实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克雷洛夫的寓言反映了现实生活,刻画了各种性格,表达了先进思想,因此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成为十九世纪上半段读者最爱阅读的作品之一,他每发表新的寓言也成为文学和社会生活中令人瞩目的对象,他的寓言对于形成俄罗斯人民的社会意识起着积极作用。

      克雷洛夫寓言在世界上也有广泛声誉,在作家生前就被译成十余种文字,截止2015已有五六十种,有的被收入教材,因此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阅读全文]...

2022-06-25 18:57:16
  • 曹植《野田黄雀行》

  • 箜篌引 / 野田黄雀行

      朝代:魏晋

      作者:曹植

      原文:

      置酒高殿上,亲交从我游。

      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秦筝何慷慨,齐瑟和且柔。

      阳阿奏奇舞,京洛出名讴。

      乐饮过三爵,缓带倾庶羞。

      主称千金寿,宾奉万年酬。

      久要不可忘,薄终义所尤。

      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

      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

      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

    [阅读全文]...

2022-05-09 08:17:32
  • 野田黄雀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 古诗文
  • 野田黄雀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野田黄雀行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野田黄雀行

      唐朝·李白

      游莫逐炎洲翠,栖莫*吴宫燕。

      吴宫火起焚巢窠,炎洲逐翠遭网罗。

      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鹯奈若何。

      《野田黄雀行》译文

      鸟儿们呀,游玩千万不的到炎洲的翡翠堆里追逐玩耍,栖息千万不的接*吴宫的燕子窝。吴宫筑巢虽好,可经常会因为燕子引起大火烧毁你们的巢穴,炎洲翡翠虽然无比华丽,可经常会有人设下网罗捕捉你们。可怜的鸟儿只有拍动着两只无惫的翅膀,在野外荒凉的蓬蒿乱草中找到一处容身之所。就算你是只雄鹰又的`如何?还不是一样的命运。

      《野田黄雀行》注释

      炎洲:海南琼州,其地居大海之中,广袤数千里,四季炎热,故名炎洲,多产翡翠。

      吴宫燕:巢于吴宫之燕。春秋吴都有东西宫。后以“吴宫燕”比喻无辜受害者。

      蓬蒿: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

      鹯(zhān):古书中说的一种猛禽,似鹞鹰。

      《野田黄雀行》赏析

      前四句“游莫逐炎洲翠,栖莫*吴宫燕。吴宫火起焚尔窠,炎洲逐翠遭网罗。”言莫趋炎附势,追名逐利;

      后二句“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鹯奈若何”言避世自能远祸。

      整理来说,此诗言淡泊避世之志,远祸全身之术。诗以鸟为喻,唤醒人们切莫趋炎附势,追名逐利;而应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以达到老子所说的“夫唯不争,故无尤”的境界。

      李白部分作品采用赋题的方法,但恢复古辞的立意,在体制上也恢复汉词的杂言体制。变齐梁无寄托之咏物为有寄托之体。另外,与齐梁呆板的赋题不同,李白之赋题常常是窥入题意,深入形容。如《野田黄雀行》。

      此诗实为野田黄雀自幸之语,就是用“野田黄雀”这个题意来赋写的。此诗运用了刻板咏物、反衬之法。黄雀自语不逐炎洲翠游玩,不*吴宫燕栖息。是因为宫燕易被焚巢,洲翠易遭网罗。而今我深栖野田中蓬蒿之下,可以藏身远害,纵有鹰鹯奈若何!这也是赋题法,只是用得如此巧妙。此诗综合运用发挥古意、赋题与以古题寓今事三种方法,可见李白对传统拟乐府方法的创造性发展。

      《野田黄雀行》创作背景

      《野田黄雀行》是《相和歌辞·瑟调曲》之一。天宝十四年,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力劝永王勤王灭贼,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首诗大约是此时所作。诗中李白以鸟雀无处容身为喻,黯然自伤。

    [阅读全文]...

2022-04-22 07:24:01
  • 描写黄河的古诗有哪些?

  • 黄河
  •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民族气魄,以她汹涌磅礴的气势,澎湃的河流,奔流的河水在河塘里川流不息。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

      愁人独有夜灯见,一纸乡书泪滴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野到天荒。

      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朝见裴叔则,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羽族禀万化,小大各有依。

      周周亦何辜?六翮掩不挥。

      愿衔众禽翼,一向黄河飞。

      飞者莫我顾,叹息将安归?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阅读全文]...

2022-06-05 13:31:19
  •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 古诗文
  •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读:

      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是我们小时候必背的经典五言绝句。其原文如下: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翻译: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英文译文:

      On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登鹳雀楼字词解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登鹳雀楼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登鹳雀楼作品主旨: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登鹳雀楼赏析: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艺术手法:

      1、动静结合

      2、虚实结合

      3、景入理势

      4、全文对仗

      作品评价:

      1、《古今诗话》: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

      2、《唐诗解》: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

      3、《唐诗选》:玉遮曰: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

      4、《唐诗训解》:结语天成,非可意撰。

      5、《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大豁眼界。

      6、《唐诗摘钞》: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

      作者资料: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阅读全文]...

2022-02-04 03:26:47
  • 登鹳雀楼古诗

  •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阅读全文]...

2022-07-27 11:20:16
  • 描写黄河的古诗有哪些?关于黄河的7首古诗摘抄

  • 黄河,优美,诗歌
  •   你们知道中国第二长河是哪一条河流吗?答案就是黄河。关于黄河你们了解多少呢?它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大河流之一,也是属于世界长河之一,俗称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小编盘点了关于描写黄河的7首古诗词,你觉得哪首最为壮观?

      描写黄河的古诗合集

      1、《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滚滚黄河向天边奔涌,跃上云端。而在万丈高山间,矗立着一座孤城,那便是玉门关。那在夕照里吹羌笛的汉子啊,为什么要一遍遍地吹《折杨柳》?为什么要让羌笛的凄音把自己包围?要知道春风是过不了玉门关的啊,又何必埋怨春天姗姗不来呢!

      2、《将进酒·君不见》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你难道没有看见,黄河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渤海,永远不会回还。

      3、《罗唝曲》

      刘采春

      昨日胜今日,今年老去年。

      黄河清有日,白发黑无缘。

      黄河总会有变清的一天,但是人的头发已经变白了,就再也不可能变黑了。

      4、《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可以沿着黄河直上天上的银河中,我们一同去拜访牛郎和织女的家。

      5、《渡黄河》

      宋琬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黄河波涛汹涌,但是想是要渡过黄河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真正的风险并不在黄河中,而是在人世间。

      6、《登鹳鹊楼王之涣》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所见。首句写山,是远景;第二句写水,是*景。整个画面色彩鲜明,气势宏大,令人振奋。两句写所想。“千里目”和“一层楼”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和“更上”两词中包含了诗人无限的希望和憧憬。

      7、《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描绘出了黄河壮阔雄奇的景象,其构图异常精妙,令人叹为观止,凸现出大漠的生机,淡妆浓抹,既雄浑又秀美。

    [阅读全文]...

2022-02-24 12:49:13
古诗那些有写黄雀的 - 句子
古诗那些有写黄雀的 - 语录
古诗那些有写黄雀的 - 说说
古诗那些有写黄雀的 - 名言
古诗那些有写黄雀的 - 诗词
古诗那些有写黄雀的 - 祝福
古诗那些有写黄雀的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