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王之涣的古诗动画

关于凉州词王之涣的古诗动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凉州词王之涣的古诗动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凉州词王之涣的古诗动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凉州词王之涣的古诗动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72) 语录(35) 说说(14) 名言(1) 诗词(1k+) 祝福(4) 心语(7)

  •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

  •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

      王之涣是盛唐著名诗人,他的诗,很多都被教坊乐人入乐歌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凉州词王之涣古诗,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阅读全文]...

2022-05-05 01:19:22
  •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拼音

  •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拼音

      拼音有助于我们朗读。而在王之涣这首诗《凉州词》拼音是怎样的呢?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古诗凉州词拼音,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凉州词二首·其一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 。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ǔ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赏析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古诗凉州词王之涣诗意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意

      黄河之水汹涌奔腾,仿佛来自云端,

      孤零零的凉州城外是万仞高的群山。

      羌笛何必要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春风他从来没有吹到过这遥远的玉门关。

      注释

      ①凉州词:是唐大乐府《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方的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

      ②黄河远上:黄河的尽头。

      ③孤城:孤零零的戍(shù)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④万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形容极高。

      ⑤羌(qiāng)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后常作军乐。羌:我国古代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卫生。

      ⑥何须:有什么必要。

      ⑦杨柳:指古代的一种歌曲《折杨柳》,其中提到行人离别,常常折柳枝相赠,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

      ⑧度:越过。

      ⑨玉门关:古代西北边关名,汉代建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守卫边疆的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委婉的批评了朝廷对于他们缺乏关怀和呵护的冷漠做法。诗人没有从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入手,而是在第一句远眺黄河上游,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端直泻而下,渲染了恢弘的气势,烘托了开阔的意境。第二、三句描写了边疆将士的生存环境是在群山峻岭之中的一座孤城,以及在这孤独寂寞的环境中,传来了如泣如诉的《折杨柳》这首曲子,让人心碎。最后一句中的“春风”比喻“封建统治者”,尽管将士们的生活环境很不好,离开家很久,非常思念家乡,但是统治阶级根本感受不到这些,诗句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于边疆将士疾苦漠不关心的社会现实。全诗苍凉悲怆(chuàng),深沉含蓄,打动人心。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阅读全文]...

2022-06-01 19:46:29
  •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意思

  • 凉州词王之涣古诗意思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下面小编整理了凉州词王之涣古诗意思,欢迎大家阅读学*!

      凉州词

      黄河远上②白云间,

      一片孤城③万仞④山。

      羌笛⑤何须⑥怨杨柳⑦,

      春风不度⑧玉门关⑨。

      ——唐·王之涣

      注释

      ①凉州词:是唐大乐府《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原是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歌词,描写西北方的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

      ②黄河远上:黄河的尽头。

      ③孤城:孤零零的戍(shù)边的城堡,这里指玉门关。

      ④万仞(rèn):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万仞:形容极高。

      ⑤羌(qiāng)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后常作军乐。羌:我国古代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杂文廖郎

      ⑥何须:有什么必要。

      ⑦杨柳:指古代的一种歌曲《折杨柳》,其中提到行人离别,常常折柳枝相赠,因“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

      ⑧度:越过。

      ⑨玉门关:古代西北边关名,汉代建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解读翻译

      黄河之水汹涌奔腾,仿佛来自云端,

      孤零零的凉州城外是万仞高的群山。

      羌笛何必要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春风他从来没有吹到过这遥远的玉门关。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守卫边疆的将士的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委婉的批评了朝廷对于他们缺乏关怀和呵护的冷漠做法。诗人没有从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入手,而是在第一句远眺黄河上游,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端直泻而下,渲染了恢弘的气势,烘托了开阔的意境。第二、三句描写了边疆将士的生存环境是在群山峻岭之中的一座孤城,以及在这孤独寂寞的环境中,传来了如泣如诉的《折杨柳》这首曲子,让人心碎。最后一句中的“春风”比喻“封建统治者”,尽管将士们的生活环境很不好,离开家很久,非常思念家乡,但是统治阶级根本感受不到这些,诗句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于边疆将士疾苦漠不关心的社会现实。全诗苍凉悲怆(chuàng),深沉含蓄,打动人心。

      凉州词(其二)

      (唐)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注释】:

      1、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泛指外族首领。

      诗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唐·卢纶《塞下曲》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汉书·李广苏建传》

      2、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唐时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用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张仁愿既定漠北,于河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故拂云堆又为中受降城的别称。唐,李益《拂云堆》诗:“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金,元好问《醉中送陈季渊》诗:“陇头地寒无草芽,拂云堆边春更晚。”清,纳兰性德《沁园春》词:“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十一·榆林镇》。

      3、登坛:登上坛场。古时会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史记·淮阴侯列传》唐司马贞索隐述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唐皇甫曾《送徐大夫赴南海》诗:“位重登坛后,恩深弄印时。”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众所尊。”

      4、神武:神明而威武。

      5、和亲: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与汉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

      6、归去来:(1)辞赋篇名。晋陶潜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宋梅尧臣《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2)回去。唐杜甫《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唐·颜真卿《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3)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清王奕清《词谱》卷七:“《归去来》调见《乐章集》词二首,因词有‘歌筵舞,且归去,休惆悵,好归去’句,取以为名。”

      【赏析】:

      冷风中望着远方的拂云堆,不知道多少次我登坛杀马以祭。今天的大唐王朝是多么的威武雄壮,再也不肯用和亲这样的方略来换取短暂的和*了。

      盛唐边塞诗人名家王之涣一生才高运蹇,惜只六首诗作传世,实让后人叹嗟!《凉州词》其一可谓人人皆知,网路上轻易便可找到相关的解释。但《凉州词》其二多录其诗文,注解却是鲜见少闻。无奈,泊云居只得自己动手。有不恰处,阅者莫笑泊云居才浅也!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开题便以别样的.视角入笔,诗写外族首领北望拂云堆,其心内情感想必是复杂多变的吧。每次打算入侵中原之前我都会到拂云堆神祠祭酹求福。这是我祖辈生活的土地呀!而今只能远远的望着它了。多少无奈多少悲愤皆入诗中,仿佛一个末路的英雄虎目含泪仰天悲鸣。

      敢于从这样的角度写诗,敢于替敌人鸣不*,纵观*历史怕只有盛唐才有这样的胸襟气度。从这两句诗中不难发现王之涣自身的豪放不羁,和观察想像的深入。唐朝虽然政治清明,诗人们多敢于言。但能站在这样的立场来看待思考问题实难能可贵,晚于王之涣的边塞诗人李颀在《古从军行》也有相类似的诗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两位诗人都能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战争,的确难能可贵。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这两句直白道来更有一种激刺的震憾。藏在诗后的深切的情感波涛才是直指人心灵深处的由血和泪交织而成的争战历史。自春秋战国起,华夏周边诸马上民族战力强盛,汉家天子多以和亲之策以换得短时间的和*,图谋发展。而周边外族在汉族和亲之后和得到汉族朝贡来的礼物多也烽鼓暂息。

      汉、唐时汉族国力强大起来,用不着再用和亲的政策来换取和*了,而且强大起来的汉家天子野心勃勃,对外族发起战争。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朝名将张仁愿乘默啜悉率其众西击突骑施、营州一带空虚之机,奏请朝廷夺取漠南并沿黄河北岸筑“受降城”,加强防御,首尾相应,断绝突厥南寇之路于河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张仁愿正好把中受降城筑于他们誓师之地。东城建于今内蒙托克托。西城筑于五原西北。三城各相距四百余里,占据黄河北岸险要之地,遥相呼应,构成一道坚强的防御屏障。王之涣诗中的单于可能便是指默啜悉吧,他更是连祖宗的宗庙也失去了。从自“不敢渡山畋牧”。再想汉家天子用和亲来安抚自己,怕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吧!

      这首诗视角独特,观察深入。描写动人心魄。虽不如为人熟知的人《凉州词》其一,但在其直白的描写中道出战争不只是给汉家带来灾难,同样的,战争的另一方也同样是为了生与死,国与家而轻死舍生。实应为后人警耸也!纵观《凉州词》二首,不难发现这位个性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却时运不济的诗人悲天悯人的另一面。

    [阅读全文]...

2022-05-01 22:58:12
  • 王之涣《凉州词》

  •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阅读全文]...

2022-02-18 12:03:47
  • 王之涣 《凉州词》

  •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阅读全文]...

2022-01-03 06:49:53
  • 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

  • 诗意
  •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m.ju.51tietu.net)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阅读全文]...

2022-03-05 07:59:24
  • 凉州词王之涣译文

  • 凉州词王之涣译文

      王之涣《凉州词》写出汹涌澎湃的黄河,写出了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抒写将士的思乡离愁,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凉州词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凉州词二首⑴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⑵,一片孤城万仞山⑶。

      羌笛何须怨杨柳⑷,春风不度玉门关⑸。

      【白话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注释】

      ⑴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⑵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河”一作“沙”,“远”一作“直”。

      ⑶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cm厘米)。

      ⑷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⑸度:吹到过。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赏析】

      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要,境界孤危。一片是唐诗常用词,通常与孤相连用(如一片孤云、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三句递转,写所闻。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適、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扩展资料: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他幼年聪颖,弱冠能文,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其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天宝元年(742年),疾终于官舍。

      人物生*

      出身望族

      王之涣在《旧唐书》《新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人。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其原籍,做官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

      根据墓志铭推之可知王之涣生于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当时太原王家为名门望族。王之涣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是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王之涣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从五陵年少游,不到二十岁便能精研文章,不到壮年,便已穷经典之奥。

      仕途坎坷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以门荫入仕,任冀州衡水主簿,赋《宴词》《送别》等诗。

      开元十年(722),王之涣与勃海李氏结婚,李氏乃冀州衡水县令李涤之第三女。

      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由于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

      居家唱和

      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王之涣家居十五年。虚心求教,专心写诗,诗名大振,与王昌龄等人相唱和。赋《九日送别》《登鹊雀楼》《凉州词二首》等诗。

      开元二十年(732),王之涣流寓蓟门(即蓟丘),高适来访不遇,赋诗留赠。

      遭疾而终

      天宝元年(742),王之涣补文安郡文安县尉。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终于官舍,享年五十五岁。

      天宝二年(743),王之涣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撰墓志铭(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唐玄宗天宝元年二月)。

      主要作品

      王之涣作品传世很少,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的仅有六首诗,包括《登鹳雀楼》、《送别》、《宴词》、《九日送别》和《凉州词二首》。

      人物纪念

      墓志铭

      王之涣墓志是北邙山出土的墓志之一,也是其中最为珍贵的墓志。该墓志虽未署书丹者姓名,但其书法风格与同时所出严仁墓志毫无二致。严仁墓志为唐大书法家张旭书丹,王之涣墓志(《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书丹者亦可能为张旭。王之涣墓志现藏于*历史博物馆。

      鹳雀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黄河岸畔,为黄河流域的标志性建筑。此楼始建于北周时期,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1997年重修。新修的鹳雀楼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楼体总高73.9米,坐南朝北,西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体现了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使鹳雀楼名扬天下声播四海

    [阅读全文]...

2022-04-16 21:44:56
  • 凉州词古诗王之涣赏析(凉州词全文内容及释义)

  •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诗状凉州之险恶、荒寒,一言不及征人,而征人苦情可想;虽是一篇怨词,但画面雄壮阔大,神气不落凄切。历来被誉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唐诗别裁》引王渔洋的话说 :“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关于这首诗,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曾记载着这么一桩趣事: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天,天寒微雪,三人一起到旗亭小饮。适逢梨园伶官十多人会宴;*间,有四名美貌歌妓演唱,唱词都是当时著名诗人的作品。三人私下相约说:我们三人的诗名常常分不出高低,现在且看这些歌妓讴歌,“若诗入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结果,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龄的诗,第二人唱的是高适的诗,第三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诗。王之涣不服气,“自以得名已久”,就指着“诸妓之中最佳者 ”说:“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四人中之“最佳者”结果果然唱了一首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大家于是大笑。四歌妓问明情况后竞拜。并请“俯就筵*”,“三人从之,饮醉竟日”。后明清戏剧家将此事编成剧本,其中以《旗亭记》为名的就有多本。

    [阅读全文]...

2022-01-17 06:42:24
  • 凉州词 王之涣 王翰

  •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一种白玉制成的杯子。

      译文:

      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夜光杯;

      正想开怀畅饮,马上琵琶声频催。

      即使醉倒沙场,请诸君不要见笑;

      自古男儿出征,有几人活着归回?

      赏析:

      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阅读全文]...

2022-03-20 09:19:07
  • 凉州词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凉州词唐王之涣的诗意

  • 诗意,优美,诗歌
  •   作为唐诗三百首当中的经典诗作是小学生必备的古诗了,那么王之涣这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诗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原文进行赏析吧。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远望黄河的源头仿佛在白云之间,孤零零戍边的城堡在高山之中。

      羌笛何必去吹《折杨柳》这样哀伤的曲调呢?去埋怨杨柳、春天不来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外的啊!

      赏析:

      只是一种曲谱,在唐朝的时候有许多诗人都为这首曲调来填新词,因此也有许多的,比如说王翰的也很有名。

      而王之涣的这首从感*彩上来看,可以说写的是极其苍凉慷慨但是又不失雄壮。虽然说在描写当中写出了戍守边疆的战士不能够回到家乡的幽怨,但是又没有半点的消极和颓废,是非常具有广阔胸怀的。

      尤其是从诗的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直接带给人一副动人壮阔的画面,其次再说“一片孤城万仞山”,可以看出这座孤城在群山的环绕之下是巍然屹立的。这两句直接写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从而显示出战士在戍守边疆时的一个境遇。

      而后两句就是直接抒情了,从听到羌笛声开始,羌笛弹出的曲调就是《折杨柳》,这就不难看出其实戍守边疆的战士是非常想念家乡的,而古人有离别时相赠杨柳这一*俗,也是难免会触动人的离愁别恨的。

      但是诗人却用豁达的感情来排解忧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为什么要吹奏哀伤的《折杨柳》呢?要知道玉门关外就是吹不到春风的,所以就没有杨柳,也不要去抱怨了。

      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豁达的胸襟,但是也有人说这其实是带有讽刺意外的。

    [阅读全文]...

2022-02-10 11:36:04
凉州词王之涣的古诗动画 - 句子
凉州词王之涣的古诗动画 - 语录
凉州词王之涣的古诗动画 - 说说
凉州词王之涣的古诗动画 - 名言
凉州词王之涣的古诗动画 - 诗词
凉州词王之涣的古诗动画 - 祝福
凉州词王之涣的古诗动画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