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杜甫描写夏夜的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杜甫描写夏夜的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杜甫描写夏夜的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杜甫描写夏夜的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夏夜叹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注释
轩:窗。
[炎蒸毒中肠]:中一作“我”。
青紫:古时公卿服饰,借喻*显爵;被:同“披”。指身居*。
赏析
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情形,接着是由此的所思.(大致的意思是说希望国家能安定~)
蠲叟评语:杜诗《夏夜叹》佳处在“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四句,见其体物之细。以下兴起戈士之苦,则恻怛之怀也。细读之,觉其音调铿锵,此唐诗宋诗之别。(案:戈士之苦借自适翻出,亦一奇。)
夏夜叹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注释
轩:窗。
[炎蒸毒中肠]:中一作“我”。
青紫:古时公卿服饰,借喻*显爵;被:同“披”。指身居*。
赏析
写的是窗下纳凉的情景.开始两句就是对酷暑的控诉:“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然后就是对清凉的期盼:“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后面就是他纳凉时的情形,接着是由此的所思.(大致的意思是说希望国家能安定~)
蠲叟评语:杜诗《夏夜叹》佳处在“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四句,见其体物之细。以下兴起戈士之苦,则恻怛之怀也。细读之,觉其音调铿锵,此唐诗宋诗之别。(案:戈士之苦借自适翻出,亦一奇。)
描写夏天的是哪一首呢?写的是什么内容?
《夏夜叹》
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描写夏天的古诗
1、《初夏》
宋·朱淑真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2、《初夏绝句》
宋·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人。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5、《初夏即事》
宋·
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西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6、《》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7、《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9、《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10、《初夏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关于杜甫的古诗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杜甫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6、《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7、《武侯庙》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8、《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9、《规雁》
东来千里客,乱定几年归。
肠断江城雁,高高正北飞。
10、《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月夜》赏析文章很多,大都是围绕杜甫写诗的背景、对夫人的思念来做阐叙。都不错,这里就个人常用角度写赏析。
这首诗成于杜甫贼陷时期。安史之乱中,杜甫去投奔朝廷被叛军困于长安。幸亏名声小,没人对他看管。郭子仪攻城之时,他找准机会跑到了唐肃宗身边,面色如菜、衣衫褴褛却忠心耿耿,唐肃宗大为感动,让他当了左拾遗。
逃出长安之前,是杜甫一生中痛苦最深重的时期。他在叛军中求生存,就是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流民。这段时间的代表作就是“国破山河在”的《春望》以及这首表达相思之情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首句“今夜鄜州月”,鄜(fū),发*声,所以*仄为“中仄**仄”,这就是仄起仄收的基本格式,我们根据格律诗*仄推导关系(以前文章有讲,这里不复述),推出整首五律的*仄格式,进行验对,看《月夜》是否合律:
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注意,“看”字在这里发音为“kān”,是*声。而“湿”字是入声字,归入仄声。逐字对应,我们发现除了第三句和第七句的*仄有不同之外,其他的字词都是严格合律的。
第三句“遥怜小儿女”,*仄为“**仄*仄”,看过我以前文章的同学肯定知道,这就是“***仄仄”的一种常见的变格,或者说句内拗救,我们称之为“鲤鱼翻波”。同时第七句“何时倚虚幌”,*仄为“**仄*仄”,和第三句的情况完全一样。所以,这里是诗人特意为之。作为格律诗的标杆人物,除非特意写拗救体寻求突破,杜甫的作品在格律上是完美的。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押*水韵“十四寒”的五言律诗。
首联“起”:“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当时,杜甫的家小都在鄜州,而他身陷长安。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明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颔联“承”:“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继续首联的想象,将目光从夫人转到小孩子们身上。儿女们还太小,不会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颈联“转”:“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一联转到对夫人形象的描写,其实还是想象,所以转换跨度不大,从意境上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转。沾湿的云鬟散发着阵阵香雾,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尾联“合”:“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尾联在意境中营造了颈联没有作的转换,将思绪拉回了诗人本身,角度完全发生了变化。并且用“双照泪痕干”回应首联“闺中只独看”,“转”、“合”一气呵成,气韵流转,收笔不凡。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帷旁,让月光擦干两人思念的泪痕?
我们说“起承转合”是普遍文法,所谓普遍文法,也不一定要遵守的。如能奇峰突起,转换自如,只要能达到篇幅内的情感起落,也是没有问题的。
这首诗题为“月夜”,情境紧扣赏月,“独看”是现实,虽然是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其实隐含了自己也在独自望月思念妻子的情思。“双照”则是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一同赏月的希望寄托于未来。
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被*学*并广泛使用。
但这种手法并非杜甫首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在写自己的孤独、思念的时候,并没有写自己,而是写想象中别人思念他的情况。我想你,我却不说我想你了,而是说,你现在也一定在想我啊。
这艺术手法,感染力、表现力就非常强大了。
杜甫的这首《月夜》很明显学*使用了王维的这种方式。
他写诗表达对老婆孩子的思念,但是没有一句说自己思念他们。
首联,写自己的老婆今晚肯定是一个人看着月亮,在思念丈夫。颔联,写自己的孩子们还小,还不知道想他爸啊。颈联,写自己老婆看月亮想自己,夜深还不肯回去,还失眠了。
写的都是对方,而不说自己。
最后一联才提到自己啊,啥时候能一起看月亮看星星呢。
这种手法,咱们今天还有好多女孩子在用,明明想男朋友了,却发信息说:“是不是想我啦?你怎么能不想我?”其实,这就是说“我想你了”。
多学学诗词,不但可以提升气质,追女孩子也会“闻弦歌而知雅意”,找到走上人生巅峰的感觉。
这种艺术手法才是欣赏这首诗的重点,杜甫把这种用别人的情境说话,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手法使得出神入化,而且*仄严合,章法紧密,用字遣词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丝毫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格律之上,游刃有余。
诗圣之名,名副其实。
春夜喜雨杜甫古诗
《春夜喜雨》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下面是关于春夜喜雨杜甫古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诗中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所诵的佳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描写春雨适时而降。
刮风下雨,本来是一种极*常的自然现象,它本无感情和知觉。诗人在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春雨以思想感情,似乎它很懂得人们盼雨的心情,知时节而来。接着点出是春雨,正因为是当春之雨,才显出雨之来得可喜可贵。于是好雨二字脱口而出,极其感奋自然,诗人当时喜兴的情态仿佛就在眼前。
这里诗人对喜雨的赞美,既没有抽象的议论,也没有采用什么比喻,而是真挚感情的自然爆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是神来之笔,不但写出了雨的形态,而且传达出了雨的神态。
在一个春天的夜晚,绵绵细雨伴着和煦的春风飘洒大地,悄然无声地滋润着泥土、禾苗、花木。潜、细二字,十分精确、形象,传出了春雨悄悄而来、轻轻而动的神态。将一个特定的自然景物描绘到入化之境。无怪乎清人沈德潜称道这两句诗传出春雨之神。
如果说上两句是诗人在屋内听春雨飘洒声之所感,那么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两句,则是诗人推门远望雨夜景色之再现。雨声沙沙,喜而思见。推门向外一望:细雨绵绵,乌云笼罩,天下一片漆黑,分不清山,看不出路,只有远处闪耀着一点红光,是江上渔船的灯火。这迷人的'春郊夜雨之景,使人在广漠的幽暗中感受着一种甜美的静寂。这里作者细致地写出雨夜之景,正是以这种气象寓托对喜雨的兴致心情。
夜色越阴暗,才越能觉出绵绵细雨不断之势,盼喜雨的心情就更加称意。诗人在这幅春郊夜雨的画面上,于一大片的黑色之中,点上一点渔火的光亮,使得黑明映衬,醒目鲜明,从而更增强画面的诗意。
最后两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想象中的景象,也是诗人喜兴心情的进一步表达。诗人推想这雨今夜一半时是不会停的,经过一夜的滋润,到明天拂晓时,雨过天晴,锦官城满城含着雨水的百花,会更加鲜艳夺目,一片生机。从这层春意盎然的想象中,足见诗人对好雨的喜悦难尽心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意味。红、湿、重三字,极其形象、准确地表达了雨后花朵的特征。故而明人谭元春说: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见《唐诗归》)。
这首诗全篇按时间的顺序,依照景物的变化,顺应着主观的感受,点染出春夜喜雨的景色与气氛。
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而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
杜甫春夜喜雨古诗赏析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以下是小编带来杜甫春夜喜雨古诗赏析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
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默默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指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的花丛.
花重: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甸甸的花。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因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而得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
诗词释义
好雨似乎知道时节似的,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着和风悄悄地进入夜幕,默默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田野小路、天空的云一片漆黑,只有江上渔船的点点灯火在闪烁。明天清晨去看带露的鲜花吧,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必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解析
杜甫大概是七百五十九年的岁末来到成都的。安史之乱后,杜甫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后来因为各种因缘,杜甫来到了成都。杜甫入蜀的故事很有意思,我们以后可以好好讲讲,这里只提一点,就是成都的*安和富足,上一次我们讲《江南逢李龟年》中已经讲过一点。成都的富足和都江堰有很大的关系,在没有都江堰之前,成都*原经常发洪水,李冰修了都江堰后,成都*原就再无洪水了。东晋有个叫常璩的人写了一本书叫《华阳国志》,其中形容成都用了这样一句话,“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十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句话非常有名,这大概是成都被誉为“天府之国”的由来。
《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七百六十一年,也就是杜甫来成都后的第三年。杜甫在成都的生活是比较自在快乐的,我们从《客至》中也可以看出。《春夜喜雨》也表达了这种喜悦,你看第一句就点明了,“好雨知时节”。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什么雨是好的什么雨是不好的,全凭我们对雨的反应,对吧?如果雨下得不合适,比如我们想出门玩耍,结果下雨了,我们就可能觉得这个雨下得不是时候,是不好的。如果很久没有下雨,我们阳台上的植物都干得不行了,突然来一场大雨,植物被浇灌冲洗干净,又绿油油的生气勃勃了,那我们就会认为这场雨来得真好,对吧?
那么这雨到底好在哪儿呢?杜甫给出了两个理由。第一,知道时节。春天万物复苏,正待发芽出苗,这时正需要雨水的滋润。你看,这雨水好像通人性,晓得你需要,还不等你说,我就来了,你说这雨水好不好?要是你有苦难,正愁眉苦脸,这时来了一个朋友,帮助你解决了困难,你说这样的朋友是不是很好?我们做人,也该像这雨水一样,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帮他们一下。第二,懂得人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诗里面的“潜”和“细”用得非常好。“潜”就是藏在水下面,你潜过水,潜水的时候其他人在地上就看不到你在哪个位置。“细”最初是指刚刚缫出来的单丝,还没有成线,所以很“细”。
从这两个字你也可以看出这个风肯定不是狂风,雨也不是暴雨。这两句诗就是说,夜里雨随风而来,悄无声息地滋润了万物。你看,这雨是夜里下而不是白天下,一点不影响人出行,而且一点声响都没有,还不影响人睡觉。你说这雨懂不懂人情?
后面这四句都是写下雨天的景致。野径云俱黑——小朋友说,天上云很厚,乌云密布,野外的小路都看不清楚——嗯,就是这个意思,你讲得很好。“江船火独明”中的“火”在是指灯火,江船上的灯火。你看这两句,是不是有点像我们讲的《问刘十九》描绘的场景?《问刘十九》里面是天色昏暗,茅草屋中一点灯火;这里是郊野外乌云密布,江船上一点灯火。都是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其实暗暗描写了人情的温暖,《问刘十九》里面是白居易和刘十九喝酒聊天,《春夜喜雨》中的江船上也许正有两个朋友在喝酒聊天呢。尽管天色昏暗乌云密布,但仍然遮挡不住这一点点灯火,这也表达了人世的情义和人情的温暖。
最后这两句,我们一般叫做“尾联”。古代的律诗一般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两句一联,而且颔联和颈联一般都是对称的,你看这首诗就很明显。古诗有很多讲究,以后我们慢慢学。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两句是说早晨起来,看到红花也湿润了,整个成都城的花都因为沾满了雨水仿佛更加饱满沉重了。晓是天明,天亮了,有一首诗叫《春晓》,你也读过。成都为什么叫锦官城呢?这个就要从成都的历史说起了。古蜀国第一代国君就叫“蚕丛”,传说他就是因为很会养蚕才当上国君的。我们四川简称蜀,这个“蜀”字里面的虫,有人讲就是一条蚕。由此也可以看出,成都*原这一带养蚕织丝的历史很长。到了三国时期,蜀锦很有名——“锦”就是漂亮花纹的丝织品,成为当时蜀汉*的重要财政收入,蜀汉王朝就设立了锦官——就是监管织锦的官,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锦官城”的称呼由此而起。前几天我读到一篇文章,说成都以前的锦官驿——就是以前锦官住的客栈,后来很多有钱人又在这些客栈周围修了很多大的宅院,然后这一片就被称作“锦官驿”,位置大概就是现在香格里拉酒店一带——已经于二零零三年被拆了。看到这个消息,我还是觉得多失落的。
*历来有“诗言志”的说法,就是诗歌写出来,主要是表达心情的。所以就这个题目“春夜喜雨”来说,有人讲是“春夜里的好雨”的意思,他们把“喜”理解成美好的、可庆贺的,不过我觉得理解成“看到春夜下雨,我很喜悦”更好一点,主要是表达诗人的心情。
每次我读这首诗还会想起一个成语:春风化雨。“春风化雨”出自于《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化”字《说文解字》中说是教化的意思,就是教育。春风化雨就是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现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春风化雨,也是很细很细的,细到我们可能都不易察觉,有点像“随风潜入夜”,但是日子久了,我们就能看到很明显的进步。比如你以前不识字,现在不仅会认字,还会写一写简短的作文,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是老师一点一点教出来的,这就是春风化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颔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古诗春夜喜雨杜甫的诗句意思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春夜喜雨杜甫的诗句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春夜喜雨》原文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诗句意思
及时的雨好像知道时节似的,在春天来到的时候就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春夜喜雨》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春夜喜雨》鉴赏
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町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诗一开头,杜甫就赞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这就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这种为万物生长所必须的“及时雨”,真是难得的好雨!这两句诗,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绘的。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诗常常如此。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接着,第三、四两句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它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的细雨。“细无声”,正好恰当地表现了它的可贵精神。这里的“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微,后者说明了雨极小。这恰如仇兆鳌所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十)
第五、六两句是进一步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野径”指田野间的小路,是指地上;“云”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诗人自己惊喜的感情。
最后两句是写雨后晓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霁,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来。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锦官城”的诗句冲口进发而出,真是“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说:“束语‘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这首诗描写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这首诗题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显然,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有其现实基础。据史*载,在他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因此,杜甫一听到雨声,就感到无限喜悦,这喜悦恰好反映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小学杜甫的古诗
小学杜甫的诗有哪些呢?大家知道关于杜甫的诗词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杜甫的古诗,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杜甫的古诗
1、《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野望》
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8、《即事》
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眼,舞罢锦缠头。
9、《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0、《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12、《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望》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赏析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 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正如吴见思《杜诗论文》中写道:“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触异常。花鸟*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杜甫的夏夜叹古诗
古诗杜甫描写夏夜的诗
杜甫的夏古诗
杜甫的旅夜古诗
客夜杜甫的古诗
杜甫的夏季古诗
杜甫的月夜古诗
杜甫的《月夜》古诗
古诗杜甫的静夜思
古诗月夜杜甫的诗眼
杜甫关于夏天的古诗
关于杜甫的带夜字的古诗
杜甫著名的春夏的古诗
杜甫的8月15夜月古诗
杜甫的古诗夜书所见
关于杜甫夏天的古诗都
杜甫夏天的古诗哪些
夏日风光的古诗杜甫
杜甫写的古诗关于夏天的
杜甫关于夜的古诗词
杜甫的月夜古诗全文
回复杜甫《月夜》的古诗
古诗月夜唐杜甫的图片
杜甫描写夏季的古诗
杜甫描写夏天的古诗
杜甫描写夏天的诗
杜甫古诗月夜的主题
月夜杜甫的古诗朗读
月夜古诗杜甫的背景
古诗杜甫的月夜音频
适合小男孩读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出现木的诗意
描写春节的古诗图片大全
描写麦冬的古诗
祝福他人新婚的古诗词
赞美笔筒的古诗词
描写儿童玩的古诗
表明古代辛勤劳动的古诗
带雪山菊落字的古诗
读古诗学汉字的课程优势
关于知识收获的古诗
30首古诗要好背的
爱情誓言的古诗词
形容女子高贵的古诗
一首有关于友情的古诗
生态好的古诗词
有芷字的古诗
咏柳带注音的古诗
课外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适合作歌词的古诗词
李白84字的古诗词
义乌文化的古诗
最后一个字为悦的古诗
李白最经典的古诗
描写张家界云海的古诗
带有古诗词串联的佳段
形容树林里鸟叫的古诗
古诗朗诵的基调
江边咏梅的古诗
体现周庄的古诗
风是几月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