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九重阳节*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九九重阳节*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九九重阳节*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九九重阳节*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与*俗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九重阳节的来历与*俗,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
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只是*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俗由此而来。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重阳节的*俗
1、登高
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啸咏骋怀,活动筋骨,所以,人们于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是最合适不过的。
2、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3、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 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4、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5、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6、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九九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的主要*俗
1、饮重阳酒、菊花酒
重阳节很早就有喝菊花酒的*俗,但其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起于上古,由杜康创造,另一说是起于汉初,源自宫廷。但不论何种说法,将菊花和酒紧密联系,并赋予文化内涵、影响深远的是晋代陶渊明。陶渊明一生酷爱菊花和酒,他在《九日闲居》诗序中写到:“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魏晋之后唐代也盛行饮菊花酒。权德舆《嘉兴九日寄丹阳亲故》诗云:“草露荷衣冷,山风菊酒香”。历代文人雅士喜好菊花酒,这一方面和菊花酒的健身功益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士大夫对菊花人文风格的'大力推崇有着紧密联系。
当然茱萸和菊花并不是完全分开的,茱萸也可以吃,菊花也可以插。如《梦梁录》云:“今世之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姑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而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诗:“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可见除了饮菊花酒之外还有簪菊花的*俗,而茱萸除了可以插在头上之外还可以吃,也可以佩带于臂或用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等。这种*俗后来发展成各种变俗,如重阳节在门窗上挂菊花枝叶或贴剪纸,或者把彩缯剪成茱萸、菊花形状来相赠佩带等。
2、登高啸咏、群聚宴饮
登高是重阳节的典型*俗,无论是驱邪祈寿还是宴饮狂欢,古人过重阳节一般都将其和登高这一*俗紧密结合在一起。登高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它首要的是和先民的狩猎、采集等活动有关,后来慢慢地与人类关于祭祀、山神崇拜、登高避祸、登高升仙等认识或活动发生联系,从而赋予登高一种特殊含义。
3、重阳骑射、重阳竞射
先秦九月举行大规模田猎和军事操练的*俗,在汉代以后也得到流传。据《南齐书》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规定九月九日为骑马射箭、检阅军队的日期——而这可能就是后世“沙场秋点兵”的起源。[12]而后世流行的重阳糕相传就是当年发给士兵干粮的遗制。到了唐代,“重阳骑射”发展成“重阳竞射”,成为唐宋时期一项重要的重阳节竞技*俗,据说当时的王公贵族都乐此不疲。
4、重阳食糕
重阳食糕不是重阳节的代表性*俗,但在重阳节的发展历史上还是有其一定地位。糕是一种食品形式,主要是由稻米粉或粟米粉蒸成,是待客与祭祀的佳品。重阳节的起源和九月祭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重阳食糕也就自然形成。古代称糕为饵,无论是糕还是饵,古人都赋予其吉祥的含义,一是避邪,《西京杂记》说:“食蓬饵以祓妖邪”;二是“糕”“高”同音,古人以此寓意吉祥,有的还在糕上装点小鹿、狮子等图案,放上枣、栗等食物或者插上棋子表示各种良好的寓意。
现代重阳节介绍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农耕文化产物的重阳节已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它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面临着诸多危机。今天,重阳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虽然仍旧存在,但其核心的*俗已经很少能见到。今天的人们很少为驱邪祈寿去“插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或者说自己酿酒;即使大家很喜欢的登高活动,也已经不再是重阳节的专有名号。因此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被弱化和边缘化是必然的。
九九重阳节古诗
九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九重阳节古诗,欢迎阅读参考!
醉花阴
作者:李清照(宋)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安登高
作者:杜牧 唐代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谢新恩
作者:李煜 唐 体裁:词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
茱萸香堕,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诉衷情
作者:晏殊 宋 体裁:词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采桑子·九日
纳兰性德 清代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九月十日即事
作者:李白 唐 体裁:五绝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九日寄郑丰
作者:皇甫冉 朝代:唐
重阳秋已晚,千里信仍稀。
何处登高望,知君正忆归。
还当采时菊,定未授寒衣。
欲识离居恨,郊园正掩扉。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王勃 唐代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重阳*上赋白菊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七绝
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白头翁入少年场。
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
作者:白行简 唐 体裁:五排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月初。
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
对酒情无极,开缄思有余。
九九重阳节的6大*俗
重阳节,是*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下面为大家带来了九九重阳节的6大*俗,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1、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2、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3、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4、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5、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6、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九九重阳节诗句
重阳日有作
【唐】杜荀鹤
一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偷撏白发真堪笑,
牢锁黄金实可哀。是个少年皆老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大家拍手高声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唐】李群玉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唐】李适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情。
重阳日即事
【唐】李适
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寡德荷天贶,顺时休百工。岂怀歌钟乐,思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资始终。未知康衢咏,所仰惟年丰。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唐】李适
炎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锵锵间丝生,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重阳夜集兰陵居与宣上人联句
【唐】李益
蟋蟀催寒服,茱萸滴露房。
酒巡明烛刻,篱菊暗寻芳。[李益]
新月和秋露,繁星混夜霜。
登高今夕事,九九是天长。[广宣]
奉陪裴相公重阳日游安乐池亭
【唐】李郢
绛霄轻霭翊三台,稽阮襟怀管乐才。莲沼昔为王俭府,
菊篱今作孟嘉杯。宁知北阙元勋在,却引东山旧客来。
自笑吐茵还酩酊,日斜空从绛衣回。
重阳感怀
【唐】刘兼
重阳不忍上高楼,寒菊年年照暮秋。万叠故山云总隔,
两行乡泪血和流。黄茅莽莽连边郡,红叶纷纷落钓舟。
归计未成年渐老,茱萸羞戴雪霜头。
载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极宽。蜀国江山存不得,
刘家豚犬取何难。张仪旧壁苍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独对斜阳更惆怅,锦江东注似波澜。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唐】刘商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
邮童不解献茱萸。陶潜何处登高醉,倦客停桡一事无。
来岁公田多种黍,莫教黄菊笑杨朱。
九九重阳节的诗句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诗句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九重阳节的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九重阳节的诗句1
1、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2、还似今朝歌酒*,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3、绿杯红袖趁重阳。——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4、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5、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6、君子强逶迤,小人困驰骤。——杜甫《九日寄岑参》
7、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8、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李白《九日龙山饮》
9、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0、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九日水阁》
11、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潘希白《大有·九日》
12、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3、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14、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5、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6、睿览八纮外,天文七曜披。——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17、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参》
18、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乐·孤花片叶》
19、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0、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1、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文森《九日》
22、南雁归时更寂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23、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韩琦《九日水阁》
24、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25、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26、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27、须教月户纤纤玉,细捧霞觞滟滟金。——晏几道《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28、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9、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文森《九日》
30、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31、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32、*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33、*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34、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杜甫《九日寄岑参》
九九重阳节的诗句2
一
秋水长天*日边,西山红叶独空前。
愧无佳句酬新社,幸有良朋共晚年。
眼底风光情不已,屏中珠玉慕当然。
登高最是重阳节,一点相思寄众仙。
二
一抹斜阳入水边,登高把酒正无前。
江帆直下闻秋意,雁字横空认去年。
千古陶章应未了,三分傲骨总悠然。
间关独有钟情处,笑对南山不老仙。
三
西风昨夜过江边,吹破相思到眼前。
落木纷纷言旧事,长亭淡淡记流年。
九九重阳节的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九重阳节的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唐】李嘉佑
欲强登高无力去,篱边黄菊为谁开。
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唐】李群玉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重阳日赐宴曲江亭,赋六韵诗用清字
【唐】李适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时此万机暇,适与佳节并。
曲池洁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
朝野庆年丰,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戒,良士同斯情。
重阳日即事
【唐】李适
令节晓澄霁,四郊烟霭空。天清白露洁,菊散黄金丛。
寡德荷天贶,顺时休百工。岂怀歌钟乐,思为君臣同。
至化在亭育,相成资始终。未知康衢咏,所仰惟年丰。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唐】李适
炎节在重九,物华新雨余。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锵锵间丝生,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唐】岑参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九九重阳节的诗句
1) 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 杜甫《九日寄岑参》
2)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 韦安石《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
3)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4)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 文森《九日》
5)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 —— 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6)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 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7) *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 —— 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8) *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 —— 纳兰性德《风流子•秋郊即事》
9)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 杜甫《九日寄岑参》
10) 中心愿,*虏保民安国。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1) 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 —— 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2) 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 —— 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13) 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 —— 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14)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 杜甫《九日寄岑参》
15) 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 —— 潘希白《大有•九日》
16) 重阳佳节意休休,与客携壶共上楼。 —— 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17)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 —— 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18) 问秋香浓未,待携客、出西城。 —— 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19) 算明朝、未了重阳,紫萸应耐看。 —— 吴文英《霜花腴•重阳前一日泛石湖》
20) 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1) 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 —— 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22) 思亲堂上茱初插,忆妹窗前句乍裁。 —— 秋瑾《九日感赋》
23) 极喜御戎全上策,倚栏长啸晚烟横。 —— 王琼《九日登长城关楼》
24) 菊花清瘦杜秋娘。 —— 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25) 朔方三度重阳节,河曲干旌岁岁忙。 —— 齐之鸾《九日登清水营城》
26)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 ——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27)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 —— 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
28) 帽堕笑凭纤手取。 —— 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29) 此怀祗有黄花览。 —— 戴复古《醉落魄》
30) 秋明白鹭双飞处。 —— 吴文英《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31) 琅琅新雨洗湖天,小景六桥边。 —— 张可久《风入松•九日》
32) 万里秋光客兴赊,同人九日惜年华。 —— 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33) 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 —— 李泌《奉和圣制重阳赐会聊示所怀》
34) 牢裹乌纱,一任西风作。 —— 戴复古《醉落魄》
35) *皋行雁下,曲渚双凫出。 —— 崔元翰《奉和圣制重阳旦日百寮曲江》
36)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 序灯《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37) 正长安乱叶,万家砧杵。 —— 周密《扫花游•九日怀归》
38) 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 —— 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39)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 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40) 欲赋归来,莫是渊明错。 —— 戴复古《醉落魄》
41) 只座上、已无老兵。 —— 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42) 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 —— 杜甫《九日寄岑参》
43) 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 —— 赵时春《原州九日》
44) 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 —— 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45) 风光政要人酬酢。 —— 戴复古《醉落魄》
九九重阳节古诗名句大全
九月九逢重阳日,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就要到了,小编收集整理了九九重阳节古诗名句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重阳
【唐】司空图
菊开犹阻雨,蝶意切于人。亦应知暮节,不比惜残春。
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此身逃难入乡关,八度重阳在旧山。篱菊乱来成烂熳,家僮常得解登攀。
年随历日三分尽,醉伴浮生一片闲。满目秋光还似镜,殷勤为我照衰颜。
重阳山居
【唐】司空图
诗人自古恨难穷,暮节登临且喜同。四望交亲兵乱后,一川风物笛声中。
菊残深处回幽蝶,陂动晴光下早鸿。明日更期来此醉,不堪寂寞对衰翁。
重阳四首
【唐】司空图
檐前减燕菊添芳,燕尽庭前菊又荒。老大比他年少少,每逢佳节更悲凉。
雨寒莫待菊花催,须怕晴空暖并开。开却一枝开却尽,且随幽蝶更徘徊。
青娥懒唱无衣换,黄菊新开乞酒难。长有长亭惆怅事,隔河更得对凭栏。
白发怕寒梳更懒,黄花晴日照初开。篱头应是蝶相报,已被邻家携酒来。
重阳阻雨
【唐】司空图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唐】韦庄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重阳日荆州作
【唐】吴融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浊醪任冷难辞醉,黄菊因暄却未开。
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重阳阻雨
【唐】鱼玄机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重阳宴集同用寒字
【唐】张登
锡宴逢佳节,穷荒亦共欢。恩深百日泽,雨借九秋寒。
望气人谣洽,临风客以难。座移山色在,杯尽菊香残。
欲识投醪遍,应从落帽看。还宵须命烛,举首谢三官。
重阳日至峡道
【唐】张籍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重阳夜旅怀
【唐】郑谷
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
重阳
【唐】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九九重阳节的诗句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什么样的诗句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九重阳节的诗句,欢迎大家分享。
1、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2、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
3、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4、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5、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6、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赵时春《原州九日》
7、还似今朝歌酒*,白头翁入少年场。——白居易《重阳*上赋白菊》
8、绿杯红袖趁重阳。——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9、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10、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1、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12、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3、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李白《九日龙山饮》
14、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15、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韩琦《九日水阁》
16、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潘希白《大有·九日》
17、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18、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丘浚《咏菊》
19、六曲屏山和梦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20、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21、孤花片叶,断送清秋节。——纳兰性德《清*乐·孤花片叶》
22、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3、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杜甫《九日寄岑参》
24、日月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奸邪目。——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25、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
26、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文森《九日》
27、南雁归时更寂寥。——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28、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29、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30、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31、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宋祁《九日置酒》
32、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吴文英《一寸金·秋感》
33、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3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35、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纳兰性德《采桑子·九日》
36、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7、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38、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陈师道《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
39、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40、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九九重阳节*俗的古诗
九九重阳节的古诗.
九九重阳节句子
九九重阳节名句
九九重阳节短语
九九重阳节祝福
九九重阳节的说说
九九重阳节的诗句
九九重阳节诗句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
九九重阳节的句子
九九重阳节贺词
九九重阳节台词
九九重阳节名言
九九重阳节说说
九九重阳节标语
九九重阳节短句
写九九重阳节的诗词
九九重阳节祝福词
赞九九重阳节的古诗句
关于九九重阳节的诗句
九九重阳节的诗词大全
九九重阳节小报的古诗
表达九九重阳节的古诗
九九重阳节的古诗王维
九九重阳节的祝福语
九九重阳节祝福语
九九重阳节的首选诗词
九九重阳节祝福的诗句
九九重阳节诗句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