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诗的四种情感

关于咏怀古诗的四种情感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咏怀古诗的四种情感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咏怀古诗的四种情感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咏怀古诗的四种情感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37) 语录(8) 说说(13) 名言(1k+) 诗词(936) 祝福(42k+) 心语(2k+)

  • 山村咏怀古诗

  • 文学
  • 山村咏怀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山村咏怀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山村咏怀》

      朝代:唐 作者:邵康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山村咏怀》大意: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邵康节 (一O一一~一O七七)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了详细的介绍。

      注释

      去:指距离。

      烟村:被烟雾笼罩的村庄。

      亭台:泛指供人们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赏析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阅读全文]...

2022-04-08 00:02:52
  • 山村咏怀古诗带拼音(山村咏怀古诗翻译)

  •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译文与解析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轻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亭台的楼阁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鲜花在绽放。诗人前两句用了线状视觉,后两句用了点状视觉,全诗运用数字和景物的变化,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

    古诗小故事(摘自网络)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耳丫上,把自己打扮得像一个迎春小喜神儿。他刚要动手,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小孩儿听了妈妈的话,就缩回了手。后来,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此地就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扩展知识点:

    一、汉字一到十的认知与书写

    ①注意“横、竖、撇、捺”的笔画写法。

    ②八与入字的鉴别

    八——撇捺要分开

    入——捺在撇上住

    二、几个需要注意的读音:

    ①三(san)四(si)是*舌,十(shi)是翘舌

    ②几个三拼音节的字:怀(h-u-ai)家(j-i-a)座(z-u-o)花(h-u-a)

    实际上,汉语拼音中的三拼音节只有九个:i-a、 u-a、 u-o 、u-ai、 i-ao、 i-an、 i-ang、 u-ang、 i-ong

    三、量词的理解与运用:

    ①什么是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 事物或 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例如诗中的量词有家、座、枝。还有一种主要是度量衡单位,例如诗中的“里”。

    ②想一想,还有哪些量词?

    四、试着讲述在上学途中都能看到哪些景物?

    [阅读全文]...

2021-12-25 12:24:10
  • 关于古诗咏怀古迹其四的带拼音版

  • 关于古诗咏怀古迹其四的带拼音版

      古诗咏怀古迹其四带拼音版,全诗*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以咏古迹为主而隐含咏怀。一起学*一下古诗咏怀古迹其四带拼音版,古诗咏怀古迹其四翻译,以及古诗咏怀古迹其四赏析吧!

      古诗咏怀古迹其四带拼音版

      yǒng huái gǔ jì qí sì

      咏怀古迹其四

      dù fǔ

      杜甫

      shǔ zhǔ kuī wú xìng sān xiá , bēng nián yì zài yǒng ān gōng 。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cuì huá xiǎng xiàng kōng shān lǐ , yù diàn xū wú yě sì zhōng 。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gǔ miào shān sōng cháo shuǐ hè , suì shí fú xī zǒu cūn wēng 。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wǔ hóu cí wū cháng lín jìn , yī tǐ jūn chén jì sì tóng 。

      *屋常邻*,一体君臣祭祀同。

      古诗咏怀古迹其四翻译

      当年刘备出兵谋攻东吴就驻扎在三峡,无奈战败归来去世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昔日仪仗旌旗仍在空山浩浩荡荡的飘扬,永安宫湮灭在这荒郊野庙中。

      古庙里杉松树上水鹤做巢栖息,每逢节令仍举行隆重的'祭祀。

      诸葛武侯的祠庙就在先王庙临*,生前君臣共同享受着礼仪和祭礼。

      古诗咏怀古迹其四赏析

      第四首咏怀的是刘备在白帝城的行宫永安宫。诗人称颂了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亲密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但是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发抒了无限感慨。在艺术描写上和前几首又有所不同。全诗*淡自然,写景状物形象明朗,以咏古迹为主而隐含咏怀。

    [阅读全文]...

2022-01-24 22:38:52
  •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翻译(咏怀古迹其一诗歌鉴赏)

  • 杜甫,诗歌
  • 杜甫曾经在安史之乱之后,流落到四川成都。

    后来他打算顺江而东,回到故乡。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滞留在夔州。

    在这夔州期间,他写了五首《咏怀古迹》。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

    杜甫表面上是*调这些古迹,赞颂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但实际上杜甫是咏史伤怀,借历史名人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寄寓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这五首诗,因为写的确实出类拔萃,所以历代解读得比较多。

    但是,其中有一些解读也确实让人费解。

    如第一首诗:

    咏怀古迹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专家认为,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

    在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不知道大家看出问题没有。

    首先我觉得,支离二字并不是流离失所的意思。

    支离的意思是支离破碎,一般指国一般是形容国土不算完整的意思。

    其次,东北也不是指杜甫所在的夔州的东北方,即关中一带。

    这个东北应指全大唐的东北,就指安禄山所占据的燕京一带。

    安禄山、史思明占据大唐东北,发动叛乱,使得大唐国土不再那么完整而变得支离破碎。

    我们知道,安禄山史思明部队一直打到了长安,迫使唐玄宗都得带着宫妇左右,逃离到西南的四川一带避难。

    第三,风尘就特指战乱,与第三联的羯胡事主终无赖遥相呼应。

    通过上面三点的分析,我们知道首联并不仅仅是概括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

    杜甫其实是由国家写到个人,国和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

    如果首联仅仅是杜甫哀叹自己的生活状况不如意,那么这首诗的思想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杜甫在首联其实揭示了这样一个现状:

    人们生活遭遇这样大的灾难,其实是因为国家变得支离破碎。而国家为什么会支离破碎呢?就因为东北的安禄山这些羯胡人,他们侍奉皇上并不是那么忠心耿耿。

    他们肆意挑起战争,使国家和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他批判的笔锋,直指这些羯胡及其代表安禄山。

    以上的分析,也仅是个人之见,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阅读全文]...

2022-06-29 22:59:34
  • 古诗山村咏怀全文教案(山村咏怀古诗词带拼音)

  •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是不是像儿歌,脍炙人口又朗朗上口,很多人都能背诵,但未必很多人都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的名称。

    这首诗的名称为《山村咏怀》,作者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易学数理学家邵雍。

    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道士、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邵雍一生著作非凡,其诗词现存就有1682首,这首《山村咏怀》成为诗词的经典之作,也成为一代代华夏子孙启蒙孩子的必读诗词。

    全诗总共仅有20个字,其中10个数字,作者便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写意的山村画卷:

    一行人去到郊外,看到了村庄里炊烟袅袅,亭台楼阁,鲜花朵朵,满园春色。

    诗人只用了寥寥几笔,就勾勒了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田园风光。

    既诙谐巧妙,又通俗易懂,而且便于诵读和传播。

    还记得,那个坐在自行车前杠上的小女孩,父亲一边驮着她在沙子路上闲逛,父亲一边教她背诵这首《山村咏怀》。

    几十年过去了,那个温馨而又应景的画面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当年父亲用这首宋诗,教会了 我数数,还启蒙了我对诗词的热爱。

    渐渐长大以后,发现了父亲抽屉里的《唐诗三百首》、《宋词浅析》,我便开始囫囵吞枣的背诵和揣摩。

    从此我熟知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我也喜欢上了柳永、陆游、李清照,唐宋诗词伴随我长大、成熟,就像血液一样流进了我的生命。

    这就是《山村咏怀》的魅力,它既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数字,在孩子面前呈现一幅自然的画卷,还能激发孩子们对美的想象。

    一千多年来,这首《山村咏怀》不知哺育启蒙了多少华夏儿女,

    当我的孩子出生以后,我又用父亲启蒙我的方式,把《山村咏怀》当成儿歌和数数传给了我的孩子。

    我想这首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能代代相传,能在孩子们心里扎根开花。

    不仅仅是诗词的简单易记,更重要的是诗人的笔力深厚,以及蕴含在诗中的人生哲学。

    大道至简,大象无形

    诗人聊聊几笔,就描绘了世代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理想未来。

    如今我们的城市乡村,哪一处不是“亭台六七座、哪里不是“八九十枝花”

    邵雍在一千多年就预言了中华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的祥和基调

    这正是他的人生处世哲学,也是他悟道的智慧体现。

    其实邵雍不仅仅是一个诗人学者,更是一个深谙人性与自然的哲学家,他一生两度被举荐,均称疾不赴任,却热衷于著书立说。

    邵臃的诗词既通俗易懂,又充满哲理,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心安吟》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

    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阅读全文]...

2022-04-13 16:10:29
  • 咏怀古迹·支离东北风尘际古诗翻译赏析

  • 东北,风尘
  • 咏怀古迹·支离东北风尘际古诗翻译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咏怀古迹·支离东北风尘际古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咏怀古迹·支离东北风尘际》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古诗全文如下:

      【原文】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前言】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注释】

      ⑴支离:流离。

      ⑵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⑶羯胡:指安禄山。

      ⑷庾信:南北朝诗人。

      【翻译】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赏析】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这是因为作者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

      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2022-01-30 00:45:56
  • 《山村咏怀》古诗

  • 文学
  • 《山村咏怀》古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村咏怀》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是宋代邵康节所作。

      全诗如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文学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阅读全文]...

2022-01-14 09:06:47
  • 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

  • 古诗文
  • 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咏怀古迹原文及翻译,欢迎借鉴!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全文翻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注释

      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指王昭君。

      3、去:离开。紫台:汉宫,紫宫,宫廷。朔漠:北方大沙漠。

      4、省:略。一说意为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5、环佩:妇女佩戴的玉饰,此处借指美女(王昭君)。一作“环珮”。夜月魂:一作“月夜魂”。

      6、胡语:胡音。

      7、怨恨曲中论(lún):乐曲中诉说着昭君的哀怨。

      鉴赏

      这首诗因昭君村而哀叹其人的遭遇。诗人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于是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其人。诗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从这两句诗的'构思和词语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但是,仔细地对照一下之后,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思想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超过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汉元帝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省识,是略识之意。环佩句是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哀怨”的主题。前面已经反复说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此诗颔联概括了昭君一生。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一去紫台”便说此事。“紫台”即紫宫,天子居处;“朔漠”指匈奴所在之地。“青冢”即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境内。据《归州图经》记载:“边地多白草,昭君冢独青。”这两句以极简的文字,写出了无穷的感慨,写出了昭君生前死后的哀怨。

      咏怀古迹其他四首诗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堂常邻*,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阅读全文]...

2022-07-14 07:52:17
  •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 杜甫
  •   《咏怀古迹·其一》

      作者: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释:

      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溪:雄溪、溪、西溪、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译文:

      战乱之际,

      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

      辗转入蜀,

      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

      留滞了不少日月;

      在湘贵交界,

      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

      终究不可信赖;

      词客常忧乱伤时,

      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惜,

      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

      他晚年的诗斌,

      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赏析:

      这五首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阅读全文]...

2022-05-07 02:02:07
咏怀古诗的四种情感 - 句子
咏怀古诗的四种情感 - 语录
咏怀古诗的四种情感 - 说说
咏怀古诗的四种情感 - 名言
咏怀古诗的四种情感 - 诗词
咏怀古诗的四种情感 - 祝福
咏怀古诗的四种情感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