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杨慎的古诗

关于形容杨慎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杨慎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杨慎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杨慎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0) 语录(2) 说说(1) 名言(2) 诗词(46) 祝福(1k+) 心语(52)

  • 杨慎最有名的7首诗词(教科书必背的7首唯美古诗)

  • 唯美
  • 1. 出郊/杨慎(1488-1559。三大才子之首。成都)

    高田如楼梯,*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2. 夜宿泸山/杨慎

    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

    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3. 三岔驿/杨慎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4. 咏柳/杨慎(被贬30多年)

    垂杨垂柳绾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锁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绾wǎn:系住,一作管。媚:形容柳絮轻盈妖嫋。

    金距斗鸡:形容淡*柳芽像斗鸡脚套的金爪。

    玉蛾:飞絮像白蝴蝶像翻雪飘舞春风前。

    游子句:感伤它,塞外月夜,天涯游子神魂飞散;感伤它,雕楼春霄,家中美人痛断肠肝。

    5. 西江月/杨慎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英雄五霸斗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收。说甚龙争虎斗。

    [译]道德风范是三皇五帝树立,功名享受数夏商周。

    过手:更换人手。指改朝换代。

    6. 西江月/杨慎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7. 临江仙/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阅读全文]...

2022-06-24 19:16:26
  • 杨慎:出郊

  •   《出郊》

      作者:杨慎

      高田如楼梯,

      *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

      点破秧针绿。

      简析:

      这小诗写的是春日郊外水田的景色。首二句写水田的形态,喻之以楼梯、棋盘,都属整饬之美。后二句写一片绿油油的秧田,忽飞来了白鹭,让秧田添上活气与亮色,让画面带动态。

      赏析:

      我国西南地区的农业经济自两宋以来得到了较大的开发,到了明代中叶,愈见发展。如果说吟咏中原农田春光的诗篇早就涌现在诗人们的笔下,刻划江南一带水乡春色的诗作自魏晋以来也迭有佳句的话,那么,广大西南丘陵地区的田园春景,大致是在明代以来才开始为诗人们描摹的。在同类的作品中,杨慎(四川新都人)这首《出郊》诗,堪称为代表作。

      全诗用极其浅显而流畅的语言,捕捉了西南山乡水田的典型春色意象:在一坡坡修整得非常精致的梯田旁,有一片片棋盘般的*整水田,犹如一望无际的绿色地毯。偶尔有白鹭飞来止息,点破如针芒般的绿色秧田,留下洁白的身影。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此诗看似信手拈来,其实独具匠心。全诗以郊外踏青者的目光为描写的触角,先由仰视和俯视描绘了从远处到*处的郁郁葱葱的秧苗所染出来的浓浓的春色,从而凸现了南方水乡水田的静态春光。紧接着,目光随突然掠来的白鹭而转移,在被“点破”的“秧针绿”的特写镜头上定格,由静而动,再配之以色彩的强烈对比(鹭之白与秧之绿),这就使得嘎然而止的诗篇更富有自然的情趣。显然,这样的情趣又是与全诗所赞美的南方山乡水里的生机盎然的气息浑为一体的。这令人想起宋代杨万里的“诚斋体”。杨万里以描写自然风光取景新颖生动见长,特别强调“活法”,善于速写自然景物的美妙瞬间。这首诗的后两句,颇得此中三味,可谓与杨万里的不谋而合。

    [阅读全文]...

2022-01-07 04:29:46
  • 杨慎临江仙创作背景(整合各大临江仙古诗原文)

  • 创作
  • 临江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韵。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

    “临江仙”三个字给人以清宁、婉约的感觉,《宋词三百首》*收录了五首《临江仙》,都是传世的名作。

    今天,诗词君推荐10首经典的《临江仙》,一起体会其中旖旎风情吧!

    《临江仙》

    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是一首念旧怀人的名作,晏几道曾和歌女小蘋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而今小蘋不在身边,他追忆曾经相逢的美好,抒发了对小蘋的挚爱之情。

    全篇由怀人之境,进而写所怀人之事,情真意切,意境优美,语言精工,堪称杰作。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全词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来荡气回肠。此词在渲染苍凉悲壮的同时,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人生有限,是非成败如过眼烟云,而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全词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临江仙·寒柳》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这是一首咏柳的词作,全篇都由“柳”贯穿, 但又通篇以情入景,借景入情,“比” 与“兴”融为一体,写柳,亦在写人,写“寒柳”,亦在写“伤情”。

    词人写柳树而及女子,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美好的相会,应该再也不能重续了。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某一天,他醉酒归来,家童已熟睡,无人开门,只得“倚仗听江声”。

    回想多年宦海沉浮,几经挫折,诗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已无法掌握命运,不如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可见其豁达浪漫的性格。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阅读全文]...

2021-11-29 19:11:30
  • 杨慎名言名句

  • 名言
  •   杨慎名言名句

      1、细思三皇五帝,一般锦绣江山,风调雨顺万民安,不见许多公案。后世依他样子,齐家治国何难。流芳百世在人间,万古称扬赞叹。

      2、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3、昨日香车宝马,今朝禾黍秋风。谁强谁弱总成空,傀儡棚中搬弄。

      4、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5、高田如楼梯,*田如棋局。

      6、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7、功名富贵笑谈中,回首一场春梦。

      8、物有无常人有限。到头落得空长叹。

      9、滚滚龙争虎斗,匆匆兔走乌飞。*前花影坐间移,百岁光阴有几。

      10、街沿下,雨戴帽。龙嫁女,天公笑。日反烧,水淹灶。岩洞青蛙树上叫。

      11、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12、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13、服药千副,不如一宵独卧;服药千朝,不如独卧一宵。

      14、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15、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16、百岁光阴弹指过,成得甚么功果。

      17、个个轰轰烈烈,人人扰扰匆匆。荣华富贵转头空,恰似南柯一梦。

      18、山色消磨今古,水声流尽年光。翻云覆雨数兴亡,回首一般模样。

      19、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20、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乌飞兔走疾如梭,眨眼风惊雨过。妙笔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争名夺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结果。

      21、豆子山,打瓦鼓;阳*关,撒白雨。白雨下,娶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我诵绵州歌,思乡心独苦。送君归,罗江浦。

    [阅读全文]...

2022-01-12 12:08:33
  • 诗名含有慎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慎字的诗词

  • 题沈慎言扇上画桃慎言时正出塞

    杨宾〔清代〕

    不信元都树,今朝塞上来。枝从毫末辨,花自扇头开。

    春色飞龙碛,芳名到蝎台。莫愁霜露湿,根柢在蓬莱。

    文选集句寄慎思交代学士慎思游岳老夫守舍叙述游旧慎问交承与夫舍舟登陆之策俱在此矣

    孔*仲〔宋代〕

    邓生何感激,志尚好书诗。清机发妙理,言论准宣尼。

    翰墨时间作,文雅纵横飞。弥年缺相从,梦想见容辉。

    自昔同寮寀,恩爱两不疑。洁身跻秘阁,携手游郊畿。

    一麾乃出守,桑梓有馀辉。濡迹涉江湘,将就衡阳栖。

    渺渺孤舟游,洲渚既淹时。凤凰集南岳,*生遂幽期。

    岩峭岭稠叠,高高入云霓。企石挹飞泉,陵冈掇丹荑。

    即事既多美,游子澹忘归。春仲尚未发,悠悠隔山陂。

    今我惟困蒙,处身孤且危。顾影悽自怜,悄悄令人悲。

    一心抱区区,知音世所希。块然守空堂,高窗时动扉。

    仰视浮云翔,密雨如散丝。中夜抚枕叹,轩车来何迟。

    倾想迟嘉音,会合何时谐。借问下车日,临路犹迟回。

    春江壮风涛,渔潭雾未开。肃此尘外轸,以副饥渴怀。

    又赓桂慎韵

    朱元璋〔明代〕

    好风吹谢实成花,纠结飞飞似锦霞。志者春光阴寸惜,人生一世几荣华。

    复用方字韵奉赠同舍慎思文潜同年天启

    晁补之〔宋代〕

    *生数子天一方,今夕何夕情难忘。荷衣揽蕙气芬芳,册府两公同舍郎。

    昆崙方轨万里长,西城却望天苍苍。秋庭风雨翻幕狂,夜语蔡侯同一堂。

    张侯老笔森矛枪,文词楚些遗蹇羌。胸中水镜谁否臧,学三百囷羞裹粮。

    思如决渎万仞岗,大编小轴山压床。城南买屋君舍旁,疲骖日附骥尾骧。

    我惭昧道由四隍,人如燕宋初束装。听君雄辩神扬扬,却思得一愁十亡。

    邓侯韫椟价不偿,有方未试聊贮囊。起家牛斗玉笥乡,鸿鶱早入鹓鹭行。

    和鸾采齐要骕骦,一铎便足谐宫商。知君云壑有松房,南阳耒耜心霸王。

    玉池复说夜有光,仙人藏丹金鼎黄。愿分神瀵浴骨香,非我其人惭德凉。

    蔡侯发迹江滥觞,闭笼祗欲擘海翔。此公事业未渠央,六奇他日吾所望。

    乌号张月刀莹霜,裂五单于加印章。穰苴可但虚斩庄,遭时立志未可忘。

    白犊得瞽宁非祥,嗟予企踵不及墙。逢君如渴御蔗浆,怯虽如鼠犹胆张。

    水调歌头 虎茵居士梁慎修生朝

    蔡松年〔宋代〕

    丁年跨生马,玉节度流沙。春风北卷燕赵,无处不桑麻。一夜蓬莱清浅,欲守*生黄卷,冰雪做生涯。惟有天南梦,时到曲江花。瘦筇枝,轻鹤背,醉为家。倦游笑我黄尘,昏眼簿书遮。千古东坡良史,一段葛洪嘉处,莫种故侯瓜。赋就五噫曲,金狄看年华。

    慎子引谚

    佚名〔先秦〕

    不聪不明。

    不能为王。

    不瞽不聋。

    不能为公。


    论语·慎终追远

    陈普〔宋代〕

    三千三百皆天秩,第一无如事死难。丧祭两端无愧悔,民风行作舜时看。

    送宋慎言

    姚合〔唐代〕

    童稚便知闻,如今只有君。百篇诗尽和,一盏酒须分。

    驿路多连水,州城半在云。离情同落叶,向晚更纷纷。

    [阅读全文]...

2022-03-05 18:42:44
  • 杨慎的著名诗句名言名句

  • 著名,名言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红稠绿暗遍天涯,春色在谁家?——杨慎《少年游·红稠绿暗遍》

    日长睡起无情思,帘外夕阳斜。——杨慎《少年游·红稠绿暗遍》

    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杨慎《鹧鸪天·元宵后独酌》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杨慎《出郊》

    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杨慎《竹枝词·夔州府城白帝西》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客中冬至夜偏长,寒炉坐拥待晨光。——杨慎《定风波·沾益冬至》

    燕台九日罢登临,节物萧条入楚吟。——杨慎《丁丑九日》

    悬绅瀑布屏风叠,砯崖转石青天折。——杨慎《水峡驿观瀑布泉行》

    黄云高阙芳菲少,紫塞长城氛祲多。——杨慎《交河令行赠袁子变》

    秦地长城紫塞曲,汉家亭障白云齐。——杨慎《次王明遇留别韵》

    菊花黄处回青眼,枫叶红时对白头。——杨慎《重寄张愈光》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杨慎《咏柳》

    枫叶宁栖楚客林,桃花不问秦人树。——杨慎《薛畏齐兵宪望鹤楼吟》

    千家门闭中秋月,只有愁人独自看。——杨慎《中秋》

    文传庄叔栖云集,赋奏金卿花萼楼。——杨慎《赠赵大洲太史》

    山国山茶太繁品,春盘春菜先此筵。——杨慎《立春滇郭西看山茶》

    夏夜苦短,冬夜苦长。——杨慎《善哉行》

    日月既逝,春华秋霜。——杨慎《善哉行》

    山川嵯峨,悬日孔多。——杨慎《善哉行》

    兽有朋携,鸟有群飞。——杨慎《善哉行》

    海色东起,明星晨坠。——杨慎《善哉行》

    美人在远,寝不聊寐。——杨慎《善哉行》

    同心异乡,意遐思长。——杨慎《善哉行》

    附书来鸿,翩翩空疾。——杨慎《善哉行》

    愿尔千里,勿遇缯繂。——杨慎《善哉行》

    猿猱临客路,鸡犬隔仙家。——杨慎《青桥》

    风起青丘树,春迷玉洞花。——杨慎《青桥》

    旅怀今日豁,停幰问褒斜。——杨慎《青桥》

    陶唐天子调八风,凤仪兽舞明廷中。——杨慎《击壤图》

    海隅赤日烧九州,寰中息壤汩洪流。——杨慎《击壤图》

    已见天戈挥丹浦,更闻风伯殪青丘。——杨慎《击壤图》

    老翁其间百不忧,直从红颜到白头。——杨慎《击壤图》

    姑射丰姿虽可珍,神仙仿佛信难真。——杨慎《击壤图》

    君看击壤千年后,多少行歌带索人。——杨慎《击壤图》

    滴阶零雨坐深更,天为游人放晓晴。——杨慎《三月二十八日与诸弟出野观社笋舆穿窄径日中乃得*路小憩大梵寺》

    菁葱俏茜怜春晚,诘屈崎岖觉路生。——杨慎《三月二十八日与诸弟出野观社笋舆穿窄径日中乃得*路小憩大梵寺》

    正恼懒蝉勾午睡,蒲牢喜听远钟鸣。——杨慎《三月二十八日与诸弟出野观社笋舆穿窄径日中乃得*路小憩大梵寺》

    文华接武英,凤吹应鸡鸣。——杨慎《候朝简王舜卿》

    不是班行迥,焉知夙夜情。——杨慎《候朝简王舜卿》

    仙居深紫府,旅望渺苍波。——杨慎《荅杨从龙给事》

    五夜劳魂梦,三年阻啸歌。——杨慎《荅杨从龙给事》

    云心陶令远,秋兴杜陵多。——杨慎《荅杨从龙给事》

    鱼浦南风便,龙关一羽过。——杨慎《荅杨从龙给事》

    水弩解清川后浪,天戈能驻鲁阳曛。——杨慎《狼山凯歌·其一》

    马牙冰,满林白,损我苦荞伤燕麦。——杨慎《燕麦谣》

    甲子阴,鸟无食,山头农甸心客。——杨慎《燕麦谣》

    荒眼,双流血。——杨慎《燕麦谣》

    [阅读全文]...

2022-06-27 16:53:12
  • 描写杨花柳树的古诗

  • 描写杨花柳树的古诗

      导语:你走在路上,飞絮又常常左右前后地围绕着你,或沾衣,或扑面,纠缠不已。但这会使人记起古人“落絮飞丝也有情”的'诗句。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杨花柳树的古诗中去:

      咏柳

      作者: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晚春

      作者: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瀹瀹

      作者:王令

      渰渰轻云弄落晖,坏檐巢满燕来归。

      小园桃李东风后,却看杨花自在飞。

      春怀引

      作者:李贺

      芳蹊密影成花洞,柳结浓烟花带重。

      蟾蜍碾玉挂明弓,捍拔装金打仙凤。

      宝枕垂云选春梦,钿合碧寒龙脑冻。

      阿侯系锦觅周郎,凭仗东风好相送。

      杨柳枝词九首

      作者:刘禹锡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

      凤阙轻遮翡翠帏,龙池遥望麹尘丝。

      御沟春水相辉映,狂杀长安年少儿。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

      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啼欲向谁。

      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枝杨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御陌青门拂地垂,千条金缕万条丝。

      如今绾作同心结,将赠行人知不知。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花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

      作者:吴文英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蝶恋花

      作者:晏殊

      卷絮风头寒欲尽。坠粉飘红,日日香成阵。新酒又添残酒困。今春不减前春恨。

      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恼乱横波秋一寸。斜阳只与黄昏*。

      清*乐·春晚

      作者: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阅读全文]...

2022-06-03 19:30:39
  • 杨慎是哪个朝代的

  • 语文
  • 杨慎是哪个朝代的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慎是哪个朝代的,欢迎阅览。

      杨慎是哪个朝代的

      杨慎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杨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复为翰林修撰,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曾率家奴助*寻甸安铨、武定凤朝文叛乱,此后虽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终老于永昌卫。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时追赠光禄寺少卿,明熹宗时追谥“文宪”,世称“杨文宪”。

      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他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其诗沉酣六朝,揽采晚唐,创为渊博靡丽之词,造诣深厚,独立于当时风气之外。著作达四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人物生*

      蟾宫折桂

      杨慎生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十一月初六日 (12月8日)。为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 。他自幼聪慧过人,又非常好学,再加上出生于书香门第,所以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七岁时,杨慎的母亲教他句读和唐代绝句,常能背诵。十一岁时,就会写*体诗。十二岁时,拟作《吊古战场文》,有“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的警句,他的叔父兵部侍郎瑞红看了极为赞赏,复命拟《过秦论》,其祖父读了之后,自矜谓:“吾家贾谊也”(陈文烛《杨升庵太史年谱序》) 。有一天,他的父亲和叔父们观画,问升庵曰:“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要求他写一首诗加以说明,升庵略加思索,立即写诗云:“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他十三岁时,就随父入京师,沿途写有《过渭城送别诗》、《霜叶赋》、咏《马嵬坡》诗等,其《黄叶诗》,轰动京华。当时茶陵诗派的首领、内阁首辅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 ,并称杨慎为“小友”。

      杨慎二十一岁时,参加会试,主考官王鏊、梁储已将杨慎写的文章列为卷首。不料烛花竟落到考卷上烧坏,以致名落孙山。遭此意外的打击,杨慎并没有灰心失望。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杨慎终于在正德六年(1511年)二十四岁时,殿试第一,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从此,杨慎正式登上明朝政治舞台。后因母亲去世而回乡守丧,服丧完毕后又出任翰林修撰。

      移疾求退

      杨慎的政治生涯是非常坎坷艰辛的。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明武宗朱厚照不理朝政,喜欢到处游玩。针对朱厚照荒诞的行为,杨慎不避斧钺,敢于犯颜直谏,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呈上《丁丑封事》的奏章,指责朱厚照“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朱厚照根本不理睬,依旧我行我素。杨慎目睹民不聊生,国事日非,实在气愤不过,称病告假,辞官归里。

      逆鳞廷杖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照驾崩。因朱厚照无子,经张皇后及杨慎父亲杨廷和商议,便由其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后,授杨慎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

      嘉靖二年(1523年),参与纂修《武宗实录》,充纂修官。

      杨慎利用给朱厚熜讲书的机会,经常联系当时实际情况教育朱厚熜。如对已判死罪尚未诛杀的佞宦张锐、于经等人,由于大肆行贿,朱厚熜破例赦免了他们的死罪。[10] 杨慎在经筵讲课时,便特地选出《尚书》里《金作赎刑》这一章,对朱厚熜讲道:“圣人赎刑之制,用于小过者,冀民自新之意;若大奸元恶,无可赎之理。”朱厚熜听后很不高兴,常常借故停止讲书。杨慎因性格耿直,既失欢于皇帝,又结怨于权奸。虽胸怀壮志,力图报国,但其政治才能在当时是难以施展的。

      特别是在内阁“大礼议”的纷争中,突出表现出杨慎的“叛逆”风骨。当时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后,按照皇统继承规则,朱厚熜要承认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这样,皇统与家系就成了当时内阁大臣纷争的议题。当时,张璁、桂萼等新贵为迎合上意,攀附权奸,主张在宪宗与武宗之间,加入睿宗(兴献王朱祐杬),德高望重的杨廷和父子和许多大臣坚决反对。为此,杨廷和被迫辞官归里,杨慎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张、桂等“无耻小人”同列共事。对此,刚愎自用的朱厚熜非常生气,他一意孤行,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杨慎“又谐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朱厚熜更加震怒,使用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约集同年进士检讨王元正等二百多人,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于是,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杨慎于七月十五被捕,十七日被廷杖一次,死而复苏;隔十日,再廷杖一次,几乎死去,然后充军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

      流放滇南

      杨廷和在朱厚照驾崩、朱厚熜未至时,曾总揽朝政共三十七日,他裁撤许多冒滥军功的官员。至杨慎被贬后,被裁撤的挟怨者招募了一些亡命之徒在路上埋伏,要伺机杀害杨慎。杨慎知道后,一路小心防备,到临清县时这些人才散去。他扶病上路,骑马走了*万里,非常疲惫,等抵达永昌卫时,险些无法病愈。

      杨慎在放逐滇南漫长的三十多年流放生活中,并未因环境恶劣而消极颓废,仍然奋发有为,不肯向邪恶势力屈服。他路经湘西,想起了被楚怀王放逐的屈原,情不自禁地哼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贵州,他想起了流放夜郎(今桐梓县)的李白,感叹“我行更迢递,千载同潜然”(《恩谴戌滇纪行》)。他不仅寄情山水,而且悉心著述,为白族修史。每到一处,往往借咏边塞奇花异草,抒发政治热情。他在《南枝曲》中,以生在“穷山绝域”而“绝世独立”、自放清香的老梅自喻;在《山茶花》中,盛赞山茶花不畏严寒,“绿叶红英斗雪开”的傲然风骨。他在永昌看到“背日而开,与蜀葵相反”的唐婆镜花,就慨叹葵花向日,固然是忠臣的象征;唐婆镜花背日而开,应是诤臣的表现。诤臣往往受到诌媚佞臣的排挤和诬害,无耻小人又经常乔装成向日蜀葵,使人忠奸难辨,真假难分。在咏物之中,寄寓着自己正直的人格和理想。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杨慎在放逐期间,仍然关心人民疾苦,不忘国事。如当他发现昆明一带豪绅以修治海口为名,勾结地方官吏强占民田,化公为私,敛财肥己,坑害百姓时,不仅正义凛然地写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诗痛加抨击,还专门写信给云南巡抚赵剑门,力言此役“乃二三武弁投闲置散者,欲谋利自肥而倡此议”,请求制止如此劳民伤财的所谓水利工程。

      嘉靖五年(1526年),杨廷和患病,杨慎得以短暂回家探视,杨廷和非常高兴,病也就好了。杨廷和病愈后,杨慎又返回永昌。听说寻甸的安铨、武定的凤朝文作乱,便率领家僮和步兵一百多人,快速赶到木密所,与副使张峩用计击破叛军,*定叛乱。

      嘉靖八年(1529年),杨廷和在新都去世,年七十一。杨慎请求巡抚欧阳重替他*回乡葬父,获准后赶回新都治丧 。此后,或暂回四川,或在云南省城,或停留于永昌,在各地均得到地方官员善待。

      朱厚熜因大礼议之故,对杨廷和、杨慎父子极其愤恨,常问及杨慎*况,大臣则回答杨慎“老病”,朱厚熜才稍觉宽慰。杨慎听闻此事,更加放浪形骸。常纵酒自娱,游历名胜。 《乐府纪闻》称他“暇时红粉傅面,作双丫髻插花,令诸妓扶觞*,了不为愧。”终朱厚熜一世,六次大赦,杨慎终不得还,按明律年满六十岁可以赎身返家,但无人敢受理。

      杨慎年*七旬时,曾返回泸州短住,不久又被巡抚派四名指挥将其押解回永昌。

      卒于戍所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8月8日),杨慎在戍所逝世,时年七十二岁 。临终时,他还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后人。杨慎去世后,当时巡抚云南的右副都御史游居敬命人为其殡殓入棺,还葬故乡新都 。

      嘉靖四十年(1560年)冬,杨慎附葬于父杨廷和墓旁。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 。明熹宗天启(1621年—1627年)年间,追谥‘文宪“。

      主要成就

      文学

      杨慎存诗约2300首,所写的内容极为广泛。因他居滇30余年,所以“思乡”、“怀归”之诗,所占比重很大。他在被谪滇时,妻子黄娥伴送到江陵话别,所作的《江陵别内》表现别情思绪,深挚凄婉。《宿金沙江》描写往返川滇途中的感慨:“岂意飘零瘴海头,嘉陵回首转悠悠,江声月色那堪说,肠断金沙万里楼。”以今昔行旅思情相对,衬出离愁的痛苦。

      他临终前所作《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诗:“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叙述自己因病归蜀,途中却被追回的憾恨,深为感人。

      他也有一些诗作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海口行》及《后海口行》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他在诗中指出,“疏浚海口银十万,委官欢喜海夫怨”,并呼吁“安得仁人罢此宴,亿兆歌舞如更生”。他在《观刈稻纪谚》中托老农之语,说“乐土宁无咏,丰年亦有歌。惟愁军饷急,松茂正干戈”。表现了农民遇丰年,却因军饷赋敛沉重而仍然不得温饱的贫苦生活。其他如《宝井篇》、《滇池涸》等,也是此类作品。

      杨慎的写景诗也不少。他叙写云南风光,描绘祖国山河,颇有特色。《海风行》写了下关的风:“苍山峡束沧江口,天梁中断晴雷吼。中有不断之长风,冲破动林沙石走。咫尺颠崖迥不分,征马长嘶客低首。”气势雄伟,有雷霆万钧之力。而《龙关歌》:“双洱烟波似五津,渔灯点点水粼粼。月中对影遥传酒,树里闻歌不见人。”写洱海夜色,渔舟灯火,月映水波,细腻清新。当他来到有川南胜景之称的西昌泸山,看到这里的美景与火把节的盛况后,在此吟出了名句《夜宿泸山》:“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此外,杨慎又有描述、歌颂历史英雄、忠臣义士以至耕夫樵叟的诗,其中也不乏佳作。

      杨慎在前七子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复古风气较为流行的时候,能别张垒壁。他广泛吸收六朝、初唐诗歌的一些长处,形成他“浓丽婉至”的诗歌风格。如《滇海曲》12首、三峡《竹枝词》9首,描绘山川风情,颇得乐府遗韵。他的《垂柳篇》,深具初唐风范。《于役江乡归经板桥》:“千里长征不惮遥,解鞍明日问归桡,真如谢姚宣城路,南浦新林过板桥。”抒发行役倦苦的情怀,情致绵细,别出新境。杨慎又广为采揽“桑间濮上”的.民歌的长处,以丰富自己诗作。如《送余学官归罗江》全用绵州民歌,后缀四句送行语,构思新颖,别致清新。

      杨慎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如(浪淘沙)“春梦似杨花”一首,描写细润,言辞华美流畅。散曲(驻马听)《和王舜卿舟行之咏》,写月下舟行幽景,江天一色,月光如水,并畅想驶入长空银河,意境优美,记叙细微。他的长篇弹唱叙史之作《二十一史弹词》,叙三代至元及明季历史,文笔畅达、语词流利,广为传诵。他的散文古朴高逸,笔力奔放。《汉杂事秘辛》事皆淫艳而言辞端雅,不见鄙秽。他早年的疏奏《丁丑封事》,规劝正德皇帝“偏听生奸,独任成乱”,以“古之圣人必谋于众”相谏诫,情挚意切,时婉时激。他的《新都县八阵图记》、《碧峣精舍记》等也是记叙散文的佳品。另外他还著有《宴清都洞天玄记》、《太和记》、《割肉遗细君》等杂剧。

      《谭苑醍醐》八卷亦皆考证之语,与《丹铅录》大致相出入,而亦颇有异同。引《水经注》载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攻琰营,臣作桥越水射之。桥成,遂驰去”。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不载,可补史阙。

      杨慎在文学上既讲求文法,主张诗文用字要有来历,又反对极端的复古主义;反对诗史说;偏爱李白,亦好杜甫,对李白的身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又辨李白为蜀之彰明人,历引其《上裴长史书》与《悲清秋赋》及诸诗句,以证《唐书》称白为陇西人及唐宗室之非,如此之类,考订辨论,亦多获新解。

      儒学

      揭示理学和心学都存在的弊端杨慎说:骛于高远,则有躐等凭虚之忧;专于考索,则有遗本溺心之患。故曰:“君子以尊德性而道问学”。故高远之弊,其究也,以六经为注脚,以空索为一贯,谓形器法度皆刍狗之余,视听言动非性命之理,所谓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世之禅学以之。考索之弊,其究也,涉猎记诵以杂博相高,割裂装缀以华靡相胜,如华藻之绘明星,伎儿之舞呀鼓,所倡其功倍于(而效)小,学而无用,世以俗学以之。

      “尊德性而道问学”,本为《中庸》所谓,但宋儒中,朱熹主张以究理问学为主,提倡研读经传,一依圣贤遗教去做,有偏重于“道问学”的倾向,陆九渊讥评其支离破碎;陆九渊主张学者从经典中解脱出来,求诸本心,认为“学苛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有“尊德性”的倾向,朱熹斥责其尽废讲学。自南宋朱、陆相争以来,两家之学渐成水火之势,“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这对儒学发展影响甚大,诚如程敏政所说:“朱、陆之辨,学者持之至今。…其流至于尊德性、道问学为两途,或沦于空虚、或溺于训诂,卒无以得真是之归。此道所以不明不行。”

      杨慎在这里则对朱、陆都进行了批评,指出陆学之弊在于“以空索为一贯”,趋简凭虚而入于禅,“学而无实”;朱学之弊在于“以杂博相高”,遗本溺心而流于俗,“学而无用”。在他看来,“经学之拘晦,实自朱始”,“新学(此指象山心学)削经铲史,驱儒归禅”,两者对学术风气和儒学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影响。这样,杨慎便全面否定了宋儒所倡通学。

      对于当世流行的“道学”(即理学)和“心学”,杨慎亦持全面否定态度。他说:“道学、心学,理一名殊。明明白白,**正正,中庸而已矣。更无高远亢(言)妙之说,至易而行难,内外一者也。被之所行,颠倒错乱,于人伦事理大戾。顾巾衣诡服,阔论高谈,饰虚文美观而曰:吾道民、吾心学,使人领会于渺茫恍惚之间而不可琢磨,以求所谓禅悟。此其贼道丧心已甚,乃欺人之行、乱民之俦,圣王之所必诛而不以赦者也,何道学、心学之有?”他认为儒学本是“明明白白,**正正”,“内外一者也”,但承袭宋儒之学风而流行于明世的所谓“道学”、“心学”,尽管名称不一,形式有异,而其实都是只知“阔论高谈”、“虚饰文词”,只说不行,“教人领会于渺茫恍惚之间而不可着摸”的空洞无用之物。其恶果,一是欺世,二是乱民,故皆为“圣王之所必诛而不以赦者也”。如此之“道学”、“心学”,根本背离了儒学的基本精神。

      指出心学“削经铲史,逃儒归禅”,又点示理学同禅学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其指出朱熹《中庸章句》所引程颐“活泼泼地”之类的话就是以佛家语录入章句,他说余尝评之曰:《说文》之解字,《尔雅》之训诂,上以解经、下以修辞,岂不正大简易。……至宋时,僧徒陋劣,乃作语录;儒者亦学僧家作语录……欲求易欲,反为难知;本欲明经,适以晦道矣!甚者因陋就简,以打乖筋斗入诗章,以闭眼合眉入文字,曰:我所述程朱之说,道理之谈,辞达意而已,不求工也。噫,左矣!这里所说的“以打乖筋斗入诗章,以闭眼合眉入文字”是陈献章(白沙心学)所为。可见,在杨慎看来,“学禅家”而导致儒学之“理”难知,圣道几晦,实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通病。

      此外,杨慎认为,庄子所谓“*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乃切要之言,丘长春所谓“世间之事尚不能究,况天下之事乎”乃正论。而邵雍、朱熹论天则是强不知为知,实为“妄说”。他说:“古论天文者,宣夜周髀浑天之书,甘石洛下闳之流,皆未尝言。非不言也,实所不知也。若邵子、朱子之言,人所不言,亦不必言也;人所不知,亦不必知也。……吾人固不出天地之外,何以知天之真面目欤?且圣贤之‘切问*思’,亦向必求知天下之事耶?”他还对宋儒鬼神之论予以批判,指出朱熹对《中庸》所谓“鬼神为德”之解有悖儒家作书之旨,曰:“宋儒解‘鬼神’二字,支离太甚,既以‘二气’言,又以‘造化’言;……既曰‘人物’,又曰‘造化之迹’。则有形有声,视之可见,听之可闻矣,岂不与《中庸》背驰矣?且《中庸》一书,本是*常之理,而引之高深虚地文字,又岂子思作书之旨乎?……故朱子引程、张‘二气’、‘良能’、‘造化之迹’诸说,移以解《易》之‘鬼神’则可,解《中庸》之‘鬼神’则不可。”所以,杨慎讥笑宋儒“杂博”、“支离”、“割裂”,如同“伎儿之舞迓鼓”,既“无古人之学,而效古人之言,如村人学官衙鼓节也”。如此,不流入禅,借助于佛家之言以装饰门面,又怎么可能呢?

      对阳明心学有所批判

      杨慎借云南副使陈梦祥《六经》“一字一义皆圣贤实理之所寓,实心之所发”的话,职责陈献章“六经皆虚”论实“非圣人之蕴”,乃“佛者幻妄之意”。他说:“儒教实,以其实天下之虚;禅教虚,以其虚天下之实。陈白沙诗曰:‘六经缘在虚无里’,是欲率古今天下而入禅教也,岂儒家之学哉!”杨慎更怒斥明为“霸儒”、“儒枭”,批评其以儒为表、以佛为里,证性见心、“驱儒归禅”,背叛了儒家的经义,说:“迩者霸儒创为新学,削经划史,驱儒归禅,缘其作俑,急于鸣俦, 俾其易人,而一时奔名走誉者,……靡然从之。”他又寓庄于谐地对人们何以会对阳明心学“靡然从之”作了分析,引其友之语道: 余友蒋兆晕芝善戏语而有妙理,尝论讲学之异曰:“宋儒‘格物致知’之说,久厌听闻,‘良知’及‘知行合一’之说一出,新人耳目。如时鱼鲜笋,肥美爽口,盘肴陈前,味如嚼冰,蚁而厌饫,依旧是鹅鸭菜疏上也。又如真旦看厌,却爱装旦;此北《西厢》听厌,乃唱南《西厢》。观听既久,依旧是真旦、北《西厢》出也。公多与辩,但徐徐俟之。”

      对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批判最多、最烈

      杨慎不仅从学术、思想的诸多方面批评朱熹,如在《陈同甫与朱子书》中讥朱熹自立门户,在《文公著书》中责朱熹“违公是远情”,在《俗儒泥世》里中斥朱熹“迂”,在《大招》、《禹碑》、《大颠书》中批评朱熹文学艺术上的失误,在《圣贤之君六七作》中指出朱熹史学上的纰漏。如何等等,难以详述,而且,他更一针见血地揭示道:朱熹之学“失之专”,“失之专者,一骋意(己)见,扫灭前贤”,用其自己的理学思想来诠释儒家经典,否定汉唐诸儒经说,以确立其自己的思想权威,而后儒不察,‘失之陋’,‘失之陋者,惟从宋人,不知有汉唐前说也’,只能仰朱熹之鼻息了:“高者谈性命,祖宋人语录;卑者*举业,抄宋人之策论”。这必然要导致“经学之拘晦”。

    [阅读全文]...

2022-02-02 12:41:41
  • 关于春天杨柳的古诗

  • 杨柳,春天,文学
  • 关于春天杨柳的古诗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天杨柳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青门柳》

      【唐代】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这是一首折柳赠别,因“柳”与“留”谐音,离别赠柳表达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所以,这里的'柳是别离之柳,表达了诗人伤春叹别之情。

      《柳》

      【唐代】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本是风吹柳动,却偏要写成柳逐风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

      《村居》

      【清代】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代】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人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踏莎行·情似游丝》

      【宋代】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

      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

      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一溪烟柳,千万条垂丝,却无法系转去的兰舟,所以前面才说“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无可奈何之苦。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忆江南·春去也》

      【唐代】刘禹锡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

    [阅读全文]...

2022-05-05 14:43:26
  • 小池古诗_小池杨万里

  •   《小池》

      作者: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

      2、惜:爱惜。

      3、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4、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5、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6、头:上方

      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

      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

      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说明:

      要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词。

      其中“惜”、“爱”、“尖尖”在读的时候应拉长一点声,体现出那种意境来;

      最后“立上头”应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使听者回味无穷。

      鉴赏:

      此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古诗今译泉眼悄无声是珍惜细细的水流,树阴映水面是它喜欢晴日的温柔。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名句赏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之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荫、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种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朴素、自然,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泉眼默默地渗出涓涓细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莹的泉水;绿树喜爱在晴天柔和的气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叶刚刚将尖尖的叶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调皮的蜻蜓轻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诗从“小”处着眼,生动、细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动的富于生命和动态感的新景象,现在用来形容初露头角的新人,因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个池塘中显得那么的渺小,却已经有蜻蜓在上面停留,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轻人,而蜻蜓就是赏识它们的角色。

      荷叶,未展开的荷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今译]小小的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儿,早有一只蜻蜓停歇在上面。[赏析]诗题“小池”全篇都在“小”字上做文章。诗词需有不同的题材与刚才,有的重大题材,须写出壮阔的境界、恢宏的气势;有的题材甚小,仅是生活中一个细节,但却能写出幽情逸趣。所以王国维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阅读全文]...

2021-12-11 17:28:04
形容杨慎的古诗 - 句子
形容杨慎的古诗 - 语录
形容杨慎的古诗 - 说说
形容杨慎的古诗 - 名言
形容杨慎的古诗 - 诗词
形容杨慎的古诗 - 祝福
形容杨慎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