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古诗意思

关于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古诗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古诗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古诗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41) 说说(179) 名言(3) 诗词(4k+) 祝福(5) 心语(125)

  • 故人西辞黄鹤楼古诗翻译

  • 故人
  • 故人西辞黄鹤楼古诗翻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人西辞黄鹤楼古诗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4、下:顺流向下而行

      【诗文解释】

      1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2 我和我的老朋友孟浩然告别在那西边的黄鹤楼,阳春三月,柳絮如烟,他独自东下去往扬州。孤帆渐行渐远,消逝在水天尽头,只留下滔滔江水向东边流去。

      【诗文赏析一】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

      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文赏析二】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阅读全文]...

2022-01-04 01:06:53
  • 崔颢黄鹤楼古诗的意思

  • 崔颢黄鹤楼古诗的意思

      黄鹤楼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崔颢黄鹤楼古诗的意思,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简介

      崔颢:(?-754),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着,影响深远。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俚

      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简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

      「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阅读全文]...

2022-02-12 05:36:32
  • 故人西辞黄鹤楼全诗及诗意(故人西辞黄鹤楼注释)

  • 故人,诗意
  • 大家好,我是小白,李太白。我一生好入名山游,饱览过祖国大好河山。每到一处,都会即兴赋诗。因此,也写了不少诗歌佳句。

    当然,除了名山之外,那些有名的建筑阁楼也是我重点游览的对象。今天,我就来到了湖北名楼黄鹤楼。

    黄鹤楼被称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名楼,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当我登楼远眺时,江城美景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想吟诗一首。

    我略做凝思,诗意已然要跃出脑海,让我自己都不得不佩服自己的才情,真是名不虚传的谪仙人也。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发现有个叫崔颢的竟然早已题诗在此。我大步走到跟前,仔细品读之下,觉得自己刚才的构思黯然失色。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好诗!好诗!这是我生*第一次遇到如此强劲的对手,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作诗方面遭受挫折。在这之前,我一直觉得作诗,没有人能比得过我谪仙人。

    但是今天,面对崔颢的题诗,我不得不甘拜下风。临走前我只好弱弱的来首打油诗,以此来证明我来过。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但是,作为“楚狂人”的我怎么可能轻易被打败,而作为湖北第一名楼的黄鹤楼,怎么能没有我李太白的题诗。所以,当我得知浩然兄要去扬州时,我便决定在黄鹤楼为他践行。

    都说离别是最好的愁绪,而愁绪就是最好的诗意。这句话一点不假,当我看着浩然兄所乘之船渐渐远去时,我不禁吟出: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次,我不再是崔颢的笔下败将,也不再在诗歌方面输人一筹。经过这件事后,我发现,写诗还得是真性情。

    但是故事到了这里,你们以为就结束了吗?当然不是,我和崔颢的题诗大战目前只能算是*局。要想彻底将他打败,我还得再胜一筹。

    然而多年后,政治上的失意,让我被流放夜郎。此时的我,早已过了争强好胜的年纪。人生几多风雨,青丝早已换白发,现在想想,当初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

    当我走到奉节时,却得到了朝廷大赦的诏书,这可真是意外之喜。我顿时手舞足蹈,调转船头,直下江陵。

    故地总是能勾起人无限的回忆与感伤,但同时也让人留恋不已。正所谓无官一身轻,反正闲来无事,便在江陵小住了几日。

    这期间,我再次忍不住来到了黄鹤楼。只是这次,我早已忘了当初要打败崔颢的幼稚念头,单纯的来凭吊。

    登上黄鹤楼后,忽然听到黄鹤楼上传来笛声,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让人伤感不已。我不禁吟出: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想想安史之乱至此已达八年之久,国家依旧动荡,百姓依然奔途。我李太白虽有满腹经纶,却无扭转乾坤之能,无法结束这动荡的时局,也无法给百姓安稳的生活。

    有多少人西望长安不见家,又有多少人依旧是迁客奔途没有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不少家庭妻离子散,前线的白骨累了一层又一层,我李太白还有什么可傲以为世的呢?

    [阅读全文]...

2022-02-11 04:15:01
  • 故人西辞黄鹤楼全诗

  • 故人
  • 故人西辞黄鹤楼全诗

      在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句吧,诗句是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句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故人西辞黄鹤楼全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者: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诗意: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阅读全文]...

2022-03-19 14:59:35
  • 黄鹤楼崔颢翻译及赏析(黄鹤楼全诗意思)

  • 诗意
  •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去,此地只留下一座空空的黄鹤楼。黄鹤一飞走再也不复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上空飘游。晴天从黄鹤楼里可清楚地看见汉阳的绿树,芳草茂盛遮盖了鹦鹉洲。天已傍晚,哪里是我的故乡?望着这烟雾迷茫的江面,真叫人发愁。

    作品赏析:

    这是诗人游览黄鹤楼时写的一首吊古怀乡的诗。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笔,发思古之幽情。登楼远眺,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了世事苍茫之感。俯仰山川,风光如画,顿生思乡之愁情。元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认为律诗颔联要紧承首联时谓:“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的前四句便是如此,颔联与首联相接相抱,浑然一体。全诗色彩明丽,气势宏伟。诗的语言清新流畅,摆脱了格律的束缚,章法整齐。艺术表现手法出神入化,被历代文人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的《沧浪诗话》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顥《黄鹤楼》为第一。”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三评此诗曰:“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阅读全文]...

2022-01-29 19:01:11
  • 故人西辞黄鹤楼什么意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解释)

  • 故人,解释
  • 记得有一期诗词大会考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连小学生都会背,可是其中的两字却难倒了百人团39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当时的题目是:从“西辞”二字来看,作者的朋友要到什么哪里去?

    选项A向东去;选项B向西去;选项C辞别西方向黄鹤楼去。

    答案很明显是A,但是百人团却有39人答错了,连康震也忍不住调侃选手们“方位上搞不清楚”。

    黄鹤楼在湖北,而广陵(扬州)则是在江苏,所以“向东去”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我觉得这“西辞”这两个字很值得玩味,不仅点明了方向,又有离别之意,直接照应了标题,更重要的是它还暗合了关于黄鹤楼的典故。

    传闻三国时期的费祎便是在此处驾鹤升仙西去,由此得名黄鹤楼。

    费祎是传说中的仙人,而在李白的心目中,孟浩然同样飘然若仙,“吾爱孟夫子”一句便足以道尽他对孟浩然的景仰之情。

    所以这看似简简单单的“西辞”两字,实际寓意深刻,读懂了才知李白有多牛。

    现在再来看看这整首诗。

    这首诗写于公元730年,当时在安陆的李白得知好友孟浩然要去扬州后,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也就是今天到的武昌相会。

    孟浩然年长李白12岁,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杜甫和李白,杜甫视李白为一生的偶像,而李白自己则是孟浩然的小迷弟。

    两人在江夏畅游了几天,很快便到了离别的时候。

    那日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舟离去,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李白感慨万千,便有了这首千古绝唱。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歌开头两句便点明主题。

    很多离别诗词中字里行间流淌着悲伤的气息,而李白的这首诗不一样。

    孟浩然离开的地方不是别处,而是黄鹤楼,这个本就和仙人挂钩的地方,无形中增添了一种浪漫的色彩。

    而他要去的扬州,也是很多文人向往的乐土。

    唐代的诗人有多喜欢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所以当时的李白是怀着愉悦的心情送别了孟浩然,因为他知道友人的扬州之行定然十分美好,而他的心中对于烟花迷蒙的扬州何尝不是充满了向往呢?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描写的是他送别孟浩然的场景。

    当时他一直站在江边,望着那一叶扁舟,许久后才发现帆影早已消失在水天相交的尽头,只剩了滚滚而逝的江水。

    即使李白是潇洒的,但是在面对好友的离开还是有些惆怅,这也是人之常情。

    这两句不仅是写景,也突出了他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就如这浩浩的春水,就像他在金陵酒肆留别中所言“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他将这离别的背景放在了广阔的江面上,营造了一种苍茫无尽的氛围,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是在写离别,但是却给人一种清新明快、飘逸灵动的感觉,诗中的每个意象、地点都是诗人精心挑选的,就连看似简单的“西辞”二字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读懂了这两字,才知李白有多牛。

    [阅读全文]...

2022-01-16 09:28:29
  • 李白黄鹤楼古诗

  • 李白
  • 李白黄鹤楼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黄鹤楼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介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李白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李白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李白听说前辈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李白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李白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李白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李白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李白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作品赏析

      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李白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李白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李白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李白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李白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李白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李白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李白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李白的深情,伴友人远行。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

    [阅读全文]...

2022-02-21 00:36:50
  • 《黄鹤楼》诗意及赏析

  • 诗意,阅读,思乡
  • 《黄鹤楼》诗意及赏析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我们为大家整理了《黄鹤楼》诗意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黄鹤楼

      朝代:唐代

      作者:崔颢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

      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黄鹤楼》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本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本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登黄鹤楼,有人请他题本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本诗在上头。”严羽《沧浪本诗话》评:“唐人七言律本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前四句写登临怀古。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本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

      《黄鹤楼》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本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飘渺的烟波中。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更多唐本诗欣赏敬请关注“*古堂国学网”的唐本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阅读全文]...

2022-01-30 07:57:02
  •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黄鹤楼的古诗分享)

  • 分享
  • 黄鹤楼,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位于湖北武汉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登至顶楼,极目远眺,滚滚长江尽收眼底,甚是美哉。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建成后多次遭到战火摧毁,*多次重建,自古便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盛誉。

    作为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名楼,自古以来,黄鹤楼深受文人骚客们的青睐,凡是到黄鹤楼游览的诗人都会即兴赋诗一首,崔颢的《黄鹤楼》则代表了众多咏“黄鹤楼”诗的最高水*,至今无人超越,就连诗仙李白也赞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有关黄鹤楼的诗词多达千首,数量极大,小何收集整理了人们比较熟悉的几首,与各位看官共同品读欣赏。

    黄鹤楼

    崔颢 〔唐代〕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悠悠。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宋代〕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的热闹景象。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题北榭碑

    李白 〔唐代〕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被贬谪的人要远去长沙,日日西望长安方向也看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在这五月的江城好似见到纷落的梅花。

    梦武昌

    揭傒斯 〔元代〕

    黄鹤楼前鹦鹉洲,梦中浑似昔时游。苍山斜入三湘路,落日*铺七泽流。鼓角沈雄遥动地,帆樯高下乱维舟。故人虽在多分散,独向南池看白鸥。

    孟浩然 〔唐代〕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黄鹤楼

    张顒 〔宋代〕

    崔颢题诗在上头,登临何必更冥搜。楼前黄鹤不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万顷烟云连梦泽,一川风景借西州。

    小何才疏学浅,对于描写黄鹤楼的其他名作并不熟悉,关于黄鹤楼,你还知道多少,欢迎评论区指点。

    [阅读全文]...

2022-06-18 09:00:49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古诗意思 - 句子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古诗意思 - 语录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古诗意思 - 说说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古诗意思 - 名言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古诗意思 - 诗词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古诗意思 - 祝福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古诗意思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