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芙蓉的古诗

关于含有芙蓉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有芙蓉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有芙蓉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有芙蓉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8) 语录(1) 说说(2) 名言(477) 诗词(96) 祝福(1k+) 心语(51)

2022-07-02 16:32:28
  • 古诗《涉江采芙蓉》赏析

  • 古诗《涉江采芙蓉》赏析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涉江采芙蓉》赏析。

      《涉江采芙蓉》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译文:

      踏过江水采撷那朵莲花,淌入沼泽摘下一支兰草。

      擎着它们不免思量,要送给谁呢?心中的那个人在遥远的地方。

      想起那个人,觉得长路漫漫无可期许。

      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只能抱一怀愁绪孤独老死。

      《涉江采芙蓉》注释:

      ⑴芙蓉:荷花的别名。

      ⑵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芳草:这里指兰草。

      ⑶遗(wèi):赠予。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⑸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

      ⑹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漫,路长貌。浩浩,水流貌。

      ⑺同心:古代*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⑻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赏析1: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女子思春所作,而我更愿意将它想象成一位男子的情思。他们也许只在南方夏末芙蓉怒放的江边惊鸿一瞥的相遇相知,芳心暗许。之后女子幽居垂花门内,男人却奔向海角天边,每每看到清丽的芙蓉或嗅到兰花的暗香,便不由的想起一朵绝世的娇颜,想起旧时的缱绻。当流光掠过,离别经年,自己都渐渐相信伊人只是某天做过的梦罢了。触及旧景,回忆与水墨般的倩影一共蹁跹徘徊,亦真亦幻,却挥之不去。可又能如何?错过了,便是错过了,尔今天各一方,纵使身边繁花似锦,却只愿意厮守着孤独,了此余生。

      某处风景,某个名字,某个街角,某次回眸,某种形式的寄托,某段苍凉的心事……所有这一切,都是有缘的,能守住,便是有缘有份。我相信自己和这些诗篇词章有缘亦有份,它恰如我从琳琅的戏曲中选择了昆曲,恰如我无论搬家几次都会在每个房间摆上一株绿植,恰如我执着的只用檀木精油熏香,恰如我无法戒除“入世”这个空间……或许它只是直白的二十个字,抑或磅礴的千余文,它总能不动声色的浸淫我的身体发肤让我无力自拔。

      曾告诉别人,如果你的心是孤独的,那么你做什么事也无法填补,如果你的心是伤痛的,那么你做什么事情也无法获得幸福。当时如是说,安知不是对自己的暗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真的向往吗?

      《涉江采芙蓉》赏析2:

      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代表作《古诗十九首》,以其光耀千古的艺术价值,历来为人称道。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五言之冠冕”。可见,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创作没有超过《古诗十九首》的。就其内容而言,这些诗写的是“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沈德潜语)。它们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思想情绪,他们因找不到出路,于是产生不满不*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等诸多表现。

      这其中,以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为主。例如,《涉江采芙蓉》一篇,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乡游子和家乡妻子,借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思念的感情。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我们可以判断这四句是写江南之事,理由有二:一是“江”在古代专指长江,长江流域绝大多数河流都以江命名,而黄河流域则大多以河命名;二是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说:“采莲是江南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并举出《西洲曲》中采莲盛况为例。这里也是在写江南采莲一事。盛夏季节,思妇乘船渡江,到对岸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采摘荷花,打算把它送给日日思念的远在他方的'丈夫。“芙蓉”与“夫荣”谐音,暗含对夫君仕途顺利的美好祝愿。起首四句*缓的叙述,采莲女形象雅洁,表达的感情纯洁美好。荷花,雅洁、美好的象征。

      她终于采到荷花啦!然而,“远道”却是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周围的采莲女嘻嘻哈哈,各自乐各自的,有哪个可以相托,将荷花送达丈夫手上呢?先前采摘到荷花的兴奋之情顿然消失,转而化为沉甸甸的思念。

      “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诗角度变了,转为从远在洛阳求仕的游子方面写。在这样一个荷花开放的季节里,自然想起家乡采莲一事。说不定他们当初恋爱时,妻子就送过荷花给他。看到眼前荷花,怎么会没有思乡思归之情呢?可是,游子环视都市街面上来来往往的人,关注着一个个脸。呀!他们的脸是那么陌生,他们各在为名利奔波,全是不关痛痒之人,举目远望,回乡的路途绵延无尽。“旧乡”在哪里?“所思”又在哪里?想到此,孤单、忧愁、怅惘之感纷至沓来,游子内心痛苦之极。这两句承说“远道”,诗句耐人咀嚼。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游子从眼前想到此后生涯:想到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游子的情绪更加黯然销魂。

      整首诗特点有二: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二是意境清幽、雅洁。

      《涉江采芙蓉》创作背景:

      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阅读全文]...

2022-06-05 18:48:30
  • 《涉江采芙蓉》古诗鉴赏

  • 文学
  • 《涉江采芙蓉》古诗鉴赏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涉江采芙蓉》古诗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鉴赏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阅读全文]...

2022-02-18 10:28:05
  • 关于芙蓉的诗句古诗(芙蓉花诗七言绝句)

  • 莫恨芳容生独晚,好随黄菊傲西风!秋意渐深,一株株木芙蓉花渐渐开放,成为秋日里不容错过的美景。

    木芙蓉,又名芙蓉花、拒霜花、木莲、地芙蓉、华木、酒醉芙蓉等,因其艳如荷花,故有芙蓉木莲之称。木芙蓉在我国栽培历史久远,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歌咏木芙蓉的诗词俯拾皆是,十二首吟咏木芙蓉的诗词,秋日里盛开的美艳!

    木芙蓉花下招客饮

    唐-白居易

    晚凉思饮两三杯,召得江头酒客来。

    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

    木芙蓉

    唐-韩愈

    新开寒露丛,远比水间红。

    艳色宁相妒,嘉名偶自同。

    采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愿得勤来看,无令便逐风。

    木芙蓉

    宋-朱熹

    红芳晓露浓,绿树秋风冷。

    共喜巧回春,不妨闲弄影。

    木芙蓉

    宋-许棐

    芙蓉艳金谷,秋色锦机中。

    霜树不知丑,叶与花争红。

    木芙蓉

    宋-宋祁

    寒圃萧萧雨气收,敛房障叶似凝愁。

    情知边地霜风恶,不肯将花剩占秋。

    木芙蓉

    宋-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木芙蓉

    宋-赵蕃

    三两芙蓉并水丛,向人能白亦能红。

    浩然不在芍药下,如何独占晚秋风。

    中和堂木芙蓉盛开戏呈子瞻

    宋-陈襄

    千林寒叶正疏黄,占得珍丛第一芳,

    容易便开三百朵,此心应不畏秋霜。

    木芙蓉

    宋-黄庚

    芙蓉一带绕池塘,万绿丛中簇艳妆。

    错认园林春富贵,不知叶底有风霜。

    题乌江官舍木芙蓉

    宋-王之道

    桃叶萧疏柳叶黄,清寒应怯夜来霜。

    芙蓉雅与秋相好,独对层台试晓妆。

    木芙蓉

    明-王恭

    小池霜冷藕花空,却有寒枝浥露红。

    莫恨芳容生独晚,好随黄菊傲西风。

    点绛唇-木芙蓉

    *现代-聂树楷

    绚烂秋光、不加雕饰天然好。

    [阅读全文]...

2022-03-28 22:24:52
  •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_古诗江行无题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

    赏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想信您读完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小编推出了专题绝句古诗江,愿您喜欢。

    [阅读全文]...

2022-07-21 09:34:20
  • 芙蓉楼送辛渐古诗翻译(芙蓉楼送辛渐诗意解析)

  • 诗意
  •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

    *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

    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

    寂寂寒江明月心。

    《芙蓉楼送辛渐》一般指《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为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作于作者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时。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第二首写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的情景。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成为“七绝圣手”王昌龄送别诗的代表作。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打破送别诗常规,不重在写当前的离别,不写伤离,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不落窠臼,不同凡响。

    [阅读全文]...

2022-05-17 00:50:56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词鉴赏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作者简介]: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代诗人。

      [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最新的古诗词鉴赏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陈邦炎)

    [阅读全文]...

2021-12-22 01:47:04
  • 关于芙蓉花的古诗词有哪些 有关的全部古诗大全

  • 1.《芙蓉楼送辛渐》唐朝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朝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涉江采芙蓉》汉朝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4.《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宋朝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5.《齐天乐·清溪数点芙蓉雨》宋朝

    周密

    丁卯七月既望,余偕同志放舟余凉于三汇之交,远修太白采石、坡仙赤壁数百年故事,游兴甚逸。余尝赋诗三百言以纪清适。坐客和篇交属,意殊快也。越明年秋,复寻前盟于白荷凉…

    6.《醉桃源·芙蓉》宋朝

    吴文英

    青春花姊不同时。凄凉生较迟。艳妆临水最相宜。风来吹绣漪。惊旧事,问长眉。月明仙梦回。凭阑人但觉秋肥。花愁人不知。

    7.《过秦楼·黄钟商芙蓉》宋朝

    吴文英

    藻国凄迷,麹澜澄映,怨入粉烟蓝雾。香笼麝水,腻涨红波,一镜万妆争妒。湘女归魂,佩环玉冷无声,凝情谁诉。又江空月堕,凌波尘起,彩鸳愁舞。还暗忆、钿合兰桡,丝牵琼…

    8.《木兰花·秋容老尽芙蓉院》宋朝

    秦观

    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西楼促坐酒杯深,风压绣帘香不卷。玉纤慵整银筝雁。红袖时笼金鸭暖。岁华一任委西风,独有春红留醉脸。

    9.《芙蓉女儿诔》清朝

    曹雪芹

      维太*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

    10.《少年游·重阳过後》宋朝

    晏殊

    重阳过後,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11.《咏同心芙蓉》隋朝

    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12.《虞美人·芙蓉落尽天涵水》宋朝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3.《惜秋华·木芙蓉》宋朝

    吴文英

    路远仙城,自王郎去后,芳卿憔悴。锦段镜空,重铺步障新绮。凡花瘦不禁秋,幻腻玉、腴红鲜丽。相携。试新妆乍毕,交扶轻醉。 长记断桥外。骤玉骢过处,千娇凝睇。昨梦顿…

    14.《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宋朝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15.《木兰花·小芙蓉》五代

    魏承班

    小芙蓉,香旖旎,碧玉堂深清似水。闭宝匣,掩金铺,倚屏拖袖愁如醉。迟迟好景烟花媚,曲渚鸳鸯眠锦翅。凝然愁望静相思,一双笑靥嚬香蕊。

    16.《咏芙蓉诗》南北朝

    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17.《窗前木芙蓉》宋朝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18.《芙蓉》宋朝

    [阅读全文]...

2022-01-11 01:13:37
含有芙蓉的古诗 - 句子
含有芙蓉的古诗 - 语录
含有芙蓉的古诗 - 说说
含有芙蓉的古诗 - 名言
含有芙蓉的古诗 - 诗词
含有芙蓉的古诗 - 祝福
含有芙蓉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