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古诗的周记

关于含有古诗的周记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有古诗的周记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有古诗的周记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有古诗的周记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 语录(3k+) 说说(8k+) 名言(570) 诗词(22) 祝福(2k+) 心语(398)

  • 重别周尚书古诗

  • 古诗文
  • 重别周尚书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别周尚书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酒歌庾信》

      题解:

      这是庾信的一首送别诗,作者原已有《别周尚书弘正》一首,所以这里题作《重别周尚书》。此诗写作者羁留北方时送别同僚南归,借此抒发自己对家国的思念之情。

      原文:

      《重别周尚书》

      庾信

      阳关万里道,

      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

      秋来南向飞。

      翻译:

      身居阳关万里外,

      不见一人往南归。

      只见河边有鸿雁,

      秋天到来往南飞。

      赏析:

      庾信与周弘正曾同在梁朝为臣。庾信被强留北方后,周弘正曾奉命出使北朝,滞留两年之久。南归时庾信赠诗相送,这是其中的一首。

      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长安。第二年(555)三月,王克、沈炯等首批获遣东归。560年,周、陈南北通好,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庾信此诗开头两句即抒写自己绝望沉痛的心情:别

      人都归去了,通往江南的万里道上,独独不见“一人”——即“我”的身影!

      据史*载,周弘正南归之时正是春季。因此诗中所说的秋雁南飞,实际上是诗人虚设之景。诗人由人不得归而想到来去自由的雁,想到雁春来秋去,不禁生出艳羡之情。受着羁绊而南归无望的人和“秋来南向飞”的雁形成鲜明对比,愈发见出诗人内心的悲怆。

      此诗情辞深婉,气格高古,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写得笔墨淋漓,充满了感情力量。

      作者资料: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北朝文学家。庾信早年曾任*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公元554年(元帝承圣三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

      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他的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虽属模拟阮籍,实则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后的'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卢记室从军》。他的一些小诗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其文章多为应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

      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讲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还有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此外还有明代张溥所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璠注本十六卷。

    [阅读全文]...

2022-04-24 16:05:56
  • 重别周尚书的古诗

  • 古诗文
  • 重别周尚书的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别周尚书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重别周尚书原文: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题解:

      这是庾信的一首送别诗,作者原已有《别周尚书弘正》一首,所以这里题作《重别周尚书》。此诗写作者羁留北方时送别同僚南归,借此抒发自己对家国的思念之情。

      翻译:

      身居阳关万里外,

      不见一人往南归。

      只见河边有鸿雁,

      秋天到来往南飞。

      赏析:

      庾信与周弘正曾同在梁朝为臣。庾信被强留北方后,周弘正曾奉命出使北朝,滞留两年之久。南归时庾信赠诗相送,这是其中的一首。

      江陵失陷之日,大批江南名士如王褒、王克、沈炯等,都被俘送长安。第二年(555)三月,王克、沈炯等首批获遣东归。560年,周、陈南北通好,陈朝即要求北周放还王褒、庾信等十数人,但是别人都陆续遣归了,只有王褒、庾信羁留不遣。庾信此诗开头两句即抒写自己绝望沉痛的心情:别

      人都归去了,通往江南的万里道上,独独不见“一人”——即“我”的'身影!

      据史*载,周弘正南归之时正是春季。因此诗中所说的秋雁南飞,实际上是诗人虚设之景。诗人由人不得归而想到来去自由的雁,想到雁春来秋去,不禁生出艳羡之情。受着羁绊而南归无望的人和“秋来南向飞”的雁形成鲜明对比,愈发见出诗人内心的悲怆。

      此诗情辞深婉,气格高古,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却写得笔墨淋漓,充满了感情力量。

      作者资料: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北朝文学家。庾信早年曾任*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梁简文帝)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公元554年(元帝承圣三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

      庾信被强留于长安,永别江南,内心很是痛苦,再加上流离颠沛的生活,使他在出使西魏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创作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庾信出使西魏以前的作品存者不多,一般没有摆脱“宫体诗”的影响,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这些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他的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虽属模拟阮籍,实则全是感叹自己的身世。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庾信到北方以后的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佳作有《郊行值雪》、《望野》、《燕歌行》、《同卢记室从军》。他的一些小诗写得亲切动人,很少用典,如《寄王琳》、《寄徐陵》、《和侃法师三绝》、《重别周尚书二首》等,都很著名。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名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庾信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他的文风以讲究对仗和几乎处处用典为特征,其文章多为应用文,但常有抒情性和文学意味。

      今本《庾子山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讲到明有汪刊本,共十二卷;还有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此外还有明代张溥所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璠注本十六卷。

    [阅读全文]...

2022-01-04 16:54:38
  • 背古诗日记

  • 日记
  • 背古诗日记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背古诗日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下午,我把《人文经典》上的25首古诗都背了。的记忆力极差,要背这么多古诗可难了。

      有些古诗虽然都背过,但有好多都记不得了。背古诗肯定是从第一首开始背,我从《敕勒歌》一直背到了《独坐敬亭山》。第一首和第二首是最简单的,这两首诗最多两分钟就可以背掉;背着背着越背越难,当我背到的14首《池上竹下作》的时候,头越背越大,这首诗刚开始背第一句的时候挺好背的,到第二句就忘了,想看一眼就等于没背,唉,只好卷土重来,不知读了多少遍才背掉了,都怪这记性;我背,我背,终于就剩两首了,倒数第二首我记得以前还背过的可现在背不起来了,我死命的读,就在我即将放弃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我终于会背了;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首《独坐敬亭山》了,其实这首诗蛮简单的',可是我总把“孤云独去闲”背成“孤舟蓑笠翁”。俗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过了老久我才将这25首诗背完。

      做什么事都要有滴水穿石的耐心和精神,不然将会一事无成。

      儿子在背《中华诵》上的诗篇,说实话,好些诗歌我都不会背,但是我会让儿子给我背一下,我会明确的告诉他我不会背,他就会说:“哈哈,我就会背。”他在那一会就背完了,小孩子的记忆力真的太好了,他所学的东西,基本在学校就背会了,很少在家里背。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这样吧!所以加强背诵,这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他说:“妈妈,老师明天要考《望庐山瀑布》、《绝句》、《曾光贤文》,我今天得好好背一下。”对《绝句》的后两句他不太熟悉,他爸说这首诗写的有矛盾,一会是翠柳,怎么一会又是雪,怎么又是东吴。儿子用大大的眼睛看着我,我想是因为他压根就没理解诗的意思只是背,我说:“不矛盾,这是初春和冬末的时节,*原上天气暖,春天来的早些,高山上冷,春天来的晚些,江面上停着要到东吴去的船只,这并不矛盾。”儿子听完了,哈哈大笑。他高兴的去背他的古诗去了。

      当他告诉我某某同学已经把后面的古诗也被会的时候,我告诉他,那不是因为别人聪明,而是因为别人比你花的功夫多,你要是花了功夫也可以的。谁优秀,不是因为谁聪明,而是因为努力。

    [阅读全文]...

2022-06-27 22:56:05
  • 古诗读书笔记

  • 古诗读书笔记(通用9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古诗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月,飞在青云端。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我很喜欢李白写的这一首《古朗月行》诗,因为它把月亮写得非常美丽!

      古诗的第二、第三句把月亮比作玉盘和明镜,写出了月亮的洁白和明亮。接着诗中又写了月亮中的仙人、白玉兔和团团桂树,这些都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仿佛把我带到了神话的仙境。特别是那只白玉兔,好像是在问我要不要吃灵丹妙药,真是太可爱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读了这首李后主李煜的诗词,心中永永不能*静,这是一首用血和泪写成的心声,最凄美的生命绝唱,有位大文人说的好,最美的文章是用生命来谱成的,也是最悲惨的人生来写成的。就像曹雪芹悲惨凄凉的一生,生前无人问津,最后是饥寒交迫而死,他的著作《红楼梦》却在死后广为发表和流传,最终成为*名著、世界名著。我想这也是他的人生经历所著成的,也是同样用血和泪凝成的。

      我第一次读到南宋女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时,深有感触。每当读起这首诗,我就会怀念起*千千万万个人民英雄:黄继光、董存瑞、王进喜、狼牙山五壮士……

      他们为了人民、祖国而牺牲,他们都是我们永远忘不掉、永远铭记在心的革命英雄,人民英雄的这种精神是的!就像诗里说的一样:一个人活着,就应该做一个人中豪杰;死了,要做一个鬼中英雄。到现在,还敬佩项羽的伟大壮举,宁可要对着乌江自刎,也不肯屈服于敌人,不肯回江东苟且偷生。诗中怀念、赞美了历史上的英雄项羽,宁可壮烈牺牲,也不苟且偷生的英雄气概。诗中前两句为佳句,壮志豪情,感情强烈,千古传诵。这首诗也借赞颂项羽宁死不屈的精神,讽刺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偷生、逃跑妥协的卖国求荣行为,也表现出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我们也要向以前的英雄、诗人们学*。是他们让我们有现在的美好生活;是他们让我们不用生活在硝烟战火中;是他们让我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是他们让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

      古诗,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诗歌形式,作者们用押韵的字或词表达当时的心情,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清代作家郑燮写的《竹石》,表达了诗人坚定顽强、不畏艰难、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在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充分的表明了作者顽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接着让我们,来阅读诗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诗人但是听到消息以后的欣喜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在诗句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中充分的表达作者听说后的激动心情。

      后来我们接着阅读了,清代作家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中的第二百二十首,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在诗中:“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中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强烈愿望。

      接着我们欣赏了,宋代诗人苏轼写的《浣溪沙》描述了清泉寺的环境,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词中的下阕可以看出作者老当益壮的精神面貌。

      最后我们阅读了宋代诗人王观写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本诗表达了诗人对送别好友时的情感,从诗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中充分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读古诗可以增加内涵,所已从现在开始我会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情操,希望大家不要把古诗忘却。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我们这学期学的一首古诗,是明代诗人于谦赞美石灰吟的一首诗。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看似*常的石灰,实际上也蕴含着诗人的雄心壮志

      这首诗既形象地告诉我们石灰是怎么来的,又赞美了石灰的品质。意思是说,一锤锤地把大山中的`石灰岩凿出来,运到高温的窑中进行焚烧后,就产生了石灰。石灰甘愿被千凿万凿、粉身碎骨、烈火焚烧,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清白留给人间,贡献自己。

      《石灰吟》也激励着我学*。一次,老师留了几道数学题,题很难,有一道我绞尽脑汁,最终还是想不出来。回到家里我打电话问了同学,原本是想让她为我讲解,但拿起电话就让她直接把答案告诉了我。之后,妈妈检查我的数学作业,我全做对了。妈妈问我:“这道数学题是抄答案的还是照同学写的?”我羞愧的看着妈妈,低声说:“是同学告诉我答案的。”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石灰吟》这首诗,它使我努力学*,激励着我的前进。它使我明白了:只有自身高洁的人,才能独具慧眼,在寻常事物中发现其中的不寻常。更不要光看事情的外表,更要看清事物的本质。我更明白了,我要做一个纯洁的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了苏轼写的《题西林壁》很久很久之后,我才体会出诗中的道理。

      《题西林壁》是作者李白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石壁上的一首诗,既然李白去到了庐山,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又为什么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呢?我细细品味,才懂得诗中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做的事很对,但在别人眼里却是错的,应了那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想让自己做得更完美些,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问题,仔细检查出自己的缺点。

      就拿我们*时考试来说,做完考卷,检查一遍又一遍,错题一道也检查不出来,自己还以为全部会做,满以为能考个好成绩,交了考卷,到了老师手上却改出好几道错题,真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呀!

      再比如,下棋时,下棋的人手里举着棋子不知道往哪里下合适,可是旁观者却一清二楚,而且说得头头是道,旁观者稍一提示,下棋者就恍然大悟。

      其实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可能有些人会说那我们就当一个旁观者好了,我想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只有通过实践,通过学*获得更多的知识,才能破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到当局者清。

      昨夜,连绵不断的秋雨终于停了,清晨,金色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子,迫不及待的打开房门,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蓝蓝的天空被雨水洗刷的格外洁净,几朵白云在天空中悠闲地散步,匆匆地吃过早饭,急忙吩咐童子驾车赶路。

      小毛驴驾着车不慌不忙地走在崎岖不*的山路上,“吱扭吱扭”的车轮声,吓飞了几只正在路边寻找食物的小麻雀。偶尔,还能看见一群大雁排着“人”字形向南方飞去。农田里的玉米已经被农民收割的干干净净,随处可见一棵棵挂着红灯笼的柿子树,在风中摇曳,树上那些干枯的叶子,跳着优美的舞蹈纷纷飘落。

      远远的,听到一阵“哗哗”的流水声,抬头看见一道瀑布从高高的石壁上飞流而下,小溪里溅起了一朵朵大大的浪花。几个淘气的孩子高高的挽着裤腿,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玩耍,在水底的石缝里捉螃蟹,捞小鱼、小虾,他们的欢笑声在静静的山谷里久久的回荡。

      傍晚时分,童子赶着车缓缓地驶过了一座石拱桥,举目望去,一条用青石铺成的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的伸向山顶,几户人家在云雾缭绕的山腰上时隐时现,如果仔细听,还能听到公鸡和小狗们欢快的叫声。附*的山坡上有一片美丽的枫林,在夕阳的映照下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耀眼夺目。二月里的鲜花虽然美丽,但是,它们是那么娇嫩,经不得半点风雨,怎么敢来和这些在秋风,秋雨,秋霜的侵袭下越变越美的枫叶比美呢?

      这么诱人的风景怎么舍得错过呢?顾不得山高路远,急忙叫童子停下车,走上前去仔仔细细的欣赏,情不自禁地吟诵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每每读到《山行》这首古诗,脑子里就会放一回“电影”: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杜牧坐在一辆马车上,马车已经来到一片枫树林,此时诗人还不知道,当杜牧拉开窗帘,因为太喜欢深秋枫林的晚景,立刻叫马车停住,欣赏起火红的枫树林来。婷婷玉立的山峰中间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白云飘荡的地方隐隐约约看见几户人家,烟囱里不时冒着烟。诗人杜牧想:我几乎看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怎么就没看到过枫林的晚景?被秋霜打过的枫叶能红于二月花,当我们生活中有了一点点曲折怎能立刻退缩呢?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我的故乡就在长城的外面。

      因为这样一条横亘在*北方的城墙,我的故乡被成为“塞外”,过了“古北口”,就被称为“口外”。这里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茫茫沃野,这里成了金戈铁马纵横地。因为这样一条绵延万里的长城,阻断了胡马度-阴-山的春秋梦,也燃起了这些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英雄们对一川烟雨,十里荷花的欲|望之火。巍巍的长城,你历尽沧桑,任人评说。

      你迤逦于崇山峻岭之中,遍览历史风云变幻。你身浴战火硝烟,见证几多生死,几多兴衰。你看见秦时明月隐没于大泽乡的呐喊声中,你看见汉时雄关坍塌于大唐的华彩诗篇里,你目睹了唐宗宋祖的赫赫伟业,你曾沉醉于“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你也曾被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诗句惹得热泪长流…巍巍的长城啊,你是一位清醒的历史老人,你是一位沉默的智慧学者。

      追寻着你雄伟的身影,抚摸高耸的烽火台,感受那狼烟四起,烽火遍地的峥嵘岁月,就了解了几千年的岁月沧桑。在北戴河,看那“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浩浩汤汤;在那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的叹息中追忆那越千年的往事;流连于老龙头,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端,赋诗一首“一头扎进渤海湾,携起长城入云端。踏浪不减英雄色*,观海才知疆域宽。离亭隐没烟波里,风帆往来碧水间。颦鼓狼烟成追忆,拾片贝壳水连天”。

      在那茫茫戈壁滩,领略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于壮观,思绪与那悠悠古道,缕缕长烟一道跨越楼兰古堡,用精美的夜光杯,注满一杯殷红的葡萄美酒,和那“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的将军,共唱一曲陽关三叠。

      站在号称“天下第关”的巨大匾额下,雄关巍峨高大,飞檐雕柱诉说着昨日的辉煌。漫步于那如通衢大道的长城之上,那样一种博大,雄浑,壮阔的感觉,令人震撼。你能想象得到这是人力所为吗?这是几千年前的人类杰作吗?

    [阅读全文]...

2022-02-17 22:09:51
  • 短古诗四句(好记好背的古诗词)

  •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阅读全文]...

2022-04-15 17:25:08
  • 周郎赤壁的古诗61句

  • 赤壁,经典
  •   1、念奴娇赤壁怀古——出处:苏轼(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赤壁——出处: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满江红赤壁怀古——出处:戴复古(宋)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4、赤壁歌送别——出处: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5、咏赤壁——出处:王周(唐)

      帐前斫案决大计,赤壁火船烧战旗。

      若使曹瞒忠汉室,周郎焉敢破王师。

      6、悠悠赤壁——出处:杜甫(唐)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苍梧。

      帝子留遗憾,曹分屈壮图。

      结语:以上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描写赤壁的古诗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阅读全文]...

2022-05-20 00:21:49
  • 古诗全文桃花源记

  • 阅读
  • 古诗全文桃花源记

      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全文桃花源记,欢迎来参考!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然后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坦宽广的土地,然后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然后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然后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然后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拓展:桃花源记赏析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阅读全文]...

2021-11-28 05:40:49
  • 《石渠记》古诗词鉴赏

  • 阅读,文学
  • 《石渠记》古诗词鉴赏

      在**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渠记》古诗词鉴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石渠记》

      唐朝:柳宗元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釃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踰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渠记》古诗简介

      《石渠记》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第六篇。文章记述了作者沿渠探幽,追求美景的事,表达了作者探奇制胜,拓宽胸怀,追求胜景借以抒发胸中积郁之气的感情。

      《石渠记》翻译/译文

      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树梢,悦耳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已经很宁静,它们被风吹动所发出的声音才在远处传播。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它的,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蠲渠疏通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石渠记》注释

      ⑴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⑵桥:架桥。

      ⑶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

      ⑷乍:连词,或者。

      ⑸或:有时。

      ⑹咫(zhǐ)尺:比喻很*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

      ⑺倍尺:二尺。

      ⑻逾:越过。

      ⑼泓(hóng):深潭。水深而广。

      ⑽被:通“披”,覆盖。

      ⑾藓:苔藓。

      ⑿堕:落,流。

      ⒀纡(yū)馀:曲折伸延。纡,弯曲。馀,通“徐”。

      ⒁卒:最终

      ⒂箭:小竹。

      ⒃庥(xiū):同“休”,休息。

      ⒄酾(shī):分流,疏导。

      ⒅遗:留给

      ⒆蠲(juān):古同“涓”,清洁。

      《石渠记》赏析/鉴赏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永州山水幽奇雄险,许多地方还鲜为人知。柳宗元在这漫长的戴罪期间,便到处游览,搜奇探胜,借以开拓胸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永州八记》就是这种心态之下的游历结晶,这篇文章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

      这篇文章上承《袁家渴记》,下启《石涧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六篇,借写景抒发作者仕途不得志的忧郁之情。

      作者所写的石渠在袁家渴西南不到一百步的地方,当地的老百姓在它上面架了一座桥。“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句,从视觉上描绘了泉水细徽轻缓流动的样子,从听觉上描摹了它忽大忽小的鸣声,突出了石渠泉水的特点,石渠有的地方宽不到一尺,有的地方两尺来宽,长度大约十来步(古时一步五尺)。它的水流碰到大石,就从石下潜流出来。一个“伏”字,进一步突出了渠水“幽幽然”的特点。接着写渠水的流向及渠上的景色:过了大石,前边有石泓。石泓是比石渠水深的石洼。它的上面覆盖着菖蒲,四周环绕着苔藓,泉水折向西流去,旁边的水落入岩石下。北面堕入小潭中。潭的面积小不足百尺,潭水清而深、有许多白条鱼在水中游动。后又向北弯弯曲曲地流去,看起来好像没有尽头,然而终干流入渴中。它的旁边都是形态怪异的石头,诡怪的树木,奇异的草儿,美好的嫩竹,这里,人们可以并排坐下来休息,这一段描写,语言简洁,把“睨若无穷”的曲折的泉水写得一目了然,渠上的风光只用几个字就写出了特色,作者着重描写了石渠的风:它摇动着那些树木,花草、竹子的梢头,发出的声音在山谷里响动。眼看着它们已经静静地不动了,可它们被风吹动发出的声音却方才在远处回响。视觉上是“静”,听觉上却是“远”,构成了十分奇妙的意境。拿这篇的风同《袁家揭记》中的风比较,它们的“个性”特点是十分鲜明的:一个是“静远”,一个是“骇动”,这反映了作者善于细致观察自然、善于抓住其特点,并且用贴切的语言来再现它们。柳宗元的游记的确匠心独具,有其特殊的风格。

      第二段写作者从州牧那里得到石渠加以整治的情况:把枯草朽木归敛成堆然后清除,疏通渠道,清除堵塞的土石,把已经堆积起来的枯草朽木烧掉,渠道既已疏通就注满了清泉。可惜还没有人传扬它,所以作者才完备地记下它周围所有的景物,留给那些喜爱山水的人,并把这些刻写在石渠的北面,使以后热心此事的人便于得到。这段记事简明扼要。文中一个“惜”字,反映了作者的心情。可以这样理解:既是“惜”石渠之未始传,也是惜自己的怀才不遇。

      最后一段记下整修的时间:元和七年正月八日整修到大石边。十月十九日,走过大石发现了石泓小潭,至此石渠的美景才算到了尽头。这篇文章文字简洁,用词精炼确切,独具特色。

      《石渠记》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在山西芮城、运城一带)人,[1]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

    [阅读全文]...

2021-11-23 17:19:31
  • 诗名含有周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周字的诗词

  •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张籍、周况也)

    韩愈〔唐代〕

    日薄风景旷,出归偃前檐。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田野兴偶动,衣冠情久厌。吾生可携手,叹息岁将淹。

    题周谏别业(予寺与周生所居俱临苕水)

    皎然〔唐代〕

    隐身苕上欲如何,不著青袍爱绿萝。柳巷任疏容马入,

    水篱从破许船过。昂*鹤闲心远,寂历秋花野意多。

    若访禅斋遥可见,竹窗书幌共烟波。

    怀仙歌赐周玄初(永乐四年九月十九日。见周

    朱高煦〔明代〕

    我怀蓬岛之仙人,骖驾朱凤骑紫麟。瑶池清宴接谈笑,误落尘寰经几春。青童昨夜传书至,中有琅函洞章字。洞口桃花似旧时,门外孤松发新翠。椷书欲报碧云远,薜叶女萝若在眼。方*倘会蔡经家,为报扶桑水清浅。

    周郎蚤夭项女未适而死殉之合葬于周

    王世贞〔明代〕

    君是岐路人,女是父母身。父母业已许,那能不属君。

    君今既玉折,女岂独瓦全。生当愧白日,死当快黄泉。

    丹旐从东去,素旐从西来。两旐东西合,缠绵不得开。

    黄蘖化为松,那知苦中久。十六项家女,千年周家妇。

    君面女不知,女心君应得。不似郤家儿,仓舒浑未识。

    团栾女贞树,煜若银河洗。不似韩凭木,将情作连理。

    伯夷岂殷民,为殷表君臣。首阳一抔土,万古归其仁。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结为金与石,融为冰与霜。

    和周繇(一作和周繇广阳公宴嘲段成式诗)

    温庭筠〔唐代〕

    齐马驰千驷,卢姬逞十三。玳筵方喜睐,金勒自遪邅。

    堕珥情初洽,鸣鞭战未酣。神交花冉冉,眉语柳毵毵。

    却略青鸾镜,翘翻翠凤篸。专城有佳对,宁肯顾春蚕。

    贺新郎·为周□□新婚赋,周先有姬

    陆震〔清代〕

    此日饶佳趣。正风流,周郎年少,小乔嫁与。共说名媛工翰墨,何止才能咏絮。

    应魄煞、谢家娇女。纵遇仙郎才更健,倚香奁、亟索催妆句。

    肯容易,登车去。

    良宵上客簪缨聚。正当筵、灯红如昼,酒浓于乳。遮莫狂奴逢此夕,醉倚帘栊深处。

    还戏傍、红窗低诉。佳婿从来怜小妇,蹙双蛾、定惹深闺妒。

    谁许汝,先偷娶。

    怯酒赠周繇(一作答周为宪看牡丹)

    段成式〔唐代〕

    大白东西飞正狂,新刍石冻杂梅香。

    诗中反语常回避,尤怯花前唤索郎。

    赠江西周大夫(一作赠周太史)

    陈陶〔唐代〕

    否极生大贤,九元降灵气。独立正始风,蔚然中兴瑞。

    渊伦照三古,磊落涵泾渭。真貌月悬秋,雄词雷出地。

    具瞻*宠,欲践东华贵。咫尺时不来,千秋鼎湖泪。

    因分三辅职,进领南*位。报政黄霸惭,提兵吕蒙醉。

    岁星临斗牛,水国嘉祥至。不独苍生苏,仍兼六驺喜。

    恭闻庙堂略,欲断匈奴臂。刬释自宸衷,*戍在连帅。

    时康簪笏冗,世梗忠良议。丘壑非无人,松香有私志。

    三朝倚天剑,十万浮云骑。可使河曲清,群公信儿戏。

    沧溟用谦德,百谷走童稚。御众付深人,参筹须伟器。

    他年蓬荜贱,愿附鹓鸾翅。

    [阅读全文]...

2022-04-22 05:59:39
  • 含有记字的古诗词 带记字的诗词名句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龟策列传》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商君列传》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七十列传·春申君列传》

    得不为喜,去不为恨——《史记·日者列传》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史记·货殖列传》

    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小窗幽记·集醒篇》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史记·苏秦列传》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 冬景》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史记·滑稽列传》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史记·商君列传》

    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小窗幽记·集醒篇》

    数人世相逢,百年欢笑,能得几回又。——何梦桂《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史记·货殖列传》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赵世家》

    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史记·赵世家》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前虑不定,後有大患——《史记·苏秦列传》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史记·滑稽列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於无形——《史记·七十列传·太史公自序》

    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史记·外戚世家》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史记·货殖列传》

    顾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犹豫,後必有悔。——《史记·七十列传·李斯列传》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小窗幽记·集醒篇》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小窗幽记·集醒篇》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史记·七十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

    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记·曲礼上》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礼记·祭义》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礼记·聘义》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七十列传·老子韩非列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小窗幽记·集醒篇》

    [阅读全文]...

2022-07-26 02:23:19
含有古诗的周记 - 句子
含有古诗的周记 - 语录
含有古诗的周记 - 说说
含有古诗的周记 - 名言
含有古诗的周记 - 诗词
含有古诗的周记 - 祝福
含有古诗的周记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