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助词的用法

关于古诗词助词的用法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助词的用法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助词的用法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助词的用法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k+) 语录(85) 说说(166) 名言(763) 诗词(13k+) 祝福(112) 心语(5)

  • 日本语能力测试助词で的10个用法

  • 日语,知识
  • 日本语能力测试助词で的10个用法

      日语助词是没有词尾变化的附属词,接在其他词的后面,表示该词在句中的地位,或者表示该词与其他词的关系,或者给该词添加某种意义。本文和大家分享的是日语中助词で的10个用法,欢迎分享。

      日语助词で的用法:活动场所

      在以行为动词为谓语的句子中,活动场所用で表示。

      「私達は学校で(活动场所)勉強をします。」“我们在学校学*。”

      「運動場で(活动场所)運動会を開きます。」“在运动场举行运动会。”

      日语助词で的用法:比较范围

      事物进行比较时总是有一个比较的范围,经常说“在……范围内……。”这个比较范围用で表示。

      「*では(比较范围)、北京大学が一番有名です。」“在*,北京大学最有名。”

      「私達のクラスでは(比较范围)、李さんが最も真面目です。」“在我们班小李最认真。”

      日语助词で的用法:工具

      当人做某种行为时,往往依赖于某些工具。在句子中直接表示所使用的工具,就用で表示。

      「バスで(工具)会社に行きます。」“乘公共汽车去公司。”

      「万年筆で(工具)名前を書きます。」“用钢笔写名字。”

      「彼達は日本語で(工具)話しています。」“他们用日语在交谈。”

      这里注意:用で表示工具时,一定要直接在工具名词后面加で表示,不能加进动词。试比较:「バスに乗って会社に行きます。」这句话仍然译成“乘公共汽车去公司。”但是因为用了动词,表现方式就有了变化。

      日语助词で的用法:方式

      主要是描述动作主体的数量。

      「私は一人で(方式)住んでいます。」“我一个人住着。”

      「学生たちは五人で(方式)先生の家に行きました。」“学生们五个人去了老师家。”

      「皆で(方式)歌を歌いましょう。」“大家一起唱歌吧。”

      日语助词で的用法:总和

      和上一项不同,单价或者一个人的不加で,2个以上的合计值就要加で。

      「靴下は一足5元です、3足で(合计)15元です。」“袜子1双5元,3双就是15元。”

      「一人3冊だと10人で(合计)30冊になります。」“如果一个人3本,10个人就是30本。”

      「一軒5m必要としたら、20軒で(合计)100m必要です。」“如果一家需要5米,那么20家就需要100米。”

      日语助词で的用法:原因

      表示构成后面情况的原因。

      「地震で(原因)家が倒れました。」“因为地震,房子倒了。”

      「山田さんは病気で(原因)会社を休みました。」“山田先生因为生病,请假没有上班。”

      「事故で(原因)電車が遅れました。」“因为事故,电车误点了。”

      和表示工具的情况类似,这里必须是单独地使用“名词+で”,如果采用了动词,虽然意思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地震が起きて(原因)家が倒れました。」

      「山田さんは病気になって(原因)会社を休みました。」

      「事故が発生して(原因)電車が遅れました。」

      日语助词で的用法:材料

      表示物体的构成原料或材料,可以用で表示。但是同时也可以用から表示。它们的没有严格的区别,但是一般认为,一个物体直接能看出原材料的(即物理变化)用で表示;如果已经看不出来原材料的(即化学变化),一般用から表示,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用で表示。

      「このテーブルは木で(原材料,即物理变化)作られています。」“这个餐桌是由木材制作的。”

      「米から(原材料,即化学变化)酒が作られます。」“米可以造酒。”

      另外,表示公共汽车或电车拥挤时,由于其原因是人造成的,人成了充满车厢内部的原料,所以人用表示。公路堵车也一样。

      「バスの中は人で(原材料)ぎっしり詰まっています。」“公共汽车里挤满了人。”

      「道路は車で(原材料)渋滞です。」“公路塞车了。”

      日语助词で的用法:时间限定

      表示限定的时间用で表示。

      「夏休みは明日で(时间限定)終わりです。」“暑假明天结束。”

      「一時間で(时间限定)30ページ読みました。」“一个小时读了30页。”

      「今日の授業はこれで(时间限定)終わります。」“今天的课到此结束。”

      日语助词で的用法:特殊词汇要求—後で

      有一些词汇,不符合一般规律,有特殊的要求。这里介绍要求で的词汇。「前に、後で」表示时间,应该用に,但是表示在后面时,*惯地用で。

      「日本の礼儀では、ご飯の前に頂きますと言い、ご飯の後で(特殊要求)は御馳走様と言う。これは、昔は神様に感謝していたが、今は食事を準備してくれた人に感謝する。」

      “在日本的礼节中,吃饭前说我要吃了。吃饭后说吃饱了。过去是对神表示感谢,现在是对准备了这餐饭的人表示感谢。”

    [阅读全文]...

2022-07-28 05:06:09
  • 日语助词ても的用法

  • 日语
  • 日语助词ても的用法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日语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日语助词ても的用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表示让步条件,即其前所述是一尚未成立的假定,其后为逆态叙述]即使…也…,尽管…也,纵然…也。 たとえ雨が降っても行きます 即便下雨也去。

      上手に出来ても自慢してはいけない

      纵然做得很好也不能自满。

      [表示转折关系 即其前所述是一个既成事实或已然条件 其后的逆态叙述一般为过去时]虽然…但是…,尽管…但也…。

      あんなに暑くても,だれも暑いと言わなかった 尽管那幺热,也没人说热。 邪をひいても,学校を休まなかった 虽然感冒了,但也没请假。

      [其前有 「いくら,どんなに」等疑问词与之呼应时,表示后叙内容不受前述条件的约束]无论…也,不管…也。

      どんなに寒くなってもオバは着ない 不管怎幺冷也不穿大衣。 いくら得しても分かってくれなかった 不管怎幺(跟他)说,还是没懂。

      [列举两个相对的事项,表示后叙内容不受其任何一方的约束]无论是…还是…都 不管是…还是…都。

      その会には,出*しても出*しなくてもよい 那个会,出*不出*都可以。 寒くても寒くなくてもやることはや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不管冷不冷,该干的事总得干。

      简单的に、で用法简析:

      に表示存在的.地点,即一种持续性的存续状态,动作做了之后就一直保持那样了;

      で表示动作发生的地点,后面的事情是动态的,有可能很快就变成其他动作或状态了。

      比如:

      教室に学生がいる。

      公園に木がある。

      ここに猫がいる。

      简单来说一般いるある前面是用に↑,因为就单纯理解为“有”的意思。

      其他动词一般用で↓

      教室で本を見る。

      毎日ここで日本語を勉強している。

      更深入的に、で用法:

      有很多词语是表示状态和存在的词,比如上面提到的いる、ある,以及住む、できる,还有一些动词,比如置く、立つ、咲く、貼る、転勤する、出張する、つける、映る、残る、入る、入れる、つく等都用に,因为一般这些动作的结果是一种存续或到某地,包括一些句型,比如てある也要用に。

      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动词做了的动作更注重强调做了就留下状态了,いる、ある就不用说了。

      再比如「成都に住む」虽然是“住在成都”,需要每天衣食住行做各种动作,但是没有具体提到其他动词的话也用に,因为你是活在成都,存在于成都,你要明确说时“吃在成都”那就得用で了。

      再比如「新しいビルはここにできる」,「できる」此时的意思是从无到有,“新楼要修在这儿”,强调的也是一种存在,一种结果存续,而不是修的动态,因为这句话并不是“在这儿修楼”的意思。

      再看两个例句:

      駅前に新しいビルができた。

      イベントのお知らせはホワイトボードに書いてある。

      有些动词是明显的动作性动词,比如勉強する、働く、建てる、遊ぶ、戦う、みる、きく、あう,表地点的时候要用で。

      比如:

      教室で日本語を勉強している。

      車の会社で働くつもりだ。

      明日どこで映画を見るの?

      に、で都可用的情况:

      有些动词前面两者都可以加,但是意思就有区别了。强调结果或状态的存在用に,强调动作的进行用で。

      比如:

      彼は春熙路に土地を買った。

      彼は春熙路で土地を買った。

      都可以翻译成“他在春熙路买了土地”。但是前者指的是他买的土地在春熙路;而后者土地不一定在春熙路,但是买卖行为是在春熙路成交的。

      再比如:

      庭に花を植える。

      庭で花を植える。

      前者指的是花种在花园,强调存在于花园;而后指的是在院子里面种花,强调动作。

      駅前にビルを建てている。

      駅前でビルを建てている。

      前者强调房子已经建好了,也就是一种存在;而后者强调正在修房子,重点在于修的动作。因为「ている」有表状态和表正在进行时等不同意义。

      再比如:

      ここに車を止めてもいいですか。

      ここで車を止めてもいいですか。

    [阅读全文]...

2022-07-21 13:34:08
  • 含有助字的古诗词 带助字的诗词名句

  • 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韩非子·大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

    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史记七十列传·吴王濞列传》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及其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及其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众人助之以力,*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韩非子·功名》

    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 / 浮舟过滕逸人别业》

    人之所助者,信也。——《易传·系辞传上·第十二章》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10章 尚贤(下)》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三节》

    故古之能致功名者,众人助之以力,*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韩非子·功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及其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佚名《揠苗助长》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元稹《桃花》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先秦诸子《诸子喻山水》

    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后汉书·列传·吴盖陈臧列传》

    云笼月,风弄铁,两般儿助人凄切。——马致远《寿阳曲·云笼月》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小窗幽记·集灵篇》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易传·系辞传上·第十二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及其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佚名《赵威后问齐使》

    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管子·形势》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屈大均《云州秋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王禹偁《畲田词五首·其四》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苏轼《六幺令·天中节》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范仲淹《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更那堪几处,金戈铁马,把凄凉助。——纳兰性德《水龙吟·再送荪友南还》

    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阴铿《雪里梅花诗》

    载输尔载,将伯助予!——佚名《正月》

    助秋风雨来何速?——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张衡《同声歌》

    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曹雪芹《螃蟹咏》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一》

    助我者少,啖瓜者多。——佚名《孤儿行》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柳宗元《咏荆轲》

    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李清照《晓梦》

    鬼神来助,梦嘉祥。——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十二首·其四》

    爱莫助之。——佚名《烝民》

    助雠抗有德,惟人之灾。——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河右*》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佚名《揠苗助长》

    劝渔家,共樵家,从今莫讲贤愚话,得道多助失道寡。——陈草庵《中吕·山坡羊》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佚名《孔雀东南飞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贾谊《过秦论》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韩愈《进学解》

    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佚名《桑中生李》

    贫穷患难,亲戚相救;婚姻死丧,邻里相助。

    [阅读全文]...

2022-04-12 00:28:00
  •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 古诗文
  • 古诗词12种修辞手法

      想要更好地认识、体会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就必须延伸到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意象等知识,一起来看看古诗词中这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吧。

      比喻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

      比拟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蟾宫曲》)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如:“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点化

      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双关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例如:韦庄的《忆昔》“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互文

      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拓展:

      比喻

      1. 《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2.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借梨花喻雪。

      3. 《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4. 《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借“金”喻月光;“静影沉璧”借“璧”喻水中的月影。

      借代

      (一)全体代部分

      1.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借“武陵人”代武陵某一个人。

      2. 《曹刿论战》:“肉食者”借“肉食者”代大官。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借“故人”代孟浩然。

      (二)部分代整体

      1.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借“鸡黍”代饭菜。

    [阅读全文]...

2022-07-30 15:18:36
  • 古诗词赏析方法技巧

  • 方法,文学
  • 古诗词赏析方法技巧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词赏析方法技巧,欢迎大家分享。

      一、古诗词赏析方法

      1、古诗分类: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要害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3、诗词题材和作者的风格特点:

      田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志向、心愿,抒发对……愤慨、不满。(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之情)。(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的不满,或对……寄予……的愿望。

      二、根据题材的不同

      分析: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正确地判定。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的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有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留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有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有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扩展资料:

      古诗词是一种有特殊格式及韵律的文体,它以古体诗、*体诗为代表。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悼亡诗,咏物诗,军旅诗等。

      体裁  

      *体诗:绝句:4句1、2、4句最后一字押韵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绝”,七字称“七绝”

      律诗:8句,4联2、4、6、8句最后一字押韵音律,一句五个字称“五律”,七字称“七律”

      律诗分首联(1、2句);颔联(3、4句);颈联(5、6句);尾联(7、8句)。

      (颔联、颈联对仗)

      词:别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

      组成:词牌名、题目

      分类:小令(58字以下)、中词(59~90字)、长词(91字以上)

      风格:婉约派、豪放派

      曲:组成:宫调(曲调)、曲牌、题目

      文学风格

      从文学风貌论,七古的典型风格是端正浑厚、庄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风格则是宛转流动、纵横多姿。《文章辨体序说》认为“七言古诗贵乎句语浑雄,格调苍古”,又说“放情长言曰歌”、“体如行书曰行”,二者风调互异。《诗薮》论七古亦云:“古诗窘于格调,*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则在七古、七律之外,因其风格的差异视七言歌行别为一体。《昭昧詹言》说“七言古之妙,朴、拙、琐、曲、硬、淡,缺一不可。总归于一字曰“老”,又说“凡歌行,要曼不要警”。

      “曼”即情辞摇曳、流动不居;“警”即义理端庄、文辞老练。这些评论,都揭示了七言古诗与歌行在美感风格方面的不同。尽管在具体的诗歌创作中,以七古的笔法写歌行、以歌行的笔法写七古,一度成为时尚,然而在总体上仍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异。举例来说,杜甫《寄韩谏议注》、卢仝《月蚀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李商隐《韩碑》等,只能是七言古诗;而王维《桃源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只能是七言歌行。

      表现的手法

    [阅读全文]...

2022-04-22 09:08:12
  • 诗名含有助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助字的诗词

  • 得张助甫凉州书以二诗见寄时助甫已移江左二首 其一

    欧大任〔明代〕

    岁入飞黄净虏尘,上书归似玉门人。边歌醉学伊州曲,河水寒流积石春。

    尚有公车留倦客,只今开府用词臣。江南渐*渔樵地,嬴得相逢白发新。

    得张助甫凉州书以二诗见寄时助甫已移江左二首 其二

    欧大任〔明代〕

    苜蓿成花酒作泉,龙沙何似鹭洲前。繁钦赋忆天山夜,王粲军还邺下年。

    望阙星光回睥睨,渡江秋色满櫜鞬。知君不浅南楼兴,早晚烟波系客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先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南侍御以石相赠,助成水声,因以绝句谢之

    白居易〔唐代〕

    泉石磷磷声似琴,闲眠静听洗尘心。

    莫轻两片青苔石,一夜潺湲直万金。

    黄鹄楼歌送独孤助

    顾况〔唐代〕

    故人西去黄鹄楼,西江之水上天流,黄鹄杳杳江悠悠。

    黄鹄徘徊故人别,离壶酒尽清丝绝。绿屿没馀烟,

    白沙连晓月。

    软翻鞋 谢人助缘

    王处一〔金朝〕

    清信出宽怀。都莫乱参猜。累蒙施惠宴重开。又无百回奉,相酬赛,春深去,夏归来。斋会好编排。增福更消灾。始终如一不生乖。守无为清净,真功满,离尘世,赴蓬莱。

    附:李助为章武赋

    李助〔唐代〕

    石沈辽海阔,剑别楚天长。会合知无日,离心满夕阳。

    次韵答王敬助 其一

    王冕〔元代〕

    小隐水南村,喧哗不到门。无言及名利,适意在田园。春雨桑麻长,秋风果蔬繁。生涯有如此,何用觅桃源?

    寓意十首次敬助韵 其六

    王冕〔元代〕

    圣贤不浪出,处士匪怀居。孔明是何人?高卧南阳庐。躬耕良自苦,待时故踌蹰。所为梁父吟,岂比封禅书?

    寓意十首次敬助韵 其十

    王冕〔元代〕

    太行本无险,黄河谅非深。堂堂大丈夫,耻为游子吟。俯仰宇宙间,宁无圣贤心。何当五弦奏?南风听遗音。

    [阅读全文]...

2022-01-21 17:48:37
  • 立秋古诗词五首_古诗词

  • 立秋
  •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好句摘抄网向您推荐立秋古诗词五首!

    《立秋》

    [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瑟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立秋后自京归家》

    [唐] 李郢

    篱落秋归见豆花,竹门当水岸横槎。

    松斋一雨宜清簟,佛室孤灯对绛纱。

    尽日抱愁跧似鼠,移时不动懒于蛇。

    西江*有鲈鱼否,张翰扁舟始到家。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立秋日怀方员外》

    [明] 杨基

    几日西清昼掩屏,绿尘幽藓遍闲厅。

    病中事少翻嫌健,醉里愁多只愿醒。

    误响閤铃飞夜鹊,偶摊书卷落秋萤。

    萍踪已办东南别,风雨长更各自听。

    “立秋古诗词五首”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古诗词,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阅读全文]...

2022-05-16 16:32:32
  • 签名古诗词_古诗词

  • 个性,签名
  • 精美的句子,常常以励志的句子、正能量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人生感悟的句子、伤感的句子、搞笑的句子等等面目出现,经过时间的淘洗,流传下来的往往简短而有深意。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签名古诗词,希望您能保持好心情。

    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3、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4、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

    5、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6、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7、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8、多少红颜悴,多少相思碎,唯留血染墨香哭乱冢。

    9、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10、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11、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12、漠思回首,明月当头,只是晚风不识愁,无语寄风流。

    13、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14、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15、且恁红妆千裳,也不敌汝独饮觞。

    16、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1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8、那道伤疤谁的旧伤疤,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19、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20、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1、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2、此一时,彼一时,欲说喜欢,却又茫然。

    23、月中相思人,杯里断肠魂,离恨昨日梦,无言难回绵!

    2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5、人如风*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26、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27、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8、梦不瞒忧,酒难湔泪,愁来无计相回避。蕙炉香袅断肠纹,倩魂摇曳风灯里。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30、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31、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32、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33、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盛宴之后,泪流满面。

    34、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35、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36、燃尽梧桐诉殇离,我随花逝忆初景。爱上红豆绵相思,你若似水载花否?

    37、独立小桥人未识,一星如斗看多时。红楼隔雨相望冷,竹帛飘灯独自归。

    38、豆蔻年华,藐视心跳,乱了思绪画离骚。

    39、终是谁使弦断,花浇肩头,恍惚迷离。

    40、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41、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42、花蝶围花蜂,花蜂不知情。但愿天长久,陪你到永久。

    43、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44、嫣然一笑,不饮三杯,怎知伊那桃李兮!

    45、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46、鸳鸯枕上梦相异,龙凤被中心相离。了却前世今生事,娶得天涯陌路人。

    47、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4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0、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应声!

    [阅读全文]...

2022-04-02 12:10:33
  • 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

  • 高考,方法
  • 高考古诗词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高考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阅读全文]...

2021-12-24 00:06:02
  • 效古诗古诗词

  • 效古诗古诗词

      古诗原文

      寒沙四面*,飞雪千里惊。

      风断阴山树,雾失交河城。

      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

      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

      失道刑既重,迟留法未轻。

      所赖今天子,汉道日休明。

      诗文赏析

      也许是长久偏安于江左的青山绿水,不闻飞骑击虏、角声马鸣之故吧,南朝稍有壮心的文人士子,往往热衷于*出塞千里、勒铭燕然的军戎生涯和辉煌业绩。因此,仿“古诗”、叙汉事,借以抒写自己的怀抱和感慨,也成了他们作诗的一大爱好。范云这首诗,正以“效古”为题,倒转时空,把自身带入了六百年前边塞征战的戎马倥偬之中。

      诗之开篇以粗放的笔触,勾勒了塞外严冬的苍茫和凛冽:“寒沙四面*”写浩瀚的飞沙,在翻腾如浪中猛然静歇,填*了四野起伏的丘谷。运笔静中寓动,极富气势。“千里飞雪惊”则又动中见静,让荒寂无垠的瀚漠,刹时被纷扬的飞雪所笼盖,境界尤为开阔。一个“惊”字,表现诗人的主观感觉。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塞外景象,正如《楚辞·招魂》所述:“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令人心骇而骨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诗人恍已置身于顶盔贯甲的汉卒之中,正冒着风雪,向茫茫阴山、皑皑交河进发。“阴山”横亘于今内蒙古境内,往东遥接内兴安岭。山上本来草木葱茏,而今在狂烈的寒风袭击下,时时可见高大树枝的摧折;“交河城”则远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正是车师前王的治所。此刻在雾气缥缈之中,它竟像海市蜃楼般,消失得无影无踪。从阴山到交河城,空间相距远不止千里。诗中却以“风断”、“雾失”两句,使之*若比邻。如此巨大的空间转换,不仅表现了塞外瀚漠的辽阔,更为活跃在这一背景上的士卒征战生涯,增添了几多壮色和扑朔迷离之感。

      以上四句重在写景,豪情万丈的出塞健儿,似还只在背景中若现若隐。自“朝驱左贤阵”以下,他们终于大显身手了。“朝驱左贤阵”一句,写的是飞将军李广亲自指挥的一场激战。据《史记》记载,当时李广率四千骑出右北*,迎战匈奴左贤王十倍于己的骑兵。李广布圆阵拒敌,“胡急击之,矢下如雨”,“吏士皆失色”。而李广“意气自如”,执大黄弩射杀匈奴偏将数人,终于坚持到援军到来,突围而出。“夜薄(迫*)休屠营”抒写的,则是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一次胜利远征。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一时名震遐迩。这两次战役,在时间上相隔五、六年。诗中却以“朝驱”、“夜薄”使之紧相承按,大大增添了塞外征战的紧张态势,将出征健儿勇挫强敌的豪迈之气,表现得痛快淋漓!接着“昔事前军幕,今逐嫖姚兵”二句,又回射上文,抒写主人公先后追随前将军李广、嫖姚校尉霍去病屡建奇功的经历。语气沉着,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身为名将部属的深切自豪感。

      以上一节描述出塞千里、接战强虏的.英勇业绩,读来令人神旺。不过,军戎生涯除了长驱直进的胜利外,也难免有意外的失误和挫折。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功业显赫的名将,也仍要受到军法的惩处。“失道刑既重”,说的正是李广晚年的不幸遭遇:李广率师出征,因为无人向导而迷失道路;大将军卫青追究罪责,李广终于含愤自杀。“迟留法未轻”,则指博望侯张骞,随李广出塞,迟留后期,按法“当斩”,只是由于出钱,方才“赎为庶人”。这样的失误,虽然难免,但军法如山,不可宽贷。这又使充满英勇气概的军戎生活,蒙上了一重悲壮的色彩。唯其如此,它才更加可歌可泣;在诗人眼中,也更富于浪漫气息和奇异的吸引力。汉代的边塞征战,正是这样,以它辉煌的业绩和悲壮的色彩,写在了汗青史上。何况,这些业绩,又是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分不开的。倘若不是他的果断决策,汉代则不能有此美善旺盛(休明)的壮举。所以,诗之结尾,诗人不禁发出了“所赖今天子(汉武帝),汉道日休明”的热烈赞叹。倘若联系诗人生活的齐梁时代,朝廷积弱,只能坐看北方异族铁骑纵横,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结句又包含了无限感慨和不尽之意。

      “效古诗”名为“效古”,诗中其实总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范云身为齐梁诗人,写的虽为汉代古事,但因为用了第一人称,在时序上又故意倒“古”为“今”(“今逐”、“今天子”),便在诗中造成了一种古今错综、彼我交融的奇特效果。出现在诗中的主人公,看似汉代士卒,却又融入了诗人的感情。恍惚之中,似乎不是诗人回到了汉代,倒似当年的李广、霍去病,穿过六百年的时空,奇迹般地出现在南朝,正率领着诗人,仰对瀚漠的朔雪、狂风,转战于阴山、交河。而读者呢,也恍惚与诗人一起,参加了“朝驱左贤阵,夜薄休屠营”的战役,为胜利的突围而欢呼,为“失道”名将的陨身而堕泪。这是一种错觉,但它的奇特效果,正是由范云这首《效古诗》的独特表现方式所造成的。

    [阅读全文]...

2022-04-19 09:59:19
古诗词助词的用法 - 句子
古诗词助词的用法 - 语录
古诗词助词的用法 - 说说
古诗词助词的用法 - 名言
古诗词助词的用法 - 诗词
古诗词助词的用法 - 祝福
古诗词助词的用法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