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案

关于跳水教案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跳水教案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跳水教案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跳水教案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 《跳水》教案

  • 教案,教学资料
  • 《跳水》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跳水》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要求: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学*用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构想:

      教学中应抓住事情的发生、发展是由于帆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发展和变化的这一条线索来理解课文内容。介绍作者引入新课,理清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重点逐段学*。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带、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抓住重点逐段学*。

      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介绍托尔斯泰)

      2、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课文。

      二、初步理解课文,给课文分段。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事情发生的地方,是怎样引起的,结果怎样。再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2、学生自学,巡视指导。

      3、讨论交流。

      (1)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事情是怎样引起的?水手逗猴子取乐,有哪几个原因?两个:一是完成了任务,心情愉快;二是风*浪静,水手们没有什么事情。

      (2)猴子怎样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的?(让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

      (3)孩子为什么会走到顶端的横木的?

      (4)结果怎样?

      (5)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

      1、孩子为什么追猴子?(因为猴子戏弄孩子,水手们又笑他,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2、划出猴子放肆的句子,划出水手的表现,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3、孩子遇到生命危险,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4、理解“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掉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理解“甲板上的水手都吓呆”“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6、理解“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7、谁出现了,他是怎样使孩子转危为安的?

      8、水手们救孩子只用了四十秒钟,为什么大家觉得四十秒钟的时间太长了?

      四、练*朗读课文。

      五、从课文中,你觉得孩子的得救有几方面的原因?有什么启发?

      作业设计:

      1、感情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课文内容,理清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白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引导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的关系。

      学*过程:

      一、检查朗读。

      1、同桌互读互查,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阅读全文]...

2022-11-09 13:19:45
  • 《跳水》教案

  • 教案,教学文档
  •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跳水》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字词,学会“肆、桅”等7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艘、航”等1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风*浪静、显然、放肆、龇牙咧嘴、桅杆、心惊胆战”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课文的层次。

      3、学*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和人们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学*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体会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学*船长遇事沉着镇静、机智果断的好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板书:跳水

      2、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你都想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的课文,课文的题目就是“跳水”。文章的作者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4、看到这个题目,你肯定有很多问题要提出来,谁先来说说?(学生发言。)

      5、教师归纳。

      (1)谁跳水?

      (2)为什么跳水?

      (3)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

      (4)经过怎样?

      (5)结果又如何等。

      6、引导阅读:下面我们就从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方面来了解这个故事,了解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二、初读课文,学*字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理解词语。

      ①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②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只顽皮的猴子在船上蹦来蹦去,成为了水手们的笑料。它越发放肆,摘掉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孩子恼羞成怒,追了上去,一直到了桅杆顶上的横木上。他虽然取得了帽子,但也把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如果一失足就会摔到甲板上,落个粉身碎骨,即使不失足,也难以转身走回。在场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为孩子处境担忧。孩子的父亲——船长用枪“逼”着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了。)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交流。

      3、在课文中标画出故事中有哪些角色,简单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4、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1)起因:帆船上由于水手们拿猴子取乐,一只猴子十分放肆。

      (2)发展: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

      (3)高潮: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

      (4)结局: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

      四、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文中的会写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观察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了解生字的结构。

      2、学生练*书写。

      3、投影展示学生*字,师生评议。

      五、作业设计:

      读读课文,把课文多次描写水手的句子标注出来,说说它们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

    [阅读全文]...

2022-08-27 20:00:37
  • 《跳水》教案10篇

  • 教案
  •   本课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D?D发展?D?D高潮?D?D结局来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船上有**和孩子;因为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也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是人与猴子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钻来钻去”、“模仿人的样子”、“做出可笑的鬼脸”,写出了猴子的活泼与聪明。“放肆”,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的意思,这是事情发生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用牙齿和爪子撕”,冲着孩子做鬼脸,这是猴子“更加放肆”的具体表现。猴子的放肆使孩子生气了,于是他“吓唬”、“大声叫喊”。水手们笑起来是因为猴子速度快、动作滑稽。“哭笑不得”说明孩子被戏弄得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它是这篇文章的高潮。第4自然段继续写猴子戏弄孩子,展示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段末最后两句强调了孩子走上横木的客观原因。第5、6自然段讲走上横木后,孩子和水手们的表情和行为变化。水手们先是“吓呆了”,接着有人“吓得大叫一声”,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也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船长急中生智,意识到只有跳到海里才是唯一解救的办法。于是果断地用手中的枪逼迫儿子往海里跳。“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进一步展示了父亲的果断,也说明了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得救,主要是由于船长当机立断,措施正确,同时也由于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跳到了水里;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里就把他救上了甲板。孩子的得救,是几个方面的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经过三年多的学*,学生对学*语文有了较高的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特别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兴致特别高。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不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朗读课文能力也较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么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果?

      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阅读全文]...

2022-02-26 12:34:32
  • 部编版《跳水》教案

  • 教案,教学文档
  • 部编版《跳水》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跳水》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镜头一、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艘轮船,甲板上水手、孩子、猴子;镜头二、孩子追赶猴子走向最高横木摇摇晃晃;镜头三、船长举枪要射击情景;镜头四、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上?醢宓那榫啊#?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第4―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伙伴交流、讨论。

      (学*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阅读全文]...

2022-11-05 18:54:04
  • 《跳水》教案10篇

  • 教案
  •   学生视角

      本篇课文讲述的故事紧张、惊险,学生定会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难点

      学生对“甲板”“桅杆”等船上:的设施知之较少,理解上有—定的难度。

      教师思考

      这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描写精彩生动、引人人胜;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教学时应注意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以课文中的故事为载体,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中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设计特色

      以研读为主,探究式学*;

      信息资料

      1.有关帆船结构的图片或其他资料。

      2.师生搜集列夫·托尔斯泰的生*介绍及其他作品资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联想,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问:文章题目使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下面不是水,而是陆地或别的物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下面我们就学*这篇由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文章。

      (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推断能力;交待作家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提出研究课题

      1.自读课文,自定研究课题。

      如:危急时刻,船长为什么要那样做?……

      2。小组交流,充实课题。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筛选出几个有价值的课题。

      (在确定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供几种研究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也可让学生自定研究形式。

      2.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3.组织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进行自评

      (初步体验探究式学*的全过程+感受探究式学*的乐趣。并始终关注评价机制,搞好调控。)

      四、研究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读好课文。

      2.引导分析重点句。

      3.组织学生分组朗读。

      (通过自主朗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阅读全文]...

2022-04-26 04:48:03
  • 《跳水》教案10篇

  • 教案
  •   学生视角

      本篇课文讲述的故事紧张、惊险,学生定会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难点

      学生对“甲板”“桅杆”等船上:的设施知之较少,理解上有—定的难度。

      教师思考

      这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描写精彩生动、引人人胜;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事物在发展和变化中,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动。教学时应注意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联系的变化和发展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认真体会、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同时以课文中的故事为载体,进行方法论的教育和语言的积累与训练。

      重点

      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中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设计特色

      以研读为主,探究式学*;

      信息资料

      1.有关帆船结构的图片或其他资料。

      2.师生搜集列夫·托尔斯泰的生*介绍及其他作品资料。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联想,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问:文章题目使你想到了什么?

      如果下面不是水,而是陆地或别的物体,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下面我们就学*这篇由列夫·托尔斯泰所著的文章。

      (训练学生的联想、想象、推断能力;交待作家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引发阅读的兴趣。)

      二、提出研究课题

      1.自读课文,自定研究课题。

      如:危急时刻,船长为什么要那样做?……

      2。小组交流,充实课题。

      3。全班汇报,教师点拨,筛选出几个有价值的课题。

      (在确定课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供几种研究的形式供学生选择,也可让学生自定研究形式。

      2.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研究。

      3.组织全班交流:

      4.引导学生进行自评

      (初步体验探究式学*的全过程+感受探究式学*的乐趣。并始终关注评价机制,搞好调控。)

      四、研究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研究如何才能读好课文。

      2.引导分析重点句。

      3.组织学生分组朗读。

      (通过自主朗读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阅读全文]...

2022-03-19 23:53:13
  • 《跳水》教案 (荟萃20篇)

  • 教案
  •   本课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课文叙事清楚,情节紧张。按事情的发展变化,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也可以根据故事的发生?D?D发展?D?D高潮?D?D结局来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帆船上一只猴子十分放肆。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起因。地点在帆船的甲板上;船上有**和孩子;因为在返航途中,又是一个风*浪静的天气,水手们没有工作负担,心情也比较愉快,才有兴趣拿船上的猴子取乐,这是人与猴子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钻来钻去”、“模仿人的样子”、“做出可笑的鬼脸”,写出了猴子的活泼与聪明。“放肆”,是任性、一点也不受约束的意思,这是事情发生的起因。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猴子戏弄孩子,孩子爬上桅杆追猴子。“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用牙齿和爪子撕”,冲着孩子做鬼脸,这是猴子“更加放肆”的具体表现。猴子的放肆使孩子生气了,于是他“吓唬”、“大声叫喊”。水手们笑起来是因为猴子速度快、动作滑稽。“哭笑不得”说明孩子被戏弄得生气也不是,笑也笑不出来。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讲孩子走上最高横木,遇到生命危险。它是这篇文章的高潮。第4自然段继续写猴子戏弄孩子,展示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段末最后两句强调了孩子走上横木的客观原因。第5、6自然段讲走上横木后,孩子和水手们的表情和行为变化。水手们先是“吓呆了”,接着有人“吓得大叫一声”,这一方面说明水手们对孩子遇到生命危险的担心和害怕,也侧面反映出孩子已处于难以挽救的危险境地。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讲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船长急中生智,意识到只有跳到海里才是唯一解救的办法。于是果断地用手中的枪逼迫儿子往海里跳。“跳到水里,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进一步展示了父亲的果断,也说明了情况的危急。孩子的得救,主要是由于船长当机立断,措施正确,同时也由于孩子及时明白了爸爸的意思,跳到了水里;水手们在短短的四十秒里就把他救上了甲板。孩子的得救,是几个方面的条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我校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实验教材。经过三年多的学*,学生对学*语文有了较高的兴趣,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特别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兴致特别高。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了不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朗读课文能力也较强。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事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学*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2、抓住课文中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理清课文层次,练*给课文分段,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课文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跳水

      2、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

      3、据学生回答,板书:谁?在哪里跳?为什么跳?怎么跳?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以上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课文中能找到哪些答案?

      2、交流汇报。

      三、理解课文尝试分段

      1、课件播放课文的动画片,学生欣赏故事。

      2、学生欣赏后,提问:谁能用一个词形容看故事时的心情?据学生回答,板书:惊险

      3、故事中最惊险的部分在哪?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惊险场景?

      4、指名朗读5?D6自然段,互相评议。

      5、此时的孩子站在最高的一根横木上,摇摇欲坠,情况十分危急!大家能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千钧一发、危在旦夕、万分危急……)

      6、故事写到这儿,就达到了?D?D高潮。板书:高潮

      7、这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什么?板书:怎么办?结果?

      8、怎么办?结果怎样?孩子得救了吗?是谁救了他?板书:船长

      9、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板书:

      10、谁自告奋勇把这一段读一遍?学生读。评议。

      11、孩子安全获救,你们的心情怎样?船上的人呢?在所有人当中,谁最高兴?为什么?

      12、当儿子转危为安,作为船长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谁能告诉他呢?(指名回答)

      13、哪几个自然段详细地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板书:经过。请男生齐读2?D6自然段。

      14、猴子为什么会摘孩子的帽子呢?指名回答并板书:水手取乐

      15、师指板书总结: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板书:命令得救

      16、从老师的板书,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大家拿出笔来,就按这个顺序,在课文中把段落划分出来。

      四、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认真阅读,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通过共同探讨,分清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了解故事发展过程的同时,顺利地给课文分了段。其实,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有很多,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共同探讨其它的分段方法。

      第二课时

      一、体会情感评价人物

      1、上节课,我们通过阅读,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有了具体的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用“?D?D”划出描写孩子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并用箭头图表示出孩子的心情变化过程。(指名上黑板画图)交流评议。

      2、文中除了孩子,还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3、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还可以想什么办法救孩子?

      船长真的会开枪吗?他为什么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机智灵活冷静果断

      4、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的。

      二、斟词酌句指导朗读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或标点符号,用铅笔划记下来。并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学生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文中的词句,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互相评议。

      三、谈谈体会续编故事

    [阅读全文]...

2022-12-02 00:00:00
  • 《跳水》教案15篇

  • 教案
  • 《跳水》教案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跳水》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3.学*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有跳水梦之队,*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内容,体会写法

      提问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提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明确: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提问3: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

      明确:不能。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把握情感

      提问4: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

      示例: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里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提问5:细读课文,说说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运动员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动员而自豪,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比较异同

      多媒体显示:

      *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10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提问6: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和课文的异同,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

      明确: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则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小练笔:学*课文的写法,选择发生在学校的一件事,写一篇特写。

      三、板书设计

      可取之处

      重视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语句,梳理情节到正、侧面描写的分析,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对于文章中描写吕伟起跳这一部分的动作描写,很多学生都从不同细节中读出了吕伟精湛的技法,但由于时间原因,未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必要的评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认、会用。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船长在危机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文题目

      1.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看过跳水比赛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给小朋友们写的故事《跳水》比跳水比赛还要有趣、精彩。

      2.齐读课文题目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2.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故事内容告诉别人?请你认真读课文,想个办法个让别的同学很快地知道故事内容。

    [阅读全文]...

2022-11-09 13:20:01
  • 部编版《跳水》教案

  • 教案,教学文档
  • 部编版《跳水》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编版《跳水》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故事蕴涵着这样的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模仿、显然”造句。

      2、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

      4、体会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懂得遇到危险情况要沉着冷静,果断处理。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表现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学*船长的智慧,冷静的处事方法。

      教具准备:

      媒体课件:(镜头一、一望无际的大海、一艘轮船,甲板上水手、孩子、猴子;镜头二、孩子追赶猴子走向最高横木摇摇晃晃;镜头三、船长举枪要射击情景;镜头四、孩子跳入大海被水手救上?醢宓那榫啊#?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谈话导入

      1、师:课前老师已布置大家阅读了《跳水》这个故事,你对故事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纷纷发言,各抒已见)

      2、课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呢?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读课文,注意要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1)个人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小组内交流,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学*第4―6自然段。

      (1)师:这篇课文的人物有很多,不知同学们能否找出来?

      老师相信你们,请行动吧!快速浏览课文。

      (板书:孩子猴子水手船长)

      (2)师:(出示课件1。边放课件边解说)有一天,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帆船正往回航行,水手们正悠闲地站在甲板上欣赏着美丽的大海。瞧,一只猴子出来了,正和水手们取乐,可事隔一会儿,这里却发生了让人心惊肉跳的事。

      (3)(出示课件2:一个孩子摇摇晃晃地站在桅杆的顶端)

      师:同学们,你们的神态、语言已经告诉我,你们都感到这个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师:请打开书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里哪几个自然段描写这个孩子处境很危险,找到了可以大声告诉同学们。

      (4)师:现在请大家小声读文,边读边画出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句子描写了小孩子处境危险,找到后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师:找得十分准确,请再读课文中描写男孩处境危险的句子,试一试你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句子。

      (5)师:思考好了,请找自己的学*伙伴交流、讨论。

      (学*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的二、三个小组学*讨论)

      (6)师:现在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预设1:若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放开绳子”,摇摇摆摆”,“走上横木”,感受到孩子处境十分危险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联词“只要……就”这段话,更深层的感悟到“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更体会到孩子处境的危险,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

      预设2:若学生只抓住了正面描写的句子,没有发现“这时候,甲板上的人都在望着……全都吓呆了”这个侧面描写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再读文,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

      (7)师:同学们把刚才对课文的感悟用朗读的方式再现出来,就更棒了!

      (生朗读师引导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生练读文。)

      师: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8)师:我知道此时你们非常想救这个孩子,谁有好办法?

      (学生各抒己见,进一步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

      师:大家的办法,到底行不行呀,为什么呢?我现在不替你们作评判,因为学*原本就是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请再读描写孩子处境危险的句子。

      师:那个孩子摔到甲板上了吗?

      2、理解文中第7、8自然段。

      师:谁救了他?请同桌一起读7、8自然段,把能作为你的理由的句子划下来。

      (同桌读书讨论,生汇报。)

    [阅读全文]...

2022-11-05 18:54:04
  • 语文《跳水》教案10篇

  • 教案,语文
  •   一、教材分析

      《跳水》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作者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展示给读者一个个生动的画面。文中人物各有特点,语言运用熟练,人物刻画形象逼真。因此,本篇除抓训练重点以外,还应让学生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二、指导思想

      1.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使学生自始至终能自己读书、自己感悟、自己发现、自己获得。

      2.教师为主导。教师带领学生读得更深,体会得更细,悟到得更多,发现得更快,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得通过读或写表现出来。

      3.语文本体观。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二者不可偏废,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积累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同时在精神与情感上获得满足。

      三、总体安排

      第一课时,在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二课时,跳出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组织及运用语言材料的精妙之处,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

      1.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弄清事物之间的联系。

      2.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明确学*目的。我们这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3.看音像资料,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看完后提问: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4.自由读课文,弄清事物间的联系。把描写事物之间联系的句子画出来,认真读一读。学生自由读,教师了解学*情况。

      5.交流汇报。

      ①这些事物之间发生了哪些联系?指名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②画出了哪些语句?指名回答,要求把画出的句子读出来。

      6.画图加深理解。

      ①大家知道了这些事物间的联系,下面我们用一幅图把这些联系表示出来,看谁做得与众不同。

      ②大家画完了,谁认为自己画得好就到黑板上来画给同学们看。指名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相互交流,把自己画的讲给四人小组的其他人听。学生在黑板上画完后,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评价。

      7.自由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8.汇报交流。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讨论。

      9.小结。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

      1.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用标点的独特之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跳水》一课,上节课我们弄清楚了两个问题。这节课呢?我们还要弄清楚两个问题:①怎样写的?②写得怎样?(板书)

      (二)弄清作者是怎样写的。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把事物之间的联系写清楚的?

      读后指名回答。(事情发展的顺序)

      在这一课中,事情的发展顺序是怎样的?

      (起因:风*浪静,水手逗猴子。经过: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上。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水手把孩子救上船。)

      (三)体会写得怎样。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句子、自然段或标点符号。用铅笔画下来,并且想一想好在哪里?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谁把自己画的讲给大家。教师提示:每人只有一次机会,一次只能讲一个地方,所以要把你自己认为最好的地方说出来。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适时出示课件中的句子,指导全班同学朗读。如果读不了,可以寻求帮助。你认为谁能帮你读好,就请谁。

      ①关于孩子的一段的读,要突出当时的紧张气氛及危急情况,主要从“情感”入手指导朗读。提示:现在就是你站在那个高高的桅杆的横木的一头,摇摇欲坠。

      ②关于船长的一段的读,除了提醒感叹号的语气外。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③关于最后一自然段的读,要突出水手的心情。这个不愿看到的结局与水手有关,因此他们的心情更是希望孩子能活下来,所以应该这样读。

      可在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后,指名让学生读。

      (四)课外练*。

      孩子得救了,那只调皮的猴子还在桅杆的顶端,它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出示课件,课下请大家以《猴子的结局》为题给《跳水》写续集。

      【评析】

      1.教学思路清晰。

    [阅读全文]...

2022-04-14 20: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