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带叶林两字的古诗词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叶林两字的古诗词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叶林两字的古诗词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叶林两字的古诗词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残叶古诗词
在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残叶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原文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译文翻译
一棵树时时遭受摧残,现在有几片叶子还留存在枝头?站在栏杆旁,我最是为你感到伤心。
不要在寒冷的夜里,冷雨击打中辗转,想起以前也曾在温暖的春天里饱含花蕾。
算来只有日和月有情义,照着我依恋的树影。无礼的是泥土粗鲁地将秋天的红叶蹂躏。
上阳宫女诗情横溢,取下红叶题写诗句,请千万注意不要随意寄给草率的世人。
注释解释
(1)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擅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
(2)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词句清新,寄情真挚,围绕着秋天中仅存的树叶展开思绪。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出叶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出枝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同情。
作者:李璟
朝代:*现代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栏 通:阑)
「翻译」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注释」
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鸡塞《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颜师古注:”在朔方浑县西北。“(今陕西横山县西)《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简称鸡塞。亦作鸡禄山。《花间集》卷八孙光宪《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元稹《连昌宫调》:”逡巡大遍凉州彻“,” 大遍“有几十段。后主《玉楼春》:”重按霓裳歌遍彻“,可以参证。
倚:明吕远本作“寄“,《读词偶得》曾采用之。但”寄“字虽好,文意比较晦,今仍从《花庵词选》与通行本、作“倚”。
菡萏:荷花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赏析」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是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的父亲)流传下来的词作之一。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清新,格调委婉,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李璟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落叶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落叶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未肯下,犹言惜故林。
译文
秋气早来,树叶飘落,令人心惊;凋零之情就如同这远客的遭遇。
树叶翻飞仿佛不愿落地;还在诉说着不忍离开这片森林。
注释
惊落叶:树叶好像受惊似的,纷纷飘落下来。
客心:漂泊他乡的游子心情。
犹言:好像在说。惜:舍不得。
赏析:
这首诗是借落叶以慨叹身世,紧扣落叶着墨,即景生情,寓托自然。
首句用落叶惊秋的形象,比喻诗人于家国破亡后的景况。此诗开头用个“早”字,便给了读者以好景不长的暗示,这个“客”字,使我们联想起南唐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尽管孔绍安和李煜的时代相距*四百年,各自的地位和处境也不完全一样,但其飘零感是类似的。末两句叙诗人怀恋故国的感情。它仍然采用比兴手法,紧扣落叶着笔。 “翻飞二字,竭力形容诗人内心纷乱而又身不由己的神情状貌,可谓贴切。
全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描写入秋落叶所引起的游子思归怀乡之情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惊,惊恐、惊讶。客心,飘泊异乡的游子心情。
古诗原文
晓霜初著青林,望中故国凄凉早。萧萧渐积,纷纷犹坠,门荒径悄。渭水风生,洞庭波起,几番秋杪。想重涯半没,千峰尽出,山中路、无人到。
前度题红杳杳。溯宫沟、暗流空绕。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
译文翻译
早上的霜露刚刚附着在青绿的树林上,视野中故国也早是一片凄凉之景。地上的落叶渐渐积累,树上的叶子也纷纷欲坠落,门前荒芜,路径悄悄。渭水秋风起,洞庭湖波涌,几次暮秋了。想来重重叠叠的山上已经落满树叶,千峰尽是万木凋零之景,山上的路,没有人可以到。
从前题红之事已不再见,顺着官沟而上,暗流空绕。蝉啼叫还没有停歇,鸿雁欲过,此时的怀抱是悲伤的。树叶杂乱地落于窗前,落叶掉落在台阶上发出声音,多少愁苦之人。望我家在何处。只是今夜,满庭的落叶谁来扫。
注释解释
水龙吟:词牌名,姜夔词注“无射商”,俗名越调。双调一百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
晓霜:早上的.霜露。著:附着。
望中:视野之中。故国:指南宋故地。
萧萧渐积:化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之句。萧萧:草木摇落之声。
纷纷犹坠:意谓落叶片片飘坠。化用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纷纷坠叶飘香砌”之句。
门荒径悄:意谓落叶掩埋了门庭路径,一片荒凉寂静。
渭水风生:化用贾岛、周邦彦诗词写落叶。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周邦彦《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婉转。”
洞庭波起:化用屈原《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描写落叶。
秋杪(miǎo):暮秋,秋末。杪,树梢。引申为时月的末尾。
重(chóng)崖半没(mò):写山中落叶堆积,万木凋零的情状。
尽出:全是。
题红:指红叶题诗事。范摅《云溪友议》:“中书舍人卢渥,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渥后亦一任范阳,独获所退宫人。宫人睹红叶而呈叹久之,曰:‘当时偶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验其书迹无不讶焉。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杳杳(yǎo):幽远貌。
宫沟:皇宫之逆沟。
螀(jiāng):蝉的一种。
飞鸿:指鸿雁。
乱影翻窗:树叶乱落于窗前。
碎声:此指落叶之声。砌:台阶。
吾庐:我的家。甚:何。
只应:只是。
满庭谁扫:意谓无人扫落叶。白居易《长恨歌》有“落叶满阶红不扫”之句。
创作背景
祥兴二年(1279年),陆秀夫与宋少帝一同投海殉国。又据詹安泰考证,“啼螀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三句指明了宋少帝未投海,而“望吾庐何处”句则说明此词为杭州陷落后,宋军于崖山死守时作,也就是说此词应作于祥兴元年至二年之间。
诗文赏析
暮秋天气,严霜始降,草木黄落。在诸多文人笔下,落叶与时移物换、荣枯摇落同存长在,故而睹落叶而悲秋,因悲秋而伤情。通过描写这种境界,表现了词人在南宋末期对现实难排的抑郁之情和凄凉境地。
上片写深秋“望中故国”落叶飘零的凄凉景象。“晓霜初著青林”以景带情,用笔简练,而轮廓顿明。作者在不经意如实地描摹出来自然景色:晨晓寒霜,把昔日青葱繁茂的林木笼罩。词人因景生情,心中升起一股莫明的凄凉之情。“望中故国凄凉早”,无限心事,隐藏其中。“故国凄凉早”五字借秋初大自然的萧索景象,写朝代之替换,这景象不但指自然景象,也包括社会景象在内,这是第一层。而凄凉的景象正应照词人的万端愁绪,这是第二层。此词似咏落叶,实则借以抒发心中对故国的思念,同时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
为将“凄凉”落到实处,上片连用几个与落叶有关的典故,使言辞虽简,但寓意深刻而丰富。“萧萧渐积”这里借指落叶,实暗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诗意。“纷纷犹坠”与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中“纷纷坠叶飘香砌”句意相似。“渭水风生”用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诗意。“洞庭波起”则借用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诗意。这几个典故是独立的,因紧扣落叶,便有了内在联系,毫无游离之感,而且补足了上句“故国凄凉早”。接下来,笔锋一转,用“想”作领字,领“重崖”以下四句。“半没”是因落叶堆积。“无人到”则是落叶阻挡了行程。这四句从词意上又进一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上片着力于写景,下片转而抒情。“前度题红杳杳”,借用红叶题诗的故事,暗示故宫的冷落。《云溪友议》载:唐宣宗时,中书舍人卢渥于应试之岁,偶而在御沟中拾到一片红叶,上题一绝句:“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后卢渥得一遣放的宫女,正是题诗之人。这一典故运用得十分巧妙。“前度”说明象从前那样宫女题红之事已不再见,借故宫的冷落暗寓朝代更迭。前两句为虚写,“啼螀未歇”以下六句则是实写。寒蝉凄切哀鸣,飞鸿欲过身影,正衬出词人难耐之痛楚。词人此时心绪烦乱哀感涌流,但词人却以“此时怀抱”四字一笔带过,言有尽而意无穷。“乱影”返回写眼前之秋景秋情。回步屋内,独坐客舍,秋夜寂静,又见无数黄叶乱落窗前,听见落叶之声敲打台阶。无尽无休,词人已无计可以避开秋声。和上片“纷纷”二字相呼应,以“碎”字形容落叶之声,意新句秀。“愁人”不单指词人自己,也包括了与他一样经历苦难的人们。《四溟诗话》说:“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结句到位,确能产生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此词结尾“望吾庐甚处?只应今夜,满庭谁扫?”提出问题,而不作回答,留下“空白”,词人是让读者自己通过想象加以补充。“满庭谁扫”字浅意深,悲愁中掺杂着惆怅,哀怨中挟带着孤独,复杂的情感,也难以卒言。
此篇咏落叶之词,以落叶为契机,“以故国凄凉早”为意脉,驰骋神思,虚境实写,融景入情,故而句句写落叶,却句句是故国之情,收到了情景交融、相得益彰的效果。词人运用娴熟的笔法,使主观和客观融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故国之思表达得自然而深刻。
残叶古诗词
在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残叶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原文
一树摧残几片存,栏边为汝最伤神。
休翻雨滴寒鸣夜,曾抱花枝暖过春。
与影有情唯日月,遇红无礼是泥尘。
上阳宫女多诗思,莫寄人间取次人。
译文翻译
一棵树时时遭受摧残,现在有几片叶子还留存在枝头?站在栏杆旁,我最是为你感到伤心。
不要在寒冷的夜里,冷雨击打中辗转,想起以前也曾在温暖的春天里饱含花蕾。
算来只有日和月有情义,照着我依恋的树影。无礼的是泥土粗鲁地将秋天的红叶蹂躏。
上阳宫女诗情横溢,取下红叶题写诗句,请千万注意不要随意寄给草率的世人。
注释解释
(1)上阳:唐宫名。玄宗时,杨妃擅宠,貌美宫人多被遣居于此。
(2)取次:意为随便、草草、等闲。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词句清新,寄情真挚,围绕着秋天中仅存的树叶展开思绪。诗的开头两句写时已深秋,树叶纷纷凋零,作者凭栏怅望,顿感神伤。三、四句,以“寒”字点出叶翻雨的清冷,以“暖”字点出枝抱花的温馨;把叶儿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五、六句,写残叶的遭遇。前句写残叶未落之前日月以无私之情为它们留下恋枝的瘦影;后句写坠落的红叶却遭泥尘的无礼玷污。结尾两句,是设想残叶落后的归宿,表达了作者对落叶的.同情。
作者:李璟
朝代:*现代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栏 通:阑)
「翻译」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注释」
西风从绿波之间起来。以花叶凋零,故曰“愁起“。
鸡塞《汉书·匈奴传》:“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颜师古注:”在朔方浑县西北。“(今陕西横山县西)《后汉书·和帝纪》:”窦宪出鸡鹿塞“,简称鸡塞。亦作鸡禄山。《花间集》卷八孙光宪《定西番》:”鸡禄山前游骑。“这里泛指边塞。
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笙以吹久而含润,故云”寒“。元稹《连昌宫调》:”逡巡大遍凉州彻“,” 大遍“有几十段。后主《玉楼春》:”重按霓裳歌遍彻“,可以参证。
倚:明吕远本作“寄“,《读词偶得》曾采用之。但”寄“字虽好,文意比较晦,今仍从《花庵词选》与通行本、作“倚”。
菡萏:荷花
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遇冷则音声不畅,需要加热,叫暖笙。
「赏析」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是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的父亲)流传下来的词作之一。此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写人抒情。写景从西风残荷的画面写起,以韶光憔悴在加重,更见秋景不堪;写人从思妇怀人写起,梦回而感鸡塞征夫之遥远,倚栏而更见凄凉。全词纯用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清新,格调委婉,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李璟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美好的时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韩非子·说林上》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一蓑烟雨任*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旁苦李,为人所弃。——《幼学琼林·卷四·花木》
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林漠漠烟如织》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所见》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陶庵梦忆·卷一·金山夜戏》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左传·宣公·宣公十二年》
独立小桥风满袖,*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桥畔泪。——刘克庄《玉楼春·戏林推》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淮南子·说林训》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高启《咏梅九首》
事先败而后成,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事将成而终止,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幼学琼林·卷一·地舆》
识时务者为俊杰,昧先几者非明哲。——《幼学琼林·卷三·人事》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後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李康《运命论》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 晚春》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厌者,世态炎凉。——《幼学琼林·卷一·岁时》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菜根谭·概论》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
以铜为鉴,可整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幼学琼林·卷三·器用》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幼学琼林·卷一·地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佚名《留别妻》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增广贤文·上集》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李煜《长相思·一重山》
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吕氏春秋·览·孝行览》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纳兰性德《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立春日感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潮**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春景》
离多最是,东西流水,终解两相逢。——晏几道《少年游·离多最是》
多读两句书,少说一句话,读得两行书,说得几句话。——《小窗幽记·集醒篇》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李商隐《端居》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雨过山村》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曲阑深处重相见》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传闻一战百神愁,*强兵过未休。——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冰鉴·神骨》
飞花*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陈与义《襄邑道中》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岑参《碛中作》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功名》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白居易《春词》
流夜郎题葵叶古诗词
古诗原文
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
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
译文翻译
你能卫足让我惭愧,感叹我被移根迁往远方。
*如能光顾,我定要返回我的家乡。
注释解释
⑴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葵叶:葵,蔬类植物,不是向日葵,其叶可食,古人用以制作酸菜。
⑵卫足:古人以葵之嫩叶为菜,不待其老便掐食,而不伤其根,令葵再长嫩叶,所以称葵能“卫足”。《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
⑶白日:比喻朝廷。
⑷故园:泛指故乡。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李白长流夜郎途中,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诗人在流放途中见到葵叶,触景生惰,遂写下此诗。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五绝形式的咏物寓慨诗。前面两句,以对比出之:“惭君”写葵,“叹我”自谓,寓意相辅相成。作者为自己当时无力雪冤自保、终至被迫流放夜郎的艰险处境发出无可奈何的低吟。对葵叶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葵菜,一说是向日葵,两说都通。根据杜预注《左传》,以为葵指向日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此诗由“卫足”联想到“白日”,当时受到杜注影响。向日葵的叶子始终护卫着它的根,李白由此产生惭愧的心理,从而叹息自己却移根走他乡为异客。
后面两句,则是表明作者的希望。李白期待着白日能够分一点光来照耀他,使他能够返回故乡守护故园。李白由“葵”联想到“日”,盼望朝廷赦免他,这与《上崔相百忧章》“覆盆傥举,应照寒灰”两句寓意正同。只是在《上崔相百忧章》里,作者在希望得到昭雪的同时,多少还表达了愿为朝廷效力的`心意;而《流夜郎题葵叶》的最后两句,只是希望归隐故园,了此残生,情绪更加低沉了。不过后来他尽管遇赦了,一点点白日之光已经照到了他的身上,然而他仍然未能“还归守故园”。
李白“凡所著述,言多讽兴”(李阳冰《草堂集序》)。这一特点在此诗中表现很突出。由葵叶之“卫足”反衬自己之“移根”,愧叹自己的“无能”自解冤狱。又借“白日”的“分照”,比喻“皇恩浩荡”,盼望朝廷宽宥,放自己回故园和亲人团聚。
此诗纯用寻常语,词意*易浅*,不像李白长篇歌行那样,表现出睥睨一切的浪漫主义情调。通过浅言淡语挥斥幽愤,透露出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对朝廷给予自己不公正待遇的控诉,对故乡、亲人的怀念,十分感人地传达出诗人南流夜郎途中的真实思想情绪。
秋天如一首磅礴的诗篇,在委婉,高歌,绽放之后,宁静地转身,缓缓流入*旷的浅滩,掸落一切壮美与浮华,转向静美的霜降。
看过立秋夕阳,赏过秋分的红叶,被寒露的风景惊艳过,终于,迎来了至美的霜降。
“霜降”是一年中有霜期的开始,也是秋季向冬季的过渡。
赏红叶,观秋霜,在最美的时节,一起来欣赏最美的霜降诗词吧!
1、最旷达从容的霜降诗:《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宋代: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在深秋时节,苏轼带给我们的依然是旷达和从容。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在苏轼看来,世事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如果命运不允许自己有为,就饮酒作乐,终老余生;如有机会一展抱负,就努力为之。
世人皆爱苏东坡,只因人生终归梦一场,何俱!秋风秋雨天渐凉,人生之路如秋月。世事多变人如是,永保*和淡处之。
2、最相思的霜降诗:《叹》
《叹》
汉代:张衡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
秋为期兮时已征。思美人兮愁屏营。
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
看,大火星偏西而下了,秋霜降到草木上。秋天到了,丈夫已经出征去了,勾起了美人的思念,引起无限的彷徨和愁绪。
伫立在人生的秋天,凭栏望秋水,秋雨,秋情,秋染流年。多少事,秋雨中;多少人,秋思念,思念的季节往往让人学会了珍惜与释怀。
3、最感慨彷徨的霜降诗:《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唐代:张九龄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槛一长眺,津途多远情。
思来江山外,望尽烟云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来飒衰鬓,孰云飘华缨。
枥马苦踡跼,笼禽念遐征。
岁阴向晼晚,日夕空屏营。
物生贵得性,身累由*名。
内顾觉今是,追叹何时*。
这是张九龄辞官时所作的诗。
这是一个秋天的晚上,张九龄登上一座高楼,望见泛滥的南江淹没始兴郡的道路,路上的积水减少,沙滩露出,霜降天空之晶。
辞官是一种令人无奈和回味的经历。诗人此时写的诗,其名称中有“秋”、“晚”等凄凉的词语,诗的前两句也有积水和霜降等寒凉的意象。这些为诗定下了忧伤的调子。
从诗句中可以见到:诗人仍然关心天下大事。
人生的意义或许不仅在于风华正茂时活得气象万千,*步青云时活得淋漓酣畅,更在于寒凉低谷时,即使无人问津,也要活得坚韧镇定。
4、最悲慨的霜降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宋代:叶梦得
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生豪气安在,沈领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吟读这首词,会深深地被作者的爱国热忱所感动。
在深秋的寒夜,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带病登城巡视,回望中原那一大片被金人夺去的土地,不能收复,南宋小朝廷也岌岌可危,他的心情沉重而且惆怅,那又怎么办呢?一味地借酒浇愁吗?
不,他还要“与客*射”,走马练武,于是就出现了“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的场面,“将领岳德,弓强二石五斗,连发三中的,观者尽惊。”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时节,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这期间天气虽仍热,但已是呈下降趋势。
在天气炎凉的处暑,诗人都在做什么呢?
十首最美处暑诗词,秋风吹散暑气,人间迎来新凉!
1、最感慨的处暑诗: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早秋曲江感怀》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处暑来临,暑气消散,秋风渐起,带来新凉。
池塘里的荷花多半都结成了果实,时光如水般流走,犹如红颜消逝,这秋日的风景,和去年是多么的相似呀!
年年岁岁秋相似,时光好不经用,抬眼已是半生。
2、最可爱的处暑诗: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闲适》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四时节气都很好,但陆游最喜欢的,还是新秋时。
居住在乡间的陆游,生活非常闲适,门前正临着水流,邻居老翁时不时相互约会聊天,这样的生活,就很好。
世界就是这样,会善待知足的人,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3、最闲适的处暑诗: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咏廿四气诗 ·处暑七月中》
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元稹的秋日,也过得非常舒服和诗意。
田间的庄稼已经成熟了,风静了,草虫在低低的吟叫。元稹慢慢地喝着酒,闲闲地调着琴。
处暑来了,天气渐凉,没有了酷暑的燥热,一切都好像慢了下来,缓了下来。
生活就像一杯酒,要慢慢喝,才能品尝到其中的醇香。
4、最伤感的处暑诗: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许多时候,秋天还是比较伤感。
人间处暑节气还未到来,山中人却已新加了秋衣。露气中的蝉声渐显悲切,初秋的阳光已开始衰微。任凭各地仍然战乱频繁,我这残生早已没了生机。漂泊经年,徒然老矣,世间万事总是不如我心意。
秋天的伤感,如那一片片红叶,依依不舍归于大地。
5、最令人舒适的处暑诗:宵来疏雨添无赖,尽夜绳床恣意眠。
《处暑》
明·张穆
一岁频过处暑天,单衣林麓胜情偏。
田无负郭供公役,邻有藏书借为编。
山市每欺沽酒*,岩居深德种桃先。
1.《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清朝
纳兰容若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2.《仙吕·*花·西风黄叶疏》元朝
吕止庵
西风黄叶疏,一年音信无。要见除非梦,梦回总是虚,犹兀自暂时节相聚,新*来和梦无。西风黄叶稀,南楼北雁飞。揾妾灯前泪,缝君身上衣。约归期,清明相会,雁还也人未归。
3.《雨中怀黄叶老人》明朝
筠隐遂
不断黄梅雨,知师反得闲。孤眠听鸣溜,孰谓非深山。苔色渐逾槛,溪光欲浸关。爨烟厌空寂,一去便忘还。
4.《赋黄叶渔村》明朝
袁凯
泽国西风霜树多,萧条茅屋倚江波。家人酒馔兼虾菜,野老衣裳杂芰荷。东海任公时问信,沧浪孺子亦来歌。白鸥亦有忘机意,清影相看奈尔何。
5.《偈颂二十二首·庭前黄叶坠》宋朝
释妙伦
庭前黄叶坠,岭上白云屯。风味无多子,何人共我论。
6.《岳州看黄叶》唐朝
张说
白首看黄叶,徂颜复几何。空惭棠树下,不见政成歌。
7.《绝句九首·千林黄叶总飞霜》宋朝
张耒
千林黄叶总飞霜,寂历疏梅未肯妆。谁信轮囷卧山木,心知九地有微阳。
8.《高阳台·黄叶风多》清朝
周之琦
黄叶风多,青苔篆蚀,残碑尚认啼痕。怨魄归来,愁他蛱蝶罗裙。一弦一柱哀琴语,打群莺、枝上消魂。最无端,玉骨凄凉,娟袂难分。娃宫谁问伤心史,只潘花小字,犹纪贞珉。妙…
9.《溪上晚上二首·风定留黄叶》宋朝
王炎
风定留黄叶,波清涌白沙。前山惟道院,断岸半渔家。老去忘时事,閒中度岁华。经旬如再出,便可探梅花。
10.《金明老人黄叶庵落成志喜(四首)·一瓢一笠挂西林》明朝
小萍庵文
一瓢一笠挂西林,不负生*有此心。易补高低篱作障,难分新旧竹为阴。瓶添水满浇松大,杖拨云开引路深。愧死吾侪诸弟子,相依谁学树栖禽。¤ …
11.《黄叶七律四首·其三》宋朝
沈隐思
依然林木映晴川,翠染亭皋转眼迁。词客未吟摇落句,美人先叹泬寥天。梧桐露井砧声急,杨柳寒堤月影穿。琴瑟可堪频望远,送青延绿又年年。
12.《王秋垞子梅携酒见过同酌黄叶堆中》清朝
孔宪彝
黄叶忽摇落,秋风搴碧帷。青天月初上,照我举杯时。清景此相惜,高歌应不辞。明朝庭树下,还约酒盈卮。
13.《过黄叶庵》明朝
雪溪映
郭西有竹庵,幽闲旷奇绝。壁绿苔晕封,地走松根裂。林鸟领法音,冢鬼飧禅悦。秋池净若空,霜枫赤疑血。晦迹简酬人,义无不了说。 …
14.《金明老人黄叶庵落成志喜(四首)·扫除荒秽剪凡材》明朝
小萍庵文
扫除荒秽剪凡材,卧榻初安四壁苔。隔浦舟移帆影过,邻家客到犬声来。霜晨月夕谁为侣,屋后阶前尽种梅。心法别将何物喻,莲花不限满池开。¤ …
15.《绝句九首·黄叶桑林赤土冈》宋朝
张耒
黄叶桑林赤土冈,蓬茅小径度牛羊。似闻流乞之唐汝,叹息何人为发仓。
16.《园步杂兴·豆篱黄叶被蔬田》宋朝
张镃
豆篱黄叶被蔬田,静极情怀似黯然。居舍又从东壁看,柳梢浓处起厨烟。
17.《偈颂十九首·五千黄叶止儿啼》宋朝
释绍昙
五千黄叶止儿啼,不异渝江碧落碑。古篆分明无赝本,具看经眼不难窥。
带叶林两字的古诗词
叶和林的古诗词
写林深叶茂的古诗词
两个连续带叶的古诗词
穿林的古诗词
叶的古诗词
含叶林的古诗
叶惠林的古诗
古诗词带林的
林和叶的古诗
林英的古诗词
博林的古诗词
姝林的古诗词
子林的古诗词
连续两句含有叶的古诗词名句
含叶的古诗词
桐林的古诗词
带林衡的古诗词
带林晚的古诗词
带紫林的古诗词
两的两古诗词
有关林的古诗词
山林的古诗词
古诗词带有林的
有山林的古诗词
桂林的古诗词
带林致的古诗词
带丘林的古诗词
带林远的古诗词
与林有关的古诗词
描写夏天的古诗写作
形容仓字的古诗
误落尘网中的古诗
元日古诗中过年的*俗
项脊轩有关的古诗词
二十四节气之处暑古诗的拼音
寻找写一爷公孙的古诗词
蝉这首古诗的英文版
有关江酒的古诗
文柏的古诗
带曼曼的古诗
养鸟的古诗朗读
写一首与中秋有关的古诗词
啊播放张含韵的一首古诗词
题君山雍陶写的古诗
形容黎明到来的古诗
让你值得收藏的古诗词
老家的风景古诗朗诵
秋天写孤雁的七言古诗
描写大海安静的古诗大全
带有徧字的古诗词
等了好久才出现的古诗
春天的景色幼儿古诗
山中杂诗的古诗配画
古诗七律冬夜的诗
对应古诗的词语
适合诵读的端午节古诗文悲伤
林麓山的古诗意思
描写初春鲜花盛开的古诗词
李谷一的古诗大全
飞花令请说出关于清明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