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石的诗句

关于题竹石的诗句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题竹石的诗句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题竹石的诗句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题竹石的诗句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9) 语录(1k+) 说说(1) 名言(159) 诗词(313) 祝福(1k+) 心语(41)

  • 竹石的诗句的意思

  •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

    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意思;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

    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明 于谦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背景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兴化(今江苏兴化)人。诗风质朴泼辣,在画坛上也是独树一帜,称其为“扬州八怪”之一。

    注词释义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古诗今译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

    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

    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咏竹 (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

    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

    竹 (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赋得阶前嫩竹 (陈 . 张正见)

    翠云梢云自结丛,轻花嫩笋欲凌空。

    砌曲横枝屡解箨,阶来疏叶强来风。

    欲知抱节成龙处,当于山路葛陂中。

    咏竹 (唐.李峤)

    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气。

    白花摇风影,青节动龙文。

    叶扫东南日,枝捎西北云。

    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

    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 (唐 . 令狐楚)

    [阅读全文]...

2022-01-22 01:45:15
  • 题竹石牧牛诗歌鉴赏(题竹石牧牛高考诗歌鉴赏)

  • 诗歌,高考
  •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当时作者在京师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黄庭坚与苏轼、李公麟同在京。苏轼与李公麟多次作画,黄庭坚题了好几首诗,这首是最出名的一首。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题竹石牧牛注释: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子瞻:苏轼。苏轼工画竹石枯木。伯时:李公麟,号龙眠居士,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野次:野外。

    野次小峥(zhēng)嵘(róng),幽篁(huáng)相倚绿。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

    峥嵘:山高峻貌。这里代指形态峻奇的怪石。幽篁:深邃茂密的竹林。语出屈原《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这里代指竹子。

    阿童三尺箠(chuí),御此老觳(hú)觫(sù)。

    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

    阿童:小童儿。这里代指小牧童。箠:竹鞭。御:驾驭。觳觫: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lì)角。

    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

    砺角:磨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残:损害。

    黄庭坚的主要作品有:

    奉答李和甫代简二绝句、醉蓬莱、清*乐·春归何处、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念奴娇·断虹霁雨、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登快阁、寄黄几复、清明、水调歌头·游览、鄂州南楼书事、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望江东·江水西头隔烟树、南歌子·槐绿低窗暗、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虞美人·宜州见梅作、双井茶送子瞻、满庭芳·茶、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谒金门·示知命弟、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病起荆江亭即事、跋子瞻和陶诗、和答元明黔南赠别、木兰花令·凌歊台上青青麦、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渔家傲·三十年来无孔窍、牧童诗等。

    《题竹石牧牛》由[小孩子点读]APP – 小学家庭辅导专家,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阅读全文]...

2021-12-18 05:52:22
  • 竹石的诗句大全(郑板桥竹石赏析)

  • 竹石》

    清代 郑燮(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就是郑板桥,清代文坛怪杰“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都是造诣很深,被世人称之为“三绝”。他的作品颇多,随手而来就能成篇成画,典型的文坛怪才,也是一个有名的清代官场“愤青”。

    郑板桥的诗文很杂,内容大多关注社会生活和民间疾苦,无疑是一个官员中的好官,文人中的良心人。他的作品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流行于世。

    上面这首短诗,其实是诗人的自勉诗,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写给他自己的,就是勉励自己要意志坚强,要清正廉洁,任何时候都要正派为人,站稳立场,不能无原则、无底线,更不能与人世间的污泥浊水同流合污。

    本诗的头两句,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不屈的性格,以及执着坚韧的高尚品格。这既是一种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风格独特的咏物诗。诗人开头用“咬定”二字,首先把岩竹拟人化,赋予人的风貌和性格,并用“不放松”3个字来传达出竹子的风骨和神韵。

    诗人后在两句中,传承头两句的精神实质和拟人描写,进一步写实和刻画岩竹的品格,说明它不怕风吹浪打,即使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依然未能被摧垮,还是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也将一如既往,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狂风暴雨。

    郑板桥是多才多艺的文人墨客,不但咏竹诗句写得很美妙,所体现的内涵很感人,而且用毫笔勾勒出来的竹画(包括竹林画、纯竹竿画、竹叶画等),都是栩栩如生,风骨挺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对劳动者、对普通老百姓的感情,跃然纸上。

    郑板桥的这首小诗,表面上看是写竹,其实是在写人,写社会上那些正派人士的风骨和品格,更是写诗人自己那种正直倔强、远离低俗、矢志不移的特殊性格,以及决不向任何*势力低头、绝不与官场的丑恶现象同流合污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是一种道德教化工具,细细阅读和品味,它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向我们传达出深奥的人生哲理,给我们以教诲。它告诉我们: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只要矢志不移,坚忍不拔,面对现实,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诗的第三句中的“磨”字,是指“折磨”“ 挫折”“磨练”等意思。“击”就是打击、摧残等。“坚劲”就是坚韧、刚劲的意思。而第四句中的“任”,就是任凭、哪管。整体解释就是,虽然已经历经千万次磨炼,但我还是意志更加坚强,不忘初心,斗志更加坚韧,立场更加坚定;任凭天寒地冻,任凭你东西南北的狂风一起吹来,我也不会惧怕;哪怕是任何艰难困苦,我都无所畏惧,总是迎难而上。

    读完这首小诗,能够进一步启示我们:生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就应当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百折不回,让每一次的人生选择、每一次复杂的经历,都要做到正直正派,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争当八、九点钟的太阳。

    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开始悄悄在地上萌发,一场春雨过后,拥有这种选择智慧的我们,必将破土而出、直指云天。一千次的磨难,一万次的打击,也摧不垮它,任凭四面八方再刮起地动山摇的狂风,它始终还是那么坚强地挺立着。

    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要像竹子一样坚强,任凭东西南北来的风如何吹打,也不能动摇自己的坚定意志!有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精神,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才能不为外物所惑,才能在身处逆境时,保持一种淡然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阅读全文]...

2022-05-21 09:42:15
  • 郑燮古诗《竹石》

  • 郑燮古诗《竹石》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郑燮古诗《竹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一作:韧)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注释

      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坚劲:坚强有力。

      ⑨任:任凭,无论,不管。

      ⑩尔:你。

      鉴赏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郑燮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阅读全文]...

2022-07-28 03:12:22
  • 竹石的诗意_竹石的意思

  • 诗意
  •   《竹石》

      作者:郑燮

      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咬定:咬紧

      2、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3、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韧:坚强有力。

      4、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诗意: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

      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

      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m.ju.51tietu.net)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着有力。

    [阅读全文]...

2022-01-29 05:21:33
  • 王安石咏竹的诗句解析

  • 王安石咏竹的诗句解析

      《咏竹》是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竹子是古人创作诗歌的风云参照物,文人骚客钟爱于竹子,但是王安石在本作品中通过托物言志的方式将自己的宝贵品质通过竹子展示出来,所以在读咏竹时,发现读竹如读人,读人又有竹影,可谓是达到了另外一个高境界。下面是王安石咏竹的诗句解析,欢迎参考阅读!

      咏竹

      王安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赏析:

      人们钟爱竹子是因为它直而且有节,且出生很清瘦,算老了竹子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坚硬,越来越刚强,深受人们的赞美。

      竹子跟蒿草蒺藜等一样受到雨露的滋润,但是最后竹子变得如松柏一样傲然挺立,即使在寒冬依然坚挺。

      鉴赏:

      《咏竹》这首作品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诗,诗人对于竹子高度颂扬,颂扬其刚正不阿,颂扬其算在寒冬也勇于与严寒抗争,不畏惧风雨亦不畏惧霜寒,从而表达了诗人不折不挠的坚韧精神与宏伟博大的政治抱负。

      古往今来,咏竹作品不在少数,竹子也成为了诗坛中的风云物,文人骚客分别对争相赞叹其气节。而王安石的《咏竹》却一波三折,一个不一样的咏竹诗映入眼帘。先描写其先天不足,后来还描写了后天环境的恶劣,但是竹子没有被这些因素所压倒,它勇于反抗,最终成大器。

      这首咏竹不像往来作品,与松竹梅三友出现,而是通过这种形式展现一个不一样的竹。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与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先来看看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精髓所在。

      一王安石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注重后天的学*与培养,所以他在任官期间,扩办学校,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方面,施行改革,反对死记硬背,倡导自主学*,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进步跟革新的。所以这种主张一经提出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保守派是儒学者,从小受到了儒家经典的毒害,对于这种创新性的学*思维跟方式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二王安石注重人才的培养,王安石的思维模式无疑是先进的,人才才是国家之栋梁,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人才有着很大的关联。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优秀的人才进行铺垫,这也是现在国家所面临与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国家要发展,必须要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足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也是说王安石抓住了国家发展的根本。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在封建社会,所有人都是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可谓是纸上谈兵,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则是让学生们学文学武,全方面发展,对学*内容上也有实用性的规定,让学者们将来能学以致用。

      从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看现代,王安石的教育思想是现在的教育方针,可以说王安石在千年前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及需要怎么做,他引导人们改革需要创新思维,需要有务实的态度,需要有执着的精神,这也是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给我们现代的启示。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又谥号为“文”,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宋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史称王安石变法),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并支持五取西河等州,改善对西夏作战的形势。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后改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

    [阅读全文]...

2022-06-14 22:17:33
  • 《竹石》的诗意赏析

  • 诗意,学生
  • 《竹石》的诗意赏析

      在**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竹石》的诗意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立根:扎根,生根。

      5、原:本来,原本。

      6、破岩:破裂的岩石。

      7、磨:折磨,挫折。

      8、击:打击。

      9、坚劲:坚韧、刚劲。

      10、任:任凭。

      11、尔:你。

      《竹石》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的情怀。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诗意: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竹石》作者介绍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阅读全文]...

2022-01-10 22:32:39
  • 竹石郑燮古诗翻译(竹石郑燮带拼音古诗译文)

  • 竹 石

    清 /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品读】

    大清乾隆年间的扬州,正如杜牧诗中所赞的“春风十里”,是文艺青年们向往的诗画圣地。有位老者晚年辞官后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很个性,画作主题永远不变,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他很任性,卖画专挑买家,人品不好,出高价不可得,品性纯良,可以分文不取。这位怪咖就是诗书画都很了得的郑燮(x i è ),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郑燮(x i è )

    郑燮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乾盛世,他的科举之路也是很奇葩地跨越三位皇帝:康熙五十二年(公元 1713 年)的秀才,雍正十年(公元 1732 年)的举人,乾隆元年(公元 1736 年)的进士。彼时,郑燮已经四十三岁,6 年后才真正进入官场,在山东的范县和潍县做过两任知县,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政绩显著。因大灾之年自行开官仓赈济灾民,得罪官员而离职返乡。

    郑燮还是一个睿智的哲学家。他有两幅匾额:“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关于它们的传说故事有很多版本,我们就不去追寻。

    郑燮在“难得糊涂”下注解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同“着”,读 z h ā o ),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里的“糊涂”是大智若愚、外痴心明,是自我修行的至高境界。“吃亏是福”是与他人相处的至善法则,其中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忍一时风*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郑燮对此也有解说:“为人处,即是为己处。”当我们内心宽广,不计得失,就会得到生活更多的回馈。

    正是这样的佛系思想,郑燮在扬州的晚年生活,才剪辑为最恬淡最诗意的影像: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兰竹相伴,黄犬在侧,书画为友。这样的怪味人生,令众生艳羡。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郑燮的《竹石图》上。诗人在赞美破岩之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自己不同流俗的刚硬风骨。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在解读这首小诗时,把竹和人的交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见竹是竹”;第二层次,“移情于竹”;第三层次,“人与竹化”。诗人画竹写竹的深意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咬定青山不放松”,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竹的生长环境。不是青山孕育了翠竹,而是翠竹主动努力和坚持的结果。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定”和“不放松”强调“咬”的程度,力道十足此句重在描写翠竹附着青山的形象,表现出竹子在自然中顽强共生的精神。

    “立根原在破岩中。”从大背景到微环境,从一片群居的竹林到一根个体的竹子。此竹的傲然之气来自于脚下坚硬的岩石,当年深深扎根积蓄力量,今日穿透岩石全然不惧。竹和石是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就是彼此的尊重和成全。

    “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还坚劲(j ì n g )。”这两句是主旨句,“坚劲”是全诗的诗眼。无论寒暑侵袭,我自咬定青山,这是一种理想的坚守;无论狂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这是一份信念的坚定。“千磨万击”,历经挫折,不离故土;“东西南北”,无惧考验,不忘初心。在任何险境中,始终秉持从容

    自信,刚直不屈,这就是劲竹的品性,更是君子的风骨。

    郑燮的诗画人生告诉我们:你若心中有劲竹,世人看你犹劲竹。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精彩,时光不负。你看世界的样子,正是世界看你的样子。

    [阅读全文]...

2022-04-09 15:58:37
  • 竹石的诗意简短(竹石全诗的诗意赏析)

  • 诗意
  • 竹 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词句注释】

    1.咬定:咬紧

    2.立根:扎根。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3.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坚劲:坚强有力。

    4.任:任凭,无论,不管。尔:你。

    【白话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南西北风。

    【创作背景】

    《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题画咏竹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作品赏析】

    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劲竹的内在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令人拍案叫绝。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咬定青山不放松”,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石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在这首诗里,竹石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千磨万击”指经受的各种磨难,“东西南北风”指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压力,恶势力无处不在,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一个“任”字,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人格化的手法,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

    这首诗表面纯为写景,但绝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白描,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让人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正是当时腐朽黑暗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竹枝“咬”住青山,扎根岩石,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咬定青山,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破岩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竹子“立根破岩”不但不足虑,反倒磨练出坚韧的特质;人面对贫穷亦不足耻,反而正好磨砺自己的品格。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坚毅的人格的崇高赞美。诗中的竹,实际上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关心百姓、嫉恶如仇、不畏*的岩竹。

    全诗短短四句,无僻字,不用典,通俗明白,却有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第一句写根坚,第二句写石基,第三句写磨难,第四句写骨气;句句推进,前后照应,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表面写竹,实际写人,不管经受多少打击,承受多少压力,多少磨难,依然心志坚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了作者刚烈、坚忍不拔的品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蓄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因得罪豪门而罢官,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篆隶杂合行楷,参错纵横。诗文也写得很好,抒情言志,痛快淋漓,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书法欣赏】

    【同步练*】

    一、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三、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四、全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六、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所展示的画面。

    八、请揣摩“咬”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九、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参考答案】

    一、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答:写的是生长在高山破岩中的竹子。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请你谈谈好在哪里?

    答:用拟人手法,很形象。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顽强的性格。

    三、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答: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四、全诗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体现了作者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答:托物言志的手法。

    这是一首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六、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答:借物喻人,托竹抒情。表现了作者不向恶势力低头,铁骨铮铮的形象。

    七、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所展示的画面。

    答:苍翠的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劲拔挺立,它们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

    八、请揣摩“咬”字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一个咬字,运用拟人手法,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九、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答:这首诗用“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写法,全诗借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阅读全文]...

2022-01-23 17:54:07
  • 竹石古诗赏析(竹石的解释和诗意)

  • 解释,诗意
  • 《竹石》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今译: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注释解说: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3)立根:扎根,生根。(4)原:本来,原本,原来。(5)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6)磨:折磨,挫折,磨炼。(7)击:打击。(8)坚劲:坚强有力。(9)任:任凭,无论,不管。(10)尔:你

    品鉴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作者简介:

    郑燮[xiè](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即郑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阅读全文]...

2021-12-04 21:19:18
题竹石的诗句 - 句子
题竹石的诗句 - 语录
题竹石的诗句 - 说说
题竹石的诗句 - 名言
题竹石的诗句 - 诗词
题竹石的诗句 - 祝福
题竹石的诗句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