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里带有月字写夜色的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里带有月字写夜色的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里带有月字写夜色的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里带有月字写夜色的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方文山作词、周杰伦演唱的《菊花台》中有句歌词:“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失眠的夜晚最是漫长,而失眠的原因有很多种,孤独或许是最常见的一种。
汪曾祺说过一句非常暖心的话:“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有人陪伴的夜晚,有灯火温暖,再漫长也不会凝结成霜。但人生中的许多夜晚,都难免孤独。诗词中那些孤独的夜晚,漫长得像一场思念。
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此时被叛军掳至已经沦陷的长安,在这样一个悲苦的月夜,他思念起在鄜州的妻子儿女。诗词中写到思念,常常是通过想象,从对方写起。这样写就兼顾了相思的两端,写出了时空感,突出了思念之情的浓厚。
杜甫想到,虽然彼此身处异地,但妻子此时应该也像他一样孤独地望着天上的月亮,在思念着自己。而自己的儿女尚且年幼,恐怕还不知道他们的母亲为什么望着月亮出神,还不知道想念他们的父亲。颔联这两句写出了孩子们的天真,也蕴含着杜甫对孩子们的怜爱。
颈联进一步进行细节描写,写出了想象中妻子独自看月时的形象。雾气打湿了她的头发,月光寒彻了她的双臂。“湿”“寒”二字,蕴含着杜甫对妻子的疼爱,可见思念之浓。尾联设想二人团聚,让月光照干两人的相思之泪。虽然全诗都从妻子着笔,但杜甫自己的感受已经融入其中。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生离,尚有重逢的机会;死别,便再无佳期可会。虽然已经过了漫长的十年,苏轼依然对亡妻王弗一往情深,因夜里梦见亡妻,就写下了这首凄楚哀怨的悼亡词。
“两茫茫”,是生与死的相隔。逝者无法再知晓人间事,无法再知道这世间还有一个思念着她的人,而生者也无法得知人往生后的世界。最浓厚最悲痛的思念是抑制不住的,“不思量,自难忘”,看似矛盾,但正写出了苏轼心中的情感潜流。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阴阳两隔多年,纵使相逢,恐怕妻子也认不出苍老的他了。而在他的记忆中,她永远会是十年前的模样,临窗而坐,对镜梳妆。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月光好不识趣,照得思念无处躲藏。在月光的笼罩下,菊花好似蒙着一重重愁苦的雾霭,兰花沾露,好像在默默饮泣。这其实是词人悲苦心境的外化。“斜光到晓穿朱户”,说明词人一夜未眠,就这么百无聊赖地看着月光轻移。
西风吹紧,碧树凋零。词人独上高楼,极目远眺,道路消失在天涯的尽头。“望尽”,可见他凝神已久,亦可知他内心的茫然。词人想要寄书传情,却连思念的人在哪里都不知道,只好无奈作罢。词人以无可奈何的问句结尾,言犹未尽,让人读之顿生悠悠离恨。
行香子·天与秋光
宋·李清照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恓恓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李清照这首词写于丈夫赵明诚亡故之后,表达了对亡夫的怀念和自己孤单悲凉的心情。秋天的风雨让人感到凄凉,对心情悲伤的李清照来说尤甚。“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每一次风雨都让敏感的她感触更加深刻。
只有借酒才能抚慰一个人的孤独岁月,在酒醒的时刻,往事再次涌上心头,愁肠百结。一个人的孤寂时光,冷清凄惨,实在难捱。夜晚漫长得好像没有尽头,就像永无尽头的思念。“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那砧声,好像就捣在她的心上;那蛩声就像一根根细丝,拉扯着她孤单的心;那漏声连绵,拉长了她的思念。
形容春天夜色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形容春天夜色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宴桃李园序
唐·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闪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曲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苑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人初见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偏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赿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夜月
唐·刘方*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杆南斗斜。
写月夜景色的诗句
1、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月夜》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韩愈《山石》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5、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6、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7、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8、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9、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1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15、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6、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贾至《别裴九弟》
17、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18、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9、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20、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春题湖上》
2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李白《把酒问月》
2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把酒问月》
23、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
24、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2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26、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怨歌行》
2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8、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刘方*《秋夜泛舟》
29、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3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3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32、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杜甫《漫成一首》
3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4、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张九龄《望月怀远》
3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3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37、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38、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39、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40、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形容春天夜色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形容春天夜色的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宴桃李园序
唐·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闪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曲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苑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人初见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偏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兰溪棹歌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赿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夜月
唐·刘方*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杆南斗斜。
杜甫《月夜》古诗赏析
《月夜》是杜甫被禁于长安,望月思家的有感之作。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全诗构想新奇,情真意切,深婉动人。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杜甫《月夜》赏析,一起来学*一下。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5.虚幌:透明的窗帷。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
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赏析: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月夜》赏析文章很多,大都是围绕杜甫写诗的背景、对夫人的思念来做阐叙。都不错,这里就个人常用角度写赏析。
这首诗成于杜甫贼陷时期。安史之乱中,杜甫去投奔朝廷被叛军困于长安。幸亏名声小,没人对他看管。郭子仪攻城之时,他找准机会跑到了唐肃宗身边,面色如菜、衣衫褴褛却忠心耿耿,唐肃宗大为感动,让他当了左拾遗。
逃出长安之前,是杜甫一生中痛苦最深重的时期。他在叛军中求生存,就是个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流民。这段时间的代表作就是“国破山河在”的《春望》以及这首表达相思之情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首句“今夜鄜州月”,鄜(fū),发*声,所以*仄为“中仄**仄”,这就是仄起仄收的基本格式,我们根据格律诗*仄推导关系(以前文章有讲,这里不复述),推出整首五律的*仄格式,进行验对,看《月夜》是否合律:
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注意,“看”字在这里发音为“kān”,是*声。而“湿”字是入声字,归入仄声。逐字对应,我们发现除了第三句和第七句的*仄有不同之外,其他的字词都是严格合律的。
第三句“遥怜小儿女”,*仄为“**仄*仄”,看过我以前文章的同学肯定知道,这就是“***仄仄”的一种常见的变格,或者说句内拗救,我们称之为“鲤鱼翻波”。同时第七句“何时倚虚幌”,*仄为“**仄*仄”,和第三句的情况完全一样。所以,这里是诗人特意为之。作为格律诗的标杆人物,除非特意写拗救体寻求突破,杜甫的作品在格律上是完美的。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押*水韵“十四寒”的五言律诗。
首联“起”:“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当时,杜甫的家小都在鄜州,而他身陷长安。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明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颔联“承”:“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继续首联的想象,将目光从夫人转到小孩子们身上。儿女们还太小,不会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颈联“转”:“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一联转到对夫人形象的描写,其实还是想象,所以转换跨度不大,从意境上来说,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转。沾湿的云鬟散发着阵阵香雾,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
尾联“合”:“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尾联在意境中营造了颈联没有作的转换,将思绪拉回了诗人本身,角度完全发生了变化。并且用“双照泪痕干”回应首联“闺中只独看”,“转”、“合”一气呵成,气韵流转,收笔不凡。什么时候才能在一起共同靠在透光的窗帷旁,让月光擦干两人思念的泪痕?
我们说“起承转合”是普遍文法,所谓普遍文法,也不一定要遵守的。如能奇峰突起,转换自如,只要能达到篇幅内的情感起落,也是没有问题的。
这首诗题为“月夜”,情境紧扣赏月,“独看”是现实,虽然是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其实隐含了自己也在独自望月思念妻子的情思。“双照”则是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一同赏月的希望寄托于未来。
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被*学*并广泛使用。
但这种手法并非杜甫首创,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有: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在写自己的孤独、思念的时候,并没有写自己,而是写想象中别人思念他的情况。我想你,我却不说我想你了,而是说,你现在也一定在想我啊。
这艺术手法,感染力、表现力就非常强大了。
杜甫的这首《月夜》很明显学*使用了王维的这种方式。
他写诗表达对老婆孩子的思念,但是没有一句说自己思念他们。
首联,写自己的老婆今晚肯定是一个人看着月亮,在思念丈夫。颔联,写自己的孩子们还小,还不知道想他爸啊。颈联,写自己老婆看月亮想自己,夜深还不肯回去,还失眠了。
写的都是对方,而不说自己。
最后一联才提到自己啊,啥时候能一起看月亮看星星呢。
这种手法,咱们今天还有好多女孩子在用,明明想男朋友了,却发信息说:“是不是想我啦?你怎么能不想我?”其实,这就是说“我想你了”。
多学学诗词,不但可以提升气质,追女孩子也会“闻弦歌而知雅意”,找到走上人生巅峰的感觉。
这种艺术手法才是欣赏这首诗的重点,杜甫把这种用别人的情境说话,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手法使得出神入化,而且*仄严合,章法紧密,用字遣词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丝毫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格律之上,游刃有余。
诗圣之名,名副其实。
《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
张若虚是唐代诗人,生*留下的资料非常少,连出生和死亡的时间都不清楚,只知道他是扬州人,一生中只留下了两首诗。但是,这两首诗中的一首,却在千年的历史中脍炙人口,传诵一时,被后人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春江花月夜》古诗赏析吧.
《春江花月夜》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翻译: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春江花月夜》赏析:
读完这首诗,这时只觉得馀韵袅袅,美不胜收。诗的一开场,就壮丽的描绘出整个天地间,春江月夜的场面:“春江潮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连海,一望无际,分不清是冮还是海,皎洁的明月,也随着汹涌拍打的潮水从海面升起,此时真是气象万千。光是这个“生”字,就让整个“春江月夜”的画面鲜活起来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滟滟”,是月光在水面闪动的样子。江水映着月色,波光点点,流过了万里的江山,天下有哪一处的春江,没有明月的照耀呢?“江流宛转遶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水曲曲折折地流过了遍地花草的汀洲,月色洒在花树上,就像是缀满了雪珠一样,一片晶莹剔透。这时天地间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了,连汀上的白沙,和空中的流霜都看不清楚了,月光洗净了世间万物的颜色,将整个大千世界,浸染成像梦一样的空灵幽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整个江天浑然一色,干净得没有丝毫的杂质,这时只看到空中皎洁的一轮明月。在这样澄净的天地中,让人神思飞驰,不知以前在江畔,是何人第一次见到月亮,而江月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到人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代代相继,转世轮回没有穷尽,但比起来,江月却是永恒的。一轮明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好像永远都不能如愿,只留下了滚滚的东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所思念的人儿哪,像白云一样的离开了,只剩下住在江边的姑娘,愁思万端。今夜在那江中小船上的,是谁家的儿郎呢?而相隔天涯,被同一明月照耀的小楼上,有个思念他的姑娘啊!“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好像也在怜悯着姑娘一样,在楼上徘徊着不忍离去。但这勾人愁思的月光啊!它照映在妆镜台上,也遍洒在簾子和洗衣石上,愁怅得想抹也抹不掉。“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耀着远方的那个人吗?两人虽然望着共同的月儿,却听不见彼此的呼唤。真想随着月光把相思遥寄给他呀!可是远飞的鸿雁,却不能把月光也带去,而低头看看水中的鱼龙,他们却潜入了水底,只留下一江的波纹。向来以传信为务的鱼雁,如今也无法捎去音讯了!“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姑娘昨夜梦到,春花噎凋落到潭水中去了,春光将老,而思念的人儿还在天涯。江水带着暮春流走了,月儿也西斜了,即将落入江潭,这一切更衬托出凄苦的落寞之情。“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迷茫的海雾升起,遮住了月亮了,可是世问离别的人儿啊!有的还远在碣石,有的阻在潇湘,天各一方,他们之间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哪!在这美好的夜里,不知有几个人能乘着月色回家的,只有那江畔的树丛,还挂着落月的馀辉,勾动着人们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
欣赏完了这首诗,到此真是荡气回肠,馀韵嫋嫋,令人低回不己。一千多年前,唐朝春天的空气,月下的花景,江潮的拍打,对宇宙时空的感概,彷佛又回到了眼前。张若虚用人生中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抒发了他最深沉的探问。整首诗中最精彩的部份,就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感悟,境界辽濶,悲情高远,把全诗从纯粹赞美大自然的景色,感怀人世间的情爱,升华到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探索。唐朝的月,唐朝的江水,如今仍在,却叹人生苦短,如朝露一般,转世轮回没有穷尽。然而轮回的目地何在呢?只是一次又一次的,来经历这红尘中的`生老病死吗?张若虚在千年以前,悲悯人生的不能超越,而发出了这样的探问,然而在千年之后,我们真的找到答案了吗?
《春江花月夜》创作背景: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后世影响:
《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出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一直令后人传诵不已,千百年来有无数读者为之倾倒。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它的诞生,填补了*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词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上两联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夜忆舍弟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代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参考资料:
龙儒民 .中国诗歌精选 .北京市 :线状书局 ,20xx年 :103页 .
杨立群 .唐宋诗词选析 .北京市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xx年 :17-18页 .
贾浓铀 .最美的唐诗和宋词 .天津市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xx年 :20页 .
余建忠 .中国古代诗词译赏 .昆明市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xx年 :144-146页 .
唐代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注释
戍(shù)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 一作:秋边)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长:一直,老是。达:到。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唐代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赏析
意境赏析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凡为神奇的本领。
以上四句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结构分析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思想感情在安史之乱中,杜甫颠沛流离,备尝艰辛,既怀家愁,又忧国难,真是感慨万端。稍一触动,千头万绪便一齐从笔底流出,所以把常见的怀乡思亲的题材写得如此凄楚哀感,沉郁顿挫。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解】:
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
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
*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
【评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一、夜色 夜色旖旎 KTV暧昧灯光 如情人的拥抱 恍惚沉醉 酒醒笙歌易散 夜色匆匆 浓情留不住你脚步 妆点的柔情 是草长的露珠 夜色淹没我 留恋的眼神 夜色撩人 看流星划过 来不及许愿 已迅速坠落 如同你的誓言 今生不可能实现 风尘无爱 和你缠绵的镜头 重复一遍又一遍 午夜花寂寞开放 夜色茫茫 二、放逐爱情 不过是你情我愿 一晌贪欢 却借着爱的名义 令我意乱情迷 放逐爱情 放逐到西伯利亚 放逐到南极北极 放逐到永远够不到的 月球火星 如果的如果 哪里来的如果 错过的岂仅是你我 放逐爱情 放逐到喜马拉雅 放逐到塔克拉玛 放逐到总也到不了的 戈壁荒塔 曾经的曾经 时光吞噬了曾经 早忘了你是刻骨铭心 爱情是夜幕下 璀璨的烟火 绽放在短短的瞬间 留下长长的寂寞
编辑点评:
爱是一种真挚的情感,是精神上的相互慰藉,相互依恋,是驾驭在灵魂之上的,绝不是肉体上的欲望与贪恋。夜色中,一见如故,卿卿你我,肉体上的缠绵,那是一种低俗龌蹉的情欲,不是真爱。到头来,只会随风逝去,烟消云散,落得一场空。一般来说,在这方面,受伤害的大都是女性。真正的爱情,是彼此的尊重,是付出,是牵挂,是成全,是巫山的云,是沧海的水,是一生的等待。组诗情感真挚,韵律感强,给人予启示。佳作,编者推荐阅读!
腊月夜色的古诗词
有夜色月光的古诗
描写月色夜色的古诗
写月夜的景色的古诗
关于月色和月夜的古诗
写了月夜的景色的古诗
描写夜色月色的古诗词
描写月夜的景色古诗
古诗里带有月字写夜色的
月夜景色的诗句
古诗里的夜色
夜色山色的古诗
写月夜的景色的古诗词
描写月夜景色的古诗
静夜色的古诗
月夜的古诗月夜的古诗
夜色的诗句
写夜色的景色的古诗
水面夜色的古诗
晚上的夜色古诗
夜色思乡的古诗
夜色风雨的古诗
夜色诗句
夜色的诗词
夜色河边的古诗
夜色的古诗朗读
夜色故事的古诗
描写月夜的景色古诗唯美
描写月夜景色的古诗句
夜色的诗句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