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播放杜甫的八阵图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播放杜甫的八阵图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播放杜甫的八阵图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播放杜甫的八阵图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杜甫是夜空中最耀眼的诗人星光之一,他的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上悯国难,下痛民穷”,充满了现实主义的特点,因此被称为“诗史”。杜甫诗成就最高的是律诗和古体诗,如五律的《春望》《望岳》、七律的《登高》、五言古体的“三吏”和“三别”等,他写的绝句就比较少了,有记载流传下来的五绝更是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其中写给诸葛亮的便有《八阵图》《武侯庙》两首。
杜甫对诸葛亮非常推崇,一共写了20多首诗,要知道即使是给他的好基友李白,杜甫也才写了15首而已。在杜甫给诸葛亮的诗中,《八阵图》是历来评价比较高的一首,仅次于《蜀相》和《阁夜》。
《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释义:
诸葛亮建立了盖世功勋,力压三国。他的声名从创制八阵图开始。
任凭江流的冲击,到如今那阵中的石块依然牢固不动。
最让人遗恨的是,刘备失策,想要吞并吴国。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吞并吴国是刘备的失策?
在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国中,魏国(曹丕)最强,吴国(孙权)次之,蜀国(刘备)最弱,所以为了自保,诸葛亮原计划是联吴抗魏,但因孙权暗中联合魏国杀了关羽,刘备刚打下汉中后头脑发热,便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起兵攻打孙权,想要一举拿下吴国,结果一败涂地,刘备也死于白帝城。
蜀军损失惨重,而刘禅又是一个扶不起来*,由此埋下了蜀国灭亡的祸根,最终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第五次北伐时,突患急病,逝于五丈原。
这首诗是杜甫到夔(kuí)州时感怀诸葛亮所作,夔州正是刘备攻打吴国失败后退守之地,诸葛亮在夔州江滩修建了八阵图,作为攻吴失败的补救措施,而夔州也被刘备改名为永安县,也许他是想以此表达永享*安之意,可惜天不遂人愿,仅过了一年,刘备于永安宫病逝。
此诗首两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开门见山地对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进行了总结和概括,表达了赞颂之意。刘备本无帝王之资,正是得益于诸葛亮的济世之才,才使蜀国能够三分天下。
“八阵图”则是诸葛亮用石堆根据“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进行推演兵法、操练士卒的军事作战阵法图,这是一项伟大的创举,突出反映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华,正是有了八阵图,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抽象的将才形象得以具象化和有了参照物,使他的名声更加显赫。
后两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精炼的描写出了“八阵图”历经六百年江水冲激依旧岿然不动的神奇。“八阵图”石堆建于江滩,一到夏天就会被洪水淹没冲刷,但它一直保持着当年的状态,体现了“八阵图”建造的精良,同时也隐喻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贞和一统天下的坚定信念,如磐石般不可动摇
但即使有如此良才的辅佐,却算不过刘备走出了吞吴的错棋,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真的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实在是让人唏嘘不已、遗恨非常。
杜甫在这里一方面为诸葛亮感到惋惜,其实也借此抒发了自己仕途坎坷,英雄无用武之地,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杜甫在诗写作上,炼字精到、格律工整,注重声律对仗,被誉为“格律大师”,他自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说自己情性孤僻,醉心于写出好的诗句,如果达不到惊人的地步,就不罢休。他又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到了晚年,诗的格式韵律越发精细,这些都表明了杜甫对格律和音韵美的注重,体现了他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如这一首《八阵图》即充分展现出了这方面的特点。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首联二句以对仗开篇,精巧工整,后两句“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则体现了杜甫句法气象万千的特色,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浓烈的情感在里面。正如他的另两句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出自《江南逢李龟年》),只有深入地了解了背后的故事,才能明白诗中的真情感,也才能真正读懂杜甫。
《八阵图》在格律上也是很优秀的。总是有人说格律是今人搞出来的东西,唐人写诗都不按格律,这话后半句说对了一半,因为格律诗是在唐初才开始形成,至中唐时完善,所以部分唐人写诗确实不依格律,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啊。但在格律诗完备以后,会写格律诗成了每一个诗人必备的技能,毕竟那时的科举考试中,格律诗是必考题(以五言为主,有四韵、六韵、八韵等)。
当然即使如此,也并不是说大家就只能写格律诗,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格律、古体两者兼备,最出名的就是李白,因为古体诗更符合他即兴成诗的需要,所以李白的古体诗非常多,成就斐然,但李白也有很多格律工整的*体诗。
成都杜甫草堂
回到《八阵图》,这是一首五言绝句,由首句第二字“盖”(仄声)和尾字“国”(仄声,注:以*水韵为准),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首仄起仄收的句式,它的*仄格式是(括号中表示可*可仄):
(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
《八阵图》的*仄格式为: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仄**仄,**仄仄*。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仄仄仄,*仄仄**。
可以看出,除了“石”字的*仄与标准格式不符外,其它均是合律的。“石不转”形成了三仄尾,但相对于格律诗中完全不能出现的三*尾,三仄尾在唐诗中相当普遍,因此有观点认为这并不是出律,是可以归入格律诗(*体诗)的——如果有三*尾,则只能划入古体诗。
所以从结构上分析,这可以算是一首比较标准的格律诗,也体现了杜甫在格律方面的造诣。
正是因为《八阵图》语言朴实而情感充溢,将怀古与述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结尾又给人余音不绝、情深意长之感,兼之格律完美,《八阵图》作为杜甫少有的五绝,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唐宋诗醇》——遂使诸葛精神,炳然千古,读之殷殷有金石声。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是杜甫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公元766年。夔州江边有八阵图。
八阵图传说是由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由八种阵势组成。主要是用来操练军队和作战的。八阵分别是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作者初到夔州,观赏遗址后想起诸葛亮,作此咏怀,赞扬诸葛亮的卓越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对诸葛亮丰功伟绩高度概括,反映真实的历史。
“名成八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声誉卓著,赞扬诸葛亮的军事业绩,为下面凭吊遗迹作铺垫。
“江流石不转”——是说八阵图的石堆,六百年来岿然不动。“石不转”不但写出遗迹的神奇特征,更赞扬了诸葛亮对蜀汉*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渝,磐石不动,
“遗恨失东吴”——是说刘备吞吴是完全失算的计谋,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国之大计,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遗恨”不仅是对诸葛亮的惋惜,更是对自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全诗语言生动形象,抒*彩丰富,怀古和抒怀融为一体,给人此恨绵绵,寓意不尽的感觉。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注释: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
孔明的功勋最为卓着,
他创制的八卦阵,
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
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
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及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句】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出处】唐·杜甫《八阵图》。
【译注】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鉴赏】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杜甫以此诗极力赞美诸葛亮的功业。功盖:功业盖世。八阵图: 诸葛亮曾排下一座有名的八阵图。诸葛亮的盖事功业,远超过三国时代的任何人; 他所排下的八阵图,也因此而大为有名。
【全诗】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全诗鉴赏】
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作品。
首二句系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功盖三分国”是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越,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功劳盖世,无与伦比。“名成八阵图”是写诸葛亮军事方面卓越的`才能,说他创制的八阵图成就了他世代不朽的名声。“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这是诸葛亮在作战布阵上的一种创造,在战争实践中取得了屡战屡胜的奇迹。这二句对仗工稳,言简意赅,乃警辟、凝练之笔。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是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的*沙上。据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5尺,60围,纵横棋布,排列为64堆,始终保持原样不变,即使夏季被洪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石出,八阵图之石堆依然如故,600年来岿然不动。这两句诗的前一句,首先是写出了八阵图遗迹这一具有神奇色彩的特征;其次“石不转”三字也是诸葛亮对蜀汉*和统一大业坚如磐石之心的象征。最后一句“遗恨失吞吴”正道出这终天之恨的具体指向,其意是说先主刘备失策于吞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方使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此诗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色,但未流于抽象,不仅语言形象生动,而且感情色彩浓郁,诗人将“伤己垂暮无成”之情渗入,使怀古与述怀相融为一,在对古人的吟叹中震颤着自己壮志未酬的余音。
八阵图古诗词原文
八阵图
宋代喻汝砺
鱼复江边春事起,万点红旗飏清泚。主人元是刘梦得,载酒娱宾水光里。
酒阑放脚步涉碛,细石作行相靡迤。卧龙起佐赤龙子,天地风云入鞭箠。
蛇盘虎翼飞鸟翔,四正四奇公所垒。当时二十四万师,开门阖门随臂指。
几回嚇杀生仲达,往往宵遁常骑豕。海中仙人丈二履,相与往来迂玉趾。
笑云此公大肚皮,龙拿虎掷堆胸胃。江头风波几劘荡,断岸奔峰俱披靡。
阳侯鏖战三峡怒,祇此细石吹不起。晋大司马宣武公,常山之蛇中首尾。
幕中矹矹何物客,未有一客能解此。千年独有老奇癫,见之敛袂三叹喟。
颇知此法自玄女,细与诸公剖根柢。君不见风后英谋尽奇诡,龛定蚩尤等蜉蚁。
汉大将军亲阅试,四夷闻风皆褫气。马隆三千相角掎,西羌茸茸落牙嘴。
而公于此出新意,盖世功名无第二。不知何处著双手,建立乃与天地比。
河图洛书亦如此,堂堂孔明今未死。我门生人如死人,老了不作一件事。
却被狝猴坐御床,孰视天王出居汜。既不能蹠穿膝暴秦王庭,放声七日哭不已。
又不能断脰决腹死社稷,满地淋漓流脑髓。羡它安晋温太真,壮它霸越会稽蠡。
八年嫪恋饱妻子,洒涕东风肉生髀。斑斑犹在杲卿发,离离未落张巡齿。
爱惜微躯欲安用,有臣如此难准拟。虽然爱国心尚在,左角右角颇谙委。
二广二矩及甄,春秋所书晋所纪。况乃东厢与洞当,复有青龙洎旬始。
淫淫陈法有如许,智者舍是愚者蔽。此图昔人之刍狗,参以古法行以已。
偏为前距狄笑之,制胜于兹亮其岂。尔朱十万破百万,第顾方略何如耳。
嗟我去国岁月老,渺渺赤心驰玉扆。可怜阿伾财女子,而我未刷邦家耻。
属者买舟泸川县,扣船欲泛吴江水。赤甲山前春雪深,白帝城下扁舟舣。
胡为于此久留滞,细雨打篷愁不睡。剽闻逆雏犯淮泗,陛下自将诛陈豨。
六师如龙贼如鼠,杀回屋瓦皆蜚坠。距黍直射六百步,虏尸蔽江一千里。
哀哉狝猴太痴绝,垂死尚持虞帝匕。那知光武定中兴,要把中原通爬洗。
君不见陛下神武如太宗,万全制陈将*戎。倚闻献馘*江宫,坐使四海开春容。
六騑还自江之东,光复旧京如转蓬。蜀花千枝万枝红,辄莫取次随东风。
奇癫眼脑醉冬烘,东向舞蹈寿乃翁。醉醒聊作竹枝曲,乞与欸乃歌巴童。
八阵图的诗意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八阵图的诗意,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词语注释: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三分国:指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沙上。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着,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杜甫的古诗大全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作诗三千多首,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下面我们来看看杜甫的古诗大全,欢迎阅读借鉴。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相关阅读】
杜甫诗的文学特点
语言
杜甫杜甫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对杜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现实主义。
意象
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吴沆《环溪诗话》评杜甫晚期诗句“恣肆变化、阳开阴合”又云:“惟其意远,举上句,即人不能够知下句”。吴沆又说:“凡人作诗,一句只说得一件事物,多说得两件。杜诗一句能够说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诗,但说得眼前,远不过数十里内,杜诗一句能够说数百里,能够说两军州,能够说满天下,此其所为妙”。
风格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应从三峡浮船下,欲问君家《八阵图》。——潘纯《送诸葛子熙关中打碑》
八阵图前凛古风,武侯英烈岂忽忽。——宇文绍庄《踏碛》
白马双旌队,青山八阵图。——元稹《哭吕衡州六首》
渭水旌旗归故都,江上空存八阵图。——于石《梁父吟》
千年忠义出师表,万里江山八阵图。——蓝智《赤壁》
黑白一棋局,方圆八阵图。——汪元量《杭州杂诗和林石田·假途虞灭虢》
惟余八阵图,千古壮夔峡。——苏轼《八阵碛》
曾陷迷魂八阵图,梦中尺入夔门道。——释绍昙《偈颂一百零四首·翳眼药》
曹年石马来何暮,也畏*沙八阵图。——陈普《咏史下·司马宣王·蒋琬费祎亦如虎》
鱼腹江边八阵图,嶙峋於此岂良谟。——王柏《题长江图三绝·鱼腹江边八阵图》
八阵图矶天下奇,无端变化出山时。——孙锐《孔明八阵石》
连云不断三危路,雄略犹残八阵图。——郑善夫《蜀中歌五首·其三》
客来草拟閒居赋,后有千年八阵图。——郭阊《秀野亭》
我稽八阵图,规模载方册。——王刚中《弥牟镇孔明八阵图》
联冈叠阜卫神都,万幕*沙八阵图。——周伯琦《七月七日同宋显夫学士暨经筵僚属游上京西山纪事二首·其一》
武侯八阵图,李靖六华垒。——罗伦《雯峰山水吟并引》
永安宫废年华老,八阵图荒日色寒。——陈琏《夔府》
瞿塘西上接成都,天下奇才八阵图。——郭奎《富池江口夜泊·其三》
诗书礼乐三军帅,天地风云八阵图。——蓝智《谢贾参政荐儒职》
左思才擅三都赋,诸葛名成八阵图。——林弼《再用韵二首·其二》
沙际空遗八阵图,苍梧云暝秋萧瑟。——刘炳《题诸葛武侯庙》
神州未复英雄死,八阵图成国祚移。——刘炳《锦城怀古》
元孙指掌八阵图,青春拜受将军弁。——王九思《周将军歌》
夔州日落听啼乌,乱石空围八阵图。——周巽《竹枝歌十首·其五》
八阵图开在浅沙,将军闲卧兴无涯。——陈恭尹《萧建侯邀赏菊因忆去年同游成二绝句·其二》
纪年犹是三分国,垒石何如八阵图。——朱紫贵《赤乌砖歌》
出师二表八阵图,耿耿孤忠照千古。——王阜《题刘先主三顾草庐图》
岂厌隆中卧,惭无八阵图。——陈渊《次韵沈公雅相庆(度)·其二》
八阵图简介
八阵图是由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推演兵法而创设的一种阵法。
八阵由来已久,在三国时期之前便已存在,而八阵图则是由诸葛亮推演兵法所成。
八阵图最早记载于《三国志·蜀书卷五·诸葛亮传》的正文中,“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
而后在《晋书·列传第二十七·马隆传》、《晋书·列传第六十八·桓温传》等多部史籍中皆有记载。
西晋镇南将军刘弘曾在观游诸葛亮故宅时,令李兴立碑撰文赞扬诸葛亮的功业,其中亦提到了八阵图。
唐代诗圣杜甫也曾作《八阵图》一诗以赞孔明:“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八阵图今已失传,虽*对其有多种推测,但其真实面貌已不可考。在《三国演义》问世后,八阵图愈加被盖上了神秘的面纱。
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今天复*杜甫的《八阵图》,原文如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的大意是:诸葛亮的功劳,是建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势。诸葛亮的名声,是创造了用来指挥军队作战的八阵图。江水日夜流逝,但镌刻着八阵图的石块屹立不动,此功名永存。唯一的遗憾,就是在吞并东吴方面严重失策,不应急于求成。
杜甫在54岁那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怀。这首《八阵图》便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是其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
杜甫的这首《八阵图》,融凭吊古迹与咏史抒怀为一体,看似在凭吊,实则写人,在写人中寄托自己的认识、评价、抱负和人生的感慨。全首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语言生动形象,抒*彩浓厚,给人一种余韵未尽的感觉,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整体来看,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同样,这首《八阵图》与其前期创作的《蜀相》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杜甫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与此同时,也对诸葛亮未能完成统一大业而深感遗憾。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他本人“伤己垂暮无成”的抑郁情怀。杜甫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春望》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唐代: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受不住,不能。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赏析
至德元年(756)8月,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莫卜,诗 人家国之痛更加浓烈,便在第二年(757)暮春写下了这首触景生情的五言律诗。
前两句是望中所见,极概括,极沉痛。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见的人烟稀少,一片荒凉。诗人睹物伤怀,伤国之情油然而生,萧条悲凉。正如吴见思《杜诗论文》中写道:“杜诗有点一字而神理俱出者,如国破山河在,在字则兴废可悲;成春草木深,深字则荟蔚满目矣。”
颔联写花写鸟,紧扣诗题,借此来表达了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因感叹时事,见悦目的花朵反而流泪;因深恨离别,听到悦耳的鸟声反而惊心。诗人感触异常。花鸟*时乃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足以见得诗人内心的忧伤。在此诗人运用了反衬手法,将悲情寓于美景之中,使悲欲悲,甚为绝妙,乃被千古传诵。
接下来写战争时间之长,家书的难得可贵。诗人那种忧时伤别的情感表现得更为深沉和具体。“烽火”句承“感时”句,“家书”句承“恨别”句,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情感也一泻而下。
最后诗人将伤国忧时思家的情怀用具体的细节体现了出来。头上白发本来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本诗以“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杜甫的八阵图诗句
杜甫的古诗八阵图配图
杜甫的八阵图古诗图片
播放杜甫的八阵图古诗
八阵图的古诗杜甫拼音版本
八阵图古诗写的谁
古诗八阵图是谁写的
古诗八阵图是写的谁
古诗八阵图的插图
八阵图古诗的启发
八阵图古诗的含义
古诗八阵图的感想
有拼音的古诗八阵图
类似八阵图的古诗
古诗八阵图的跟读
八阵图的古诗楷书
八阵图的古诗诗句
教我八阵图的古诗
张继的八阵图古诗
古诗八阵图的注音
八阵图放大的古诗
八阵图古诗的寓意
古诗八阵图的领读
八阵图古诗的描述
八阵图的古诗插图
关于八阵图的古诗的题
八阵图的古诗拼音版
播放八阵图的古诗
古诗八阵图的意识
八阵图古诗的主题
小朋友生日祝福语八字
小孩10岁生日祝福语
三百六五个祝福原唱
国庆中秋图片和祝福语
致好朋友结婚的祝福语
恭喜新婚祝福语图片
祝福的钟声epub
给侄子的新婚祝福语
八十校庆祝福语
祝福公司的词汇
喜得贵子祝福语简短
同学店开业祝福语
答谢生日祝福
2岁男宝宝的生日祝福语
送给男情人生日祝福语
结婚文言文祝福语
姐姐结婚祝福语简短
朋友之间生日祝福语
对媳妇的生日祝福语
关于妹妹生日祝福语
祝福闺蜜幸福
阅兵战友送祝福语
金秋的祝福语
祝福晚辈生日祝福语
生二胎的祝福语大全
同学学子宴祝福语
红包上写祝福语的格式
祝福坐飞机一路顺风
幼儿毕业祝福语大全
小姑生日祝福语简短
个性霸气结婚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