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安石的元日诗句意思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王安石的元日诗句意思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王安石的元日诗句意思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王安石的元日诗句意思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王安石《元日》的诗意
导语:《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欢迎阅读。
古诗原文: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古诗诗意: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元日》改写
新年到了,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一群孩子们聚在一起,一个胆大的孩子提议:“咱们来放鞭炮吧。”可大家都不敢,于是他得意的说:“胆小鬼,我给你们放放看。”他拿起香,一点点靠*鞭炮,点燃了它,急忙跑开。此时,孩子们心中都有一个愿望:鞭炮快响吧!一团火花顺着导火线窜了上去。“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鞭炮声打破了大街小巷的宁静,孩子们围着鞭炮手舞足蹈的欢呼着:“过年喽!过年喽!”
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而大人也悠然自得的品尝着屠苏酒,春风迎面吹过,好像走进了酒中,喝了后全身暖洋洋。墙边伸出数枝梅花,淡淡的花香伴着酒香,真是美极了。大家互相干杯,互相祝福。欢声笑语传出门外。
此时此刻,新年里的第一轮旭日缓缓升起,露出了喜人的笑容,照耀着千家万户。妈妈准备好浆糊,孩子站在椅子上,轻轻撕下旧春联,贴上新春联。乍一看,早就被打扫得焕然一新的房子上贴上了红丹丹的春联,分外神气。随后,大家就穿上新衣服,家家户户登门拜访,每到一家,孩子总会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人听后总会乐呵呵的给一个红包。
王安石看到这美好的景象,便不禁吟诵起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注音:
yuán rì
元 日
sòng wáng ān shí
(宋) 王 安 石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 sū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zǒng bǎ xīn táo huàn jìu fú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元日》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元日》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元日》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元日》,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元日》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王安石的元日诗意思
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的元日诗意思,欢迎阅览。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作品,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现在。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3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拓展:王安石《春日》赏析
春日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柴门照水见青苔,春绕花枝漫漫开。
路远游人行不到,日长啼鸟去还来。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他一生写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有的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有的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名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
桃符
喵一下,题目“元日”,即“初始之日”。一般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那一天。
大概是公元1069年,48岁的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主持变法。同年春节,王安石联想到变法即将带来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一句中,爆竹,是指古人过年时烧的竹子,可以发出爆裂的响声,算是纯天然无污染的鞭炮。现在过年城里禁放鞭炮,不知是否可以烧几根竹子来返璞归真一下?除,意思是逝去,消失。屠苏,指屠苏酒,就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也是纯天然的著名药酒,要是流传至今,倒是可以和劲酒、竹叶青一较高下。这一句是说,在将*黎明的时候,家家户户传来一阵又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旧的一年不知不觉已经逝去。和暖的春风似乎将初春的温暖送进屠苏酒中,供人们欢乐地畅饮。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曈曈”一词,特指日出时太阳光亮而温暖的样子,如今却不常用了,拿来起名字倒是不错。新桃和旧符,要连起来看,就是指新桃符和旧桃符,因为字数所限,“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却也增添了一些奇趣。古时候过年,人们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压邪,算是春联和门画都有了吧。这一句的意思是,千家万户在初升的太阳照耀下,显得光亮而温暖,各家门上的旧桃符总是都被取下,换上了新桃符,在朝阳中熠熠生辉。
放鞭炮,喝春酒,挂春联,跟现在也差不多。这么说,要是穿越回去过春节,倒是也能跟上节奏。
新年新气象,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在诗中显示了一种含而不露的自信和明朗。要是学了地理,他或许就会知道,明年其实只是地球又多转了一圈,历史的循环也不是轻易能够打破的。在后面的变法中,也许他就能更加稳重一些。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发起和领导了著名的“熙宁变法”,为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衰败局势,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改革虽然未能成功,但虽败犹荣载入了史册。
与此同时,王安石也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散文简洁精悍,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他的诗歌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丰神远韵,被称为“王荆公体”。
王安石
在王安石的诗作中,《元日》是比较著名且流传很广的一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七言绝句诗,大概创作于1069年的除夕。反映了王安石被宋神宗授予变法改革大权后,精神抖擞跃跃欲试的兴奋心情。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等外族的不断侵扰,接受了王安石提出的治国之道:效法尧舜,简明法制。同时, 宋神宗授予王安石“同中书门下*章事”之职,其位等同于宰相。
王安石与宋神宗
于是,一向以忧国忧民为己任,怀揣复苏大宋王朝雄心壮志的王安石,开始了自己的变法图强举措——熙宁变法,制定了一系列变法条文。
1069年的除夕,改革变法开始的前夜,按耐不住激动心情的王安石,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从明面字意上看去,是一首欢快地迎接新年的诗。
第一句描写爆竹声中,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来临了——除旧迎新之时,万众期盼美好未来。
至于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解释,多数人都认为是百姓迎着春风举家畅饮“屠苏酒”。我去查了“屠苏”这个词儿,原来有四种解释:1.古代一种酒名,常在农历正月初一饮用。2.一种草(药)。3.*屋,茅庵。4.帽名。有檐,形状似屋。
对照这首诗上下文,除了“屠苏酒”这个含义外,我以为把屠苏理解为“*屋,茅庵”更好。春风送暖进入茅屋,比春风送暖时人们喝屠苏酒,似乎更合理。
至于后两句很好理解,描述了人们迎着日出在门上贴桃符的场景。曈曈——日出时的光亮。千门万户都在迎接灿烂的朝阳。人们拿着崭新的桃符换下去年的旧符。桃符——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桃木板或纸,上面画着或写着两个门神,用于避邪。后来逐渐演变为春联。
写下这首诗的王安石,此刻的心情绝不仅仅限于迎接新年。
在王安石的心中,自己筹划已久的改革变法大计就要开始了!改革变法,意味着宋朝的一切就要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除去一切旧的规矩和*俗、以及阻碍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让历史展开新的一页。改革变法如同初升的朝阳,温暖着千家万户,给万民带来利益和福音。
这才是王安石写这首诗的初衷。
王安石
接下来的熙宁三年(1070年),他在全国范围大规模推行新法: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等。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只可惜,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因为某些方面确实不合时宜,更因为朝中各种因此利益受损的旧势力拼命反对打压,最终失败了。
往事逾千年。
无论如何,王安石的这首诗,描写了宋朝人迎接新年的热闹场景。其文字功力相当精准,画面感十分强烈,语调押韵朗朗上口,让人读来倍感亲切,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王安石的诗歌《元日》大家都知道是写春节的,他写得很具体,抓住了古人过年时热闹、欢乐和除旧布新的景象,给我们现代人了解古人过年,了解年节的历史风俗,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的题目叫元日,就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也是指代的新年。诗的大概意思是,爆竹声声辞旧岁,除夕夜家家户户烤着炉火,点着长明灯,直至迎来新年的太阳,人们畅饮屠苏酒,欢快地换上新的桃符。
王安石这首诗是绝句,四句诗一共写了四件事情,可以说这些事情就是当时过年的细节,就是过年的特色。这四件事作为春节的主要文化*俗,它一直被传承了下来,可以说到现在也只有细微的变化。
第一件事是爆竹
过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那时候还没有火药,没有纸张。即使到宋朝有了这些,那成本也是很高的。所以古人是燃烧的竹子,让竹节爆裂发出响声。
因为燃爆竹子既有火光,也有巨大的响声,这样既显得热闹,威武霸气,又有震慑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相信这爆竹可以驱除猛兽,规避鬼祟*。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明了纸张和火药,后来才有了鞭炮火花,这个除夕夜和元日早起开门燃放爆竹的*俗就一直保持了下来,甚至连除夕夜点长明灯也要放鞭炮。
第二件事是饮屠苏酒
古人过年阖家饮屠苏酒成了一种风俗,因为屠苏酒是药酒,它能祛风散寒、预防瘟疫传染病。我们现在过年也在饮酒,但那不是屠苏酒。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居环境进步了,对药酒没有那么依赖了。
现在大多是高楼大厦,即使是底层也是水泥地面隔湿,而古人多是草房茅舍,不只是容易得风湿痹热,而且还可能遭受虫叮蛇咬,这样患病率就比较高。
相传屠苏酒是汉朝的名医华佗所发明,其主要由防风、乌头等十几味中药在酒中泡制而成。后来经过张仲景、孙思邈等名医的改进而世代相传下来。王安石是宋朝人,可见宋朝还是在喝屠苏酒的。
第三件事是点长明灯
诗中说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既是指的初一早晨开门就沐浴着新春的阳光,也是指的除夕夜耀眼明亮的灯火。古代没有电灯,*时夜晚是漆黑的。只有这个大年夜才是灯火辉煌,如同白昼。
古代除夕夜是要点长明灯的,有蜡烛的用蜡烛,如果没有蜡烛,就是用的油灯。油灯灌好油,放在灯擎上,彻夜照明,不要人为地去吹灭,让它自然而然地油干灯息,叫做圆灯。
还有就是除夕夜要生火,一家人要围炉夜坐,要通宵达旦地守岁。而这种火烧得越旺越好,它象征着新的一年一家人生活甜甜蜜蜜,日子红红火火。
第四件事就是换桃符
桃符就是在桃木板上刻画和粘贴图案文字,过年时以旧换新,挂在大门两边。汉朝以前图案上大多是神荼和郁垒二神,后来才慢慢演变成钟馗、关公、财神以及各种图案和吉祥祝福语等。
这桃符原本是驱秽辟邪的,到了宋朝初期就形成了春联,变成了一种新年的愿望和祝福语。最早的一副春联相传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到了明朝春联就大普及了,几乎家家户户新年都要粘贴对联。今天我们读王安石的《元日》,宋朝那个时候是用的桃符。虽然那时已经发明了纸张,但可能纸张成本高,还没有普及,另外桃符的作用也还没有从迷信中摆脱出来。
王安石写《元日》,表面上看是通过爆竹、屠苏酒、灯火和桃符这四件事,来写新年的热烈欢快的气氛。实际上他当时推行变法,写新年就是在写新法,表达的是一种对新法顺利实施和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的欣喜之情。
诗人王安石处在宋朝,诗中所写的年节,所写的四件事,虽然和现在有些不同,但是那是当时社会文明程度所决定的。我们今天过春节虽然进步了很多,但是其中的主要元素还是从那里传承演化而来的。
中国古诗分为*体诗和古体诗,即格律诗和古风。
*体诗是遵守*仄格律的诗歌作品,在遵守格律的前提下,根据长短又分为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在单句字数上则分为两种,一种是五言、一种是七言。
七绝就是七言格律绝句的简称。
所以要判断一首诗是不是七绝,首先是七字一句,七言。《元日》是符合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四句为绝,七字七言,所以《元日》是一首七言绝句。
但是前面说了,七言绝句并非七绝,他下面还细分为七言古绝和七言律绝。只有遵守*仄格律的七言律绝才能称为七绝。
所以我们接着要进行格律判断。
“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一”都是入声字,“仄仄**仄仄*”,所以这是个标准的仄起*收律句。根据格律诗推导规则(相对、相粘),我们可以得出整体*仄关系(具体推导过程见格律专栏,这里不复述):
仄仄**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仄仄**仄仄*。
逐字核对下来,我们会发现*仄严合,没有出律。
王安石写《元日》的背景
王安石写《元日》这首诗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的呢?有何意义呢?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这首诗的背景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
元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创作背景:
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歌颂春节的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王安石年谱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岁
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临江军。
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 十岁
*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广东韶关),王安石随父至韶州。
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十三岁
*回临川(今江西东乡)母报丧,王安石随行。
景祐三年丙子(1036) 十六岁
*服满赴京,王安石随行。
景祐四年丁丑(1037) 十七岁
四月,*通判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王安石随行。
宝元二年己卯(1039) 十九岁
二月,*卒于江宁任上。
庆历二年壬午(1042) 二十二岁
三月,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庆历六年丙戌(1046) 二十六岁
自临川赴京,不求馆职,改大理评事,知鄞县。
皇祐三年辛卯(1051) 三十一岁
以殿中丞通判舒州(今安徽潜山)。
至和元年甲午(1054) 三十四岁
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贤校理,辞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
嘉祐二年丁酉(1057) 三十七岁
五月改太常博士,知常州。
嘉祐三年戊戌(1058) 三十八岁
二月提点江东刑狱。十月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
嘉祐六年辛丑(1061) 四十一岁
为工部郎中、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王安石春节古诗《元日》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王安石春节古诗《元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6.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译文: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春风把暖洋洋的暖气送入屠苏酒,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总把新挑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变戏法故事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经济收入收入大幅增长。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元日王安石古诗读音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元日⑴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⑵,
春风送暖入屠苏⑶。
千门万户曈曈日⑷,
总把新桃换旧符⑸。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古诗《元日》教学反思
《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1)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先前我们已经学过了《春联》这篇课文,文章对春联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介绍,学生学完课文后,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例如:“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那个欢乐祥和的氛围当中。在进行《元日》的教学中,我大量的引导学生们联系春联的学*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氛围,课文之间很好地进行了融会贯通,效果很好。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开心极了……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古代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作品鉴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赏析之一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 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赏析之三
歌颂春节的诗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王安石的诗《元日》拼音版
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的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等动人的景象,抒发了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安石的诗《元日》拼音版,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元日
王安石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 sū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
zǒng bǎ xīn táo huàn jiù fú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3、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4、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5、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在1067年宋神宗继位的时候,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这首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的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一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了元日更新的*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人,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元日诗句意思
王安石元日诗句
元日王安石的古诗
王安石写的元日的古诗
古诗元日是王安石写的
元日王安石古诗的配画
王安石的古诗元日名句
元日宋王安石写的古诗
关于王安石的古诗元日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图片
王安石的元日这首古诗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关于思乡的古诗王安石元日
元日宋王安石古诗的占格
古诗元日王安石是朝代的
播放王安石的古诗元日
古诗王安石的元日释义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桃符
元日古诗王安石的拼音
元日王安石古诗的视频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田字格
王安石写的古诗及意思
元日宋王安石古诗的理解
梅花王安石的诗句意思
宋王安石的古诗元日的拼音
古诗元日王安石带拼音的诗句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朗诵
元日宋王安石古诗的感受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朗诵
元日古诗王安石几岁写的
屈原端午的古诗自创
潇洒之类的古诗词
形容健康快乐的古诗词
令有关的古诗词
描写大明宫的长篇古诗
剪纸与古诗词的评价
.写梅花的古诗注解
自己创的古诗七言律诗
显示真情实意的古诗
小池古诗的停顿和重音
关于萍的古诗自我介绍
类似古诗的网名
形容开心愉悦的古诗
形容异性知己的古诗
唐代诗人李峤的古诗
表示赠送的古诗词
小学生适合练字的古诗
写妇人的古诗
关于古诗爱情的文字
王恒屹背诵的古诗视频
描述父亲伟岸的古诗词
竞选稿的结束语要古诗
适合10孩子朗诵的古诗文
表达心情郁闷的简单古诗
描写北京的著名古诗
赞美获得好成绩的古诗词
晚春唐韩愈的古诗
形容同事之间友谊的古诗
写云追月的古诗词
想念去世的爸爸古诗
古诗的几个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