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关于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48) 语录(16) 说说(43) 名言(6) 诗词(1k+) 祝福(7) 心语(47k+)

  • 王安石写《元日》的背景

  • 诗人
  • 王安石写《元日》的背景

      王安石写《元日》这首诗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的呢?有何意义呢?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这首诗的背景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

      元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创作背景:

      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歌颂春节的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王安石年谱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岁

      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临江军。

      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 十岁

      *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广东韶关),王安石随父至韶州。

      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十三岁

      *回临川(今江西东乡)母报丧,王安石随行。

      景祐三年丙子(1036) 十六岁

      *服满赴京,王安石随行。

      景祐四年丁丑(1037) 十七岁

      四月,*通判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王安石随行。

      宝元二年己卯(1039) 十九岁

      二月,*卒于江宁任上。

      庆历二年壬午(1042) 二十二岁

      三月,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庆历六年丙戌(1046) 二十六岁

      自临川赴京,不求馆职,改大理评事,知鄞县。

      皇祐三年辛卯(1051) 三十一岁

      以殿中丞通判舒州(今安徽潜山)。

      至和元年甲午(1054) 三十四岁

      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贤校理,辞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

      嘉祐二年丁酉(1057) 三十七岁

      五月改太常博士,知常州。

      嘉祐三年戊戌(1058) 三十八岁

      二月提点江东刑狱。十月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

      嘉祐六年辛丑(1061) 四十一岁

      为工部郎中、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阅读全文]...

2021-12-14 02:26:59
  • 王安石元日诗题意思(元日诗创作背景介绍)

  • 创作
  •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元日 | 题析:农历正月初一,一年的第一日。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法采用农历,以太阳运行的观测为主要依据,月相的观察为附属,观测太阳的定点即为二十四节气。因适用于农事生产的时序,所以称为“农历”。直到民国元年方引入西方的阳历。此诗的创作背景对理解有极大的影响:此诗作于诗人初拜相而始行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同年新年,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元日是新一年的开始,在此则象征政治改革的开始。以“元日”为题,昭示诗人对改革极大的自信和决心。元者,始也。来自人之首。“元日”是将时间以空间进行隐喻,将时间作为一条射线,起点便是端点。

    甲骨文:元

    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声”转喻春节的家家户户的驱鬼迎神活动,是最能代表新年到来的象征符号。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恶鬼。”但随着大众对雾霾的恐慌,这一民俗正迅速成为历史,在许多城市已经渺无踪迹。“春节联欢晚会”取代爆竹成为新的象征。“爆竹声中”营造了一种普天同庆的情境,同时将读者代入到对春节的记忆和情绪中。“除”字定下基调。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中有“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其中“岁除”即除夕。此诗中“一岁”比“岁除”更紧密,“一岁除”指上一年的逝去,但“岁除”本身的意象在句中依旧模糊存在,可以在潜意识中协助读者构建除夕开始守夜到元日的文本世界。

    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古俗,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岁旦饮酒”条云:“今人无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屠苏,酒名,也作“酴酥”、“屠酥”。“入”将屠苏酒隐喻为容器,春风之暖如物般融于其中。这涉及到屠苏酒的制作,其本身是一种药酒,相传为汉末华佗所创,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则春风之暖便如同这些中药。当代人无法理解的是,饮此酒是从年幼者开始,与常例的老者先饮次序相反。而此句中正是突显的这个反常顺序。正应了“老者失时”之说,隐喻旧政的保守。春风隐喻来自神宗的支持。春节*俗众多,诗人挑屠苏入诗,确有所指。

    千门万户曈曈日,| 前两句都是在送旧,此句转而迎新。守岁送旧之后开始迎接初升的太阳。“瞳瞳”指日出光亮的样子。千门万户转喻整个北宋朝廷上下;“日”隐喻新政带来的国家的希望。

    总把新桃换旧符。| 合句。在宋朝时,春联已经普遍替代了桃木版画,但诗中依旧用桃符来称呼,因“桃符”可拆为“新桃”和“旧符”,形成新(政)旧(政)交换的象征。“总”字突显一种政治发展的规律,政治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陈守旧的政治不可能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诗人对此深信不疑。

    桃符: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俗于农历元日,用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

    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作于1073年,其二为: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苏轼曾反对新政的一些措施,因此在政治上遭受*打压,不过王安石和苏轼虽是政敌,但也惺惺相惜。此诗包含《元日》中的所有意象,算是对王安石《元日》的回应吧。

    [阅读全文]...

2022-03-20 21:15:45
  • 元日王安石_元日古诗

  •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赏析:

      这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1-24 19:49:06
  • 古诗元日王安石拼音版

  • 诗人
  • 古诗元日王安石拼音版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夜思古诗的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yuán rì

      元 日

      wáng ān shí

      王 安 石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 sū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zǒng bǎ xīn táo huàn jìu fú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王安石简介:

      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临川的军guan家庭,自幼天资聪明,喜好读书,有着过目不忘,下笔片刻即可成文的能力。王安石幼时经常因父亲工作变动,而云游四海。1037年,王安石在京城与曾巩相识,向欧阳修引荐了王安石。公元1042年,王安石考中了进士,出任为淮南节度判官。

      当任期满时,王安石拒绝了进入馆阁的机会,到鄞县担任知县。在任上,王安石励精图治,兴修水利,置办学院,政绩颇佳。1051年,王安石拒绝了越级升官的机会,后被欧阳修举荐为谏官,也被王安石推辞。1058年,王安石写了一份主张变法的内容,递交给了宋仁宗。

      当时宋仁宗并没有采纳,直到1070年,王安石担任了宰相,才正式开始了变法运动。可惜,变法运动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反对。改革派与保守派两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围绕变法展开了激烈的争辩。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主持的变法运动正式结束。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登基。王安石因变法失败,遭到了保守派打压,多年来的政治诉求得不到实施,在生活中郁郁不得志。1086年,时年66岁的王安石病逝,被追赠为太傅,谥号为文。

    [阅读全文]...

2022-05-22 20:37:25
  • 元日王安石的诗(元日宋王安石的诗赏析)

  • 看到本期的这个标题,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奇怪。“爆竹声中一岁除”还能理解错?这不是一个每年过年,都会被提起的诗句吗?它的作者是王安石,这首诗也入选课本多年。但事实上,这首诗其实并不容易理解。

    不信?我们来看《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一道题,就明白了。题目是这样的:

    以下哪一句提到的内容与竹子无关?

    A.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说起来,这道题里出现的3首诗都不算冷门。

    第一首出自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七言绝句《小松》,是一首经典咏物诗。这首诗里出现的木指的是松树,与竹子无关,所以答案就应该是选A。

    第三首诗出自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著名七古《戏呈孔毅父》,诗中的“管城子”指的是毛笔,食肉相指的是封侯之相,孔方兄指的是钱财,毛笔笔杆子用竹子做成,所以这一句是与竹子有关的。

    至于B选项,则出自王安石的《元日》,全诗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正常来说,诗句中已经提到了爆竹,已经有“竹”这个字了,这题应该不难。但在场上的诗词高手李宇泽,却认为这一句与竹子无关。而且他的答案也得到了在场很多观众的掌声,显然大家觉得他应该是的对。之所以大家会这么想,就是觉得爆竹指的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鞭炮,甚至可以理解一种早期的烟花,所以肯定与竹子无关。这种理解,其实就大错特错了。

    现场的嘉宾导师杨雨在听完这个答案后表示:“这个问题,多数人都理解错了。”那么这句诗里的“爆竹”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在鞭炮还没有发明前,古人为了驱邪,都是用烧竹子时爆裂发出的响声来达到目的,所以那时候的爆竹就是字面意思,是与竹子有关的。事实上,这也是现代爆竹、烟火的源头。

    有意思的是,关于王安石这首诗,不只是爆竹大家经常会理解错,后两句也有很多人不懂。

    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诗词大会里也是考过的,问的是“屠苏”是什么?百人团很多选手都认为,屠苏应该是一个地名,类似于苏州之类的,这句诗的意思在他们看来应该是:暖暖的春风吹进了一个叫屠苏的地方。但事实上,“屠苏”指的是一种名叫屠苏的美酒,此酒用屠苏草浸泡而成,所以得此名。古代大年初一时,百姓们往往饮一杯屠苏酒,希望能以驱邪避祸。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暖暖的春风吹来,大家欢乐地饮着屠苏酒。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也一样是诗词大会中考过的题,问的是“曈曈”到底是何意?这道题百人团75%都答错了,很多人都认为它指的是热闹的样子,但事实上它是形容初升的太阳温暖光亮的样子。早在唐代,著名诗人卢纶在《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一诗中,就写过“山头曈曈日将出,山下猎围照初日”,也是形容初升太阳的样子。

    王安石的这么一首28字小诗,通篇是千古名句,连小学生都会背,诗词大会共出了3道题,但每道都难住了不少选手。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背了这么多年古诗词,真的都读懂了吗?读古诗词时,我们显然不能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理解诗句的意思,不然这样读诗又有什么意思呢?大家*时还发现哪些诗是很容易理解错的呢?欢迎讨论。

    [阅读全文]...

2022-05-12 23:05:43
  • 王安石的古诗《元日》介绍

  •   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家、改革家。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总把新挑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拗相公

      明末冯梦龙纂辑的《警世通言》,有《拗相公饮恨半山堂》,写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事。王安石告老还乡时,沿途所见所闻,都是百姓对变法的不满和怨愤,因之抑郁、悔恨而逝。文中写道:“因他性子执拗,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98]

      三不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并不是王安石所说,却符合他的思想,因此,一般都将它归到王安石名下。“天变不足畏”指的是对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祖宗不足法”是指对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不应盲目效法,“人言不足恤”指的是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后世对这三句话多加褒奖,认为它表达了一位改革家无所畏惧的精神态度。王安石正是以这种精神毅力来顶住一切压力、排除一切阻力,坚定不移推行新法的。[99]

      清廉朴素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上饭后,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就把剩下的饼拿过来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100]

      不迩声色

      王安石任知制诰时,王安石的妻子吴氏,给王安石置一妾。那女子前去伺候王安石,王安石问:“你是谁?”女子说自己是“家欠官债、被迫卖身”而来。王安石听罢,不仅没收她为妾,还送钱给她,帮助她还清官债,使其夫妇破镜重圆。[101]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他竟完全不知道。

      千锤百炼

      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第三句最初写作“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不好,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然后又改为“满”字,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即“春风又绿江南岸”。[103]

      囚首丧面

      王安石不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仪表,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王安石的这些恶*众所周知。苏洵曾经描述王安石说:“衣臣虏之衣,食犬惫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104]

      庆历五年(1045年)三月,韩琦任扬州知府,王安石为签判,成了韩琦的幕僚。王安石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因此当差的时候时多来不及洗漱装扮。韩琦以为王安石夜夜寻欢作乐,就劝他不可荒废读书。王安石也不辩解,只是说韩公不能知我,后来韩琦才发现王安石非常有才华。

    [阅读全文]...

2021-12-11 20:27:16
  • 《元日》王安石翻译

  • 诗人
  • 《元日》王安石翻译

      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收集这首诗的中英文翻译,我们一起阅读学*吧。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译诗、诗意]

      (一)

      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已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碗。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门万户,家家都用新的桃符把旧的桃符更换。

      (二)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英文翻译]

      New Year's Day

      Wang Anshi

      Amid the boom of firecrackers a year has come to an end,

      And the spring wind has wafted warm breath to the wine.

      While the rising sun shines over each and every household,

      People would put up new peachwood charm for the old.

      《元日》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阅读全文]...

2022-04-17 00:24:54
  • 王安石《元日》赏析

  • 古诗文
  • 王安石《元日》赏析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安石《元日》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字词解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作品翻译: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每家每户都在新年的时候取下了旧桃符换上了新桃符。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文”。小字獾郎,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北宋临川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并称“唐宋八大家”。

    [阅读全文]...

2022-04-07 12:57:30
  • 王安石《元日》赏析

  • 四年级
  • 王安石《元日》赏析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王安石《元日》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元日》原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赏析一: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元日》赏析二: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竹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以求“避邪”。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意思是: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以桃符的更换揭示出“除旧布新”的主题。

      其实,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它是以除旧迎新来比喻和歌颂新法的胜利推行。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其中含也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是描写古时民间过春节的欢乐喜庆情景的一首名诗,大意是: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暖暖的空气吹来,人们痛饮屠苏美酒,庆贺新年的到来,浑身暖洋洋的。到了元日的早晨,家家户户都换上了崭新的桃符,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诗人仅用了28个字,就把辞旧迎新、喜气洋洋的气氛充分表达出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自己“与民同乐”的高兴劲。

      这首诗有两大特点:一是构思精巧,造句奇绝。如“春风送暖入屠苏”,咋一看,不好理解,春风为何会把“暖”送入到美酒里呢?仔细想想就会明白,春节过后南风渐多,天气转暖,为迎接新春,美酒入口,又从内心里发起热来,外暖内热,更加舒适。王安石认为,这美酒之暖,是春风送来的。这构思多么大胆而又奇特呀!二是作者善于抓住特定时间的特定景物,高度概括,使本诗达到言简义丰的境界。如诗中的爆竹、春风、屠苏、桃符、曈曈日等等,都是过年的特定景物,作者巧妙地把它们组合起来,就把辞旧迎新的喜庆气氛烘托出来,对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阅读全文]...

2022-01-09 03:01:33
  • 王安石的诗《元日》拼音版

  • 诗人
  • 王安石的诗《元日》拼音版

      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是新年元日的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等动人的景象,抒发了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接下来小编搜集了王安石的诗《元日》拼音版,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元日

      王安石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 sū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 ,

      zǒng bǎ xīn táo huàn jiù fú

      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3、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4、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5、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在1067年宋神宗继位的时候,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

      这首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的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出了诗人对于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一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了元日更新的*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人,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阅读全文]...

2022-03-10 13:48:30
当前热门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 句子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 语录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 说说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 名言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 诗词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 祝福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