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关于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48) 语录(16) 说说(43) 名言(6) 诗词(1k+) 祝福(7) 心语(47k+)

  • 王安石写《元日》的背景

  • 诗人
  • 王安石写《元日》的背景

      王安石写《元日》这首诗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的呢?有何意义呢?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这首诗的背景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

      元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创作背景:

      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歌颂春节的很多。王安石这首抓住放鞭炮、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三件传统*俗来渲染春节祥和欢乐的气氛。这样写,精炼、典型、概括力强。诗中流露出的欢快气氛,与作者开始推行新法、实行改革、希望获得成功的心情是相一致的。现在贴桃符的人少了,多数人把桃符换成了春联,但过年放鞭炮、喝酒的*俗还在民间广为流传达室。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悠久的。这首诗也就具有传统美的品格。当然,现在大城市人太多,从空气的清洁和防火等方面考虑,并不提倡鞭炮。

      王安石年谱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岁

      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临江军。

      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 十岁

      *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广东韶关),王安石随父至韶州。

      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十三岁

      *回临川(今江西东乡)母报丧,王安石随行。

      景祐三年丙子(1036) 十六岁

      *服满赴京,王安石随行。

      景祐四年丁丑(1037) 十七岁

      四月,*通判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王安石随行。

      宝元二年己卯(1039) 十九岁

      二月,*卒于江宁任上。

      庆历二年壬午(1042) 二十二岁

      三月,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庆历六年丙戌(1046) 二十六岁

      自临川赴京,不求馆职,改大理评事,知鄞县。

      皇祐三年辛卯(1051) 三十一岁

      以殿中丞通判舒州(今安徽潜山)。

      至和元年甲午(1054) 三十四岁

      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贤校理,辞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

      嘉祐二年丁酉(1057) 三十七岁

      五月改太常博士,知常州。

      嘉祐三年戊戌(1058) 三十八岁

      二月提点江东刑狱。十月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

      嘉祐六年辛丑(1061) 四十一岁

      为工部郎中、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阅读全文]...

2021-12-14 02:26:59
  • 王安石元日诗题意思(元日诗创作背景介绍)

  • 创作
  •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元日 | 题析:农历正月初一,一年的第一日。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法采用农历,以太阳运行的观测为主要依据,月相的观察为附属,观测太阳的定点即为二十四节气。因适用于农事生产的时序,所以称为“农历”。直到民国元年方引入西方的阳历。此诗的创作背景对理解有极大的影响:此诗作于诗人初拜相而始行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1069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同年新年,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元日是新一年的开始,在此则象征政治改革的开始。以“元日”为题,昭示诗人对改革极大的自信和决心。元者,始也。来自人之首。“元日”是将时间以空间进行隐喻,将时间作为一条射线,起点便是端点。

    甲骨文:元

    爆竹声中一岁除,| “爆竹声”转喻春节的家家户户的驱鬼迎神活动,是最能代表新年到来的象征符号。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燃草,以辟恶鬼。”但随着大众对雾霾的恐慌,这一民俗正迅速成为历史,在许多城市已经渺无踪迹。“春节联欢晚会”取代爆竹成为新的象征。“爆竹声中”营造了一种普天同庆的情境,同时将读者代入到对春节的记忆和情绪中。“除”字定下基调。孟浩然《岁暮归南山》诗中有“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其中“岁除”即除夕。此诗中“一岁”比“岁除”更紧密,“一岁除”指上一年的逝去,但“岁除”本身的意象在句中依旧模糊存在,可以在潜意识中协助读者构建除夕开始守夜到元日的文本世界。

    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古俗,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岁旦饮酒”条云:“今人无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屠苏,酒名,也作“酴酥”、“屠酥”。“入”将屠苏酒隐喻为容器,春风之暖如物般融于其中。这涉及到屠苏酒的制作,其本身是一种药酒,相传为汉末华佗所创,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则春风之暖便如同这些中药。当代人无法理解的是,饮此酒是从年幼者开始,与常例的老者先饮次序相反。而此句中正是突显的这个反常顺序。正应了“老者失时”之说,隐喻旧政的保守。春风隐喻来自神宗的支持。春节*俗众多,诗人挑屠苏入诗,确有所指。

    千门万户曈曈日,| 前两句都是在送旧,此句转而迎新。守岁送旧之后开始迎接初升的太阳。“瞳瞳”指日出光亮的样子。千门万户转喻整个北宋朝廷上下;“日”隐喻新政带来的国家的希望。

    总把新桃换旧符。| 合句。在宋朝时,春联已经普遍替代了桃木版画,但诗中依旧用桃符来称呼,因“桃符”可拆为“新桃”和“旧符”,形成新(政)旧(政)交换的象征。“总”字突显一种政治发展的规律,政治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因陈守旧的政治不可能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诗人对此深信不疑。

    桃符: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俗于农历元日,用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避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

    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作于1073年,其二为: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苏轼曾反对新政的一些措施,因此在政治上遭受*打压,不过王安石和苏轼虽是政敌,但也惺惺相惜。此诗包含《元日》中的所有意象,算是对王安石《元日》的回应吧。

    [阅读全文]...

2022-03-20 21:15:45
  • 元日王安石_元日古诗

  •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赏析:

      这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1-24 19:49:06
  • 古诗元日王安石拼音版

  • 诗人
  • 古诗元日王安石拼音版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夜思古诗的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yuán rì

      元 日

      wáng ān shí

      王 安 石

      bào zhú shēng zhōng yī suì chú,chūn fēng sòng nuǎn rù tú sū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qiān mén wàn hù tóng tóng rì,zǒng bǎ xīn táo huàn jìu fú

      千 门 万 户 曈 曈 日,总 把 新 桃 换 旧 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王安石简介:

      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临川的军guan家庭,自幼天资聪明,喜好读书,有着过目不忘,下笔片刻即可成文的能力。王安石幼时经常因父亲工作变动,而云游四海。1037年,王安石在京城与曾巩相识,向欧阳修引荐了王安石。公元1042年,王安石考中了进士,出任为淮南节度判官。

      当任期满时,王安石拒绝了进入馆阁的机会,到鄞县担任知县。在任上,王安石励精图治,兴修水利,置办学院,政绩颇佳。1051年,王安石拒绝了越级升官的机会,后被欧阳修举荐为谏官,也被王安石推辞。1058年,王安石写了一份主张变法的内容,递交给了宋仁宗。

      当时宋仁宗并没有采纳,直到1070年,王安石担任了宰相,才正式开始了变法运动。可惜,变法运动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反对。改革派与保守派两方,为了自己的利益,围绕变法展开了激烈的争辩。1074年,王安石被罢相,主持的变法运动正式结束。

      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登基。王安石因变法失败,遭到了保守派打压,多年来的政治诉求得不到实施,在生活中郁郁不得志。1086年,时年66岁的王安石病逝,被追赠为太傅,谥号为文。

    [阅读全文]...

2022-05-22 20:37:25
  • 王安石春节古诗《元日》

  • 春节
  •   的《元日》诗中一片新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

      结“总把新挑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2] ,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55]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56-57]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阅读全文]...

2022-06-15 13:51:28
  • 元日宋王安石的诗意

  • 诗意,诗人
  • 元日宋王安石的诗意

      《元日》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一起看看元日宋王安石的诗意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元日宋王安石的诗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意: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全诗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原文: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鉴赏: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拓展内容:《元日》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阅读全文]...

2022-02-04 09:37:08
  • 王安石元日赏析(元日古诗的意思翻译)

  •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爆竹声中一岁除

    桃符

    喵一下,题目“元日”,即“初始之日”。一般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那一天。

    大概是公元1069年,48岁的王安石,被宋神宗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主持变法。同年春节,王安石联想到变法即将带来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一句中,爆竹,是指古人过年时烧的竹子,可以发出爆裂的响声,算是纯天然无污染的鞭炮。现在过年城里禁放鞭炮,不知是否可以烧几根竹子来返璞归真一下?除,意思是逝去,消失。屠苏,指屠苏酒,就是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也是纯天然的著名药酒,要是流传至今,倒是可以和劲酒、竹叶青一较高下。这一句是说,在将*黎明的时候,家家户户传来一阵又一阵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旧的一年不知不觉已经逝去。和暖的春风似乎将初春的温暖送进屠苏酒中,供人们欢乐地畅饮。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曈曈”一词,特指日出时太阳光亮而温暖的样子,如今却不常用了,拿来起名字倒是不错。新桃和旧符,要连起来看,就是指新桃符和旧桃符,因为字数所限,“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却也增添了一些奇趣。古时候过年,人们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压邪,算是春联和门画都有了吧。这一句的意思是,千家万户在初升的太阳照耀下,显得光亮而温暖,各家门上的旧桃符总是都被取下,换上了新桃符,在朝阳中熠熠生辉。

    放鞭炮,喝春酒,挂春联,跟现在也差不多。这么说,要是穿越回去过春节,倒是也能跟上节奏。

    新年新气象,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在诗中显示了一种含而不露的自信和明朗。要是学了地理,他或许就会知道,明年其实只是地球又多转了一圈,历史的循环也不是轻易能够打破的。在后面的变法中,也许他就能更加稳重一些。

    [阅读全文]...

2022-01-26 23:08:34
  • 古诗元日王安石的诗(元日古诗全文意思)

  •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发起和领导了著名的“熙宁变法”,为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衰败局势,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改革虽然未能成功,但虽败犹荣载入了史册。

    与此同时,王安石也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散文简洁精悍,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他的诗歌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丰神远韵,被称为“王荆公体”。

    王安石

    在王安石的诗作中,《元日》是比较著名且流传很广的一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七言绝句诗,大概创作于1069年的除夕。反映了王安石被宋神宗授予变法改革大权后,精神抖擞跃跃欲试的兴奋心情。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等外族的不断侵扰,接受了王安石提出的治国之道:效法尧舜,简明法制。同时, 宋神宗授予王安石“同中书门下*章事”之职,其位等同于宰相。

    王安石与宋神宗

    于是,一向以忧国忧民为己任,怀揣复苏大宋王朝雄心壮志的王安石,开始了自己的变法图强举措——熙宁变法,制定了一系列变法条文。

    1069年的除夕,改革变法开始的前夜,按耐不住激动心情的王安石,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从明面字意上看去,是一首欢快地迎接新年的诗。

    第一句描写爆竹声中,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来临了——除旧迎新之时,万众期盼美好未来。

    至于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解释,多数人都认为是百姓迎着春风举家畅饮“屠苏酒”。我去查了“屠苏”这个词儿,原来有四种解释:1.古代一种酒名,常在农历正月初一饮用。2.一种草(药)。3.*屋,茅庵。4.帽名。有檐,形状似屋。

    对照这首诗上下文,除了“屠苏酒”这个含义外,我以为把屠苏理解为“*屋,茅庵”更好。春风送暖进入茅屋,比春风送暖时人们喝屠苏酒,似乎更合理。

    至于后两句很好理解,描述了人们迎着日出在门上贴桃符的场景。曈曈——日出时的光亮。千门万户都在迎接灿烂的朝阳。人们拿着崭新的桃符换下去年的旧符。桃符——古时挂在大门上的两块桃木板或纸,上面画着或写着两个门神,用于避邪。后来逐渐演变为春联。

    写下这首诗的王安石,此刻的心情绝不仅仅限于迎接新年。

    在王安石的心中,自己筹划已久的改革变法大计就要开始了!改革变法,意味着宋朝的一切就要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除去一切旧的规矩和*俗、以及阻碍社会发展的条条框框,让历史展开新的一页。改革变法如同初升的朝阳,温暖着千家万户,给万民带来利益和福音。

    这才是王安石写这首诗的初衷。

    王安石

    接下来的熙宁三年(1070年),他在全国范围大规模推行新法: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等。 熙宁四年(1071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只可惜,王安石的改革变法,因为某些方面确实不合时宜,更因为朝中各种因此利益受损的旧势力拼命反对打压,最终失败了。

    往事逾千年。

    无论如何,王安石的这首诗,描写了宋朝人迎接新年的热闹场景。其文字功力相当精准,画面感十分强烈,语调押韵朗朗上口,让人读来倍感亲切,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阅读全文]...

2021-12-12 15:53:23
  • 王安石 《元日》

  •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阅读全文]...

2022-06-13 06:29:53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 句子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 语录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 说说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 名言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 诗词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 祝福
王安石的元日古诗的背景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