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春怨古诗

关于王昌龄的春怨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王昌龄的春怨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王昌龄的春怨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王昌龄的春怨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98) 语录(4) 说说(5) 名言(2) 诗词(1k+) 祝福(3) 心语(101)

  • 王昌龄《西*怨》

  • 西*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

      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

      朦胧树色隐昭阳。

      王昌龄诗鉴赏

      “西宫夜静百花香”,诗的首句点明季节,点明时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它是为了反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作者的构思和用词是极其精细的。诗人不写花的颜色,只写花的香气,因为一般说来,在夜色覆盖下,令人陶醉的不是色而是香,更何况从下面一句看,诗中人此时在珠帘未卷的室内,触发她的春怨的就只可能是随风飘来的阵阵花香了。

      一般来说,在百花开放的时节,在如此迷人的夜晚,一个妙龄的少女,既然还没有就寝,就该到院中去观赏了,但她却为什么一直把自己关在室内呢?或许是她并不知道户外景色这般美好,或许是有意逃避,为怕恼人的春色勾起自己心事。可是,偏偏有花香透帘而入,引起了她的兴致。诗的第二句“欲卷珠帘春恨长”,正是写她动念后的内心活动。此刻,她虽然无心出户,倒也曾想把珠帘卷起遥望一番,但这里只说“欲卷”,看来并没有真的去卷。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为什么欲卷而终于不卷呢?原因是: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当然不必再去添加烦恼了。

      但如此良宵,美景当前,闷坐在重帘之内,又会感到时光难熬,愁恨难遣。诗的第三句“斜抱云和深见月”,就是描写诗中人决心不卷珠帘而又百无聊赖之余的举动和情态。她拿起乐器,想以音乐打发时间、排遣愁恨。可是,欲弹又止,并没有真的去弹奏,只是把它斜抱在胸前,凝望着夜空暗自出神罢了。这一“斜抱云和”的描写,正如谭元春在《唐诗归》中所说,“以态则至媚,以情则至苦”.

      诗的末句“朦胧树色隐昭阳”,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这一句,既是以景结情,又是景中见情。句中特别值得玩味的是点出了皇帝所在的昭阳宫。它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本来就很远,更何况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有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而已。

      这是透过一层、深入一步的写法,写诗中人想将怨情倾注向昭阳宫,而这个昭阳宫却望都望不见,这就更加说明了她的处境之可怜。

      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

      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王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说:“王龙标七言绝句,自是唐人《骚》语,深情苦恨,襞责重重,使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这首《西*怨》是当之无愧的。

    [阅读全文]...

2022-03-31 21:32:46
  • 王昌龄:闺怨

  •   《闺怨》

      作者: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

      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

      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

      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赏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无余。

    [阅读全文]...

2022-01-29 20:36:44
  • 王昌龄的古诗

  •   1、《悲哉行》  勿听白头吟,人间易忧怨。  若非沧浪子,安得从所愿。  北上太行山,临风阅吹万。  长云数千里,倏忽还肤寸。  观其微灭时,精意莫能论。  百年不容息,是处生意蔓。  始悟海上人,辞君永飞遁。

      2、《听弹风入松赠杨补阙》  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  弦悲与林寂,清景不可度。  寥落幽居心,飕飗青松树。  松风吹草白,溪水寒日暮。  声意去复还,九变待一顾。  空山多雨雪,独立君始悟。

      3、《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渔舟,桌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乘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4、《秋山寄陈谠言》  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  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  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  黄虫初悲鸣,玄鸟去我梁。  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  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

      5、《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汝山方联延,伊水才明灭。  遥见入楚云,又此空馆月。  纷然驰梦想,不谓远离别。  京邑多欢娱,衡湘暂沿越。  明湖春草遍,秋桂白花发。  岂唯长思君,日夕在魏阙。

      6、《酬鸿胪裴主簿雨后北楼见赠》  暮霞照新晴,归云犹相逐。  有怀晨昏暇,想见登眺目。  问礼侍彤襜,题诗访茅屋。  高楼多古今,陈事满陵谷。  地久微子封,台馀孝王筑。  裴回顾霄汉,豁达俯川陆。  远水对孤城,长天向乔木。  公门何清静,列戟森已肃。  不叹携手稀,常思着鞭速。  终当拂羽翰,轻举随鸿鹄。

      7、《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鞍马上东门,裴回入孤舟。  贤豪相追送,即桌千里流。  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  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  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  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  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8、《别刘谞》  天地寒更雨,苍茫楚城阴。  一尊广陵酒,十载衡阳心。  倚仗不可料,悲欢岂易寻。  相逢成远别,后会何如今。  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行当务功业,策马何骎骎。

      9、《岳阳别李十六越宾》  相逢楚水寒,舟在洞庭驿。  具陈江波事,不异沦弃迹。  杉上秋雨声,悲切蒹葭夕。  弹琴收馀响,来送千里客。  *明孤帆心,岁晚济代策。  时在身未充,潇湘不盈画。  湖小洲渚联,澹淡烟景碧。  鱼鳖自有性,龟龙无能易。  谴黜同所安,风土任所适。  闭门观玄化,携手遗损益。

      10、《留别岑参兄弟》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  副职守兹县,东南桌孤舟。  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  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  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  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  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  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  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  日西石门峤,月吐金陵洲。  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

      11、《独游》  林卧情每闲,独游景常晏。  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  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悟彼飞有适,知此罹忧患。  放之清冷泉,因得省疏慢。  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  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

      12、《香积寺礼拜万回*等二圣僧塔》  真无御化来,借有乘化归。  如彼双塔内,孰能知是非。  愚也骇苍生,圣哉为帝师。  当为时世出,不由天地资。  万回主此方,*等性无违。  今我一礼心,亿劫同不移。  肃肃松柏下,诸天来有时。

      13、《诸官游招隐寺》  山馆人已空,青萝换风雨。  自从永明世,月向龙宫吐。  凿井长幽泉,白云今如古。  应真坐松柏,锡杖挂窗户。  口云七十馀,能救诸有苦。  回指岩树花,如闻道场鼓。  金色身坏灭,真如性无主。  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谁取。

      14、《灞上闲居》  鸿都有归客,偃卧滋阳村。  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  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  廓落时得意,怀哉莫与言。  庭前有孤鹤,欲啄常翩翻。  为我衔素书,吊彼颜与原。  二君既不朽,所以慰其魂。

      15、《风凉原上作》  阴岑宿云归,烟雾湿松柏。  风凄日初晓,下岭望川泽。  远山无晦明,秋水千里白。  佳气盘未央,圣人在凝碧。  关门阻天下,信是帝王宅。  海内方晏然,庙堂有奇策。  时贞守全运,罢去游说客。  予忝兰台人,幽寻免贻责。

      16、《江上闻笛》  横笛怨江月,扁舟何处寻。  声长楚山外,曲绕胡关深。  相去万馀里,遥传此夜心。  寥寥浦溆寒,响尽惟幽林。  不知谁家子,复奏邯郸音。  水客皆拥桌,空霜遂盈襟。  羸马望北走,迁人悲越吟。  何当边草白,旌节陇城阴。

      17、《赵十四兄见访》  客来舒长簟,开阁延清风。  但有无弦琴,共君尽尊中。  晚来常读易,顷者欲还嵩。  世事何须道,黄精且养蒙。  嵇康殊寡识,张翰独知终。  忽忆鲈鱼□,扁舟往江东。

      18、《过华阴》  云起太华山,云山互明灭。  东峰始含景,了了见松雪。  羁人感幽栖,窅映转奇绝。  欣然忘所疲,永望吟不辍。  信宿百馀里,出关玩新月。  何意昨来心,遇物遂迁别。  人生屡如此,何以肆愉悦。

      19、《途中作》  游人愁岁晏,早起遵王畿。  坠叶吹未晓,疏林月微微。  惊禽栖不定,寒兽相因依。  叹此霜露下,复闻鸿雁飞。  渺然江南意,惜与中途违。  羁旅悲壮发,别离念征衣。  永图岂劳止,明节期所归。  宁厌楚山曲,无人长掩扉。

      20、《山行入泾州》  倦此山路长,停骖问宾御。  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  徙倚望长风,滔滔引归虑。  微雨随云收,蒙蒙傍山去。  西临有边邑,北走尽亭戍。  泾水横白烟,州城隐寒树。  所嗟异风俗,已自少情趣。  岂伊怀土多,触目忻所遇。

    [阅读全文]...

2022-02-05 07:16:24
  • 王昌龄《长信怨》

  • 长信怨

      奉帚*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注解

      1、奉帚句:意为清早殿门一开,就捧着扫帚在打扫。

      2、团扇:相传班婕妤曾作《团扇苻》。

      3、日影:这里也指皇帝的恩意。

      译文

      清晨金殿初开,就拿着扫帚扫殿堂;

      姑且手执团扇徘徊度日,消磨时光。

      即使颜白如玉,还不如丑陋的寒鸦;

      它飞还昭阳殿,还带君王的日影来。

      赏析

      这首宫怨诗是借咏汉班婕妤而慨叹宫女失宠之怨的。婕妤初受汉成帝宠幸,后来成帝偏幸赵飞燕妹妹,她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诗的首句即写供奉太后之事;二句写婕妤曾作“团扇诗”《怨歌行》,自比扇子,恐怕秋凉被弃箧中;三、四句写虽颜美如玉,失宠之后却不如丑陋的乌鸦。以颜色比颜色,虽不同伦类,却显得奇特精巧,写出宫女失宠之后,对其同类的嫉羡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4-25 19:15:23
  • 王昌龄《闺怨》

  •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赏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无余。

    [阅读全文]...

2022-07-08 00:25:12
  • 王昌龄:长信怨

  •   《长信怨》

      作者:王昌龄

      奉帚*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注释:

      1、奉帚句:意为清早殿门一开,就捧着扫帚在打扫。

      2、团扇:相传班婕妤曾作《团扇苻》。

      3、日影:这里也指皇帝的恩意。

      译文:

      清晨金殿初开,

      就拿着扫帚扫殿堂;

      姑且手执团扇徘徊度日,

      消磨时光。

      即使颜白如玉,

      还不如丑陋的寒鸦;

      它飞还昭阳殿,

      还带君王的日影来。

      赏析:

      这首宫怨诗是借咏汉班婕妤而慨叹宫女失宠之怨的。婕妤初受汉成帝宠幸,后来成帝偏幸赵飞燕妹妹,她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诗的首句即写供奉太后之事;二句写婕妤曾作“团扇诗”《怨歌行》,自比扇子,恐怕秋凉被弃箧中;三、四句写虽颜美如玉,失宠之后却不如丑陋的乌鸦。以颜色比颜色,虽不同伦类,却显得奇特精巧,写出宫女失宠之后,对其同类的嫉羡之情。

    [阅读全文]...

2022-06-19 13:28:43
  • 从军行王昌龄古诗翻译

  • 从军行王昌龄古诗翻译

      从军行是我们中学生必背古诗词之一,对于我们提高学*成绩有很大帮助。下面小编带来的是从军行王昌龄古诗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人的队伍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乍看之下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其实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会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作者简介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阅读全文]...

2022-07-25 10:30:26
  •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古诗

  •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古诗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其二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二)(1)

      琵琶起舞换新声(2),总是关山旧别情(3)。

      撩乱边愁听不尽(4),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2)新声:新的歌曲。

      (3)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4)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白话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其二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这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个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这首诗前面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个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面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这首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阅读全文]...

2022-02-02 13:44:05
  • 王昌龄的送别诗

  • 送别
  •   1、《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送窦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荧荧望一舟。

      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掉。

      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

      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别秦楚深,江中秋云起。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张四》

      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

      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

      8、《送胡大》

      荆门不堪别,况乃潇湘秋。

      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阅读全文]...

2022-01-28 11:09:04
  • 泛舟古诗王昌龄拼音74句

  • 经典
  •   原文:

      古别离

      作者: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

      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

      断肠春色在江南。

      古离别拼音:

      qíngyānmòmòliǔsānsān,

      búnàlíqíngjiǔbànhān。

      gèngbǎyùbiānyúnwàizhǐ,

      duànchángchūnsèzàijiāngnán。

      古离别翻译:

      晴空云淡柳*如烟,

      别情难遣散饮酒丰酣。

      手拿着玉鞭指向云外,

      使人断肠是明媚江南。

      古离别字词解释:

      ⑴毵(sān)毵:柳枝浓密下垂的样子。一作“鬖(sān)鬖”。

      ⑵不那离情酒半酣(hān):为了排遣离情而饮酒到了半醉。不那,无可奈何的意思。那,同奈。

      ⑶玉鞭:精美的马鞭。云外:天外。

      ⑷断肠:指因离愁而断肠。

      古离别赏析:

      用美丽的景色与欢快的感情互相衬托,互相点染,这是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韦庄这首诗却不同,诗人别开生面,用美景衬托离愁,用离愁点染美景。把离愁与美景揉和在一起,使其互相作用,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依依,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解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使满眼春光都好象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下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压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刻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三句用“更”字一转,用一“指”字,写出临别时的杨鞭指点动作,使这幅图画更加栩栩如生。四句用“断肠春色在江南”七字,作进一层的抒写,将要云的江南,春天来得更早,春色也就更加动人,它带给行人的不是欢乐,而是更多的因春色而触动的离愁。写到这里,诗意也就自然突现出来了。

      全诗色调鲜明,音节和谐,语言流畅华美,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晚唐写景伤别的作品中是较好的一篇。

      个人评价:

      1、《升庵诗话》:“晴烟漠漠柳毵毵······”韦端己送别诗多佳,经诸家选者不载。

      2、《增订评注唐诗正声》:李云:结有余恨。

      3、《唐诗广选》:高廷礼曰:晚唐绝句兴象不同,而声律亦未远。如韦庄《离别》诸篇,尚有盛唐余韵。

      4、《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扬慎曰:妙品。周珽曰:古色古貌,杂诸王、李,何辨。后二句正是第二句意。与陆鲁望《有别》后联语意相同:陆以留别者言,居人登楼所望,有不堪增愁处;韦以送别者言,行人玉鞭所指,有不胜断肠处。

      5、《唐诗摘钞》:读此益知王昌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倒叙之妙。常建云“即令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与此同意,此作较饶风韵。

      6、《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觉字字有情有味,得盛唐余韵。

      个人资料:

      韦庄(约836—约910),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人,五代前蜀诗人、词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召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掌*,自此终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劝王建称帝,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官终吏部侍郎兼*章事。工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尤工词,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卷,录诗三百一十六首。另有《浣花词》辑本,存词五十五首。

      诗词都很有名,诗方面今传《浣花集》十卷。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阳,著《秦妇吟》。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阅读全文]...

2022-04-10 15:41:49
王昌龄的春怨古诗 - 句子
王昌龄的春怨古诗 - 语录
王昌龄的春怨古诗 - 说说
王昌龄的春怨古诗 - 名言
王昌龄的春怨古诗 - 诗词
王昌龄的春怨古诗 - 祝福
王昌龄的春怨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