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词家的称谓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词家的称谓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词家的称谓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词家的称谓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文学常识:古诗文中的称谓大全
称谓: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古诗,古文中经常出现的人的各种称谓意思往往不同,单个查找又十分费劲,为此,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齐全的称谓文学常识,希望能帮到大家!
人的称谓:
(一) 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 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 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 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 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 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谦称:
1、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敬称:
1、 对帝王:万岁、*、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 对将军:麾下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 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 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驾”。
特殊称谓: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古代称谓大全
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古代称谓大全,欢迎大家参考!
一、人的称谓:
(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谦称:
1、自称:愚、敝、卑、臣、仆
2、帝王自称:孤、寡、朕
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三、敬称:
1、对帝王:万岁、*、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驾”。
四、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文学常识:古诗文中的称谓大全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学常识:古诗文中的称谓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 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 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 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 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 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如岑参:岑嘉州 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1、 自称:愚、敝、卑、臣、仆
2、 帝王自称:孤、寡、朕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6、 其他自谦词:
尊长者自称:在上
晚辈自称:在下
老人自称:老朽、老夫
女子自谦:妾
1、 对帝王:万岁、*、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 对将军:麾下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 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死去的帝王:先帝。
6、 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7、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驾”。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布衣之交:以*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古代对百姓的称谓解说
古代统治者通常称呼普通民众为百姓,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称呼,比如黎民。《礼记·大学》中记载:“保我子孙黎民。”这里的黎民就是百姓的意思。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对百姓的称谓解说,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对百姓的称谓——布衣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本文谈一谈第一个称谓——布衣
布衣”有两个涵义:一指麻布衣服;另一指*民百姓。
布衣一词,源自于古时。古代说的“布”,就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制品。
“治其麻丝,以为布帛。”——《礼记》
用麻织出来的是布,用丝织出来的是帛。
古时*盛产各种麻类,棉花产量曾经甚少,用麻织布历史悠久;古代衣料的'优劣次序是绸缎为首,棉布上乘,麻布是普通之物。
物以稀为贵,那时的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贵的显赫人家才穿得起。南北朝时期,*的棉布是从南洋进口的走俏外国货,普通穷人只能将就着穿麻料衣服!直到元朝时,有名的黄道婆从琼州带回黎族人的纺织技术,种植棉花才渐渐多起来,棉制品才得以逐步取代麻制品。
由于“布衣”长期为百姓和军队所使用,所以就成了普通劳动百姓的代名词。
《战国策燕策》:“人主之爱子也,不如布衣之甚也。非徒不爱子也,又不爱丈夫子独甚。”
《梦溪笔谈》: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 布衣和黔首是战国及秦代对人民的称谓,就是说李斯原先身份卑下,只是个街坊里巷间的普通百姓。
与布衣相关的词语
如:
布衣韦带(韦:熟牛皮。布做的衣服,韦皮做的带子,古代未仕或隐居在野者的粗陋服装,借指贫贱之士)
布衣之交(指贫贱之交;或指显贵与无官职者的交往)
布衣蔬食(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清苦)
以上都是意指*民百姓的贫淡生活。
【拓展】我国古代百姓对帝王的称谓
皇上
皇上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是臣下对皇帝的称呼。西晋文学家陆机在诗作《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中写道:“皇上篡隆,经教弘道”。
陛下
陛下也是一种最常用的称呼,尤其是官员都会这样面对面称皇帝。“陛”字本是宫殿台阶之意。《国策·燕策》中写道:“秦舞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周秦以后,臣子在朝见国君时,常以陛下作为对君王的尊称。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蔡邕在《独断》卷中解释道:汉代天子的正号是“皇帝”,自称“朕”,臣民呼之为“陛下”。
万岁
万岁也是一种常用的称呼之一。因为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称呼万岁。“万岁”一词,原为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是人们在喜庆时所使用的一种欢呼用语。如《战国策·齐策》记冯谖替孟尝君烧掉债券,“名皆呼万岁”。将国君称为“万岁”,大约始于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秦汉以后,臣下觐见国君,都要呼“万岁”。后来,“万岁”一词逐渐演变为对国君的专用称谓。
天子
殷周时期,君主只是称“王”。春秋时期,随着吴楚诸侯国君的相继称王,诸侯便尊称周王为天子,以示区别于其他诸侯王。从此,“天子”便成了君主的一种代称。所谓“天子”,意即“上天之子”、“天之骄子”,他拥有的权力是上天所赋予的。《礼记·曲礼下》写道:“君天下曰太子。”《尚书·洪范》中写道:“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中写道:“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天子用来最高统治者,不光古代可以用,现代也可以的。
圣、*、圣人
圣、*、圣人,也是一种对帝王很普遍的称呼。不过除了称呼帝王之外,还可以称呼一些有优秀品德的人,如孔子就被称为孔圣人。《礼记·大传》中写道:“圣人南面而治天下”。
官、官家
官、官家也是对皇帝的敬称。《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写道:“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
上主
上主,指贤明的君主。这个称呼比较少见。由于皇帝高高在上,故以“上”字代替皇帝。
君主、君王、君人
古代对帝王也称“君主”、“君王”或“君人”,简称作“君”。君字古体从“群”字,意即“群下之所归心也”(《白虎通·号》篇)。君字的本意,说明了国君是从原始的部落群体发展而来的。《汉书·丙吉传》写道:“君为元首”。《说文》解释君字:“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
除了上述列举的称谓之外,还有一些朝代专有的对皇帝的称谓。如:西汉时称皇帝为县官,东汉时称国家。
还有至尊、天王、天辟、人主等尊敬的称呼。当然,也有对皇帝的蔑称,如:天囚。东汉今文经学家何休在《春秋公羊解诂》中写道:“以无为有。”唐朝学者徐彦疏解云:“《公羊》经传本以周王为天囚之义。而公羊说及庄、颜之徒以周王为天囚,故曰以无为有也。”当然,对那些残暴无道的国君,臣民在私下也有一些称谓,如“独夫”、“民贼”等等。
古代的年龄称谓大全
称谓是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古代的年龄称谓,欢迎查看!
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1.初度:生日之时。出自《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也称生日为“初度”,如《元史》“朕初度之日群臣毋贺”。
2.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3.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4.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
5.龆龀:儿童换齿年龄。《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6.垂髫: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儿童或童年。
7.幼学:十岁左右。《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岁日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8.总角: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9.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指儿童。
10.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即指古代女子十二岁开始戴钗梳妆。
11.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12.舞勺之年:男孩子十三到十五岁期间。据《礼记》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勺舞。
13.及笄: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14.志学之年:十五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
15.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16.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到二十岁。原本是古武舞名,后也是成童的代名词。
17.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8.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代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男子满二十岁。
19.结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束发而冠,女子十五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20.弱冠: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经**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也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用于女子。
结拜称谓
桃园三结义结拜(以下称结义),雅称义结金兰,俗称结义、换帖、拜把子等,是汉族民间同年人结为兄弟般关系的一种形式。源于三国时代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生死与共兄弟的故事。后来,人们崇拜、仿效之,即志趣、性格等相*、互相投缘的人,通过一定的形式,结为兄弟姐妹般的关系,生活上互相关心、支持帮助,遇事互相照应。久而久之,遂演变成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礼仪*俗。这是友情的升华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定格,贯穿着儒家“义”的思想,填充于亲情与友情之间,是一种友情升华为亲情的特殊社会人际关系。
结义有规范性的礼仪程序,即以自愿为基础,通过协商、同意,选择吉日良辰,在一个大家都认为较适宜的地方,如祠堂等,上挂关公等神像,下摆三牲祭品,即猪肉、鱼、蛋(按人数计算,每人一粒),以及一只活鸡(男结拜为公鸡,女结拜为雌鸡),一碗红酒和“金兰谱”(也称立誓言,内容附后)。“金兰谱”每人一份,按年龄大小为序写上各人名字,并按手印。仪式开始后,每人拿一炷香和“金兰谱”。然后,把鸡宰了,鸡血滴入红酒中,每人左手中指(女人右手)用针尖刺破,把血也滴入红酒中,搅拌均匀,先洒三滴于地上,最后以年龄大小为序,每人喝一口,剩下的放在关公神像前。这种形式,有的也叫“歃血立盟”。如今一般不提倡这种关系结拜。
结义者不分男女老少,人数无限定,可古代必须是奇数,同年人同性结拜,男的'称兄弟,女的称姐妹,一般青少年时期进行,多为志趣相投或同病相怜或是各有所求。旧社会结拜礼节*俗较多:一是宗亲者不结拜;二是姻亲者不结拜;三是有辈份差别者不结拜;四是八字不合者不结拜;五是破族规者不结拜(以前族内如与别宗族结怨,立誓定规不与某族结好、婚娶等的族规)等。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人们认为只要彼此好相处,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
古代结拜仪式后,参与结拜人之间即以兄弟姐妹称呼,有的在称呼前加“契”、“兰”、“谊”等字,也有俗称为老大、老二、老三……意味着生死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凡遇婚丧喜庆、过年过节等,均以兄弟姐妹关系来往。
这种为互相关爱、支持、帮助的结义形式,随着时间、社会环境和人们思想等因素的变化,其形式、内容、作用也大为不同,构**与人之间密切而复杂的社会关系。行善者,则可成为一个团结向上、对社会进步有益的团体。如1944年*福建省委隐蔽驻扎在水口坂里时,党和游击队领导人与坂里的革命群众歃血为盟。在特殊年代通过这种结义形式,密切党及其游击队同群众的关系,达到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同抗击日寇和反对**派的目的,其意义显而易见。
结义的盟誓是人们实现人生理想的良好初衷,其最后的结果不是都能预期得到的,人的感情也会因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或淡若*常,甚至反目为仇。一旦到了这种地步,结拜的盟誓也就受到破坏,结盟者常常不欢而散。一般情况要终结当时结义之盟,需要以结义时的形式了结。
结拜是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俗,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为兄弟姐妹,因为志趣相投以示亲*的一种方式,也有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姐妹,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结拜称谓(精选430个),希望有所帮助!
1、湮尘双尕
2、绝界双剑
3、绝世双宝
4、雪山双狐
5、此(遇)怪双抗
6、元宵双粒
7、炫灵双果
8、邪风双童
9、教师双喜
10、竹·绕篱双客
11、杉灵双柒
12、献世双宝
13、杀星双亡
14、恫灵双煞
15、恋世双蝶
16、汐灵双祈
17、金童双杰
18、梨绝双影
19、落宵双尘
20、汐夜双漓
21、心灵双潴
22、薇云双悦
23、湘灵双缘
24、鳕尘双塑
25、粉尘双娇
26、天(明)天双休
27、绝尘双煞
28、洛神双雨
29、拒绝双倍
30、银幻双燕
31、斛姝双逸
32、福慧双修
33、一箭双雕
34、名利双收
35、三浴三衅
36、九烈三贞
37、蹄闲三寻
38、一献三酬
39、士别三日
40、两两三三
41、退避三舍
42、五大三粗
43、长年三老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3、《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4、《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6、《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7、《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11、《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唐·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端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12、《竹枝》
田家古诗词鉴赏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田家古诗词鉴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古诗原文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译文翻译
一场微细的春雨百草充满生机,一声隆隆的春雷惊蛰节令来临。
种田人家一年能有几天空闲,田中劳作从惊蛰便开始忙碌起来。
年轻力壮的都去田野耕地,场院又改成菜地也整理出来了。
从田中归来常是太阳落山以后,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
挨饿辛劳农夫们从不叫苦,一场贵如油的春雨降下就使他们充满了喜悦。
粮仓中早已没了往日的存粮,但官府的派差却还无尽无休。
看到农民这样,我这不耕者深感惭愧,我所得的俸禄可都出自这些种田百姓。
注释解释
田家:农民。
卉(huì):草的总称。
惊蛰(zhé):二十四节气之一。
耕种(gēng zhòng):泛指种田的事。
场圃(pǔ):春天用来种菜,秋天打场的地方。
景:日光。
晏(yàn):晚。
犊(dú):小牛。
劬(qú):过分劳苦。
膏(gāo)泽:谓贵如油的春雨。
禀(lǐn):储存谷物的屋舍。
宿储(sù chǔ):隔夜之粮。
徭役(yáo yì):古时官府向人民摊派的无偿劳动。
惭(cán):羞愧。
不耕(gēng)者:做官的人。
禄食(lù shí):俸禄。
闾(lǘ)里:乡里,泛指民间。
创作背景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诗人任滁州刺史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诗文赏析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 “微雨”二字写春雨,用白描手法,没有细密的描绘“微雨”,而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民间传说“惊蛰”这天雷鸣,而万虫惊动,来写春耕之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具体写农夫终日忙碌不休的事情。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点出,“就理”又写出农夫虽忙,但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四句是白描手法,语言简明而无雕饰,自然*淡,极炼如不炼。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诗人在此诗中用通俗易懂的诗句描写了田家的劳碌和辛苦,表达了对其的同情,惭愧官吏的不劳而食。笔法朴实自然,不加渲染夸饰。
田家杂兴(其八)
储光羲①
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
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
夏来菰米②饭,秋至菊花酒。
1、笑语解愁苦
2、恬淡春风
3、风华三生
4、泪花飘漂落
5、仙音惜琴瑟
6、回首闻君叹
7、花香远方
8、提刀拿江山
9、旧夏浅入梦
10、扶苏烟柳处
11、酒醉断人肠
12、风劲角弓鸣
13、弦断谁人听
14、春瘦无人知
15、烟雨风飘渺
16、千人覆清歌
17、欢盏卷卷茉
18、稳握江山权丶
19、回眸丶忆红颜
20、未知中的等待
21、雪落霜如玉
22、清风如橘
23、岁月寄歌
24、悲伤的过去
25、吾王美如画
26、舍身薄凉客
27、问海棠花下
28、西楼酒面垂垂雪
29、朔风吹客衣
30、空城守旧梦
31、泪湿青衫i
32、泡泡历史地
33、君醉相思浓
34、酒醉思红颜
35、风流抱猫人
36、孤忌泪痕
37、相濡以沫 ゝ
38、北城柳絮飘
39、蛰伏半世情
40、墨城烟柳ベ旧人殇
41、执笔丷绘流年
42、蚊子闯天下
43、江畔柳前堤
44、山水不胜色
45、横刀向天笑
46、请君莫相忘
47、暧昧与忧伤
48、一袖南烟顾
49、风舞松林涧
50、清酒洛锦书
51、花酒意正浓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两类。古体诗和*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下面是思念家乡的古诗词,请参考!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阴雨》
唐·白居易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3、《思乡作》
唐·布燮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4、《冬日山居思乡》
唐·*
大野始严凝,云天晓色澄。
树寒稀宿鸟,山迥少来僧。
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5、《云梦故城秋望》
唐·戎昱
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
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
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6、《乡思》
唐·薛涛
峨嵋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
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7、《除夜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8、《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9、《乡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10、《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1、《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古诗词家的称谓
称谓的古诗词
月在古诗词的称谓
古诗词中的称谓
古诗词家的称谓别人家的
古诗词对鸟的称谓
含龄称谓的古诗词
含称谓词的古诗词
古诗词月份的称谓
夫君在古诗词中的称谓
古诗词对星星的称谓
含年龄称谓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对官员的称谓
古诗词生殖器的称谓
古诗词中关于领导的称谓
古诗词中表示墨的称谓
猫的古诗称谓
古时年龄称谓的古诗词
古诗里的称谓
八月份在古诗词里的称谓
酒在古诗中的称谓
古诗词中关于九月份的称谓
古诗中酒的称谓
朋友在古诗的称谓
洋县的古诗称谓
越南的古诗称谓
古诗对妻子的称谓
古诗对黄河的称谓
古诗对爱人的称谓
橙子古诗中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