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写的古诗及注释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白写的古诗及注释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白写的古诗及注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白写的古诗及注释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李白的诗《冤情》译文注释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的诗《冤情》译文注释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译文和注释一】
【注释】
1、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颦蛾眉:皱眉。
【译文】
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
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
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
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怨情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美人卷起珠帘,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
只见玉颜上泪痕斑斑,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谁。
【注释】
⑴卷珠帘:意指其卷帘相望。珠帘:珠串的帷帘。
⑵深坐:长久的坐。颦(pín):皱眉。蛾眉:蚕蛾触须弯而细长,故以称女子之眉。《诗·硕人》:“螓首蛾眉。”
【赏析】这是写弃妇怨情的诗。若说它有所寄托,亦无不可。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解诗人可以自解。
【鉴赏】
五言绝句:语言*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遗”,在理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与现代口头时髦的“美女”很不一样。《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全诗哀婉凄凉,缠绵悱恻。
拓展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李白《上李邕》译文及注释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诗歌很是熟悉吧,诗歌具有语言高度凝练、篇幅短小精悍的特点。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上李邕》译文及注释诗歌,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上李邕》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也,焉知来之不如今也”,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注释
1、上:呈上。
2、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
3、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4、假令:假使,即使。
5、簸却:激起。
6、沧溟:大海。
7、恒:常常。
8、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9、余:我。
10、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11、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年间诏尊孔子为宣父。
12、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作品赏析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诗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在此诗中,他以“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自比,这只大鹏即使是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这只大鸟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时人”.“殊调”,与后面的“大言”同义,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人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诏尊孔子为宣父”(《新唐书·礼乐志》)。丈夫,对男子尊称,此指李邕。《论语·子罕》中说:“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又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对于这样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与之抗礼,足见青年李白的气识和胆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权贵,*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李白的送别诗及注释
1.《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李白的送别诗就是赠给他的。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2.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2、海楼:海市蜃楼。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3.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4.李白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3、兹:现在。4、班:分别。
5.李白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②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贵州锦屏县,现保存有龙标书院,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④杨花:柳絮。⑤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⑥五溪: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⑦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贵州的夜郎(在今贵州西部地区)。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⑧闻:听说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在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最新一次修葺黄鹤楼,峻工于1985年。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之:到达。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顺流向下而行。 4、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5、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6、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 7、辞:辞别。
李白将进酒原文及注释
将进酒约作于唐天宝11年(公元752年),即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的第二次漫游时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将进酒原文及注释,欢迎大家参考!
将进酒
年代:【唐】 作者:【李白】体裁:【乐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原文赏析翻译全文解析
李白将进酒赏析【简析】:
《将进酒》属汉乐府《鼓吹曲·铙歌》旧题,内容多写宴饮游乐。诗中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数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注释】
天上来:这是一种浪漫主义写法,极言黄河源头之高远。
高堂明镜悲白发:对着大厅里的镜子悲叹白发的迅速增加。高堂明镜,挂在大厅里的明亮的镜子。
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即酒杯。金,修饰语,并非确指。
烹羊宰牛:意思是丰盛的酒宴。语本曹植《箜篌引》:“中厨办丰膳,烹羊宰肥牛。”
会须:应该。
岑夫子:即岑勋。
丹丘生:即元丹丘,当时的隐士。
将进酒:请快快喝酒。将,请。
钟鼓馔(zhuàn)玉:古时候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饮**美如玉,这里指富贵豪华生活。钟鼓,鸣钟击鼓作乐。馔玉,精美如玉的食物。
寂寞:这里是被世人冷落的意思。
饮者:指不慕富贵,只以饮酒为乐的人。
陈王昔时宴*乐(lè),斗酒十千恣(zì)欢谑(xuè):陈王过去在*乐观宴请宾客,一斗酒十千金,尽情欢乐戏谑。此处借用曹植《名都篇》“归来宴*乐,美酒斗十千”句。陈王,即曹植,因封于陈(今河南淮阳一带),死后谥“思”,世称陈王或陈思王。宴,举行宴会。*乐,观名,汉明帝所建,在洛阳西门外。恣,放纵,没有拘束。谑,玩笑。
何为:为什么。
径须沽(ɡū)取:只管买来。径须,只管。沽,买。
五花马、千金裘:毛色为五花纹的良马和价值千金的皮袄,都是很贵重的物品。
将出:拿着去,拿出去。
与尔同消万古愁:和你们一起用酒来消散这千年万载也消散不尽的深广愁情。
【古诗今译】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大海,永远不会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之上对着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樽美酒白白地对着明月。既然老天造就了我们这些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应该干他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快喝酒,不要停。我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陈王曹植过去曾在*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散这千年万载也消散不尽的愁情。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认为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秋,当时李白应邀至嵩山元丹丘隐居之处,岑勋当时也在那里,三人置酒高会,*间李白写了此诗。郁贤皓《李白集》认为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前后。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此诗于天宝十一载(752年)。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诗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诗人在政治上被排挤,受打击,理想不能实现,常常借饮酒来发泄胸中的郁积。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以抒发满腔不*之气。
作者简介
李白像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奔亡道中五首》全诗注释赏析
《奔亡道中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五首诗描写了安史之乱中人们流离失所的惨状,同时抒写了作者自身的处境和感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奔亡道中》全诗注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奔亡道中五首
【其一】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其二】
亭伯去安在⑶?李陵降未归⑷。
愁容受海色,短服改胡衣。
【其三】
谈笑三军却⑸,交游七贵疏。
仍留一只箭,未射鲁连书⑹。
【其四】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⑺?
洛阳为易水⑻,嵩岳是燕山⑼。
俗变羌胡语,人多沙塞颜。
申包惟恸哭,七日鬓毛斑⑽。
【其五】
森森望湖水⑾,青青芦叶齐。
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
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
谁忍子规鸟⑿,连声向我啼。
注释译文:
⑴《唐书·地理志》:伊州伊吾县,在大碛外,南去玉门关八百里,东去阳关二千七百三十里,有折罗漫山,亦曰天山。《苏武诗》:“食雪天山*,思归海路长。”盖以天山为匈奴地耳,其实苏武啮雪及牧羊之处,不在天山也。
⑵《史记》:汉灭项籍,汉王立为皇帝,田横惧诛,与其徒属五百余人入海,居岛中。韦昭曰:海中山曰岛。《正义》曰:按海州东海县有岛山,去岸八十里。
⑶《后汉书》:崔骃,字亭伯,为窦宪主簿,出为长岑长,自以远去,不得意,遂不之官而归。
⑷《汉书》:李陵败降匈奴,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至,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皆侍坐。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博饮,两人皆胡服椎结。《梦溪笔谈》:窄袖短衣,长靿靴,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靴,便于涉草。
⑸左太冲诗:“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⑹《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齐田单攻聊城岁馀,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於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⑺函谷,关名。《后汉书》:班超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帝乃征超还。章怀太子注:玉门关,属敦煌郡,今沙州也。去长安三千六百里,关在敦煌县西北。
⑻《通志·地理略》:洛水,出商州上洛县,经虢州、河南入河。《史记正义》:易水出易州易县,东流过幽州归义县,东与滹沱河合。
⑼《通志·地理略》:中岳嵩山,在河南告成县。《隋书》:渔阳郡无终县有燕山。《太*御览》:《隋图经》云,燕山,在易县东南七十里。
⑽《左传》:吴入郢,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秦伯使辞焉,曰:“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⑾《广韵》:“森,大水也。”
⑿子规,即杜鹃鸟,鸣声哀苦,若云“不如归去”,远客闻之,心为凄恻。
原诗是一首五绝,是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二月永王李?兵败以后,李白在逃亡到彭泽的旅途中所作。一说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李白曾北去梁园探亲,适逢安史乱起,匆忙南奔途中所作。
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
这两句是说,万重关塞都已阻断,归路难行,不知何日才能归家。反映了诗人当时的痛苦处境,气氛沉郁,心境悲怨。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没有想到安禄山会叛乱,军事上毫无准备,当叛乱的战鼓震动大明宫的时候,他才匆忙布置防御。一时间大唐王朝狼烟四起,战火弥漫,百姓逃亡,生灵涂炭。此时,怀有安邦治国之志的李白希望自己能向皇帝献上灭胡之计,拯救危亡的局面,于是携妻子宗氏奔赴长安,同时派门人武谔奔赴东鲁照顾自己的子女。在北行的途中,李白写下《奔亡道中五首》,记录了人们在战争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的哀痛及自身的处境。
鉴赏:
这五首诗是后人研究“安史之乱”爆发前后李白行踪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这些诗中,李白先后引用涉及苏武、田横、崔骃、李陵、鲁仲连等很多历史人物的典故,诉说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战争场景,表达了自己遭逢国家变乱之时的思想情感。
当时,唐朝的守城将士战死的战死,投降的投降。李白像当年被困匈奴的苏武、被困海岛的田横一样,也被困在沦陷区内。他与妻子不得不换上胡人的衣装,趁着茫茫的月色,冒着生命危险奔赴长安。他奔走的方向与众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虽然自己所面临的情势万分危急,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到达长安,觐见玄宗,献上自己的灭敌大计。战国时燕将据守齐国聊城,齐国攻克不下,齐人鲁仲连射一箭书信入聊城,燕将见信之后自杀,聊城不攻自破。李白将自己比做鲁仲连,认为自己尚有救国良策,希望能够为玄宗所用。但是,还没等李白到达长安,战争形势已经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从这组诗的第四首来看,李白的立足点在函谷关内(西),诗的意思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都被安史乱军占领,所以洛阳之水、嵩山如同边疆的易水、燕山。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劝说玄宗抗击叛军,可是此时函谷关以东尽为敌军所得,形势万分危急。李白不得不从华山经商洛大道转道江南,又经溧阳、杭州、金陵,隐居庐山屏风叠,静观形势的变化。从诗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跟从永王,是因为想效法申包胥恸哭乞师,以救国家之难。
【拓展】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赏析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故人:老朋友。黄鹤楼:在武昌黄鹤矶上,故名。
2、烟花:泛指春天的景色。
3、碧空:蓝天。二句意谓:帆影在蓝天的背景中渐去渐远,终于消失,只有长江水向着东方的天际滚滚流去。
赏析: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出蜀不久、新婚之际,正当意气风发的时候。孟浩然虽然年长十多岁,诗名已天下皆闻,却给李白留下了“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的潇洒印象。这两个爱游山川、风流似神仙的诗人交往,想来也充满游山玩水的轻松愉快感。此诗便是明证。烟花三月,春光明媚,孟浩然要去那江南最繁华的扬州,李白为他送行。船行已远,诗人犹自注目,直到天际已无帆影,只剩滔滔江水。诗为送别之作,但语言轻捷明快,意境阔大开朗,不但没有伤感之情,在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之中,更洋溢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即使如末二句所表露的惜别之感,亦与通常送别诗的悲苦忧愁绝不同调。浪漫的诗人,将一腔友情化进满地烟花,一江碧水,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所谓水**融,物我莫辨。
全诗意思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⑴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诗文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拓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整体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李白心里对这次离别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李商隐的秋月中,有他一生,永恒的思念
“若是晓珠终有定,一生长对水晶盘。”摘自李商隐《碧城三首》
实际上李商隐,写月亮的诗不计其数,往往藏在诗中的意境里,但凡经他的手,月亮和月色都显出别样的光彩。“沧海月明珠有泪”就这七个字就可以浩瀚深入成无尽深邃壮阔的画面,在留下来的400多首诗里,他至少有100多句,都带有月字,而每一句几乎都可以扩展成一幅画面。
但我今天是来解读他有确切标榜的写秋月的诗。也就是说以月亮为主题,一整首诗都是关于月亮的。这简直是大餐,看看诗人对秋月到底有怎样的情怀?
”池上与桥边,难忘复可怜。帘开最明夜,簟卷已凉天。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李商隐《月》
这实际是写初秋的月亮。这个时候处在夏季和秋季交替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晚上在户外活动,看到月光如水。那么你会问我,你怎么确定这是写的初秋的月亮呢?我不但能够确定是初秋,我还知道日子,这是写的7月15号的月亮。
就是站在初秋的庭院里,庭院里有小桥流水,一轮圆月从树间升起来,月亮圆润皎洁,非常可爱,又是成双照在水上,李商隐用了“难忘又可怜”五个字。他从前是见过这样的月亮的,所以叫难忘,他勾起了回忆的种种甜蜜和酸楚,甚至他自己也带一点蒙娜丽莎的笑容。这个”可怜“在上一次是用在什么时候?是碧城三首“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莲叶正田田。”这得是他和碧城仙女约会的那种百感交集,那时正是初夏,在黄昏,玉阳山上的荷花池,正无边无际开放,良辰美景,都是情生意动的注脚。
但这次他又用了“可怜”,这初秋的月亮让他回味着温度未散的爱情,还有玉阳山仿佛的月色吧。
“帘开最明月,簟卷已凉天。”
有人会说,这肯定是写的八月十五的月亮,但是八月十五的月亮已经是深秋,李商隐特地的说这是*子刚刚卷起的秋天,所以能够确定是七月十五中元夜的月亮。在唐朝,中元节是盛大的道教和皇家祈福的日子,鬼节是后来朝代民间流行添加的,中元节在唐朝有满满仙气,所以,对于有道仙情怀的李商隐来讲,中元节的月亮才是最大最明的。显然他现在已经不在玉阳山上,但中元节的月亮仍旧给他带来无尽记忆的回味。
“流处水花急,吐时云叶鲜。”
前一句是写的月色,照在潺潺溪水上,月光和水花交射的美,非常有动态感。那水花仿佛是因为月光的参与,特别的兴奋,从而有一种拟人的动态美。
后一句是写月亮从云层后面出来,仿佛是从口中流泻出的清光,让晚上的树叶敷上新鲜的光彩。这一句动中有静。
“姮娥无粉黛,只是逞婵娟。”
这个中间有两层意思,一种是指月光素净皎洁,没有丝毫粉黛气,却清光自然流泻,别有一种清丽出尘之美。第二种意思,是代表月亮的嫦娥显示自己的才华,她有本事将最美的月光散播到人间。
但是这个中间很有意思,这个要强的仙女再和谁斗呢,要像谁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呢?
但是这首诗写得美,因为写出了中元夜的月亮,仙气而泼辣,仿佛那水声是月光的声音,如同仙女银铃般的笑声。
李商隐的这首月亮和月光,就像森林仙境。初秋时节,冷暖宜人,月亮是嫦娥仙子的斗法。
但这里面并不是静止的,仿佛神话的美还有隐约的情节。他是在怀念那个面容圣洁而俏皮的仙姑吧,带着一点旖旎和不出口的欢喜。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娥素女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又一个月明之夜来临,李商隐惯用的技巧就是他不点明时间。但是在中国的农历上已经标注,寒露时节,大雁南飞。这个时候正是中秋,这才是写的八月十五的月亮。
李商隐为什么要独自的在高楼上去过八月十五?这其实和他颠沛的生*是相关的,他短短46岁的生涯里,有30多年都是奔波在外面,他在外面过中秋的次数,大过了团圆。但是李商隐的中秋节没有写团圆,却写的是嫦娥。
而且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李商隐的月亮几乎都是写的嫦娥和仙女,在这个团圆之日,他应该写相思和柔情啊,无论对爱情还是对家庭。
但是李商隐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幅画面,他站在百尺高楼之上,有秋天南行的大雁留下凄厉的回声。他站在最高的楼上看月亮。
那如霜的月亮挂在天中,仿佛可以看到广寒宫清冷的桂树。如此霜雪一样的月光里,他想象是青娥素女在月宫中寂寞斗法,将最皎洁最霜雪的月色洒向人间。
其实冷的不是嫦娥,是李商隐。在最靠*月亮的地方,他写下自己的冷,但是没有丝毫可怜自己的意思。是因为他知道,还有人比他冷,比他更不自由。
那个修道的仙女,在一场恋爱之后,两个人的生活并没有交集,她仍旧是被禁锢在道观中,空有美貌和青春的道姑,他仍旧是红尘颠沛的男人。彼此的相思相望,只存在心情和灵魂空间,不再有现实的归宿。但他还是用最冷的笔,写下最冷的他和她。她和一切被接受修道命运的宫女一样,广寒宫是她的宿命。守望她,也是他的宿命。无需质疑,她和他是有过约定的,每个月圆之夜,必是相思的日子。
”草下阴虫叶上霜,朱栏迢递压湖光。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
这是哪一年的秋月?李商隐在湖边望月,浩大的湖水边是迢递的朱红的栏杆。这是他的碧水青天,但他马上想到了另外一个人。还有一个人是真正的如在广寒宫,那就是他的爱人。
他能够想象她无望的在修道的场所,看见这清冷月光的感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极其仙美,却总会有最脆弱的时候,最断肠的日子。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他虽然是如此冷峻地写着嫦娥,但是他应该知道,一个人道路的选择可能并非由已。嫦娥固然是为了长生不老而死,但是没有任何婚姻自由和人生权利的宫女做道姑,在生存和爱情间,任何人的选择都是倍感艰难的吧。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李商隐《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这一首诗历来被认为是破解李商隐感情的一个钥匙。又一个月明之夜,李商隐为什么要寄诗和信给宋华阳姊妹?可见他之前是寄过信的。这只能说在通信并不发达的唐朝,李商隐用这种方式维持着和心爱女子的联系。
这一封看起来可以公开的信,是说我离开了你们,那美丽的玉阳山,美丽的道观,锁着美丽的你们。而我本来是可以和你们在一起,欣赏这无边圣洁的月色的。
但是这封信暴露了李商隐所爱的人就在她们中间。他用这种方式告诉她,他一直牵挂她,在每个月明之夜。
”过水穿楼触处明,*带树远含清。
初生欲缺虚惆怅,未必圆时即有情。“李商隐《月》
这首诗通常会作为谜面,来打月亮。说月亮过水穿楼,说月宫*带树,说它缺的时候,非常的让人惆怅,可是它圆的时候,也未必是它有感情,它只是冷冷的照着人间,看着人间因它而起的悲欢离合。
虽然李商隐早年有过学道的经历,道家的典籍和神话传说,没有人写得比李商隐更加的深邃,但是李商隐是非常冷静的一个人,他并不相信有什么长生不老的神仙之术,而道家用于迷惑世人的月亮,被时间证明那不过是个没有感情的乐观存在。这首诗不仅质疑了月亮传说的真实性,也带着个人的悲伤。
至少李商隐的爱是锁在了没有感情的道教里。这里虽然没有写嫦娥,但是李商隐的每首月亮里,都有他爱人的身影和往事的余味。
有人说李商隐是不是一厢情愿?爱上了道姑,成为永恒的朱砂痣和白月光。但是我相信支持李商隐走下去的,并非是他的幻想,而是这个女子曾经给过李商隐真实的支撑,哪怕是他们婚姻无望分手之后。虽然通信和联系很难,当我相信李商隐和这位道姑之间,是保持的相当长时间的联系的。
这一首写冬天的月亮的诗词里,我看到了答案。
1、《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3、《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咏苎萝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7、《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8、《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9、《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9、《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10、《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1、《送友人下蜀》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
12、《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1、《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5、《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7、《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9、《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0、《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1、《独坐敬亭山》
合沓牵数峰,奔地镇*楚。
中间最高顶,髣髴接天语。
12、《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3、《短歌行》
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
苍穹浩茫茫,万劫太极长。
麻姑垂两鬓,一半已成霜。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
李白写的古诗及注释
李白的古诗带注释
雨的古诗李峤注释
白鹭古诗的注释
白居易古诗的注释
白云泉古诗的注释
古诗葵的注释
白居易的古诗夏日的注释
作者李峤写的古诗风的注释
古诗马的注释
月的古诗及注释
古诗里的注释
注释喜的古诗
风的古诗注释
月古诗的注释
古诗的释义就是注释吗
白鹭鸶古诗的注释与诗意
春的古诗注释
冬的古诗注释
咏蝶的古诗注释
古诗元夕的注释
冬柳古诗的注释
古诗将母的注释
滞雨古诗的注释
元夕古诗的注释
带注释的长古诗
蒹葭古诗的注释
古诗带注释的诗
春庄古诗的注释
牧竖古诗的注释
海的古诗100首
葫芦的谐音古诗词
写一个关于老师的古诗
夸女人漂亮的经典古诗
关于古诗与青春的宣传语对偶
形容夏季结束的古诗
关于读书为乐的古诗
对人表示钦佩的古诗词
满墙山水的古诗
三更灯的古诗
桓公十五年的古诗
关于月亮的思念亲人古诗词
含受的古诗
描写秋音的古诗
有问号的古诗词
描写冬天下雨的古诗大全
涵盖的古诗
国庆亲人去世的古诗
雨水为财的古诗
带过蝶蜂字的古诗
古诗村晚改编成四百多字的短文
霸气的战争古诗
仿写秋风吹的古诗
我的假期生活古诗
有关婚礼的五字古诗
关于生辰的祝福古诗词
歌颂植物的古诗
运用想象的手法写一个古诗
古诗春天田野里的景象
古诗是关于鸟的
描写夏的30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