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栖霞寺的古诗

关于关于栖霞寺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关于栖霞寺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关于栖霞寺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关于栖霞寺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1)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74) 诗词(65) 祝福(1k+) 心语(52)

  • 描写栖霞山的诗句

  • 描写栖霞山的诗句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描写栖霞山的`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首)

      枫林又挟小乘风,焰叶层层上故峰。

      聚散云天横雁字,轮回石窟响霜钟。

      青衫并峙千岩秀,秋兴*分半岭红。

      握手名山相一笑,白云仍在故人胸。

      (第二首)

      漫山枫叶欲燃时,呼伴悠游几欲痴。

      明镜湖边枝照影,碧云亭外鸟吟诗。

      秋风挥洒青春态,朗日烘托烈焰姿。

      回首三番归步缓,恰如醉饮酒千卮!

      (第三首)

      枫林裹挟小乘风,焰叶层层上故峰。

      失落云天横雁字,久违石窟响霜种。

      青衫并峙千岩秀,秋兴*分半岭红。

      不是名山囚隐客,浣花一剑与谁锋。

      (第四首)

      久别金陵第一山,重登暗喜识苍颜。

      雄峰挺秀披红帔,野涧藏幽挂碧环。

      石径僧归松菊静,莲塘客去鱼虾闲。

      征途不惧凡躯老,百丈悬崖取次攀。

      (第五首)

      摄山红叶艳如珠,古寺唐碑纪佛儒。

      银杏栾桐陪涧石,修篁乌桕遇丛途。

      始皇雄视临江处,枫岭欣闻涌浪舻。

      林壑深秋云栈道,抚琅络绎隐身躯。

      (第六首)

      坡底孤村且住家,不闻喧闹远浮华。

      树围屋后藏啼鸟,菜种门前当养花。

      偶过*林寻洛水,时登高岭赏烟霞。

      随身薄技堪糊口,野味清蔬茉莉茶。

      (第七首)

      竟是荡然唯帝家,不曾庙宇失豪华。

      诚非枫叶荣华物,却胜牡丹富贵花。

      紫气莫求单笼阁,红云但见共栖霞。

      山高路陡泉无觅,记得下回自备茶。

    [阅读全文]...

2022-04-30 20:18:49
  • 栖霞山导游词

  • 写作
  • 栖霞山导游词(精选5篇)

      作为一位出色的导游人员,往往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栖霞山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0公里处,山呈伞形。因山中产“滋润摄(养)生”的草药,又名摄山。南朝建栖霞寺于此,山又以寺名改称栖霞山。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4米,卓立天外,又名凤翔峰;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称作虎山。

      栖霞山驰名江南,不仅因为有一座栖霞寺,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塔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层林尽染,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公元620年,隋文帝将“舍利”(佛骨)分送全国八十三州建塔收藏,指定“先往蒋州栖霞寺”。栖霞寺在唐初更名为功德寺,扩建殿宇49所,成为东南巨刹,与山东长清灵岩寺、湖北荆州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此后,该寺几经兴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20年)重建。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

      明征君碑在栖霞寺门前北侧,是南京地区惟一的一块唐碑。此碑是为纪念栖霞寺的创始人明僧绍而刻制的,明征君是对明僧绍的尊称。明僧绍,字承烈,号栖霞,*原人(今属山东),南朝刘宋元嘉期间(424~453年)曾中举。他隐居在摄山20余年,宋、齐两朝皇帝曾几次下诏,征他入朝作官,他坚辞不受,人们称其为“征君”。由于他甘心隐居,所以人们又称他为“隐君”。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明僧绍建“栖霞精舍”于此,后舍宅为寺,发展成栖霞寺。

      明僧绍的五世孙明崇俨,因擅长方士之术,受到唐高宗的宠信,为他的先祖争取到一方御碑,名为“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碑阴镌刻“栖霞”两个大字,相传是唐高宗李治亲笔。碑的全文2376字,叙述了刘宋时期明僧绍信佛教,隐居栖霞,皇帝征召他为国子监祭酒等官时,他都婉言谢绝的故事。碑文是行书体,笔力遒劲,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写。高正臣早年练*羲之书法,后来又吸收了唐初褚遂良的书法,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书法艺术上具有较高的造诣。此碑高4.23米、宽1.31米、厚0.37米,虽经风雨侵蚀,但保存较好,是研究我国唐代历史和文学书法艺术的珍贵实物之一。

      在栖霞山凤翔峰的西南麓,有著名的千佛岩。南齐永明七年(4*),明僧绍之子与法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佛窟。三圣像在西岩壁上,其正中无量寿佛像高10.83米,两侧为各高约10米的观音、势至两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是千佛岩中最大的造像。

      相传梁大同六年(540年)千佛岩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千佛岩上下呈五级,层次分明,佛龛大者数丈,小者盈寸,共有佛龛250座,摩崖造像500座,号称千佛。

      栖霞山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风景名胜栖霞山驰名江南,因为不仅有一座栖霞寺,更有南朝石刻千佛岩和隋朝名胜舍利塔,还因为它山深林茂,泉清石峻,景色令人陶醉,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民间素有“春牛首、秋栖霞”。

      山西侧称枫岭,有成片的枫树,深秋的栖霞,红叶如火,象征全家红红火火,登高远望,甚为壮观,景色十分迷人。栖霞山风景区的第一景是明镜湖,有“彩虹明镜”碑立于湖边,它位于栖霞寺大门西面,面积约3000*方米,是清乾隆年间兴建的',湖中有湖心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向东有月牙池,向前就来到栖霞寺大门。栖霞山还有若干自然奇观,饶有情趣。如栖霞寺东北,*山头的南坡上有一处青灰岩石,表面呈波浪状,人称“迭浪岩”,十分罕见。此外还有“青锋剑”、“天开岩”、“一线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观。

      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在爱情不顺后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暮春独自来到栖霞山下,在一座寂静的道观里,出家为道士。栖霞丹枫堪称金陵一绝,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栖霞山上郁郁葱葱,林深谷幽,更兼漫山遍植树十种红叶树种,有枫香、红枫、鸡爪槭、羽毛枫、三角枫、黄连木等,每到深秋时节,枫叶如丹,层林尽染,宛如堆锦散绮,又如火染血涌,殷红夺目,历来便有“秋栖霞”之誉,有诗曰“万树霜枫赤似霞,三峰高处夕阳斜,摄山秋色年年好,惹得人称二月花”。深秋时节,枫红如火,层林尽染,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俗。南京栖霞山与北京香山、湖南岳麓山、苏州天*山并称为*四大赏红胜地。最佳旅游时间栖霞山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均气温介于13~16℃,春秋两季较适宜旅游。秋天看枫叶,栖霞山为*四大赏叶胜地之一。

      “金陵名蓝三,牛首以山名,弘济以水名,兼山水之胜者,莫如栖霞”。栖霞山古称摄山,因山中盛产中草药,可以滋养摄生,故名。栖霞山位于南京东北郊十八公里处,山有三峰,中峰最高,名三茅宫,又称凤翔峰,最高峰等,海拔286米;东峰绵延向东形似卧龙,名龙山;西峰突兀江边,状如伏虎,名虎山。栖霞山外形似伞,因此古时又称为伞山。至于“栖霞”名之由来,至少有两种说法:一是山以寺名,二是因山中漫山红叶,每当深秋时,犹如晚霞栖落,蔚蔚壮观。现栖霞山为我国五大红叶观赏风景区之一。

      古人云,“会游游栖霞,不会游游天下”。可见栖霞山独具魅力,首先栖霞山兼山水之胜,被乾隆皇帝誉为“第一金陵明秀山”,且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其次,栖霞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被专家称为浓缩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是南京六朝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见证地。第三,栖霞山(古称摄山),自古以来以盛产中草药而闻名于世,在我国中草药资源宝库中独树一帜,葛玄、葛洪、李时珍等名人曾多次来栖霞山。第四,对于国内外地质、地理工作者而言,栖霞山富有地质之胜,栖霞山是我国东半部地质情况中南方类型的“模特儿”,现在国际地质学界还把一些地层名字冠以“栖霞”二字,此外,栖霞山还盛产金、银、锰、锌等矿产。第五,就自然景观而言,独特的山峦奇石,二涧四泉,加之春桃花、秋红叶,确实为一引人入胜的风景名胜地。

      乾隆皇帝与栖霞山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除了第一次外,后五次他都来过栖霞山,并在栖霞山行宫前后驻跸四十五天,描写栖霞山各名胜的诗有120首,匾联44副,佛赞一篇,对其偏爱的栖霞十景,行宫、彩虹明镜、紫峰阁、玲峰池、万松山房、珍珠泉、德云庵、叠浪岩、幽居庵、天开岩,不仅写出许多赞美的诗联,而且并画下这个十景当时的盛况。乾隆皇帝第一次来栖霞山就写下了赞誉栖霞山美景的诗《游栖霞山》,“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画屏云庵紫峰阁,乳窦春淙白鹿泉,梵业镌碑尚隋代,净因舍宅自齐贤,更谁凿壁名纱帽,只恐*原意未然”。

      哼哈殿

      哼哈殿位于景区主入口,于2001年9月15日建成。一般寺庙都设有三个门,亦称“山门”,象征解脱人生、痛苦的入口。殿内两侧通常供奉两尊金刚神像,威武骠悍、露牙睁目,就是“哼哈二将”。他们的俗名一个叫郑伦,一个叫陈奇。郑伦是商纣王的督粮大将,他只要用鼻子一哼,便能使人魂飞魄散,因得名“哼将”;陈奇原也是商朝的督粮官,他张嘴一哈,黄气喷出,嗅者当场丧命,二人一个哼鼻,一个哈气,各显神威,故称哼哈二将。

      “彩虹明镜”与月牙池

      过了哼哈殿可见一个小巧的明镜湖,真象是透明的玻璃镶嵌在绿色的地毯上,当湖水盈盈之时,可见寺门及两侧岗丘前的古枫绿树倒映水中,涟猗骤起,波光浮动,山林古寺就象映在银幕上,景色比岸上更胜三分,即所谓“彩虹明镜”为栖霞之一景也。

      鼓楼

      明镜湖向前数步,可见钟鼓楼,栖霞鼓楼沿古寺主建筑中轴线与钟楼完全对称,而建筑结构、尺寸、材料、色调、外形与钟楼保持一致,形成南有千禧钟,北有太*鼓之完臻格局,钟楼之声更添古刹之庄严,实乃太*盛世之殊胜因缘也。大鼓腰直径二点五米,鼓面直径二点一米,厚一点八米,重约四百公斤。

      钟楼

      栖霞山钟楼建于1999年12月,“钟楼”二字出自于著名书法家林散之之手,楼下供地藏王菩萨,佛教中认为他是地狱中的神,钟声响起时能解脱罪恶的灵魂,楼上的千禧大钟总重量为9.6吨,每年新年来临人们在此举行敲钟活动以祈祷来年*安幸福。

      寂然法师像

      在钟楼后方竖有一寂然法师像,寂然法师弱冠之年出家于寿圣寺,一九二一年来栖霞奉事剃度师振禅和尚,法师悉心照料体事入微,若舜和尚深为感动,遂请法师担任监院。

      一九三七年,南京沦陷,日军烧杀奸淫,暴行肆虐,寂然法师留守栖霞,得大本、志开二位法师建议与协助,以大慈悲之心,于寺中设佛教难民收容所达四月之久,救护难民二万三千余人,并掩护抗战将领安全脱险。为赈济难民,又设法四处告贷募化。一九三九年秋终因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壮年早逝。

      法师一生,爱国护教、济世救民,实为佛门楷模。

      白莲池

      钟鼓楼向前数步为白莲池,呈半月形,故名月牙池,供游人或佛门信徒放生之用,俗名放生池,沿池的汉白玉栏杆,雕刻水禽花卉,颇有艺术情味。关于放生池的由来,尚有典故可寻,这里从颜真卿说起,南北朝时佛教在*进入盛期,梁武帝萧衍是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佛门天子,是一个以佛化治国的皇帝,在位时极为倡导佛教,主张天下僧民皆吃素食,但他借皇帝权威,自作“断酒肉文”,强令各地寺院执行,从此形成了*佛教素食的制度。放生池的设置亦在此时。素食与放生是一脉相通的。

      二亿年前的碑材——明征君碑

      栖霞寺山门广场左侧即是栖霞一宝明征君碑,明征君碑是唐代高宗皇帝李治在上元三年4月25日(公元676年)为纪念明征君(明僧绍)将自己的宅第捐献给佛门,创建栖霞寺而立,至今有1300多年,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出自唐初著名书法家高正臣手笔,笔法俊逸清秀,刚柔有致,可见当时风格特点,碑面除碑额篆书“明征君碑”四字外(四字为王知敬手书)均为行书,共二千三百七十六字,现尚存二千三百六十三字,仅缺十三字,字迹清晰可辨、碑阴有“栖霞”两个大字,据传为高宗亲笔。其字体历来有两种说法,其一,笔力遒劲,雄浑;其二,字体并无遒劲,潇洒之感,倒有柔弱疲软之貌,如果说字如其人,那它不正是李治自身的写照么!要不然他的*怎么会落到武则天的手中去呢?此碑也是南京地区保存得最完美的唐代碑刻,在全国现存唐碑中,是极罕见的珍品。

      栖霞寺历代僧人都称碑材为“梅花石”。现此碑经古生物专家考证,属于沉积岩类的“海百合茎石灰岩”,朵朵梅花是海百合茎等动物化石,全碑正面约有海百合动物化石2万2千多个,距今已有2亿零5百多万年。具有这么多可见的动物化石制成碑的如此大块的标本,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是罕见的,因此,栖霞山的明征君碑不仅是文物古迹之珍品,而且也是地质界收藏的化石标本之珍品。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唐代时称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余间,规模很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20年)重建,现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摄翠楼、藏经楼等,为南京地区最大的寺庙。

      千佛岩在凤翔峰西南麓。闻名遐迩的“东飞天”就在中102号佛龛中。南齐永明七年(4*),明僧绍之子与智度禅师合作开凿三圣像以纪念明僧绍。梁大同六年(540年)三圣像佛龛上出现佛光,惊动齐梁贵族,于是纷纷前来凿石造像,从南朝齐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484-520年)逐渐开凿而成。又据传,栖霞寺创建人僧绍曾梦见西岩壁上有如来佛光,于是立志在此凿造佛像。

      他病故后,其子在南齐永明二年(484年)开始与僧智度禅师在西壁上凿佛龛,镌刻了三尊佛像,这三佛合称“西方三圣”,该殿也称“三圣殿”。所有佛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室。佛像始有515尊,分凿于294个佛龛中,望之如峰房鸽舍,号称千佛崖。

      山门东侧,为元代所遗存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通高3.5米,宽1.15米,碑额“洛京白马寺祖庭记”八字为篆书。此碑立于元代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由元代华严名僧仲华文才撰文,内有“上梦金人,自西飞至,身光炜,以迟旦告所梦于臣下”,“遣遵偕郎中蔡音、秦景等十八人,西访至天竺,遇沙门迦摄摩腾、竺法兰”等句子,碑文称白马寺为“祖庭”和“释源”,并说“释源居中天,权舆佛法之地”,实为“腾、兰二神僧开教之绪”。仲华文才后来到了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台山,成为五台山名刹佑国寺的开山第一代主持。这篇碑文,应是他卓锡白马寺时所撰。碑文楷书,字体潇洒工整,丰神秀骨,实为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珍品。因此碑不曾留下书丹者姓名,碑文毕竟出自谁手,遂成一桩悬案。但字体为“赵体”。

    [阅读全文]...

2022-02-12 13:26:59
  • 描写栖霞山的诗句集锦

  •   (第一首)

      枫林又挟小乘风,焰叶层层上故峰。

      聚散云天横雁字,轮回石窟响霜钟。

      青衫并峙千岩秀,秋兴*分半岭红。

      握手名山相一笑,白云仍在故人胸。

      (第二首)

      漫山枫叶欲燃时,呼伴悠游几欲痴。

      明镜湖边枝照影,碧云亭外鸟吟诗。

      秋风挥洒青春态,朗日烘托烈焰姿。

      回首三番归步缓,恰如醉饮酒千卮!

      (第三首)

      枫林裹挟小乘风,焰叶层层上故峰。

      失落云天横雁字,久违石窟响霜种。

      青衫并峙千岩秀,秋兴*分半岭红。

      不是名山囚隐客,浣花一剑与谁锋。

      (第四首)

      久别金陵第一山,重登暗喜识苍颜。

      雄峰挺秀披红帔,野涧藏幽挂碧环。

      石径僧归松菊静,莲塘客去鱼虾闲。

      征途不惧凡躯老,百丈悬崖取次攀。

      (第五首)

      摄山红叶艳如珠,古寺唐碑纪佛儒。

      银杏栾桐陪涧石,修篁乌桕遇丛途。

      始皇雄视临江处,枫岭欣闻涌浪舻。

      林壑深秋云栈道,抚琅络绎隐身躯。

      (第六首)

      坡底孤村且住家,不闻喧闹远浮华。

      树围屋后藏啼鸟,菜种门前当养花。

      偶过*林寻洛水,时登高岭赏烟霞。

      随身薄技堪糊口,野味清蔬茉莉茶。

      (第七首)

      竟是荡然唯帝家,不曾庙宇失豪华。

      诚非枫叶荣华物,却胜牡丹富贵花。

      紫气莫求单笼阁,红云但见共栖霞。

      山高路陡泉无觅,记得下回自备茶。

    [阅读全文]...

2022-04-13 08:21:39
  • 栖霞公主是哪个朝代

  • 公主,语文
  • 栖霞公主是哪个朝代

      对于栖霞公主,有兴趣的可以来了解一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栖霞公主相关内容,欢迎各位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栖霞公主是哪个朝代?

      栖霞公主(1571年-1572年)为明朝人,名朱尧,明朝公主,明穆宗幼女(第七女),母淑妃秦氏。

      隆庆五年七月生,隆庆六年九月夭折,年仅一岁。隆庆六年(1572年)十二月九日葬于金山之原。

      《明史》失载这位公主的传记,野史《宛署杂记》载之,墓志出土后得为确证。

      *公主制度介绍

      先秦

      黄帝时代至商朝为止,有关于君王女儿的封号及制度皆不明。周朝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周王室为姬姓,因此周天子之女被称作王姬,但这不是正式的封号,仅是称谓,因为其他和周室同姓的诸侯国,亦称女子为某姬。

      周天子嫁女,并不亲自主婚,王姬的婚礼由姬姓诸侯中的公、侯,如鲁、晋等国国君主持婚仪;《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此乃后世公主的词源。之后东周战国时期,诸侯之女称公主(亦称君主),但周天子之女仍称王姬。秦灭周后,王姬之名遂废。

      秦朝

      秦国时延续周朝风俗,女子皆称姓;而由于秦国王族为嬴姓,因此秦国女子称为“某嬴”,如怀嬴、文嬴等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后,对于君王之女的称呼或封号不详,但北宋司马光所编写的《资治通鉴》中,称秦始皇之女为公主。

      两汉

      西汉初期,皇女和宗女的册封、晋封、待遇逐渐形成制度,皇女称公主,诸王之女称翁主(或称王主)。同时,由于史料的缺乏,对公主的境遇很难有全面的了解。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皇后吕雉的女儿被称为鲁元公主。“鲁元”二字做何解,未有定论。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秩律》有“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主家丞秩各三百石”的记载,整理小组认为是“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公】主”(李公主、申徒公主、荣公主、傅公主)。有认为她们分别是李姓、申徒姓、荣姓、傅姓的刘邦或汉惠帝刘盈姬妾所生的女儿。这是以“从母姓”的`方式,对公主进行区分。但此时,如何册封公主,仍不可知。公主的食邑又称汤沐邑。鲁元公主的食邑有数城,她的异母长兄齐王刘肥的封地则有七十余城,两者相距甚远。

      到了汉文帝时,史书对皇女有更多的记载,亦可知此后对公主的册封已较为规范。从汉文帝嫡长女刘嫖起,公主的封号通常是“某某公主”,“某某”即“某某县”,可能是她们食邑所在的县,这体现了正式的册封程序。以刘嫖为例,她的封号是馆陶公主,馆陶即馆陶县。汉文帝时,刘嫖为公主。在其兄汉景帝登基后,则为长公主。到了她的侄子汉武帝时,又晋大长公主。但由于史料缺乏,仅知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或大长公主,是否形成定制则不得而知。此时,公主的丈夫大多是列侯,因此公主会随丈夫的封号改称。如汉景帝女儿阳信公主,在下嫁*阳侯曹时后又称*阳公主。同时,由于公主非世袭的爵位,因此会有相同封号的公主。如两位不同时代的馆陶公主——刘嫖和刘施。有时,她们的封号也会与列侯重复,如阳信公主和阳信侯刘中意。

      王莽建新朝后,改公主为室主,并封嫡长女孝*皇后为黄皇室主,但王莽另两女王晔、王捷,则依序被封为睦脩任、睦逮任。

      东汉以后,翁主一号不复见。东汉皇女以县名为封号,称县公主,仪服同列侯,诸王之女以乡、亭之名为封号,称乡公主或亭公主。 此外,和西汉相同,诸公主中有尊宠者,可加号为长公主,仪服相当于各刘姓藩王。

      三国

      三国时期,由于《三国志》仅有人物纪传而无志书、体制等记载,史料缺损严重,未能确定各国体制。

      曹魏大致沿用东汉仪制,如有*原懿公主、德阳乡主、长乐亭主、升迁亭公主等等。东吴公主则冠以夫姓称呼,如吴大帝孙权的长女孙鲁班、三女孙鲁育分别冠以夫姓全姓和朱姓,分别称为“全公主”和“朱公主”,没有汤沐邑。蜀汉则无相关记载。

      三国的皇女或皇姊妹未必全部皆封公主,如魏文帝曹丕三位曾为汉献帝刘协后妃的妹妹曹宪、曹节、曹华,在曹丕称帝、刘协降为山阳公后,只封为山阳公夫人。孙权两位姐姐以及妹妹孙夫人皆没有被封为公主的纪录。

      晋朝

      帝女仍称公主,但改以郡名为封号,称郡公主;诸王之女封县公主。

      南北朝

      多有宗女封为皇女者,如北魏和南陈就曾封宗女为公主,以郡名或县名为封号。

      隋朝

      帝姑母成大长公主,帝姐妹为长公主,帝女为郡公主如乐*公主兰陵公主是以郡名为封号,亲王女封县公主如丰宁公主 大宁公主 永丰公主用县名为封号。

      唐

      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姊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皇太子之女封郡主,亲王女封县主。

      宋朝

      帝姑祖母为两国大长公主、帝姑母为大长公主、帝姐妹为长公主、帝女为公主,皆以美名二字为封号,婚后改以国名为封号。

      北宋宋徽宗于政和三年(1113年),应大臣蔡京之奏,仿周朝制度改公主号为帝姬,同时将封号从国名改为喻意吉祥的嘉名,如柔福帝姬,并改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北宋亡后,帝姬、宗姬、族姬等号遂废。

      金朝

      皇女为县公主,并以县名为封号,如东汉故事。亲王女为县主,但不得称县公主。

      元朝

      元朝时期,皇女、诸王之女皆称公主。

      明朝

      明朝皇帝姑母为大长公主,皇帝姐妹为长公主,皇帝之女为公主,其夫婿为驸马都尉;亲王之女为郡主,郡王之女为县主,郡王孙女为郡君,曾孙女为县君,玄孙女为乡君,其夫婿皆为仪宾。

      清朝

      后金时期,朝仪粗备,皇女与宗女皆称为格格。自清太宗一朝开始,改皇女为公主。清朝初期仍有部分生母地位较低的皇女被封为县君、乡君,甚至有皇女直到死去未曾得任何封号,是制度不严谨的结果。清世祖入顺治皇帝关后,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制订皇女、宗女封号:嫡出皇女为固伦公主,庶出皇女为和硕公主:格格分为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五等;不在五等之内的为宗女。

    [阅读全文]...

2022-03-09 12:27:13
  • 大林寺桃花古诗

  • 桃花
  •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注释:

      1、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附*。

      2、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

      3、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

      4、尽:指花凋谢了。

      5、山寺:指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6、长恨:常常怨恨。

      7、春归:春天回去了。

      8、觅:寻找。

      9、不知:岂料、想不到。

      10、转:反。

      11、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12、始:开始。

      译文:

      四月,*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但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开始盛放。

      我常常为春天的逝去,为其无处寻觅而伤感,

      此时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赏析:

      这首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启人深思,惹人喜爱,是唐人绝句中又一珍品。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这首诗前两句讲四月春末在山寺见到桃花,后两句再表达诗人在山寺遇到春天的喜悦心情。透露了诗人对宁静、和谐、清新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林寺所在地,地势较高、气候寒冷,一般地方桃花在早春二月开放,四月凋谢,这里却到四月才盛开。诗人说“春归无觅处”、“转入此中来”,多么风趣!春天哪有脚步?怎会转移呀?这是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是他惊讶、喜悦心情的自然流露。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阅读全文]...

2022-07-21 18:18:24
  • 古诗大林寺桃花

  • 桃花
  • 古诗大林寺桃花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大林寺桃花,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能流利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学*《大林寺桃花》

      1.出示古诗,师范读

      2.简介白居易,背诵白居易的古诗

      3.小组学*

      (1)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理解诗意

      4.大组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农历四月,庐山脚下落红满地,浓绿深深——温柔的春天悄悄地离去了。我登上香炉峰顶的大林寺,那巍峨庄严的寺墙内,竟然会有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那灼灼似火的花朵映衬着杏电影的院墙,荡漾着浓浓的春意。我正在感叹归去的春天无处可寻,想不到可爱的春天,却调皮地东躲*,偷偷地跑到这深山的古寺中来了!

      (3)齐读古诗

      5.试背诵

      二.学*《稻田》

      1.出示古诗,师范读

      2.小组学*

      (1)读通全诗,读得正确

      (2)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春天的江南水乡,充满了绿色的盎然生机。碧绿的春水涨满了春前的池塘,极目望去,田野上肥壮的稻秧无边无际地向天边延伸,仿佛与低垂的云脚连成了一片。更有那浑身洁白、宛如片片雪白的鹭鸶,破云如雾,来到了精美无比的画屏般的江南水乡嬉戏飞翔。

      (3)齐读古诗

      4.背诵古诗

      大林寺桃花作与白居易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年四十六。也是白居易的名诗之一。

      大林寺桃花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拼音

      dà lín sì táo huā

      rén jiān sì yuè fāng fēi jìn ,shān sì táo huā shǐ shèng kāi 。

      zhǎng hèn chūn guī wú mì chù ,bú zhī zhuǎn rù cǐ zhōng lái 。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阅读全文]...

2022-07-30 11:12:46
  • 诗名含有寺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寺字的诗词

  • 登宝意寺上方旧游(寺在武功,曾居此寺)

    韦应物〔唐代〕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谢寺双桧(扬州法云寺谢镇西宅,古桧存焉)

    刘禹锡〔唐代〕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晚依禅客当金殿,

    初对将军映画旗。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游青龙寺赠崔大补阙(寺在京城南门之东)

    韩愈〔唐代〕

    秋灰初吹季月管,日出卯南晖景短。友生招我佛寺行,

    正值万株红叶满。光华闪壁见神鬼,赫赫炎官张火伞。

    然云烧树火实骈,金乌下啄赪虬卵。魂翻眼倒忘处所,

    赤气冲融无间断。有如流传上古时,九轮照烛乾坤旱。

    二三道士*其间,灵液屡进玻黎碗。忽惊颜色变韶稚,

    却信灵仙非怪诞。桃源迷路竟茫茫,枣下悲歌徒纂纂。

    前年岭隅乡思发,踯躅成山开不算。去岁羁帆湘水明,

    霜枫千里随归伴。猿呼鼯啸鹧鸪啼,恻耳酸肠难濯浣。

    思君携手安能得,今者相从敢辞懒。由来钝騃寡参寻,

    况是儒官饱闲散。惟君与我同怀抱,锄去陵谷置*坦。

    年少得途未要忙,时清谏疏尤宜罕。何人有酒身无事,

    谁家多竹门可款。须知节候即风寒,幸及亭午犹妍暖。

    南山逼冬转清瘦,刻画圭角出崖窾.当忧复被冰雪埋,

    汲汲来窥戒迟缓。

    题精舍寺(一作酬王季友秋夜宿露台寺见寄)

    郎士元〔唐代〕

    石林精舍武溪东,夜扣禅关谒远公。月在上方诸品静,

    僧持半偈万缘空。秋山竟日闻猿啸,落木寒泉听不穷。

    惟有双峰最高顶,此心期与故人同。

    登禅定寺阁(一作登总持寺阁)

    宋之问〔唐代〕

    梵宇出三天,登临望八川。开襟坐霄汉,挥手拂云烟。

    函谷青山外,昆池落日边。东京杨柳陌,少别已经年。

    游长安诸寺联句。永安坊永寿寺。闲中好

    段成式〔唐代〕

    闲中好,尽日松为侣。此趣人不知,轻风度僧语。 ——郑符

    闲中好,尘务不萦心。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 ——段成式

    闲中好,幽磬度声迟。卷上论题肇,画中僧姓支。 ——张希复

    题宣州开元寺(寺置于东晋时)

    杜牧〔唐代〕

    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亡国去如鸿,遗寺藏烟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阁,白鸟两相语。溪声入僧梦,月色晖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阑有今古。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武丘寺路(去年重开寺路桃李莲荷约种数千株)

    白居易〔唐代〕

    自开山寺路,水陆往来频。银勒牵骄马,花船载丽人。

    芰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湖堤上,长留一道春。

    登南神光寺塔院(一本题作登南台僧寺)

    韩偓〔唐代〕

    [阅读全文]...

2022-07-28 16:43:42
  • 题扬州禅智寺古诗翻译(题扬州禅智寺古诗赏析)

  • 历来写景的各种方式方法,如正侧写法,点面写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这些都是文学基本常识,我们这里就不作普及了。

    我们找一首写景色的诗,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完成写景这个工作的,同时也对比着找一下为什么我们今天很难写出唐诗味道的原因。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唐诗,仄起不入韵,押*水韵“十一尤”部,第三句和第七句都使用了“鲤鱼翻波”的变格。这些我们前面都讲过,我们这里主要聊景色描写,就不做*仄详析,有需求的可以去看本人其他关于*仄的文章。

    至于修辞手法从古到今都差不多,这里默认大家都知道对比、重复、比喻、夸张之类的写作技巧,我们只看唐诗如何展开写景。

    标题《提扬州禅智寺》点名了地理位置,这就在扬州城外禅智寺写的诗。

    首联“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两句从环境写起,顺便交代时令。“雨过一蝉噪,”是什么意思?刚刚雨停,就有一只蝉聒噪起来了。注意为什么是“一”蝉?蝉鸣的时候不都是很多一起吗?这说明天已经凉了,进入了秋天。而一个“噪”字则反衬出寺庙里原本的幽深、清净。这正是“鸟鸣山更幽”的味道。“飘萧松桂秋。”飘萧是松、桂树叶旋转萧条下落,“秋”字则点明季节。

    这一联通过杜牧对几个意象的选择,我们立刻接触到了他当时的心情——正如秋天般萧瑟冷清,略带一丝丝的烦恼。

    我们在创作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来没有为写景而写景的诗,所有的诗词创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抒发诗人的感情和意气。“诗言志”,即便是写景诗,背后一定有感情支撑,哪怕就是因为我们看到了特别美的景色,想记录下来,那也是因为景色引发了我们创作的冲动,要表现我们当时的快乐——那么我们在意象选择上,自然就会选择那些让我们开心的东西。

    而杜牧这首诗一开篇就定下了清冷、幽寂的主色调。就好像咱们的照片,通过意象选择已经装上了一个偏蓝色的滤镜。

    颔联“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依然是写景,但是就开始细化了。因为前面已经交代过大的情境和色彩定调,那么颔联的笔墨就可以用在细致描写。我们看到诗人在对仗的要求下选取的意象“青苔”、“白鸟”依旧是滤镜之下的颜色,寡淡如水墨青烟。“青苔满阶砌”,阶梯上布满青苔,这说明什么呢?这地方少有人来。“白鸟故迟留”,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和出句是动静相对的。青苔砌,少足迹,白鸟留,无人惊。

    首联、颔联就完成了一个景色从远到*,从粗到细的视觉变换,有声音、有温度、有颜色,算是非常丰富的场景描写,而且选取意象是统一的,为整体的色调添砖加瓦。

    颈联“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依然是写景,但是和前面的画面描写有差异了。“暮霭生深树”,因为山高树深,阳光不充沛,所以到了傍晚,就雾气腾腾,暮霭升起来了。“斜阳下小楼”,但是斜阳偶尔也会照进寺中的小楼,上下移动。这里“生”、“下”两个字用得极好,动态的变化让整个寺院在夕阳下灵动起来,我们不再是观察照片,而是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时光的流逝下的美景。

    同时出句和对句的的景色也是对比的,就好像蝉鸣更静,暮霭的流动幽冷和偶尔出现的温暖阳光也是通过对比来加深整个禅智寺的冷寂。写寂静,需要蝉鸣来打破,而写幽暗,杜牧则给了一束阳光来衬托。这种巧妙的写法不但没有破坏大环境的幽暗,反而更加深了主旨。

    我们写景要学的太多了,从这一联中可以看到诗人动态写景、对比写景的高妙,不但将景色真实地再现,还提炼出了意象之间的映衬联系,实在是神来之笔。

    即使写到这里,景色美则美矣,却仍然不能称为一首好诗。

    因为杜牧的主题没有表达。为什么这么一幅好山水亭台在他的眼中幽冷空寂?这才是诗人写诗的目的。但是诗之所以为诗,并不是纯粹的大白话。

    写诗,就是不好好说话。但是不等于不说,一般情况下律诗会在颈联转换,大致表明主题。但杜牧选择了在尾联带过一笔,但具体是什么意思,他并不明言。

    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谁又知道如此的寂寞的竹西路,再过去没多远就是扬州呢?还隐隐传来弦歌之声。

    那些俗世的快乐,为何会干扰到身在禅智寺的杜牧呢?因为他心不静。而以杜牧的成长和当时状况来看,他根本不是一个静下心来的人。所谓“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就是他最好的写照。

    那么他为什么会在禅智寺呢?

    当时他在东都洛阳任监察御史,并侥幸逃过了“甘露寺之变”。而在这个时候,他的弟弟杜顗患眼疾,都快瞎了,临时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连忙请了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不过唐朝公务员请假有个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结果耽搁了些日子,杜牧连官都丢了。弟弟眼睛不好,自己官也没了,心情如何好得起来,想起在扬州的那些欢歌艳宴,心中自然万般不甘,又无可奈何,只好将满腔思绪放到禅智寺的幽静景色之中。

    所谓“寓情于景”是也。现在我们能读懂杜牧这首诗了吗?

    这也是所有风景诗最重要的一点。就好像风景照片、风景视频,如果里面没有人的存在,就缺乏灵魂。人只有将自己的感情附着在诗内的景色之上,才会让景色活起来,让读者感同身受。

    这才是一首真正的好风景诗。

    什么是“有感而发”?就是要找到主题,抒发感情。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什么诗,这都是最重要的一点,然后再讨论其他写景技巧。

    [阅读全文]...

2022-04-23 22:30:17
  • 晚霞的诗句古诗唯美(赞美晚霞的诗句)

  • 晚霞,唯美,赞美
  • 文/善泽(韩忠芳)

    一、秋月照两厢(*水韵)

    梦幻初秋日昊扬,

    沧桑遍地野花香。

    沟塘芦苇羞飘穗,

    山间欢歌赛正忙。

    处暑炎炎雷畅噪,

    寒来急欲换衣裳。

    多情燕子桥飞架,

    皓月为君照两厢。

    2020年8月10日

    二、沐浴夕阳(新韵)

    夕阳西下落庐圆,

    暮日无暇畅满天。

    柒月星繁莲华醉,

    清茶一盏点江山。

    2020年8月7日

    三、落霞(新韵)

    夕阳西下落霞圆,

    沐浴黄昏暮满天。

    遥看苍穹春欲醉,

    茗茶一盏享清闲。

    2020年8月8日

    四、知音难觅(新韵)

    琴弦慢弹涧盈蓝,

    云雾缭氳鸟叫喧。

    知罄难寻春百雪,

    溪流带汝觅音缘。

    2020年8月2日

    五、秋意凉(*水韵)

    夜深秋意降,

    阵阵感风凉。

    微冷潜清梦,

    回笼觉更香。

    2020年8月9日

    六、池塘(新韵)

    池塘清水绿,

    静观满浮萍。

    荷叶托莲子,

    鸳鸯戏藕红。

    2020年7月20日

    作者韩忠芳(善泽),黑龙江人,1974年12月入伍,1981年1月退役。吉林一汽轻型车厂工作,现退休居吉林市。

    [阅读全文]...

2022-06-09 18:30:08
  • 形容晚霞很美的古诗

  • 晚霞,优美
  • 夜晚,城市霓虹闪烁,百货大厦前的广场上,一道雪亮的喷泉冲天而起,散开漫天花雨,水池里的水不停地翻滚着,变换着,忽而蓝忽而红,异彩纷呈,人们纷纷驻足观望。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晚霞的句子,欢迎大家阅读!

    晚霞1

    银闪闪的小星星一颗比一颗明亮,就像一个个小精灵,顽皮地眨着眼。在稚气地注视着人间,仿佛用那明亮的眸子讲述一个个美丽的童话;它们把光泽挥洒向大地,不管是光泽鲜艳的,还是光泽暗淡的。

    我将淡淡的玫瑰色梦境交给心会的知音,你是否和我一样感觉到澹静清纯的琴韵,我用满怀柔情的心将那一缕缕梦之光、梦之色,渲染着咫尺天涯的美丽、当姹紫嫣红漫山遍野开放的时候,你是否和我一样听见了那朵花开的声音。

    夜,太静了,而且月光又像朦胧的银纱织出的雾一样,在树叶上,廊柱上,藤椅的扶手上,人的脸上,闪现出一种庄严而圣洁的光。海似乎也睡着了,我听到轻柔的浪花拍在沙滩上的微语。

    星星,在天空中闪烁着,一闪一闪的。有时,天灰蒙蒙,星星就若隐若现的释放着那微弱的光芒。夜色中,大地一片漆黑,星星的亮光微不足道。星星,便去请来了月亮姐姐帮忙。大地不再漆黑,但还是黑暗的!

    眼前的景象颇似一幅中国画:溶溶的月色,悠悠的江水,卖粥的小艇,“长须”轻拂的古榕,寒光闪闪的古炮,耍拳弄棒的人们啊,鹅潭的夜色真美,那是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夜色越来越浓了,村落啦,树林子啦,坑洼啦,沟渠啦,好象一下子全都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

    快要落下去的月亮还在黑黝黝的森林边缘绝望地徘徊,河水不时地向上泛着银光,没有一丝风息,然而树梢微微摆动,林荫道旁的树木和恍如幽灵的雕像在其间投下长长的、捉摸不定的影子,喷泉吐水,沙沙声十分奇妙地穿过广阔寂静的夜。

    街道像一条波*如静的河流,蜿蜒在浓密的树影里,只有那些因风雨沙沙作响的树叶,似在回忆着白天的热闹和繁忙。

    我仰望夜空,看到夜空像刚被洗刷过一样,蓝幽幽的,这时充满青春活力的月亮从东方升起来了,调皮的小星眨着眼睛,忽然有一个小星星“嗖”的一下跑到了人间和人们一起幸福的生活。

    这天的夜空是那么幽蓝幽蓝的,令人浮想联翩。夜空更像一条无比宽大的毯子,满天的星星像是缀在这毯子上的一颗颗晶莹而闪光的宝石。

    晚霞2

    1、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2、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

    3、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4、高城满夕阳,何事欲沾裳。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6、荷笠带斜阳,青山独远归。

    7、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

    8、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

    9、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10、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

    11、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

    1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夕阳秋更好,敛敛蕙兰中。

    1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5、摘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

    晚霞3

    鸟声幽谷树,山影夕阳村。

    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

    剩云残日弄阴晴。晚山明。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河水*秋岸,关门向夕阳。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夕阳在西峰,叠翠萦残雪。

    日落西山头,人约黄昏后。

    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

    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

    客寻朝磬至,僧背夕阳归

    晚霞4

    日晚菱歌唱,风烟满夕阳。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

    独立望秋草,野人耕夕阳。

    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

    耿湋河水*秋岸,关门向夕阳。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店青帘疏雨后,遥村红树夕阳间。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几百黄昏声称海,此刻红阳可人心

    [阅读全文]...

2022-01-26 13:21:44
关于栖霞寺的古诗 - 句子
关于栖霞寺的古诗 - 语录
关于栖霞寺的古诗 - 说说
关于栖霞寺的古诗 - 名言
关于栖霞寺的古诗 - 诗词
关于栖霞寺的古诗 - 祝福
关于栖霞寺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