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州古桥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苏州古桥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苏州古桥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苏州古桥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月洞门,团圆和美,灵动如月。月门又称月洞门或月亮门,月门起源于中国,寓意团圆美满,因圆形如月而得名。
圆,这种简洁的几何图形,灵活多变,又贯通艺术构思,是中式园林建筑的象征符号。一旦与园林建筑结合起来,刻意筑成的月洞门,便会产生神奇的跃动感,使景致变得婉转、幽变、圆润。
月洞门起源于汉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标志之一,同楼、亭、榭、台、阁、假山及水构成多姿多彩的必要构件之一。月洞门在苏州园林中最为常见,模仿圆月而筑,是月亮崇拜的物化。
在院墙上开设的圆弧形洞门,既为出入路径,又自成一道风景,透过门洞亦可窥得另一侧景观,并起到框景之用。
月洞门直接取像于月亮的圆形门窗,给人以饱满、充实、柔和、活泼动感和*衡感。实际上月亮圆的时间不长,长圆不变的是太阳。
月洞门,若隐若现,露而不尽,优雅含蓄,韵味无穷。透过月洞门,山林、楼台、水池、花木,动静之间,变幻无穷。
去过园林的都会感觉到,一般在洞门两旁,粉墙黛瓦的背景上,一边是竹子树丛,纤细挺拔,幽静淡雅;一边种植了桂花、山茶、海棠等,一年四季不同植物的花色、叶色和花香,让人常年欣赏到各种自然形式的植物美,树木的姿态妙趣横生,密集的桂花树冠挡住视线,形成“树障”,增加了空间的曲折幽深,使游者无法一览无余,富有变化感。
关于苏州园林的古诗句
1、懒云仙,蓬莱深处恣高眠。
2、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3、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
4、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5、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6、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
7、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
8、闲寻诗册应多味;得意鱼鸟来相亲。
9、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10、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
11、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
12、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
13、老板爱吃南边菜,都到苏州城里来。
14、苍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风是故人。
15、清风明月本无价;*水远山皆有情。
16、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17、俯水枕石游鱼出听;临流枕石化蝶忘机。
18、鸥鸟群嬉,不触不惊;菡萏成列,若将若迎。
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吴越千年奈怨何,两宫清吹作樵歌。 姑苏一败云无色,范蠡长游水自波。 霞拂故城疑转旆,月依荒树想嚬蛾。 行人欲问西施馆,江鸟寒飞碧草多。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底。
堠馆人稀夜更长,姑苏城远树苍苍。 江湖潮落高楼迥,河汉秋归广殿凉。 月转碧梧移鹊影,露低红草湿萤光。 文园诗侣应多思,莫醉笙歌掩华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妓筵今夜别姑苏,客棹明朝向镜湖。 莫泛扁舟寻范蠡,且随五马觅罗敷。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
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映山黄帽璃头肪,夹道青烟雀尾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万顷湖*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仲夏夜之梦垂柳依依西湖暖风醉游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
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映山黄帽璃头肪,夹道青烟雀尾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万顷湖*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始于春秋,盛于明清,苏州园林从古至今是诗意江南的代表。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苏州城内目前尚存100多座古典园林,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9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置身坐落在苏州市中心的园林庭院,顿感清幽闲适,让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走走停停,游人难免心生困惑:在自然风光匮乏的闹市,苏州园林是如何实现可赏、可游、可居的?
三万顷太湖裁一角,七十二山峰剪一片,集山川城郭于一园内,这便是苏州园林。
“咫尺乾坤”
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称雄一方,下令大夫伍子胥造阖闾大城,苏州建城史由此展开。此后吴国王室兴建夏驾湖、姑苏台等大量苑囿别馆,开启姑苏城内造*的传统。随着战火纷争,如今留存下来的多是宋元明清时期士绅官贾的私家庭院。
初春时节,位于苏州城东南隅的网师园内暗香浮动。这座占地约8亩的园林,是江南中小型园林的典范,被誉为“小园极则”。洞门前、花窗下、假山旁,腊梅与园林景致搭配成趣,移步换景,让人不禁感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雅致的园林之景源于太湖山水。北宋末年徽宗皇帝赵佶,下令征集太湖花木湖石,后运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开造园林。此事由苏州人朱勔负责办理,他借机敲诈勒索,到处搜寻奇石异卉,这就是历史上的“花石纲”事件。据传如今苏州织造府遗址的瑞云峰,正是当时征集后未运走的“花石纲”遗物。
园林的精巧更与匠人技艺密不可分。永乐年间,主持建设北京故宫的蒯祥就是苏州香山人,香山匠师手艺精绝,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美誉,而苏州古典园林多出于“香山帮”之手。
“山石、花木、建筑、水景是造园的四大核心要素,造园者将这些要素相互交织,构成数不尽的斑斓组合,让园林层次错落有致,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薛志坚介绍。
正如作家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所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成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里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始建于明代的拙政园,是当今苏州面积最大的园林,由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人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上拓建而成。名著《红楼梦》的诞生与拙政园不无瓜葛,相传康熙年间曹雪芹出生于园内,少年时常在园中徜徉,书中大观园的许多景致描写便取材于拙政园。
站在最能代表拙政园特色的中花园内,能见以挖池堆山方式筑成的三座小岛,水流潺潺,树木层叠,给人“曲径通幽”之感。拙政园管理处副主任程洪福表示,拙政园东西向较长,而南北直线距离仅50米,造园者通过石桥、水面、小岛等细节,将整个园林分割成多个空间,由此实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效果。
拙政园内诸多庭院以白色墙体为背景,点缀少许竹子和石头,留下或多或少的空白。而在相隔不远的古城园林集聚地带,坐落着由知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步入其间,仿佛也能感受到观园之趣。
同拙政园一样,苏州博物馆新馆也选取白色为建筑主色调,辅以适当黑与灰,好似中国画的白描。整体以水池为中心,北部以拙政园院墙为界,所有展厅流线皆围水而设,像是为追求古典园林意境而造,以“神似而非形似”的方式传承了园林艺术的历史文脉。
“天人合一”
清朝咸丰末年,一场兵燹突降苏州。战火连绵10余公里,从城西运河畔一直烧到阊门城下,往日繁华的商贾集市尽数化作一片焦土。而在烟尘笼罩的城墙外,一座精美的园林竟岿然独存,令人惊叹。这座园林由明代苏州人刘恕所得,被称为“刘园”,但*因其逃脱兵祸奇迹留存,逐渐冠之以“留园”。
步入留园,可以感受到刘氏的格调。据历史记载,刘恕“无声色之好,惟性嗜花石”,他自刻闲章“寄傲一十二峰之间”,又自号“一十二峰啸客”。如今在园内能觅得刘恕费心搜罗的奇石十二峰,山石形态原始粗犷,透露出他不喜雕琢的自然情趣。
在学者王稼句眼里,“园林如画、如书,是需要好好读的”。年逾古稀的苏州居民李阿成对此很有心得,他在老城区数个园林周边生活了40余年。“城内人口多,自然风光少,苏州园林就是人们对自然的向往,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创造。”李阿成说。
李阿成的观察,反映了苏州园林背后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万物与人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依托这种理念,叠山理水、建筑花木不只供人欣赏,还在园内营造出可寄情于物,调动全身感官与自然交流的环境氛围。
比如拙政园、留园等园林内随处可见的圆形洞门,是模仿天上圆月而筑,寄托了古今国人对圆满生活的诗意情结。再譬如作家郁达夫在《苏州烟雨季》中所述,烟雨朦胧的园林,不仅有雨滴空阶的浪漫,也让人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风雅自得”。
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取名也意在自然情深。拙政园有“兰雪堂”,取自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留园洞门“又一村”,取自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则取意宋人邵雍的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若是清风徐来,临风赏月,犹如游于世外桃源。
沿池碧桃垂柳、石凳成排,隔水可见驳岸嶙峋、古亭飞檐,这便是苏州现存园林中历史最悠久的沧浪亭。沧浪亭始为宋代文人苏舜钦的私家花园,苏舜钦是范仲淹、欧阳修的知心好友,属于主张革新一派,因被朝中官员弹劾罢去官职隐居苏州,花四万贯钱买地造了沧浪亭。
欧阳修遂作《沧浪亭》长诗,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而后沧浪亭中就此句以及苏舜钦的《过苏州》一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水远山皆有情”各取一句,集成“清风明月本无价,*水远山皆有情”一则对联,向*展现淡泊明志、闲适自得的心境。
“诗与远方”
清同治十二年,常州人盛康买下躲过劫波的“刘园”,并正式改名为“留园”,在《申报》刊登了园林易名的消息。几年后,盛家又登报称:“留园修葺一新,本月初二开栅放人游览,三日内不取分文,初五起每人游园收钱七十文,以抵日后园中的修理之费。”这一创收的营销策略,令游园者自此络绎不绝。
春赏牡丹、夏日观荷、秋闻桂香、冬品寒梅,一座座私家园林的对外开放,彻底*了世人的诗意志趣,品味园林更成为当代苏州人美好生活的写照。“除了四时之景不同,在苏州园林观景能体验一步一景。”薛志坚说,比如站在网师园内,只要走过一扇门宇,就能看到三种截然不同的美景。
入夜时分,踏着青砖石板来到沧浪亭,实景版昆曲《浮生六记》正在上演。演员们移步换景,演绎诗意的苏式生活,观众们紧紧跟随,聆听吴侬软语。“曲高”却不“和寡”,沧浪亭内一有演出,几乎场场人气爆棚。
从精神层面“诗意”空间的充盈,可看出造园智慧的外化。比如苏州提倡从“苏州园林”迈向“园林苏州”,通过在古城中见缝插绿,让市民出行500米以内即步入绿色空间。“城市建设应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邵雷说。
西方园林在造园中,多强调人的意志和秩序,可见大面积人工草坪、修剪过的绿篱、喷泉以及对称式布局等。而中国园林更强调自然肌理和形态,如对太湖石讲究“漏瘦皱透”,对跌水讲究蜿蜒自然,对古树讲究盘根错节,倚势而植。
1899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踏入中国搜集、引种花卉植物。经过多年寻访游历,他沉醉于各地独具特色的花卉和园林,写下著作《中国——园林之母》,让中式园林享誉世界。
2020年10月,美国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内的流芳园扩建后对外开放。这座海外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苏州园林占地72亩,拥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楹联抱柱,被称为拙政园的“姊妹园”。“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苏州园林早已摒弃孤芳自赏,类似流芳园的复刻版屡屡“漂洋过海”,让这份璀璨的中华文化与世共享。
网师园内有一处“殿春簃”,是匠心独运的景致。三扇后窗外分别栽种芭蕉、竹子和腊梅,象征夏秋冬三季,而门匾上的“殿春”指代春末开花的芍药花,合在一起,便是四季,可谓自然与人文的绝妙结合。
而早在40多年前,以“殿春簃”为蓝本建造的“明轩”便走出国门,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落成,成为首个出口海外的中国园林。到如今,50余座苏州园林及模型在世界各处落地生根。
“我们不能只把古典园林看作是陈列的物件,更要在利用中保护,在开放中传承。”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调研员周祺林说。
古桥组诗
【古桥】
走过金鳌漫步明远
逢简水乡
被一座座古桥装点
坐在巨济桥上
默默看着逢简
一缕秋风一串灯笼
一款小吃一块石板
甚至
一棵树一簇草
一片茂盛的甘蔗林
都在我的心里慢慢沉下去
而我却感到自己思维的肤浅
凝视着巨济桥
我只是想:
你是画家笔下的梦吗?
不然
诗人为什么老早就想到这里寻梦?
你说:
不,我只是一座桥
一座静静卧在逢简水波上的一虹
从身上轻轻踩过吧
到了岸头
就寻着梦的地方了
是啊巨济桥
你是不是已将千年的心事
都沉淀于石缝里了?
不然为什么
在我们踏上桥面的那一刹那
诗人就寻到了久违的梦!
【流水】
逢简古村
被一道道小河环绕
一道道流水
滋养着古老村庄
清晨古老而年轻的乌篷船
划开了柔软的水面
惊扰了一团团游鱼
有的`潜入水底有的俶尔远逝
小河里荡起阵阵涟漪
条条清波
便闪现金色光泽
【小巷】
一条条小巷
幽深、简朴
诗人走在前面
女士的高跟鞋叩响了光洁的青石板
谁家的趟栊门半启
里面飘来逢简蒸煮的浓香
老板娘的微笑带着色彩
苏州的诗句
1、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宋·范成大《横塘》
2、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当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明·唐寅《把酒对月歌》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枫桥夜泊》
4、白氎行缠,青巾包结,几年且混常流。寰中谁见,心地自清幽。雨散昆仑顶上,香润遍、琼圃无忧。灵芽长,如今寒暑,饥渴总何愁。诸公,须着力,尘缘扫尽,师旨坚求。看天边、飞金走玉难留。住个庵儿不大,争恋得、月馆青楼。台山里,从人一任,说个好苏州。——宋·曹勋《满庭芳》
5、阊门四望郁苍苍,始知州雄土俗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阊闾城碧铺秋草,鸟鹊桥红带夕阳。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宫水放光。曾赏钱唐嫌茂苑,今来未敢苦夸张。——唐·白居易《登阊门闲望》
6、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明·唐寅《桃花庵歌》
7、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唐·白居易《正月三日闲行》
8、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9、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唐·李白《乌栖曲》
10、江南旧游凡几处,就中最忆吴江隈。长洲苑绿柳万树,齐云楼春酒一杯。阊门晓严旗鼓出,皋桥夕闹船舫回。六七年前狂烂漫,三千里外思徘徊。——唐·白居易《忆旧游》
11、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唐·杜荀鹤《送人游吴》
12、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水阁头。觉后不知冯侍御,此中昨夜共谁游?——唐·白居易《梦苏州水阁寄冯侍御》
13、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贺铸《青玉案》
14、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唐·白居易《忆江南》
15、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侵夜鸾开镜,迎冬雉献裘。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愁。——唐·李商隐《陈后宫》
16、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唐·杜牧《怀吴中冯秀才》
苏轼描写杭州的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描写杭州的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望湖楼醉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夜泛西湖》
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
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
更待月黑看湖光。
《开西湖》
苏轼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次韵赵德麟西湖新成见怀绝句】
壶中春色饮中仙,
骑鹤东来独惘然。
犹有赵陈同李郭,
不妨同泛过湖船。
【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一题闻林夫当徙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
灵隐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鹫。
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
无情有意两莫测,肯向冷泉亭下相萦回。
我在钱塘六百日,山中暂来不暖*。
今君欲作灵隐居,葛衣草履随僧蔬。
能与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书中书。
【竹间亭小酌怀欧阳叔弼季默呈赵景贶陈履常】
(一题作小饮西湖,怀欧阳叔弼兄弟,赠赵景贶、陈履常)
岁暮自急景,我闲方缓觞。
醉饮西湖晚,步转北渚长。
地坐略少长,意行无涧冈。
久知荠麦青,稍喜榆柳黄。
盎盎春欲动,潋潋夜未央。
水天鸥鹭静,月雾松桧香。
抚景方婉娩,怀人重凄凉。
岂无一老兵,坐念两欧阳。
我意正麋鹿,君才亦圭璋。
此会恐难久,此欢不可忘。
【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
钟灵_百度汉语钟灵毓秀[zhōng líng yù xiù][释义]:凝聚,集毓:养育。
凝聚了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六回:“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了。
”
碧柳黄莺啼早春,古桥净水醉红尘。
晚来谁处渔家曲,翠色轻烟一径深。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一下江南到苏杭,人间变天堂。
二下江南到桂林,好山好水还有梦中人。
/三下江南到昆明,花开。
一切尽在不言中,无官一身轻。
(、1980年3月17日于北京)曰:“我的家乡乌镇
比如观后感,对街道,建筑物等的描述。
欢迎各位来到神州水乡第一镇——甪直古镇观光游览。
这是原*常委副委员长费孝通对江苏省苏州市甪直镇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甪直镇作为神州水乡古镇的佼佼者,的确名不虚传,它具有2500年的文明历史。
特别是她的古老文化,名胜古迹、古桥、古街、古民宅以及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令人赞叹不已。
甪直古镇位于苏州东南约25公里处。
古镇周围湖泊众多,河网密布,古镇上“小桥,流水,人家”到处可见。
因此,可以说直是—个典型的“水乡泽国”。
当人们来到甪直,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甪直”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为什么叫甪直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 当人们来到甪直,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甪直”究竟是怎么来的,这里为什么叫甪直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独角神兽“甪端””而得名。
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
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甪直,古称甫里。
到清代才改称甪直。
甪直;来源于“六直”。
所谓“六直”,是指古镇东边的大直、小直、直上泾三条河道可以通达六处的意思。
而“用”,则是占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吉祥的独角兽,叫甪端。
就是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尊雕塑上的形象。
据说它具有行走速度快和懂各种浯言、信息灵通的特异功能,能够保证风调雨顺,护佑—方*安,所以取“川”与‘‘六’’在吴语中的谐音,将乏;镇命名为“甪直”,同日寸,把用端作为古镇的镇标,立于此地,充分表明厂占镇人向往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
请楼主注意,一楼的很多词句,并不是江南的风景。
如天街小雨,那首是说长安的。
好雨知时节,那首是说成都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那首是说塞风的……关于江南的: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
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关于古镇的:杜荀鹤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挢多。
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杜荀鹤描写苏州“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
你喜欢诗词,喜欢江南吗
关于苏州杭州的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船头研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短长条拂短长堤,上有黄莺恰恰啼。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
高梧一叶下秋初,迢递重廊旧寄居。月过碧窗今夜酒,雨昏红壁去年书。玉池露冷芙蓉浅,琼树风高薜荔疏。明日挂帆更东去,仙翁应笑为鲈鱼。
孤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底。
堠馆人稀夜更长,姑苏城远树苍苍。江湖潮落高楼迥,河汉秋归广殿凉。月转碧梧移鹊影,露低红草湿萤光。文园诗侣应多思,莫醉笙歌掩华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妓筵今夜别姑苏,客棹明朝向镜湖。莫泛扁舟寻范蠡,且随五马觅罗敷。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吴越千年奈怨何,两宫清吹作樵歌。姑苏一败云无色,范蠡长游水自波。霞拂故城疑转旆,月依荒树想嚬蛾。行人欲问西施馆,江鸟寒飞碧草多。
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
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
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映山黄帽璃头肪,夹道青烟雀尾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万顷湖*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仲夏夜之梦垂柳依依西湖暖风醉游人。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苏州古桥的古诗
苏州桥的古诗
苏州写桥的古诗
苏州枫桥的古诗
有关苏州桥的古诗
苏州关于桥的古诗
苏州宝带桥的古诗
苏州的桥的诗句古诗
以古诗命名的苏州桥
描写苏州桥的古诗
关于苏州小桥的古诗
赞美苏州桥的句子
苏州小桥流水诗句
形容苏州小桥流水的古诗
苏州的雨的古诗
咏苏州的古诗
古诗的苏州话
描绘苏州园林桥的古诗词
江苏苏州的古诗
古诗里的姑苏是苏州吗
苏轼写的苏州古诗
苏州春色的古诗
找与苏州有关的古诗
苏州西江的古诗
苏州的月亮的古诗
描述苏州的古诗
苏州的古诗词
苏州历史的古诗
关于苏州的水的古诗
苏州西山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