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忆江南旧曾谙的古诗词的释义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忆江南旧曾谙的古诗词的释义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忆江南旧曾谙的古诗词的释义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忆江南旧曾谙的古诗词的释义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忆江南古诗词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忆江南古诗词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原文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⑵。
日出江花⑶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⑷,
能不忆江南。
二、【注释】
⑴ 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⑵ 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⑶ 江花──江边的花。
⑷ 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三、【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四、【题解】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五、【赏析】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忆江南古诗词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忆江南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忆江南旧居(唐·雍陶)
闲思往事在湖亭,亭上秋灯照月明。
宿客尽眠眠不得,半窗残月带潮声。
送客(唐·陈子昂)
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
相送河洲晚,苍茫别思盈。
白蘋已堪把,绿芷复含荣。
江南多桂树,归客赠生*。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唐·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江南春(唐·张籍)
江南杨柳春,日暖地无尘。
渡口过新雨,夜来生白蘋。
晴沙鸣乳燕,芳树醉游人。
向晚青山下,谁家祭水神。
采莲曲(南北朝·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和常州崔使君咏后庭梅二首 其一(唐·孙逖)
闻唱梅花落,江南春意深。
更传千里外,来入越人吟。
弱干红妆倚,繁香翠羽寻。
庭中自公日,歌舞向芳阴。
感遇十二首 其三(唐·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忆江南 其一(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其二(唐·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 其三(唐·白居易)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 其一(唐·皇甫松)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
忆江南
江南好,旧时未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
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
曾任左拾遗等职。好直言极谏,一度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官位较高,政治热情减退。他是中唐大诗人,主张“诗歌合为是写作”。他要求诗要写得通俗易懂,在当时影响很大。曾著有《白氏长庆集》,至今存词20余首。
注释:
谙:熟悉。
胜:超过。
蓝:植物名,俗称靛青。
译文:
江南风景真美,那秀丽的景色早就熟悉了。日出时,江边鲜艳的鲜花,比火焰还红;春天来时,清澈的江水碧绿如蓝。这般令人陶醉的景色,能不让人怀念吗?
赏析:
此词是白居易元和元年(827)在洛阳时所作,白居易14岁后为避藩镇之乱曾流落江南达6年之久。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至敬宗宝历二年(826)任过苏杭二州刺史,所以对江南非常熟悉,写了不少咏赏风景的诗词,词中的“江南”泛指苏州、杭州一带。这阙词以深厚的情感、明丽的笔调,涂抹了一幅色彩绚丽、春意盎然的江南春光图。
在词人笔下江南春水、江花、岸草等生机勃勃、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象,被描摹得淋漓尽致。尤其三、四句,抓住江南景色的特点,是全词的精华所在,在选声设色方面独具匠心,而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让人回味无穷。
课程介绍:每天讲一首诗词,以及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一处好玩的风景名胜。让孩子足不出户,即可轻松学会诗词、了解上下五千年、游遍中国好山水,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如果您觉得好听,
恳请您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听吧。
>> 注释 <<
(1)忆江南: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2)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3)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4)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 译文 <<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 作者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赏析 <<
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辞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自然是“能不忆江南!”即便素未到过江南的人也会急欲一睹为快。
>> 故事 <<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对江南很是喜欢,所以写下了《忆江南》。而白居易在杭州的时候,为杭州做了多件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政绩之一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捍湖大提,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证农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关于大堤的修建有这么一段趣事。
那一年,杭州大旱。西湖两边的几千亩农田,地皮都裂了长长的口子,稻禾枯黄,像火烧过一样。老百姓天天到衙门里去请求大老爷:赶快放西湖水,救救农田。可是,那些官府大老爷对此不理不睬,只知整天在西湖上寻欢作乐。
有一天,百姓们又熙熙攘攘地赶到衙门里来,要求大老爷放西湖水。闹得那位大老爷睡不安、吃不香,只好亲自到衙门口,怒气冲冲对百姓说:“把西湖水放了,那湖里的鱼虾会死的!”
这时,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个长着五绺(liǔ)长须的老汉,不慌不忙地反问说:“鱼虾与百姓的性命相比,哪一个要紧?”
大老爷一听,又气呼呼地说:“把西湖水放了,那菱(líng)角就不能生长了。”
老汉冷冷地一笑,又反问说:“菱角与稻米相比,哪一种重要?”
大老爷一听,更加气急败坏:“放了西湖水,对皇上洪福不利!”其实,这位大老爷想说的是对自己的官运不利,怕说得太露骨了,触犯众怒,就把当今皇上抬了出来,吓唬老百姓。
谁知那老汉一听这话,更生气了,他理直气壮地反问道:“皇上与百姓相比,哪一个要紧?假如没有百姓种稻谷给他吃,做衣服给他穿,他还当得成皇帝吗?”周围的百姓们听了都高兴得跳了起来。
大老爷早已气得浑身发抖:“你,你是哪一个?胆敢当众顶撞本老爷。”
那老汉又微微一笑,说:“问我哪一个?我是白居易。”
大老爷听了愣了一下,原来新上任的白居易到了。这老头儿,当今皇上也怕他三分,不好硬顶,连忙鞠躬作揖地说:“原来是新任的刺史白大人到啦!下官有失远迎,当面谢罪。请,请到衙门内休息一下。”
老百姓听说这老汉就是白居易,有的还读过他关心百姓的诗篇,都说:“白居易来做我们的父母官,我们的农田有救了!”
果然,第二天,碧绿绿的西湖水,哗哗地流进了附*的农田;干枯的稻禾,像喝上了甘露,“刷”地一下子直起了腰;百姓们望着潺(chán)潺的湖水,流进自己的农田,兴奋得掉下眼泪来。
后来,白居易又访问了附*农家,在钱塘门外,修了一条堤,造了一座石涵闸(zhá),把湖水贮蓄起来。他又恐怕后代的地方官不了解堤坝对人民的利害关系,亲自写了篇《钱塘湖石记》(当时西湖又叫钱塘湖)刻在石碑上,详细写明堤坝的用处,以及蓄水、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
1、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2、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3、江花:江边的花。
4、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译文: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题解: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赏析: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
白居易对于江南的喜爱从其《忆江南》的诗作中足矣体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忆江南》白居易古诗,欢迎参考阅读!
忆江南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背景
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白居易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白居易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白居易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赏析】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白居易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白居易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白居易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白居易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白居易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白居易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白居易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白居易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长安”、“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白居易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译文及注释
译文江南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春天的时候,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谙(ān):熟悉。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鉴赏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旧曾谙”三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景。全词以追忆的情怀,写“旧曾谙”的江南春景。而此时,作者却在洛阳。比起江南来,洛阳的春天来得晚。作者写于洛阳的《魏王堤》七绝云:“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区别。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样碧绿。因此作者竭力追忆江南春景,从内心深处赞叹“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忆江南”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这个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词虽收束,而余情摇漾,凌空远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忆江南(其一)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②。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谙(ān):熟悉。②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译文】
江南多么美好,那里的风景很早就已熟悉。太阳升起时,江畔的鲜花红得胜过火焰;春天到来时,澄澈的江水碧绿如蓝草。叫人怎能不追忆江南?
【赏析】
白居易早年曾游江南,后因目疾回到洛阳,因而写下两首《忆江南》。晚年的白居易已经厌倦仕宦生涯,因此对秀丽的江南怀有特殊好感。
这首词首句以一个既浅刻又圆活的“好”字总括江南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赏之意与向往之情已尽皆寓于其中。
整首词以词藻明艳的色彩取胜,作者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不遗余力地以浓墨重彩渲染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春来江水绿如蓝”则描绘出春水荡漾,碧波千里的景象。作者敷彩设色,采用异色相衬的手法,使“红胜火”、“绿如蓝”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区区十几个字,完美勾勒出一幅绚丽耀眼、层次丰富的江南春景。这种高度的艺术提炼,千百年来让人们永忆这胜似画图的江南春。
整组词受民歌的影响,既具有回环复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泼的情调。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缉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相传其诗作要老妪听懂为止。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首开中唐文人倚声填词之风,今存《忆江南》、《长相思》等词尤有盛名。有《白氏长庆集》。
忆江南旧曾谙的古诗词的释义
江南古诗的释义
古诗忆江南的释解
忆江南古诗的释文
忆江南的诗词
忆江南的古诗词
忆江南江南好的古诗词
忆江南的三古诗词
忆江南古诗曾的读音
忆江南古诗曾的拼音
古诗忆江南的反义词
忆江南的忆江南的古诗
古诗词忆江南的诗词
仿写忆江南的古诗词
带有忆江南的古诗词
忆江南的古诗诗词
忆江南古诗中的江花注释
古诗词忆江南的诗意
忆江南2和3的古诗词
忆江南的古诗词歌曲
苏轼的忆江南古诗词
忆江南还有江南忆的古诗
忆江南忆江南的古诗拼音
忆江南的三个古诗词
能不忆江南的古诗词
忆江南的积累古诗词
忆江南古诗词的背景
除了忆江南外的古诗词
跟忆江南相*的古诗词
描写和忆江南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