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又看的古诗塔狐火泡的图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又看的古诗塔狐火泡的图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又看的古诗塔狐火泡的图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又看的古诗塔狐火泡的图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宁向牡丹花下死,风流作鬼也甘心。——《雷峰塔奇传·第八回》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家有千串,不如日进一文。——《雷峰塔奇传·第三回》
眼前菩萨不拜,要拜西天活佛!——《雷峰塔奇传·第八回》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苏轼《屈原塔》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鲁迅《题三义塔》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塘上有塔院,中秋夜曾随吾父观潮于此。——《浮生六记·浪游记快》
蛇见雄黄酒,犹如鬼见阎王——《雷峰塔奇传·第四回》
塔上一铃独自语,明日颠风当断渡。——苏轼《大风留金山两日》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苏轼《泗州僧伽塔》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降魔蜜顿金刚杵,说法偶成舍利堆。——俞益谟《咏百八塔》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苏轼《泗州僧伽塔》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陆游《村居书喜》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病中游祖塔院》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题三义塔》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苏轼《泗州僧伽塔》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苏轼《泗州僧伽塔》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苏轼《屈原塔》
谁似临*山上塔,亭亭。——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独坐岩之曲,悠然无俗纷。——卢照邻《赤谷安禅师塔》
古人有糟粕,轮扁情未分。——卢照邻《赤谷安禅师塔》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李白《秋日登扬州西灵塔》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苏轼《屈原塔》
横塘塔*依前远。——范成大《蝶恋花·春涨一篙添水面》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温庭筠《开圣寺》
大海龙宫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李商隐《题白石莲花寄楚公》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苏轼《屈原塔》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苏轼《屈原塔》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苏轼《屈原塔》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苏轼《屈原塔》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苏轼《屈原塔》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苏轼《泗州僧伽塔》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赵世家》
顾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犹豫,後必有悔。——《史记·七十列传·李斯列传》
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淮南子·说林训》
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墨子·01章 亲士》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刘向《虎求百兽》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
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后汉书·列传·班梁列传》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无成功。——《国语·吴语·越王勾践命诸稽郢行成于吴》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猛兽不如群狐——《资治通鉴·晋纪·晋纪四十》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绮罗之辈,非养蚕之人。——《幼学琼林·卷二·衣服》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高适《营州歌》
狐欲渡河,无如尾何。——《水经注·卷一》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高翥《清明日对酒》
狐狸藏不住尾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济濡其尾。——黄庭坚《赠元发弟放言》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佚名《有狐》
狐狸不知尾下臭,田螺不知壳端皱。
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六韬·龙韬·军势》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文天祥《正气歌》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曹植《泰山梁甫行》
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鲍照《芜城赋》
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三国演义·第八十九回》
人间多少闲狐兔。——陈维崧《醉落魄·咏鹰》
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李贺《溪晚凉》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 代李敬业讨武曌檄》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曹操《却东西门行》
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纪·孟夏纪》
砉然劲翮剪荆棘,下攫狐兔腾苍茫。——柳宗元《笼鹰词》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佚名《南山》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陆游《长歌行》
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苏轼《舟中夜起》
聚万落千村狐兔。——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佚名《七月》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佚名《北风》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佚名《论语七则》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佚名《有狐》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佚名《桧风·羔裘》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佚名《何草不黄》
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元稹《连昌宫词》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刘克庄《昭君怨·牡丹》
蕃马常来射狐兔,汉兵不道传烽燧。——王安石《白沟行》
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崔颢《古游侠呈军中诸将 / 游侠篇》
《有狐》古诗词鉴赏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狐》古诗词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狐》
先秦:佚名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有狐》译文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石桥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你的身上没衣裳。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浅滩上。我的心里真忧愁,你没腰带不像样。
狐狸在那慢慢走,就在淇水河岸旁。我的心里真忧愁,你没衣服我心伤。
《有狐》注释
狐:狐狸。一说狐喻男性。
绥(suí)绥:慢走貌。朱熹《诗集传》训为独行求匹貌。
淇:卫国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梁:河梁。河中垒石而成,可以过人,可用于拦鱼。
之子:这个人,那个人。裳(cháng):下身的衣服。上曰衣,下曰裳。
厉:水深及腰,可以涉过之处。一说通“濑”,指水边沙滩。
带:束衣的带子。实指衣服。
侧:水边。
服:衣服。
《有狐》译文二
狐狸独自慢慢走,走在淇水桥上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他连衣裳都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走在淇水浅滩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他连衣带也没有。
狐狸独自慢慢走,走在淇水岸上头。
我的心中多伤悲,他连衣服都没有。
《有狐》鉴赏
这是一首情诗。有人把它理解为妻子担忧在外的丈夫没有御寒衣物的诗,则诗以主人公看见有狐开篇,以狐之绥绥,来比久役于外的丈夫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貌。只见有一只身材单薄的狐狸,狐独地散漫地出没在淇河水落石出的地方。这应该是一幅冷清的秋天的'景象,淇水河边,水落石出,狐狸身单影只地行走在石梁上。见此情景,女主人公心里对丈夫的担忧油然而生,他想到那久役于外的丈夫还没有御寒的下裳。
全诗一唱三叹,每章只更换两个字,反复强化,深入地表达担忧之情。狐狸走在水浅的地方,湿了腿脚,由此想到自己男人还没有束紧衣裤的带子呢。狐狸走在河的岸边,完全没有弄湿身上,她就想到丈夫还没有成身的衣服呢。随着视线所及,看到狐狸从水落石出的地方,一步步走到岸上来,她就想到丈夫该穿什么衣物,真可谓知冷知热。从这个角度上说,此诗是贤妇人惦念远方丈夫冷暖的佳作。
有人把此诗解为寡妇表白有心求偶之情,也可通。狐为妖媚之兽,诗人称此妇为“狐”,看来此妇也颇有风姿,诗人以诗揭露其心事,比之为狐、以物喻人,别饶风致。全诗三章,皆用比意。
首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梁为石不沾水之处,在梁则可以穿好下裳,所以这多情的寡妇,以有狐求偶,对其所怜惜的鳏夫,表白自我的爱心说:“我心里所忧愁的,是那人还无以为裳,若是他娶了我他就可以不愁没有衣裳了。”次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厉”为深水可涉之处。《邶风·匏有苦叶》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涉过深水。需要有衣带束衣。此妇担心的,是心上所爱慕的那人还没有衣带。她想:“若是我嫁给他,我可以替他结成衣带他就不愁涉过深水时没有衣带了。”三章言此狐“在彼淇侧”,既然已在淇侧,可见已经渡过淇水,可以穿好衣服了。可是她担心那个人,还无以为服,她心想:“若是我和他结为婚姻,那么,那人就不愁没有衣服了。”
这三章诗充分而细致地表露了这位年青寡妇的真挚爱心,即事抒怀,不作内心的掩蔽,大胆吐露真情,自是难得的佳作。在旧时代,遭逢丧乱,怨女旷夫,在各自失去配偶之后,想重建家庭,享受室家之爱,这是人生起码的要求,自然是无可非议的。这首诗,表白了寡妇有心求偶之情,在《国风》中是一首独特的爱情诗。至于此妇所爱慕的对方,是否已经觉察到她的爱心,以及如何作相应的表态,那是另外的事了。
《有狐》创作背景
有关此诗的背景学界尚存分歧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卫风·有狐》是一首言情之诗。诗人托为此妇之言,以有狐在踽踽独行,思得匹偶,表白此妇对其所爱慕之人的爱心。还有人认为这是一位女子担忧在外的丈夫没有御寒衣物而写的一首诗。
寄令狐郎中古诗词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寄令狐郎中古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原文
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译文翻译
你是嵩山云我是秦川树,长久离居;
千里迢迢,你寄来一封慰问的书信。
请别问我这个梁园旧客生活的甘苦;
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马相如。
注释解释
①令狐郎中:即令狐绹,其时在朝中任考功郎中。
②嵩:嵩山,在今河南省。
③秦:指今陕西。意即一在洛阳(作者),一在长安(令狐绹)。
④双鲤:指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⑤迢迢:遥远的样子。
⑥休问:别问。
⑦梁园:汉梁孝王刘武的园林,此喻指楚幕,司马相如等文士都曾客游梁园。此处比喻自己昔年游于令狐门下。
⑧茂陵:在今陕西省兴*县东北,以汉武帝陵墓而得名。司马相如因患病,家居茂陵,作者此时
创作背景
《寄令狐郎中》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作品之一,这是诗人闲居洛阳时所作。这首诗以感谢故人关心之名籍以修好,意在不言,诗中有感念旧恩故交之意,却无卑屈趋奉之态;有感慨身世落寞之辞,却无乞援望荐之意;情意虽谈不上浓至深厚,却比较真诚,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等而真诚的关系。
诗文赏析
首句“嵩云秦树久离居”中,嵩、秦指自己所在的洛阳和令狐所在的长安。“嵩云秦树”化用杜甫《春日忆李白》的名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云、树是分居两地的朋友即目所见之景,也是彼此思念之情的寄托。“嵩云秦树”更能够同时唤起对他们相互思念情景的`想象,呈现出一副两位朋友遥望云树、神驰天外的画面。
次句“双鲤迢迢一纸书”是说令狐从远方寄书问候自己。双鲤,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这里用作书信的代称。久别远隔,两地思念,正当自己闲居多病、秋雨寂寥之际,忽得故交寄书殷勤问候自己,格外感到友谊的温暖。“迢迢”、“一纸”显出对方情意的深长和自己接读来书时油然而生的亲切感念之情。
三、四两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加。”转写自己目前的境况,对来书作答。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曾为梁孝王宾客。梁园是梁孝王的宫苑,此喻指楚幕。作者从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到837年(开成二年),曾三居绹父令狐楚幕,得到令狐楚的知遇;公元837年(开成二年)应进士试时又曾得到令狐绹的推荐而登第,此处以“梁园旧宾客”自比。司马相如晚年“尝称病闲居,.既病免,家居茂陵”,作者公元842年(会昌二年)因丁母忧而离秘书省正字之职,几年来一直闲居。这段期间,他用世心切,常感闲居生活的寂寞无聊,心情悒郁,身弱多病,此以闲居病免的司马相如自况。
西江月·梦幻影泡有限
王千秋〔宋代〕
梦幻影泡有限,风花雪月无涯。莫分粗俗与精华。日醉石间松下。菜尽邻家解与,杯空稚子能赊。通幽即步尽横斜。不问墩犹姓谢。
荷叶杯 马勃,俗曰马屁泡
曾廉〔清代〕
珍重韩康箧里,牛溲马勃鼓留皮。一团弹指似烟飞。
莫又负医师。四十万头神骏,开元汧渭五云飞。如今京洛草离离。
泡影使人疑。
泡鱼蒿猪谚
佚名〔魏晋〕
朝为泡鱼,暮为蒿猪。朝为懒妇,暮为奔鱼孚。
泡灯
谢宗可〔元代〕
焰吐兰膏映水晶,澄泓不动一沤轻。天星影落冰壶夜,神汞光凝火镜明。
碧晕浮春丹气湿,红云泛煖玉华清。游鱼不觉三更冷,飞入琉璃井底行。
飞来寺胜景古迹 其十四 白泡潭
朱士赞〔明代〕
浈江东注日,银浪忽成堆。岂有东流柱,盘旋水自回。
白泡潭
朱士赞〔明代〕
浈水东注日,银浪忽成堆。岂有中流柱,盘旋水自回。
闻王仁辅买鱼瓶俗所谓泡灯者赋此嘲之
李东阳〔明代〕
买得长安市上春,玉壶清水贮金鳞。却看尘土疑无地,未掣波涛亦有神。
眼底功名聊比幻,杖头风月且教贫。西堂灯火元宵夜,又向东风作旅人。
落第后忆泡子河 赠别钱蓉峰
萧光绪〔明代〕
扰扰红尘行路迷,秋光清绝隔东西。风萍欲夺江淹梦,园榭堪停张翰思。
人立小桥山色远,马穿深柳月光迟。临流吟得江南句,留与京华赠别离。
沸水方热锅为宽黔所堕行人泡足戏成
释今无〔明代〕
我饿方思饭,黔宽忽堕锅。脚能供炮烙,腹极怨蹉跎。
国手调金酱,神仙爱玉禾。两般俱未得,失意事原多。
上巳后一日游南泡子
夏孙桐〔清代〕
永日春禽作人语,城南花事渐幽森。出郊路背山色去,傍水屋涵波影深。
已落小桃空惜艳,最閒孤鹭颇知心。清涟惭把尘容对,被发行为小海吟。
最火的谷雨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火的谷雨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谢中上人寄茶
齐己 唐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二、《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
齐己 唐
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 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硾封题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三、《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
孟浩然 唐
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不知鲈鱼味,但识鸥鸟情。
帆得樵风送,春逢谷雨晴。将探夏禹穴,稍背越王城。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
四、《芍药》
王贞白 唐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
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妒态风频起,娇妆露欲残。
芙蓉浣纱伴,长恨隔波澜。
五、《老圃堂》
曹邺 唐
邵*瓜地接吾庐,谷雨干时手自锄。
昨日春风欺不在,就床吹落读残书。
六、《阳羡杂咏十九首.茗坡》
陆希声 唐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七、《白牡丹》
王贞白(唐)
谷雨洗纤素,裁为白牡丹。
异香开玉合,轻粉泥银盘。
晓贮露华湿,宵倾月魄寒。
家人淡妆罢,无语倚朱栏。
八、《三月五日陪大夫泛长沙东湖》
张又新(唐)
上巳馀风景,芳辰集远坰。
彩舟浮泛荡,绣毂下娉婷。
栖树回葱蒨,笙歌转杳冥。
湖光迷翡翠,草色醉蜻蜓。
鸟弄桐花日,鱼翻谷雨萍。
从今留胜会,谁看画兰亭。
九、再有诗次其韵
唐·王炎
花气浓于百和香,郊行缓臂聊翱翔。
壶中春色自不老,小白浅红蒙短墙。
描写夏天的古诗和描写夏天的名句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首夏:孟夏,农历四月。歇:盛及而衰。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月上、乘凉之景。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轩:窗。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孤花:一枝花。
春余:春天剩余之景,时已至初夏。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 夏半:夏季过半,农历五月半后。淅:风吹拂的样子。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慈竹:竹名,亦称子母竹。如编:象编排起来一样。
蜃气: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经过折射,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也称为海市蜃楼。管弦: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麦收时的气息。花时:花开之时。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芳香的花草。可人:合人心意。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树的美称。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正午,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瓜果浸于寒水之中。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比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意: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风光与其他季节大不相同。
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仿佛一直连到天边;红润的荷花在阳光映照下显得别有风韵。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仲夏》唐·樊旬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孟夏》唐·贾龠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小池》宋·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景》明·朱瞻基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闻蝉》 唐·耒鹄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夏日六言》 宋·陆游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绝。
此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首二句以“毕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
然后顺理成章,具体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时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错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创作背景: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负责给皇帝草拟诏书的文官,可以说是皇帝的秘书)。时任秘书少监、太子侍读的杨万里是林子方的上级兼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建议,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两人志同道合、互视对方为知己。
后来,林子方被调离皇帝身边,赴福州任职,职位知福州。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
杨万里则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
1、《小池》 【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白话翻译: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作者】苏轼 【朝代】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话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3、《山亭夏日》 【作者】高骈 【朝代】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白话翻译: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虞世南《咏萤火》古诗翻译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虞世南《咏萤火》古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咏萤火
唐代 虞世南
的历流光小,
飘摇弱翅轻。
恐畏无人识,
独自暗中明。
注释:
的历:明亮、鲜明。
弱翅:翅膀小而软弱。
恐畏:恐怕。
翻译:
明亮的流光很小很小,软弱的翅膀轻轻的飘摇。恐怕无人知道自己存在,独自在暗里闪闪发光。
赏析:
虞世南的《咏萤火》先也描摹了萤火虫的形象:纤纤玉体,翩翩弱翅。轻风中张翼斜飞,飘摇流畅,暮色里荧光点点,点缀夜空。诗人也是从其飞翔之形、发光之态的角度写其外形,其手法,有点类似唐朝李嘉?的《咏萤》:“映水光难定,凌虚体自轻。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向烛仍分焰,投书更有情。犹将流乱影,来此傍檐楹。”李诗通过萤火水上轻舞、空中展翅、风吹不灭、露洗还明、输光伴夜读、流连在楹檐等形象的刻画,突出了其飞翔之姿、发光之征。但虞世南的诗并不以绘形为目的。诗的三、四两句则由表及里,一下子窥视到萤的内心世界:“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多么顽强的个性,多么可贵的追求,尽管自己的生命弱小,但它不甘默默无闻,不愿自暴自弃,偏要在暗夜中闪光,顽强地表现自己的存在,执著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那出现在读者眼前的萤火,就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虫,一个微不足道的生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精灵,一个个性独特、胸怀不凡的刚毅之士,其伟岸形象,令人肃然起敬,又促人深思猛省。
虞世南托物言志,借写萤火,袒露自己的心迹。诗人先以“光小、翅轻”等诗句,突出萤火的微不足道,来衬托下句,“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这是萤火的心理,更是诗人的心地:一个人不管地位如何,处境怎样,只要有其秉赋,就要勇敢地、顽强地表现自己。这种抱负、这种追求,自然给读者领悟到诗外的别一种境界!
虞世南简介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书家之一。自幼跟智永和尚*书法,所谓”深得山阴真传”,就是指他深信王羹之的笔法。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代自文宗以下,历朝皇帝都以王羲之的书体为楷模。太宗曾“以金帛赐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虞的书法,继承多于创造,加上虞世南博学卓识,坦诚忠直,故而深得宠幸。太宗誓言远学王羲之,*学虞世南,足见其影响力。“虞体”后世评述不一,他那笔圆体方,外柔内刚,几无一点雕饰或火气,也自成书风,而他的行草书,则几乎是王羹之行草诸帖的嫡传。
出身望族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出身望族。从三国到唐代。馀姚虞氏家族出了许多名士,有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164—233),东晋天文学家虞喜(281—356〕。还有几位著名的书法家,如南朝宋泰和年间书法家虞(龠禾),他著有《论书表》传世,论古今妙迹,正行草书,纸色标轴,真伪卷数,无不毕备。又曾奉明帝诏与巢尚之、徐希秀、孙奉伯等编次二王法书,再一个是虞世基(?—618),兼善草隶,曾经在陈朝、隋朝做过官,他就是虞世南的胞兄。
虞氏家族中声名最著的要数虞世南。他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祖父虞检,为南朝梁始兴王的咨议。父亲虞荔,为南朝陈太子中庶子。叔父虞寄,任陈朝中书侍郎。虞世南从小就过继给叔父为子,因而取字伯施,世南生性沉静。笃志勤学。少年时与胞兄世基同受业于吴郡顾野王(519—581〕,有十余年,顾野王字希冯,南朝陈书法家。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他对虫篆奇字无所不通,可惜他的书迹今未之见,虞世南勤奋好学,精思不懈,他敬慕南朝梁文学家、尚书左仆射徐陵(507—585),作文学*徐陵,婉约绮丽。且为徐陵本人所认同。南朝陈文帝天嘉(560—566)中,生父虞荔去世,文帝表彰虞荔的德行,知道他两个儿子都非常博学,便派遣使者到虞家慰勉审视,等到世南服丧期满,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但因养父虞寄身陷叛军之中。仍布衣蔬食。直到太建末年陈宣帝*定叛乱,虞寄回来,“方令世南释布食肉”。陈朝灭亡(589)后,世南与世基兄弟二人同入长安,文名重当时,人们比作晋代二陆(陆机、陆云)。隋炀帝为晋王时就听到虞世南的名声,打算聘为*,世南以母老固辞。炀帝即位后,大业(605—618)中累授秘书郎,迁起居舍人。隋炀帝虽然爱虞世南的才气,却并不欣赏他的刚正性格,实际上并不重用他。当时虞世基执掌朝政,先后任光禄大夫,内史侍郎,家庭生活豪奢。虞世南虽与其兄住在一起,仍然生活俭朴,不改旧*。隋朝灭亡前夕。宇文化及将杀炀帝并及虞世基,世南抱持号位,请求以身代兄而不得,时人称颂其义。世南随宇文化及到聊城,又在起义军窦建德部下任黄门侍郎。直到秦王李世民消灭窦建德,引虞世南为知己,才被起用。
晚遇明主
虞世南入唐时已是花甲之年,先为秦王府参军,不久转为记室,授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共掌文翰。一次,李世民命他把《列女传》书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就默写出来,竟然一字不差。李世民立为太子,虞世南为太子中舍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虞世南被任命为员外散骑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年*古稀,他请求告老还乡,太宗不许,迁太子右庶子,虞世南固辞不受,仍被任命为秘书少监。贞观六年(633)升秘书监,掌管图书著作等事,世称“虞监”。贞观八年进封永兴县公。因而史称“虞永兴”。
唐太宗非常赏识虞世南的博学卓识、坦诚忠直,常在政务之暇,同他谈论学问,共观经史。世南容貌儒雅,而志性刚烈。每当谈论到古代帝王为政的得失时,常存规劝讽喻之义。太宗常常对侍臣说:“朕因暇日与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若此。朕用嘉焉。”
唐高祖李渊死后,李世民下诏为父亲建造陵墓,以视高祖刘邦墓——长陵为模式,极其隆厚。劳民伤财。虞世南两次上疏谏阻,认为立国不久应当节用安民,主张“薄葬”。公卿百官又奏请遵照高祖遗诏办事,务从节俭。在虞世南和群臣的劝谏下,陵墓的规模大有减省。唐太宗爱好打猎,虞世南也上疏屡次劝阻,有一次,唐太宗写了一首宫体诗,叫群臣应和。虞世南怕这种“体非雅正”的诗流传开去。天下风靡,影响不好,拒绝作应制诗。凡此种种,都可看出虞世南刚直忠贞的品性。太宗常称虞世南有“五绝”,就是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有一于此,足为名臣”,“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对他评价极高。
贞观十二年(638)虞世南致仕(退休),官衔为银青光禄大夫、弘文馆学士。这年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唐文宗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赐谥“文懿”。并下手诏给魏王泰说:“世南于我犹一体,拾遗补阙,无日忘之,盖当代名臣,人伦准的,今其云亡,石渠、东观中无复人矣!”又把自己写的一首诗命起居郎褚遂良在虞世南灵前诵读焚化,君臣情谊之深厚无过于此了。
虞世南编有《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二卷,著《虞世南集》三十卷。
王书传人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书圣”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又命萧翼从山阴僧辩才处赚得《兰亭序》真迹,令人摹制多本,赐给群臣,甚至死后还把《兰亭序》的原件殉葬昭陵。书学为唐代国学之一,取士也讲究书法。唐代书学之盛可渭亘古未有。
虞世南少年时曾向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学*书法,甚得王书神髓。为了学*书法,他曾把自己关在楼上,业成方才下楼。写过的废笔足足装满了一大瓮。他白天练完字,在入睡前还用手指划着肚皮或床单,琢磨字的气势结体。日子长久,被单也划穿了。通过刻苦学*、虞世南成了王氏笔法的嫡传宗师。
唐张怀瓘《书断》评虞世南说:“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臭味羊(欣)、薄(绍之),不亦宜乎!是则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也。”“伯施隶、行书入妙。然欧(阳询)之与虞,可谓智均力敌……论其成体,则虞所不逮。欧若猛将深入,时或不利;虞若行入妙选,罕有失辞。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当时虞世南的声望便在欧阳询之上。
他的书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冠剑不可犯之势。用笔沉粹、典丽,以风骨逆劲著称书史。他创立的“虞体”流派,刚柔并济,方圆互用。人们称颂“虞体”,“得右军之美韵,而失其俊迈”。刘熙载《书概》说:“永兴书出于智永,故不外耀锋芒而内涵筋骨。”所谓得“右军之美韵”,是说得于王氏嫡传;所谓“失其俊迈”,是说他并非纯属“王书”一体,而是自立门户。独创新格。与欧阳询“险劲”一路并称“欧虞”。与褚遂良、薛稷一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虞体”流韵
纵观书法史,从汉末钟(繇)、张(芝)开楷则草法之先,到晋末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法立,经南北朝隋朝到唐初四大家出,使楷法臻于完备极致。所以多以“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唐人用法谨严”称之。*书法艺术就技法层面而言,其核心是笔法。据传,早在汉代,蔡邕在嵩山石室中,学到了“八角垂芒”的秘法,成了笔法传授的始祖。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中有《传授笔法人名》一文,附在《古来能书人名》文后,记述了笔法传授的谱系,共有二十三人。他们是:由蔡邕传给崔瑗和女儿蔡文姬(琰),文姬传给钟繇,钟繇传给卫夫人,卫夫人传给王羲之,王羲之传子王献之,献之传给羊欣,羊欣传给王僧虔。王僧虔传给萧子云,萧子云传给智永,智永传授给虞世南。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说;“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颜真卿〕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虽然如此,初唐四家也各有自己的面貌。虞世南的字继承多于创造,从东魏《高归彦造像记》一类作品中可以找到他的楷法之源。他笔圆而体方。外柔而内刚,锋芒内敛而器宇轩昂,无一点雕琢和火气。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虞永兴书,尝自谓于道学有悟,盖于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正如颜太师‘锥画沙’‘屋漏痕’同趣。”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也说:“永兴如白鹤翔云,人仰丹顶。”周星莲《临池管见》说;“王羲之、虞世南字体馨逸,举止安和,蓬蓬然得春夏之气。”虞世南和智永的字,基本上都比较圆融而含蓄。虞字形稍长一些,较多婉媚之趣,他用中锋圆笔,内含刚柔。尖处不削,圆处不匀。行笔不徐不疾。欧阳询的字拐弯处作折笔,虞世南拐弯处作转笔。他的‘戈’法特别有特色。书史载唐太宗曾向虞世南学*书法,但因为“戈”脚写不好,写“戬”字,把“戈”旁留着没写,叫虞世南给补上。而后,他把这张字拿去给魏徵看,魏徵说:“现在看皇上书作,只有‘戬’字的‘戈’法最像虞世南。”唐太宗赞叹魏徵鉴赏力之高,也深感学虞字“戈”法之不易。他的“戈”法,波捺都特别长,长撇有轻重提按的变化。
虞世南和欧阳询都主持书学(唐代六门国学之一),在笔法传授上有着特殊的贡献。虞世南传授笔法给他外甥陆柬之。陆柬之有《文赋》、《兰亭诗》墨迹传世,有婉雅之趣,可见虞世南之流韵,陆柬之子彦远,传其家法,时称小陆。陆彦远又传给他的外甥张旭。张旭所传楷书《郎官石柱记》颇有虞体风采。褚遂良曾向虞世南请教:“某书何如(智)永师?”虞世南答道:“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能若此者?”褚又问:“何如欧阳询?”虞答:“闻询不择纸笔,皆能如志,君岂能若此?”褚叹息说:“既然,某何更留意于此!”虞答:“若使手和笔调,遇合作者,固可贵尚。”冯班《钝吟书要》说:“若死学柳(公权〕书,其病亦正同耳。悟得柳公学古处,二王、欧、虞、诸、薛打做一团方好也。”可知柳公权也曾学*过虞书。宋代蔡襄行书也学虞世南。宋高宗赵构书学智永,兼*虞世南。上海博物馆藏《赵构真草千字文》墨迹,就是临虞世南的`。赵构自跋认为虞书(千字文)是在唐太宗时,所以“民”字、”渊”字都缺笔以避讳。但据*人陈垣《史讳举例》,认为唐代书法缺笔以避讳的。最早见于唐高宗乾封元年(666)。上海博物馆藏《元揭傒斯临智永千字文》墨迹,揭傒斯没有自识临自何本。从风格上看,很有可能是临虞世南所书的《千字文》。
拓展:咏萤火诗原文、翻译及全诗赏析
着人疑不热,集草讶无烟。
到来灯下暗,翻往雨中然。
翻译
挨上人身,疑惑它怎么不热,接触草堆,惊讶它不能使之冒烟。
来到灯下显得暗淡无光,飞到雨中它反而又燃烧起来。
注释
然:同“燃”。
赏析
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火”字,多角度再现萤火虫的形象特征,四句诗,就是萤火形象的四次“造型”:“着人疑不热”,从人的感觉写。萤火虫明明有火光一闪一闪,可附在人体,人会惊奇──有火怎么不放热,突出了其放光而不发热的特点。“集草讶无烟”,从其栖息处所写。萤火从腐草中产卵繁殖,故古人误以为萤乃腐草所化。《礼记?月令》云:“腐草为萤”。古代不少咏萤诗也沿用了这种说法。如沈旋说萤火是“火中变腐草”,刘禹锡也说“陈根腐叶秋萤光”。这种说法自然没有多少科学根据,但其喜欢草堆中栖息却是事实。草堆上明明有点点火光,草都不燃起来,无烟无焰。第二句诗,既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萤火虫发出萤光、不热不燃的特点,又使读者知道了萤的一些生活*性。“到来灯下暗”,写出了火光的微弱,作者从对比的角度写,以灯光的相对明亮,突出萤火虫的微弱特点,用了比较衬托的手法。“翻往雨中然”,这是一个很有趣味的画面:一般的火,风一吹、雨一浇,便熄其光焰。而萤火呢,它的萤光并不受天气环境的左右,在雨中,仍能翩然起舞、星光闪烁……诗人就是这样,怀着对萤火虫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对其进行细致入微、多侧面的观察,从而将其形态的多姿多彩、形象的各种造型推到了读者面前,使读者也顿生怜爱之情。
用铺陈的手法,再现了萤火的形态之美,表现了一个皇帝闲暇时的专心致志、细致入微,由于多侧面描绘,形象完整,也给读者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而且其对写作对象细细观察的写作态度,用墨如泼、多方勾勒的写作技术,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萧绎居位显赫,养尊处优,自然无需“忧谗畏讥”,对自然的观察描绘虽能穷形尽相,但要他涌出多少感慨、掘出多深寓意,这很难做到,所以他笔下的萤火虽很有美感,但充其量是供人欣赏玩味。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
在道路上骑着骏马与朋友相遇,可是身上并没有带着纸笔,无法给家人写一封信,只好托你为家中捎个口信,报一下*安。
崔岱齐
荒郊晴雪映行装,送客江亭恨渺茫。
鸟*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
经年文酒情相似,异地云山梦不忘。
最爱苕溪好风月,明年我欲棹轻航。
鸟到了黄昏都纷纷绕树寻巢而飞;人到了岁末一定会格外思念家乡。
薛能
柳营茅土倦粗材,因向山家乞翠栽。
清露便教终夜滴,好风疑是故园来。
栏边匠去朱犹湿,溉后虫浮穴暗开。
他日会应威凤至,莫辞公府受尘埃。
故园,故乡。此言听到风吹竹动而露滴,就想到故乡。表达的是深切的思乡之情。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沙万里绝人烟。
此写西行于沙漠之中的孤寂与思乡苦情。“欲到天”,是夸张修辞手法,强调的是西行距离之遥远;“见月两回圆”,指代辞家时间之久。离家远行已久,本就易于让人顿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之情。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身处他乡,每逢节日,都会倍增对亲人的思念。后两句诗词,为表现思乡情结的千古名句。
沈绍姬
归来偕隐计犹虚,垂老他乡叹索居。
别久乍疑前劫事,路歧才得去年书。
梦如柳絮飞无定,愁似芭蕉卷未舒。
每天做的梦像柳絮一样飘忽不定,思乡的愁绪像芭蕉叶一样经常卷着从未舒展开来。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也叫作《夜思》,属于乐府诗,这首思乡之作,被称赞为“千古思乡第一诗”。
明·郭登
天涯行客离乡久,见月思乡搔白首。
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傍柳。
金木水火土诗歌
【金】
冰冷或者炽热。和沙子一样
翻滚岁月的温度
发光的眼睛。四处寻觅
剑走偏锋。历史的夜空
飞洒的鲜血,斑驳了夜的双眼
夺目的色彩是天使,亦是恶魔
笑里藏刀,或者明抢暗夺
褪去华丽或褴褛
圆睁的双眼。狰狞了人性
夜夜夜。日日日
琵琶唱尽黄河水
万里黄沙觅半两贪婪
是既定。还是人性异变?
【木】
年轮在心间已腐朽
岁月的拂尘抹去了那些纷扰
孕育的希望在凝结
破土而出
一丝绿意在萌发。向东的方向
沉寂的足迹再次疯狂
阳光过滤了所有的冰冷
生命的蠕动举着画笔
颤颤地圈就新的年轮
冬天就缄默。春天就焕发
抱紧大地。忘记指尖的'温存
高扬着头遮掩住黑暗
让阳光穿行于灵魂与身躯之间
一木不成林,二木不成森
一木一浮生。木木生生息
不论华丽与淡雅。还是曲曲直直
于天地间。缄默于岁月
拂秀风,看重生与覆灭
【水】
天空被撕开。月光泻漏
寒风和冰屑相竞灵魂出窍
流动与柔软诠释虚无缥缈
黑色的冰川不断堆高
渴望和欲望
更进一步触摸宇宙的脊梁
夜色是白色的
血管开始变色
血液和冰川融为一体
黑白分明的世界
眸光变成五彩光芒
无数人仰天祈祷
向北的方向,或许更北
地*线被抬开,一场革命
在轰轰烈烈中爆发
在轰轰烈烈中淹没于厚土之中
又看的古诗塔狐火泡的图片
黑塔狐名句
上火嘴起泡肿了的说说
上火嘴起泡的心情说说
带泡泡的古诗
小狐的古诗
泡泡纱的古诗
泡泡的古诗词
野狐岭的古诗
塔的古诗
塔与塔影的古诗
带泡的古诗
形容泡泡的古诗
泡字的古诗
狐仙的古诗
野狐禅的古诗
自创的泡泡小古诗
奶泡泡古诗谁念的
讲狐狸的古诗
大狐狸的古诗
写鬼狐的古诗
狐狸阳的古诗
繁塔的古诗
儿童做泡泡泥的古诗
古诗神奇的泡泡糖
带泡的字古诗
泡的古诗带涧的
泡芙的古诗
泡桐的古诗
有湖有塔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