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元夕的古诗配画

关于青玉案元夕的古诗配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青玉案元夕的古诗配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青玉案元夕的古诗配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青玉案元夕的古诗配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73) 语录(2) 说说(32) 名言(748) 诗词(898) 祝福(5) 心语(813)

  • 《青玉案元夕》古诗赏析

  • 《青玉案元夕》古诗赏析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青玉案元夕》古诗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青玉案·元夕》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赏析】

      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且一对意中人在大街巧遇的场景。只不过上阕写的是整个场面,下阕写一个具体的人,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句写的是元宵观灯的女人,她们穿着美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手饰,欢天喜地朝前奔去,所过之处,阵阵暗香随风飘来。“雪柳”是玉簪之类的头饰。

      “众里寻他千百度”:(这人)对着众多走过的女人一一辨认(但没有一个是他所等待的意中人)。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

      “灯火阑珊”勿作“良夜将逝”解,“灯火阑珊”虽然是灯火渐渐散尽的.意思,但这儿说的是天空飘洒下来的礼花,快接*地面时早已熄灭散尽,所以即使头上有流光溢彩,站立的地方却是昏暗的。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也就像站在热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全文主要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追求(词人对理想的追求的执着和艰辛)。

      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却没有人认为可有可无,因此也可以称作是豪杰了。然而究其实际,上阕除了渲染一片热闹的盛况外,并无什么独特之处。作者把火树写成与固定的灯彩,把“星雨”写成流动的烟火。若说好,就好在想象: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似陨星雨。“花千树”描绘五光十色的彩灯缀满街巷,好像一夜之间被春风吹开的千树繁花一样。这是化用唐朝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也,“雕”也“凤”也,“玉”也,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好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人公言外的赞美 。

      下阕,专门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

      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稼轩“豪放”,“豪放”,好像将他看作一个粗人壮士之流,岂不是贻误学人吗?

      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举此词,以为人之成大事业者,必皆经历三个境界,而稼轩此词的境界为第三即终最高境界。此特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并无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无劳纠葛。

      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阅读全文]...

2022-05-02 17:01:42
  • 《青玉案·元夕》古诗鉴赏

  • 《青玉案·元夕》古诗鉴赏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玉案·元夕》古诗鉴赏,欢迎阅读与收藏。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②,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③处。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_________的风俗,也称_________节。(2分)

      2. 清代作家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里的元宵节,比春节更隆重,小到英莲走失,大到元春省亲,*民灶火也好,贵族家庆也罢,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俗的文化内涵。(2分)

      3.元宵节是正月里一个重要节日,当天往往举行闹花灯、猜灯谜活动,猜中灯谜,既彰显了自己的智慧,又*添了节日的快乐。请你猜猜以下灯谜,把答案写在横线上。(3分)

      谜题:赤兔马,走千里。(打一元代剧作家) 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语) 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打一北京历史文化遗迹) 谜底:______________

      4.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3分)

      A.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5.《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4分)

      6.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生活,谈谈如何达到第三境界。(5分)

      参考答案:

      1.赏灯(观灯、挂灯、放灯、猜灯谜等) 灯

      2.曹雪芹 《红楼梦》

      3.马致远 公正 圆明园

      4.C

      5.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6.①确立学*目标(2分)②持之以恒,执着追求(2分)③达成学*目标(1分)。

      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日晚上称元夕,亦称元宵,元夜。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的风俗。玉壶:指月亮。鱼龙舞:指舞鱼灯、龙灯之类。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其体会是可信的。词的上片,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象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象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

      “花千树”、“星如雨”,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宝马雕车香满路”,是写游人之盛。但这里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气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然而,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欢乐着,

      “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青玉案·元夕】

      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青玉案·元夕】人物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青玉案·元夕】译文

      焰火像是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阅读全文]...

2022-02-06 08:23:32
  • 《青玉案元夕》古诗词

  • 《青玉案元夕》古诗词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翻译: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青玉案·元夕》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②,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③处。

      注释:①花千树:形容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②蛾儿、雪柳、黄金缕:妇女的头饰。③阑珊:黯淡、零落。

      1.《青玉案元夕》中元夕是指阴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从唐代起,在元宵夜就有_________的风俗,也称_________节。(2分)

      2. 清代作家________的作品《_________》里的元宵节,比春节更隆重,小到英莲走失,大到元春省亲,*民灶火也好,贵族家庆也罢,让我们品出了这个传统节日的许多*俗的文化内涵。(2分)

      3.元宵节是正月里一个重要节日,当天往往举行闹花灯、猜灯谜活动,猜中灯谜,既彰显了自己的智慧,又*添了节日的快乐。请你猜猜以下灯谜,把答案写在横线上。(3分)

      谜题:赤兔马,走千里。(打一元代剧作家) 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词语) 谜底:______________

      谜题:十五的月亮悬庭前。(打一北京历史文化遗迹) 谜底:______________

      4.下列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中,描写元宵节的一项是(3分)

      A.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B.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C.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5.《青玉案元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4分)

      6.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生活,谈谈如何达到第三境界。(5分)

      参考答案:

      1.赏灯(观灯、挂灯、放灯、猜灯谜等) 灯

      2.曹雪芹 《红楼梦》

      3.马致远 公正 圆明园

      4.C

      5.这首词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6.①确立学*目标(2分)②持之以恒,执着追求(2分)③达成学*目标(1分)。

    [阅读全文]...

2022-07-20 17:05:14
  • 青玉案元夕赏析(青玉案元夕诗词鉴赏)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是不是辛弃疾最好的词,我不敢确定,但肯定是一首让你“无法逃离”的词。

    一方面,如今有一家让你很难逃离的互联网公司以此为名,另一方面,即使你不明白这首词用到的任何典故,只要读到最后一句,就能感受到某种意境,仿佛置身其中,无法忘怀。

    这首词其实并不复杂,你肯定听过这样的解析,这是一个元宵节的夜晚,热闹与喧嚣中,却有一位女子与这世界格格不入。有人说,辛弃疾是在写他自己,壮志难酬,孤掌难鸣。

    这是一首公认的好词,但也有人提出反对声音,认为这不过是一场俗套的“艳遇”,辛弃疾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为追寻美人踪迹,寻找千百度,终于在灯火阑珊处,觅得佳人。

    甚至有知名学者认为,辛弃疾不过是个“油腻”的老男人,他的词经常莫名其妙拉女人出境,格调不高,这样的词又何谈境界?

    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又说,辛弃疾的词是人生最高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一边是油腻老男人,一边是人生三境界,那么这首《青玉案·元夕》到底写了什么?说它好又到底好在哪里呢?

    故事要从一次“生死时速”讲起。

    正月十五元夕节的当晚,辛弃疾在宣德门见到比城楼还高的巨大灯山,皇帝在城楼上出现,接受臣民的欢呼,辛弃疾转身看到身后奔涌的人群,往事像潮水般将他淹没。

    公元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闰二月,建康城。京东招讨使旗下统制官王世隆,急匆匆进宫报告宋高宗,辛弃疾回来了。

    宋高宗赵构亲自接见,他有些意外地看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听他诉说这段日子的经历,边听边发出感叹。

    赵构到底在感叹什么?

    就在一年前,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决定再次南侵。

    完颜亮曾写过一首诗: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屯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此时他觉得是时候去西湖转转了,于是发动南侵,而打仗自然需要军费,他便以借民间五年税钱的名义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这极大地激起民愤,中原各地民众纷纷起义反抗。

    当时在济南也有一支起义军,为首的名叫耿京,从6个人起兵,到后来发展到25万人。辛弃疾也在起义之列,在山东历城拉起一支2000人的队伍,加入了耿京。

    由于辛弃疾参加过金朝的会试,所以被耿京任命为掌*。

    1161年10月,金廷内部发生*,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北归。虽然南下是停止了,可北方各路起义军的形势却日益艰难,于是辛弃疾建议耿京,为长远考虑,必须联络大宋。

    耿京采纳了辛弃疾的建议,于是让副手贾瑞带领10人去南宋朝廷接洽。贾瑞担心自己面对南宋士大夫的问询,希望带一位文人同往,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

    “瑞曰,如到朝廷,宰相以下有所诘问, 恐不能对, 请一文人同往。京然之,乃遣进士辛弃疾行, 凡一十人。”

    于是辛弃疾跟着贾瑞一起到建康面圣,此时的辛弃疾不过是陪同前往的文人,主要负责文字工作。

    宋高宗当然很高兴,有那么大一支队伍“从天而降”,虽说并不是正规军队,但这证明北方沦陷的子民还心系大宋,政治象征意义显然更大。

    于是耿京被封天*节度使,贾瑞封敦武郎阁门祗候,辛弃疾也得了个右承务郎的官职,其余200余人都有官位。接受了朝廷任命,辛弃疾一行人就准备回去复命。

    可他们还没到山东,前方传来消息,主帅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张安国已经领兵投降金国。

    发生这样的变化让所有人始料未及,但更麻烦的在于,现在他们这群人该怎么办?

    此时摆在这伙人面前的,有几条路,要么直接南归,回去也是死路一条,投靠南宋朝廷可保性命,可这样回去并不会受什么待见;要么回去为主帅报仇,但就靠他们这几个人,要报仇又谈何容易;要么大家各自散了,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找个山头,落草为寇。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是从不走命运安排的道路。

    众人都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辛弃疾站了出来,提出了一个疯狂的想法。

    他要生擒张安国,并将他带给南宋朝廷发落。

    历史上没有记载辛弃疾是如何说服众人的,但最终,一共有50骑人马跟着辛弃疾。

    我想讲讲这50骑的构成,他们是贾瑞和辛弃疾一行十一人,还有南宋朝廷京东招讨使旗下王世隆护送辛弃疾他们的十数骑,以及来通知辛弃疾,耿京被害的“忠义人马全福”带来的一批人。

    这些人彼此可能认识,也可能是第一次相见,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也许昨天还在为哪家米更便宜而犹豫不决,可今天,他们都毅然选择了跟随辛弃疾,明天,也许他们能回来,也许永远停留。

    这一晚,这50骑人马默默前行,一路向北,在风雨中逆行。

    回到山东,辛弃疾他们打听到,张安国已经在金兵营帐中,此时驻扎的金军规模大约是5万人,50骑对5万金军,辛弃疾有勇,但不是个莽夫。

    经过仔细侦察,他们摸清了张安国的作息,并打探到这一天张安国将参加金兵的宴会。当天晚上,辛弃疾假扮成金兵,潜入营帐,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以天神下凡的姿态将张安国击倒,并迅速*上马,飞奔出营。

    在场的金兵都懵了,刚开始只以为是自己人打闹,然后才发现事情不对,竟然有人敢在几万人的金军营地抢人,这才想起去追赶。史*载:

    “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

    这段万人中擒敌将的情节,就如同说书人嘴里的故事,但这确实真实发生了。

    辛弃疾南下的这一路,赵构其实也挺熟悉,在刚即位的那段时光,逃命是朝廷唯一的主题,中国历史上被迫逃走的帝王不少,但被人追到逃亡海上的皇帝,赵构恐怕是独一份。

    这也难怪宋高宗会感叹。

    宋代洪迈在《稼轩记》里记载:

    “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见深知。”

    感叹归感叹,英雄归英雄,如何安排这位“归正人”,朝廷内部是有分歧的。

    当然,初来乍到的辛弃疾并不知道这些,他的志向很简单,收复国土,打回老家。

    [阅读全文]...

2022-02-05 10:23:41
  • 青玉案元夕古诗全文(青玉案·元夕的中心思想)

  • 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

    译文

    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2

    注释

    ⑴青玉案:词牌名。“案”读wan,第三声,与“碗”同音。

    ⑵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⑶“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⑸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⑺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

    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⑼“蛾儿”句:写元夕的妇女装饰。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⑽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⑿蓦然:突然,猛然。

    ⒀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3

    赏析

    阴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日晚上称元夕,亦称元宵,元夜。我国古代有元夕观灯的风俗。玉壶:指月亮。鱼龙舞:指舞鱼灯、龙灯之类。这是一首别有寄托的词作。词人假借对一位厌恶热闹、自甘寂寞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高洁志向和情怀.梁启超《艺蘅馆胡词选》云:“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其体会是可信的。词的上片,极写元夕灯火辉煌、歌舞繁盛的热闹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前一句写灯,后一句写焰火。上元之夜,满城灯火,就象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万树的繁花,满天的焰火明灭,又象是春风把满天星斗吹落。真是一片灯的海洋,焰火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

    “花千树”、“星如雨”,不仅写出了灯火之盛、之美,而且也给人热闹非凡的感觉,渲染出了节日的热烈气氛。“宝马雕车香满路”,是写游人之盛。但这里主要还是为了渲染气氛,所以,作者并没有对游人作具体描绘,只是从整体印象上概括地勾勒了一笔。然而,游人如织、仕女如云的景象却已跃然纸上;最后三句描绘歌舞之乐。节日的夜晚,一片狂欢景象,到处是笙箫齐鸣,到处是彩灯飞舞,人们在忘情地欢乐着。

    “一夜鱼龙舞”,写出了人们彻夜狂欢的情景。 下片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观灯看花”的妇女,头上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等装饰品,一个个打扮得花枝招展,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她们一路笑语,带着幽香,从词人眼前走过,这里作者具体地描写了观灯的游人,也是对上片“宝马雕车香满路”描写的一个补充,同时,一个“去”字也暗传出对意中人的寻觅。在熙熙攘攘的游人中,他寻找着,辩认着,一个个少女美妇从他眼前过去了,可是,却没有一个人是他要寻找的。那么他所要寻找的意中人在哪里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众里寻她千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也为人传诵。

    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并以此作比喻,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才能有所发现,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阅读全文]...

2022-01-15 05:16:29
  • 青玉案辛弃疾的诗(青玉案全诗赏析和解释)

  • 解释
  • 公元1162年,上距北宋灭亡的“靖康之祸”,已经过去了35年。

    这一年二月的一个晚上,北宋沦陷区,山东济州城新任知州张安国,正在他的府邸宴请几位金国将领。此时宴会已渐入*,张安国和几位金将称兄道弟,划拳行令,气氛好不热闹。

    正在兴起之时,一个士兵走到张安国身边说,外面有人要见他,并且描述了来人的相貌特征,已经有几分醉意的张安国,满面惊疑,想了一会儿就带着几个侍卫走了出去。

    一行人来到大门外,瞥见一位身材高大雄壮的身影,张安国还没反应过来,那个身影已经扑上来,像雄鹰捉野兔一样,一把拎起来,策马而去。嘴里还说:“十万宋军就要杀到济州城了,我和知州大人去城外商量一下对策。”

    再看张安国的侍卫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连忙去报告正在喝酒的金国将领,等他们出来看时,那个抓了张安国的人,已经和城外的几十个骑兵会合,马不停蹄的向南方奔去。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南宋鼎鼎大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他当年在金人占领区里,智擒张安国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

    一、慷慨豪迈辛弃疾

    辛弃疾,生卒于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辛弃疾被认为是宋代豪放派词人的领袖,曾写下许多慷慨豪迈的英雄壮词,如:

    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出自《永遇乐》

    又如:

    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出自《贺新郎》

    再如: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出自《破阵子》

    这些传唱千古的名句,每一句都能够让真正的男子汉血气上涌,慷慨落泪。

    二、解读经典《青玉案》

    他还有一些词,虽然不能说是慷慨悲壮的英雄壮词,但是它浸透了深刻的人生体悟,同样倾倒了无数读者,这就是辛弃疾的《青玉案》。

    词曰: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脍炙人口的婉约词,却出自一个以豪放词著称的爱国词人之手,即使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词相比,其艺术成就也毫不逊色。

    词的上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元宵夜的灯火辉煌,车马喧闹,彻夜歌舞的欢乐场面。勾勒出了一副,美丽迷人的烟火夜景。

    五彩缤纷的色,悠扬悦耳的声,暗香浮动的味,在月夜造就的背景下,杂烩交织,欢乐似无极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指春风。

    “放”字即写出了彩灯被点亮的动态,犹如鲜花开放,也点出了东风化物的功效,笔调极富意趣。

    “吹”字上承“东风”,有“吹”才有“落”,有“吹落”才能写的出“星如雨”,“星”字喻写焰火的晶亮耀眼。

    “宝马雕车香满路”,“宝马”指配饰玉勒和雕鞍的骏马。

    “雕车”是镶金马车,可见乘坐者并不是*民百姓,而是达官贵人,气派十足,场面宏大。

    “香满路”既言香气之浓郁,又衬托出车乘之众多,街道里,车水马龙,络绎不绝,香气四溢。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既是排箫,因其声若凤鸣,故美称之。

    “玉壶”此处指月亮,喻其清润明洁。

    “光转”指更深夜阑。

    “鱼龙舞”指装扮成鱼龙形状的表演。

    仙乐般的凤箫声,光洁明亮的月光,热闹的鱼龙舞,好一派歌舞升*。

    词的下片,仍以反衬的手法酿造气氛,但是已开始涉及人物活动。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妇女插戴的装饰品。

    “笑语”写少女的情态,一边走,一边说说笑笑,天真烂漫。

    “暗香”指幽香,指少女所佩戴的香球或者香囊散发出来的香气。

    观赏游玩的少女,盛装丽饰,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后他们并非作者的意中人,那作者要寻找的是怎样的人呢?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百次的努力,换回千百次的失落,千百次的呼唤,换回千百次的无奈。眼看希望已经很渺茫了,但就在心灰意冷,几乎绝望的偶然回首之间,词人终于发现了她,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从此便开始了无限的怀恋。

    那个她不正是自己要找的人吗?她也正站在灯火稀疏之处,朝这边顾盼。

    先前的找寻之苦,在此刻全部转化成了邂逅的甜蜜,那微微的灯火之下,正是我要找寻的人,在我一回首的时刻看到了她,没有早一秒也没有晚一秒,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福。

    三、宋代的“香”文化

    这首《青玉案》,很多朋友在欣赏它的时候,可能没有注意到,就在这首词里面给我们透露了一个,宋代社会的香料以及香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宋朝的妇女特别喜欢用香料,她们一般会用布袋绣上花,再把布袋里面塞上香料,做成香球或者香囊。

    [阅读全文]...

2022-03-21 00:36:43
  • 苏轼:青玉案

  • 苏轼
  •   《青玉案》

      苏轼

      三年枕上吴中路,

      遣黄犬,

      随君去。

      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鸳鹭,

      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

      常记高人右丞句。

      作个归期天定许,

      春衫犹是,

      小蛮针线,

      曾湿西湖雨。

      赏析:

      此词为送友抒怀之作,是苏轼对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一篇和韵之作,抒写作者对苏坚归吴的羡慕和自己对吴中旧游的系念之情。“三年”二句笔意双行,一写伯固三年随苏轼为官未返故里,枕上魂牵梦绕故园路,表达了对朋友怀归的关切和理解。“若到”数句,对伯固归家途经松江小渡,特嘱其“莫惊鸳鹭”一事,大有深意,既说明松江曾是自己常与鸥鹭相游之处,与自由嬉戏鸥鹭亲密而无机心,物我相忘于江湖,流露了愿与鸥鹭忘机为体,厌倦仕途巧诈的情绪,又委婉地警劝伯固立身为人莫染世俗机巧之心。一个“老子”,语气诙谐、放旷,顿显朋友之间的亲昵、真率。下片写自己思归之意。“辋川图”二句写仰慕唐代诗人王维隐居辋川别墅,观摩辋川图令他心向神往,常记王维送友思归之诗句。“归期天定许”写苏轼迫切思归与亲人爱侣团聚,特借自居易所宠爱的善舞妓人小蛮,喻指其爱妾朝云,朝云亲手缝制的春衫“曾湿西湖雨”,为“天定许”做一注脚:天公有情,为朝云之相思而洒泪雨,淋湿我春衫,岂非“天定许”吗?假天公同情朝云曲写词人思念朝云,写得婉曲,旷放而又诙谐。全词明写送友归乡,暗写自己思乡怀归,善用典故与绘画曲致巧发,笔致极委婉清丽,令人爱不忍释。

    [阅读全文]...

2022-01-05 06:58:06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注释:

      1、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

      2、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3、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4、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5、凤箫:箫的名称。

      6、玉壶:比喻明月,故继以“光转”二字,亦或指灯。

      7、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即舞鱼舞龙。是元宵节的表演节目)宋夏竦《奉和御制上元观灯》:“鱼龙漫衍六街呈,金锁通宵启玉京。”

      8、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9、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10、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11、他:泛指,当时就包括了“她”

      12、千百度:千百遍。

      13、蓦然:突然,猛然。

      14、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翻译:

      入夜一城花灯好象是春风吹开花儿挂满千枝万树,

      烟火象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

      驱赶宝马拉着华丽车子香风飘满一路。

      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

      玉壶的灯光流转着,

      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

      有的插满蛾儿,

      有的戴着雪柳,

      有的飘着金黄的丝缕,

      她们面带微笑,

      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在众芳里我千百次寻找她,

      可都没找着;突然一回首,

      那个人却孤零零地站在灯火稀稀落落之处。

      赏析:

      这首词大约写在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全词着力描写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的热闹景象。先写灯会的壮观,东风吹落了满天施放的焰火,像天空里的流星雨。接写观众之多,前来看花灯的人,男的骑着高头大马,女的乘着雕花豪华车,男男女女都衣服熏了香,怀里揣着香袋,过路的人多了,连路也是香的。这是从各个角度描写场面之热闹。凤箫声韵悠扬,明月清光流转,整夜里鱼龙灯盏随风飘舞。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头戴蛾儿、雪柳,身缀金电影丝缕,在灯光照耀下,银光闪闪,金光铄铄,她们成群结队,欢声笑语,眼波流盼,巧笑盈盈,幽香四溢地从人们身旁走过。“元夕”的热闹与欢乐占全词十二句中七句。“众里”一句方始出现主人公活动。“那人”赏灯却不是“宝马雕车”,也不在“笑语盈盈”列中,她远离众人,为遗世独立,久寻不着,原来竟独立在“灯火阑珊处”。全词用的是对比和以宾衬主的手法,烘云托月地推出这位超俗的女子形象:孤高幽独、淡泊自恃、自甘寂寞、不同流俗。这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么?

    [阅读全文]...

2022-03-14 17:07:22
  • 青玉案的诗词赏析

  • 青玉案的诗词赏析

      青玉案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赏析】

      此词为游子羁旅江城感春伤怀之作。这首词的特点,是将游子与思妇混合起来写,却又天衣无缝。年年社日,妇女们按惯例停了针线,无事可做,觉得无聊;看着那双飞双栖的燕子,那样亲密,自己却独守空闺,心中更加寂寞惆怅。想到春日已过半,这样美好的时光白白辜负了,心中就更加痛苦了。以上几句是写思妇的心理活动。“一身犹在”以下三句,是写游子。他孤零零一个人,正在乱山深处,在小溪桥畔,寂寞发呆哩。下片数句,是双方混写,已经分不出或没有必要分出哪句是写谁的`了。“春衫著破”是写游子,“谁针线”是写思妇。“点点行行”是双关,既是写针线,也是写双方的眼泪——缝时流泪,此时衣衫已破,免不了又会流泪。“落日解鞍”是写游子下马歇息。此时两人分居两处,各自孤独,“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大家彼此,两地相思,却不能为对方戴花,不能相互举杯,更不能相互照应。这三个“无人”,写尽了孤独的景况。正如前人所评:“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驾裳《皱水轩词筌》)。”

      注:此词据唐圭璋考订为无名氏所作,见《阳春白雪》。

    [阅读全文]...

2022-07-29 09:46:36
青玉案元夕的古诗配画 - 句子
青玉案元夕的古诗配画 - 语录
青玉案元夕的古诗配画 - 说说
青玉案元夕的古诗配画 - 名言
青玉案元夕的古诗配画 - 诗词
青玉案元夕的古诗配画 - 祝福
青玉案元夕的古诗配画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