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桢的赠从弟的古诗情感

关于刘桢的赠从弟的古诗情感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刘桢的赠从弟的古诗情感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刘桢的赠从弟的古诗情感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刘桢的赠从弟的古诗情感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3) 语录(8) 说说(18) 名言(1k+) 诗词(283) 祝福(41k+) 心语(1k+)

  • 赠刘景文古诗

  • 古诗文
  • 赠刘景文古诗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刘景文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散文八大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2022-02-04 20:25:32
  • 关于刘桢赠从弟译文及赏析

  • 关于刘桢赠从弟译文及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shǎng xī,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出自枕书 《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

      赠从弟(其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苹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刘桢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赠从弟(其二)

      亭亭②山上松,瑟瑟③谷中风。

      风声一何④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⑤,松柏有本性!

      【注释】

      ①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刘桢(186--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从(cóng)弟,堂弟。全诗文字*实,风格古朴。

      ②亭亭:高耸的样子。

      ③瑟瑟:形容风声。

      ④一何:多么。

      ⑤罹(lí)凝寒:遭受严寒。罹,遭受。凝寒,严寒。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刮得是多么强大,松枝是多么的劲挺!

      冰与霜正下的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

      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导读】

      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调。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全诗文字*实,风格古朴。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哀、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 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成功地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 追求。全诗格调劲健,语言质实,具有清刚之气。象诗中“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以句式的重复来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语调紧促有力,诗情 震荡,正显示了此诗以气胜的特色。全诗章法浑成,承转自然。尤其是结尾 二句,以虚词设问,牵出全篇主旨,可谓收束得法,神完气足。

      诗人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诗人不是孤立地咏物写松,而是把松柏放在恶劣的环境中来刻画,突出了它与作为对立面的狂风、冰雹的搏斗,可谓是通过典型环境来刻画典型性格,使松柏的形象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然挺立在高山之巅,显示出一种激励人心和斗志的崇高美、悲壮美。人是环境的产物,也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挫折、考验。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特色探究】

      这是一首咏物诗。

      【名句研读】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说明人要有坚韧不拔的美好品质.

      2、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赠从弟(其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作者简介】

      刘桢(186-217),字公干,东汉末东*国人。东汉著名文学家。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刘桢常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欢歌,深得曹氏父子喜爱,19岁时任丞相掾属。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钟仲伟称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他确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刘桢之父刘梁,字曼山,汉章王宗室子孙,著有《破群论》等书。其母是元帝时京兆尹王章之玄孙女,琴棋书画,诗辞歌赋无所不通。她年轻居寡,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及众侄身上。刘桢在母亲的劝诫、督导与身教下,从小铸就了勤学好问、百折不挠的性格。

      刘桢5岁能读诗,8岁能诵《论语》《诗经》,赋文数万字。因其记忆超群,辩论应答敏捷,而被众人称为神童。公元197年,因避兵乱,11岁的刘桢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子建。曹植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为进一步深层密交,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志同道合,关系日笃。后来他又结识孔融等其他五学子,他们常聚论学问,“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刘桢的文学造诣高于他人,五言诗尤为诸七子之尊,后人将他的五言诗收为数集,今存的诗歌只有15首。当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在《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中高度评价他的诗为:思健功圆,以特有的清新刚劲,为人们所激赏。不仅称美于当世,并且光景常新,能楷模身后。

      他的'诗作多以壮美山川为背景,借景抒情,少数为酬答之作。赠《徐干·思友》诗被钟嵘评作“五言之察策也”。《赠从弟》三首为其众诗之著,第二首又为三首之最,诗为:“亭亭山中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钟嵘的《诗品序》说:“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原兄弟都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可见,刘桢文学创作的贡献之大。他最著名的赋作有《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署赋》、《清虑赋》等。他的赋文风格独特,“积极于宣时,校阅于世,进御之赋千有余首”《文心雕龙·注释》。他一改粉饰太*的世俗,以清新的笔调,娴熟的技巧,朴实准确的语言,纵古合今的大气,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讥讽时事,咏物抒情,实现了汉赋内容由宫廷转向社会,由帝王转向*民的转变。篇幅由长篇宏制转向短小精粹,为以后的文学发展开创了先河。

      他不仅在诗坛“五言冠古”,是文苑中的“文章之圣”,而且机敏雄辩之才也称道当世。黄初二年(222) ,文帝曹丕赠给刘桢一条廓洛带,后欲索回,便书一纸交给他,讥讽说:夫“物,因人而贵,故在贱者之手,不御尊之侧。今虽取之,勿嫌其不反也。”(《三国志》《二刘传》)。刘桢明白文帝是笑他地位低下,不佩带象征尊贵的廓洛带,要收回原赐。但刘桢并未折腰,执意不交,在一次同文堂相会之时,他旧事重提:桢“闻荆山之下王王卜光夭之后宝;隋侯之珠烛众士之好,南垠之金,登窈窕之首;凤貉之尾,缀待臣之帻,此回宝者,伏朽石之下,皆潜污泥之中,而扬光千载之上,发彩畴昔之外,皆未能初自接于至尊也。夫尊者所服,卑者所修也;贵者所御,贱者所先也。故夏屋初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恨桢所带无他妙饰,苦实珍异,尚可纳也。而未尚听至尊赐而反索者也。”(《三国志》)文帝听刘桢这番妙论,既叹他的博学善喻,更佩服他口若悬河,不卑不亢,恭中有贬,贬中隐褒之辩才,从而放弃索带念头。刘桢雄辩之例很多,他的辩才象常胜利器,有时化险为夷,有时遇逆成畅,有时逢暗则明。有一次刘桢因“不敬罪”被罚作苦力, 在京洛之西石料厂磨石料。魏王曹操到石料厂察看,众官吏与苦力者均匍匐在地劳作,不敢仰视。唯有刘桢未跪,照常劳作。曹操大怒走到刘桢面前,刘桢放下锤子,正言道:魏“王雄才天下皆知,刘桢身为苦力,何敢蔑视尊王。但在魏王府数年,常闻魏王教诲,做事当竭尽力,事成则王自喜,事败则王亦辱,桢现为苦力,专研石料,研石是对魏王的敬忠,所以桢不敢辍手中活。”魏王听后,又问:“石若何? ”刘桢朗然答:石“出自荆山悬崖之巅,外有五色之章,内含卞氏之珍。磨之不加莹,雕之不增文,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曹操知刘桢借石自喻,就赦免了他,但却永不再起用。

      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最恨不轨之为,最厌无信之人。一天晚上魏公子曹丕设宴招待众士,酒酣耳热,曹丕命甄氏出堂与大家见面。刘桢愤然,一是因曹丕夺袁熙之妻甄氏,二是因甄氏有夫再嫁不忠不贞。独有刘桢立而不跪,且满面讥意,不屑一顾。曹丕见状勃然大怒,欲问刘桢死罪,由于众人求情和曹操干预,才免于死,投入狱中,又被罚作苦力。他在劳作中托物自喻,写成《遂志赋》。赦后充署吏。建安二十二年(217) 辞世。他一生著述甚丰,经典的有《毛诗义词》十卷,文集四卷,后人将他的作品精选集成《刘公干集》传于后世。他文学上的巨大成就,雄辩的技巧及忠友敬业精神,赢得了后人赞颂。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此句出自魏晋诗人刘桢的《赠从弟》

      赠从弟原文:

    [阅读全文]...

2022-03-19 03:18:14
  • 赠刘景文古诗

  •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2022-03-21 11:07:45
  • 古诗赠刘景文苏轼

  • 苏轼
  • 古诗赠刘景文苏轼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古诗赠刘景文苏轼,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苏轼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诗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2022-03-16 20:28:21
  •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赠刘景文古诗翻译和赏析)

  •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写人,即题目所写赠刘景文。如果这首诗题目为初冬,从下面的诗文中绝看不出来与人物有着任何关连。即是赠人,那么人与诗文有着什么联络呢?

    先了解此诗写作背景与刘景文资料。此诗苏轼写于1190年,苏轼54岁,刘景文58岁,苏轼任杭州知府(应该是从三品),刘景文任两浙兵马都监(应该是从七品)。两人在杭州相遇而成朋友,苏轼认可刘景文,称之为:慷慨奇士。并向朝廷举荐他。

    58岁在当时算是老年了,所以诗中以菊残犹有傲霜枝来形容刘景文。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雪呢!夸奖刘景文,也是鼓励刘景文。

    一年好景君须记,算是鼓励的话。

    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有些争议。橘子不绿,绿色的是枳。有成语橘化为枳,出自于《晏子春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化为枳是贬义,因环境而变坏。这里可以理解成,年老的刘景文因环境改变或许可以建立更大的功勋。暗喻着苏轼举荐刘景文后,相信他可以做出成就来。

    诗中不提刘景文,仅题目中提了,但诗文中句句可以体现出刘景文的存在。这即是苏轼诗文的奥妙所在。

    [阅读全文]...

2022-06-20 22:10:41
  • 苏轼的古诗赏析:《赠刘景文》

  • 苏轼
  • 苏轼的古诗赏析:《赠刘景文》

      导语:《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苏轼的古诗赏析:《赠刘景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表示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表示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阅读全文]...

2022-04-16 01:15:06
  • 赠刘景文的诗意是什么意思(赠刘景文古诗全解及翻译)

  • 诗意
  • 荷尽⑵已无擎⑶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⑷橙黄橘绿时⑸。

    注释

    ⑴刘景文:北宋诗人,刘季孙,字景文,苏轼称其为“慷慨奇士”。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⑶擎:举,向上托。

    ⑷最是:一作“正是”。

    ⑸橙黄橘绿时: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简析

    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1090),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前两句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两句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

    最豪放名句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乐山市眉州)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dān)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阅读全文]...

2022-05-28 05:17:14
  • 古诗情诗绝句大全

  • 情诗
  •   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在意识中对现实进行审美改造,以此达到心灵的自由。

      1、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佚名《·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三五七言》相思相见知何曰?此时此夜难为情。

      5、佚名《凤求凰·琴歌《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曰不见兮,思之如狂。

      6、郑愁予《赋别》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7、李白《三五七言》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8、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9、曹植《明月上高楼》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10、纳兰性德《虞美人》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11、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12、《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13、陈衡恪《题春绮遗像》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14、梁启超《台湾竹枝词》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15、徐干《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16、司马光《西江月》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17、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张先《千秋岁》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9、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20、《无题六首其三》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1、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22、纳兰性德《摊破》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23、李商隐《锦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4、张仲素《燕子楼》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25、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26、李商隐《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7、张可久《塞鸿秋》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28、徐再思《折桂令》*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29、李冠《》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箇安排处。

      30、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31、佚名《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3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3、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4、文廷式《蝶恋花》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35、曹雪芹《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著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36、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37、况周颐《减字浣溪沙》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38、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39、佚名《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40、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41、柳永《雨霖铃》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2、李之仪《卜算子》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43、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44、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

      45、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46、温庭筠《更漏子三首其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47、苏武《结发为夫妻》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48、聂胜琼《鹧鸪天》寻好梦,梦难成。况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箇窗儿滴到明。

      49、柳永《昼夜乐》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

      50、李白《长相思二首其一》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阅读全文]...

2021-12-28 13:23:46
  • 古诗情话

  • 情话,爱情
  • 1、我有一个梦想,想去一个地方。和春风在一起,你知那是何方。处处鸟语花香,对着草原歌唱。像在梦中一样。

    2、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3、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4、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莫道世界真意少,自古人间多情痴。

    5、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6、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7、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8、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9、我持朱笔画江山,好似琥珀秋香点。爱描西施人间绣,你之美丽赛貂蝉。

    10、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11、日长夜短愁几许,高处无口几人来。一人游弋芳草地,十士脚长披蓑衣。天鹅展翅鸟已飞。白勺烹酒无意义,空余一钩三点雨。

    12、官官之奺,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3、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4、别后相思空一水,重来回首已三生。

    15、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16、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17、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18、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19、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20、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21、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22、将军终是负了姬,戏子入画难入心。

    23、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24、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25、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26、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27、借问江湖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28、恁时相见已留心,何况到如今。

    29、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30、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31、木目跨于心,古人做反文,小和尚光头,凄惨无泪水。

    32、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33、两愿盼成双,情河共倘徉。相知相爱恋,悦意效鸳鸯。

    34、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35、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阅读全文]...

2022-01-02 15:32:21
刘桢的赠从弟的古诗情感 - 句子
刘桢的赠从弟的古诗情感 - 语录
刘桢的赠从弟的古诗情感 - 说说
刘桢的赠从弟的古诗情感 - 名言
刘桢的赠从弟的古诗情感 - 诗词
刘桢的赠从弟的古诗情感 - 祝福
刘桢的赠从弟的古诗情感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