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形容男人风骨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男人风骨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男人风骨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男人风骨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描写梅花风骨的诗句(精选115句)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都不陌生吧,诗句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梅花风骨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白梅》
2、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梅》
3、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梅花绝句》
4、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杨柳枝词》
5、早梅发高树,迥映楚天碧。——《早梅》
6、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
7、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江梅》
8、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杂咏》
9、清香传得天心在,未话寻常草木知。——《画梅》
10、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早梅》
11、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题画梅》
12、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雨中元墓》
13、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落梅》
14、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访妙玉乞》
15、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咏红梅花》
16、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咏红梅花》
17、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咏红梅花》
18、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赠范晔》
19、不知*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早梅》
20、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杂诗》
21、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墨梅》
22、风光人不觉,已着后园梅。——《应诏赋得除夜》
23、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忆梅》
2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
25、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临江仙》
2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
27、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虞美人》
28、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岭梅》
29、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踏莎行》
30、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贺新郎》
3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卜算子·咏梅》
32、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愁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王维的《杂咏》
33、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张道洽的《岭梅》
34、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35、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古戍》
36、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瓶梅》
37、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红梅》
38、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早梅》
39、池边新栽七株梅,欲到花时点检来。——《新栽梅》
40、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梅花》
41、晓来一树如繁杏,开向孤村隔小桥。——《立春日赏红梅之作》
42、姑射仙人冰雪肤,昔年伴我向西湖。——《忆梅》
43、似将篆籀纵横笔,铁线圈成个个花。——《题画墨梅》
44、霏微小雨初晴处,暗数青梅立树阴。——《春晚杂兴》
45、竹篱巴外野梅香,带雪分来入醉乡。——《画梅》
46、檐外双梅树,庭前昨夜风。不知何处笛,并起一声中。——《梅花落》
47、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早梅》
48、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山中雪后》
49、小院栽梅一两行,画空疏影满衣裳。——《题梅花》
三曹和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魏晋时期的一种诗歌主流风格,以慷慨感怀为主。下面是语文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三曹文学创作与建安风骨的关系,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云:“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亦云:“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便多魏响,”所谓“汉音”与“魏响”,是指建安诗歌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汉音”,慷慨悲歌,质朴浑厚;“魏响”,以情动人,华美壮大。这正是“建安风骨”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总体上看,七子的诗歌既不象曹操那样“全是汉音”,也不似曹丕、曹植那样“纯乎魏响”,而正是“汉音”向“魏响”过渡的桥梁。
由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到抒写个人内心情性,是“汉音”向“魏响”转变的重要一环。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建安诗人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所谓“慷慨”,即激荡着悲凉忧伤的感情;所谓“任气”,即指文气盛畅,风骨遒劲。反映现实,康慨悲凉,是“汉音”的重要特征。七子作为敢于正视现实的有识之士,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他们的诗歌内容充实,强烈地回响着“汉音”阶段所富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了对人民的深厚同情。王粲《七哀诗》其一描绘的就是一幅难民流亡图。“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原”是对汉末动乱现实的高度概括,而饥妇弃子的场面则是作者在众多的难民生活场景中精心截取的一个特写镜头,“乱世之苦,言之真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使读者对人民的苦难有了具体而真实的感受,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而《从军诗》其五则是具体描绘战乱给国家造成的巨大破坏:“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人烟稀少,杂草丛生,家国残破,这正是动乱社会的真实写照。阮瑀的《怨诗》对现实社会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示深切的同倩。“民生受天命,漂若河中尘。虽称百龄寿,孰能应此身。犹获婴凶祸,流落恒苦辛。”在诗人看来,现实社会就象一条吞噬人们生命的罪恶之河,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不过是河中的一粒尘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凶祸就象套在人民脖子上的枷锁,无法挣脱。这首诗倾吐了当时社会中人民所普遍具有的感受,道出了处在社会底层蒙受苦难的千千万万人民的怨声。另外,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写兵役、徭役之苦,阮瑀的《驾出北郭门行》写孤儿的悲惨遭遇,应玚的《别诗》写流落他方的思乡之愁等,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无不激荡着慷慨悲凉之气。可以说七子的这些动人心弦的歌唱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产物,是时代的音响。
七子有不少反映现实的作品,但更多的作品却是表现个人的内心情性。这些作品大多抒情气氛浓郁,感情真挚动人。它既非歌功颂德,亦非讽谕劝戒,而是大胆地抒写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应该说,以情动人的艺术特点,集中体现了“魏响”新风的内在特质。前人的评论就注意到这一点:陈祚明说王粲《七哀诗》“第以情至为工”,应玚《别诗》“自然入情方,刘桢《赠五官中郎将》“情自宛切”(《采菽堂古诗选》卷七),沈德潜说徐斡《室思》“情极深致”(《古诗源》卷六)。这些评语,都说得很有见地。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七子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人民背井离乡,亲人四散,因而抒写离情别绪,便成为七子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王粲《从军诗》其二:“征夫怀亲戚,谁能无恋情?拊衿倚舟樯,眷眷思邺城。”这种难以抑制的忧思,正是七子在当时的共同感受。再如徐斡《室思》渭“良会未有期,中心摧且伤”;阮瑀《七哀诗》:“出犷望故乡,但见蒿与莱”;应玚《别诗》:“行役怀旧土,悲思不能言”;……皆愁苦悲伤,哀婉动人。这种感伤的情绪尽管使人哀痛不已,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颓丧,却常常在悲叹中郁积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在七子的诗歌中有突出的表现:“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王粲《从军诗》其四);“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刘桢《赠从弟》其三);“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孔融《杂诗》其一);“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陈琳《游览》其二);“欲因云雨会,濯翼陵高梯”(应玚《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等,都洋溢着乘时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当然有时也有对坎坷经历的悲叹,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但是不论是对理想的追求,还是失意时的惆怅,都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动乱的现实在诗人心灵上激起的深切悲痛,也可以看到由此而产生的拯世救民、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注重抒情,并始终贯穿着昂扬奋发的基调,可以说是“魏响”新风的基本特征。七子诗歌从反映社会现实到抒写拯世建功的情怀,正体现了“汉音”到“魏响”的过渡。
由质朴浑厚走向华美流丽,是“汉音”向“魏响”转变的重要标志。从总体上说,七子歌还是比较质朴的,尤其是他们创作的那些乐府诗,仍不失民歌化、通俗化的特点。但他们已开始追求语言的'工丽、形式的华美,逐步走上华丽壮大的道路。鲁迅先生曾说七子的诗歌“不外是‘慷慨’、‘华丽’罢”(《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确实抓住了七子诗歌的这一新特点。
前人说汉魏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其实七子已注意到锤炼字句对提高诗歌语言表现力的重要作用。陈祚明就曾说公斡诗“笔气隽逸,善于琢句”,伟长诗“造语匠意”,元瑜诗“间有奇语”(《采菽堂古诗选》卷七)。吴淇也说仲宣“风流云散,一别如雨”(《赠蔡子笃诗》)二句“炼得精峭”(《六朝选诗定论》卷六)。象“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等千古传诵的名句,无一不是精心锤炼而成的。这些句子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美感,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就是用词用字,也颇见锤炼之功。“百卉挺葳蕤”的“挺”字,“菡萏溢金塘”的“溢”字,不仅写出了花卉的繁茂,而且还给人一种动态的美。而徐斡的善用虚字,则更是备受后人称赞:“句中多用虚字作健,非魏人不能。以能役虚字作转语,每句动折故健也”。(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尤其是《室思》中的“自君之出矣”句,后人激赏、摹拟不已。当然,七子的炼字炼句,还不似曹植的刻意雕琢,仍不失自然的本色。七子不仅重视语言的锤炼,也十分注意意境的创造。王粲《从军诗》其三是一首抒写怀抱的言志之作。作者先描绘了征吴途中见到的凄凉秋景:夕阳的余辉、蟋蟀的哀呜、孤鸟的翱飞、草露的寒凉,这些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有机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典型的悲秋图”,有力地烘托出征夫凄凉、孤独、悲苦的情怀。情与景浑融一体,创造出一个浓郁的艺术氛围。但这并不是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作者是以此衬托出自己要求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这首诗不仅意境醇厚,而且散发出一股昂扬奋发的积极进取精神。感情真挚强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另外,如陈琳的《游览》二首、刘桢的《赠徐斡》等在意境的创造上也很出色。这些都说明七子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已具有华美工丽的特点,正如许学夷所说:“*五言有天成之妙,子建、公斡、仲宣始见作用之迹。”(《诗源辨体》卷四)注重语言的锤炼,形式的华美,可以说是“魏响”新风的重要标志。七子的诗歌从质朴浑厚向华美壮大的转变,正体现了“汉音”到“魏响”的过渡。
在“汉音”向“魏响”过渡的轨迹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二者正是“建安风骨”在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七子的诗歌则是联结二者的纽带。
拓展
“三曹”和“建安七子”的建安风骨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主要掌握在曹操手里。因此,后世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的评论,更多的倾向于用“枭雄”一词。
撇开政治和权力,曹操的在文学上的修为却是惊人,在当时可谓是光芒万丈。尤其是以他和儿子曹丕、曹植为首的,加上仰慕曹操的建安七子,合力开创了建安文学的顶峰。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据邺城后,在*北部创造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那些饱经战乱之苦的文士,不约而同投奔邺城,归附曹氏。由此,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也就是现在说的文学圈子。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建安文学率先提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学流派。这些人聚集到一起,战时随军,每天与生死擦肩而过。归来后,有感而发,饮酒作诗,或写征战之苦,或述社会之乱,或思乡念亲,建安风骨随之形成。
何谓“建安风骨”?其实就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刘桢公干)等人作诗时自带的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有趣的是,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之外,其他六人与曹操可谓是“相见恨晚”。
这些建安文学的主力军,他们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作品重于抒情,思想慷慨激昂,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尤以诗歌最为突出,并以风骨遒劲著称,具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虽然同在一个锅里吃饭,都是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表达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他们每个人的风格又不尽相同。
曹操的诗文,深沉慷慨、气势雄浑,《短歌行》和《观沧海》是世人最为熟悉的;曹丕诗文婉约,大多是游子思妇主题,如《古诗十九首》和《燕歌行》;曹植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被誉为“建安之杰”,千古名篇《洛神赋》便是他的代表作。
建安七子的诗赋创作,更是独具个性和风貌。据史料介绍,王粲是“七子”中成就最高之人,此人是个全才,诗、赋、散文样样精通,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孔融善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籍,以章表*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小有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籍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炀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的话,便是建安文学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的最贴切描述。
除了三曹和建安七子,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也是建安文学里不可或缺之人。她是汉末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天生丽质而又感情丰富、且性格豪放的女子,却历经磨难,被羌胡军队所掳,留居12年之久。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把她赎回,再嫁给董祀,又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400余篇。这便是历史上传为千古美谈的“文姬归汉”的故事。
她写就的五言《悲愤诗》,共五百四十字。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极具感染力,是建安文学的一块价值连城的无双之璧。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古诗源》赞其“激昂酸楚,读去如惊蓬生振,沙砾自飞,在东*中,力量最大。”而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更是不吝赞美之词,他称颂道:“这实在是一首自屈原的《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是用整个的灵魂吐诉出来的绝叫”。
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建安文学对后世文人和文学的影响无需多言。“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得到发展,是*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从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在《*文学史》里的点评,即可观之。
花戏楼:晋商文化和徽商文化的一出“戏”
亳州是建安文学的发源地,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它文化底子里的全部,那你就错了。它还有花戏楼,是山西建筑和徽派建筑结合的典范,也是晋商文化和徽商文化结合的精髓。
花戏楼并非戏院,也不是一个专门唱戏的地方。得名“花戏楼”,乃是因为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
事实上,它是山陕会馆旧址,原名叫大关帝庙。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大门为三层牌坊架式,仿木结构,水磨砖墙上镶满砖雕,雕有人物、车马、城池、山林、花卉、禽兽,随便一个雕塑,都是巧夺天工,栩栩如生。
砖雕、木雕和铁旗杆,是花戏楼的三绝。导游小姐姐说,铁旗杆高16米,重达24000斤,铸造精美,构思巧妙。大关帝庙上面玲珑剔透的砖雕是经过工人们雕、刻、磨等多种工艺手法,共雕刻115个人物,33只禽鸟和67只走兽,场面宏大,美轮美奂。
“郭子仪上寿图”是砖雕中的杰作,它清晰的刻画了唐朝大将郭子仪过六十大寿时的场景。寿星端坐中间,其背后刻有一个大大的“寿”字。围在他周边的是七子八婿、文武百官、居家老小,共42个人物,是砖雕中人物最多的一副。前来祝寿的这些人,身份不同,神态各异,砖雕描绘得惟妙惟肖,令观者犹如身临其境。
除了这幅*砖雕艺术当中的精品之作,还有不少根据民间谚语、成语雕刻而成的小幅砖雕,如:一马当先,三阳开泰,五世其昌,事事如意等,象征着吉祥如意,生活美满。
所谓晨钟暮鼓,世人皆知,古来有之,对应的便是*传统建筑——钟鼓楼,它是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古代主要用于报时。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花戏楼也不例外,建有自己的钟鼓楼。
左边的钟楼雕刻的是大梁城和白蛇传,右边的鼓楼则是声名远播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以及李娘娘住寒窑(又名狸猫换太子)。用单反大长焦拉*后,能深刻感受到古代烧砖艺术和镂空雕刻的功力和魅力。
既然俗称花戏楼,自然少不了戏台。而它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方,在于戏台的建成没有用到一根钉,全部是用榫子扣制而成,而且外面的颜料都是用些纯植物,或者矿物质的提取物炼制而成。整个戏台共刻有上方谷火烧司马懿、七擒孟获、空城计等18出三国戏文,600多个人物。很难想象,当时的工匠是怎么做到的,简直就是开挂了。
从建安文学到砖雕、木雕,这些古人流传下来的文字和技艺,见证了亳州这座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印记。不管发生过什么,都是最恰如其分的经历。一如余秋雨老师在《行者无疆》里说的:“历史是坎坷,历史是幽暗,历史是旋转的恐怖,历史是秘藏的奢侈,历史是大雨中的泥泞,历史是悬崖上的废弃。”
《幽兰操》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唐·王勃
《春庄》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喧。
《兰》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唐·唐彦谦
《兰》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
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
唐·施肩吾
《兰渚泊》
家在洞水西,身作兰渚客。
天昼无纤云,独坐空江碧。
唐·马戴
《秋思》
亭树霜散满,野塘凫鸟多。
蕙兰不可折,楚老徒悲歌。
唐·李世民
《芳兰》
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
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李白
《孤兰》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唐·张九龄
《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无可
《兰》
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
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
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风骨之美附答案
《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年至二年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风骨之美附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①南朝梁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专门谈了风骨的问题。他说做文章要“风清骨峻,篇体光华”。就是说,文章要像人一样,有清新的风貌、峻拔的骨骼,看起来精神奕奕。这是一种对文章的美的理想,并且这种美的理想又是从人格的美的理想中来的。所以,钱钟书在《*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里认为,*传统以来的文评就是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可见,*人对美的认识往往和真、善联系在一起。
②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关于人物品藻,*从来便是有的。
③不过魏晋时候的人物品藻和从前又有不同。按照现代汤用彤的说法,“汉代相人以筋骨,魏晋识鉴在神明”。就是说,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好像有功利性的意味。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譬如南朝宋的刘义庆写《世说新语》,记述汉代到东晋的轶事琐语,有许多谈论人物风度的内容。他大概是受了前一代的影响,所以尤重人物的气宇和风韵。至于差别的原因,也许在于汉代是儒教统治,思想上有最高权威作为标准的时代;而魏晋则是政治混乱苦难、精神却自由**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
④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以至于元人杨维桢《赵氏诗录序》里认为,“评诗之品无异于人品也,人有面目骨体,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亦然”,也就是人化的艺术。风骨便是一例。在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在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绘画。*画讲究笔墨,所以用墨要有流动的感觉,用笔要有穿透的力量。六朝齐的谢赫写《古画品录》,讲了绘画六法,其中有两点说的是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又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⑤风骨的精神,在汉魏一代人的放任率性、刚健遒劲里,显得尤为强烈。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没有明言风骨专是汉魏一代的。刘勰以后,南朝梁的钟嵘提到了“建安风力”,大抵有这个意思。再以后,则往往说建安风骨、汉魏风骨。譬如宋的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评阮籍的《咏怀》之作时,说“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可见,后人把汉魏一代风骨的精神奉为楷模,并极力效仿。在唐代,主要是初唐和盛唐,这种风气最盛。譬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以为作诗要传承汉魏风骨,既有兴寄,更有骨气。又譬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显然有一种对为人为文大气而深刻的追求。
⑥汉末至魏晋,是政治黑暗、社会苦痛的一个时期,常有战争、生死的劫难。那个时候,一面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对生命易逝的忧患感喟;一面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对建功立业的慷慨多气。所以,汉魏风骨便有一种大气之美的意蕴。大气之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要有一种大的视野、大的胸襟。譬如形而上的天地、死生之思,又譬如现实里的政治、社会之虑。初唐和盛唐一代的许多文人秉承了这种精神。他们写出塞诗,便是一种深沉激昂,对民族命运的思虑,是一种大气之美。
(节选自解芳的《风骨之美》)
1.联系后文,理解第一段中画线句“把文章通盘的人化、生命化”在文中的含义。(2分)
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曹丕当魏国皇帝的时候,实行了一种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
②这种做法虽然有权势把持、变相世袭的流弊,但还是使品评人物的风气,愈发盛行起来。
③后来是鉴别流品。
④譬如汉代的王充说骨相,就是从骨法而知人的富贵贫贱、操行品德。
⑤一面看人的家世门第、才性品行,一面看人的风姿仪态、骨骼骨相。
⑥先是看面相,从人的五官、容貌、体态,预言吉凶祸福。
A.⑥,①,④,③,⑤,②。 B.⑥,①,②,④,③,⑤。
C.⑥,③,④,①,⑤,②。 D.⑥,④,③,①,⑤,②。
3.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3分)
4.请概括第⑤段的主要内容。(2分)
5.下列对“风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风骨”一词用于文评是*文评把文章人化、生命化的一个表现。
B.元人杨维桢认为诗歌好丑取决于有无风骨。
C.钟嵘认为风骨是汉魏一代专有。
D.“汉魏风骨”主要指诗人们因政治黑暗、社会苦痛而产生的对生命易逝的感喟。
6.本文思路极为严谨,试分析之。(4分)
答案:
1.(2分)用品藻人物的词语去评论文章。
2.(3分)C
3.(3分)指出魏晋人议论人物偏于审美的一面的原因(1分),承接上文内容(1分),引出下文把品评人物的词语用于艺术的`内容(1分)。
4.(2分)风骨精神在汉魏时尤为强烈,并深刻影响后世。
5.(3分)D
6.(4分)文章先提出讨论的话题——文章的风骨,然后探究风骨说法的来源,接着比较汉魏两朝议论人物的侧重,再梳理“风骨”一词用于文学品评的源流,最后揭示“建安风骨”的内涵及其影响。全文逐层深入,行文严谨(答出五点给4分,答出四点给3分,以此类推)
拓展:《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兰花,有花中君子的美誉。她,高洁典雅,气、色、神、韵,静心怡人。
画笔下摇曳生姿的是她,文字间清香四溢的是她。
1、家语
孔子
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
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2、饮酒·十七
晋 陶渊明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3、兰花诗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4、兰花
明·刘伯温
幽兰花,在空山,
美人爱之不可见,裂素写之明窗间。
幽兰花,何菲菲,世方被佩资簏施,
我欲纫之充佩韦,袅袅独立众所非。
幽兰花,为谁好,露冷风清香自老。
5、高山幽兰
清·郑燮(郑板桥)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6、咏兰诗
现代·张学良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7、兰花
清·秋瑾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8、咏兰
现代·*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9、着色兰
明·张羽
芳草碧萋萋,思君漓水西。
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
10、兰花
明·孙克弘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
11、兰花
形容有风骨傲气的诗句
1、天极尊严物有道,不减不溢常不忒。
2、中尊严祀典,鬯未裸而实。
3、南帝尊严敕六丁,剜湘为砚岳为屏。
4、紫殿尊严地,*揖逊辰。
5、从拥万羽兮纷罗羽翼,煌煌尊严兮有斗在北。
6、少室出天外,巍巍何尊严。
7、阴阳消长风闻际,堂陛尊严山立时。
8、南流底处所,绛帐居尊严。
9、尊严俟冠冕,左右舞干戚。
10、然否听人来议政,尊严无士敢嘲师。
11、前祭京师奉祝词,尊严不比百神祠。
12、师道屹尊严,人材兴倜傥。
13、彩霞公署玉楼前,上界尊严紫府仙。
14、恭俭甘卑室,尊严拱细旃。
15、煌煌三辰行,日月尤尊严。
16、虎符舅光宠,象服姑尊严。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风的古诗》,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风的古诗
1、《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4、《感遇》
唐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5、《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6、《大风》
唐黄庭坚
霜重天高日色微,颠狂红叶上阶飞。
7、《大雷口阻风》
唐黄庭坚
号橹下沧江,避风大雷口。
8、《步虚》
宋陆游
微风吹碧海,细细生龙鳞,
9、《风不鸣条》
唐卢肇
**和风至,过条不自鸣。
10、《旅舍对雪赠考功王员外》
唐李端
杨花惊满路,面市忽狂风。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2、《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3、《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4、《浣溪沙》
宋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15、《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ju.51tietu.net扩展阅读
关于风的古诗
1、《春晓》
唐孟浩然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 新添声杨柳枝词》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白居易《梦微之》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感事》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菜根谭·概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白居易《放言五首·其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醒世恒言·卷十七》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四首》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增广贤文·上集》
知君仙骨无寒暑。——苏轼《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韩非子·备内》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渊明《杂诗》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红楼梦·第八回》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冰鉴·神骨》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苏轼《西江月·梅花》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冰鉴·神骨》
自古伴君如伴虎,一将功成万骨枯。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白居易《鸟》
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冰鉴·神骨》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李白《侠客行》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张籍《征妇怨》
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文心雕龙·风骨》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十年花骨东风泪,几点螺香素壁尘。——史达祖《鹧鸪天·搭柳栏干倚伫频》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刘禹锡《秋词二首》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白居易《李白墓》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吴文英《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
山骞不崩,唯石为镇——《冰鉴·神骨》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佚名《箜篌谣》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宋祁《落花》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杜甫《兵车行》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晁补之《盐角儿·亳社观梅》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吊万人冢》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戎昱《咏史 / 和蕃》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杰出的诗人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敬仰!脍炙人口的绝句古诗,为历代世人争相传诵,记住这些经典,让我们的前行路更宽更*!为您倾情整理《风的古诗》,希望对您有所启迪。
风的古诗
1、《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4、《感遇》
唐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5、《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6、《大风》
唐黄庭坚
霜重天高日色微,颠狂红叶上阶飞。
7、《大雷口阻风》
唐黄庭坚
号橹下沧江,避风大雷口。
8、《步虚》
宋陆游
微风吹碧海,细细生龙鳞,
9、《风不鸣条》
唐卢肇
**和风至,过条不自鸣。
10、《旅舍对雪赠考功王员外》
唐李端
杨花惊满路,面市忽狂风。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2、《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3、《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4、《浣溪沙》
宋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15、《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扩展阅读
关于风的古诗
1、《春晓》
唐孟浩然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雪里犹能醉落梅,
好营杯具待春来。
东风便试新刀尺,
万叶千花一手裁。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
暖日晴云知次第,东风不用更相催。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沟塍流水处,耒耜*芜间。
薄暮饭牛罢,归来还闭关。
水绕冰渠渐有声,
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
逢草逢花报发生。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形容男人风骨的古诗
风骨峥嵘的古诗
描写风骨的古诗
风骨清峻的古诗
夸人有风骨的古诗
有风骨的诗句
夸赞人风骨的古诗
古诗的风骨与格调
古诗词中的风骨
风骨的古诗对联
含风骨的古诗句
关于建安风骨的古诗
描写竹的风骨古诗
具有魏晋风骨的古诗
形容人有风骨的古诗
赞美荷残风骨的古诗
残荷的风骨句子
形容风骨的诗句
表现少年风骨的古诗
形容女人风骨的古诗
古诗中的魏晋风骨
描写风骨的古诗词
魏晋风骨的诗句
建安风骨的古诗词
体现中华风骨的古诗
风骨峥嵘的古诗意思
乡村风骨的古诗词
既有风骨又有风韵的古诗词
突出梅的风骨的古诗词
赞美莲蓬风骨的诗句
有聚字的古诗词
你风筝有关的古诗
对待生活的古诗
古诗四月的北京
带意思的古诗词大全
王者里出现的古诗
初夏病后独坐的古诗词
古诗望月怀远的台词
幼儿学古诗的技巧和方法
已经被我们改过的古诗词
介绍画的古诗词
有满池的荷花荷叶的古诗
爱的传承儿童古诗
关于表达崇高志向的古诗
你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吗
赞桃花树下的古诗
带搭字的古诗大全
关于酪的古诗
长一点的古诗辛弃疾
带冬字的古诗是冬天的冬
古诗里带有昊子的诗唯美
描写颜色的古诗一段话
说西施的古诗
贾生的世古诗
形容致命的古诗词
中考古诗中的品字技巧
描写青年时光的古诗
与妙有关的古诗文
描写古代农民悲惨的古诗
与隔江相望有关的古诗词
古诗咏柳的钢笔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