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万之京古诗的配画

关于送魏万之京古诗的配画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送魏万之京古诗的配画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送魏万之京古诗的配画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送魏万之京古诗的配画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5) 语录(2) 说说(2) 名言(557) 诗词(366) 祝福(1) 心语(345)

  • 《送魏万之京》古诗赏析

  • 《送魏万之京》古诗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魏万之京》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十三载,因慕李白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比李颀晚一辈,然而从此诗看,两人象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洛阳。

      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作者简介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中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

    [阅读全文]...

2021-11-28 15:51:03
  • 《送魏万之京》李颀唐诗

  • 唐诗
  •   《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全诗诗人描写了什么内容呢?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送魏万之京》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送魏万之京》白话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送魏万之京》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送魏万之京》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阅读全文]...

2022-05-30 05:39:58
  • 《送魏万之京》诗词赏析

  • 《送魏万之京》诗词赏析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下面为大家带来《送魏万之京》诗词赏析,快来看看吧。

      《送魏万之京》

      作者: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解】:

      1、之:往;到……去。

      2、关城:函谷关。

      3、御苑:君王居住的宫室,这里指京城。

      4、蹉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韵译】: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京城,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评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访,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全诗善于炼句,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但诗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胡应麟说:“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阅读全文]...

2021-12-19 19:56:15
  • 《送魏万之京》翻译赏析

  • 古诗文
  • 《送魏万之京》翻译赏析

      《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送魏万之京》翻译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送魏万之京》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颀。古诗全文如下: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前言】

      《送魏万之京》是唐代诗人李颀的作品。此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首联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融合在一起,以自己的心情来设想、体会友人跋涉的艰辛,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切的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并及时对友人进行劝勉。全诗自然真切,情深意长,遣词炼句尤为后人所称道。

      【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翻译】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阅读全文]...

2021-11-29 13:37:18
  • 《送魏万之京》赏析

  •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

      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

      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诗鉴赏

      我国古代送别诗枚不胜举,各有其优。盛唐诗人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感情真挚语言洗炼,响亮的音节,为明七子所师法,并流传至今。

      魏万,又名魏颢,是李颀晚辈的诗人。他不但与李颀情谊甚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游子,这里指魏万。这两联,先写诗人黎明时分送魏万启程,后补叙魏万是昨夜才渡过黄河与诗人相见的。可见二人相见匆匆,魏万赴京行路之急。“微霜”二字,指天降薄霜的深秋时节。开始两句融叙事与写景为一体,将事情的原由经过以及时间地点交待一清。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诗意也向前递进了一步。作者想象魏万在途中将要遇到的各种情景和心中的感触。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秋去冬来,鸿雁南飞,失群的孤雁,发出一声声嘹唳的哀鸣,让人不忍率听。在他乡游子听来,不禁触景生情,倍感凄凉,乡思之苦更加深切。仿佛那失散的鸿雁就是自己,到处漂泊游荡,前途迷茫。作者用“不堪”修饰“愁里听”,使读者愈加感受到征人愁思郁积、愁上加愁的心情。此刻,在作者的心目中,云山是那样的凄冷,百草凋零,疾风落叶,一步一步从这样的凄景中涉过,岂能不让人愁苦难耐。

      第三联,由泛景描写变为具体带有特色的景物。

      “关城树色催寒*”,魏万此去,途经函谷关和潼关。

      潼关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过了潼关,表明已出塞很远。

      作者这里使用拟人化手法,说“树色催寒*”,似乎是说,城头那枯黄的树叶在催促严寒快点到来。天气冷了,树叶黄了,树叶的枯黄反衬出季节的变化。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般的说,天气凉不易观察,而树叶黄却是一目了然。“御苑砧声向晚多”,月夜里家家户户洗衣那咚咚的砧声,又能引人产生一种幽怨惆怅的感觉,令他乡游子的心中生出思乡的浓浓哀愁。

      最后一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这既是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又是过来人对后来者的警诫。繁华热闹的长安,曾使一些意志脆弱者沉湎于行乐,一事无成。切不可学*他们啊!

      此诗语句凝炼、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中那溢满诗人的真挚感情,以及对晚辈诗友殷切的希望和发自肺腑的嘱托。

    整理:zhl201612

    [阅读全文]...

2022-02-13 23:35:51
  • 李颀:送魏万之京

  •   《送魏万之京》

      作者:李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曙色催寒*,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是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释:

      1、之:往;到……去。

      2、关城:函谷关。

      3、御苑:君王居住的宫室,这里指京城。

      4、蹉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

      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

      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京城,

      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

      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意在抒发别离的情绪。魏万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天宝年间,因慕李白,南下吴越寻,行程三千余里,为李白所赏识。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却是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故诗的结句含有对后辈叮嘱勉励的意思。

      诗开首用倒戟法落笔,点出出发前,微霜初落,深秋萧瑟。颔联写离秋,写游子面对云山,黯然伤神。颈联介绍长安秋色,暗寓此地不可长留。末联以长者风度,嘱咐魏万,长安虽乐,不要虚掷光阴,要抓紧成就一番事业。全诗善于炼句,为*所称道,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由景生情,引人共鸣。但诗中有“朝、夜、曙、晚”四字重用,却是一疵。胡应麟说:“惟其诗工,故读之不觉,然一经点勘,即为白璧之瑕,初学首所当戒。”

    [阅读全文]...

2022-03-17 23:05:53
  • 春天的古诗句配画

  • 春天
  • 春天的古诗句配画

      导语:春天来到了冰冻的河流上。一轮红日每天给河流温暖,帮助河流把覆盖着的冰块融化掉。慢慢的,河水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流得畅快,奏着“河水奏鸣曲”,叮咚叮咚响,仿佛在像春姑娘表示感谢。下面是由YJBYS文学网小编J.L为您整理的'关于春天的古诗句大全,更多杂文欢迎访问文学网。

      春色恼人眼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宋·王安石《春夜》

      恼人天气又春阴。 宋·晏殊《浣溪沙》

      料峭春风吹酒醒。 宋·苏轼《定风波》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宋·苏轼《一丛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春风自恨无情水,吹得东流竟日西。 宋·苏轼《往年宿瓜步梦中得小诗录示民师》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宋·秦观《好事*》

      芳菲消息到,杏梢红。 宋·贺铸《小重山》

      午睡渐多浓似酒,韶华已入东君手。 宋·周邦彦《蝶恋花》

      二月风光浓似酒,小楼新湿青红。 宋·葛胜仲《临江仙》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 宋·李清照《声声慢》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宋·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宋·李清照懈恋花》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宋·陈与义《虞美人》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宋·陆游《马上作》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 宋·陆游《豆叶黄》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枝枝不教花瘦。 宋·辛弃疾《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东风吹雨细于尘。 宋·辛弃疾《浣溪沙》

      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宋·辛弃疾《浣溪沙》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元·白朴《天净沙·春》

      绿窗春睡觉来迟,谁唤起,窗外晓莺啼。 元·胡祇遹《阳春曲·春景》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

      春到人间万物鲜。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娇写百年长恨》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 清·卢道悦《迎春》

      春色撩人,爱花风如扇,柳烟成阵。 清·洪异《长生殿·禊游》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刘昚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刘昚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唐刘昚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李华《春行即兴》

    [阅读全文]...

2022-05-30 11:21:13
  • 古诗春日配画图片

  • 春日
  • 古诗春日配画图片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春日配画图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1、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人的好心情。

      3、寻芳:游春,踏青。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

      7、等闲:*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春风。

      赏析

      普通人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但是实际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例如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乍看之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只是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阅读全文]...

2022-03-02 16:42:52
  • 形容夏天的古诗配画

  • 夏天
  •   夏天是百花盛放的季节,有我喜爱的玫瑰、百合,五彩缤纷。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8、《夏日六言》

      宋·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9、《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0、《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11、《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2、《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阅读全文]...

2022-05-01 11:33:24
  • 写冬天的古诗和配画

  • 冬天
  •   冬天最富有诗味,雪是它的使者,像一群群飞舞的银蝶,像春天飘落着的花瓣,在空中跳着优美的舞蹈,给麦苗盖上了一床厚被子,给大地铺上一张银毯。

      《江雪》

      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送卢员外》

      唐·薛涛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观猎》

      唐·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

      《商州客舍》

      唐·孟郊

      商山风雪壮,游子衣裳单。

      四望失道路,百忧攒肺肝。

      日短觉易老,夜长知至寒。

      泪流潇湘弦,调苦屈宋弹。

      识声今所易,识意古所难。

      声意今讵辨,高明鉴其端。

      《钟陵夜阑作》

      唐·韦庄

      钟陵风雪夜将深,坐对寒江独苦吟。

      流落天涯谁见问,少卿应识子卿心。

      《大雪歌》

      唐·李咸用

      同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

      玉圃花飘朵不匀,银河风急惊砂度。

      谢客凭轩吟未住,望中顿失纵横路。

      应是羲和倦晓昏,暂反元元归太素。

      归太素,不知归得人心否?

      《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

      唐·张义方

      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

      自古最先标瑞牒,有谁轻拟比杨花。

      密飘粉署光同冷,静压青松势欲斜。

      岂但小臣添兴咏,狂歌醉舞一家家。

      《春雪》

      唐·刘方*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阅读全文]...

2022-05-23 03:24:38
送魏万之京古诗的配画 - 句子
送魏万之京古诗的配画 - 语录
送魏万之京古诗的配画 - 说说
送魏万之京古诗的配画 - 名言
送魏万之京古诗的配画 - 诗词
送魏万之京古诗的配画 - 祝福
送魏万之京古诗的配画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