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庭鹤的古诗原文

关于送人庭鹤的古诗原文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送人庭鹤的古诗原文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送人庭鹤的古诗原文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送人庭鹤的古诗原文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12) 说说(18) 名言(2) 诗词(2k+) 祝福(15) 心语(925)

  • 登黄鹤楼古诗的原文

  • 文学
  • 登黄鹤楼古诗的原文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登黄鹤楼古诗的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2]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去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阅读全文]...

2022-01-23 14:30:58
  • 登鹤雀楼古诗原文意思

  • 古诗文
  • 登鹤雀楼古诗原文意思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鹤雀楼古诗原文意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原文:

      登鹤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词语注释: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作品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阅读全文]...

2021-12-24 06:19:15
  • 登黄鹤楼古诗原文译文

  • 登黄鹤楼古诗原文译文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以下是“登黄鹤楼古诗原文译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登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

      这首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阅读全文]...

2022-05-16 20:19:44
  • 《送友人》古诗原文及赏析

  • 《送友人》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友人》古诗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出处】唐·李白《送友人》

      【译注】此地一别,你将孤单一人踏 上万里征途。孤蓬:蓬草,又名飞蓬,常 随风飘转,古时候常用蓬散萍飘形容离 散。这里亦比喻独自远行的友人。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分别后某人 将远行或四处漂泊。[例]孔祥灿没想 到那次与孔德成南京分手竟真的成了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至今整整52年了。(程贯珠《圣裔的回忆》)

      【原诗】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这是一首写别情的五言律诗,诗人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他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写李白和友人出城门后,因情意绵绵,不忍就此离别,便并肩缓辔,行了一程又一程。诗人回首望时,只见城的北面横亘着青翠的山峦,城的.东面闪着波光的护城河环绕在城外。这两句诗对仗工丽,“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映衬,富有色彩感。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离别在即,诗人不禁感慨良深。此地一别,友人便会象蓬草那样四处飘转,未知何时才可再相逢。唐朝埋没人才的情况亦很严重,友人此行后境况如何,尚难预测,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挚友前程的关切,一往情深渗透在字里行间。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诗对仗很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李白有许多送别诗,常用“浮云”、“落日”暗示离别之情,如“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送裴大泽诗》,又如“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灞陵行送别》)。诗人以“浮云”、“落日”作喻,写尽了人世间的“游子意”和“故人情”,堪称绝唱。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诗和颔联的两句诗相比,都不拘泥于对仗,而注重于内心真情实感的抒发。友人离去了,挥手之间,有多少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班马”,载人离去之马。“萧萧班马鸣”一解友人已离去很远,然而还可听到“萧萧”马嘶之声。《唐律消夏录》在此句下批释道:“尚闻马嘶,荡一句。”另解以马嘶暗示班马之不忍离去。两位好友过从甚密,连他们的坐骑都厮磨生情了,马会人意,不忍和同伴分离,马尤如此,更何况人。这两句诗写别情有新意,诗中有画。

      这首诗情景交融,自然美与人情美得到了和谐统一。景物描写句对仗工丽,“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缤纷的色彩,鲜明的形象,令人耳目为之一新。颔联和尾联四句诗直抒旨畅,不拘泥于格律,表现了深沉而悠长的情调。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这里,此处。

      萧萧:马的**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地点不明。安旗《李白全诗编年注释》认为此诗:“诗题疑为后人妄加······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747年)于金陵所作。

    [阅读全文]...

2022-05-18 06:18:15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 送别,文学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处】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意思】 古原上的芳草,生长得茂盛,每年它都有一次枯谢,每年它都有一次繁荣。野火能烧尽它的躯体,却烧不死它的生命,当春风吹来的时候,它就顽强地新生。

      【全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题】

      此诗相传为白居易十六岁时所作,并以此诗在长安谒见顾况,顾为之延誉而声名大振(见《唐摭言》卷七、《旧唐书》本传、《幽闲鼓吹》等),实不可能。因白居易十六岁时在江南,未至长安。赋得:赋诗得到某题目之意。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及应制之作和诗人*分题之诗多于题前冠以“赋得”二字。被指定题材、主题的“试帖诗”及即景赋诗者亦往往冠“赋得”二字。古原:古代著名的*原。全诗用《楚辞·招隐士》意象,以比兴手法,由春草而及送别情怀。其中颔联二句,描写春草顽强的生命力,富有哲理,历来传为名句。

      【鉴赏】

      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预先定下题目的诗作。因为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按例要在题目上加 “赋得”二字。但就是这样一首颇受限制的遵题之作, 却成了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作, 成了名重一时并传诵千古的佳制。

      限题作诗,其所写之事本不必真有。然在诗人笔下,那一幅芳草萋萋、古原送别的情景,却表现得十分真切。首句 “离离原上草”,写眼前景,出语坦易。其功用,却未可轻看。它既扣紧题面“古原草”,又极简炼地交待出送别的.特定环境与时序:古原之上,青草茂盛,不正是一派春天的景象么?接下去,诗人没有进一步刻画渲染古原春草,却掉转笔锋,去揭示原草的生长规律:秋枯春荣,年年踵接,岁岁循环。由原草之荣而想及其枯,原是很自然的对比联想, 但说 “枯荣”而不说 “荣枯”, 又有作者的用意。以 “荣”字作结, 不仅为了叶韵,似亦意在表明, 本诗所要重点歌唱的对象, 正是由 “荣”字所表征的原草的无限生命力。循着 “枯——荣”的脉络, 第三、四两句诗对原草展开了有声有色的描绘。“野火烧”,其焰烈烈可见; “春风吹”,其声呼呼可闻。“烧”而 “不尽”,野火之虚弱本质已现;“吹”而 “又生”,春风之温润强劲与原草之坚韧性格、强大生命力亦赫然在目。要之,野火肆虐, 固可逞威于一时,然一旦春回大地,原草那深藏于泥土之中的不死之根,又会顽强破土,勃然吐绿。如果说诗的首句重在摹写原草之貌的话,那么这两句则重在传达原草之神,亦即在形象的画面中突出原草的精神与性格。曾有人认为,刘长卿命意相似的诗句 “春入烧痕青”在艺术上较 “野火”二句为佳。其实即以艺术性而论, 白诗无论在境界的阔大, 风力的遒劲,气韵的生动等等方面,都显然优于刘句, 尽管后者也自有其风致。可以说, “野火”二句气势不凡,形神兼备,确属千古佳句。还应指出,原草的精神,其实不仅为原草所独具,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积极精神。由于典型地体现出这一精神,原草形象遂潜在地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它后来在*现代革命斗争中常被赋予的那种深刻的象征意义, 正根源于此。

      第三联,在进一步具体表现原草旺盛生命力的同时,笔调暗转, 引入送别情意,并为送别备下了一个典型的环境。这里,有仿佛从天边飘来的清香 ( “远芳”), 有一直铺向远方的秀色 ( “翠”), 有明媚的光亮( “晴”), 更有鲜明的动感与丰饶的情趣 ( “侵”)。“接”与 “侵”再度点染出原草的蓬勃生气, “古道”与“荒城”则在暗传着送别的意绪。诗人就是要在这样一派辽阔壮美、生机盎然、诗意浓郁的古原春色之中去送别他的友人。第四联再一次扣住题面, 并正面描写送别。“王孙”, 贵族, 借指诗人的朋友。“萋萋”, 草盛貌, 此以春草之盛喻别情之 “满”。一般认为,“萋萋”语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在白诗中系衬托送别的愁情。更有人认为,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乃是“令人断肠的佳句”。其实,由于此诗与《招隐士》在整个情感色调上迥异,似不必将两个 “萋萋”作硬性的牵合比附。联系全篇来看,诗人的别情似乎并不见怎样的 “愁”, 更不 “令人断肠”, 反倒显得开朗而积极。这一点,观下自明。

      在此诗的流传中,常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前四句妇孺尽知,且能背诵, 并常常误以为即是全诗,后四句则不那么为人所知。据传说,唐代名士顾况就曾因激赏此诗前二联而为白 “延誉”,使白 “声名大振”。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此诗是由关联甚少或者结构松散的两个部分拼凑而成?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来解释这一现象呢?

      首先, 前二联咏草, 形神兼备, 神完气足, 完全可以独立成篇。其脱离全诗而广为流传, 乃情理中事。其次,置诸全篇,前二联实际上与后二联意脉紧属,情调一致,浑然一体。首句 “离离原上草”, 虽是即目所见,却潜藏着多向发展的可能。其后或咏草或送别,都入其笼罩之中。可谓一句统领, 二水分流。然二水又非全然分流。诗的后半部分, 写 “古道”却不显悲凉, 写 “荒城”却不觉凄清, 写 “别情”却不带愁绪,就与其前半部分密切相关。诗人那饱满开朗的别情,正与伸向天边的芬芳晴翠的古原春草互相谐调映衬; 而 “远芳”的弥漫与 “晴翠”的无边, 又是直接根源于原草那万劫不死、蓬勃再生的精神与性格,亦可说正是这一精神与性格的形象写照。于是, 情满古原, 绿遍古原, 春漫古原, 盎然生机, 无尽诗意, 全诗就在这样一种情思色调上达到了完全的浑融统一。

      此诗首状原草之貌,继摄原草之魂,复绘古原春景,结以古原送别,真是一波三折,联联翻出新意。而其景其思其情, 又无不息息相关,互相映衬, 完整一体。诗而至此, 实不愧为 “赋得”体中上品, 亦不愧为*千年诗史中的一流佳作。金人王若虚在 《滹南集诗话》中写道: “乐天之诗,情致曲尽, 入人肝脾, 随物赋形, 所在充满, 殆与元气相侔”。可以说,《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 正集中体现出了白诗的这一艺术特色。

    [阅读全文]...

2022-07-18 15:44:16
  •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原文及赏析

  • 文学
  •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原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译文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繁盛的花朵。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其中一朵,想把它赠送给心中日夜思念的人。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没能送到心上人的手中。

      并不是此花有什么珍贵,只是有感于离别多时,想借着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

      注释

      奇树:犹“嘉木”,佳美的树木。

      发华(huā)滋:花开繁盛。华,同“花”。滋,繁盛。

      荣:犹“花”。古代称草本植物的花为“华”,称木本植物的花为“荣”。

      遗(wèi):赠送,赠与。

      馨(xīn)香:香气。盈:充盈,充积。

      致:送到。

      贵:珍贵。一作“贡”。

      感:感受,感动。

      别经时:离别之后所经历的时光。

      赏析:

      这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的怀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前四句诗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常常从季节的转换来发端。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因为这标志着她们宝贵的青春正在不断地逝去,而怀念远方亲人的绵绵思绪,却仍然没有头。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两句诗写得很朴素,其中展现的正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一种场面。但是把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却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意境,引起读者许多联想:这位妇女在孤独中思念丈夫,已经有了很久的日子吧?也许,在整个寒冬,她每天都在等待春天的来临,因为那充满生机的春光,总会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希望。那时候,日夜思念的人儿或许就会回来,春日融融,他们将重新团聚在花树之下,执手相望,倾诉衷肠。可是,如今眼前已经枝叶扶疏,繁花满树了,而站在树下的她仍然只是孤零零的一个,怎不教人感到无限惆怅呢?再说,如果她只是偶尔地见了这棵树,或许会顿然引起一番惊讶和感慨:时光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了!然而这树就生在她的庭院里,她是眼看着叶儿一片片地长,从鹅黄到翠绿,渐渐地铺满了树冠;她是眼见着花儿一朵朵地开,星星点点渐渐地就变成了绚烂的一片。她心里的烦恼也跟着一分一分地堆积起来,这种与日聚增的痛苦,不是更令人难以忍受吗?此时此刻,她自然会情不自禁地折下一枝花来,想把它赠送给远方的亲人。因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爱情。也许,她指待这花儿能够带走一部分相思的苦楚,使那思潮起伏的心能够得到暂时的*静;也许,她希望这故园亲人手中的花枝,能够打动远方游子的心,催促他早日归来。总之,我们在这简短的四句诗中,不是可以体会到许多诗人没有写明的内容吗?

      自第五句发生转折,进入第二个层次。“馨香盈怀袖”,是说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这句紧承上面“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两句,同时描绘出花的珍贵和人物的神情。这花是“奇树”的花,它的香气特别浓郁芬芳,不同于般的杂花野卉,可见用它来表达纯洁的爱情,寄托深切的思念,是再合适不过了。至于人物的神情,诗人虽没有明写,但一个“盈”字,却暗示我们: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本来,她“攀条折其荣”,是因为思绪久积,情不自禁;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古时交通不便,通信都很困难,何况这是一枝容易凋零的鲜花呢?此时的她,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她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对着花深深地沉入冥想之中。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简简单单的十个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清晰生动的画面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想象:这位妇女正在想些什么呢?她是否在回忆往日的幸福?因为这奇树生在他们的庭院之中,往日夫妻双双或许曾在花树下,消磨过许许多多欢乐的时光。在那叶茂花盛的时候,她所爱的人儿,是不是曾经把那美丽的花朵插在她鬓发之间呢?而如今,她时时思念的丈夫正在哪儿?可曾遭遇到什么?她自己所感受的痛苦,远方的人儿也同样感受到了吗?……不管她想到了什么,有一点她总是不能摆脱的,那就是对青春年华在寂寞孤苦之中流逝的无比惋惜。古代妇女的生活,本来就那么狭窄单调,唯有真诚的爱情,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点人生的乐趣。当这点乐趣也不能保有的时候,生活是多么暗淡无光啊!花开花落,宝贵的青春又能经得住几番风雨呢?

      现在,我们再回顾这首诗对于庭中奇树的描写,就可以明明白白地看到,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竹生》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但是在《庭中有奇树》这一篇中,这一层意思却并不明白说出,而留给读者去细细地体会了。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大意是说:“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创作背景

      《庭中有奇树》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有多种说法。宇文所安认为*早期诗歌是一个复制系统,找不到“古诗”早于建安时期的确凿证据。木斋提出《古诗十九首》及建安诗歌的重要组成大部分诗作是曹植之作。李善注《昭明文选·杂诗上》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并认为作于东汉时期,这也是二十世纪以来的主流观点。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这十九首诗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汉末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至于《庭中有奇树》的具体创作时间,则难以确考。

      名家点评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篇首‘受命于展禽’一语包括到底,盖展喜应对之词,虽取给于临时,而其援王命、称祖宗,大旨总是受命于展禽者。大义凛然之中,亦复委婉动听,齐侯无从措口,乘兴而来,败兴而返,所谓子猷山阴之棹何必见戴也。真奇妙之文。”

      清·余诚《古文释义》:“展喜重申王命以却之,词严义正。后复感颂先世属望孝公,语婉气和,令人无可置词,故齐师不战自退。此等妙用,虽出自展喜,而篇首有‘使受命于展禽’一语,则喜之言皆禽之命。觉虚中有实,实处皆虚,篇法奇变,迥异恒蹊。若夫措语之妙,针缝紧对中极其超脱警拔,更见异样精神。”

      清·冯李骅《左绣》:“辞令之选,巧变无穷,大约不外二种。一是就其辞而入之,一是反其辞而折之。此篇之妙,乃在兼此两法。‘恐矣’,是就其辞。‘则否’,是反其辞。随口转变,其敏妙不待言。‘恃先王之命’,乃以一笔擅二妙,为尤奇也。盖‘何恃不恐’,其意中分明笑我毫无所恃,我偏要对他说个有恃,便是反其辞而折之。他口中又象若问我毕竟有恃,我便实对他说个有恃,便是就其辞而入之。中间将盟辞做个话头,下‘其率桓之功’,又是就其辞而入之。‘岂其嗣世,云云,又是反其辞而折之,一往一复,粲花之舌,生花之笔,本强者奉为换骨金丹可也。”

      清·王源《文章练要·左传评》:“文如奕棋,一着得势,便任我纵横,破竹而进。此文开口提出先王之命,便有壁立千仞之势,下靡然如霏屑矣。将命作文,厥道唯一。”

    [阅读全文]...

2022-06-05 13:28:09
  • 李白的黄鹤楼古诗诗意(黄鹤楼原文赏析及解释)

  • 李白,诗意,解释
  •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说起关于黄鹤楼的古诗词,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崔颢的这首千古名篇《黄鹤楼》。《沧浪诗话》曾经评价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据说连李白读过此诗都自叹不如,无奈留下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悻悻而去,自此从不题诗黄鹤楼。

    回思我们读过的李白诗作,确实全无黄鹤楼之作,唯有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带了黄鹤楼之名,也不过是借了地点的送别诗,而非专为登楼所赋;还有一首《鹦鹉洲》专赋长江鹦鹉洲而避开黄鹤楼。两首诗严格而言都算不得黄鹤楼诗。除此之外,难道李白真的没为黄鹤楼写过诗吗?

    狗子为求证此问,特意翻阅资料,在《全唐诗》中找到了李白唯一一首黄鹤楼诗——《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这首诗读来逸兴遄飞,豪情狂放,酣畅无比,但却如此冷门,着实令人费解。且欣赏李白的这首黄鹤楼之作:

    唐·李白

    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据野史笔记所传,李白初次登临黄鹤楼时豪情万丈,正欲作诗以赋,恰好看到壁上崔颢所题的《黄鹤楼》。李白诗情顿收,为之折服,随口叹吟四句打油诗: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本有一腔“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的豪情诗意,但却被“崔颢题诗”生生止住,以至于“眼前有景道不得”!更是叹服崔颢之诗既在其前又在其上。而这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便应是此事之后所作,从这首诗题目可知是一位“丁十八”的人作诗讥笑李白,李白醉后答诗。

    诗意大约是捶碎黄鹤楼,黄鹤仙人无处可依,跑到玉帝面前告状,玉帝却把黄鹤流放江南。而此地太守在重建黄鹤楼。整州人都笑话李白为口出狂言“一拳捶碎黄鹤楼”的狂客,连丁十八也作诗讥讽,班门弄斧,扰人酒兴。并自称笔下生花,妙笔绕云自飞,待明日酒醒,佳诗自成,再与好友去游览胜地,领略春晖!

    整首诗想象奇特浪漫,风格奔放狂荡,酣畅淋漓,读之令人大呼痛快!虽不如崔颢《黄鹤楼》境界格调之高,但这般狂态却也令人读来痛快无比!但后世文人却质疑这首诗并非李白所作,而是唐末无名文人伪作!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明代以渊博著称的大才子杨慎,杨慎首先否定了“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为李白所作之说,并认为这几句打油诗是几个禅僧在黄鹤楼戏作的联句偈语。既然“捶碎黄鹤楼”是伪作,那么这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更是无根之萍的伪作附和了。

    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诗家学者的认同,但也有人认为杨慎所说为妄论!据诗家考证,李白诗集中虽无“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之句,但有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有句曰:“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可见“捶碎黄鹤楼”还是有根有据的。

    至于这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不见于李白诗集,仅记载于宋代以后的文人笔记之中。是否确为李白所作,至今都众说纷纭,成为一个千古谜团!

    [阅读全文]...

2022-02-01 04:20:12
  • 和古诗原文(15篇)

  • 和古诗原文(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和古诗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和李上舍冬日书事

      北风吹日昼多阴,日暮拥阶黄叶深。

      倦鹊绕枝翻冻影,飞鸿摩月堕孤音。

      推愁不去如相觅,与老无期稍见侵。

      顾藉微官少年事,病来那复一分心?

      译文:

      北风呼啸,吹走雪花,白天也是阴沉沉;傍晚了,阶前吹拢的黄叶,又堆高了几分。

      那乌鹊也疲倦了,冒着寒冷,绕着树飞着,它的影子在空中翻腾;飞往他乡的大雁,高高地几乎要碰到月亮,不时传来几声凄凉的鸣声。

      我想排解紧紧缠绕的愁怨,可它总是自己寻觅到我心上;原本与老年没有约定,它却不知不觉地向我入侵。

      做官啊,立功建勋啊,这些都是少年时的梦想;如今又老又病,再也没有一分利欲名心。

      注释:

      1、李上舍:不详。宋太学分三等,即外舍、内舍、上舍,以上舍为最高。此“上舍”即指太学上舍生。

      2、日暮:傍晚;天色晚。

      3、黄叶: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

      4、倦鹊绕枝: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句意。

      5、飞鸿:飞行着的鸿雁。

      6、摩:接*,碰到。

      7、孤音:孤独的声音。

      8、顾藉:顾念,顾惜。

      9、微官:小官。

      赏析:

      诗人不因为诗是和作而勉强从事,而如他的其他诗一样,以全力出之,磨淬剪裁,均臻妙境。

      首联切题,写出冬天的景色,说北风呼啸,吹走了飞雪,但天色仍然是阴沉晦暗,黄昏时,阶前堆积的黄叶越来越深。这两句开宗明义,似乎直写所见,细细品味,仍可见烹炼之工。诗写的是初冬,所以枝上仍有黄叶,这些残存的黄叶,经受北风的劲吹,终于纷纷坠下,又被风吹得集中在阶下。这是人们*见而不注意的现象,被诗人拈出,就觉得分外传神。一个“拥”字,把黄叶堆积的情景写得很形象。用好“拥”字是韩驹的看家本领,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说:“韩子苍诗喜用‘拥’字,如‘车骑拥西畴’,‘船拥清溪尚一樽’之类,出于唐诗人钱起‘城隅拥归骑’。”虽然点出韩驹诗的祖述关系,但也由此可见,韩驹善于琢磨字义,能把同一个字用在不同场合,都非常熨帖。

      颔联写景,几乎句锤字炼,戛戛独造。写倦鹊绕枝,是承上面朔风吹雪而来,所以说它们“翻冻影”;由于天气骤寒,所以大雁纷纷南飞,在夜空中不时传来几声哀鸣。这两句布局仍然同前一联一样,每句各写一景,因为诗写冬日,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即目诗,拘泥于一时一刻,因而上面写阴天,这里仍然可以写夜月,不是诗病。诗的第五字即所谓的诗眼,所用动词都很生动。以一个“翻”字,状出乌鹊绕枝翩翩飞舞的情况,以一个“堕”字,描摹高空雁鸣传到地面的状况,都道人所未道。而以“倦”字形容绕枝欲栖的乌鹊,也很工致。有人认为诗锻炼得有些过分,其实正点出了韩驹诗的特点,工总比圆熟滑俚要好。唐诗讲究意象,宋诗讲究工巧,唐人不为正是宋人所乐为,从这里可以见得韩驹这首诗代表了典型的宋诗风格。

      诗的前半全是写景,满目凄其肃穆、哀凉孤苦的现象,已或多或少透露了诗人的心境。诗下半转入抒情。上半写得很绵密,下半风格随内容而变,转而虚疏。颈联叹愁哀老,说愁苦缠身,推也推不掉;与老无约,老却悄悄来临。诗将愁与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在调侃中带有无可奈何之意,写得很活,把寻常叹老诉愁语全都抹绝,有强烈的新鲜感,所以方回评说:“五、六前辈有此语,但锻得又佳耳。”尾联由哀愁叹老,进而想到功名富贵,说自己少年时对功名一味争取,如今老病,把这些都看得很淡薄了。诗结尾情调很低落,正是诗人处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心的心理反映。果然没多久,他便因“坐为苏氏学”(《宋史》)而遭贬。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解】:

      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彩。颔联状景逼真,是*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

      宋代苏轼

      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

      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

      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

      解颜一笑岂易得,主人有酒君应留。

      君不见钱塘宦游客,朝推囚,暮决狱,不因人唤何时休。

      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

    [阅读全文]...

2022-01-03 22:45:43
  • 和古诗原文

  • 和古诗原文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和古诗原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

      宋代苏轼

      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

      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

      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

      解颜一笑岂易得,主人有酒君应留。

      君不见钱塘宦游客,朝推囚,暮决狱,不因人唤何时休。

      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

      试令江湖处城市,却似麋鹿游汀洲。

      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

      公卿故旧留不得,遇所得意终年留。

      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

      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

      相携烧笋苦竹寺,却下踏藕荷花洲。

      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临风饱食得甘寝,肯使细故胸中留。

      君不见壮士憔悴时,饥谋食,渴谋饮,功名有时无罢休。

      和吴冲卿三哀诗

      宋代司马光

      天生千万人,中有一俊杰。

      奈何丧三贤,前后缠期月。

      邻几任天资,浮饰耻澡刷。

      朝市等山林,衣冠同布褐。

      外无泾谓分,内有淄渑别。

      逢时敢危言,慷慨谁能夺。

      圣俞诗七千,历历尽精绝。

      初无追琢勤,气质禀清洁。

      负兹惊世才,未尝自标揭。

      鞠躬随众后,侧足畏蹉跌。

      钦圣渥洼驹,初生已汗备。

      虽有绝尘踪,不失和鸾节。

      宜为清庙器,俨雅应钟律。

      众论仍共然,非从友朋出。

      群材方大来,軮轧夫帝室。

      谁云指顾间,聊翩化异物。

      吊縗哭未已,病枕气已竭。

      同为地下游,携手不相失。

      钊绂顿萧条,相逢但嗟咄。

      诵君三哀诗,终篇涕如雪。

      眉目尚昭晰,笑言犹仿佛。

      肃然来悲风,四望气萧瑟。

      莺啼序春晚,追和赵仪可韵

      清代周岸登

      痴心盼春到了,甚匆匆又去。算轻负、柳约花期,赚人偏是风雨。

      问谁见、清明霰雪,秾桃艳李摧芳树。镇莺儿愁坐,交飞燕子无语。

      十载章门,最苦厌旅,共流光暗度。忏惜似、萧瑟江关,庾郎身世无住。

      赋江南、骚心自结,望乡国、鹃魂难据。任飘飏,琼圃春驹,谢桥香絮。

      凌云健笔,绘日英流,且茗柯暂驻。愁更遣、密围熏坐,俊语倾倒,醉白飞青,翠歌红舞。

      蛮梭壮锦,鸳机賨布,文园归老扶邛杖,揽奚囊、瑞浥三危露。

    [阅读全文]...

2022-05-12 18:39:19
  • 柏古诗原文

  • 柏古诗原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柏古诗原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紫柏山谒留侯庙

      *现代严雁峰

      磅礴登柴关,雪霁山睡起。瑶岛愕蚕丛,骑鹤妙香靡。

      羽客挂岩泉,激翠生宫徵。林木风为梭,织成孤祠绮。

      从来怜霸才,多由隐君子。漏网圯桥书,秽嬴遂不祀。

      侯维老氏徒,龙乎变化诡。股掌弄韩彭,群雄儿戏视。

      帷幄渊无垠,重瞳反文轨。封侯深杜门,泰山安吕雉。

      归脱弃人间,忽瞻松石喜。将相釜底魂,狱吏尊无比。

      回头笑功狗,刀笔其已矣。独降隆准师,辟谷老烟水。

      及今畤褒斜,奇勋焚栈是。堂下冬青寒,云瀑捲帘嶬。

      岚雨娇新妆,画眉五十里。每当春夏间,流出楼台紫。

      后儒懵九邱,鸿冥复食耳。伊旦不求仙,王佐古如此。

      留乃徐沛隶,岂闻汉初徙。我观世家篇,冢书谷城死。

      壁诗斯蜕蜂,未读马迁史。拜乞臣布衣,千载鉴知止。

      柏梁体送欧崙山北上

      明代苏方晋

      九真日南天宇宽,牛女星分朱明端。仙灵窟宅连蜷蟠,五岭重溟矗淼漫。

      扶舆蜿蟺满郁单,有美一人曰崙山。孕精毓粹矹巑岏,沙洲乃翁幼承颜。

      刻志励学熊和丸,*生浩气发冲冠。左图右书穷研钻,九流百氏摘瑕瘢。

      摛词千万翻涛澜,掐心擢肾剜肺肝。嵬眼倾耳惊崩湍,揽佩纫纕结茝兰。

      铺兜罗列衣冰纨,牛鬼蛇神怪携刓。骇人毛磔与胆寒,抱璞握瑜陋砮丹。

      雾縠参差珊瑚间,顿令屈宋如衙官。三都八斗飘棻檀,一朝举翮去长安。

      流音飞响雍门弹,淬锋砥锷挥镆干。锟铻拂试琢琅玕,柱堂栋厦耸大观。

      运斤游刃馀髀髋,岂徒芳誉插贤关。兔罝鹗荐将登坛,清庙朱弦玉朱干。

      鳞羽游翔宗虬鸾,咳唾九天珠落盘。何数谪仙召金銮,待诏先生齿见攒。

      矞云五色绕薇垣,天王得骏十二闲。真才方联玉笋班,扶摇九万风斯抟。

      簸荡乾坤谁跻扳,一鼓元气洗区寰。此日送君云漫漫,山齾齾兮水潺潺。

      秋霄淡荡香露漙,桂花馣蔼扶胥湾。兰桨清风盩屋间,南浦销魂心悲酸。

      离歌频写空濡翰,持杯把袂惜团栾,此去何时衣锦还。

      柏

      宋代 苏轼

      故园多珍木,翠柏如蒲苇。

      幽囚无与乐,百日看不已。

      时来拾流胶?一作肪?未忍践落子。

      当年谁所种,少长与我齿。

      仰视苍苍干,所阅固多矣。

      应见李将军,胆落温御史。

      问渊明?或曰:东坡此诗与渊明反,此非知言也。

      盖亦相引以造意言者,未始相非也。

      元祐五年十月十四日。

      ?子知神非形,何复异人天。

      岂惟三才中,所在靡不然。

      我引而高之,则为星斗悬。

      我散而卑之,宁非山与川。

      三皇虽云没,至今在我前。

      八百要有终,彭祖非永年。

      皇皇谋一醉,发此露槿妍。

      有酒不辞醉,无酒斯饮泉。

      立善求我誉,饥人食馋涎。

    [阅读全文]...

2022-06-08 20:38:02
送人庭鹤的古诗原文 - 句子
送人庭鹤的古诗原文 - 语录
送人庭鹤的古诗原文 - 说说
送人庭鹤的古诗原文 - 名言
送人庭鹤的古诗原文 - 诗词
送人庭鹤的古诗原文 - 祝福
送人庭鹤的古诗原文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