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羔的古诗

关于带羔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带羔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带羔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带羔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4) 语录(2k+) 说说(5k+) 名言(470) 诗词(1) 祝福(1k+) 心语(51)

  • 诗经:羔裘

  • 诗经
  •   《诗经: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

      1、羔裘:羔羊皮袄。

      2、濡:音如,湿,润泽。

      3、洵:音询,诚然,的确。

      4、不渝:不变。

      5、豹饰:用豹皮作为皮袄袖口的装饰。

      6、孔武:很威武。

      7、邦:邦国。

      8、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9、晏:鲜艳。

      10、三英:皮袄上装饰。

      11、彦:俊美杰出的才德之人。

      赏析:

      《羔裘》借助衣着皮袍的描写,表现人的品质德行,赞美了一位正直勇敢,宁死不屈,不渝操守的官员。虽是直赋其事,但衣着的描写,不仅增加了形象性,而从光泽、装饰、色彩的刻划上,也就丰富了人的想象,增加了象征的含义。

    [阅读全文]...

2021-12-09 13:28:44
  • 诗经:羔羊

  • 诗经
  •   《诗经: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緎。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释:

      1、紽:丝结,丝钮

      2、蛇:委蛇:大摇大摆洋洋自得

      3、緎:同紽

      4、总:纽结

      译文:

      羔羊皮袄蓬松松,白色丝带作钮扣。

      退出公府吃饭去,摇摇摆摆好自得。

      羔羊皮袄毛绒绒,白色丝带作钮扣。

      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羔羊皮袄热烘烘,白色丝带作钮扣。

      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赏析:

      这首清代以前学者皆以为是赞美在位者的,所赞美的内容,或说是纯正之德,如薛汉《韩诗薛君章句》:“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或说是节俭正直,如朱熹《诗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其说大多牵强不可信。确如方玉润所批评的“固大可笑”、“附会无理”(《诗经原始》)。纵观以“美”立说者,唯有姚际恒之说稍可通,其说谓“诗人适见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饰步履之间以叹美之。而大夫之贤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见。此风人之妙致也”(《诗经通论》)。“于言外想见”是本诗的主要表现特点,故录以参考。首倡剌诗说的,我所见之《诗经》着作,以清人牟庭《诗切》最早,他说:“《羔羊》,刺饩廪(膳食待遇)俭薄也。”今人诗说仍是美、刺并存,比较而言,笔者以为“刺”稍*诗意,但与牟氏所言“刺”的内容恰相反,诗人所刺者乃大夫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与《魏风-伐檀》所刺之“素餐”(白吃饭)相似。

      对这首诗表现特点的理解,姚际恒之说是可取的,不过要反美为剌,即是说,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写真。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官员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无疑是位大夫。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杜预注:“谓公家供卿大夫之常膳。”这与当时民众的生活水准相对照,无疑天上地下之别,《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阐述的符合王道的理想社会,在丰收年成,也才是“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而大夫公膳常例竟是“日双鸡”,何等奢侈!诗人虽然没有明言“食”是什么,以春秋襄公时代的公膳例之,大约相差无几。诗人生活在同时代,一见其人“退食自公”必然有所触动,想得很多,也许路有饿殍的惨象浮现在他眼前。正因为如此,所以厌恶之情不觉油然而生,“委蛇委蛇”诗句涌出笔端。这第四句“美中寓刺”,可谓点睛之笔,使其人仿佛活动起来:你看他,慢条斯理,摇摇摆摆,多么逍遥惬意。把这幅貌似悠闲的神态,放在“退食自公”这个特定的场合下,便不免显出滑稽可笑又丑陋可憎了,言外诗人的挖苦嘲弄可以想见:这个自命不凡的家伙,实则是个白吃饭的寄生虫!三章诗重复这个意思,回环咏叹,加深了讥刺意味。各章三、四两句,上下前后颠倒往复,清陈继揆《读诗臆补》曾评为:“随意变化,妙绝奇绝。”妙绝奇绝。”

    [阅读全文]...

2022-03-10 15:43:30
  • 诗经:羔裘·羔裘豹祛

  • 诗经
  •   《诗经:羔裘·羔裘豹祛》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

      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

      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注释:

      1、羔:羊之小者。袪( 区):袖口,豹祛即镶着豹皮的袖口。

      2、自我人:对我们。自,对;我人,我等人。居(句)居:即“倨倨”,傲慢无礼。

      3、维:惟,只。子:你。故:指爱。或作故旧,也通。

      4、裦(袖):同“袖”。

      5、究究:恶也,指态度傲慢。

      译文:

      穿着镶豹皮的袖子,对我们却一脸骄气。

      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情义。

      豹皮袖口的确荣耀,对我们却傲慢腔调。

      难道没有别人可交?只是为你顾念旧交。

      赏析:

      《毛序》说:“《羔裘》,刺时也,晋人刺其在位不恤其民也。”从该诗首句“羔裘豹祛”的描写来看,所写的是当时的一位卿大夫。因为只有当时的卿大夫,才能穿这种镶着豹皮的袖口。卿大夫是西周、春秋时国王和诸侯所分封的臣属,在当时常担任重要官职,世代掌握所属都邑的军政大权。在一般情况下,卿的地位较大夫为高,田邑也较大夫为多,并掌握国政和统兵大权,对属下的各级官员均可随意任免。从这首诗的内容看,那个卿大夫非常恃权傲物,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侮慢故旧,故引起了一位故友的不满,那人便写诗讽刺他。

      此诗两章,脉络极清楚,每章的前二句极写卿大夫的服饰之威和对故旧的侮慢之态;后二句则通过自问自答,表现了原为友人的那位先生的怨愤不*的情绪,而诗句的语气显得“怨而不怒”,很能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

      从结构上来看,此诗显得十分简单,艺术上也没有太多的特色,比较明显的也就是反覆吟咏、反覆唱叹、回环往复的手法。这种手法实际上在《诗经》中已相当普遍,有着民歌民谣的风味,从这也正说明了《诗经》与民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此外,该诗中所用的设问和作答的形式,在《诗经》中也时而可见。这种修辞方法作为讽刺或表现一种强烈的情绪是很合适的。*诗歌以至今天的新诗里,也常可见到设问句或一问一答的形式,但其源头还不能不追溯到《诗经》中《羔裘》等诗。

    [阅读全文]...

2021-11-23 22:47:44
  • 诗经:羔裘·羔裘逍遥

  • 诗经
  •   《诗经:羔裘·羔裘逍遥》

      羔裘逍遥,狐裘以朝。

      岂不尔思?劳心忉忉。

      羔裘翱翔,狐裘在堂。

      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日出有曜。

      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注释:

      1、羔裘:羊羔皮袄。逍遥:悠闲地走来走去。

      2、朝:上朝。

      3、不尔思:即“不思尔”。

      4、忉忉:忧愁状。

      5、翱翔:鸟儿回旋飞,比喻人行动悠闲自得。

      6、在堂:站在朝堂上。

      7、膏:动词,涂上油。

      8、曜(音耀):照耀。

      9、悼:悲伤。

      译文:

      穿着羊羔皮袄去逍遥,穿着狐皮袍子去坐朝。

      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忧心忡忡整日把心操。

      穿着羊羔皮袄去游逛,穿着狐皮袍子去朝堂。

      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想起国家时时心忧伤。

      羊羔皮袄色泽如脂膏,太阳一照闪闪金光耀。

      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心事沉沉无法全忘掉。

      赏析:

      《羔裘》一的主旨,《毛诗序》曰:“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洁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故作是诗也。”验之于诗,庶几可信。桧为周初分封于溱洧之间的一个小国,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北,*王东迁后不久,即被郑武公所灭。从诗意推测,此诗当为桧国大臣因桧君治国不以其道被迫离去后所作。

      全诗共分三章,章四句。

      诗首章“羔裘逍遥,狐裘以朝”两句看似叙说国君服饰,但言语间充满感*彩。钱澄之分析说:“《论语》:狐貉之厚以居。则狐裘燕服也。逍遥而以羔裘,则法服为逍遥之具矣。视朝而以狐裘,是临御为亵媟之场矣。先言逍遥,后言以朝,是以逍遥为急务,而视朝在所缓矣。”(《田间诗学》)这段分析为读者更深一层地理解诗旨提供了门径。即便是大国之君,身处盛世,不以仪礼视朝,不以国事为务,犹为不可,更何况当时桧国“国小而迫”,周边大国正虎视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处境如此而不自知,不能不让人心存焦虑。“岂不尔思,劳心忉忉”,这是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同,但在回环往复中更让人感受到诗作者对国之将亡而桧君仍以逍遥游宴为急务的昏庸行为的幽远绵长之恨。

      诗末章一改*铺直叙的路子,选取羔裘在日光照耀下柔润发亮犹如膏脂的细节性情景,扩展了读者的视觉感受空间,使诗人的心理感受有了感染读者的物象基础。在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纯净而富有光泽的羔裘,人们会赞叹它的雍容华美和富丽堂皇之气,但在诗人为读者提供的独特的情景上下文中,如膏脂一样在日光下熠熠发亮的羔裘是这样的刺眼,令人过目之后便难以忘怀,这难以忘怀之中又无法抹去那份为国之将亡而产生的忧愤之情。“岂不尔思,中心是悼。”意思是:不为你费尽思虑,怎么会离君而去心中却时时闪现那如脂羔裘呢?思君便是思国,作为国之大夫,无法选择国之君主,只能“以道去其君”,但身可离去,思绪却无法一刀两断,这便是整首诗充满“劳心忉忉”、“我心忧伤”、“中心是悼”层层推进式的忧伤和愁苦的历史原因。

      全诗没有风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叙事也显得急切且繁复,但从这*乎祥林嫂式的絮叨中确实可以感受出诗作者的深切思虑。

    [阅读全文]...

2022-03-22 09:55:47
  • 《国风·郑风·羔裘》全诗翻译赏析

  • 《国风·郑风·羔裘》全诗翻译赏析

      国风·郑风·羔裘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

      1.羔裘:羔羊皮裘,古大夫的朝服。

      2.濡(rú):润泽,形容羔裘柔软而有光泽。

      3.洵(xún):信,诚然,的确。侯:美。

      4.其:语助词。

      5.舍命:舍弃生命。渝:改变。

      6.豹饰:用豹皮装饰皮袄的袖口。

      7.孔武:特别勇武。孔,甚;很。

      8.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9.晏:鲜艳或鲜明的样子。

      10.三英:装饰袖口的三道豹皮镶边。粲(càn):光耀。

      11.彦(yàn):美士,指贤能之人。

      译文

      穿着润泽羔皮袄,为人正直又美好。就是这样一个人,不怕牺牲为君劳。

      穿着豹饰羔皮袄,高大有力为人豪。就是这样一个人,国家司直当得好。

      羊羔皮袄真光鲜,素丝装饰更灿烂。就是这样一个人,国家杰出的人选。

      创作背景

      关于《郑风·羔裘》这首诗的主旨背景,主要有两种说法:《毛诗序》说:“《羔裘》,刺朝也。言古之君子,以风其朝焉。”意思是赞古喻今,以赞美古代君子来讽喻当时的官员;朱熹《诗集传》认为是郑人“美其大夫之辞”,即赞扬郑国名臣子皮、子产的。对于这两种意见,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清代朱鹤龄、陈启源等人都认为此诗是讽刺现实之作。理由大致说来主要有两条:一、在《诗经》中凡称到“彼其之子”的诗,都是讽刺诗,如《王风·扬之水》《魏风·汾沮洳》《唐风·椒聊》《曹风·候人》等,因此,《郑风·羔裘》也不例外;二、《诗经》中所收的诗止于陈灵公时代,而子皮、子产等人生活的时代比陈灵公时代要晚五、六十年。再说,在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郑六卿饯韩宣子时,子产曾赋《郑风·羔裘》,如果说这是一首人家赞美他的诗,他不可能在客人面前用这首诗来夸耀自己。

      赏析

      《国风·郑风·羔裘》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主旨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讽刺现实之作,一说是赞美正直官吏之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从表现手法说,属赋体。诗人以衣喻人,从羊羔皮制的朝服的质地、装饰,联想到穿朝服的官员的品德、才能,极其自然,也极为高明。

      羔裘是古代卿大夫上朝时穿的官服。《诗经》中通过描写羔裘来刻画官员形象的诗有好几首,如《召南·羔羊》《唐风·羔裘》《桧风·羔裘》等,命意都不一样。

      《郑风·羔裘》这首诗,起笔描述羔裘的外在美,作者具体而微地描写了羊皮袍子的皮毛质地是如何的润泽光滑,袍子上的`豹皮装饰是如何的鲜艳漂亮。然后才赞美穿此羔裘的人的内在美,写外在美的目的是通过对羊皮袍子的仔细形容,和对其中寓意的深刻揭示,借以赞美穿羊皮袍子的官员有正直美好能舍命为公的气节,有威武勇毅能支持正义的品格。总而言之,人衣相配,美德毕现,这位官员才德出众,不愧是国家的贤俊。外在美、气质美和品行美、形象美高度统一。这样理解符合认为此诗主旨为赞美优秀官吏的说法。

      如果说此诗有讽刺意味,那就是说,在诗中,礼服的高贵华丽衬托着君子的美德形象,服饰的华美同时也象征着君子高贵的人品。在作者看来,古代的卿大夫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一联系郑国当时的现实,满朝穿着漂亮官服的是些什么人——一句话,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可以说,都不称其服。这样,作者赞古讽今的作诗命意就凸现出来了。因为衣裳总是人穿的,从衣裳联想到人品,再自然不过了。至于一个人的品质、德性要说得很生动、形象,就不那么容易,而此诗作者的聪明之处,也在这里。他用看得见的衣服的外表,来比喻看不见、感得到的较为抽象的品行德性,手法是极为高明的。比如,从皮袍子上的豹皮装饰,联想到穿这件衣服的人的威武有力就十分贴切,极为形象。但如果当作一首讽刺诗来说,有些过于含蓄,以至千百年来聚讼不已。[

    [阅读全文]...

2022-03-11 09:24:07
带羔的古诗 - 句子
带羔的古诗 - 语录
带羔的古诗 - 说说
带羔的古诗 - 名言
带羔的古诗 - 诗词
带羔的古诗 - 祝福
带羔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