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行十个字有8行的古诗

关于每行十个字有8行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每行十个字有8行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每行十个字有8行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每行十个字有8行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29) 语录(12) 说说(7) 名言(818) 诗词(579) 祝福(1) 心语(1k+)

  •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_古诗江行无题

  • 古代的诗人寥若晨星,古代的绝句古诗如汪洋大海。这些经典,永久流传,启迪我们的前先之路。好句摘抄网为您收集《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推荐这些经典的古诗绝句。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注释:

    1、芙蓉:荷花的别名。

    译文:

    踏过江水去采芙蓉,

    赏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遗送给远方的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想信您读完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后,内心有非常多的感慨。这些经典诗句,不仅可以助力我们的写作,也可以助力滋养我们的心灵。小编推出了专题绝句古诗江,愿您喜欢。

    [阅读全文]...

2022-07-21 09:34:20
  •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原文赏析

  • 文学
  •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原文赏析

      《行行重行行》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是汉末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此诗抒写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意译:

      离开了我,你不停地走啊不停地走,

      我和你虽然活着,却如同死了一样被永远地分离!

      现在,你和我相距万里是多么地遥远啊,

      好象你在天的那一边,我在天的这一头!

      路途是多么的艰险而且又是那么的遥远啊,

      我和你之间今生不知还能不能再见?

      北方的马儿总是依恋着北风奔跑嘶鸣啊,

      南方的鸟儿做巢也总是向着南方的树枝。

      你和我分别的日子是越来越远了啊,

      思念你啊我日见消瘦连衣服也宽松了不少!

      飘荡的浮云遮住了太阳啊,

      远行他乡的游子顾不得回家。

      思念你使我变得衰老了啊,

      岁月飞逝又是一年!

      唉!这些伤心的事都不要说了啊,

      只希望你和我都努力加餐各自保重吧!

      赏析:

      全诗共十六句,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别离;后十句为第二层,写相思。

      第一层( 前六句 )写别离,主要抒写别离的状况。

      一、二句是写思妇抒写别离时的眼中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受。从侧面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重”:音chóng。

      又。作行而不止之意讲。 “君”:你的尊称,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与死别离相对。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一说“生别离”之“生”不作与“死”相对举之意讲,而作“硬生生”之“生”字之意讲。如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就采用此说来解释:“生字当解做生熟之生,犹云生生未当别而别离也。”笔者认为此说单就文学欣赏而言也符合原诗之意境的。

      首句“行行重行行”,是抒写思妇在别离时眼中所见之景象。全句五字,连叠四个“行”,中仅以一个“重”字连缀其间。“行行”,即走啊走啊之意。 “重行行”,即又不停地行走啊行走之意。首句一开始便紧紧地抓着读者的心,读之使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远行之人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三回头,渐行渐远的画面。给人一种随着游子的不停地行走,时间在不断地过去,路程在不断地延长,似乎游子从此一去便不再有复还的沉重而又压抑的感觉,一时间仿佛有种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着全诗。叶迦莹教授对此句评价甚高,认为首句五字看似简单*易,朴质自然,完全没有丝毫安排雕饰的用意存在于其间;而且若以后世声律之说四声八病来评析它可以说它还通身是病。如全句五字都是*声字,且有四字用字重复。但人们读起它来却不但未尝觉得有任何违拗哑涩之感,反而觉得它就恰好正是这五个字才真正写出了人们离别时所共有的一份感觉和声音,读之给人的感觉它仿佛是“天籁”之音。

      次句“与君生别离”是抒写思妇别离时的内心感受。“与君”二字表现出思妇与游子关系之亲切。而“生别离”三字则又表出思妇对此之无奈与不甘和难舍之情。“别离”是人类最普遍最不可避免的悲苦之情。而“别离”又可分为“死别”和“生别”两种。而“生别”之悲苦则又重于“死别”。“死别”于人一时间虽然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对死者而言这一别则意味着一了百了了;对活着的人而言,则又因为它是一种无可挽回的生命终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心灵的悲苦也会慢慢地得到*复。而“生别”则不同,“生别”则是两个相爱的人因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分开,从此天各一方。因为对方尚在人世,只要活着便尚有相聚的希望,而有希望便会有期盼,又因有期盼便会产生相思之情。所以,只要对方活着一天,其煎熬痛苦思念之情便与之相伴随着相爱双方活着的每一天。

      三、四、五、六句是抒写思妇在别离之后的心理活动。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思妇的想象之词。与游子分别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由于音讯杳无,不知游子已去了什么地方,在思妇看来她与游子之间的距离恐怕已经有万里之遥了吧,当然这里的“万余里”不可着实来讲,只不过是极言距离之遥远之意。既然是相隔万里,所以在思妇看来,自然是以君之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当然也是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以诗人说是“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了。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道路阻且长”,在句意上紧承上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而来。此句语出《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但在此句“道路阻且长”中,其“阻”和“长”的含义比之《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原义则更为泛。游子去乡万里,与思妇是各在天一涯,其间路途之遥远,这是与《诗经.秦风.蒹葭》中在水一方的伊人间的距离是不可比的;而且其间的障碍“阻”挡也不仅仅只是只有一水相隔,思妇与游子相距万里其中不知有多少高山大河障碍阻挡其间。再加上当时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更增加了路途之艰险。因此对思妇而言此生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所以思妇在此自然地发出“会面安可知!”这一充满相思之苦和绝望之悲的哀吟和叹息。

      第二层( 后十句 )写相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两句是用比兴的手法,说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都有思念故土的本能和情感。“胡马”:指北方的马。“依”:作依恋讲。一说作“嘶鸣”讲。“越鸟”:指南方的鸟。古代的“越”指今广东福建一带地区,代指南方。“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喻。它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不忘本,如李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里’皆不忘本之谓也”。一种是《吴越春秋》:“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义也”。无论是“不忘本”,还是“同类相亲”,都是用来比喻人不忘乡土的情感的。

      第七、八句,是全诗由写别离转入写相思的过渡句。诗人于极度的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用比兴的手法,连用两个表面上看来似乎与上下文并不相连贯的比喻,来说明动物尚且有不忘故土的本能,你看生长在北方的马儿即使离开了北方,但是一旦北风吹起来了便会依恋着北风嘶呜;生长在南方的鸟儿即使离开了南方,但是它做窝也要选择向南的树枝,作为离乡的游子,难道你不思念故土吗?因此说这两句的真正用意是暗示、提醒游子,禽兽尚且如此,你作为人且能无情?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两句是实写自已相思之深苦。 “远”:这里当时间久长讲。这里的“相去日已远”,与前面的“相去万余里”遥相呼应。表面上看两次“相去”似乎是简单的重复,其实不然。 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缓”:这里当宽松讲。“相去日已远,”是说离别的时间之久。“衣带日已缓”,是言其相思之深之苦。思妇思念游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思念之情愈加浓烈,以至于茶饭无思,人是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身上穿的衣服也觉得是愈来愈宽松起来。这两句表面上是写思妇对自已衣着形体的感受变化,实则表现了自已对游子的相思之深苦。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这两句是写思妇在思念哀怨中产生的怀疑和忧虑。“浮云蔽白日”是古代最流行的一种比喻。一般用于谗臣之蔽贤,“浮云”常用来喻谗臣;“白日”常用来喻君王。同时,古人也常用日、月来比喻男人或丈夫。而在此句中,“浮云蔽白日”究竞作何种理解?历来注家见解不一。而我则赞同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中的见解:“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 对此,马茂元教授也认为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夫妇之间的关系,在观念上是统一的'。因此,他们认为这里的“浮云”是用来喻指游子在外结识的新欢;而“白日”则是用来喻指远游未归的游子。

      这两句是写思妇的想象。游子外出久久未归,是不是他在外结识了新欢,而不顾我在家的思念和哀痛,不想返回故土?这是思妇独自在家,于久久的思念哀怨之中难免产生的怀疑和忧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思妇是这样的怀疑和忧虑,但是她对久久未归的游子,还是满怀着浓浓的爱意和谅解,仍然把游子比作灿烂的白日,仍然把游子久久未归看作是他不是不愿返回故土,而是因不得已的原因而顾不上返回故土。读这两句诗,我们可在思妇的哀怨忧虑之中体会出我国古代妇女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德!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这两句是继续写思妇内心相思的苦痛和感受。“思君令人老”思妇在长期的思念忧虑哀伤之中,深深地感受到身心之疲惫和憔悴,恍惚之间,似乎容颜已老,红颜不在;时间也在飞速地流逝,仿佛之间又过去了一年。这里的“思君令人老”当然并不是指因相思而使人的年龄老大,而是指主人公内心的感觉,人本不老,而心情的忧伤,致使形体上的消瘦,好象使人衰老了一样。“岁月忽已晚”,也不是说时间的早晚,而是说时间流逝之迅速。古人将一年之尾谓之“岁晚”,一生之尾也谓之“岁晚”,而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个年尾“岁晚”呢?此句慨叹人生岁月匆匆,年华易逝。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弃捐”:犹言丢下之意。“勿复道”:不要再说了。因为这些相思忧愁现在是说也无用, 多说不过是徒增伤心罢了。“努力”:这里有不可为而为之之意。“加餐饭”:是当时社会上*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劝慰别人的成语。如《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饭’,下有‘长相思’”。 “努力加餐饭”,加餐饭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是一件很*常的一件事,但由于主人公是终日相思忧虑不止,可以说是到了百事无趣,茶饭不思的地步,要想加餐饭又何尝容易做到,,所以才只有要努力去为之才行。这两个字之加看是简单,实则“充满了对于绝望的不甘与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持的苦心”(见《迦莹论诗丛稿.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 )。

      对最后两句诗的解说历来是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对“弃捐勿复道”句而言,一种是把游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弃捐”就解作被抛弃搁置之意,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被抛弃的悲哀和痛苦不再去说它了;一种是不把游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弃捐”, “弃捐”就解作为丢开一边的意思,,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相思忧愁和悲苦,暂且抛开不要再去说它了。对“努力加餐饭”句而言,所存在的两种解说是承上句而来的。一种是说自已虽然被痛苦地抛弃了,但自已也不去忧伤不去提它了,只是希望负心的游子你还是努力加餐自已多多保重吧!一种是说此句是自我劝勉之词,意思是说把相思忧愁这些伤心的事都丢开一边不去说它了,自已还是努力加餐,自已保重吧!

      笔者认为在人性本美好和不违背诗意的前提下,把“弃捐勿复道”作第二种解说;把“努力加餐饭”在作第二种解说的基础上,理解为既是思妇对自已,也是对游子的相互宽慰和勉励为更好。因此,对最后两句笔者认为是否应当这样来理解为好:写思妇从相思的哀怨感伤中回到现实后的自我宽慰和勉励。既然一味地痛苦相思,忧虑担心,也于人了无裨益,不起作用,反而只会是使人身心憔悴,容颜易老。因此,不如把相思离愁暂置一边,不要去管它了,你和我都各自努力加餐,保重好身体,以待来日相会吧!若这样去理解,则此句便充分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妇女温柔敦厚的品性,即使是在这乱世人生中,也依然显露出了恩爱夫妻间相爱不渝的崇高情感。我想这样理解应该不违诗的本意吧!

      这首了诗语言*常朴实,具有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在诗的内容描写手法上,是虚实相生,托物比兴;回环往复,转换变化,层层深入;时而写实,使人如见其景其人,时而虚写,使人想象联翩,时而满怀希望,时而忧心欲绝,时而忧怨逼人,时而又宽勉自励使人又希冀顿生。读之使人感情随之起伏变化,且读后也使人意味横生,回味无穷。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笔者认为,读此诗不仅仅能满足我们欣赏的需要,而且它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诗中女主人公遭受如此相思之苦,但她最后并没有沉溺于中,而是幡然醒悟,要把忧伤和痛苦暂时抛却,努力加餐保重身体,以待来日能与相爱的人重聚。诗中女人公这一自毅,坚强和明智的行为,难道不值得今天的我们敬佩和效法吗?

    [阅读全文]...

2022-04-27 12:43:37
  •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

      1、重行行:行了又行,走个不停。

      2、生别离:活生生地分离。

      3、天一涯:天一方。意思是两人各在天之一方,相距遥远,无法相见。

      4、阻且长:艰险而且遥远。

      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南来后仍依恋于北风,越鸟北飞后仍筑巢于南向的树枝。意思是鸟兽尚眷恋故土,何况人呢?胡马,泛指北方的马,古时称北方少数民族为胡。越鸟,指南方的鸟,越指南方百越。这两句是思妇对游子说的,意思是人应该有恋乡之情。

      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相离愈来愈远,衣带也愈来愈松了。意思是人由于相思而消瘦了。已通“以”。缓:宽松。

      7、浮云蔽白日:这是比喻,大致是以浮云喻邪,以白日喻正。想象游子在外被人所惑。蔽 :遮掩

      8、不顾反:不想着回家。顾,念。反通“返”。

      9、思君令人老:由于思念你,使我变得老多了。老,指老态,老相。

      10、岁月忽已晚:一年倏忽又将过完,年纪愈来愈大,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岁月已晚,指秋冬之际岁月无多的时候。

      11、弃捐勿复道:什么都撇开不必再说了。捐,弃。

      12、努力加餐饭:有两说。一说此话是对游子说,希望他在外努力加餐,多加保重。另一说此话是思妇*,我还是努力加餐,保养好身体,也许将来还有相见的机会。

      译文: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

      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

      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

      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

      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

      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游云遮住了太阳,

      他乡的游子不想回还。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

      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

      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赏析:

      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民歌。

      本篇可分作两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后十句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追叙初别,着重描写路远相见之难。开头两句“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是全诗的纲,总领下文。

      第二部分,着重刻画思妇相思之苦。胡马、越鸟二句是说鸟兽还懂得依恋故乡,何况人呢?以鸟兽和人作比,是从好的方面揣度游子的心理。随着时间的飞驰,游子越走越远,思妇的相思之情也愈来愈深切。“衣带日已缓”形象地揭示了思妇的这种心情。她日益消瘦、衰老和“游子不顾反”形成对比。“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是从坏的方面怀疑游子薄幸,不过不愿直说,而是委婉地通过比喻表达心里的想法。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实际上这种心情是很难“弃捐”勿“道”的,心绪不佳,“餐饭”也是很难“加”的。相思之苦本来是一种抽象的心理状态,可是作者通过胡马、越鸟、浮云、白日等恰切的比喻,带缓、人老等细致的描写,把悲苦的心情刻画得生动具体,淋漓尽致。

      古诗是与今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一般唐代以后的律诗称今体诗或*体诗,非律诗则称古诗或古体诗。《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大多是文人模仿乐府之作。这里收集的古诗作者已佚。但它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它长于抒情,善于运用比兴手法,使诗意含蓄蕴藉。它大体代表了当时古诗的艺术成就。《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一首思夫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阅读全文]...

2021-12-27 22:14:12
  • 山行杜牧_山行古诗

  •   《山行》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因为。

      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5-03 03:34:29
  • 古朗月行古诗

  •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注释:

      1、古朗行:《乐府诗集》作“朗月行”,乐府古题。

      2、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

      3、瑶台: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

      4、青云端:青云的顶端。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为什么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呢?也许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吧!也许是希望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吧!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还有什么可看的呢!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显然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阅读全文]...

2022-02-11 04:26:51
  • 龟峰行古诗

  • 龟峰行古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龟峰行古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宋]韩元吉

      吾闻灵龟不愿死有用于清庙,但愿曳尾安泥涂。

      所以漆园吏,坐叹清江使者逢豫且。

      龟峰之龟定何物,不在泥涂之下,

      乃在万仞之上高突兀。是耶非耶远莫没,

      安然不动藏其穴。伊昔帝尧有圣德,

      此龟无乃负图出。图成授帝埋其骨,

      犹使琢石志之存彷佛。又疑神禹碑,

      刊在衡山巅。碑高上与日月并。

      此犹其趺弃不取,神鬼守护逾千年。

      我欲诘其端,此事恍惚无迹,

      往往皆在太古前。斗中神人被发立,

      蜿蜒佐之从汝蛰。九阴司存当在此,

      今汝巢南失其职。又闻巢县事,

      颇似伊尹生空桑。母妪避水欲徙去,

      待汝两眼生赤光。遂令万室之邑化作鱼与鳖,

      汝乃遁走至此藏。上天震威汝寿使汝扶服死且僵。

      丑形质磔在石笋上,不可以鑽,

      不可以灼,不可以搘床。

      奈何犹复不自敛,荒崖断壑反以名字彰。

      因思支祁锁颈泗水中,帝以巨镇岌峨压其宫。

      名之以山不以峰,岂有形状与此同。

      吁嗟此山气象槃礴亦雄伟,奇峰罗列三十地瑾如威凤昂其喙,

      或如俊猫立且戏。石钟孤撑危欲坠,

      蜃楼直起见天外。大眺私麽不足记,

      神旗铁壁非一类。何用独取汝之名字,

      岂汝黠且庸。鼓妖衒怪百埯内,

      使汝生存跌宕安可制。我初信汝灵,

      今复如汝凶。江湖波涛汹涌不一濡汝足,

      云雾呼噏阴晴变态犹无穷。不知造物安用此,

      徒以动荡耳目夸儿童。何时巨灵引手掷汝八荒外,

      举头直见天穹窿。

      龟峰行

      宋代 韩元吉

      吾闻灵龟不愿死有用于清庙,但愿曳尾安泥涂。

      所以漆园吏,坐叹清江使者逢豫且。

      龟峰之龟定何物,不在泥涂之下,乃在万仞之上高突兀。

      是耶非耶远莫没,安然不动藏其穴。

      伊昔帝尧有圣德,此龟无乃负图出。

      图成授帝埋其骨,犹使琢石志之存彷佛。

      又疑神禹碑,刊在衡山巅。碑高上与日月并。

      此犹其趺弃不取,神鬼守护逾千年。

      我欲诘其端,此事恍惚无迹,往往皆在太古前。

      斗中神人被发立,蜿蜒佐之从汝蛰。

      九阴司存当在此,今汝巢南失其职。

      又闻巢县事,颇似伊尹生空桑。

      母妪避水欲徙去,待汝两眼生赤光。

      遂令万室之邑化作鱼与鳖,汝乃遁走至此藏。

      上天震威汝寿使汝扶服死且僵。

    [阅读全文]...

2022-06-07 11:50:16
  • 山行儿童古诗

  • 儿童
  •   《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1-30 01:20:17
  • 村行古诗词

  • 村行古诗词

      古诗原文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译文翻译

      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千万的山谷回荡着声响静听夜,看数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无语。

      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啊洁白如雪。

      是什么让我在吟诗时忽觉惆怅,原来乡村小桥像极了我的家乡!

      注释解释

      信马:骑着马随意行走。野兴:指陶醉于山林美景,怡然自得的乐趣。

      晚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

      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季开白色小花,果实呈黑红色三棱状。

      原树:原野上的树。原,原野。

      创作背景

      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贬官商州,任商州团练副使。在王禹偁的“商山五百五十日”里,曾写下二百余首诗,占其全部诗作的三分之一,许多艺术水*较高的诗都作于此时。王禹偁的代表作《村行》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作于淳化三年。

      诗文赏析

      古代文人被贬谪期间,难免情绪抑郁,但却摆脱了案牍之劳形,可以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而偏远之地,美丽的大自然最能安顿迁客的心灵。商州的自然美景带给王禹偁极大的抚慰,他曾在《听泉》诗里自嘲说:“*生诗句是山水,谪宦方知是胜游”。时间久了,一方山水之美也就渐渐融化在他那颗诗心里,化作人与自然相谐的动人诗篇。这首诗是他与商山的自然风景进行心灵对话的艺术结晶。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地、人、事。时令是秋季,这是以“菊初黄”间接交待的;地点是山间小路,这是以“山径”直接点明的;人物是作者本人,这是从诗的结句中的“吾”字而得出的'结论;事情是作者骑马穿山间小路而行,领略山野旖旎的风光,这是从诗行里透露出来的消息。这两句重在突出作者悠然的神态、浓厚的游兴。

      三、四两句分别从听觉与视觉方面下笔。前句写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后句写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这里,“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峰”句写数峰宁静,不从正面着墨,而从反面出之,读来饶有情趣。这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所说的“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

      颔联耳闻“有声”与目睹“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富有情趣。诗人迷恋山间那份宁静,然而暮色已悄然降临,还是且行且回。第三联写山乡的红叶与荞麦花: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红艳似火,在山野间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开如雪,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胭脂”与“白雪”对举,令红的更艳,白的更纯,给读者带来极唯美的视觉感受。诗人乘兴而游,胜景触目,吟咏成诗,可是吟完诗句,一丝怅惘涌上心头,诗人看见了:前面的小桥流水、原野*林,很是眼熟。似乎重归故里,那份*乡情切的感觉也许仅在刹那间一闪,便恍然回转过来,——此地并非诗人的故乡,诗人心中的那份恼意自不待言说,这次村行的情绪也由悠然转入怅然。满目山川,清晖娱人,宦途失意的异乡人却有家不得归,此情此景,真的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前六句诗里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较好地体现了宋人“以画入诗”的特点。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写这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阅读全文]...

2022-04-16 15:15:34
  • 行路难古诗

  • 行路难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路难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的

      学*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

      注意字音:

      金樽zūn

      珍馐xiū投箸zhù

      歧qí路

      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值,价值。

      3理解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

      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一直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6背诵

      指导感情的表达

      6作业

      默写强调标点符号

      阅读古诗文,完成问题。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指出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中“以”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

    [阅读全文]...

2022-01-16 03:35:18
  • 长歌行古诗谱

  • 长歌行古诗谱

      这首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使表达的哲理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歌行古诗谱,快来看看吧。

      《汉乐府长歌行》是宋朝郭茂倩编的《汉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其作者不详。从《汉乐府》可知是汉朝的诗作。汉朝,有许多仁人志士,在青少年时代,就树立大志,争取通过奋发,使以后“有为”。诗歌的作者要表达的正是这种人的心志,也就是年青人的心志。这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千古名句,可以传世成为“绝唱”,正是因为他道出了人间哲理:人的一生,最宝贵的时间是青少年时代,它不可能永葆,必须珍惜,在此时认真学*训练,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日后会“伤悲”。

      《长歌行》选取的物是“园中葵”和“百川”,作者从“葵”吸着甘露等待阳光照耀,春天的.阳光让其欣欣向荣,却害怕秋季到来花叶枯黄的心态(这是拟人手法),引出与它类似“百川”之景。 “百川”流向大海之后,不能返回,它必然充满遗憾心理。接着作者言明自己感悟的哲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种由物到人,由物到“理”的写法堪称上乘。因为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之陋,显示出文学的“形”“理”合一之美,语言委婉之美。

    [阅读全文]...

2022-04-27 05:31:36
每行十个字有8行的古诗 - 句子
每行十个字有8行的古诗 - 语录
每行十个字有8行的古诗 - 说说
每行十个字有8行的古诗 - 名言
每行十个字有8行的古诗 - 诗词
每行十个字有8行的古诗 - 祝福
每行十个字有8行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