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挽字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挽字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挽字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挽字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陶渊明《挽歌》古诗赏析
引导语:在陶渊明晚年六十三岁时,写下了拟挽歌辞三首,下面是关于《挽歌》的原文欣赏,欢迎大家阅读与学*。
【原文】
《挽歌》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
(1)嶕峣:很高的样子。
(2)幽室:指坟穴。
(3)向来:刚才。
(4)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5)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山阿:山陵。
【作品介绍】
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晚年六十三岁的作品,写后两月后逝世了。诗人假设自己死后亲友的情况,既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也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的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如杜育、挚虞、枣嵩、王浚、刘琨、卢谌等。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又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就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从陶诗看来,他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他的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赏析】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吴小如先生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似。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而诗意却由入殓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毫无针线痕迹。“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柩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亦通。
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这一首。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历历如画。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盖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勘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而一篇最精彩处,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犹言“刚才”。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亲戚”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也未免太不*人情。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旋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至于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然,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
陶渊明《挽歌》原文及赏析
原文:
汪给事太夫人程氏挽辞太恭人谕氏挽辞
陆游〔宋代〕
爵邑恩荣盛乡闾誉望尊。儒科传累叶,上寿萃高门。阡茂新栽柏,堂余旧树萱。故民何以报,沾洒望秋原。耄齿人谁及,高门世共荣。始终膺备福,稚老遇升*。纶綍褒嘉事,乡闾恻怆情。吾诗傥传世,亦足见*生。
追挽谢迭山张孝忠诗三首 其二 挽张孝忠
胡俨〔明代〕
得脱鲸鲵遂突围,驱驰不解战时衣。此身报国心常在,远道投人事已非。
一旅奋戈犹敌忾,二龙浮海竟何依。当时阃帅忠贞士,誓死同归志不违。
追挽谢迭山张孝忠诗三首 其一 挽谢迭山
胡俨〔明代〕
潮遏钱塘王气收,两宫北去竟谁留。褰旗独倡勤王义,当轴曾无负国羞。
幽愤千年遗涕泪,孤忠七日死拘囚。江东十问今犹在,可惜英雄志不酬。
马策之死失挽一日自作小楷千馀腕几脱遂感昔日之劳挽之
徐渭〔明代〕
几年灯火共荧荧,此夕孤灯照独青。马氏白眉颦夜壑,荆轲一臂失秦庭。
翡翠有鱼提换米,麒麟无梦送添丁。冯谁去买太湖石,为勒元常墓志铭。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司马光〔宋代〕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挽文山丞相
虞集〔元代〕
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宁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现代〕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挽舟者歌
佚名〔隋代〕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
今我挽龙舟,又阻隋堤道。
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
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
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
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
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
周邦彦〔宋代〕
争挽桐花两鬓垂,小妆弄影照清池。出帘踏袜趁蜂儿。
跳脱添金双腕重,琵琶拨尽四弦悲。夜寒谁肯剪春衣。
挽辞
李煜〔五代〕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
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
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1、我愿意是你手中的道具,全心服务于你所导演的剧情,哪怕,我是你的小小配角,我只希望这是一场连续剧,你我长久一起。
2、再次相见不知到何时,回想从前,晚上一起诳街,一起唱歌,我生病了,你喂我吃饭,累了就挤一张小床,抱着你…那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3、我不想失去你。我不知道,失去了你之后,我会做什么傻事。
4、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在爱情的问题上,往往没有谁对谁错,爱情只是一种缘分。缘至则聚,缘尽则散。能够结为夫妻并相伴到地老天荒,那是宝贵的不尽缘。
5、如此美丽夜晚,孤独是一种遗憾。想念得不到的爱情,已成*惯。情歌让我虚度浪漫,最后还是曲终人散。
6、我以为全世界的人都不会骗我而你却骗我,事实说明我错了。我现在后悔了。
7、爱在我眼里是如此深重,不小心伤害你。不希望因此在你我之间打一个深深地结,原谅我好吗!
8、伟大的爱情像一座山峰,需要两个人慢慢地往上爬。一下子爬到山的顶峰容易,但一直保持在顶峰就很艰难了。
9、让我慢慢忘记你像阳光蒸发朝露。干干净净的心情从此不再背负思念荆棘。记忆它属于生命谁能轻易抹去,我只能全部都藏匿。
10、当一切都回不去了,当我决定要走,你才明白冷落了我,我要的不多,可你都没给够,哪怕一个温柔的相拥,对我来讲,都是幸福的。
11、喜爱就喜爱了,心被牵动,无须理由,爱上你是我的自由,请打开窗口,让我的灵魂与你的灵魂相拥。
12、后悔啊,真的。对于我们的以后,甚至想与你结婚,只是从没说过。若留浙江,我努力几年,在想点办法,我们先结婚,其他我们自己努力,你想去哪,我都会陪你,为我们以后努力。
13、我不知道樱花能开多久,值不值得我去等候;我不知道流星能滑多久,值不值得我去追求;但是我知道你是我很好很好的朋友,值得我用一生去挽留。
14、我情愿是你手中的道具,全心服务于你所导演的剧情,哪怕,我是你的小小配角,我只盼望这是一场连续剧,你我长久一起。
15、穿越黑夜,我按牢我的左腮,右腮痛,按牢右腮,左腮痛,两边齐动,疼痛便向周身漫延开去,原来这是思念的痛,是我梦想你回到我身边的痛!
16、每一段爱情,都要经历期盼和失望,犹豫和肯定,微笑和心碎。哭泣不要紧,只要曾经微笑,事后有思念,那麼你还是爱著这个人的,然后再创造。没有一种爱是不需要反覆验证的。
17、朝思暮想,望断你衣衫。再不表达非好汉,暗恋你有多载。窗前月下路口,隔壁教室前排,我的心跳起来,默默将你等待。
18、我以为爱情可以克服一切,谁知道她有时毫无力量。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阴晴圆缺,在一段爱情中不断重演。换一个人,都不会天色常蓝。
19、我飞不过那一望无际的沧海了,不是我没勇气,而是沧海的那头已没了等待,转身,身后以空无一人。也许我会变,你会变,我们会和别人去甜蜜,但那不是我的希望。知道吗思思,我多希望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我还能当月亮来温暖你皱皱的脸庞。
20、如果可以,希望自己来一场意外,让自己得了失忆症,好让自己不再想你,不再为了过去的甜蜜而回忆,不再为了你夜夜失眠。
21、看到你,我怕触电;看不到你,我需要充电;如果没有你,我会断电。爱你是我的职业,想你是我的事业,抱你是我的特长,吻你是我的专业!
22、我们放下个性,放下原则,放下自由,只是因为放不下一个人。
23、宁静的夜晚,美丽的星空!你到阳台上看天空,在你眼前有两颗流星,一个叫“晚”一个叫“安”。划落到你的手中,你接住了吗?做个好梦!
24、愿我们能够彼此的理解和忍让,希望我能成为你一辈子的伴侣!
25、我总要求你给我希望,但我又给了你多少?我一直在反思自己。我要战胜空难,学会生活。现在自学点车工方便的东西,就是做汽车,飞机,航天那些零件的拉!其实我有很多梦想,现在就是开始。
26、你是我的梦,无形的网因你的存在而缤纷精彩;你在线时刻,你就是网,你不在的时刻,网就是你。
27、再次相见不知到何时,回想从前,晚上一起诳街,一起唱歌,我生病了,你喂我吃饭,累了就挤一张小床,抱着你,那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28、有一份真诚的爱情让我遇上,我没有珍惜,等到它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29、很怀念一起度过的时间,想念你的笑!想念你的好!只怪自己不懂珍惜!傍个机会让我们回到从前!
30、虽然我好希望同你有一段永远的感情,好想好好爱你,但却无法爱你,才是你给我的遗憾。
31、我对你的爱已超越了一切,这也是我拼了命要去一再挽救它的原因!为此,吃再多苦、受再多委屈我也不怕,因为我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
32、时间就是这个样子,徜徉其中尚觉得慢,一旦定睛回望,弹指之间。生命那么短,世界那么乱,我不想争吵,不想冷战,不愿和你有一秒遗憾。
33、请原谅我好吗?我会用我的行动表现出来给你看的!这一生我爱定你,跟定你,不管我们往后的路再曲折,再大的风波,再多的坎坷!我,依然会陪你走下去。我真的爱你!
34、独坐相思椅,手握相思笔,望着相思月,想者相思的你,写着相思信,句句相思语,滴滴相思泪,全部相思你,天是蓝的海是深的,我想你是真的!
35、我没有太多的甜言蜜语,我只有一颗永远爱你的心。我们相逢不易,你真的愿意让这段情像风一样吹过了吗?爱的愈深心愈痛,离开你是我最痛的选择。
36、向往有一天看见神秘的雨后彩虹,不期相遇、没有风、没有雨、只有你我在雨中散步。风中相拥。
37、当你对我说出,你不了解她时,你有没有想过你又了解了我多少?
38、也许我们的相遇是老天的安排,相爱是困难的,我努力却得不到,既然如此,我放弃算了。
39、我想看到你,因为我想你,看到你却不敢靠*你,因为你是那么的冰冷,如果你不那么冰冷该有多好,因为我真的很喜欢你。
40、但愿锁住黄河,但愿锁住长江,你就在我身旁!但愿没有离别,但愿没有思量,但愿点亮满天星光,和你一起到地老天荒!
41、如果你爱我的话,那你就来吻我吧。我等着你的吻。
42、原谅我,我会为了你改正一切,你是我生命中的唯一,别让我孤单的一个人!
43、我依然清楚的记得我们之间的约定和允许、为你堕落为你改变!
44、感谢你的好,但要谢谢你的爱。我曾经那么用心,但却被你轻易地忘记。我不想再重复昨天的故事。望你从新选择吧!
45、我们是否有明天,爱上你不后悔,即使是分开的,也没有什么可惋惜的。因为我们曾经彼此真心相爱、真心的付出。
46、离去的终要离去,哪怕靠得很*很*;相依的总会相依,哪怕心之路万里迢迢。
47、要认识很多很多人,管用的却只有那么几个,要做很多很多选择,必要的却只有那么几次。
48、一日不见,甚是想念,回想从前,历历过目于眼前;求你心软,心情好转,千回百转,只想把你手儿挽。愿谅我好吗?
49、我是一只断线的风筝高高地飞,青春注定短暂凄美,不用人懂不用人陪,风过无痕云过无心,失去了你一生注定不能后悔。
50、为你一时的温柔,我将心放飞,交与你,被你伤得支离破碎,亦无语,因放飞的心,再也收不回!
51、好想和你吹吹风,吹走我带给你的不愉快;好想和你淋淋雨,浇走我带给你的不如意。留下我们相爱的幸福与甜蜜,对不起!
陶渊明古诗《挽歌(其三)》赏析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战争以前*的诗歌作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陶渊明古诗《挽歌其三》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挽歌】
陶渊明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
嶕峣:很高的样子。
幽室:指坟穴。
向来:刚才。
亲戚: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
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
山阿:山陵。
【赏析】
在*的古代诗人中,六朝的诗人因了时代的剧烈变迁大概是终极关怀较多的一群。
陶渊明先生在蛰居乡间的漫长岁月里除了诗酒桑麻,乡邻亲朋之外,写了一些传统的咏怀,表达了对人生事业自然社会的看法。这首挽歌是晚年作品,以实写虚,虚构了自己的葬礼,主题是死。
中古以前的诗歌都好写实,所谓诗歌合为事而作。*人的乡民本来就朴实无我,抒情也一定要寄托在事物上。不肯大声的呼喊出自己来。这首诗歌以草木起兴,其第一句堪为绝作,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简直于今天的电影毫不逊色。所用的视角从底到高,由*及远,斜向苍冥,缓慢而哀绵无尽。镜头凝固在白杨的梢头,由一个声音加以延宕,从而形成心理上的茫漠空洞和莫明的悲苦,再由另一个声音的介入,使我们的视线从焦急茫昧中一下子投射到的那只送殡的队伍。这里一个关键词是远。这广阔迷茫凄凉暗淡的背景,全是一个远字而来,如果前面是*景的特写的话,这里的一个远字才算把整个画面补全。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感到了黎明的寒冷。在短短的两句之内,人时地,情事景,声色触觉,多么自然地交汇在一起。这是本诗的第一部分。死亡被安放在广阔凄凉的天地造化中。使得个体,乃至整个人类小群体的哀乐,也显得藐小,他们缓慢凝滞的运动,也显得脆弱苍白,也因此带上了令人悲悯的色彩。
镜头跳跃到坟前,这时候队伍已经停驻在荒凉突兀的乡间野坟之间。这里一个高字突出了坟的触目伤心和荒凉惨淡。而下二句,马鸣风萧,则反写了一个静字。即为下一组镜头那催心裂肺的极哀的时刻,再一次提供了心理空白。但这不是空虚的静,它本身就是一种能量的积累。马的仰天,乃是一种愤欲去其压力的动作,风的萧散鞭流,乃是无奈的潦乱。心理上说,前两句的动景其实是静景,这两句的静景其实是动景。动静有致的太极在下面的镜头中,使送葬人的心理达到高潮。我们注意到始终没有人物群像的正面描写,人的声音被故意抹去了,来营造这一个意味深长的死。这里,我以为乃是六朝诗人特异之处。他们极端明确地意识到死乃是最贴*个体而与身边群体无干的概念。由于没有人,死显得完全寂静,这种处理,让我们更*地嗅到了死的真实气味和死对于自我的重大意义。
棺木土封,黑暗降临。葬礼的礼节很多,作者只选取了其中的几个片段,用特写的方式加以放大,这就是古典诗歌最擅长的白描。其实这两句里写实的只有第一句。一个条件句就足以概括死的不可逆性。然而作者觉得还不足够,反复地加以咏叹:千年不复朝。死与人生的许多不同时刻的区别,便由此凸现出来。作者还觉得不够,还要说贤达无奈何。一咏而三叹,正是高潮时刻所必需——这就是死了,—— 一切不可以重见天日。不仅是你这个个体,连那些美好睿智的人也不过如此。死由此升华为一切美好人物之必然命运。其悲剧色彩,便脱离了小小个体的郊葬,而渲染至前此后此之无限时间,这样诗人对于死这一对象的触摸,也达到了推理空间的尽头。古人是这样直截地对待死的。以对于群体无限悲悯来达到对于渺小个体的无惧甚至无哀。这一种情怀,乃是*士子悠远的仁者思想,对于死的高贵态度和对于自我的举重若轻。
转眼刚才送殡的队伍各自散开,亲戚中也许还有噙着泪水的,其他的人也已经唱完了他们的哀歌。这四散回家的葬礼结束的生动画面,与前面众目睽睽之下的落棺,视角又从集中发散开来,于是我们看到了死的社会意义。死乃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脱落, 好比叶子的凋零。缘分结束了,情和礼都已经尽到了,在这样*实的话语里,死显得哀而不伤,似乎是一种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时候诗人开始运用古诗篇末言志的通例,发表意见了,死去有什么可提的呢,躯体放在山岭上很快就成了它的一部分。*的士子是活着的时候努力地忘却自己,死的时候把自己愉快地交给大地。经过耐心地思考,陶渊明先生达到了精神的**。所谓达人知命,其此之谓乎?
本诗虽借用了古诗十九首和前此的一些文字, 然而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的完美让人叹为观止,古典诗歌的'经典手法,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其所体现的直面人生,追慕前贤,至死方休的人格人生观和对于死亡*静,坦然的人生态度,则更让人唏嘘不已。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轶事典故
出身寒素
陈寅恪认为:“江左名人如陶侃及渊明亦出于溪族。”郭沫若说:“陶侃本是东晋当时的少数民族溪族。”溪人是半汉化的越人。从陶渊明的自叙中,可以看出其对自己的寒素之士的身份是十分明确的。陶渊明在当时虽然以隐逸得高尚之名,但实际所处的社会阶层却在士庶之间。
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无弦之琴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佛学因缘
陶氏家族有着礼佛敬佛的传统,直接影响到陶渊明对佛学的态度。陶侃曾从海中将“文珠”灵像接归武昌,陶渊明祖父陶范为慧远的同门慧永在庐山修建西林寺。生活在庐山脚下的陶渊明,和当时的佛界领袖慧远关系甚密,浓郁的佛教氛围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影神》乃是有感于慧远对形影神关系的论述而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就指庐山。除了慧远之外,陶渊明还和很多佛学修养深厚的名士密切交往,较为著名的有刘遗民、周续之。*淡、自然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特征。佛学的主要思想“空”,不必执着于有,也不必执着于无。陶渊明*淡的诗风和宁静的心态自然冥合、融合为一,其中的佛学影响显而易见。陶渊明*静看待生死,这种人生参悟也极具佛教意味。陶诗中人生梦幻的思想当来自佛经。佛教将人生归之为空为幻,使人产生一种空幻的感觉。陶渊明受之影响,感到人生就像梦幻一样。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手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
颜公付酒钱
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28]
陶渊明古诗《挽歌》原文、翻译、赏析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古诗《挽歌》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挽歌》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挽歌》其二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挽歌》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注释】
(1)嶕峣:很高的样子。
(2)幽室:指坟穴。
(3)向来:刚才。
(4)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5)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山阿:山陵。
【作品介绍】
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晚年六十三岁的作品,写后两月后逝世了。诗人假设自己死后亲友的情况,既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也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创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的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如杜育、挚虞、枣嵩、王浚、刘琨、卢谌等。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又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他因疾疫造成众多亲故死亡而深感悲痛,由此想到少壮当努力成就一番事业,又想秉烛夜游及时行乐。生与死是一个带有哲理意味的主题,如果结合人生的真实体验可以写得有血有肉,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江淹《恨赋》)如果陷入纯哲学的议论又会很枯燥,如东晋的.玄言诗。对待人生的态度无非四种:一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及时勉励建功立业;二是增加生命的长度,服食求仙,这要借助药;三是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行乐,这须借助酒。第四种态度,就是陶渊明所采取的不以生死为念的顺应自然的态度。从陶诗看来,他不再是一个自叹生命短促的渺小的生灵,他具有与“大化”合一的身份和超越生死的眼光,因此他的这类诗歌便有了新的面貌。
【赏析】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吴小如先生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似。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而诗意却由入殓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毫无针线痕迹。“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柩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亦通。
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这一首。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历历如画。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盖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勘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而一篇最精彩处,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犹言“刚才”。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亲戚”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也未免太不*人情。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旋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至于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然,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
拓展:
陶渊明
高超、闲静、淡远,是晋宋间第一流人物。说到饥饿,他是饭瓢常空,家无存粮。说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冬天还穿着夏天的葛衣,没有替换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难以遮蔽寒风和太阳。穷困之状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读他的《与子俨等疏》说:“我常恨家中没有楚国老莱子之妻那样的贤内助来开导我,只有自己怀抱这样的一片苦心了。你们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也应该思索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意义,齐国的管仲、鲍叔二人是朋友,在经商赢利分财时,多少并无猜疑之意,外人尚可以如此,何况你们是同父的兄弟呢!”这样看来,陶渊明还是妾生的儿子。他的《责子》
说“雍、端两人年龄都是十三”,看来这两个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陶渊明在彭泽县作县令时,下令公田全都种成高粱,说:“这样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满意足了。”但妻子和儿子坚决请求种粳稻,他就下令让二顷五十亩种高粱来酿酒,五十亩种粳稻供食用。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自叙也说:“公田的收成,足够做酒,所以顺便求了彭泽令这个小官。”他本希望种的庄稼熟了,一年后离任。然而从仲秋到冬天,他在官仅八十几天,就自动免官离职。所谓的高粱粳稻,都没有能吃到一颗一粒,可悲啊!
挽星的古诗
挽字的古诗
有挽字的古诗
挽月的古诗
挽手的古诗
古诗的挽歌
含有挽枫的古诗
挽留人的古诗
含有挽风的古诗
为爱挽留的古诗
带挽的诗句古诗
为女人挽发的古诗
中间有挽字的的古诗
古诗中的挽歌
有关挽留的古诗
描述挽留的古诗
挽回离婚的古诗
梦挽衾弄玉的古诗
无法挽留的古诗
挽留夕阳的古诗
挽留朋友的古诗
带有挽的古诗词
挽留感情的古诗
最好的古诗挽歌
挽回狂澜的古诗
想挽留的古诗句
挽留友谊的古诗
挽留对方的古诗
挽救孩子的古诗
女生挽头发的古诗
换个新工作的心情短语
成功宣言励志短语
做饭发表的心情短语
生活坚强说说心情短语
骂人短语不带脏字
阳光正能量的励志说说短语
look的动词短语
confirm短语
一句心情短语
亲子旅行说说心情短语
伤心情感说说心情短语
幽默励志短语
20个英语动词短语
酒后难受说说心情短语
登山英语短语
幼师的说说心情短语
孤独心情说说心情短语
写给婆婆的心里话短语
爱情的说说心情短语
way有关的短语
玩累了的说说心情短语
不重视英语短语
同事聚餐的心情短语
现实短语
宝贝感冒的说说短语
有关check的短语
生活情感说说心情短语
下雨天看书的心情短语
晚上搞笑说说心情短语
做微商励志短语
call有关的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