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的郊行即事古诗

关于程颢的郊行即事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程颢的郊行即事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程颢的郊行即事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程颢的郊行即事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1) 语录(2) 说说(2) 名言(4) 诗词(271) 祝福(3) 心语(102)

  • 程颢的古诗

  • 1、《秋月》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2、《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3、《秋日》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4、《郊行即事》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5、《题淮南寺》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6、《春日》云淡风轻*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7、《夏》百叶盆榴照眼明,桐阴初密暑犹青。深深重幕度香缕,寂寂高堂闻燕声。

    8、《秋》洗涤炎埃宿雨晴,井梧一叶报秋声。气从缇室葭莩起,风向白苹洲渚生。

    [阅读全文]...

2021-12-14 22:45:46
  • 程颢诗词

  • 1、《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过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2、《秋月》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3、《秋日》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4、《春日》云淡风轻*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5、《秋》洗涤炎埃宿雨晴,井梧一叶报秋声。气从缇室葭莩起,风向白苹洲渚生。

    6、《题淮南寺》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7、《夏》百叶盆榴照眼明,桐阴初密暑犹青。深深重幕度香缕,寂寂高堂闻燕声。

    8、《郊行即事》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阅读全文]...

2022-04-16 08:46:07
  • 程颢的诗

  • 1、《春日偶成》云淡风轻*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2、《题淮南寺》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3、《秋月》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4、《秋》洗涤炎埃宿雨晴,井梧一叶报秋声。气从缇室葭莩起,风向白苹洲渚生。

    5、《秋日》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6、《夏》百叶盆榴照眼明,桐阴初密暑犹青。深深重幕度香缕,寂寂高堂闻燕声。

    7、《郊行即事》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阅读全文]...

2022-06-23 23:49:09
  • 程颢名言

  • 名言
  •   程颢名言

      1、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2、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3、克制自己可以止住生气的毛病,明白事理可以制住害怕的毛病。

      4、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

      5、学者为气所胜,*所夺,只可责志。

      6、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

      7、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8、德不胜气,性命于气;德胜其气,性命于德。

      9、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

      10、一个人如果不学*就会很快衰老。

      11、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12、学者须是务实,不要*名方是。有意*名,则为伪也。

      13、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

      14、惟圣人之道无所进退,以其所造者极也。

      15、人谓要力行,亦只是浅*语。人既能知,见一切事皆所当为,不必待着意,才着意,便是有个私心。

      16、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

      17、气之不可变者,独死生修夭而已。

      18、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

      19、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20、凡是人刚学*的时候要知道从哪里下手,已经学*很久了要知道从哪里收获。

      21、学者先务,固在心志。

      22、弘而不毅,则难立;毅而不弘,则无以居之。

      23、心定者其言重以舒,不定者其言轻以疾。

      24、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

      25、朋友讲*,更莫如相观而善工夫多。

      26、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27、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28、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29、论学便要明理,论治便须识体。

      30、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

      31、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

      32、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不通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

      33、明善为本,固执之乃立,扩充之则大,易视之则小,在人能弘之而已。

      34、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

      35、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弃也。

      36、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造,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

      37、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

      38、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

      39、专欲利己,其害大矣。贪之甚,则昏蔽而忘理义;求之极,则争夺而致怨。

      40、教育别人,修养他的善心就会使他的恶念自然消失;治理百姓,引导他们互敬谦让就会使纷争自然停止。

      41、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

      42、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

      43、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44、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

      45、以为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者,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

      46、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

      47、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奉当如何,温凊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

      48、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49、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

      50、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

    [阅读全文]...

2022-04-26 06:59:10
  • 程颢名言

  • 名言,名人名言
  • 1.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

    3.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4.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5.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6.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7.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8.以为穷乡晚进有志于学,而无明师良友以先后之者,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

    9.学*本来是修*德业,有了德业之后才会立言。

    10.因为富贵而傲慢自大,固然不好;因为有学问而傲慢自大,害处也是不小。

    11.想要担当大任,必须是忠诚老实的人。

    12.教育别人,修养他的善心就会使他的恶念自然消失;治理百姓,引导他们互敬谦让就会使纷争自然停止。

    13.克制自己可以止住生气的毛病,明白事理可以制住害怕的毛病。

    14.凡是人刚学*的时候要知道从哪里下手,已经学*很久了要知道从哪里收获。

    15.一个人如果学*不进步,只是不够勇敢而已。

    16.一个人如果不学*就会很快衰老。

    17.懈怠心志一辈子,就是自暴自弃的表现。

    18.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和一个应罢了,除此以外还有什么?

    19.道的外面没有万物,万物的外面也没有道,所以天地间无处不充满了道。

    20.非明则动无所之,非动则明无所用。

    21.圣人感天下之心,如寒暑雨旸,无不通无不应者,亦贞而已矣。

    22.感之道无所不通,有所私系则害于感通,所谓悔也。

    23.以量而容之,择合而受之,非圣人有感必通之道也。

    24.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义以方其外。

    25.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

    26.内积忠信,所以进德也;择言笃志,所以居业也。

    27.来书所谓欲使*见其不忘乎善,此乃世人之私心也。

    28.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

    29.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外。

    30.*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

    31.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

    32.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行之果则守之固。

    33.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往,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

    34.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35.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

    36.物之初生,气日至而滋息;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

    37.性出于天,才出于气。气清则才清,气浊则才浊。才则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

    38.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

    39.爱自是情,仁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

    40.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41.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往来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

    42.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43.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为两段事。

    44.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

    45.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46.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

    47.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49.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

    50.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

    51.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

    [阅读全文]...

2022-02-16 07:58:26
  • 程颢的句

  •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程颢《秋月》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程颢《秋月》

    百叶盆榴照眼明,桐阴初密暑犹青。——程颢《夏》

    深深重幕度香缕,寂寂高堂闻燕声。——程颢《夏》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程颢《题淮南寺》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程颢《题淮南寺》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秋日》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程颢《秋日》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程颢《秋日》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秋日》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程颢《郊行即事》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程颢《郊行即事》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程颢《郊行即事》

    云淡风轻*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午天》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午天》

    [阅读全文]...

2022-02-05 22:48:58
  • 程颢是哪个朝代的

  • 语文
  • 程颢是哪个朝代的

      程颢,男,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河南府洛阳人。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程颢是哪个朝代的,欢迎阅读与收藏。

      程颢是哪个朝代的?

      答:程颢,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

      代表作品

      程颢一生著述不少,又长期讲学,有后人效《论语》等将其言论辑录成册。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1、《遗书》(河南程氏遗书),25卷,系二程门人所记二程的语录,后由朱熹编定。

      2、《外书》,12卷,朱熹编定的是《遗书》的补编或续编,内容多系传闻杂记。

      3、《文集》,12卷,为二程的诗文,南宋张栻,朱熹等先后纂辑。

      4、《经说》,8卷,是程颐以义理疏解儒家经典的著作,包括《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8种。其中:《易》《孟子》《中庸》不一定是程颐手著;《粹言》2卷,是杨时根据二程语录撮要文饰而成,后又由张栻重新编次。

      5、《易传》又称《程氏易传》《伊川易传》,4卷,是程颐注解《周易》的著作。以上《遗书》《外书》《文集》《经说》4种,在宋代均单独刊行,也有的合在一起刊行,称为《程氏四书》。

      明代末年徐必达汇集二程所有著作共6种,以《二程全书》之名刊行。清康熙间吕留良又加校勘,重新刊刻,后涂宗瀛又重校印行,此即为今本《二程集》所据本。其旧本《二程全书》,尚有1920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的四部备要本。《二程集》是一部重要的理学著作,书中第一次把“理”作为宇宙本体,阐述天地万物生成和身心性命等问题,奠定了以“理”为中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中,程颢的识仁、定性,程颐的性即理、主敬、体用一源等许多重要哲学概念和命题,都是*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来的,为后来许多哲学家所沿用,对宋明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程颢的诗词:

      篇一:郊行即事

      宋代: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篇二:秋日

      宋代: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篇三:春日偶成

      宋代:程颢

      云淡风轻*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程颢介绍

      程颢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 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 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程颢理学主张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程颐还反对妇女改嫁,宣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流毒颇深。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二程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 “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五)

      虽然二程的人性论祖述思孟学派的性善论, 但是二程的人性论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了, 回答了性为什么至善,为什么会产生恶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 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 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 产生弊端, 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二程认为,性的本然状态,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因而是至善的,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天理”盛则“人欲”灭, “人欲”盛则“天理”衰。由此可见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全盘否定。

      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古代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阅读全文]...

2022-06-30 12:28:18
  • 孟郊的古诗词

  • 孟郊的古诗词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郊的古诗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年代】:唐

      【作者】:孟郊——《列女操》

      【内容】: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

      【作者小传】: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进士出身,曾任溧阳尉、协律郎等职。他一生困顿,诗多不*之鸣,用字追求“瘦”、“硬”。有《孟东野集》。

      【注释】:

      梧桐:传说梧为雄树,桐为雌树,其实梧桐树是雌雄同株。殉:以死相从。

      【赏析】:这是一首颂扬贞妇烈女的`诗。孟郊的诗用韩愈的话为“神施鬼没,间见层出”,即所谓讲究艺术构思。以梧桐偕老,鸳鸯双死,比喻贞妇殉夫。同时以古井水作比,称颂妇女的守节不嫁。此诗内容或以为有所寄托,借赞颂贞妇烈女,表达诗人坚守节操,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之品行。然而,就全诗看,从题目到内容的全部,都是为了明确的主题的。就诗论诗,不能节外生枝,因此,不能不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道德的,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应予批判。

      1、《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七夕》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3、《列女操》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女贵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4、《灞上轻薄行》

      长安无缓步,况值天景暮。

      相逢灞浐间,亲戚不相顾。

      自叹方拙身,忽随轻薄伦。

      常恐失所避,化为车辙尘。

      此中生白发,疾走亦未歇。

      5、《长安羁旅行》

      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尘。

      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万物皆及时,独余不觉春。

      失名谁肯访,得意争相亲。

      直木有恬翼,静流无躁鳞。

      始知喧竞场,莫处君子身。

      野策藤竹轻,山蔬薇蕨新。

      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6、《长安道》

      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

      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

      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

      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

      7、《送远吟》

      河水昏复晨,河边相送频。

      离杯有泪饮,别柳无枝春。

      一笑忽然敛,万愁俄已新。

      东波与西日,不惜远行人。

      8、《古薄命妾》

      不惜十指弦,为君千万弹。

      常恐新声至,坐使故声残。

      弃置今日悲,即是昨日欢。

      将新变故易,持故为新难。

    [阅读全文]...

2022-06-16 02:47:13
  • 作者程颢是哪个朝代的

  • 语文
  • 作者程颢是哪个朝代的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这是程颢的名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作者程颢是哪个朝代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程颢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弟子讲学地也”。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 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 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皇帝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著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程颢理学主张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程颐还反对妇女改嫁,宣称“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流毒颇深。

      程颢与其弟程颐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世称“二程”。因二程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世称其学为“洛学”,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心性命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二程在学术上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从二程开始, “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君臣父子,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

      虽然二程的人性论祖述思孟学派的性善论, 但是二程的人性论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了, 回答了性为什么至善,为什么会产生恶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 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 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 产生弊端, 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二程认为,性的本然状态,由于是“天理”在人身上的折射,因而是至善的,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天理”盛则“人欲”灭, “人欲”盛则“天理”衰。由此可见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命题,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全盘否定。

      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古代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阅读全文]...

2022-03-30 04:19:50
  • 孟郊的古诗

  • 1、《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裈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

    2、《覆巢行》荒城古木枝多枯,飞禽嗷嗷朝哺雏。枝倾巢覆雏坠地,乌鸢下啄更相呼。阳和发生均孕育,鸟兽有情知不足。枝危巢小风雨多,未容长成已先覆。灵枝珍木满上林,凤巢阿阁重且深。尔今所托非本地,乌鸢何得同尔心。

    3、《出门行》长河悠悠去无极,百龄同此可叹息。秋风白露沾人衣,壮心凋落夺颜色。少年出门将诉谁,川无梁兮路无岐。一闻陌上苦寒奏,使我伫立惊且悲。君今得意厌粱肉,岂复念我贫贱时。海风萧萧天雨霜,穷愁独坐夜何长。驱车旧忆太行险,始知游子悲故乡。美人相思隔天阙,长望云端不可越。手持琅玕\欲有赠,爱而不见心断绝。南山峨峨白石烂,碧海之波浩漫漫。参辰出没不相待,我欲横天无羽翰。

    4、《湘妃怨(一作湘灵祠)》南巡竟不返,二妃怨逾积。万里丧蛾眉,潇湘水空碧。冥冥荒山下,古庙收贞魄。乔木深青春,清光满瑶*。搴芳徒有荐,灵意殊脉脉。玉佩不可亲,徘徊烟波夕。

    5、《巫山曲》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6、《巫山高》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有亭亭魂。千载楚王恨,遗文宋玉言。至今晴明天,云结深闺门。

    7、《楚怨》秋入楚江水,独照汨罗魂。手把绿荷泣,意愁珠泪翻。九门不可入,一犬吠千门。

    8、《塘下行》塘边日欲斜,年少早还家。徒将白羽扇,调妾木兰花。不是城头树,那栖来去鸦。

    9、《临池曲》池中春蒲叶如带,紫菱成角莲子大。罗裙蝉鬓倚迎风,双双伯劳飞向东。

    10、《车遥遥》路喜到江尽,江上又通舟。舟车两无阻,何处不得游。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郎自别日言,无令生远愁。旅雁忽叫月,断猿寒啼秋。此夕梦君梦,君在百城楼。寄泪无因波,寄恨无因辀.愿为驭者手,与郎回马头。

    11、《征妇怨》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圆。别时各有泪,零落青楼前。君泪濡罗巾,妾泪满路尘。罗巾长在手,今得随妾身。路尘如得风,得上君车轮。渔阳千里道,*如中门限。中门逾有时,渔阳长在眼。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

    12、《空城雀》一雀入官仓,所食宁损几。只虑往覆频,官仓终害尔。鱼网不在天,鸟罗不张水。饮啄要自然,可以空城里。

    13、《闲怨(一作闺怨)》妾恨比*,下盘烦冤根。有笋未出土,中已含泪痕。

    14、《羽林行》朔雪寒断指,朔风劲裂冰。胡中射雕者,此日犹不能。翩翩羽林儿,锦臂飞苍鹰。挥鞭快白马,走出黄河凌。

    15、《古意》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16、《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17、《游侠行》壮士性刚决,火中见石裂。*不回头,轻生如暂别。岂知眼有泪,肯白头上发。半生无恩酬,剑闲一百月。

    18、《黄雀吟》黄雀舞承尘,倚恃主人仁。主人忽不仁,买弹弹尔身。何不远飞去,蓬蒿正繁新。蒿粒无人争,食之足为珍。莫觑翻车粟,觑翻罪有因。黄雀不知言,赠之徒殷勤。

    19、《有所思》桔槔烽火昼不灭,客路迢迢信难越。古镇刀攒万片霜,寒江浪起千堆雪。此时西去定如何,空使南心远凄切。

    20、《求仙曲》仙教生为门,仙宗静为根。持心若妄求,服食安足论。铲惑有灵药,饵真成本源。自当出尘网,驭凤登昆仑。

    21、《婵娟篇》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妓婵娟,不长妍。月婵娟,真可怜。夜半姮娥朝太一,人间本自无灵匹。汉宫承宠不多时,飞燕婕妤相妒嫉。

    22、《南浦篇》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鸟鸣喈喈烟濛濛,自从远送对悲翁。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23、《清东曲》樱桃花参差,香雨红霏霏。含笑竞攀折,美人湿罗衣。采采清东曲,明眸艳珪玉。青巾艑上郎,上下看不足。南阳公首词,编入新乐录。

    24、《望远曲》朝朝候归信,日日登高台。行人未去植庭梅,别来三见庭花开。庭花开尽复几时,春光骀荡阻佳期。愁来望远烟尘隔,空怜绿鬓风吹白。何当归见远行客。

    25、《织妇辞》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26、《古意》荡子守边戍,佳人莫相从。去来年月多,苦愁改形容。上山复下山,踏草成古踪。徒言采蘼芜,十度一不逢。鉴独是明月,识志唯寒松。井桃始开花,一见悲万重。人颜不再春,桃色有再浓。捐气入空房,无憀乍从容。启贴理针线,非独学裁缝。手持未染彩,绣为白芙蓉。芙蓉无染污,将以表心素。欲寄未归人,当春无信去。无信反增愁,愁心缘陇头。愿君如陇水,冰镜水还流。宛宛青丝线,纤纤白玉钩。玉钩不亏缺,青丝无断绝。回还胜双手,解尽心中结。

    27、《折杨柳》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离。赠远屡攀折,柔条安得垂。青春有定节,离别无定时。但恐人别促,不怨来迟迟。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朱颜与绿杨,并在别离期。楼上春风过,风前杨柳歌。枝疏缘别苦,曲怨为年多。花惊燕地云,叶映楚池波。谁堪别离此,征戍在交河。

    28、《和丁助教塞上吟》哭雪复吟雪,广文丁夫子。江南万里寒,曾未及如此。整顿气候谁,言从生灵始。无令恻隐者,哀哀不能已。

    29、《古怨别》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30、《古别曲》山川古今路,纵横无断绝。来往天地间,人皆有离别。行衣未束带,中肠已先结。不用看镜中,自知生白发。欲陈去留意,声向言前咽。愁结填心胸,茫茫若为说。荒郊烟莽苍,旷野风凄切。处处得相随,人那不如月。

    [阅读全文]...

2022-06-29 08:14:18
程颢的郊行即事古诗 - 句子
程颢的郊行即事古诗 - 语录
程颢的郊行即事古诗 - 说说
程颢的郊行即事古诗 - 名言
程颢的郊行即事古诗 - 诗词
程颢的郊行即事古诗 - 祝福
程颢的郊行即事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