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俗和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俗和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俗和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俗和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传统节日*俗及诗句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诗句吧,诗句饱含丰富的感情和想象。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节日*俗及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 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 俗:熬年守岁 贴春联和门神贴窗花年画 扫尘 燃放爆竹 拜年 蒸年糕
诗 句:
1、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3、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4、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6、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7、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8、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9、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10、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11、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1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13、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14、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陆游《除夜雪》
15、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16、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17、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孟浩然《田家元日》
18、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9、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元宵节: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日
* 俗:吃元宵 观灯 耍龙灯 耍狮子 踩高跷 划旱船 扭秧歌 打太*鼓
诗 句:
1、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姜白石《诗曰·元宵争看采莲船》
2、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晁端礼《水龙吟·咏月》
3、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5、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6、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蒋捷《女冠子·元夕》
7、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8、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9、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10、紫府东风放夜时。——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11、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12、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元好问《京都元夕》
13、群品欣欣增气色,太*依旧独闲身。——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4、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15、五更钟动笙歌散,十里月明灯火稀。——贺铸《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
16、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17、将坛醇酒冰浆细,元夜邀宾灯火新。——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18、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
19、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20、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元好问《京都元夕》
21、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周邦彦《解语花·上元》
22、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朝*的传统节日*俗
朝鲜民族,又称韩民族、朝族、高丽族等,是东亚主要民族之一。朝*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怎么样的吧。
1、朝鲜人春节:
能歌善舞的朝*人民的节日生活丰富多彩。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倻琴和洞箫的乐曲声,将人们带入一个新的境界。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等,竞赛场上,热闹非凡,人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有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着他的儿孙健康、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楼”,随着长鼓、洞箫、唢呐乐曲声载歌载舞直到尽兴。
2、上元节:
朝*传统岁时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一天,这天,朝*要先到祖坟送灯,然后在堂内烯“属”灯,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还要到河里放灯船。这一天还要吃药饭、五谷饭,喝聪耳酒。药饭以江米、蜂蜜为基本原料。掺大枣、栗子、松子等煮成。因药饭原料较贵,不易凑齐,一般以大米、小米、大黄米、糯米、饭豆五种做的“五合饭”代替。以盼望当年五谷丰收。晚上,大家举着火炬上东山高处迎圆月,谁当年有福,谁就能望见初升圆月,迎月之后,男女老少在月光下踏桥。踏桥,也叫跺桥。朝语中“桥”和“腿”两词同音,跟桥意为练腿。踏桥时,每人要在桥上往返几次至几十次不等,共次数必须与自己的岁数相等,以求祈福禳灾。
3、婴儿生日节:
即婴儿周岁生日节。在朝*的人生仪礼中,婴儿的一周岁纪念日最受重视。婴儿一周岁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也非常隆重。婴儿生日到来之际,婴儿的妈妈就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给孩子穿上一套精心制作的民族服装,然后把孩子抱到已准备好的生日桌前,让婴儿“过目”专门为他摆设的“涉猎物”。桌子上会摆放一些打糕、糖果、食品、笔、书、小枪等等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客人到齐后,婴儿的妈妈就叫孩子从桌子上五花八门的东西中随便拿自己喜欢的中意之物。当孩子伸手从桌子上拿一样东西时,客人们就欢腾起来,说一些使祝兴的话。这个过程人们叫做婴儿受生日*桌的'“仪式”。有的地方还有老人给孩子脖子套上一团素白色线的*俗,以示希望孩子像雪白的线团那样做一个洁白的人,能像长长的线那样命长延寿。
4、洗头节:
阴历六月十五日是朝*的洗头节。这一天被视为黄道吉日。清晨,男女老少都到河边洗头,传说用向东流的溪水洗头是很吉利的。晚上,人们还要在家里举行洗头宴,唱洗头歌,然后全家老少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晚餐。
回婚节:在朝*的家庭节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节”,亦称“归婚节”,即结婚60周年纪念日。举行回婚节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一是老两口都健在;二是亲生子女都在世;三是孙子孙女无夭折。如果亲生子女或孙子孙女中有死亡者,则不能举行回婚节。因此,谁家能举办回婚节,是种很大的荣耀,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一对老人穿上年轻时的结婚礼服,相互搀扶着入*,大家频频举杯祝福,比年轻人的婚礼更为热闹隆重。
5、六一节:
六一国际儿童节在延边已演化成新的全民节日。在延边,人们把“六一”儿童节活动当成一项重大的爱幼活动。“六一”这一天,往往万人空巷,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涌向公园进行游园活动。
除了传统节日外,小儿周岁、结婚、老人六十大寿,都要大摆筵*,宴请宾客。筵*的传统菜点不仅花样繁多,造型也要优美华丽,好多食品都要做成鸟兽形。所有礼仪筵*,以祝贺老人六十大寿的“花甲”*最为讲究和隆重。
6、千人针
“千人针”指的是经多人之手缝制的一条有文图的布带。当青年应征入伍时,斜披在肩上作为克敌制胜的象征。这一*俗是与一个古老传说有关。据说,很早以前,有一个富庶的村落里,人们都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有一天来了一个力大无比的妖魔,残害村民。村中的壮士与它交手,都因为力量不足,被它吃掉了。有一青年立志要除掉这妖魔,到处寻求方法。有1000个媳妇(自然不能用寡妇)来缝制,这一条带子就有了1000人的智慧和力量,便可打败妖魔。青年人按照智者的话办了,做成了“千人针”,披在身上去和妖魔决战,真的打败了妖魔。于是“千人针”便成了胜利保障的象征,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谁家有应征入伍者,家人就手捧布带求人缝这千人针,以图吉利。
*代在抗日救国的浪潮中,又有所发展。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侵略*东北时,住在延边的许多朝*爱国妇女,不论有无家人入伍,她们都手捧布带,在车站、码头甚至走街串巷互相缝制“千人针”。缝制时还说一些对日寇诅咒和对抗日战士祝福的话。
7、燃灯节:
用柞木烧成木炭,压成粉末,搀入咸盐,用纸包成香肠状,外面缠上细草绳。到了夜晚,绑在长杆上点燃,便会劈里啪啦作响,放出耀眼的火花。重五与秋夕,男人们进行摔跤比赛,妇女们进行跳板、秋千比赛。
8、端午节
旧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朝*的传统节日中民俗体育活动最热闹的节日。在过去,每到端午节,朝*聚居的城镇和乡村普遍开展各种民俗体育活动,主要有秋千、跳板、摔跤等,其中最出名的是端午秋千。
9、秋夕
旧历八月十五称作秋夕,也叫中秋节。这时早稻可以推出新米,各种果类也成熟了,到了秋夕这天,人们带着用新米做的食品和新鲜水果,到自家的坟地去除草和祭祀。秋夕的传统食品是松饼。这天,朝*村屯普遍宰牛,把肉和内脏切割成小块,分成好多份儿,穿在荆条上分给各户。秋夕也举行各种体育比赛,如摔跤、秋千、跳板等,有的村屯还举行斗牛赛。
1、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杜甫《九日寄岑参》
2、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3、只座上、已无老兵。——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4、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5、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6、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7、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8、幸回郎意且斯须,一年中别今始初。——王建《七夕曲》
9、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0、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1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2、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13、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14、九月九日望乡台,他*他乡送客杯。——王勃《蜀中九日》
15、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16、时闻先朝陵寝,有不忍言者。——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17、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18、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19、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破阵子·春景》
20、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1、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2、梦回山枕隐花钿。——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23、舞烟眠雨过清明。——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24、轻帐*,银烛罗屏怨。——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25、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
26、墦间人散後,乌鸟正西东。——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27、啼红正恨清明雨。——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28、绿杯红袖趁重阳。——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29、分钿擘钗凉叶下。——晏几道《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30、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1、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32、连钱嚼金勒,凿落写银罂。——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3、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34、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5、总不解、将春系住。——吴文英《西子妆慢·湖上清明薄游》
36、又说今夕天津,西畔重欢遇。——吴文英《荔枝香*·七夕》
37、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38、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仲殊《诉衷情·寒食》
39、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40、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1、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42、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43、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44、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45、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46、春空云淡禁烟中,冷落那堪客里逢。——朱孟德《西夏寒食遣兴》
47、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48、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49、偏只到、凉秋半破,斗成双绝。——史达祖《满江红·中秋夜潮》
50、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潘希白《大有·九日》
51、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冯延巳《鹊踏枝·清明》
传统节日春节的*俗
大家对*传统节日——春节的*俗,了解有多少呢?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有关春节的信息,敬请关注下文:
*的春节*俗是多种多样的。相传年兽害怕红色,怕火光和爆炸声,所以人们便有了贴红春联、红窗花、放爆竹、守岁等*俗。还有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等其他*俗。
腊月二十三祭灶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年三十的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按地方的风俗,接送主持,女眷不参加,古时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民间称“挂影”。民俗专家林希介绍说,小年这天要把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
腊月二十四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腊月二十九祭祖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
腊月三十守岁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守*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正月初一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居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朱仙镇木板年画《贴画鸡》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
一、新春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俗。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
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
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俗。全国各地祭神*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
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
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俗。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这个*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七、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俗之一。大年初一的早上,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戴上新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好,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是从自家开始,小辈给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在外出相遇时,再笑容满面地互相恭贺新年。
八、逛庙会
春节期间,一般在农村里都会有庙会。早期的庙会,仅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又逐渐增加了集市交易活动,还有一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
九、舞龙、舞狮
龙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据说能够在天上呼风唤雨,也能为人间祈福消灾。早在汉代时期,就有舞龙求雨的活动。除了舞龙,还有舞狮子,也是春节期间比较普遍的*俗,在我们北方,也叫耍狮子,小时候经常见,现在也少了。
十、踩高跷
踩高跷,也是春节期间的一项娱乐活动,历史悠久,在《列子.说符篇》就有记载:“宋有兰子者……以双肢长倍其身,属其胫,并驱并驰。”踩高跷也叫“扎高脚”、“踏高跷”,表演的人在两只脚上绑上两三尺高的木质跷棍,表演各种古怪滑稽的动作,小时候基本村村都有这项活动,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传统节日饮食*俗
*俗就是*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性。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小。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节日饮食*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化
1、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公历2月3日)。
春节*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
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俗。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清明节的*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望月怀远》
1、斟酌嫦娥,九秋宫殿冷。——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2、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崔液《上元夜六首·其一》
3、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杜安世《鹤冲天·清明天气》
4、开过南枝花满院。——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5、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6、香翻桂影烛光薄,红沁榆阶宝靥匀。——赵时春《元宵饮陶总戎家二首》
7、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朱淑真《眼儿媚·风日迟迟弄轻柔》
8、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9、题门惆怅,堕履牵萦,数幽期难准。——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10、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王安石《壬辰寒食》
11、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纳兰性德《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12、地僻人稀到,檐虚燕未过。——张镃《寒食》
13、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14、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沈辂《九日登高台寺》
15、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16、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17、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18、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19、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徐凝《七夕》
20、河边独自看星宿,夜织天丝难接续。——王建《七夕曲》
21、留连,有残蝉韵晚,时歌金缕。——吴文英《惜秋华·七夕前一日送人归盐官》
22、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顾贞观《步蟾宫·闰六月七夕》
23、听窗前、泪雨浪浪,梦里檐前犹滴。——张埜《夺锦标·七夕》
24、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25、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26、婺星为情慵懒,伫立明河侧。——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27、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王守仁《元夕二首》
28、寻常岂是无三五。——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9、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丘处机《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30、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31、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时鬼。——邵谒《长安寒食》
32、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
33、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杜甫《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34、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冯延巳《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3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苏轼《浣溪沙·端午》
36、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吴文英《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
37、*重阳、偏多风雨,绝怜此日暄明。——姚云文《紫萸香慢·*重阳》
38、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邵谒《长安寒食》
39、对青山强整乌纱。——张可久《折桂令·九日》
40、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41、盈盈一水经年见。——陈师道《菩萨蛮·七夕》
42、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赵鼎《寒食》
43、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乙卯重五诗》
44、浑欲乘风问化工。——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45、渐红湿杏泥,愁燕无语。——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46、海角天涯,寒食清明,泪点絮花沾袖。——吴文英《花心动·柳》
47、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毛文锡《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48、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49、乘云径到玉皇家。——刘克庄《木兰花慢·丁未中秋》
50、绿杯红袖趁重阳。——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
51、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哈萨克族的传统节日*俗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鲁孜节。关于这三个节日,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仔细地讲讲吧。
纳吾鲁孜节
纳吾鲁孜"来自波斯语,是“年头或元旦”的意思。也就是说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出街来临。这天,白天和黑夜一样长,正值*农历“春分”。关于纳吾鲁孜节有许多美丽的传说。人们在信仰*宗教以前崇拜拜天地诸神,而这个节日与天上的星座有密切关系。人们以为,白羊座是造福人类的主神,儿双鱼座则是人畜的病原。“春分”这一天,恰好是双鱼星座降落,白羊星座升起的时候,人们选择在这个时辰过节,会带来幸福和吉祥。所以“纳吾鲁孜”也就有了“送旧迎新”的含义。
哈萨克人把从这一天开始的新月叫做纳吾鲁孜月。纳吾鲁孜节草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十分浓郁,哈萨克人将它作为新春佳节隆重地庆祝是有道理的。古时候,哈萨克人在纳吾鲁孜节这一天要举行“纳吾鲁孜节仪式”,开展娱乐活动,比如,男女混合摔跤、绕口令、猜谜、合唱《纳吾鲁孜歌》。
《纳吾鲁孜歌》的产生与纳吾鲁孜节有关,是哈萨克人*俗歌的组成部分,表达的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为了送旧迎新,希望丰收,纳吾鲁孜节这天,哈萨克人家家都做年粥(Nawrzkoje)。年粥是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酸奶疙瘩7种食品做的(也可以更多,但因为7对哈萨克人来说是吉数,所以用7种),叫“纳吾鲁孜饭”(Nawrzkoje)(nawerizkojedepjazilganejon!)bulmenjagiantuzetilde。做罢年粥,人们还要效用过冬的马肋肠、马肥肠、马碎肉肠、马脖肉、马做骨肉。这天,人们还成群结队地
从一个牧村到另一个牧村,走家串户,吃“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年。11月冬宰的牲畜头一直存放至纳吾鲁孜节献给老人,老人就会祝福说:“愿你牲畜满园,奶香满园”(哈萨克语原文Orisengmalgatolsen,dastarhandangetolsen)。纳吾鲁孜节就有了别样的意义。谁不想得到老人的祝福,谁不想得到最好的祈祷。
肉孜节(开斋节)
肉孜节,这个名称是波斯语音译,是*语音译为“尔德.菲土尔”,意为“开斋节”,所以,肉孜节又称“开斋节”。此节虽源于*宗教,但现在已变成了哈萨克族的群众性节日。在斋月里,*宗教徒们要履行的义务之一就是封斋。不分年龄、不分男女、封斋30天。在摘月里,每天黎明之前吃早饭,然后整日不进食,连水都不能喝。直到太阳落山,做礼拜后才进食。
30天封斋结束,就是为期3天的肉孜节。肉孜节的第一天,举行完了群众性礼拜活动,节日就开始了。这天,哈萨克人就像过纳吾鲁孜节一样,整整3天你家我家地串门。过节时,男女都要穿上新衣服,晚辈定要给长辈拜节,且家家户户都准备丰盛的食品。这些食品大都是在斋月最后一个主麻日(星期五),也就是说离开斋节剩下几天的时候开始做的。以油炸食品为主。这一天人们除了走家串户拜节之外,还举行节日仪式,进行哈萨克族的传统娱乐活动。由于这个节日的时间是安*宗教历法进行推算的,所以,每年都回提前10天。这个节日曾是3天逐渐变成一天。
古尔邦节
与肉孜节一样,这也是按*宗教历法进行的节日,与肉孜节70天之后来临。“古尔邦”一词系*语音译,意为“献牲”,也成“宰牲节”。这个节日源于*宗教,相传先知易卜拉欣梦见*,*令他宰杀自己的`儿子,以考验他的忠诚,当他的儿子伊斯玛仪俯首听命,易卜拉欣准备执行时,*又令他宰羊代替。所以,就有了教徒们这个“虔诚”的节日。
古尔邦节到来时,哈萨克族民间首先举行隆重的节日礼拜活动,然后家家户户宰杀大小牲畜。富有的人家宰羊,宰牛或宰骆驼用以待客或馈赠。宰羊时,传统*俗不帮羊腿。据说,这天宰杀的牲畜会到天堂做乘骑,帮了腿,就没法行走,更上不了天堂了。这天宰的牲口,肉煮熟后,切成大块,放进大盘子里,端上桌子,客人来了,主人递过刀子,请客人吃肉、喝汤、既热情,又周到。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走亲串邻,祝贺节日。在节日的白天,还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别具一格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晚上人们欢聚一堂,唱歌跳舞。
我国传统节日的著名诗句100句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什么样的诗句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国传统节日的著名诗句100句,欢迎大家分享。
1、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2、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杜甫《九日寄岑参》
3、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鬓毛。——郑谷《菊》
4、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潘希白《大有·九日》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6、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妙信《九日酬诸子》
7、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8、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
9、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赵鼎《寒食》
10、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赵鼎《寒食》
11、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赵鼎《寒食》
12、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1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15、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16、旗亭唤酒,付与高阳俦侣。——周邦彦《琐窗寒·寒食》
17、遥愁今夜河水隔,龙驾车辕鹊填石。——王建《七夕曲》
18、琅玕碧,花影弄蜻蜓。——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19、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20、双缕绣盘金,*沙油壁侵。——陈子龙《唐多令·寒食》
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2、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23、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戴复古《除夜》
24、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范成大《寒食郊行书事》
2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6、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27、直到城头总是花。——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28、就解佩旗亭,故人相遇。——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29、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30、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31、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32、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33、绿柳朱轮走钿车。——欧阳修《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34、西园日日扫林亭。——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35、留恋海棠颜色、过清明。——张辑《南歌子·柳户朝云湿》
36、溅行裙更惜,凤钩尘污。——吴文英《扫花游·西湖寒食》
37、落花夜雨辞寒食。——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38、忆对中秋丹桂丛。辛弃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3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40、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温庭筠《寒食日作》
41、宿醉头仍重,晨游眼乍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42、彩索*时墙婉娩,轻球落处晚寥梢。——温庭筠《寒食日作》
43、移来古寺种朱门。——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44、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45、羽书万里飞来处。——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46、好处时光,须用著些难。——陈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47、巷陌秋千,犹未清明过。——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48、一郡官闲唯副使,一年冷节是清明。——王禹偁《清明日独酌》
49、闻道山阴会,仍为火忌辰。——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励志的句子”网站为您整理《关于我国传统节日的诗句》,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1、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储光羲《大酺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
2、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赵蕃《端午三首》
3、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4、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5、当年弄影婆娑舞。郭应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6、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7、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邪。谢枋得《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
8、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徐凝《七夕》
9、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0、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11、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2、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卢挚《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1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14、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李冠《蝶恋花春暮》
15、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杜甫《九日寄岑参》
16、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17、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18、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19、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杜甫《端午日赐衣》
20、府酝伤教送,官娃岂要迎。白居易《洛桥寒食日作十韵》
21、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22、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23、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
24、落花夜雨辞寒食。吴文英《菩萨蛮落花夜雨辞寒食》
25、旧堤分燕尾,桂棹轻鸥,宝勒倚残云。吴文英《渡江云三犯西湖清明》
26、啼红正恨清明雨。赵令畤《蝶恋花欲减罗衣寒未去》
27、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28、梦魂偏记水西亭。吕渭老《小重山七夕病中》
29、流水翻催泪,寒灰更伴人。胡皓《和宋之问寒食题临江驿》
30、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云表《寒食诗》
31、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32、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韦庄《长安清明》
33、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34、作县几时同志苦,投荒万里倍情真。王逊《西夏重阳》
35、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36、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37、笋柱秋千游女并。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38、诸君才绝世,独步许谁强。妙信《九日酬诸子》
39、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慧霖《闰中秋玩月》
40、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吴文英《六么令夷则宫七夕》
41、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42、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杜甫《九日寄岑参》
43、中心愿,*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44、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45、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46、羽书万里飞来处。吴潜《海棠春已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47、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48、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黄孝迈《湘春夜月*清明》
49、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赵可《凤栖梧霜树重重青嶂小》
50、影照河阳妓,色丽*津闱。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
我国的传统节日及*俗和古诗
传统节日的*俗加古诗
古诗是写传统节日的*俗
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俗
传统节日带有*俗的古诗
带*俗和传统节日的古诗
有关传统节日*俗的古诗
中国传统节日的*俗和古诗
古诗中传统节日的*俗
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传统节日的*俗及相关古诗
我国传统*俗的古诗还
我国的传统节日的古诗
有传统节日和*惯*俗的古诗
相关传统节日*俗的古诗
杜牧的传统节日的*俗古诗
我国传统*俗的古诗
传统节日的*俗与古诗与故事
传统节日的古诗并写出*俗
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和*俗
介绍传统节日*俗的古诗
传统节日或*俗有关的古诗
古诗中的传统节日以及*俗
还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
我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有关于传统节日和*俗的古诗
宋代传统节日和*俗的古诗
描写传统节日和*俗的古诗有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和*俗
表示传统节日和*俗的古诗
写琴的古诗杜甫
风雪送故人的古诗
古诗的圆形书法格式图片
被唱成歌的古诗词歌词
月和莲的古诗
月字的古诗不常见的
拿手好戏的古诗
弟子规古诗的背景动态图片
娇娇牵牛星的古诗
用古诗村居里的词语写一段话
带静思的古诗词
有子坤这两个字的古诗词
从军行这首古诗的诗意
一共有73字的古诗
鸟雨花香对应的古诗词
鉴赏古诗词的方法百度文厍
明月寄相思的一首古诗
赞美雪的古诗初中必备
过去就让它过去的古诗
关于东邪西毒的搞笑古诗词
未忘初心的古诗词
出赛带拼音的古诗
因为爱所以包容一切的古诗
三下的古诗宋词
关于古诗的网名四个字
里外的古诗
古诗词大赛的考试卷
关于节日的古诗写16首
古诗的六步法
回复一个人祝福的古诗词
24节气的古诗各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