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最冷艳的古诗

关于李商隐最冷艳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商隐最冷艳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商隐最冷艳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商隐最冷艳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253) 语录(3) 说说(43) 名言(7) 诗词(485) 祝福(3k+) 心语(2k+)

  • 李商隐古诗《霜月》

  • 李商隐古诗《霜月》

      《霜月》是李商隐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想像为主,栩栩然传达了一种生动而优美的景象。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商隐古诗《霜月》,欢迎大家阅读!

      《霜月》原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注释:

      ①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

      ②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③楼南:一作“楼台”。

      ④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⑤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⑥素娥:即嫦娥。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霜月》白话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霜月》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霜月》赏析: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

    [阅读全文]...

2022-05-05 16:13:09
  • 李商隐古诗大全

  • 李商隐古诗大全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商隐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作品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晚晴》

      深居府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後,归飞体更轻。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乐游原》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乐游原》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

      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华清宫》

      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

    [阅读全文]...

2022-01-14 04:33:44
  • 李商隐咏史诗有哪些(李商隐最著名古诗鉴赏)

  • 在晚唐,甚至可以说在整个唐代,李商隐是为数不多刻意追求美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除了爱情诗,李商隐的咏史诗也十分出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就是他的咏史名句。

    今天,一起来读一读李商隐的诗词名句,了解他的美丽哀愁!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2.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登乐游原》

    3.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4.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

    ——《赠荷花》

    5.东西南北皆垂泪,却是杨朱真本师。

    ——《别智玄法师》

    6.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9.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10.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

    1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暮秋独游曲江》

    1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3.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菊花》

    14.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15.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

    1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

    17.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18.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忆梅》

    19.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20.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晚晴》

    21.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寄令狐郎中》

    2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咏史二首·其二》

    23.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韩冬郎即*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24.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隋宫》

    [阅读全文]...

2022-06-04 11:44:41
  • 古诗七夕李商隐翻译

  • 七夕,古诗文
  • 古诗七夕李商隐翻译

      《七夕》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七夕李商隐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夕

      唐代: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翻译

      绣着鸾鸟的掌扇斜着撑开了,天上的喜鹊为牛郎织女双星驾桥回来了,天上尚且有此例,怎么样才能把人间的银河两隔没有希望见面的有情人,换来一年一度的相逢呢?

      简析

      绣着鸾鸟的掌扇斜着撑开了,鸾扇估计是指古装戏里,皇帝出来时,身后由宫女左右打着的长柄圆扇,上面绣着凤与鸾。凤幄是指绣有凤凰的'车蓬或曲柄黄伞一类遮阳的豪华工具。

      在校书郎的笔下,全是当时社会上名贵高级的行头,虽然他未必有机会享用,至少当时在朝中为官,这些帝王的豪华车配备设施,没少亲眼目睹。天上的喜鹊为牛郎织女双星驾桥回来了,天上尚且有此例,怎么样才能把人间的银河两隔没有希望见面的有情人,换来一年一度的相逢呢?看是反问,用商量的语气,其实仍然是寄托了作者无尽的思念之情。

      既可以认为是对七夕相逢的珍视,因为是如此长时间的离别才得以再见,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嘲讽,因为为了一年一度的相见就要忍受无限的分离。

      李商隐也写过很多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阅读全文]...

2022-03-25 11:32:30
  • 李商隐诗集叫什么(李商隐写的古诗大全)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李商隐的诗,词句华美,深入挖掘心灵世界,散发出深情绵邈、深婉哀感、朦胧隐约的气息。一千多年来,为之痴迷者众。同时,也由于其寄兴深微,索解无端,李商隐很多作品也成为千古不解的诗谜。连大学者梁启超都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地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即使像《夜雨寄北》这样通俗易懂、格调清新的诗,至今难以确知这首诗到底是寄给谁的:妻子王晏悦,还是所谓的女冠宋华阳、情人、柳枝、幕主姬妾?还是好友令狐绹、温庭筠、杜牧?*一千二百年来,众说纷纭,不一而足。

    也正因为这份纯粹,这份深隐,李商隐的作品超越了自身所处时空的限制,拥有了更广阔更长远的生命力。赏读李商隐,理解李商隐,试图走*他的内心世界,也吸引历代文人、学者去努力。1000多年来,李商隐的文集、诗集,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解读,得到跨越时空的无数知音,成为另外一种格外丰富的文学世界。宋代出现了模仿李商隐诗的西昆体,影响极大。清代对李商隐诗的评价无以复加,由最具普及性的诗选本《唐诗三百首》,所选七律四十九首,杜甫一人占九首,其次是李商隐八首,可以见出李商隐诗的可读性及其流传程度。到了当代,作为非常耐嚼的李商隐诗歌,依然在给读者输送精神营养,成为一种文化的源头活水。

    作家王军从中学时期开始热爱古诗,对李白、杜甫、李煜、苏轼、李商隐、纳兰性德等人的诗歌世界,甚为痴迷。作为诗谜的李商隐其人其文,更是他*时格外会琢磨、体会的重点对象:历史上真实的李商隐到底是什么样子?他的心灵世界到底有多么宽广深邃?他的诗文中藏着多少不为人道的无题秘密?2021年春天,王军的长篇历史散文《李商隐》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他将自己多年来研读李商隐诗作的心得,努力探寻李商隐丰富心理及其所处的时代精神脉搏的轨迹,用20万字记录下来。他合理详实地解读了李商隐重要诗歌文章的写作时间、具体的写作缘由、当时的人事纷扰、晚唐的时代氛围及其诗歌文章所包含的典故、内蕴。全书分五个层面从生活、亲情、政治、信仰、精神寄托等逐步深入,抽丝剥茧,写出李商隐的人生底色,写出诗词文章对一个人安心立命的无用之用,有助于读者走出李商隐诗的迷宫,更接*那个历史真实中的李商隐。

    得巴山蜀水之助,留下*百首诗作

    成就了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高峰

    一个人生活的环境,走过的地方,见过的山川风物,都会深深影响到其存在。对于诗人,更是如此。李商隐原籍河南沁阳,其祖父李甫迁居郑州荥阳,遂为荥阳人。在李商隐的一生中,曾两次入川,总共5年。在李商隐走上诗坛之前,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李贺等称誉诗坛,形成了盛唐、中唐两次诗歌创作的高峰。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晚唐文坛,崛起了唐诗创作里程上的第三座高峰。在王军看来,李商隐这种成就,跟他在四川生活过5年,得到巴山蜀水的滋养分不开。

    李商隐第一次入川是在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当时他随郑亚到桂林,郑亚降职,他北返途中路过游三峡,自6月至8月。只有两个月。三年后,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商隐应柳仲郢的聘请入幕。这一次是他真正与四川发生密切的联系。柳仲郢是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侄子,刚被任命为东川节度使,州治在梓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柳仲郢先赴梓州,他嘱咐李商隐安顿家事以后即赶去上任。李商隐一路西行至大散关,然后沿嘉陵江顺流而下至利州(今广元)。离开利州,李商隐越剑阁,再向西南行,顺涪江东南下,抵达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当时,东川节度使管辖梓、绵、剑、普、荣、遂、合、渝、泸等州。根据王军的考证,“柳仲郢待李商隐很好。当时节度使的年薪是三十万钱,而柳仲郢给李商隐的薪酬却是三十五万钱。柳仲郢本来安排李商隐担任幕府记室,因李来迟,改判上军。次年,李商隐又兼代记室。后来,柳仲郢又为李商隐奏请了检校工部郎中的宪衔,这是从五品上阶,虽是荣誉称号,却也是李商隐一生最高的职务。”

    在梓州,李商隐也写了不少诗作。其中包括《辛未七夕》《壬申七夕》《壬申闰秋题赠乌鹊》《银河吹笙》《七夕》《西溪》《夜饮》《写意》,其中不少是对自己亡妻、家乡的思念之情。李商隐到东川一个月左右,到西川节度使驻益州(今成都)出差。在成都期间,李商隐游*,作了《武侯庙古柏》。王军发现,李商隐在四川的时候,用“寄”字特别多。比如,“离情堪底寄?”(《寄裴衡》),再比如《西南行寄相送者》《梓州罢吟寄同舍》《行至金牛驿寄兴元渤海尚书》等。

    在四川期间,李商隐因思念子女,请假回过一次长安。在回京路上,彻夜难眠,在天色将晓未晓之际,作了《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李商隐44岁。十一月,柳仲郢内调为吏部侍郎。李商隐也结束了5年的东川节度使幕府生涯,随柳仲郢回京。

    李商隐在四川留下了*百首诗作。在王军看来,这些诗歌在创作技巧达上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创作了许多艺术已臻最高境界的诗作,“这也使他获得了暂时的精神安宁、解脱和自由。李商隐得巴山蜀水之助,凭一己之力,终于带动、成就了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高峰。”

    《夜雨寄北》的倒叙手法

    比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早了一千多年

    李商隐虽然生活在唐代,但他的艺术手法却极为“现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在《夜雨寄北》这首诗里,李商隐采用了从未来角度回忆过去的倒叙手法,让人想到“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而且比《百年孤独》早了一千多年。

    这种现代性,在李商隐另外一首诗《天涯》中也有所体现。“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王军认为,这与西方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商隐现代手法已经达到了象征主义诗派渴望的境界。《夜莺与玫瑰》里的痴心男生,因没有玫瑰向心爱的姑娘表白而怅然若失,花园中的夜莺听到了他的心声,用自己的鲜血染出一朵最鲜红的玫瑰,帮助男生赢得了爱情。这和李商隐将生命精神注入咏物诗,诗中皆有自己的身世和影子,皆有自己的精神和生命,何其相似!”

    李商隐粉丝众多,关于他的传记也很多。王军《李商隐》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在结构上,全书分七章47节,李商隐活了47岁,取一弦一柱思华年之意。对重点诗歌作品均附上了现代白话翻译,这种整齐、押韵的语言风格在已面世李商隐传记中是独一无二的。书中还动用了散文、诗歌、小说等多种文体的写作手法,很有可读性。比如书中写李商隐在旅途中,“官船渐行渐远,笙歌不闻,扬州灯火逸出了视线。船头挂了灯,丝雨飘灯,春水拍岸。差役来船头喊李商隐进去避雨,李商隐仿佛没有听见。这雨声像极了巴山夜雨。那是他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的时候,经常夜间听雨。巴蜀之地秋季多雨,持续时间长且缠绵。在某些地区甚至一年里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下雨,而且百分之七十的雨都是在夜间下的。”

    王军对红楼梦有深入的研读。在《李商隐》中也可以看到他将自己的红学观点,融入到对李商隐的理解中。在《红楼梦》中,当听到要把大观园湖里的残荷拔掉时,黛玉说:“我最不喜李商隐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王军认为,“黛玉的心思,与李商隐是内在相通的,她不肯揭露自己隐秘的心绪。荷已枯,又遭雨打,易引发伤感。黛玉寄人篱下,李商隐二十年做幕僚。他俩绝不违反原则,屈就依附别人,这一点 ‘真’是相通的。”

    “诗成了李商隐生命的拯救,诗成了他的生存方式”

    李商隐的诗歌之纯粹,之脱俗,也带着处于某个历史时代夹缝里的李商隐,飞跃了时空限制。可以说,李商隐的作品堪称古代社会真正的纯文学。但是这并不代表,李商隐的诗歌里没有体现出他所处时代的影子。

    李商隐生活的晚唐时期,处在宦官擅权的时代。但他却猛烈抨击宦官,甚至直接讽刺皇帝,毫无顾忌。在当时藩镇割据的时代,在20年幕府生涯里,李商隐始终面临着忠诚与背叛的歧路。王军说,“李商隐终其一生恰逢牛李党争,却因不偏不倚,得到双重误解。他的时代,笼罩着晚唐四十年的牛李党争。这一点和苏轼很相似,不管是王安石的*,还是司马光的旧党,苏东坡都不附和,不站在任何*那边,只以是非曲直本身为依据。”

    李商隐的父亲为他取名“商隐”,是希望他像商山四皓一样功成身隐,李商隐却屡屡以唐朝宗室自居,渴望进入朝廷中枢,希望扭转乾坤之后再归隐扁舟。他少年即有才名,年轻气盛,耿介清高,参加进士考试不按时俗行卷、请托,一直考了十年。

    诗歌是世界的反射物。在李商隐身上,积淀着整整一个时代的雨雪风霜。不可能跟笔下的诗句毫无关系。仔细剖析了李商隐的周遭世界,王军也感悟到,“李商隐将生命精神注入咏物诗,诗中皆有自己的身世和影子,皆有自己的精神和生命。李商隐的每一首诗里都有自己的影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嫦娥是他,蝉依然是他。诗人的迷宫,与他的时代是分不开的,李商隐的诗深情绵邈,无题难解,具有超前的现代性和象征手法,却以最恰当的文学艺术形式反映出晚唐江河日下黄昏渐*风雨飘摇的时代精神。”

    纵然世事曲折,但诗成了李商隐生命的拯救,诗成了他的生存方式。“他的诗表现一种迷失,可是永远也追求不到。炉火纯青的诗歌创作,使他获得暂时的精神安宁、解脱和自由。诗歌无法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但却可以为个体的人和整个人类提供安心立命之所。他的时代没有给他的,他在诗文里得到了,并且到今天依然鲜活。”王军说。

    对话王军:

    从李商隐身上获得启发

    诗可以是生命的自我拯救,寻找到立*基和智慧力量

    (王军,男,汉族,山东莒南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雅安市委常委、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心:从到》《〈九死一生记〉校注》《高语罕传》《高语罕年谱》等。 )

    封面新闻:*些年,作家解读传统文化人物的优秀作品,并不少。比如哈金写的《李白传》,张炜写的苏东坡《斑斓志》,李一冰的《苏东坡新传》等。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王军:你提到作家解读传统文化人物的优秀作品这个现象,我注意到了。文化的延续就像信号的传递,接收信号再把它放大,并把失真的部分校正,再一站一站地传递下去。这正是所谓的薪火后传。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动人的精神底色,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传统文化人物的优秀作品一旦诞生,也就是它的终结之日——我是指“完成”意义上的终结。总是不断地有会心的人来阅读、回忆、唤醒,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作家。优秀作品的解读,说到底不过是求“会心”而已。在此意义上,优秀作品并非完成于传统文化人物,而是完成于读者的参与,完成于作家解读优秀作品的意义的建构。

    封面新闻:你对李商隐这个人物应该是情有独钟。你最早读到李商隐的诗,是什么时候?当时是什么感觉?阅读李商隐,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王军:古人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我最早读李商隐诗,也包括其他古代诗人的诗,是在中学时期。古诗里那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使我发自内心地沉迷低徊,自己也试着作旧体诗。我在青年时期喜欢的诗人,是李白、杜甫、李煜、苏轼、李商隐、纳兰性德等。及至年岁稍长,更喜欢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的诗,比如《诗经》。我曾写过一本《诗心:从诗经到红楼梦》,其中收有李商隐的《春雨》,当然也收了其他诗人如屈原、陶潜等很多诗作。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随着阅历增添、阅世渐深,不断融入人生况味,再去体验、再去反刍,对古人会*添一份理解和同情。

    封面新闻:李洱说,李商隐的道路就是中国文人险峻的道路,李商隐的命运就是中国文人隐秘的命运。你认同他的说法吗?你是如何理解他这个观点的?

    王军:我认同李洱的说法。每一个真正的中国文人身上,可以说都有这个特点,而李商隐更加典型、更加集中。李商隐其实一生都在“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中徘徊。宇宙存在万有引力,地球亦有离心力和向心力。“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体现出诗人内心的道德与情感的张力。中国传统文化,正如诗经所谓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仪”,最好地体现出这样一种张力。从《诗经》开始,中国文人的传统就是体现着这种张力结构的中庸文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从孔子、孟子、司马迁直至李商隐、王安石等,理想抱负相同、遭遇相似,他们是精神上的知己。其品格、德行、操守形成了一个历史传统,给*留下了一种光照。

    封面新闻:李商隐的艺术能拥有超越自身时代的特性,您认为这是为什么?这跟他的天赋或者独特的性格有关?

    王军:所有划时代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这就是迟到的理解。由于对人类及其命运的洞察和揭示带有超前性,所以难以为大众所理解和认同,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孤独和寂寞的处境。李商隐以诗人的敏感察觉出唐朝的春天一去不返,中兴无望,诗作反映出一种江河日下、黄昏渐*的时代精神。他清醒地看到,唐朝在有“小太宗”之称的宣宗治理之下,不过是夕阳余晖,迟早也会消失在历史潮流之中:“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他的诗作赋予晚唐时代精神一种最恰当的文体表现形式。在李商隐身上,积淀着整整一个时代的雨雪风霜。

    封面新闻:在《李商隐》里能看到你关于他的爱情、友情、亲情、仕途,以及精神世界进行了全方面的介绍、解读,对于读者更进一步理解这位谜语一样的人物,帮助很大。经过这么多的努力,写了这么多赏析的文字,你觉得自己对李商隐的理解有怎样的丰富、提升?

    王军:读李商隐诗,就如同剥洋葱,层层去尽葱皮,依然不见葱心。但李商隐诗本身有源头活水。这就是《诗经》。《诗经》,古称“诗”或“诗三百”,是先民生活过的乡间田野上的百草千花,有声音、有色彩、有生活、有感情、有思想、有精神,有真的生命。读李商隐诗,亦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诗是生命的自我拯救,是一种生存方式,可以从中寻找立*基和精神皈依,从传统中寻找应对的力量和智慧。这次写作有这样一个收获:历来说李商隐滥情是最大的误解,而他对爱情的忠贞几乎是同时代人难以比肩的。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见李商隐中年丧妻,十分同情。当时,幕府中有一位容貌秀丽、技艺一流的歌舞乐伎张懿仙,柳仲郢有意撮合,准备赐予李商隐,帮助料理生活起居。但是,李商隐感念亡妻,婉言谢绝了柳仲郢的好意。当时,幕府中一般都有营妓。入幕文士如温庭筠、段成式、杜牧、赵嘏等人与*接触频繁,唐宋人笔记中有不少关于他们与*密切交往的记载。可是却找不到李商隐与*的交往。李商隐说自己在文章中曾有过一些关于美女的描述,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并不是一个风流随性之人:“至于南*姬,丛台妙妓,虽有涉于篇什,实不接于风流。”(《上河东公启》)这也是李商隐一切情诗的最佳注脚。李商隐对待爱情的专一态度,不在多少而仅在有无,只要有一人做到就足够了,因为它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只有人才面临着两可性,即在一生中都不可能逃避究竟是拯救还是沉沦的抉择。这是人所特有的处境。这方面,李商隐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封面新闻:在《李商隐》中,有很多场景细节、历史风俗、社会风俗的描写。这种细节的来源,肯定需要阅读很多相关的历史资料。除了你*时的积累,还做了哪些相关的阅读准备?

    王军:写作这本书,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学*和致敬。当前李商隐研究资料非常丰富,很好获得。此外我还查阅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比如关于印刷术的传播、造纸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了解李商隐年幼抄书养家的背景。了解当时的薪俸制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李商隐为何屡屡搬家。为了更好了解李商隐入蜀,去读了《华阳国志》《旧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等。

    封面新闻:《李商隐》里得一些细节是不是也会有合理的艺术虚构?

    王军:这本书基本是非虚构的,也符合它的定位“文化散文”。除了开篇和结尾,极微小的部分是合理虚构,其他多有所据。本书创作的态度,与我创作《高语罕传》并无二致。杜甫说:“美人细意熨帖*,裁缝灭尽针线迹。”本书可说是一件百衲衣,针线材料大都从李商隐旧著拾掇而来,绝不敢穿凿附会反失其真。其中穿针引线,筑路搭桥,偶有不能接榫处,方借助其他史料,至于手艺工拙,在所弗计。

    [阅读全文]...

2022-03-14 12:52:21
  • 李商隐最有名的诗是哪一首(李商隐经典古诗词大全)

  • 经典
  • 李商隐,字义山,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堪称爱情诗之绝唱,广为后世传诵。

    和大家分享李商隐最美的12首诗。

    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赏析:本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落日余晖洒向大地,无限美好,可惜已*黄昏,这美好也就渐行渐远了。结句意味深长,成为千古名句。

    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赏析:“最高花”引起了诗人如此深情的关注,是因为树梢顶上的花,也就是开到最后的花,意味着春天已过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这和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容易遭到毁坏的命运非常相似,使得本诗的伤感情调更加沉重。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但这首诗却朴实无华,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历来为后世所称道。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赏析: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有人认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认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认为应当作“无题”来看。后句可以说是对嫦娥孤寂处境心情的描绘,也可以说是作者心灵的真实写照。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赏析: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句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后句“不问苍生问鬼神”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的昏庸。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这首诗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以景寄情、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的思友之情。“留得枯荷听雨声”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出了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第友人的思念之情,这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最喜欢的一句诗。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李商隐*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这首诗借“蝉”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末句耐人寻味,蝉在告诫什么呢?有人说是警告诗人为什么不及早回头,早归故园;也有人则认为是提醒诗人保持高洁的操守。

    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赏析:本诗流露出作者的幽恨之情。高阁上,曲终人散;小园里,落花飞舞。我痛惜这如雨的落花,不忍将落红扫去。我望眼欲穿,盼来的春天却又匆匆归去。赏花的心意也随着春天的归去而消失,春去花谢,只留下我泪湿衣裳。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赏析: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由于受到外界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他不堪忍受。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本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赏析:《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然而又是最不易读懂的一首诗。诗人借用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良田生烟等典故,采用比兴手法,运用联想与想象,把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形象,以片段意象的组合,创造朦胧的境界,表达了真挚浓烈而又幽婉曲折的思念之情。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赏析:李商隐这首《无题》诗写于任职于秘书省时,表达了对情人难以遏制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目三分。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赏析:这首诗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幻灭的绝望之情。首联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颔联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颈联出句使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末联诗人由香销成灰联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为具象,使得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阅读全文]...

2021-12-12 17:38:21
  • 李商隐古诗《花下醉》意思

  • 李商隐古诗《花下醉》意思

      《花下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宴游诗,诗人寻花而醉,夜里持烛赏花,表达了自己爱花、惜花的感情。格调轻快,意境含蓄,画面清晰,语如贯珠。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花下醉》注释

      ⑴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论衡·道虚》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

      ⑵沉眠:醉酒之后的深睡。

      ⑶ 日已斜(xiá):指夕阳西下。

      ⑷更持红烛赏残花:更:再。仿白居易《惜牡丹花》中“夜惜衰红把火看”。

      《花下醉》白话译文

      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

      倚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

      且等到客散酒醒深夜以后,

      又举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

      《花下醉》创作背景

      会昌二年冬(842)至会昌五年冬这三年期间。李商隐因母丧而去官闲居永乐。在闲居期间,李商隐的生活十分地寂寞颓废,整日栽花植树,游山玩水,终日与酒为伴。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咏诵花木景观的诗歌。本篇为其中较为出色的一首。

      《花下醉》赏析1

      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诗歌先以寻花开篇。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可谓爱花之至。

      起首两句先写了寻芳而醉的过程,流露出一种酣醇满足之意。“寻芳不觉醉流霞,依树沉眠日已斜”。在这个美好的春日,诗人一路追寻着繁花的踪影,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喝得大醉。便在夕阳西下之时,依着花树沉沉地睡去。诗人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趣,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颂,不能自已;流连称颂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不觉”二字寓意深广,使花之美、酒之醇以及人之陶醉都包含其中了。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流霞”,将似锦的繁花比作漫天的流霞之意。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美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形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诗人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表达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之间相互作用和奇妙融合。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叙次井然有序,而又处处紧扣“醉”字。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熏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这一句似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进一步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下两句写酒醒后夜半赏花,更显出对花之爱。同时也将美好而满足的气氛转至了凄凉与孤寂。“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客已散,酒已醒,夜已深。与前半夜寻芳时热闹欢欣的情景截然相反,孤独之感重又袭来。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人是不会想到欣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诗人对花的喜爱却丝毫未减,想要趁着这夜深人静无人打扰之时,再秉着红烛独自欣赏残花,对花之痴迷已显露无遗。同时诗句中的“红烛”与“残花”又进一步地构成了对比,更显花之残。诗人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像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进一步的表现,同时也表现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逝去的不舍,怜惜之情油然而生。结句的意境与诗人早年失意科场时之作《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中的“留得枯荷听雨声”相似,枯荷与残花,都是为普通人所忽视的,可是诗人将之与雨滴、红烛相配合。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使之散发出一种凄美之感,深受读者的喜爱。苏轼《海棠》中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敞烧高烛照红妆”即从此句化出。只是略去了李商隐诗中的一些凄凉之感。

      整首诗围绕着花进行,特别是最后一句更显出对花的痴迷。不仅爱盛开之花。甚至也能从凋落之花中看到美,甚为难得。

      《花下醉》赏析2

      如诗题所显示的,这是一首抒写对花的陶醉流连心理的小诗。

      首句“寻芳不觉醉流霞”,写出从“寻”到“醉”的过程。因为爱花,所以怀着浓厚的兴味,殷切的心情,特地独自去“寻芳”;既“寻”而果然喜遇;既遇遂深深为花之美艳所吸引,流连称赏,不能自已;流连称赏之馀,竟不知不觉地“醉”了。这是双重的醉。流霞,是神话传说中一种仙酒。《论衡》上说,项曼卿好道学仙,离家三年而返,自言:“欲饮食,仙人辄饮我以流霞。每饮一杯,数日不饥。”这里用“醉流霞”,含意双关,既明指为甘美的酒所醉,又暗喻为艳丽的花所醉。从“流霞”这个词语中,可以想象出花的绚烂、光艳,想象出花的芳香和情态,加强了“醉”字的具体可感性。究竟是因为寻芳之前喝了酒此时感到了醉意,还是在寻芳的过程中因为心情陶然而对酒赏花?究竟是因迷于花而增添了酒的醉意,还是因醉后的微醺而更感到花的醉人魅力?很难说得清楚。可能诗人正是要借这含意双关的“醉流霞”写出生理的`醉与心理的醉的相互作用和奇纱融合。“不觉”二字,正传神地描绘出目眩神迷、身心俱醉而不自知其所以然的情态,笔意极为超妙。

      次句“倚树沉眠日已斜”进一步写“醉”字。因迷花醉酒而不觉倚树(倚树亦即倚花,花就长在树上,灿若流霞);由倚树而不觉沉眠;由沉眠而不觉日已西斜。叙次井然,而又处处紧扣“醉”字。醉眠于花树之下,整个身心都为花的馥郁所包围、所浸染,连梦也带着花的醉人芳香。所以这“沉眠”不妨说正是对花的沉醉。这一句似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句化出,深一层写出了身心俱醉的迷花境界。

      醉眠花下而不觉日斜,似已达到迷花极致而难以为继。三、四两句忽又柳暗花明,转出新境──“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在倚树沉眠中,时间不知不觉由日斜到了深夜,客人已经散去,酒也已经醒了,四周是一片夜的朦胧与沉寂。在这种环境气氛中,一般的人是不会想到赏花的;即使想到,也会因露冷风寒、花事阑珊而感到意兴索然。但对一个爱花迷花的诗人来说,这样一种环境气氛,反倒更激起赏花的意趣。酒阑客散,正可静中细赏;酒醒神清,与醉眼朦胧中赏花自别有一番风味;深夜之后,才能看到人所未见的情态。特别是当他想到日间盛开的花朵,到了明朝也许就将落英缤纷、残红遍地,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连之情便油然而生,促使他抓住这最后的时机领略行将消逝的美,于是,便有了“更持红烛赏残花”这一幕。在夜色朦胧中,在红烛的照映下,这行将凋谢的残花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华,美丽得象一个五彩缤纷而又隐约朦胧的梦境。诗人也就在持烛赏残花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也是最后的陶醉。夜深酒醒后的“赏”,正是“醉”的更深一层的表现,正如姚培谦所说,“方是爱花极致”(《李义山诗笺注》)。清人马位说:“李义山诗‘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有雅人深致;苏子瞻‘只恐夜深花睡去,高烧银烛照红妆’,有富贵气象。二子爱花兴复不浅”(《秋窗随笔》)。“雅人深致”与“富贵气象”之评,今天我们也许有所保留,而归结。地到“爱花兴复不浅”,则是完全确切的。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阅读答案:

      1.诗歌的标题中应该填入下面哪个字?请选出并说理由,

      A.醉 B.眠 C.游

      我选( )理由: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表现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选“A”(1分) ,“醉”是诗眼,全诗围绕“醉”字展开,“醉”既有饮酒醉的意思,又有为春景、与客人饮酒之乐而陶醉的意思。“眠”“游”都是“醉”引发的结果,“醉”最能体现诗歌的主旨。(1分)

      2.暮春(1分,学生答晚春、春末、春天都可以),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1分)

    [阅读全文]...

2022-04-09 01:38:37
  • 李商隐的诗

  • 李商隐的诗(精选20首)

      大家喜欢读李商隐的诗词吗?关于李商隐的诗大家知道几首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的诗(精选20首)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1、《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3、《春雨》

      怅卧新春白夹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4、《无题》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

      5、《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香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6、《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化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花,一寸相思一寸灰。

      8、《无题》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逢。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香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9、《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屡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10、《宿骆氏亭寄怀崔雍》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11、《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阅读全文]...

2021-12-29 13:22:59
  • 李商隐诗词最佳十首(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

  • 编者按:李商隐字义山,出生于河南郑州,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李商隐天聪英才,少年得志,进士及第之后,因为卷入牛李党争,一生不得志。李商隐早年与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交好,但是李商隐确受王茂元的邀请,成为王的幕僚,因为李商隐的才华,王将自己的女儿都嫁给了李商隐,这也让李商隐陷入了政治漩涡。最为*津津乐道的是李商隐的爱情诗,他的爱情诗缠绵悱恻,语句优美,情真意切,总让人能联想到自己,也让不少人落泪。今天就和大家欣赏李商隐的十首诗,共同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思。

    第一首:锦瑟

    这是一首悼亡词,悼念的就是他的妻子王氏。锦瑟怎么会有五十根弦,每一弦都让我想道和妻子共同的时光。诗中用大量的意向,造成了一种朦胧之感,但是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这种朦胧之美更让人沉迷于诗的感情之中。诗中大量的引用典故,除了有思念,还有感慨*生,尤其是孤身一人的凄凉之感。那美好的感情我现在只能追忆,怪我当时以为那太*常了。最后两句是最受欢迎的诗句,千古传颂的名句。

    第二首: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是个诗人,所以他具有浪漫情怀。相传李商隐年轻的时候,喜欢求仙访道,他曾去过玉阳山学道。在玉阳山宋华阳,两个人情真意切,却因为当时的礼教所阻止,两个人虽然那么相爱,却没有勇气去告知外人这份情,后来宋华阳怀孕了,因为这件事,李商隐被逐出山门,他不知道宋华阳后来怎么样,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怎么样了,他只能让这份情留在心底,形成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这首诗就是李商隐思念凝血而写。

    第三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什么人能让李商隐这么想念?可能是少年时代的恋情,刚才说了宋华阳,这首诗很可能也是写给她的。身无彩翼但是却能心有灵犀,这是何等的痴情。诗人回忆当年见面的场景,现在只能回忆,让人多么心酸。最后两句分明是离别之后的悔恨。

    第四首: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李商隐写过很多的无题,都是在思念一个人——宋华阳。今天的我们没办法知道宋华阳又多么漂亮,而且也不知道性格怎么样,但是能让李商隐魂牵梦萦,应该差不到哪里去。李商隐的思念已经化成了灰,他的心中无比的伤痛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吟诵这首诗,感同身受。

    第五首:马嵬其二

    杨贵妃和唐明皇的爱情故事从唐代开始就有文人描写,白居易的长恨歌更是最熟悉的,这首李商隐的马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很多人都以为这首诗是政治讽刺诗,讽刺唐明皇的贪婪好色,我认为可能性很小,以李商隐的性格讽刺也要像《贾生》那样直白,这首诗不过是慨叹命运,不管是谁,哪怕生在皇室,也有许多无奈,更是宽慰自己仕途不顺,情感波折。

    第六首: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这首诗从梦写起,然后将现实梦境交叉在一起,最后抒发了思念。说好的重逢,却没有踪迹,这句话像是责怪,实际上是无奈,那个人已经离开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就算有心回来,怎么能一下子就到了呢。整首诗语句优美,让人读完黯然神伤。

    第七首: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

    诗中用女子的口吻描写了对相思的苦闷,实际上正是诗人在思念女子。虽然这种相思这么强烈,但是和心上人结合还是不太可能,感情上尽管不太可能,但是这种坚定不移的忠贞,让读者感动。许多人总以为诗人矫情,可是你们不知道,他们用了多少心血才将自己的痛苦用看似*淡的语句写出来。

    第八首: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初生,春恨已经来到。荷叶枯萎的时候,秋恨随之而来。我深知人生在世情意天长地久,惆怅之时,只能看着江头听着流水之声。短短二十八个字,诗人抒发自己的情感,情意缠绵。

    第九首:嫦娥

    孤栖无伴的嫦娥,寂处道观的女冠,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同在人间者又境遇差殊,但在高洁而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诗人把握住了这一点,塑造了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概括的技巧,是李商隐的特长。

    第十首:夜雨寄北

    李商隐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外地,仕途上的不如意和羁旅他乡的漂泊之感,让他想早一点回答家乡,回到妻子身边。正值下雨的时候,他想起了远方的妻子,决定写下了这首诗,诗中表现了对妻子的思念,以及想象了和妻子团聚后的美好,可是他不知道,正当他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妻子早已经去世,共话巴山已成空。每当读到这首诗,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哀伤,不知是对李商隐际遇的同情,还是诗外的那种失落感感染了我。

    [阅读全文]...

2021-12-31 19:38:48
李商隐最冷艳的古诗 - 句子
李商隐最冷艳的古诗 - 语录
李商隐最冷艳的古诗 - 说说
李商隐最冷艳的古诗 - 名言
李商隐最冷艳的古诗 - 诗词
李商隐最冷艳的古诗 - 祝福
李商隐最冷艳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