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商隐最难读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李商隐最难读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李商隐最难读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李商隐最难读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李商隐古诗《霜月》
《霜月》是李商隐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想像为主,栩栩然传达了一种生动而优美的景象。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商隐古诗《霜月》,欢迎大家阅读!
《霜月》原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注释:
①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
②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
③楼南:一作“楼台”。
④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⑤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⑥素娥:即嫦娥。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霜月》白话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霜月》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霜月》赏析: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古诗大全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商隐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诗人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起家秘书省校书郎,迁弘农县尉,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大中末年,病逝于郑州。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作品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晚晴》
深居府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後,归飞体更轻。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乐游原》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羲和自趁虞泉宿,不放斜阳更向东。
《乐游原》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青门弄烟柳,紫阁舞云松。
拂砚轻冰散,开尊绿酎浓。
无悰托诗遣,吟罢更无悰。
《华清宫》
华清恩幸古无伦,犹恐蛾眉不胜人。
在晚唐,甚至可以说在整个唐代,李商隐是为数不多刻意追求美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除了爱情诗,李商隐的咏史诗也十分出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就是他的咏史名句。
今天,一起来读一读李商隐的诗词名句,了解他的美丽哀愁!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2.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
——《登乐游原》
3.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4.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
——《赠荷花》
5.东西南北皆垂泪,却是杨朱真本师。
——《别智玄法师》
6.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9.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10.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
1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暮秋独游曲江》
1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13.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菊花》
14.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
15.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
1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
17.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18.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忆梅》
19.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20.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晚晴》
21.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寄令狐郎中》
2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咏史二首·其二》
23.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韩冬郎即*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24.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隋宫》
题鹅李商隐唐古诗赏析
在*日的学*、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题鹅李商隐唐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介绍】
《题鹅》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39卷第160首。
【原文】
题鹅
作者:唐·李商隐
眠沙卧水自成群,曲岸残阳极浦云。
那解将心怜孔翠,羁雌长共故雄分。
【注释】
①此题画诗。作于大中二年春在桂林时。
②残:全诗校“一作斜。”
③解:全诗校:“一作得。”翠:全诗校“一作雀。”孔翠:孔雀、翡翠。
④羁雌:故雄:旧侣,非亡侣。三四连读。
【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繁体对照】
卷539_160 【題鵝】李商隱
眠沙臥水自成群,曲岸殘陽極浦雲。
那解將心憐孔翠,羁雌長共故雄分。
李商隐的早年经历
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太和四年,830)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李商隐的诗风
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李商隐擅作七律和五言排律,七绝也有不少杰出的作品。清朝诗人叶燮在《原诗》中评李商隐的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
他的格律诗继承了杜甫在技巧上的传统,也有部分作品风格与杜甫相似。与杜甫相似,李商隐的诗经常用典,而且比杜甫用得更深更难懂,而且常常每句读用典故。他在用典上有所独创,喜用各种象征、比兴手法,有时读了整首诗也不清楚目的为何。而典故本身的意义,常常不是李商隐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常娥》(嫦娥),有人直观认为是咏嫦娥之作,纪昀认为是悼亡之作,有人认为是描写女道士,甚至认为是诗人自述,众说纷纭。
也正是他好用典故的风格,形成了他作诗的独特风格。据宋代黄鉴的笔记《杨文公谈苑》记载,李商隐每作诗,一定要查阅很多书籍,屋子里到处乱摊,被人比作“獭祭鱼”。明王士桢也以玩笑的口吻说:“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批评意见[8]认为他有时用典太过,犯了晦涩的毛病,使人无法了解他的诗意。鲁迅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1934年12月致杨霁云的信)
此外,李商隐的诗词藻华丽,并且善于描写和表现细微的感情。
李商隐的无题诗代表作
《无题》(八岁初照镜)
《无题》(照梁初有情)
《无题二首》(昨夜星辰;闻道阊门)
《无题四首》(来是空言;飒飒东南;含情春畹晚;何处哀筝)
《无题》(相见时难)
《无题》(紫府仙人)
《无题二首》(凤尾香罗;重帷深下)
《无题》(*知名阿侯)
《无题》(白道萦回)
古诗七夕李商隐翻译
《七夕》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七夕李商隐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夕
唐代: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翻译
绣着鸾鸟的掌扇斜着撑开了,天上的喜鹊为牛郎织女双星驾桥回来了,天上尚且有此例,怎么样才能把人间的银河两隔没有希望见面的有情人,换来一年一度的相逢呢?
简析
绣着鸾鸟的掌扇斜着撑开了,鸾扇估计是指古装戏里,皇帝出来时,身后由宫女左右打着的长柄圆扇,上面绣着凤与鸾。凤幄是指绣有凤凰的'车蓬或曲柄黄伞一类遮阳的豪华工具。
在校书郎的笔下,全是当时社会上名贵高级的行头,虽然他未必有机会享用,至少当时在朝中为官,这些帝王的豪华车配备设施,没少亲眼目睹。天上的喜鹊为牛郎织女双星驾桥回来了,天上尚且有此例,怎么样才能把人间的银河两隔没有希望见面的有情人,换来一年一度的相逢呢?看是反问,用商量的语气,其实仍然是寄托了作者无尽的思念之情。
既可以认为是对七夕相逢的珍视,因为是如此长时间的离别才得以再见,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嘲讽,因为为了一年一度的相见就要忍受无限的分离。
李商隐也写过很多感情诗,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吟咏内心感情的作品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贾生》古诗翻译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贾生》古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关心鬼神。
注释
(1)贾生:指贾谊(前200—前168),西汉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2)宣室:汉代长安城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3)逐臣:被放逐之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4)才调:才华气质。
(5)可怜:可惜,可叹。
(6)虚:徒然,空自。
(7)前*:在坐*上移膝靠*对方。
(8)苍生:百姓。
(9)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
诗句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佑),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在坐*上移膝靠*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的“抬得高,摔得重”(也就是反跌手法)。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原文: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诗词赏析:
此诗咏汉文帝与贾谊,但与李商隐诗的着眼点不同,议论更大相径庭。李诗以小事而见大节,王诗则因大事而忽小节。王安石认为贾谊的政略,文帝基本都有采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官职的高低与否不重要;李商隐抱负难申,乃为贾谊悲,王安石得宋神宗宠遇,乃为贾谊喜,正是不同的遭际,才产生出不同的议论来。就诗歌艺术而言,此诗纯是议论,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诗的前两句“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一写贾谊,一写文帝。诗中指贾谊的治国安民之方,这两句是反诘句,意为贾谊所献的“谋议”,大体上都能获得施行,所以说文帝并不轻视贾谊。以贾谊进言与文帝纳言相对照,承班固《汉书·贾谊传》中之“赞”词:“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与前人写贾谊怀才不遇之作唱反调。
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写爵位高的“公卿”,一写君王。这两句也构成了一个反诘句,意为: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尽管他们的官爵职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弦外之音是贾谊比那些达官贵人更为幸运。
此诗采用两个反诘句,寓答于反问之中,以贾谊的“谋议略施行”与身居高位的达官贵人“言尽废”相对照,以文帝采纳贾谊的“谋议”,古来君王废弃众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的言论相对照,突出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此诗不像李商隐的《贾生》那般讽文帝悼贾生,反而赞文帝褒贾生。这是因为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依托他推行新法,他也就有了新的体验,认为贾谊只是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谗毁而未能如愿以偿而已。从以上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李商隐与王安石的同题诗《贾生》,虽然都是咏贾谊,但各自的着眼点不同,笔法相异,主要在于两位诗人的思想有别,他们根据各自的思想对同一人物发表独特的见解,前者欲抑先扬,以古讽今,笔锋犀利而含蓄,后者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贾生》
作者: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解
1、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2、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3、才调:才气。
译文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
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他,
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赏析
这是一首托古讽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断断续续断断续续地终于把周振甫先生的《李商隐选集》看完了,真是一部介绍李商隐诗文的上乘著作啊,看李商隐全集之前,如果能够先把这部书详览一过,再读全集,应该可以扫去初读李商隐诗的许多障碍,且有常读常新之妙。周先生乃一代古典文学名家,此编为其少有的专家研究著作之一,用力精深,自成体系,虽为选集,亦足可借以一窥商隐诗全豹是也。
商隐诗素来号称难读,一篇《锦瑟》,众议纷纷,特别是他的一些艳情诗和无题诗,清词丽句,典故颇多,思深意远,传神空际,而无确指,初看一下,确实有无从下手之感。另外,读中国古典文学著作,自然难逃“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这八字真言,可偏偏李商隐诗里面反应他生*方面的信息较少且不连贯,再加上迄今为止都没有一部比较靠谱的编年体的商隐诗文集和传记,想要节省工夫按图索骥是没有办法了。好在李义山一代大家,传世诗作六百首上下,注家之多,除杜诗之外,也可以算是盛况空前了。各家见解荟萃一处,对商隐诗的理解不能说毫发无遗憾,但确实能受不少启发。周先生这部著作,一方面在汇集前人成果同时,择善而从,并且往往更进一步,提出更为通达的意见;另一方面在史料上做足工夫,所谓知人论世是也,大处从商隐所处时代及其*生经历着眼,细处从每首诗典故之解释,意象之分析,字句之串讲,绝不轻轻放过,力求得其真解,这是这部著作高质量的保证啊。
本书选讲商隐诗文之前,在前言部分先用了60多页的篇幅介绍其诗文特点与生*,周先生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观点,指出李商隐“以骈文为诗”的特点,并着重对诗集中的恋爱诗与无题诗做了分析,因为这是商隐诗中分歧最大的两类,在恋爱诗方面,周先生引用李商隐自己的话说“至于南*姬,丛台妙妓,虽有涉于篇什,实不接于风流。”指出李商隐虽然写过这些恋爱诗和艳情诗,但如果这些诗的主人公就是他自己,这对于一向认为李商隐情深于言的周先生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为此不惜笔墨先后驳斥了前人的李商隐与宫人恋爱说,与女冠(就是道姑)恋爱说,只是说李商隐对这些女子有同情有惋惜,但商隐是“实不接于风流”。这是周先生的一家之言,当然有可值得商榷之处,但也避免了对李商隐恋爱诗和艳情诗的一些过分演绎。另外一个是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分析,凡是讲李商隐,就绕不过他的无题诗,这是李商隐的独创,他的思深意远,缠绵悱恻的诗风,在无题诗里也体现的最为突出,如此空灵抽象的写法,实在是为唐诗新开一境界。但对于每首诗的具体内涵,周先生亦有其自身了解,除了立足于本诗文字之外,他更在商隐生*经历时代背景及其所处人物纠葛生存环境方面下手,以求能知李商隐内心真正所想表达之意,这一点在书中反复体现,可见先生用心良苦。
除了这些大方向上的了解论断,在解释具体诗文的时候,周先生有时候也能超越前修,对诗意的体会揣摩更为生动恰当,有引人入胜之感,比如《无题二首之昨夜星辰昨夜风》,周先生说这句诗(指昨夜星辰昨夜风),“用了两个昨夜,写出这是不同寻常的星辰和风,这是昔年想望已久,而今可以一见的昨夜的星辰和风,这个昨夜特别可以珍惜,这里含蕴着深厚的感情,这里有奇思妙想,用彩凤灵犀,既表达对她不过是想望,又写出心心相印。”这是何等之细腻,又是何等之妥帖,把在下以前认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写的如此恰如其分,实在叫人佩服。又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一篇,首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已成名句,初读一过,不过以为这句是李商隐告诫君王的寻常议论,如果这样去看,那就太小看商隐了,这里面有大感慨,大悲哀。按周先生解释,这两句不是抽象议论,而是充满惋惜和同情,为什么呢?这首诗写唐文宗,不是说唐文宗不勤俭,而是唐文宗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勤俭的君王,不是说“成由勤俭败由奢”么?为什么唐文宗这么勤俭,在他任上还出现“甘露之变”这么残暴,导致唐王朝国势衰颓一去不复返的事件呢?是“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国运已去,千里马难逢,无拔蛇(指宦官)之力,形势已经无法挽回。可见李商隐这诗绝不是寻常议论,而是深感国家运去力穷之后充满苦痛的表达,感人深至。另外对于商隐咏物诗,周先生也有专门之解释研究,这里就不赘述,览此书,确可以见周先生对李商隐诗体贴之切,用功之深。
以前在下对李商隐诗不怎么了解,诗文也仅限于《锦瑟》《夜雨寄北》还有几首无题诗,今看周先生此书,才知道李商隐诗的成就不仅在这些,他的政治诗,乐府体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也是一等佳作。李商隐一生沉沦下僚,“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诗,有“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抱负,有“*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的惺惺相惜,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感伤,有“如何匡国分,不与夙心期”的沉痛。诸多好诗之中,没想到最感动在下的,竟然是他的悼亡诗,他的《房中曲》“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淡之中有至痛,决绝之中含深情,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以及“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恐怕就脱胎于此。李商隐对他的妻子用情极深,妻死之后,每次回到故宅,他都会写诗纪念,万万没想到,周先生这部书中,竟然没有选这首,对在下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了。
晚唐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堪称超级“菊粉”,他常以菊花自况,借“菊”言志,留下数首脍炙人口的咏菊诗,深受读者喜爱。
公元813年生于河南荥阳的李商隐,字义山,19岁因出众的文采深得“牛党”要员、时任太*军节度使令狐楚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又被“李党”大员、时任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看中,辟为幕府*,并招为婿,且与王茂元小女儿夫妻恩爱情笃。但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致使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两首著名的咏菊诗,便可窥见一斑。
开成五年(840年),岳父王茂元入朝为官,李商隐便告假携眷到长安居住,以求汲引。当年九月,为谋求新的出路,他辞掉了宏农县尉。可直到会昌四年(844年),仍未受重用,不得已移居永乐(今山西芮城县)。这年秋天,他写下借菊抒怀诗《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诗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淡雅的风姿。第三句则进一步引申描写菊花的颜色,称之为“陶令(陶渊明)篱边色”,一下子抬高了眼前菊花的地位。诗的第四句描写菊花之香,五、六两句诗表面虽继续写菊,而暗里则饱含寄托,即虽屡遭挫折,仕途失意,但他没有彻底失望,正如诗的最后两句所委婉的表达:“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李商隐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的是他自己的心绪。
李商隐的这首咏菊诗,最大的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其余句句写菊,又句句是写自己,堪称托物言志的杰作。写物而不离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写己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同时,这首诗在用典上也堪称一绝,既无切削之迹,又无晦涩之感,如同己出,浑然一体。
当然,最能表达李商隐心声的是创作于大中三年(849年)的《野菊》:“苦竹园南椒坞边,微香冉冉泪涓涓。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清尊相伴省他年。紫云新苑移花处,不取霜栽*御筵。”全诗触景感怀、咏物托意,真实反映了诗人当时的思想状况。诗的开头点出野菊所处的环境恶劣,也揭示了野菊的“生不逢时”。然而,菊花毕竟是花中强者,它决不会甘于寂寞,故而三、四句诗便是“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以上四句,每一句看似写野菊,但实际上是写自己。五、六两句诗笔法一变,由隐到显,追忆自己受令狐楚恩遇往事,那时自己多么惬意啊!大中二年(848年)重阳节李商隐专门写过《九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曾共山翁把酒卮,霜天白菊绕阶墀。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诗的最后两句想起令狐楚一个交代。自从李商隐娶王茂元之女为妻之后,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绚认为他“背恩”,跟他断绝来往,尽管李商隐一再陈情,但始终得不到谅解。
李商隐的《野菊》构思精密,立意高迈。他采用象征的手法,有意识地避实就虚,字面上除五、六两句外,句句写菊,又句句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别开生面,不落窠臼。尤其是“已悲节物同寒雁,忍委芳心与暮蝉”,含意精警,令人回味感叹:一个满腹才华又胸怀远大抱负的年轻人因各种缘由,如同无人观赏的野菊凋谢,怎不令人惋惜。(赵柒斤)
李商隐最难读的古诗
李商隐最难懂的古诗
最难读的句子
最难读的古诗那五首
李商隐的古诗朗读
古诗词中最难读的字
李商隐最悲伤的古诗
古诗词李商隐李商隐的为有
古诗中国最难读的诗人
李商隐最冷艳的古诗
李商隐最可怕的古诗
李商隐最冷门的古诗
李商隐最好的15首古诗
李商隐的古诗
李商隐的为有古诗
李商隐的石榴古诗朗读
七夕的李商隐古诗朗读
李商隐题目最长的古诗
李商隐最有名的诗句
李商隐泪的古诗
李商隐的咏古诗
李商隐的蜂古诗
李商隐的诗古诗
风李商隐的古诗
蝉的李商隐古诗
蝉的古诗李商隐
李商隐的古诗类
贾生李商隐的古诗读后感
描写李商隐蝉的古诗诵读
李商隐的诗句
带有隍字的古诗词
有关坐船游湖的古诗
表示作战胜利的古诗
唐高适的古诗送李少府
描写女子文静温柔的古诗
图画的古诗简化
描写人民为中心的古诗
很简单很简单的古诗
关于荷叶的古诗小学课本
不用则去之的古诗词
出塞古诗配画的简
古诗文对学生教育的作用
含有贸的古诗
激励心态的古诗
古诗作者性万的
有关跟端午节的古诗
诗中带有草药的古诗
关写春水的古诗全文
不会忘恩负义的古诗
爱女友的古诗
京口瓜洲间的古诗
与民间游戏有关的古诗
天心阁下雨的古诗
教导人积极面对生活的古诗
式微的古诗田字格写法
展现民族复兴的古诗
表示时代更新的古诗词
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的古诗
嗯幼儿园学前班的古诗诗老师和
陆游的古诗立春日注音版
忧郁一点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