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含有黄翠白青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含有黄翠白青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含有黄翠白青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含有黄翠白青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古诗原文及赏析
《绝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古诗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全文古诗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言】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唐朝*定“安史之乱”,心情愉快所作。前两句诗人对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后两句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翻译】
翠绿的柳树,在河边摇荡,引来了爱嬉闹的黄鹂。两只可爱的黄鹂鸟,不断的鸣唱,好像在赞颂柳树的美丽。抬头一看,许多只又白又可爱的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一齐向蔚蓝的天飞去,样子真是令人喜爱。从小小的窗户里望出去,西边的山岭依然被白雪所覆盖,那洁白的雪,好像是永远溶化不掉的样子,一直罩在山顶上。接着,我打开门,望着远远的湖泊,看着那正要远征的东吴战舰,一排排,一排排,真像是一条条水中的蛟龙啊。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着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
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要*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著名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而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
拓展内容:绝句原文赏析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西岭:指岷山。
3.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泊:停靠。
古诗赏析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 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 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 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 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李白黄鹤楼古诗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黄鹤楼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介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李白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李白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李白听说前辈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李白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李白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李白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李白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李白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作品赏析
名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李白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李白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李白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李白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开头两句本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目的地,但这种交待被“烟花三月”这个鲜丽的意象感觉化了。李白不是有过一个“梦笔生花”的故事吗?想不到作为李白的天才之象征的做梦中笔头生花,竟生成了送别时的三月烟花,赢得前人称此句为“千古丽句”。天空也被明丽的世界感觉所感动了,它变得一碧如洗的空明,在它底下顺流行进的.“孤帆远影”,何尝有一丝孤独感和苍凉感?它牵引着的是海阔天空的生命向往。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也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名楼送名士赴名城的一瞬而永恒的情景,便成了盛唐李白的旅游豪兴的诗化象征。
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阳春三月,友人孟浩然与李白挥别于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乘棹东行。友人的孤帆已消失于碧水蓝天之际,李白却仍久久伫立,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能载着李白的深情,伴友人远行。全诗意境阔大,情深意挚,不愧为一首传诵千古的杰作。
两只黄鹂鸣翠柳全诗的意思赏析古诗词
在日常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两只黄鹂鸣翠柳全诗的意思赏析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这首《绝句》是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绝句》全诗翻译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绝句》原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绝句》赏析1
这首绝句,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全诗词中并无人的出现,比如第一句第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都是远处的情景,黄鹂,翠柳,形成了鲜明的颜色对比。白鹭,青天,也是一种色差,给人一种很强的代入感。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一种由远及*的写法,从窗外望去,山顶还有着白雪未曾消融,门前已有船只在漂泊。
写春日景象,但是未言春,却处处有春的存在,诗中无我,却处处都是由我而观出的景。
《绝句》赏析2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首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 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 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 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景。“泊”,停泊着,但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 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考试中考察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绝句》赏析3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玉露》)。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反复诵读此诗,你也会有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此诗的成功不但在于作者善于观察物象,更在于作者善于体察物情。前人或谓杜甫这首诗与儿童属对何异。无非讥其造语*淡,未在追奇猎怪上下功夫,殊不知,这正是功力老到之处。周紫芝《竹坡诗话》云:作诗到*淡处,要似非力所能。苏轼也说:大凡为文……渐老渐熟,乃造*淡。这两句话用来评价杜甫这首五绝,至为恰当。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李白去黄鹤楼写的古诗
在日常学*、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去黄鹤楼写的古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⑴
故人西辞黄鹤楼⑵,烟花三月下扬州⑶。
孤帆远影碧空尽⑷,唯见长江天际流⑸。
词句注释
⑴黄鹤楼:*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白话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唐代诗人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相信大家也读过不少李白的作品了。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无论在学*、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黄鹤楼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注释】
①江夏,唐时郡名,即鄂州也,属江南西道。
②宋玉《讽赋》:“翳承日之华,披翠云之裘。”
③杨齐贤曰:黄鹤楼,在鄂州。《国经》云:“费文祎得仙,驾黄鹤憩此。”
④鲍照《舞鹤赋》:“振玉羽而临霞。”
【译文】
雪花点缀着翠云裘衣,正当冬季,我在黄鹤楼携酒送你。
你马上就要像黄鹤一样振奋玉羽,西飞到长安城——帝王州去。
我虽然是凤,却无琅玕来充饥,我用什么来赠送你远游呢?
只好徘徊顾影,泪满汉江,留恋难别。
《望黄鹤楼》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写作背景】
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其时李白自零陵归至巴陵、江夏。黄鹤山,即黄鹤矾,又名黄鹄山,在鄂州江夏县东九里,今*江大桥南首蛇山。传说昔有仙人控黄鹤于此,故得名黄鹤山。诗中描绘了黄鹤山的雄伟气势与壮美景色。
【译文】
向东眺望黄鹤山,只见黄鹤山威势雄伟横出于半空之中。
山的四面环绕着白云,中间的山峰托春天上的太阳。
山峦峭立高跨于空中,高峻的上峰深幽邃密。
多次听说过许多仙人在这里学*飞身升天之术,一朝成仙飞间蓬莱仙境,流下的石室千年以来空空荡荡。
丹灶早已生出尘埃,清澈的水潭也早已寂静无声,失去了先前的生气。
地宅荒古长满了杂草,庭中苦寒,芝术之类的药草皆已老去。
我很想登临此山,借以保有我的闲逸之致。观览奇异遍及各个名山,所见却都不能与这座山匹敌。
我寄心于山上青松,由此悟认不再会有客旅情怀了。
【注释】
雄雄:气势雄伟。
弯跨:跨于空中。
峰嶂:高峻的山峰。冥密:深幽茂密。
飞术:仙术,求仙升天之术。
蓬海:即蓬莱仙山,因位于海中故称蓬海。
金灶:即丹灶,道家炼取丹药之灶。
清谧:清静、安宁。
蹇:句首语助辞。
跻:登。
【赏析】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李白以夸张的手法渲染黄鹤山的雄伟气势。开头先写山的高大:“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雄雄”二字,极力形容黄鹤山的威势,只见整座山峰,凌空而上,直插云天。接二句又从侧面加以烘托,“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远看去,朵朵白云似乎从山的四周升腾而起,一轮红日仿佛就跟山中的高峰相互依偶着。波浪般起伏、参差不齐的山峦,一排排凌空横跨,宽阔无边;高高耸起的、屏障一般的山蜂,稠密而又显得幽深昏暗。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题北榭碑
唐代: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江夏送友人
唐代: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裴回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4、望黄鹤楼
唐代: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5、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唐代: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黄鹤楼》古诗
对于崔颢的《黄鹤楼》这一古诗,大家不妨作出自己的鉴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鹤楼》古诗相关内容,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鉴赏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宇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象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宇宇皆有定声的七律。
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厌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卒阅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旱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因旬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
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妻妻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
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这首诗的的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默写这首诗,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掌握“意象”“意境”等专业术语,学会欣赏写景抒情的诗歌。
(二)过程与方法
1、展示交流。
学生就古诗词相关的常识进行交流,为接下来的赏析做铺垫。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
2、朗读感知
(1)学生反复朗读全诗,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谈谈自己初步的阅读体验。
3、精读赏析
(1)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诗中景物描写的语句,组织学生对诗中的意境进行描述。
(2)教师组织学生结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延伸拓展
复*学过的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树立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的观念。
2、学*作者为实现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3、养成文明出游的良好*惯。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积累思乡思亲的.名句。
三、教学难点
1、描述诗中意境。
黄河的古诗
在日复一日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河的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庾信《重别周尚书》
2、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于谦《岳忠武王祠》
3、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王之涣《宴词》
4、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5、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范云《渡黄河》
6、雁聚河流浊,羊群碛草膻。——齐己《送人游塞》
7、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宋琬《渡黄河》
8、鱼泽滩头嘶猎马,省嵬城畔看黄河。——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9、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崔颢《行经华阴》
10、造天关,闻天语,屯云河车载玉女。——李白《飞龙引二首·其二》
11、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张炎《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12、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谢榛《渡黄河》
13、数点渔舟歌欸乃,诗情恍在白苹洲。——罗元琦《黄河泛舟》
14、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毛文锡《柳含烟·隋堤柳》
15、奔流聒地响,*野到天荒。——李流芳《黄河夜泊》
16、汾水碧依依,黄云落叶初飞。——孙光宪《河渎神·汾水碧依依》
17、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李颀《古塞下曲》
18、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刘过《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19、曾经沧海,又来沙漠,四千里外关河。——谭嗣同《望海潮·自题小影》
20、其害乃去,茫然风沙。——李白《公无渡河》
2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2、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李益《塞下曲·其一》
23、箜篌所悲竟不还。——李白《公无渡河》
24、四壁阴森排古画,依旧琼轮羽驾。——孙光宪《河渎神·汾水碧依依》
25、河朔毡庐千里迥,泾原旌节隔年留。——王琼《九日登花马池城》
26、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许有壬《水龙吟·过黄河》
27、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许浑《早秋三首·其一》
28、翠娥一去不言归,庙门空掩斜晖。——孙光宪《河渎神·汾水碧依依》
29、波滔天,尧咨嗟。——李白《公无渡河》
30、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王守仁《登大伾山诗》
31、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宋之问《寒食还陆浑别业》
32、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万楚《骢马》
33、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李流芳《黄河夜泊》
34、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范云《渡黄河》
35、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白居易《望月有感》
36、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许浑《汴河亭》
37、过去光阴箭离弦,河清易俟鬓难玄。——刘克庄《戊午元日二首》
38、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李流芳《黄河夜泊》
39、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40、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
41、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岳珂《祝英台*·北固亭》
4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43、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章碣《焚书坑》
4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45、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4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47、洪波舣楫泛中流,凫淑鸥汀揽胜游。——罗元琦《黄河泛舟》
48、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张说《邺都引》
49、关门临白狄,城影入黄河。——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黄河的古诗
1、《过黄河》
明李东阳
清口驿前初放船,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一夜狂风到海边。
2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3、《渡黄河》
明谢榛
路出大梁城,关河开晓晴。
日翻龙窟动,风扫雁沙*。
倚剑嗟身事,张帆快旅情。
茫茫不知处,空外棹歌声。
4 、《咏史诗黄河》
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古诗原文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
译文翻译
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高祖*定天下时宣誓好听,严君*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三千年后黄河才澄清一次,你又何必着急报告好消息。
注释解释
莫把阿胶向此倾:语出庾信《哀江南赋》。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解(jiě):能。
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银汉,银河。
应须曲:双关语,既是说黄河的曲曲弯弯上通天河,也是说人们只有逢迎拍马不走正道,才能混进朝廷,谋取高位。汉代民谣有“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即是此意。
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高祖誓功衣带小:典出《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汉高祖*定天下,分封群臣时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意思是无论今后出现什么事情,你们的领地也将世世代代传下去。与汉乐府中的所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意思相同。
仙人占斗:意指*把持朝政。占斗,指严君*观测星象。
客槎(chá):指张骞乘槎上天。槎,木筏。
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的征兆。
创作背景
罗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中小地主家庭,在讲求出身门第、奥援引托、贿赂趋奉的科举制度下,他摆脱不了“十试不第”的命运,故而其诗歌颇多感时伤事、讽刺怒张之作,《黄河》即为其抒泄心中愤懑不*之气的杰作。
渡黄河古诗
古诗原文
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翻说黄河是畏途。
译文翻译
常听说银河倒泻,这事真假难辨,如今见到的黄河,一下子浊浪掀天。
人世间的风波,不知比这险恶多少,可人们反说,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
注释解释
倒泻银河:银河里的水倾倒下来。
须臾:一下子。
翻说:反而说。
创作背景
宋琬曾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因为族人诬告他与起义军首领于七有联系,被满门抄系,槛车押赴北京。三年后才出狱,又放废了八年。在这期间,他对于人情的反复,世途的险恶,有深刻的体会。此诗即写于宋琬释归之后,他晚年遭到人生大挫折,故亦借渡黄河而慷慨悲歌。
诗文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将黄河的浊浪排天,以天上盼银河倒泻陪衬,极力描写它的险恶。说人们一旦来到那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黄河岸边时,就不免被它那“倒泻银河”的神秘传说吓住。对这种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的人,诗人是非常蔑视的。自然,横渡黄河是有一定危险的,但也只不过是承受“须臾”的“掀天浊浪”而已。在永恒的时间和空同里,人的生命也正如激流险峰中的一叶小舟:当生活的巨浪铺天盖地砸下来时,没人能够事先预见,也没人能知道这灾难会延续到何时。宋琬曾是位少有方名的诗人,早年便高中进士,为官时也颇多惠政,深得人民爱戴。却不想被人诬陷,以至于“立逮下狱”,“并系妻子”,在拘囚的.三年中,又险遭不测之祸。这就难怪他会借“渡黄河”之题,发出“人间更有风涛险”的沉重叹息了。
后两句写黄河汹涌奔腾,古人不知其发源地,认为是天上的银河倒翻下来的,故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之说。它有掀天的浪涛,但是要渡过去也用不了多长时间,惊涛骇浪的风险很短暂,一般都能渡过。真正的风险却是在人间。一般人在险恶的人间,*惯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豺狼横行、暗无天日、伤天害理、良心灭绝的生活,还不曾觉察到它的险恶,反而说黄河的险风恶浪才是最可怕的,不敢渡过。
宋琬认为诗人处穷困之境,心怀“幽忧”之情,自易“悲歌慷慨”。(《董阆石诗序》)黄河本是自然界之险途,但无论其“倒泻银河”也好,“掀天浊浪”也罢,在诗人眼中,与人生道路之充满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相比,都微不足道。诗人以反衬的手法极写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十分深刻,含感时伤世之情,发穷愁孤愤之音,诗格老成,笔力劲健,可见其诗风之一个侧面。
含有黄翠白青的古诗
带黄青白的古诗词
翠青的古诗词
黄莺鸣翠的古诗
黄鹂鸣翠柳的古诗
描写青翠翠竹的古诗
翠羽黄衫的诗句
描绘山青翠的古诗
含有黄鹂鸣翠柳的古诗
写出含有黄白青颜色的古诗
形容青翠的古诗句
翡翠白菜的古诗
两只黄鹂明翠柳的古诗
含有黄鹂的古诗两个黄鹂鸣翠柳
青松翠柏的诗句
形容植物青翠的古诗
两只黄鹂鸣翠柳是谁写的古诗
白云翠岭的古诗词
古诗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图片
古诗中的翡翠白玉汤
古诗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全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夏天的古诗吗
古诗两只黄鹂鸣翠柳的全文
描写泰山青翠的古诗句
青黄的古诗句
黄河青的古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古诗诗句
带满青黄的古诗
形容树木青翠的古诗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古诗的题目
含蓄的表达喜欢的句子
诗经中讽刺小人的句子
发朋友圈要红包的句子
劝架的句子
吞咽吐雾句子
描写种瓜的句子
夏至未至颜末经典句子
关于爱情珍惜的句子
描写保持童真的句子
表达爱情的句子大全
女人对情人分手的句子
亲人去世的心情句子是
形容吃的很辣的的句子
最诚恳道歉的句子英文
句子摘抄及仿写
七七情人节的句子
体现人生价值观的句子
感悟现实的经典句子
很污的情话句子说说
形容惬意的生活的句子
古文唯美的句子经典
朋友离别祝福的句子
花的励志句子
形容逆境重生的句子
默默支持一个人的句子
关于修身养性的句子
家人才是最重要的句子
有口福的句子
描写人胖的句子
在外奔波的男人的句子
描写皮肤黑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