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塞下曲的古诗带注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塞下曲的古诗带注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塞下曲的古诗带注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塞下曲的古诗带注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塞下曲
唐代: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是一首描写守关将士夜追逃兵的诗,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场面,但通过读诗,完全可以通过领悟诗意和丰富想象,绘出一幅金戈铁马的战争画图来。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
敌人逃走了,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将全诗意境推向*。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如何给小孩进行古诗词启蒙呢?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儿子2岁半的时候,一次我想教他背诗。他根本就不听,自己跑一边玩去了。我就表现地很爱看书的样子,并且大声读诗。但是仍然没有吸引他。我就反复读,他玩着玩着就跟着我念叨一句,一会儿又跟着念叨一句。第二天,我提一个字,他竟然能把整句说出来。几天后竟然能连着说下来。原来古诗词启蒙和英文启蒙是一样的,就是多听。
我整理了小学必背的古诗词,跟我一起每天一首古诗词启蒙吧。
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作者
卢纶:唐代诗人。字允言。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后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翻译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阅览更多小学必背古诗词,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品智女人”。
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带拼音版
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带拼音版,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起学*一下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带拼音版,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解释,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赏析吧!1、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带拼音版
sāixiàqǔyuèhēiyànfēigāo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
lúlún
卢纶
yuèhēiyànfēigāo,chányúyèdùntáo。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yùjiāngqīngqízhú,dàxuěmǎngōngdāo。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解释
安静的夜晚没有月光,雁群飞得很高,匈奴的首领趁黑夜悄悄地窜逃。正要带领轻装快速的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沾满身上弓刀。
3、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赏析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一逃一追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七言绝句古诗、五言绝句古诗,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惜,也是千百年来,治愈文化创伤的良药!好句摘抄网网站为您整理《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摘录经典的古诗绝句,供您参考。
卢纶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绝句塞下曲。
《塞下曲》的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完成9-10题。(4分)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2.下面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B.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C.皑皑的白雪,凛冽的寒风,幽怨的笛声,惨烈的厮杀,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反战态度和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D.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23.诗中折柳二字语意双关,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
参考答案:中阅读答案网整理
24.C
塞下曲
【作者】盛唐王昌龄【体裁】五言古诗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
深秋的黄昏,军士牵着马来到洮水畔,牵马入水,河水寒冷,令人瑟瑟发抖,塞外的秋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吹在脸上更是像刀割一样。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这里曾经是长城之战大败吐蕃的地方,斗志高昂,意气风发是众人的说法。
然而,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1)诗歌开头四句描写了什么内容?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沙日落的荒凉景象。
(2)诗中的咸足分别是什么意思?咸是都的意思。足是充满的意思。
(3)这首诗歌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此诗是通过描绘满目疮痍的荒凉景色来表达主题的。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用眼前所见的凄凉景色表达了非战的思想感情。
(4)赏析诗歌第一联中的水和风字。
水寒风似刀这句描绘的是河水的刺骨和秋风的寒冷如刀。水是寒冷刺骨的,而风刮在脸上犹如刀割一样,诗人通过取眼前所见的*常景色赋予细致的描述,表现了塞外那种冷到刺骨的感觉,也为下文粗目惊心的白骨和破旧的城墙做了铺垫。寒水和刀风虽冷,却冷不过眼前那种凄惨与荒凉。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牵马饮水渡过了塞下大河,尽管是秋天,已是水寒刺骨寒风凛冽。
B.虽已日*黄昏,但因为*沙莽莽*掩,所以昏暗中可以望见临洮城。
C.诗人联想起昔日的烽火战事,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D.黄尘迷漫是边塞古今一贯的特点,但片片野草间仍能见到零乱的白骨。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景,分别点明了诗人活动的地域和季节特点,也有明显的叙事意味。
B.风似刀这一比喻,形象地刻画出秋风逼人的寒意,与*沙黄尘的环境协调一致。
C.诗人追思历史之后,黄尘足今古一句使景物与情思紧密联系,衔接巧妙自然。
D.作者通过秋水、*沙、黄尘、蓬蒿等意象,写出了凄清、忧伤的意境。
6。诗歌颔联中黯黯见临洮的黯黯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黯黯即暗淡的意思,这里明指天气,(1分)描绘了*沙日落的荒凉景象,也暗指征人心情的`黯淡凄凉,表达了厌战的情绪。(1分)
7。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这首诗运用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1分)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渲染了凄冷、荒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塞外古战场凄凉的感受;通过昔日长城战高昂的士气与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抵触情绪。(3分)。(表现手法回答侧面描写亦可得分)
【赏析】
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开头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达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外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沙是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日甘肃东部的泯县,是长城的起点。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所谓的白骨,包括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
接着,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
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情绪。
塞下曲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
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
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将军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全诗翻译赏析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这两句写作者赴山居路上所见,是*景。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这两句形象地描写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
出自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注
遥识:一作“遥指”。楚人家:一作“主人家”。
急:湍急。露沙:露出沙石。
径:小路。
飞鸦集:一作“鸟飞散”。
满山:一作“满庭”。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赤质柔。叶互生,呈心脏形,有长柄。花色白或淡红。果瘦三角形,有棱。子实磨成粉可制面食。通常亦称其子实为荞麦。
参考译文
在西溪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向卢岵山居走去。沿途看到古树的老根缠连着石头,仿佛是天生的,湍急清澈的泉水冲走水面上的浮土、树叶,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显得水明沙净。山里峰峦座座,由于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只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的小路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时间已到傍晚,还不见卢处士,晚鸦也已飞往自己巢里栖息,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在夕阳下更显得一片洁白。
赏析
《题卢处士山居》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处士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衬人。全诗通过山居景色的描写,反映主人公人品的高洁及作者对他的景慕之情。
首联两句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诗从“西溪问樵客”开篇,颇类似贾岛的“松下问童子”,用问答的方式开篇,是为了追求生动活泼的效果。这种问答形式使诗情顿生波澜,起伏荡漾,读来轻松自然;若改用直接议论抒情,会有些板滞沉闷。诗人是古代的追隐一族,访寻隐居深山的卢岵,特别渴望见到这位深山高士,暗示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五月本应是花开满地,姹紫嫣红的时节,可这时的天山依然被冰雪覆盖着,没有明媚的春光,丝丝逼人的寒气时刻环绕在身旁。唉,边塞的景色虽有难得的壮阔与辽远,可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几乎占据了这里所有的时日。耳边隐约传来了《折杨柳》的曲调,也许是边塞的日子太过悲凉凄苦,使得寒气比*时更加的冰冷。美好的春景,不知有多久未曾得见。
边塞的金鼓之声,总是能让人信心满满的。乘着呼啸的狂风驰骋万里,踏着嘹亮的战歌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枕戈待旦的营盘里卧虎又藏龙,”白昼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夜晚卧剑枕戈,蓄势待发,热血男儿当志存沙场,义薄云天,以天下之任为己任,让豪情壮志成为边塞疆场一道壮观的风景线。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为边塞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诗句引用傅介子为国复仇的典故,唤起壮怀激烈的热情,一展将士们的家国情怀,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心,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充满豪情。
这首诗用天山风光的寒冷与凄凉烘托出将士们的激情与热血和军旅生活的紧凑与豪迈,充分表现了踏歌行军,征战沙场的振奋人心,字字句句都在激荡着读者的热情。
今天在欣赏诗词之前,先给大家说一说“甘露之变”这回事。
*常喜欢读点儿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甘露之变的来龙去脉,唐太和九年,也就是公元的835年,唐朝已经走了一段时间的下坡路,渐渐迈入了衰败黑暗的晚唐时期。
晚唐的没落有两件大事,在外是藩镇,在内是宦官。用一位*代人的话说,“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当宫廷内出现一位有能力也有野心的明君时,他一定不会甘心受宦官的控制。
这位“明君”就是唐文宗,他18岁即位大统,励精图治,先是放出宫女3000多人,后来又释放鹰犬,裁并冗官,多有政绩,只是处处受限于宦官,于是他开始默默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重用李训、郑注,发动甘露之变,谋诛宦官。
这年的11月,唐文宗以观露为名,欲要将宦官的头目仇士良骗到后院斩杀,行事未遂被仇士良发觉,双方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最终还是权势熏天的宦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后唐文宗被软禁,年仅30岁郁郁而终。
甘露之变中被牵涉到的朝廷重臣及其他共有1000多人,对于当时的唐朝可谓一记重拳,自此之后,江河日下。
【临其诗境】
由甘露之变,牵扯出今天这首诗歌的作者王涯。王涯本是朝廷重臣,年高德勋,却以70岁高龄惨死在甘露之变宦官的爪牙之下。
这个人在政治上一路升迁,28岁就得了进士,从玄宗,穆宗到文宗,三朝元老,历任中书侍郎,剑南、东川节度使,可谓显耀。文宗即位,任命他以吏部尚书代王播总盐铁,史*载他为政刻急,为了周济用度变法加税,使天下民生雪上加霜,这是他人生最后的一个污点。
不过下面这一首诗,倒与他一生的政绩无关,大概是每一个少年都曾经有过的轻狂心事,读来共鸣甚深。
【经典原文】
塞下曲二首·其二
唐代:王涯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
【条分缕析】
年纪轻轻就背着长剑离开家乡,不为别的,只要追随那扬名万里的冠军侯,“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先要给大家说一下,唐代这些从军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家境殷实的人,所有的装备,干粮以及骏马都是家里自备,他们去往边境也不仅仅是服兵役,更多的是要求一个立功扬威的机会,所以才会有这首诗的第二句,“金鞍宝剑去邀勋”,普通的士兵哪来的什么金鞍宝剑呢。
前两句中有着很单纯的少年心态,那种不管不顾,一往无前的态度,仿佛只要去到沙场之上,尊位与荣耀就唾手可得,自己就将成为举国上下敬仰的英雄。
怀着这样自信且轻狂的心态,少年从自己的安乐乡中走出,提着长剑走向战场,为了自己的荣耀而拼搏,谱写一曲血与火的战歌。
第三句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转折,出行未久,少年已经遭受了挫折。
秋冬季节,水寒伤马骨,这也是自古以来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用来形容战争的惨烈或者边塞的苦寒,面对注定到来的苦难,少年的表现令人惊叹。
“不知”,少年一心想要立功扬名,根本没有注意到周围的环境已经越来越恶劣。他的心中早已被远处龙城的一抹暮云装满,在那黑压压的云中,少年仿佛看到了枯骨与烈火,看到了无尽的厮杀与血流成河,也看到了那个活到最后的人,成为了龙城的英雄,登高一呼,天下雷动,耀眼的旗帜横插在战场上,随风飒飒。
“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这句话真的是将少年志气发挥的淋漓尽致,每读一遍,胸中总有一股热血涌起。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公元824年从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的赴任途中经过西塞山时所创作的一首怀古伤今诗。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现象,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作者在面对西塞山的古迹时有感于对山河破碎的时局的忧伤,因此创作了这首诗。
首联和颔联主要写西晋统一三国的历史。公元280年,西晋将军王濬奉晋武帝司马炎之命率领水军进攻东吴,楼船自益州顺流而下直逼东吴都城金陵,昔日东吴全盛时的金陵顿时黯然失色。当时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在江中布置铁锁以阻挡晋军的进攻,奈何晋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阻拦,很快就兵临城下,无奈之下孙皓只得投降,石头城上顿时布满了投降的旗帜。金陵具有“六朝古都”之称,是最能见证昔盛今衰的都城。而东吴最先以金陵为都城,西塞山是历史上有名的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沿长江前往金陵的必经之地,作者选取东吴的兴衰历史为题材,更有助于深化全诗的中心思想。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世间值得人们去伤感和忧愁的往事实在是数不胜数,但任凭历史的长河怎样奔腾而过,西塞山依然紧紧的依偎着滚滚东流的长江。世故人情虽然一直在变化,但见证世故人情的景物却依旧如初。西塞山之所以为名山之一,是因为它重要的历史地位。这两句充分点明了诗歌的主题,使思想感情更加突出。
尾联描写四海升*,天下统一的景象,曾经的军事壁垒已化为湮灭的废墟,只有萧萧芦荻在随风飘荡。作者以此暗示割据实力终将走向灭亡的命运,天下统一必将是大势所趋。今日的繁盛与昔日的遗址相对比,读来令人意味深长。
全诗虽然极力描写对往事的回忆与感慨,实际上暗含着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思考,东吴灭亡实为国君孙皓昏庸无道,不得民心所致,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作者对唐朝由盛转衰的担忧,有借古讽今之感。笔锋一转,耐人寻味。
塞下曲的古诗带注音
塞下曲卢纶古诗的注音
塞下曲卢纶带注音的古诗
塞下曲注拼音的古诗
塞下曲古诗的音节
塞下曲古诗的读音
《塞下曲》的古诗拼音
塞下曲的古诗拼音
塞下曲古诗里的塞拼音
带拼音的塞下曲的古诗
塞下曲不是古诗的拼音
塞下曲的古诗带拼音的
《塞下曲》加拼音的古诗
塞下曲古诗加拼音的
带拼音的塞下曲古诗
塞上曲的古诗注音版
塞下曲的注释和意思及古诗
卢纶的塞下曲古诗的拼音
塞下曲的古诗
塞下曲的的古诗
卢纶的《塞下曲》古诗的读音
的塞下曲的古诗
古诗的塞下曲
古诗塞下曲六首之一的注释
卢纶的塞下曲古诗加拼音
塞下曲的拼音版古诗卢纶
塞下曲唐卢纶的古诗的拼音
塞下曲唐卢伦古诗的拼音
塞下曲的古诗拼音其三
塞下曲古诗及诗人的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