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清*乐宋黄庭坚的诗意

关于古诗清*乐宋黄庭坚的诗意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清*乐宋黄庭坚的诗意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清*乐宋黄庭坚的诗意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清*乐宋黄庭坚的诗意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k+) 语录(50) 说说(544) 名言(4) 诗词(3k+) 祝福(62) 心语(3)

  • 清*乐黄庭坚原文及翻译(清*乐黄庭坚古诗诗意)

  • 诗意
  •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啭zhuàn:鸟婉转地鸣叫。

    解:懂得,理解。

    因风:借着风势。

    因:凭借。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阅读全文]...

2022-06-29 18:44:22
  • 清*乐黄庭坚原文及翻译(清*乐宋黄庭坚诗意)

  • 诗意
  • 清*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哪里?周遭一片寂寞,找不到它回去的路径。要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回来与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谁会知道呢?除非去问黄鹂。它絮絮叨叨地说着,但没人能够理解,它趁着清风飞过了蔷薇花丛。

    【赏析】

    这是一首惜春之作。全词处处是痴语,看似无理,却将惜春恋春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达到了一种“无理而妙”的境界,构思精巧,多用曲笔,饶有变化。

    春归之际,词人深感时光易逝,心中无比落寞。在他六神无主的时候,突然异想天开道:“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知道春来去无迹,无人知道它的去向。但他仍旧抱有一丝希望,认为黄鹂也许知道。在这一句,词人又从现实跌入幻想中去了。真是百转千回,跌宕起伏。词人凝神谛听,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黄鹂的回答。黄鹂百啭千啼后,趁着风势飞过了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英宗治*四年(1067)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后屡遭贬谪,卒于贬所。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其诗成就最大,与苏轼并称为“苏黄”;其词当时与秦观并称,但成就不如秦观。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阅读全文]...

2022-05-04 13:10:03
  • 黄庭坚清*乐古诗原文(清*乐诗文赏析及诗意)

  • 诗意
  •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清*乐·春归何处

    朝代:宋 代 ‖ 作者:黄庭坚

    原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换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电影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赏析: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阅读全文]...

2022-07-13 09:07:33
  • 《清*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 诗人
  • 《清*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古代诗歌。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我找不到它的脚印,四面一片沉寂。

      [出典]北宋黄庭坚《清*乐》

      注:

      1、《清*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注释

      (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顺着风势。

      (3)唤取:唤来。取,语助辞。

      3、翻译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春归何处?

      4、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治*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为秘书郎。元佑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着作佐郎,加集贤校理。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苏门学士当中,秦观和黄庭坚两个人的成就最高,秦观是词苑圣手,黄庭坚是诗坛宗匠。黄庭坚不仅与苏轼并称“苏黄”,而且他还是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的“三宗”之首。他书法精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着有《山谷内集》30卷、《外集》14卷、《别集》20卷等。

      这首词写惜春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珍爱,留恋及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精神。全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及多屋转折,将恋春之情表现和新颖而清婉,曲折而微妙,读来饶有情味。

      黄庭坚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奉守儒术,融通释(佛家)、老(道家),多才多艺,文学艺术的修养很高,造诣很深,23岁进士及第,也曾经春风得意。但是他一生命运多舛,风雨飘摇,直到抱恨而终。他两次丧偶,遭遇婚姻不幸;自从步入仕途以后,又经历了一番番政治风雨的无情摧残。

      也许这首《清*乐》中飘逝难寻的春天就是作者毕生追寻的理想。他惜春、恋春、寻春、留春、伤春,虽则自伤,但别有一番情致,其词语、情趣均不落俗套,显现出一种崛强狷介的风姿。读其词,其人、其情跃然纸上。

      5、这是一首构思新颖、格调清奇的春之短歌。

      上片以发问起调。作者没有描写落花流水春残景象,也没有表现悼红惜绿的伤春情怀,只由问春而至寻春,其徘徊寂寞之情态,希冀驻日回景之衷肠已跃然纸上。

      下片以反诘句承接,将上征下痴语奇想轻轻宕开,而将惜春寻春之情,引入更奇妙的境界,黄鹂是春天的使者,她或能知道春天的踪迹。何不住问之?但人情鸟语难通,寻春愿望终成泡影。不仅春之芳踪仍无处寻觅,且词人心头的忧伤之情愈发加重了。当看到黄鹂趁着风势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时,词人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去夏来的现实。词中蕴含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把作者惜春的心态写得活灵活现了。

      6、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7、这首词写的是惜春之情。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全词俏丽、新警、宛转、含蓄。

      薛砺若《宋词通论》:山谷词尤以《清*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首惜春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8、春天去了哪里呢?寂寞空荡,何处是它归去的路径?如果有谁知道春天去了哪里,麻烦把它叫回来与我们相依相伴。

      “黄鹂”,鸟名,又名黄莺、黄鸟,鸣于春夏之间。“因风”,随风,顺风。“飞”,《汲古阁本》作“吹”.“蔷薇”,花名,开于夏初。

      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谁也不知道它去了哪里,除非去问问那在春夏之间鸣叫的黄鹂,也许它能够知道春的去处吧。可是这黄鹂鸣声婉转,没有人能够听得懂它在说些什么。无可奈何之中,那黄鹂鸟已经随着吹动的清风从蔷薇花丛上飞过去了。

      这首词表达了惜春的深情以及寻春而不得的惆怅。春天在作者的笔下被拟人化,它的离去就好似钟情的知己、爱恋的情人转瞬之间的离去。离去了,无法追回,便想到去跟黄鹂打听,偏偏又听不懂黄鹂的言语,百转千回,终归无助。词意虽然表达的是怅惘无奈的情调,但是语句明快流畅,韵味盎然,有婉曲之妙,无消沉之感。

      这首小词仅仅46个字,不堆用典故,也不发表议论,既无生僻字,也没有采用诗歌的句法,构思新颖,寓情于景,引人渐入幻境,堪称绝妙好词。无处可归的是春天,是情人,也是作者自己;寂寞绝尘的是春天,更是多情的词客。王观的《卜算子》词有“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也是明白如话,也是一般痴情,王词表达的是温馨的叮咛,黄词透露出一种渴望春光常驻的期盼与执着。黄鹂鸣啭,倏然飞去,蔷薇的花影已经呈现出夏日的风姿,那属于天下有情人的春天确乎是一去不返了!

      欧阳修的《蝶恋花》词末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屈原的《离骚》中有句“哀众芳之芜秽兮,恐 美人之迟暮”.美好的词句诗句所传达的都是佳人空谷、自怜幽独的人生悲慨。或许这也正是黄庭坚对十年贬谪生活的感喟,也或许是他超轶绝尘的精神风貌的写照。

      9、婉约词的一特点是“以美取胜”.它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展现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作家们把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和谐地统一起来,创作出大量具有诗情画意的绝妙好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令》)、“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醉别西楼醒不记。春梦秋云,聚散真容易”(晏几道《蝶恋花》)。凡此,皆美妙动人,绚丽多彩。往往片时佳景,一语留住;万端情绪,一语吐出。一首词,可因一妙句而千古流芳。“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作者宋祁因而得到“红杏尚书”的美誉;“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作者张先遂有“张三影”之称;“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贺铸因而被称为“贺梅子”.还有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等等。

      爱美是人之天性。美的艺术形式,是沟通人类感情的桥梁。创造美的意境,是婉约词的基本特征。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把读者带入美的意境。“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创造了凄凉而又幽美的意境。“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乐》),作者通过奇妙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寻春之意,熔铸在一起,意境极美。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全词绘出暮春景色,在美的意境中,蕴含着伤春情绪。王渔洋在《花草蒙拾》中曾称赞道:“‘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苏轼《江城子》“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人物的形象美和生活美,在这美的意境中再现出来,鲜明、真切,如在眼前。“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凄凉意境,令人销魂、断肠。作者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以造成意境美,使读者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纳兰性德怀念亲人、歌咏自然的小令,清新婉丽,格高韵远,极富情味与美感。他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在塞外风光的描绘中,透露出离愁别恨,一片乡思,于情景交融之中,展现出美的意境。

      婉约词是按照美的法则来反映生活的。作家们用精练的语言、真挚的感情、美丽动人的艺术形象,反映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社会生活,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华彩纷呈,百卉竞妍,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为我国人民所喜爱,世代传诵,历久不衰。

    [阅读全文]...

2022-03-16 03:23:35
  • 清*乐黄庭坚的翻译

  • 诗人
  • 清*乐黄庭坚的翻译

      在构思上新颢、曲折。作品中写春天消逝,作者如失去亲人,各处找寻,把春拟人化,希望春回与己同住,回到现实,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乐黄庭坚的翻译,欢迎来参考!

      清*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

      1、寂寞:清静,寂静。

      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换来。

      4、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6、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7、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8、解:懂得,理解。

      9、因风:顺着风势。

      10、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赏析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然后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然后是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然后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然后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拓展】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然后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公元1067年(治*四年)举进士。历著作佐郎、秘书丞。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立,召知太*州,九日而罢,复除名,编管宜州。三年而徙永州,未闻命而卒。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诗以杜甫为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开创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颇大。又能词。兼擅行书、草书,为“宋四家”之一。著有《豫章集》《山谷集》。

    [阅读全文]...

2022-06-20 12:55:26
  • 黄庭坚清*乐拼音版

  • 诗人
  • 黄庭坚清*乐拼音版

      《清*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词作。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下面整理了黄庭坚清*乐拼音版,欢迎阅读。

      ●清*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拼音版

      chūn guī hé chù ?jì mò wú háng lù 。ruò yǒu rén zhī chūn qù chù ,huàn qǔ guī lái tóng zhù 。

      chūn wú zōng jì shuí zhī ?chú fēi wèn qǔ huáng lí 。bǎi zhuàn wú rén néng jiě ,yīn fēng fēi guò qiáng wēi 。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

      1、寂寞:清静,寂静。

      2、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3、唤取:换来。

      4、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5、问取:呼唤,询问。取,语助词。

      6、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益鸟。

      7、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啭,鸟鸣。

      8、解:懂得,理解。

      9、因风:顺着风势。

      10、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词作鉴赏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作者*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相关阅读:

      黄庭坚《砥柱铭》翻译

      有截;功成名定, 时和岁阜。越二月,东巡狩至于洛邑,肆觐礼毕,玉銮旋轸;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缅维列圣,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斯在;冕弁端委,远契刘子;禹无闲然,玄符仲尼之叹,皇情乃睠,载怀仰止。爰命有司勒铭兹石祝之,其词曰:

      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雨,卑宫菲食;汤汤方割,襄陵伊始;事极名正,图穷地里;兴利除害,为纲为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

      翻译:

      维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载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和同軓(轨),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时和岁阜。越二月,东巡狩至于洛邑,肆觐礼毕,玉銮旋轸;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缅维列圣,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斯在;冕弁端委,远契刘子;禹无闲然,玄符仲尼之叹,皇情乃睠,载怀仰止。爰命有司勒铭兹石祝之,其词曰:

      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雨,卑宫菲食;汤汤方割,襄陵伊始;事极名正,图穷地里;兴利除害,为纲为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眺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

      黄庭坚《砥柱铭》卷局部

      魏公有爱君之仁,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德足以服物,*生欣慕焉。时为好学者书之,忘其文之工拙,我但见其妩媚者也。吾友杨明州,知经术,能诗,喜属文,吏干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洁,不以谀言以奉于上智;亦不以骄慢以诳于下愚。可告以郑公之事业者也。或者谓: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

      夫世道交丧,若水上之浮沤;既不可以为人之师表,又不可以为人臣之优则。砥柱之文座傍,并得两师焉。虽然,持砥柱之节以奉身;上智之所喜悦,下愚之所畏惧。明州亦安能病此而改节哉?

    [阅读全文]...

2022-03-14 22:47:22
  • 《清*乐令》古诗原文及鉴赏

  • 《清*乐令》古诗原文及鉴赏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战争以前*所有的诗歌,与*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乐令》古诗原文及鉴赏,欢迎大家分享。

      清*乐令

      吴城小龙女

      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

      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

      鉴赏

      这首词又名《江亭怨》,原题于荆州江亭之柱上,故由此得名。作者并不可考,《冷斋夜话》、《异闻录》等著作言其是吴城小龙女之作,使这首增添一种神秘的色彩。

      以词意来看是一个流落异乡的'少女感物伤怀思乡想家之作。但由其艺术手法来看,其内容之深刻,画面之丰富,手法之巧妙,给人感受之丰富不似一个初出笔坛的少女之作。

      词的上片描写流落异乡,客居他所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之际。”怀着难言的哀愁,少女寂寞孤独地倚在栏杆上,面对暮色笼罩下的群山,泪眼朦胧,遥望故乡。“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吴头楚尾”源自宋朝洪刍《耿方乘》,其中曰:“豫章之地,为吴头楚尾。”这里豫章代指江西,缘由其在吴地之上游,楚地之下游,因此得名。这句话意思是说少女泪眼朦胧地望着她家乡江西的方向。上片短短四句,却把少女那种满腔哀怨的感情,满目思乡之泪,形象与情感、人与物、景与情深然一体。

      词的下片,写思乡望远的少女内心丰富丽情感。受惊的沙鸥任意飞翔,而自己却流落异乡,有家难归一股难言的伤感顿上心头。“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雪花喻浪花。扑鹿,象声词,指沙鸥拍翅的声音。此句用意巧妙,不言少女伤怀,却言沙鸥不受羁绊,实际上把少女离乡后的不自由与沙鸥自由翱翔作了对比,通过移情联想,她的无限伤感流露纸端。“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少女多想抓住眼前这引人深思的景象作诗,然而却在转瞬之间那惊起的沙鸥却消失在苍烟水草丛中了。多么形象,又是多么生动,一幅少女思乡感伤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美的愉悦。

      这首词妙语横生,妙意满目。语句不多但词意深远,给人留下广阔的联想,使人余味不绝。古人云“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骚”(《词人玉屑》),本词的境界几*于此。

    [阅读全文]...

2022-03-21 06:51:35
  • 清*乐诗意简短20字(清*乐诗意思和解释)

  • 诗意,解释
  • 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这是宋朝诗人杨万里的一首《德寿宫庆寿口号》,从诗中我们看到在这样一个盛装活动中,最显眼、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官帽上戴着各色各样鲜花“牡丹芍药蔷薇朵”的各个大臣官员们。但是如果你不了解宋朝的历史文化的话,一定欣赏不了男子戴花这样的审美情趣。然而这就是确实存在于宋朝的一种文化现象:男子簪花(簪花指将花簪戴在头发上或者插在冠帽上)。

    关于男子簪花,最早在唐代时就有记载,如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只是到了宋朝后,男子簪花的风尚才被推向极致,并成为宋朝人人崇尚的时尚潮流。如《东京梦华录》里记载,汴京大街上“游人如织,子弟多有簪花者。彼女子争睹围观者众,有甚者,窃羡之,低蛾眉,其状若狂”。可见,在宋朝男子簪花的审美不仅被大众认可,还能招来女子的青睐艳羡。

    其实,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就详细地为读者描述过宋朝男子对簪花的钟情:“大名府小押狱蔡庆‘生来爱戴一枝花’,虽然专司行刑的‘刽子手’,但却喜爱打扮,人称‘一枝花’;杨雄‘鬓边爱插芙蓉花’;浪子燕青‘发边长插四季花’;阮小五‘鬓边插朵石榴花’。”

    所以在宋朝的民间,簪花的男子随处可见,对于他们来说,簪花是一种美的时尚,是值得炫耀之事。既然乡间百姓都如此肆意的簪花装扮,可想而知宋朝皇帝对于这一时尚的提倡和鼓励。众所周知,宋朝皇帝中最潇洒风流的莫属宋徽宗了,据说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想当然,所有的随从官员和侍从也都赐花簪戴。

    尽管宋朝人人都可以簪花,但是宋人并不是随心情或是喜好来随意簪花的,其中还有一定的讲究说法,《梦粱录》中记载:皇帝祝寿御筵毕, “赐宰臣、百官及卫士、殿侍伶人等花,各依品位簪花。后罗花亦赐百官”。所以,在宋朝,朝臣所簪之花有官次、品级,有颜色、品种、数量、式样、材料之分。由此可见,表面上看男子簪花是嘻哈取乐,但真正的内涵却是宋朝严苛礼仪制度的体现,是君与臣民之间既定的等级尊卑的强化。

    宋廷专门规定,皇帝赐花百官,以罗花最贵,宰执以上官方可得之,以罗花最贵,宰执以上官方可得之;栾枝次之,赐以卿监以上官;绢花赐以将校以下官。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银红二色。

    不过再严格的关于簪花的规章制度,也丝毫未能影响宋人的簪花兴致,宋朝是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所以簪花也成为了这些文人士大夫们联络朋友、举行宴会的*俗,如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记载的关于“四相簪花”的典故:相传韩琦在扬州任太守时,官署后花园中有一种叫“金缠腰”的芍药,韩琦便邀请王珪与王安石等四人一同参加宴会赏花,饮酒闲聊之际,韩琦剪下四朵金缠腰在每人头上插了一朵,此后的三十年中,这四人竟都先后做了宰相。为此,簪花还成为了官运亨通的祥瑞吉物。

    韩魏公庆历中以资政殿学士帅淮南。一日,后园中有芍药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上下红,中间黄蕊间之。当时扬州芍药,未有此一品,今谓之“金缠腰”者是也。公异之,开一会,欲招四客以赏之,以应四花之瑞。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为盛集。后三十年间,四人皆为宰相。

    不过,芸芸宋人中想必还是有不喜欢簪花的男子吧,但是如果是皇帝赐花,即使不喜欢簪花也得忍着心中的不悦,毕竟皇家所赐之物意味着皇权的恩宠,意味着无上的荣耀。

    而在大宋,大臣们就得常常迎合皇帝的赐花兴致,皇帝喜爱簪花,他也会时不时的在宴会上赐花给大臣“金杯酒,君王劝,头上宫花颤”。而为了彰显对皇帝的恭敬,大臣们也就必须把所赐之花插到头上,并要戴着回家。所以那些不喜欢簪花的男子即使心中不快也得戴着所赐之花,否则就会被弹劾揭发。如《宋史》中记载:“庆历七年,御史言:‘凡预大宴并御筳,其所赐花,须戴归私第,不得更令仆从侍戴,违者纠举’ ”。

    那么宋朝的簪花之风如此盛行,自然鲜花的市价也就被相应抬高了,据《西湖繁胜录》记载:“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一早卖一万贯花钱”,虽然这个数据有些夸张,但还是说明了花卉价高难求。此外,鲜花也极易受损和凋谢,基于这两方面的弊端,后来朝廷宴*赐花逐渐把真花改为生花(假花),而宋徽宗更是详细制定了佩戴生花的规则:“保镖要戴翠叶金花;接待辽使,要戴绢帛花;朝廷例行举办的春秋大宴,要戴罗帛花;上元游春小宴要戴滴粉缕金花”。

    不过无论是鲜花还是生花,宋人的簪花热情依然不减半分,并逐渐形成了人人喜爱的“一年景”花冠:“桃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色”。

    对于宋朝男子簪花的风尚,如果你已觉得耳目一新的话,那么宋朝女相扑更会让你大开眼界。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有相扑,只是人们称其为“角抵”或是“角力”,到了宋朝后,才被正名为相扑,并且此时的相扑表演也被推向高峰,当时坊间还出现了诸如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一批女相扑竞技高手,《武林旧事》中称她们为“女飚”。对于民间如此热闹欢腾的相扑表演,我们的皇帝也会常常屈尊驾临民间一睹为快。

    据说嘉佑七年正月十八日,正值上元节,宋仁宗驾临宣德城门观看百戏表演,在众多表演中,宋仁宗皇帝最喜欢的就是女子相扑,表演结束后,他还亲赐银绢予以奖励,此后,宋仁宗转为相扑粉丝,只要是举行百戏表演,这位皇帝的兴致就只在女相扑表演上,并一而再地给予奖励,不过他的这一特殊喜好立刻遭到司马光上书《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劝谏。

    宣德门者,国家之象魏,所以垂宪度,布号令也。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万民之众,后妃侍旁,命妇纵观,而使妇人臝戏于前,殆非所以隆礼法,示四方也。陛下圣德温恭,动遵仪典,而所司巧佞,妄献奇技,以污渎聪明。窃恐取讥四远。

    若旧例所有,伏望陛下因此斥去;仍诏有司,严加禁约,令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若今次上元,始预百戏之列,即乞取勘管勾臣僚,因何致在籍中,或有臣僚援引奏闻,因此宣召者,并重行谴责,庶使巧佞之臣,有所戒惧,不为导上为非礼也。

    面对如此大篇幅的谏言,宋仁宗只得有所收敛,其实当时的女相扑的主要任务只是热场,她们负责为男相扑正式比赛制造气氛,提升人气,而只要这些女相扑登台,立刻会引发众人的叫喊声、嬉笑声,也就达到了人气高涨的效果,但是堂堂一国皇帝竟然青睐这样低俗的表演,自然遭到群臣的反对,为此自宋朝之后,女子相扑的传闻也日渐消失。

    了解了宋朝的男子簪花和女相扑表演的文化后,我们看到了一个别有趣味、诗意浪漫的朝代,而如此别具一格的赏心悦事,又如何不让人向往呢?

    [阅读全文]...

2022-01-14 22:37:28
  • 辛弃疾古诗《清*乐·村居》

  • 辛弃疾古诗《清*乐·村居》

      在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体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辛弃疾古诗《清*乐·村居》,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清*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正剥莲蓬。

      前言

      《清*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注释

      ⑴清*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⑼卧:趴。

      翻译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阅读全文]...

2022-03-04 15:17:44
  • 清*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 清*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出自] 北宋 黄庭坚《清*乐》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

      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取,语助辞。

      译文1:

      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译文2:

      美好的春天回到了何处?悄悄地走了没有行踪去路。如果有人能够知道,美好的春天归去何处,请他把春天唤来与我同住。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黄鹂百啭无人明白,它只好乘风飞过蔷薇花去。

      译文3:

      春天回到了哪里?四面一片静悄悄,找不到她的`踪迹。如果有谁知道了,春天的去处,赶快把她追赶回来,不要令人失望啊,让她和咱们一起同住。

      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脚印,真的要想知道吗?可只有这个办法了,那就去问一问黄莺吧。那黄莺千百遍地宛转啼叫,特别是在这春夏之际啊,可是,谁又能懂得黄莺的语言?看吧,黄莺也离去了,正飞过盛开的蔷薇花,趁着这春天归去的风势。

      赏析:

      这首词写的清新雅致,天真活泼。全词通过曲折的手笔,起落有致的句法,含蓄委婉的把作者留春,惜春情态描绘的栩栩如生。

      词一开篇就把‘春’拟人化,“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春天又到哪里去了?她为什么悄悄地就离去了呢?为什么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似问非问,似答非答,隐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寻春与留春的热切心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如果有人知道‘春’她去了哪里,就叫她回来和我们一起住吧。突发奇想,希望有人把‘春’给叫回来。问的天真而诚恳。以“无理之妙”的痴语,把恋春和惜春的情绪烘染的更加浓烈。充分的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下片承接上片再做推宕,“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春天的行踪谁能知道呢?看来只好去问当初和春同来的黄鹂了。也许它会透露一点春的行藏,黄鹂虽然知道人的意思,用那婉转清脆的歌喉告诉人们春的行踪。但是人们却听不懂它的话语。待到那黄鹂飞过蔷薇了,才茫然有所思,哦,蔷薇花开了,夏天快来了。这片用笔若虚若实,委婉曲折。每一转折处,更加深一层惜春之情。到最后一句煞尾还是不肯道破夏已*,春已不可寻,言已尽而意未完。使得此词韵味幽长。堪称神来之笔。吴熊和先生谓之可与欧阳修《蝶恋花》中的“乱红飞过秋千去。”相比美。

      综观山谷词集,这种写作方法在山谷词中是比较少见的。所以研究黄山谷的人,不的不注意这一点。虽然只一首短短的小词,却看能出黄山谷除了严肃,倔强和旷达的一面外,还有可爱,细腻,活泼的另一面。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悼惜。上阕写惜春。“春归”二句,写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获得安慰。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归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若有”二句,写词人的奇想。它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此时词人已进入到纯幻觉的艺术境界。

      下阕写寻春。“春无”两句,写寻找春的踪迹。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希望黄莺能告知春天的信息,此时词人又再度陷入幻觉的艺术境界中去了。“百啭”两句,写黄莺不住地啼叫。蔷薇花开,说明夏天已来到,春天是一去不复返了。

      薛砺若《宋词通论》评论:山谷词尤以《清*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评论:这是首惜春词。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实已去。飘然一结,淡雅饶味。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这首小词是黄庭坚的代表作。几经曲折,含蕴着一层深似一层的感情。词人从惜春到觅春,从希望到失望,从不断追寻到濒于绝望,终于怀着无可告慰的心情,言尽而意不尽,为美好事物的消逝陷入沉思中。

    [阅读全文]...

2021-11-25 22:12:02
古诗清*乐宋黄庭坚的诗意 - 句子
古诗清*乐宋黄庭坚的诗意 - 语录
古诗清*乐宋黄庭坚的诗意 - 说说
古诗清*乐宋黄庭坚的诗意 - 名言
古诗清*乐宋黄庭坚的诗意 - 诗词
古诗清*乐宋黄庭坚的诗意 - 祝福
古诗清*乐宋黄庭坚的诗意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