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弹琴的古诗

关于与弹琴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与弹琴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与弹琴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与弹琴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61) 语录(2) 说说(12) 名言(1) 诗词(26) 祝福(1k+) 心语(52)

  • 听弹琴刘长卿古诗的意思(弹琴刘长卿古诗赏析 )

  • 今人多不弹。

    ——七弦琴奏出幽静、清雅的曲调,静静倾听,如同松林清风。我虽然非常喜欢古时的曲调,但现在的人们已大多不弹奏了。

    静听古调,如同置身于松林听涛,不由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景色。世事凡尘,皆化为身外之物。这一刻,什么仕途、什么名利,都化作清风而去,唯有作者的心灵沉醉于这古调声中,和着松涛声响,感受七弦琴的悠扬。只是这弦中之清凉,不由得让人感慨世态炎凉、官场纷繁。

    写这首《听弹琴》时,正是刘长卿仕途不顺之时。刘长卿刚完成科考中了进士,结果赶上了安史之乱,跑到江苏避难,后在肃宗年间做了长州尉,还被诬陷入狱,被大赦后做了个小小的海盐令,还是代理职务。初入官场,便遭劫难。此时听得琴师的弹琴,引起了共鸣,写下了这首《听弹琴》。

    《听弹琴》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刘长卿静听弹琴,夸奖琴师技艺高超,以今人不识古调之美,来抒发自己受冷遇而怀才不遇和知音难觅的遗憾。短短的20个字,从对琴声的赞叹,转到对自身的感慨,从中不难读出诗人孤高自赏、不落世俗的志趣。

    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也正是刘长卿一生的真实写照。从玄宗年代中了进士,历经四朝皇帝,做了一辈子小官,就没有顺利过,一次入狱、两次被贬。自己的刚正直言,得罪了多少人,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漂泊一生,坎坎坷坷,数次进出京城,却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唯有诗歌让他找到心灵的归宿,诗不在长,五言足矣,自己给自己一个名号”五言长城”。

    刘长卿始终处在犹豫和无奈中,内心好像从来没有打开过,沉闷着、彷徨着。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落日下,风雪中,望着那扇柴门,刘长卿既希望那扇门向自己打开,走出去,找寻一片天地,给自己一个入世的机会。又害怕那扇门真的打开,外面的世界会让他头破血流。

    在这种犹豫和矛盾中,他既有《听弹琴》的*静和渴望,也有《送上人》中对”世外桃源”的追求和放弃,更有《送灵澈上人》中的孤独和无奈。

    一路奔波、一路坎坷,最终在江州,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寻找心灵的共鸣,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阅读全文]...

2022-06-29 16:04:42
  • 听弹琴古诗的意思翻译(弹琴刘长卿古诗翻译)

  •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七弦琴奏出幽静、清雅的曲调,静静倾听,如同松林清风。我虽然非常喜欢古时的曲调,但现在的人们已大多不弹奏了。

    静听古调,如同置身于松林听涛,不由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景色。世事凡尘,皆化为身外之物。这一刻,什么仕途、什么名利,都化作清风而去,唯有作者的心灵沉醉于这古调声中,和着松涛声响,感受七弦琴的悠扬。只是这弦中之清凉,不由得让人感慨世态炎凉、官场纷繁。

    写这首《听弹琴》时,正是刘长卿仕途不顺之时。刘长卿刚完成科考中了进士,结果赶上了安史之乱,跑到江苏避难,后在肃宗年间做了长州尉,还被诬陷入狱,被大赦后做了个小小的海盐令,还是代理职务。初入官场,便遭劫难。此时听得琴师的弹琴,引起了共鸣,写下了这首《听弹琴》。

    《听弹琴》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刘长卿静听弹琴,夸奖琴师技艺高超,以今人不识古调之美,来抒发自己受冷遇而怀才不遇和知音难觅的遗憾。短短的20个字,从对琴声的赞叹,转到对自身的感慨,从中不难读出诗人孤高自赏、不落世俗的志趣。

    曲高和寡、知音难觅,也正是刘长卿一生的真实写照。从玄宗年代中了进士,历经四朝皇帝,做了一辈子小官,就没有顺利过,一次入狱、两次被贬。自己的刚正直言,得罪了多少人,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漂泊一生,坎坎坷坷,数次进出京城,却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唯有诗歌让他找到心灵的归宿,诗不在长,五言足矣,自己给自己一个名号”五言长城”。

    刘长卿始终处在犹豫和无奈中,内心好像从来没有打开过,沉闷着、彷徨着。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落日下,风雪中,望着那扇柴门,刘长卿既希望那扇门向自己打开,走出去,找寻一片天地,给自己一个入世的机会。又害怕那扇门真的打开,外面的世界会让他头破血流。

    在这种犹豫和矛盾中,他既有《听弹琴》的*静和渴望,也有《送上人》中对”世外桃源”的追求和放弃,更有《送灵澈上人》中的孤独和无奈。

    一路奔波、一路坎坷,最终在江州,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寻找心灵的共鸣,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阅读全文]...

2022-02-04 18:29:14
  • 弹琴古诗翻译(独自弹琴的诗句)

  •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棋者,奕也。下棋者,艺也。黑白之间,楚河汉界内外,棋艺带来的启悟和内涵被无限拓展,棋盘之外的天地被融合为一,方寸棋盘,还具有磨炼人的意志,陶冶人情操的作用。

    元·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诗人隐居山野,用松花酿酒,用春天的河水煮茶。这样的生活,想想就羡慕呢!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花是自然绝美的创造,它五颜六色,给人以美感,展示生命自然的魅力,赏花时,愉悦身心,令人开怀。人们总爱将花比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明·高启

    斜霏动远吹,暗馥留微火。

    心事共成灰,窗间一翁坐。

    曾几何时,燕居焚香,士大夫们把盏闻香的生活意趣,带着一缕香的温馨渐行渐远。时至今日,藏香、品香、赏香,又已成为众多雅士的爱好。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古琴之间,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哀而不伤,怒而不怨,温柔敦厚,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之气长华心灵意境,古人士大夫,不可不备琴。

    清·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望着片片雪花飞落,是怀乡,是思乡,抑或是与家人闲坐,都别有意趣。

    [阅读全文]...

2021-11-28 17:04:27
  • 《听弹琴》赏析

  •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

      刘长卿诗鉴赏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

      琴七弦组成,因此首句以“七弦”代称的琴,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引出“松风寒”

      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表现琴声的凄清,形象可感,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静听”二字表现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肃穆、幽清之感。

      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取意精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与抒情兼之。唐代,音乐发生了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公众的欣赏趣味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却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字里行间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为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这两句同时也借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满腹的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浮俗落落寡合的思想。“所贵知音难”,也正是《听琴》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整理:zhl201702

    [阅读全文]...

2022-04-04 12:57:55
  • 听弹琴古诗带拼音93句

  • 经典
  • 古诗听弹琴原文翻译及赏析

      1古诗听弹琴带拼音版本

      tīnɡtánqín

      听弹琴

      liúchánɡqīnɡ

      刘长卿

      línɡlínɡqīsīshànɡ

      泠泠七丝上,

      jìnɡtīnɡsōnɡfēnɡhán

      静听松风寒。

      ɡǔdiàosuīzìài

      古调虽自爱,

      jīnrénduōbùtán

      今人多不弹。

      2古诗听弹琴注释及翻译

      注释

      ⑴泠(líng)泠:清凉、凄清的样子。此处指清越的琴声。

      ⑵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风入松》的调名。

      翻译

      七弦琴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静静地听着风吹入松林的凄清的声音。

      即使我是那么喜爱这古老的曲调,但现在的人们大多已经不再弹唱了。

      3古诗听弹琴赏析

      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阅读全文]...

2022-01-29 12:08:18
  • 听蜀僧浚弹琴古诗词

  • 听蜀僧浚弹琴古诗词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解】:

      1、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僧,故以绿绮切之。

      2、一:加强语气的助词。

      3、挥手:指弹琴。

      4、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

      “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

      5、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韵译】:

      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

      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

      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

      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

      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阅读全文]...

2022-05-01 06:16:45
  • 对牛弹琴的歇后语

  • 写作
  • 对牛弹琴的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下面为大家带来对牛弹琴的歇后语,快来看看吧。

      对牛弹琴(duì niú tán qín):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道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

      歇后语:对牛弹琴

      答案:不入耳,难入耳;充耳不闻;白费劲;枉费工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寓意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另据一些养牛业人士的经验,牛在听了音乐后可获得一定的放松,对提高牛肉质量有利,看来对牛弹琴也是一种辅助饲养手段。

      词语辨析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结构】动宾式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

      【*义词语】对牛鼓簧、白费口舌、错认颜标

      【反义词语】谈笑风生、心有灵犀、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知音识曲

      【相关灯谜】牧童拉二胡(打一成语)

      【歇后语】抱着琵琶进磨坊——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牛不入耳

      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对牛弹琴————白费劲

      对牛弹琴————不通音律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

      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说明没看清楚就仓促行事。

      对牛弹琴———浪费感情

      【辨形】牛,不能写作“生”。

      【辨音】弹,不能读作“dàn”。

      出处简介

      《牟子理惑论》通称《牟子》,又叫《理惑论》。唐朝僧人神清在《北山录》中说,该书原名为《治惑》,后来唐代人为避唐高宗李治的讳,才改成《理惑》。可是书里还有其他地方用到「治」字却并未改动,可见由唐人避讳改名的说法并不可靠。

      《牟子理惑论》是*最早的'佛教论书。全书正文三十七章,正文前有牟子的传记作为「序」,书末有「跋」。作者自设宾主,以问者和牟子各为一方,采用对话问答的形式展开论说。问者对佛教提出种种疑问和责难,牟子引经据典,逐一加以解释或辩驳。在一问一答之间阐述了佛教的义理。问者提出的问题代表了当时的人对佛教的困惑,牟子的答辩则代表了信徒对佛教的理解。因此,《理惑论》一书从两个侧面反映了那时候的*人对佛教的认识。

      作为*人论述佛教的早期著作,《理惑论》是了解佛教初传*的情况,研究*佛教形成和发展的一部重要文献。《牟子理惑论》全书共39章,首章一般称为序传,最后一章称为跋。正文共37章。序传部分介绍牟子的经历和著书的缘由,所述史事多可与史实相印证,其中一些记述可以补史料之不足,其所言当时社会动乱状况、交州地区思想学术界之动态,以及作者为什么作此书,经学者考察,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全书均采用自设客主进行问答的形式展开,所假设的问者是个来自北方的儒者,他昔在京师,入东观,游太学,视俊士之所规,听儒林之所论,未闻修佛道以为贵,自损容以为上,对佛教提出种种疑问;而设置的答者是牟子,根据对方提的不同问题大量引用儒、道和诸子百家之书给以解释,对佛教教义学说加以发挥阐述,以图论证佛、道、儒观点一致。

      实际上,《牟子理惑论》一书从两个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看法和理解程度。对牛弹琴一词其实也是对于统治阶级借机的一次讽刺。

      【相关歇后语】

      对着穿衣镜作揖——自我崇拜

      对阵下棋——纸上谈兵

      对天讲话——空话连篇;空谈

      对门缝吹号——名(鸣)声在外

      对着棺材撒谎——哄鬼;骗鬼;哄死人

      对着靶子射箭——有的放矢

      对哑巴说话——白费口舌

      对牛吟诗——不入耳;难入耳

    [阅读全文]...

2022-03-17 11:30:03
  • 《听颖师弹琴》赏析

  • 这首诗先用一连串贴切、生动的比喻,描写音乐形象,把人带入美妙的琴声中,然后才点出这是颖师所弹奏的琴曲,并以自己感受之深,加以赞叹。这是一种倒点题法,在这里使用这种写法,更能增强感染读者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吧。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

      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

      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

      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

      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

      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

      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

      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

      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韩愈诗鉴赏

      颖师是来自天竺的僧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在长安,以弹琴着名。李贺也写过一首《听颖师弹琴歌》称颂过他。韩愈这首诗,大约作于元和十、十一年(815、816)间。

      这是一首描写音乐形象的名作。全诗可分为两大段。

      前十句为第一大段,描写颖师所弹奏的优美琴声。

      开始的时候,琴声显得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宛转,好象一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似的,他们在切切私语,卿卿我我地谈着、笑着、倾诉着。“相尔汝”,尔、汝皆第二人称,都是你的意思,这样互相称呼,表示很亲昵。杜甫《醉时歌》:“忘形到尔汝”。这两句对琴声十分的描写形象、生动,使人不仅听到了“昵昵尔汝”之声,而且也仿佛看到了一对青年男女亲昵的情状,把人们引入到琴声的意境中去。

      可是正当人们听得出神的时候,音调陡然一变: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刹那间,琴声变得激昂高亢,好象勇士们慷慨赴敌,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了战场,气势磅礴,威武雄壮,这又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中去。

      一会儿,却又是:“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达随飞扬”,声音又转成了舒缓、悠扬,好象那白云悠然于碧空,也象那柳絮随风颠狂、飘荡,使人也为之神游四方。

      正当人们悠游四方的时候,却又“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这时琴声变成了百鸟喧闹,猛然间似乎有一只高贵的凤凰引颈长鸣,鸣声谐和、清亮。

      继而,琴声又变高了,而且越弹越高,“跻攀分寸不可上”,如同一个登山的健儿,在悬崖峭壁上一层一层地往陡险的高峰攀登,在接*最高峰顶的时候, 已是“ 畏途巉岩不可攀”, 再上一分一寸都不可能了。情景真是惊心动魄。正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忽然,又音调低伏,“失势一落千丈强”,好象那个在高峰上艰难攀登的健儿,一失手,直落下万丈深渊..

      这一大段,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了颖师弹奏的琴声变幻莫测,把琴声的阴阳刚柔、高低起伏、腾挪转折,充分地以形象化的语言摹拟出来,使人完全沉醉在丰富优美的琴声中。

      后八句为第二大段,写听琴的感受。

      这一大段是说:自己虽然不懂音乐,可是听了颖师的弹奏,一直坐立不安,眼泪湿透了衣裳。不禁急忙止住颖师,请他不要再继续弹下去了。“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这就是说:你的弹奏本领太高强了,直使我的心时而如火热,时而又如冰寒。我的感情剧烈波动得再也禁受不住了。乐曲还没有演奏完,诗歌却告结束。真是飘然而来,又戛然而止。

      这一大段既说明了诗人感受之深,同时也衬托出了颖师弹奏的高明。

    整理:zhl201703

    [阅读全文]...

2022-02-24 04:24:29
  • 《听弹琴》原文及译文

  • 《听弹琴》原文及译文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听弹琴》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听弹琴》原文:

      刘长卿〔唐代〕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听弹琴》译文:

      七弦琴弹奏的声音清冽,曲调悠扬起伏,琴声凄清好似风入松林。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听弹琴》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两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诗的'前两句是说,七弦琴奏出清亮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状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松下的清幽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后两句是说,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以不去弹奏了。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商

      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毕竟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趣来欣赏呢?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转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的稀少。有人以此两句认为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虽牢骚满腹,但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阅读全文]...

2022-01-30 00:56:10
  • 对牛弹琴诗词原文

  • 对牛弹琴诗词原文

      在**淡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牛弹琴诗词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注释】

      1、昔:曾经

      2、公明仪:春秋时人,曾子之弟子。曾参(音骖),字子舆。曾子,孔子之弟子。

      3、为:给。

      4、清角之操:这里指高深的曲子。

      5、清角:古雅的曲调的`名称。

      6、操:琴曲。

      7、如故:像先前一样。

      8、非:不是。

      9、闻:听。

      10、合:悦。

      11、虻:吸血的苍蝇。

      12、孤犊:离开母亲的小牛。

      13、鸣:鸣叫声,作名词。

      14、掉:摇动,摆动。

      15、奋:竖起。

      16、掉尾奋耳:甩动尾巴,支棱起耳朵。

      17、蹀躞:迈小步来回走动。

      【翻译】

      公明仪曾经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可牛却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原来,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入它的耳。于是公明仪便用琴模仿蚊虫和小牛犊的叫声。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迈着小步来回走着。

      【赏析】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对牛弹琴”这句成语,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是白费口舌;也常用来讥笑说话不看对象的人。说话不看对象是不可取的,对蠢人讲道理也是不可取的。另据一些养牛业人士的经验,牛在听了音乐后可获得一定的放松,对提高牛肉质量有利,看来对牛弹琴也是一种辅助饲养手段。

    [阅读全文]...

2022-06-12 14:59:05
与弹琴的古诗 - 句子
与弹琴的古诗 - 语录
与弹琴的古诗 - 说说
与弹琴的古诗 - 名言
与弹琴的古诗 - 诗词
与弹琴的古诗 - 祝福
与弹琴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