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登白云绝顶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登白云绝顶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登白云绝顶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登白云绝顶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白居易白云泉古诗
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下面小编收集了白居易白云泉古诗,供大家参考。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流。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译文:
太*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赏析:
“天*山上白云泉”,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①,“
巍然特出,群峰拱揖”②,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③,号称“吴中第一水”④,泉水清洌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以绝句”,“名遂显于世”⑤。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作者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作者无意描绘天*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水图。作者并不注重用浓墨重彩描绘天*山上的风光,而是着意摹画白云与泉水的神态,将它人格化,使它充满生机、活力,点染着作者自己闲逸的感情,给人一种饶有风趣的清新感。作者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阅读题一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3)诗评家说“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极为传神,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4)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5)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试作赏析。
答案:
(1)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作者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作者内心的独白。
(2)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写景,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3)同意。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流泻,从容自得。表现了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娴静雅致的神态。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逍遥惬意。
(4)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士人。作者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作者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作者内心的独白。
(5)作者采用象征、比喻手法写景寓志,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阅读题二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云自无心水自闲”一句。(6分)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兴发于此,而意归于彼”,请说出这样评价的`理由。(5分)
答案:
(1)白云随风漂荡,舒卷自由;泉水淙淙流淌,自由奔泻。这两幅画面写出了白云坦荡的胸怀和泉水娴静的姿态。两个“自”字强调的云与水的自由自在、逍遥惬意。这样的景中,寄寓了作者自在安闲的思想。
(2)这首诗采用了象征的手法,表面写云与水的自由自在、安闲自得,这就是兴发于此。实际上寄寓了作者追求自由与闲适的思想,这就叫意归于彼。表面上不让泉水奔于山下增添波浪,这是兴发于此。实际是写自己不肯到纷扰多事的社会去推波助澜,意思是要独善其身。这就叫意归于彼。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作者:叶梦得
原文: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
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
空惆怅。少年豪放。
莫学衰翁样。
注释:
1、缥缈:隐隐约约,亦因其高而之似可见似不可见,应题目中的“小亭”。
2、危亭:《说文》:“危,高而惧也。”此言亭之高,应题目的“绝顶”,绝顶亭就是因所位置之高而命名。
3、衰翁:衰老之人。
4、天涯想:指恢复中原万里河山的梦想。
赏析:
此词作于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去任隐居吴兴卞山时,为作者登临卞山绝顶亭有感而发之作。绝顶亭,在吴兴西北弁山峰顶。宋室南渡八年,未能收复中原大片失地,而朝廷却一味向敌求和,与敌妥协,使爱国志士不能为国效力,英雄豪杰也无用武之地。作者作为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对此深以为恨。词中抒发了作者归居后既旷达超迈又不免孤寂惆怅的矛盾情怀。
起首一句径直点题。“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形容亭在绝顶,既高且小,从远处遥望,若隐若现;这是紧扣题中“绝顶小亭”来写的。危,高也;危亭即高亭,因为亭基在弁山绝顶,这是吴兴地区的最高峰。第二句由亭而写到人,应题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绝顶”,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独登小亭,无人共赏,只有万里横江而过的波浪,渺茫无边无际。
上片末两句倒装,一则说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赏玩;二则说因主战派不断受到排挤和打击,已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赏的人。“万里”,喻其广远,指吴兴以北直至沦陷了的中原地区,此时宋室南渡已八个年头了。“烟浪”形容烟云如浪,与“万里”相应。北望中原,烟雾迷茫,不知恢复何日。“赏”字不只为了协韵,还含有预想失土恢复后登临赏览的意思内。“与谁同赏”即没有谁与之同赏,回应“独”字。“独”而推及“同赏”,“同赏”又感叹“与谁”;欢快味的“赏”字与压抑感的“独”字连翩而来,表现了作者心中此时的复杂情绪。
下片两句“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说自己人虽老了,情怀不变,还是以天下为己任,把国事放在心上,总在作着恢复中原那万里山河的计虑和打算,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这两句可联系词人身世来理解。“天涯想”,指有志恢复中原万里河山。年龄虽老,壮志未衰,“犹作”二字流露出“天涯想”的强烈感情。又想起此身闲居卞山,复出不知何日,独自登临送目,纵有豪情,也只能是“空惆怅”。“空惆怅”三个字收住了“天涯想”。一个“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钩销掉了,又回到了无可奈何、孤独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现出某些颓丧情绪。而胸中热情,又不甘心熄灭,便吩咐随侍的儿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m.ju.51tietu.net)说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不要学*衰老之人的模样。是示人,也是律己。这里的“衰翁样”指的是“空惆怅”,借“少年豪放”借回复到“天涯想”的豪情壮志上去。“少年豪放”一句与第二句的“笑谈”二字相呼应,针线绵密。
这是一首小令词,篇幅不长,可是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写了词人十分矛盾复杂的心绪。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曲艺概》中说:“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之三昧。倚声家得之,便自超出常境。”梦得词似已得此三昧,波澜跌宕,曲尽其妙,且处处转折,无不紧扣题意,即便这首小令也是如此。
描写白云的古诗
1、《咏华山》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回首白云低。
抬头红日已然很*,回头再看下面,白云已经很低了。人站在山峰上,白云都被踩在脚下。
2、《悟道诗》
某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整日穿着芒鞋踏遍群山万里,穿过层层云雾,都没有追寻到春天的足迹。
3、《山行杂诗四首》
清·赵执信
马足蹙时疑地尽,溪云多处觉天低
倦游莫讶惊心数,岁暮空山鸟乱啼。
马匹停止不前,怀疑已经到了路的.尽头,由于在溪涧的岸边行走,云雾在半山萦绕,好像天变低了。
4、《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白云青山还有几万里路,忧愁的看着北方的长安城。这句话其所表达的意蕴与宋人范仲淹所说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相同。
5、《题张处士溪居》
王禹偁
云里寒溪竹里桥,野人居处绝尘嚣。
病来芳草生渔艇,睡起残花落酒瓢。
闲把道书寻晚迳,静携茶鼎洗春潮。
长洲懒吏频过此,为爱盘餐有药苗。
此写隐士的居住环境:山高溪寒、桥隐竹林、人烟罕至、清幽宁静。
6、《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见识过辽阔的海洋,就难以把别的小江小河放在眼里了;已经看到过巫山变幻莫测的云,此外其他地方的云就算不上奇美了。
7、《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此写自己身在异乡,就像浮在天空中的一片白云,就像孤悬于夜空中的一轮明月一样。表面感叹的是人在异乡的孤寂之情,内里还别有一层深意,这便是说自己虽身在天涯,却仍心系朝廷,关心国家大事,忠心就如在天之月,明明可鉴。
九日登白云山望海的重阳节诗句
重阳分韵得放字
宋·魏了翁
层云生夕霏,寒雨湿青嶂。
*生爱九九,谁谓不可仗。
盈盈黄鞠华,采采郁金鬯。
点检襟袖间,清芬固无恙。
门前秋阴阴,*上春盎盎。
惟馀忧时心,忽忽未肯放。
《重阳分韵得放字》的作者
魏了翁(1178—1237) ,南宋学者。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庆元五年(1199)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嘉熙元年(1237)卒,年六十,谥文靖,追赠秦国公。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高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一)
清莲一朵伴霞红,雨过娇滴叶上风。
云影幽池多艳色,诗情入画染香浓。
(二)
香荷袅袅清月悬,玲珑细透柳如烟。
露滴绿裙花更美,芳菲珠莹卧玉盘。
(三)
夜锁云露柳舞枝,风摇绿衣展傲姿。
粉黛凝脂欲滴泪,碧池浸月醉入诗。
(四)
琴思幽梦织唐诗,清影娉婷独一池。
春尽空枝花欲泪,半弦风月赋宋词。
(五)
夏风阵阵雨滴滴,清水涟漪明欲晰。
绿叶衬得红花艳,不见蜻蜓叶上立。
.(六)
晨迎金阳洗碧空,云秀倩影画苍穹。
风熏娇蕊含羞笑,诗情满怀寄飞鸿。
(七)
晨步灵山雾朦胧,水墨丹青染树丛。
旖旎风光一幅画,栖巢小鸟入帘中。
(八)
夏染西湖织碧绸,烟波十里荡龙舟。
青山含黛千层秀,几树莺啼话情愁。
(九)
晚风**曳轻柔,彩霞嫣红媚掩羞。
潋滟波光摇醉意,渔舟晚唱月上头。
(十)
风过春山绿满堤,云衔花影落清溪。
闲来垂钓坐荫下,叶下金蝉自在啼。
(十一)
日暖熏风日渐长,彩蝶翩翩嗅花香。
阑珊春意芳菲尽,愿与蛙声梦一塘。
(十二)
圆月盈盈照满庭,风摇花树壁留痕。
料得夏夜难入梦,弹曲一首付瑶琴。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诗意: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m.ju.51tietu.net)。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 孟浩然
悠悠清江水,
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
绿筿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
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
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
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
归来恨如失。
孟浩然诗鉴赏
王迥,号白云先生,孟浩然的好友。家住襄阳鹿门山,有时卖药。是一位隐居的高士。孟浩然也一生未出仕,二人都徜徉高蹈,交谊深挚。
诗可分三部分。前六句为一部分,描写汉江泛舟和登江中孤屿。先写潮水退后,清悠悠的汉水中,小岛显得更加突兀。这两句诗扣题面而不直接写登孤屿,而只以“水落沙屿出”暗示。紧接着写汉江:大石下的回水潭,深不可测。岸边的翠竹,密密匝匝。传说中的鲛人,潜伏在水中。江上的渔父唱着歌儿,怡然自得。张华《博物志》载:“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其眼能泣珠。”诗人将汉江、汉江*的景色、传说中的鲛人、江上的渔父交织在一起,多角度地表现汉江的神奇美丽。既写游汉江,同时也为后文回忆与王迥泛舟作铺垫。
第二部分共四句,回忆与王迥游江和登江中孤屿。
诗的大意是这样:回想起与你分别的时候,我们一起泛舟的情景,仿佛昨天的事情。在夕阳的晚照中,我们坐在孤屿上,兴致勃勃。兴非一,兴致无穷,不一而足,由于有第一部分作铺垫,这里只以“夕阳”一句景语,“中坐”一句情语,就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最后两句为第三部分,抒写诗人对王迥的思念。
因为思念王迥,遥望王迥住的鹿门山。回到家中,仍然怅然若失。诗以美丽的汉江为背景,以游汉江为情节,把相思的感情通过具体的生活抒写出来,真挚而又绵长。结构上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全诗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整理:zhl201612
1.昨日的天空就像是谁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云不远万里来到身旁,变成灿烂的晚霞。
2.蓝天真的很温柔,它将零零散散的云都拥入自己的怀里。
3.天空无一物,亦能容万物。
4.云破日出,你是那道光束。
5.天空偷喝了我放在屋顶的酒,于是她脸红变成了晚霞
6.蓝天白云,珍惜当下
7.如果云层是天空的一份信
8.天空很高风很清澈、从头到脚指都快乐
9.没有文案,只有蓝天
10.如果我们曾经的爱是风筝。我要亲手剪断爱的线。让它飘向天空 变成天空。眺望我们未来的笑容。
11.天空拥有着火热的太阳,皎洁的月亮,闪烁的星星,神奇的流星。还拥有着闪电的瞬间,雷鸣的轰动,狂风的怒吼,雨点的爽快。它包含了自然界的风云变幻,天空空吗?
12.天空藏着深深的思念。
13.天那么蓝,连一丝浮絮都没有,像被过滤了一切杂色,瑰丽地熠熠发光。
14.城市的上空不是天空,而是深蓝色*静的浩渺海洋。
15.他踏上归途,走向树林,身后是广阔的天空,彩虹做的阶梯,微风是他笑的脸,轻轻拂过脸颊,净是微风的细语。
16.我在夏季里收藏阳光,希望失落的时候能拿出来看看。
17.朝暮与年岁共往,然后与你一同行至天光。
18.星星掉进了天空里,糖果掉进了海里。而你掉进了我的梦里。
19.城市的上空不是天空,而是深蓝色*静的浩渺海洋。
20.天上星空,繁星点点;天上云朵,繁云朵朵。
21.曾经那片天空为我照亮了生命中最美的一页,如今我已将这页翻过,天还是那片天,可我已经失去了抬头仰望的勇气。
22.天穹是一览无遗的蓝色,如水晶般闪耀。
23.不开心的时候抬头看看天,天空这么大,一定能包裹住小小的你,并化解你小小的烦恼。
24.海鸟想把天空变成大海,它们叼起浪花,一片片放到天上,结果却变成了皑皑白云。
25.为你拨开云雾,许你云上看景,我在云外看你。
26.世间的温柔皆如干净的云朵和可爱至极的你。
27.以风为琴,以浪做鼓,天空无垠,人生海海。
28.想了一百个关于春天的文案都不及这一刻的蓝天白云
29.天空有几颗发亮的星,寥寥几片白云,一轮满月像玉盘一样嵌在蓝色的天幕里。
30.天空之所以会下雨,是因为积了太多人的孤独与痛苦吧。
1.《白云亭》元朝
李晏
白云亭上白云秋,桂棹兰桨记昔游。往事已随流水去,青山空对夕阳愁。兴亡翻手成舒卷,今古无心自去留。独倚西风一惆怅,数声柔橹…
2.《白云·白云亭构见浮图》宋朝
林通
白云亭构见浮图,贤尹标名意有余。閒抱石岩禅客座,影笼墨迹宪台书。玎珰玉溜无停响,潇洒琅玕不用疏。登赏已知情放佚,飘飘应喜类相如。
3.《次韵吴可权题余干县白云亭》宋朝
黄庭坚
曩谁筑孤亭,胜日有感遇。永怀刘随州,因榜白云句。遗老不能谈,岁月忽成屡。绿阴斤斧尽,华屋风雨仆。吴侯七闽英,宰县有真趣。弦歌解民愠,根节去吏蠹。材收佛宫余,工有…
4.《留题分宜前山吴隐士白云亭·江上青山山上泉》宋朝
金君卿
江上青山山上泉,酌泉烹茗白云间。长官不扰民无讼,共喜登临一日闲。
5.《天*山谒范文正祠登白云亭》宋朝
叶茵
为谒先儒马鬣茔,倚藤得得上天*。直疑寺外崚嶒石,犹是胸中数万兵。松障四开心目快,山泉一歃骨毛清。坐间恰动思亲念,隐隐白云何处生。
6.《次韵廖明略同吴明府白云亭宴集》宋朝
黄庭坚
江静明花竹,山空响管弦。风生学士尘,云绕令君筵。百越余生聚,三吴远接连。庖霜刀落鱠,执玉酒明船。叶县飞来舄,壶公谪处天。酌时多暴谑,舞短更成妍。唯我孤登览,观诗…
7.《白云亭》宋朝
郑道
天风吹我上齐云,小涧清从石乳分。濯罢尘缨吾欲忘,白云满地未斜曛。
8.《湘月·天*山上白云亭酌泉晚眺,欲寻远公石屋不果,归路看红叶泊鹭飞浜作。》清朝
郑文焯
乱峰唤客,引幽筇藓步,飞上空翠。旧赏林亭,更暝蹋,到地秋声红碎。裂壁通樵,崩厓辟鸟,风谷铿环佩。斜阳屏画,舞枫欲共天醉。别有石灶松烟,半坳云乳,泻连筒珠缀。滴尽…
9.《和殿卿白云亭醉歌》明朝
李攀龙
狂杀王门客,空亭日啸歌。那知珠履散,自爱白云多。短发明秋水,长裾曳芰荷。独怜枚叟在,不复厌婆娑。
10.《白云亭和韵二首·碧桃溪会创幽亭》宋朝
袁正规
碧桃溪会创幽亭,岂是从前浪得名。静对好山閒日月,却疑尘贡有蓬瀛。檐间自在烟云合,砌下长流风雨声。林坞下遮沧海阔,暂来还得眼双明。
11.《白云亭》宋朝
释正韶
白云亭上白云闲,云满危栏雪满山。雪似白云云似雪,不知何处是人间。
12.《题白沙翠竹江村九首·其三·东溪白云亭》清朝
吴敬梓
东溪看朝隮,荟蔚众皱堆。东溪人已去,白云自往来。
13.《留题分宜前山吴隐士白云亭·面挹晴光锦绣川》宋朝
金君卿
面挹晴光锦绣川,却临苍涧玉声涓。逸民自有山中乐,人间山前令尹贤。
14.《白云亭和韵二首·幽奇山水卒难图》宋朝
袁正规
幽奇山水卒难图,亭插白云景象余。共乐灵踪还旧址,好编名字入新书。面前沧海迷三岛,林下谁人继二疏。洞里苍龙头角老,埋茂岁月意如何。
15.《白云亭》宋朝
安扶
云来本无心,云去亦无迹。要是莫逆交,更为不速客。
16.《漳南十咏·白云亭》宋朝
蔡襄
云擎翚槛翠岩巅,石老松皴不计年。举世觉来空白日,几人游去上青天。醉看绝壑都无地,啸倚清风只恐仙。花晚春残无限意,他时回首定依然。
17.《白云亭》宋朝
徐寿朋
飞泉山脚水盈盈,溪会亭前就榜名。驻目合流寻异派,爽心临眺胜登瀛。游人暗认仙原景,清耳微传玉佩声。依约白莲当日事,社中贤令有渊明。
登白云绝顶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带绝顶的古诗
屋顶的白云古诗
含有绝顶的古诗
绝顶想到的一句古诗
带绝顶二字的古诗词
雪景的古诗绝顶的古诗
带有绝顶这个词的古诗
会当凌绝顶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形容人聪明绝顶的古诗
古诗会当凌绝顶的地址
古诗的白云
杜甫古诗绝句所表达的情感
有白云字的古诗
白云谣的古诗
白云泉的古诗
白白云的白古诗
刘白云的古诗
仿写白云的古诗
白云婵师的古诗
古诗的所有情感
有白云的古诗句
有关白云的古诗
白云之上的古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古诗图
白云的诗词
白云的诗句
白云诗句
为白云作诗的古诗
白云随人来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