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的门帘

关于古诗的门帘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古诗的门帘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古诗的门帘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古诗的门帘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5) 语录(1) 说说(6k+) 名言(840) 诗词(66) 祝福(2k+) 心语(791)

  • 诗名含有帘字的古诗词 名字含帘字的诗词

  •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

    柳永〔宋代〕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帘内 一作:帘下)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

    疏帘淡月 帘阴

    叶九苞〔清代〕

    篆烟香细。绕绣闼重重,被伊凝滞。雨过潇湘,满地碧痕如水。

    醒馀蕉梦人空倚。半遮愁、半遮憔悴。尽容花底,夕阳不许,玉钩收起。

    问谁也、玲珑巧制。恍青晕笼沙,白描着纸。熠耀潜穿,真个明投暗里。

    藓阶粉月沈凉意。障微云、魂甜末丽。怪他烛影移来,埽却秋纹半砌。

    疏帘淡月 帘阴

    叶元壁〔清代〕

    珊瑚荡处。尽旧梦愔愔,断云留住。阑隙花明,罗幌薄吹春雾。

    昼长睡燕栖难定,辨□阴、玳梁私语。琵琶声悄,湘波浅贴,醉魂来去。

    更半额、暗添几许。认细罥窗尘,淡黏檐絮。鬲镜羞鸾,一桁绿濛濛护。

    东风不卷斜阳入,黯销凝、恨丝愁缕。翠篝香润,和烟流散,蝶衣凉度。

    疏帘淡月 小谱鸣一见和帘阴簟痕二词即依其调各广一解

    姚燮〔清代〕

    银奁云腻。问背影梳头,晓凉钩未。蒜押无声,镇过酿花天气。

    罗衫涴满湘江泪。擘冰弦、雾心弹起。惹人栏隙,几回悄听,几回潜避。

    自飘泊、丁娘千里。剩蜗涎黏户,蛛网萦地。漪影还浮,此外拍天春水。

    篝香惯约笼鹦睡,甚杨花、和梦揉碎。那边楼阁,明珠换绣,不遮双髻。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五代〕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李清照〔宋代〕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杏帘在望

    曹雪芹〔清代〕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温庭筠〔唐代〕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晏殊〔宋代〕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阑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雨中花慢·邃院重帘何处

    苏轼〔宋代〕

    邃院重帘何处,惹得多情,愁对风光。睡起酒阑花谢,蝶乱蜂忙。今夜何人,吹笙北岭,待月西厢。空怅望处,一株红杏,斜倚低墙。

    羞颜易变,傍人先觉,到处被着猜防。谁信道,些儿恩爱。无限凄凉。好事若无间阻,幽欢却是寻常。一般滋味,就中香美,除是偷尝。

    [阅读全文]...

2022-05-25 06:00:13
  • 含有帘字的古诗词 带帘字的诗词名句

  •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李白《怨情》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载酒买花年少事,浑不似,旧心情。——卢祖皋《江城子·画楼帘暮卷新晴》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别院深深夏*清,石榴开遍透帘明。——苏舜钦《夏意》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水晶帘外娟娟月,梨花枝上层层雪。——杨基《菩萨蛮·水晶帘外娟娟月》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诗》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怨》

    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辛弃疾《定风波·暮春漫兴》

    清晨帘幕卷轻霜。——欧阳修《诉衷情·眉意》

    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张耒《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浣溪沙·枕障薰炉隔绣帷》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白朴《天净沙·春》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晏殊《清*乐·红笺小字》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一帘红雨桃花谢,十里清阴柳影斜。——胡祗遹《阳春曲·春景》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陈与义《登岳阳楼》

    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李商隐《无题四首》

    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张辑《疏帘淡月·寓桂枝香秋思》

    [阅读全文]...

2022-05-13 04:22:36
  • 沉醉东风赠妓朱帘秀古诗词

  • 沉醉东风赠妓朱帘秀古诗词

      古诗原文

      锦织江边翠竹,绒穿海上明珠。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一片闲云任卷舒,挂尽朝云暮雨。

      译文翻译

      这帘儿是湘江岸的翠竹加锦丝绦织就,这帘儿是南海中的明珠用红绒线穿成。无论是在淡月下掩映,还是在清风中立身,它都不沾飞花,隔断红尘。它像一片自由的彩云,无牵无挂,能屈能伸,涉历了多少朝云暮雨,却不着一点印痕。

      注释解释

      朱帘秀:元初著名的青楼女演员,朱姓,行四,以演杂剧著称。朱帘秀为其艺名,亦作“珠帘秀”。其与当时的文人名士交往密切,除胡祗遹外,王恽、卢挚、冯子振、关汉卿都作有散曲赠她。

      朝云暮雨:战国宋玉在《高唐赋序》中述楚怀王梦巫山女子伴寝,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因以作为男女交合的喻称。

      诗文赏析

      切合姓名咏物志感,是诗词曲赠人之作的常法。如苏东坡《减字木兰花》赠徐君猷侍儿胜之:“天然宅院,赛了千千并万万。说与贤知,表德元来是胜之。今来十四,海里猴儿奴子是。要赌休痴,六只骰儿六点儿。”“赛了千千并万万”、“海里猴儿”(双陆胜采名)、“六只骰儿六点儿”(掷骰胜采)都含“胜之”的意思。该篇即围绕“朱帘秀”三字生发,从珠帘的禀质、环境、阅历及所显示的风神步步写来,贴切于物而影合于人。

      曲中的暗示、双关,意味悠长。如“锦织江边翠竹,绒穿海上明珠”,以“江边翠竹”之秀、“海上明珠”之贵配上锦织绒穿的精致,合映出朱帘秀的色艺双全;“月淡时风清处,都隔断落红尘土”,既暗点朱帘秀寄身“风月场”的`处境,又表现出她的脱俗厌嚣,纤尘不染。末二句从王勃《滕王阁序》“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句境化出,又兼具“高唐云雨”典故的风情意味,显示了朱帘秀婉娩风流,而又勘破情关的秀慧形象。从一挂帘子开掘出这样多的浪漫色彩,足见作者的艺术功力。

    [阅读全文]...

2022-06-05 23:03:50
  • 古诗望天门山

  • 文学
  • 古诗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的望天门山的恢宏气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小编找到的古诗两首望天门山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望天门山》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前言】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注释】

      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⑷*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翻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创作背景】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赏析】

      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是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发的。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再及远地展开。

      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第二句写天门山下的江水,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名家点评

      宋代陆游《入蜀记》:(出姑熟)至大信口泊舟。盖自此出大江,须风便乃可行,往往连日阻风。两小山夹江,即东梁、西梁,一名天门山。李太白诗云:“*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皆得句于此。

      明代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说尽目前山水。将孤帆一片影出“望”字,诗中有画。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一幅绝好画意。

      明代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指点景物如画。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以山相对,照应“中断”;以水流回,承应“江开”,意调出自天然。

      清代黄生《唐诗摘钞》:语无深意,写景逼真。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此天然图画境界,正难有此大手笔写成。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对结另是一体。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不得以半律议之。胡应麟曰:此及“朝辞白帝”等作,俱极自然,洵属神品,足以擅场一代。

      清末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大江自岷山来,与金沙江合,凤舞龙飞,东趋荆楚,至天门,稍折而北,山势中分,江流益纵。遥见远在夕阳明处。此诗赋天门山,宛然楚江风景……能手固无浅语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阅读全文]...

2022-01-04 03:45:16
  • 很美很冷门的古诗句

  •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很美很冷门的古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1、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2、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3、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4、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5、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6、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7、半生来潦倒,剩一念未了。庭树尚青春,故人今安好?

    8、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9、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

    10、将军终是负了姬,戏子入画难入心。

    11、待至草木风声初过华灯,伴你细线银针共消黄昏。

    12、可惜长安烟尘不及君,往后落花化雨染指晕。

    13、公子,希望你从此佳人在侧,夜夜笙歌。恕我,不奉陪了。

    1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15、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阅读全文]...

2022-01-21 05:20:35
  • 很美很冷门的古诗句

  •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很美很冷门的古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1、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千香月有阴。

    3、百雀筑桥,星梦传书,星语心愿,七夕与君长相伴!

    4、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5、不忍覆余觞,临风泪数行。

    6、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7、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9、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

    10、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11、小马拉大车,贵友助力进。人生百米赛,庸翁数夺名。

    1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13、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

    14、荷叶罗裙绿翠裁,芙蓉花瓣层叠开。

    15、窝虽自家好,月却天下明。北存高山雪,南有绿色景。

    [阅读全文]...

2022-03-28 10:12:08
  • 望天门山古诗拼音

  • 望天门山古诗拼音

      在我们*凡的日常里,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拼音,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天门山古诗拼音:

      tiān mén zhōng duàn chǔ jiāng kāi

      天 门 中 断 楚 江 开 ,

      bì shuǐ dōng liú zhì cǐ huí

      碧 水 东 流 至 此 回 。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āng duì chū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

      gū fān yí piàn rì biān lái

      孤 帆 一 片 日 边 来 。

      作者简介:

      作者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注词释义: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断开。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古诗今译: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赏析:

      其中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古诗中的一、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三、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尽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相关内容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阅读全文]...

2021-12-21 17:29:02
  • 望天门山古诗词

  • 望天门山古诗词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天门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慢慢飘来。译文二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边的青山……

      鉴赏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

      艺术特色

      “望”字统领全诗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青山相对出”……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古诗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 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 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 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 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 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 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 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 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 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 “*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 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 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 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阅读全文]...

2022-01-21 23:01:31
  •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

  • 《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

      《望天门山》是李白笔下的经典作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古诗的意思,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望天门山》古诗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望天门山》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江*,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

      3、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4、*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

      5、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望天门山》赏析: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可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但作为一首七言古诗,写得淋漓尽致。从比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门山》作为绝句的崇尚简省含蓄的特点。

      最后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这首诗都用白描,紧扣题中“望”字,句句都是“望”中所得,但都不落“望”字,可见其构思高妙。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充分显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

    [阅读全文]...

2022-04-01 07:53:58
  • 雁门太守行古诗赏析(雁门太守行古诗原文分享)

  • 分享
  •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赏析导航】

    大军压境,伴随乌云滚滚。一座孤城,已被重重包围。

    漫天漫地的敌人似乎很快就会将这座城市摧毁。

    一束阳光劲射,撕裂层层乌云,守城将士,铠甲闪闪,宛如展开的金色鱼鳞。

    双方的相遇,注定惊天动地。号角声声,响彻整个天宇;秋色肃杀,大地也不禁惊悸颤栗。一边依靠人多势众,重重包裹;一边依靠顽强毅力,奋勇冲击。鲜血汩汩,泥土变成胭脂;夜幕降临,大地染成紫色痂痕。

    力与力的碰撞,火与石的交融,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会殊死搏斗,舍命相争。

    看,那半卷的红旗,垂临易水之上;秋风萧萧,江水刺骨寒冷。

    捶鼓的鼓手,已经精疲力尽;寒霜浓烈,鼓声喑哑低沉。

    士兵,打起精神!

    保家卫国,报答君恩,就在此刻!

    让我们提起宝剑,向死而生!

    一场惨烈的战斗,一幅悲壮的图画,一股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一边是黑云、秋风、紫塞、寒霜,气氛如此凝重,让人喘不过气来;一边是日光、金甲、红旗、玉龙(宝剑),宛如闪电划破天宇,令人激昂振奋。对比强烈而绚丽斑斓的色彩,响彻天地的号角声、风声、鼓声,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让人也禁不住热血沸腾,豪气顿生!

    其时,李贺正在军营,此诗也可看成是给战士们的献礼吧!

    【韵译】

    黑云铺天盖地,

    敌军蚁附蚊聚。

    孤城危如累卵,

    将士誓死抵御。

    阳光斜射,

    透过乌云缝隙;

    铠甲耀眼,

    宛如金色鱼鳞。

    杀声震天,

    号角呜咽,

    秋日大地痉挛颤栗。

    一排排倒下,

    一排排奋起,

    空气似乎凝固,

    时间彷佛停滞。

    堆积如山的*,

    阻挡不了夕阳的撤离。

    鲜血浸染的泥土,

    在夜色中凝结成紫色的胭脂。

    红旗半卷,

    垂临易水之上。

    风霜苦寒,

    鼓声喑哑低沉。

    为报国君厚恩,

    将士抖擞精神。

    提携玉龙宝剑,

    舍身取义成仁。

    [阅读全文]...

2022-05-20 18:30:39
古诗的门帘 - 句子
古诗的门帘 - 语录
古诗的门帘 - 说说
古诗的门帘 - 名言
古诗的门帘 - 诗词
古诗的门帘 - 祝福
古诗的门帘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