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亭夏日后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山亭夏日后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山亭夏日后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山亭夏日后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山亭夏日的诗句
《山亭夏日》原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山亭夏日》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山亭夏日》作者简介
高骈,字千里,南*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山亭夏日》原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山亭夏日》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山亭夏日》作者简介
高骈,字千里,南*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山亭夏日》赏析
《山亭夏日》是唐末将领高骈的诗作。此诗写山亭夏日风光,用*似绘画的手法,描绘了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亭夏日》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山亭夏日——[唐]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词句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⑵水精帘:又名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唐李白《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⑶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药。亦指这种植物的花。唐韩愈《题于宾客庄》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
白话译文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赏析
《山亭夏日》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山中别墅夏日风光的幽静、清爽,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悠闲自在的心情。全诗艺术构思的精彩之处,在于精心捕捉并巧妙地表现出了炎夏中的凉意。
首句起得似乎**,其实“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并非泛泛之笔。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精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精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后两句是历来人们传诵的名句,不仅写出了池水的明澈,楼台倒影的清新,而且想象新奇、比喻贴切,充分调用视觉、嗅觉,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清趣。
暑天里的凉意是不容易描绘的,诗人却巧妙地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表现它。诗中虽未直接说出一个“凉”字,但青山滴翠,绿树浓阴,楼台倒影,清池送爽,凉风沐发,花香扑鼻,爽气沁肺,显示出满纸凉意。全篇所描绘的各种景致,构成了一幅有明暗、有色彩、有声响、有香味的美妙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作者简介
高骈(821—887),唐末将领。字千里,南*郡王崇文孙。幽州(今北京西南)人。世代为禁军将领。唐懿宗时历官荆南节度观察使等职。唐僖宗时任淮南节度使、江淮盐铁转运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巢起义军。后拥兵扬州,割据一方。终为部将毕师铎所杀。《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⑵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文章写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闲之感。
整理:zhl201611
描写夏日古诗句
朱樱羊酪喜新尝,碧井桐阴转午凉。书几得晴宜试墨,衣篝因润称熏香。枯龟自觉支床稳,老马安能试草长?半世学骚终不*,空余清梦上沅湘。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雨霁逢初夏,胡床荫绿槐。半酣方嵬峨,假寐忽咍台。小穗闲簪麦,微酸细嚼梅。衰翁不禁老,更著物华催。
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
昔如转战堕重围,今幸骞翔脱骇机。晓树好风莺独语,夜窗细雨燕相依。安居不恨蜗庐迮,得食宁论鹤料微?更喜暮年强健在,又看刀尺制缣衣。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水际闲将鹤,林间独拥琴。披丛采香草,映树看珍禽。正使居无屋,犹胜突不黔。过春差觉健,处处得幽寻。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静拂琴床*,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山绕*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绿荫生昼静,孤花表春余。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篱落鱼池北,房栊道院东。水纹藤坐榻,山字素屏风。采药松冈*,投竿荻浦通。悠然搔短发,心事寄冥鸿。
红楼斜倚连溪曲,楼前溪水凝寒玉。荡漾木兰船,船中人少年。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波上暝烟低,菱歌月下归。
过尽一春雨,园林气少和。偶然扶楖栗,复尔坐盘陀。小草数行字,残花一曲歌。公卿非傲汝,无奈爱闲何!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长养薰风拂晓吹,渐开荷芰落蔷薇。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
池塘一夜风雨, 开起万朵红玉; 怜君自来高格, 爱莲谁若敦颐。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荷香随坐卧,湖色映晨昏。
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长虹。
谁把青红绒两条,半红半紫挂天腰。
双崖断处造桥工,仿佛凌霄架彩虹。
桥转彩虹当绮殿,舰浮花鹢*蓬莱。
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影共楼飞。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绝壁一线天,瀑布彩虹舞山涧;水秀陶醉四海宾,山奇吓倒洞中仙。
断涧迎风撒碎玉,雾雨当空飞彩虹。漫天流云增松翠,暮色斜阳映山红。翻卷沧海天作岸,会凌绝顶君为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虹当空舞?
长桥驾彩虹,往来便市井。日中交易过,斜阳乱人影 。
残虹收度雨,缺岸上新流。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
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
李清照夏日绝句古诗
在生活、工作和学*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夏日绝句古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夏日绝句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
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因为他不肯苟且偷生,退回江东。
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4.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赏析
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诗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创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叛,反而临阵脱逃。李清照为国为夫感到耻辱,在路过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创作此诗,同时也有暗讽南宋王朝和自己丈夫之意。
再读李清照《夏日绝句》散文随笔
一场游戏一场梦,深陷在能扭曲一切般的重力场中,严重的泥泞挡不住男人想要君临天下的欲望,挡不住横矛纵马、战死沙场也要称雄的快感,挡不住女人也想坐拥荣华、贵为王妃,至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无限存在。历史是有维度的、是有深深的维度的,在战马铁甲、刀光剑影、非生即死、别无选择的矢量上,会不会有例外呢?你给了世人一个彻底清洗的答案:炎炎夏日的逼仄绝句,像极了霸王的利剑,为受重伤而**的例外补上了好几个狭长的窟窿。此时,再也看不到你那如花如柳,绿肥红瘦的迷人娇艳,而眼前浮突于笺纸上的,是你照不清自己的另一面---无例外,金莲!
战旗猎响,烽烟滚滚,万里江山,车轮而过。是谁把历史的衣服全部脱下,转瞬间,就看个精光。如果时光允许倒流,我只想成为一株*凡的松柏,守着山岩上的清淡岁月,与小岩鹰偶尔聊聊,消遣下年华,在逐渐风蚀的皱纹间,看一看日落日出、霞喷彩绘、云淡风轻。不闻世间的寡薄,不问凡尘的情恶,仅是简单的在这样隐秘宁静的光华中,微荡涟漪地度过匆匆人生。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15]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夏日南亭怀辛大诗词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句子。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诗词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
【注释】
①辛大:作者友人,疑即辛谔。孟集中还有《送辛大不及》、《西山寻辛谔》等诗。②山光:山边的太阳。③散发:古人束发于头顶,暇时或浴后,常将发散开,以示闲适。轩:指有窗的长廊,也可指窗。闲敞:安静、开敞的地方。④清响:竹露下滴脆声响。⑤“欲取”二句:据《吕氏春秋·本味》载: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俞伯牙鼓琴时,他能品味出乐曲中的高山、流水之志。二人遂结为知交。子期死,伯牙不再弹琴。后来就用“知音”表示特别了解自己的人,意与“知己”相似。⑥中宵:午夜,深夜。
【译文】
山边的太阳忽然从西方落下,池旁的月亮缓慢地从东方升上,沐浴完毕,我披散头发,好在晚间乘凉;打开窗户,闲适地卧在空敞的地方。风吹荷花,送来清幽的香气;竹滴露水,发出清脆的声响。我想在夏夜中取琴弹奏,但又恼恨没有象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欣赏。想到这里不禁思念起你这老朋友,直到深夜进入沉沉的梦乡。
【题解】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闲情逸致,很自然的引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之情。作者*常自然的娓娓道来,蕴含着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
孟浩然是长于写景的诗人,尽管他的诗多是吟风咏月的隐逸之作,或许没有更多的思想内容,然而却一向受到诗论家的赞誉。明李东阳说:“唐诗李杜之外,孟浩然、王摩诘足称大家,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由此言之,则孟为尤胜。”(《怀麓堂诗话》)清翁方纲说:“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石洲诗话》)。这些称赞当然是就孟诗的境界及声韵而言的。孟诗的这些特点,不仅在他的山水诗作中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怀人之作,孟公也极善以景入情,来表达怀念友人的情思。《夏日南亭怀辛大》则是这类诗中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题中的辛大即辛谔,行大,是诗人的同乡友人。根据《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可知,辛大等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饮酒。这首诗从题目上看应为怀人之作,然而孟公的怀人有别于一般,他不是一味叙写如何思念、痛不可支,而是先着重描写周围景致,而后自然转向怀人,另具一股清雅别致的'艺术魅力。“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太阳西落,山边的光芒忽然消逝,月亮从池水的东面渐渐升起。开篇即以绘景落笔,此二句既写出傍晚时分日落月出的自然变化,也点明南亭是依山傍水的优美所在。“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在宽敞的长廊里,惬意地闲卧着,散开鬓发乘凉。这是写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也透出诗人内心的安逸闲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微风送来阵阵荷香,点点竹露滴入池水,发出清爽的声响。这两句初看只是写荷开露滴,衬托出夏夜的幽静美好,仔细揣摩,却另有一层更深的意义。一般说来,傍晚时分不会有露水,当露水在植物叶上积成露珠落下时,应为夜深人静之时。从日落月出的傍晚到荷开露滴的深夜,这既是景色的续写,又是时间的延续。诗人在此停留这么久,难道仅仅是为“散发乘夕凉”吗?当然不是。根据诗的后四句不难得知,诗人之所以在此逗留良久,是因为南亭是孟公与友人辛大曾经常在一起相聚的地方。曾几何时,诗人张琴弹奏,辛大或许正是难得的知音;如今良辰美景尚在,友人却已远离,即使面对美景想操琴吟咏,也因没有知音欣赏而显得索然无味,所以是“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然而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没有到此为止,住笔二句更加深切:“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人有感于眼前的景物,对友人更加怀念,但因遥遥相隔而无法见面,只好待半夜睡熟之后在梦中相会。尤其末句更加情真意切,用意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而真挚的思念之情。众所周知,梦境是不能尽随人愿的,一个人想念另一个人,并不一定准能在睡梦中相见,而诗人在这里却说得如此肯定——“中宵劳梦想”,似乎在南亭纳凉的当夜,准能与友人辛大在梦中相会。这一句自然不是写实,而是深深寄托着孟公对友人的无尽思念。
反复吟读这首诗,不难体味到,孟浩然作诗,既不象韩愈、孟郊诗派那样“拘奇抉异”,在构思与表现上惨淡经营;也不象寒山、拾得那样信口吟咏,率尔成章,而是有待于“妙悟”,即没有真实感受绝不勉强作诗。这首诗虽然也属叙写隐居幽寂、静夜相思的闲适之作,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学*了陶渊明写诗的经验,重视清淡与浑然一体的感受,通过对环境及内心的描写,创造出一种自然优雅的意境。诗人由环境的清幽淡雅而想到弹琴,又由弹琴生发出“恨无知音赏”的遗憾,而后转向怀人,这样就巧妙地从纳凉赏景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怀念友人的主题上。尽管诗作没有夺目的思想光辉,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却能令读者回味无穷。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唐代诗人的作品。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
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注释】
⑴辛大:孟浩然的朋友,排行老大,名不详,疑即辛谔。
⑵山光:傍山的日光。落:一作“发”。
⑶池月:池边的月色。东上:从东面升起。
⑷散发:古人男子*时束发戴帽,这里表现的是作者放浪不羁的惬意。
⑸开轩:开窗。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⑹清响:极微细的声响。
⑺鸣琴:琴。用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诗意。
⑻恨:遗憾。
⑼感此:有感于此。
⑽中宵:中夜,半夜。劳:苦于。梦想:想念。
【白话译文】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冉冉而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静卧倍觉悠闲宽敞。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本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更加怀念故友,甚至在夜里还梦到一场。
【创作背景】
南亭,似应在涧南园,位于孟浩然家乡襄阳郊外的岘山附*。辛大疑即辛谔,为作者同乡友人,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与孟浩然约为琴酒之会。
【赏析】
此诗载于《全》卷一百五十九。下面是四川学会理事、四川大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对此诗的赏析。
孟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既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山亭夏日后的古诗
山亭夏日的古诗
高骈山亭夏日的古诗
描绘山亭夏日的古诗
山亭夏日古诗的意象
山亭夏日古诗的诗意
山亭夏日和山中的古诗
山亭夏日古诗的断句
山亭夏日唐高骈的古诗
山亭夏日古诗的意境
评价山亭夏日的古诗
山亭夏日的古诗大意
山亭夏日的古诗跟读
写景的古诗山亭夏日
山亭夏日古诗的修辞
形容山亭夏日的古诗
山亭夏日古诗的介绍
山亭夏日的完整古诗
山亭夏日动景的诗句
山亭夏日古诗押韵的字
山亭夏日带拼音的古诗
亭夏日的古诗是
山亭夏日带拼音版的古诗
关于大暑的古诗山亭夏日
春亭夏日的古诗
山亭夏日这首诗描写了
古诗山亭夏日的写作背景
山亭夏日古诗前两句的诗意
长亭夏日的古诗
夏日凉亭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