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山亭夏日的古诗

关于形容山亭夏日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形容山亭夏日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形容山亭夏日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形容山亭夏日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307) 语录(13) 说说(55) 名言(1) 诗词(2k+) 祝福(20) 心语(3)

  • 山亭夏日的诗句

  • 夏日
  • 山亭夏日的诗句

      《山亭夏日》原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山亭夏日》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山亭夏日》作者简介

      高骈,字千里,南*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阅读全文]...

2022-02-25 10:01:10
  • 山亭夏日

  • 夏日
  •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戴叔伦《题稚川山秀》)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杜甫《绝句漫兴》)

    整理:zjh201606

    [阅读全文]...

2021-12-19 09:49:24
  • 山亭夏日的诗句

  • 夏日
  •   《山亭夏日》原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山亭夏日》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吹拂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山亭夏日》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山亭夏日》作者简介

      高骈,字千里,南*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其一生辉煌之起点为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蛮兵20余万。后历任天*、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正值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重创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后中黄巢缓兵之计,大将张璘阵亡。高骈由此不敢再战,致使黄巢顺利渡江、攻陷长安。此后至长安收复的三年间,淮南未出一兵一卒救援京师,高骈一生功名毁之一旦。高骈嗜好装神弄鬼,几乎达到癫狂的程度。后被部将毕师铎所害,连同其子侄四十余人,“同坎(坑)瘗(埋)之”。

    [阅读全文]...

2022-01-28 02:18:01
  • 《山亭夏日》赏析

  • 夏日
  • 《山亭夏日》赏析

      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亭夏日》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原文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翻译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注释解释

      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水精帘:又名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药。亦指这种植物的花。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特别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十分变态。《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短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看到了蔷薇,十分漂亮,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诗写夏日风光,用*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阅读全文]...

2022-01-02 20:11:34
  • 《山亭夏日》赏析

  • 夏日
  • 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⑵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

      ⑶蔷薇:花名。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一种观赏性植物,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

      译文

      绿叶茂盛,树荫下显得格外清凉,白昼比其它季节要长,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微风轻轻拂动色泽莹澈的珠帘,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一股清香,整个庭院弥漫着沁人心脾的香气。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风光的七言绝句。

      首句起得似乎**,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红楼梦》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晶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用*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文章写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闲之感。

    整理:zhl201611

    [阅读全文]...

2022-05-26 00:39:11
  • 高骈《山亭夏日》唐诗的意思

  • 夏日,唐诗
  •   高骈,字千里,南*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名将。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高骈《山亭夏日》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山亭夏日

      诗人:高骈 朝代:唐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文

      绿树葱郁浓阴夏日漫长,楼台的倒影映入了池塘。

      水精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注释

      ⑴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

      ⑵水精帘:又名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比喻晶莹华美的帘子。 唐《玉阶怨》:“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⑶蔷薇:植物名。落叶灌木,茎细长,蔓生,枝上密生小刺,羽状复叶,小叶倒卵形或长圆形,花白色或淡红色,有芳香。花可供观赏,果实可以入药。亦指这种植物的花。 唐韩愈《题于宾客庄》诗:“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

      全诗意思:

      首句起得似乎**,但仔细玩味“阴浓”二字,不独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这“浓”除有树阴稠密之意外,尚有深浅之“深”意在内,即树阴密而且深。《》里描写大观园夏日中午景象,谓“烈日当空,树阴匝地”,即此意。夏日正午前后最能给人以“夏日长”的感觉。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说“日长睡起无情思”,就是写的这种情趣。因此,“夏日长”是和“绿树阴浓”含蓄地联在一起的,决非泛泛之笔。

      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这个“入”字就正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第三句“水精帘动微风起”是诗中最含蓄精巧的一句。此句可分两层意思来说。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多美啊!其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此时看到水波才会觉着,所以说“水精帘动微风起”。如果先写“微风起”,而后再写“水精帘动”,那就味同嚼蜡了。

      正当诗人陶醉于这夏日美景的时候,忽然飘来一阵花香,香气沁人心脾,诗人精神为之一振。诗的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一院香”,又与上句“微风起”暗合。

      诗写夏日风光,纯乎用*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阅读全文]...

2022-01-29 14:08:12
  • 李清照夏日绝句(夏日绝句古诗赏析)

  • 夏日,李清照
  • 李清照以一支生花妙笔,写尽闺中之情,写尽相思之意,被奉为“婉约派”代表词人。但是,她亦有全无女儿态,充满丈夫英伟之气,充满励志精神的佳作。易安词多明白清丽,感情真挚,因而也有学者评论,易安词少用典事 ,然考易安词, 知此言不确。

    李清照词用典故处颇多, 其用典博采众长、杂取诸家, 典故多来源于诗词、杂记 、文赋、史书等, 自上古先秦之文献至宋代之词作均有涉及。

    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夏日绝句》就是其中的代表。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直抒胸臆,慷慨悲壮,字里行间透出凛凛正气。

    在开始分析这篇文章之前,先来说说李清照词的三种用典方式,分别为:直用,如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词之“庭院深深深几许”即直接引于欧阳修的《蝶恋花》,可见对欧阳修的认同;还有反用。《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日上帘钩”句,引自诗圣杜甫《落日》,杜诗云 :“落日在帘钩 ,溪边春事幽。”其实这种用法比较少,最多的还是化用,比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之“载不动许多愁” , 化用了苏轼《虞美人》 :“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本文要提到的用典,应该也属于这种方式,取材历史,用于诗词中,可谓妙哉。一起来看看。

    二十字小诗,连用三个典故。

    “人杰”:人中的豪杰。出于汉高祖刘邦,他曾称赞开国功臣韩信、张良、萧何为“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出于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这两句以雷霆之势,破空而起。将那种生死不愧的英雄气魄,将那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强力彰显,读之令人热血沸腾,肃然起敬。“生”当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死”也应当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爱国之情喷涌而出,直撼人心。

    气势夺人,境界崇高,不愧为千古名句。然后,诗人再次用典——至死不肯过江东的霸王项羽。用项羽悲壮之举讥讽南宋朝廷“直把杭州作汴州”的不思进取。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国难当头,统治者们只顾自己逃命,不顾人民死活;国土沦丧,人民流离,朝廷却偏居一隅,软弱求和。李清照借失败中表现出英雄气概的项羽鞭挞当权者,振聋发聩,正气浩荡。借古讽今,用意深刻。

    项羽:江苏宿迁人,力拔山兮的盖世英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在轰轰烈烈的推翻秦朝*的义军中,项羽是一面最鲜明的旗帜。项羽以坚定的决心,坚韧的毅力,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气势成了历史使命的担当。雍丘之战,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占领咸阳,分封诸侯。

    后来楚汉相争,刘邦也是屡战屡败。彭城之战,项羽为自己的英雄人生又画上浓重的一笔。但是,项羽的刚愎自用最后却害得他走向失败。

    垓下被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后,项羽八百精兵突破刘邦十万重围,汉军派大将灌婴率五千铁骑紧紧追杀。渡过淮河时,八百亲兵只剩下一百多人。项羽迷路了,行至沼泽,再转向东城,这时,他的身边只有二十八骑。无畏的项羽再次展现西楚霸王的雄风。

    他威立乌骓马上,高声对这二十八人说:我从江东起兵至今整整八年,期间历经战役七十余场,从无败绩,雄霸天下。今日被困于此,我要与敌决一死战,我要为诸君击溃包围,斩将夺旗,向世人证明西楚霸王的霸气。

    项羽把二十八人分为四队同时突击。汉将杨喜迎面而上,项羽一声厉吼,人马竟退出数里。这次突围项羽杀敌百人,斩三将,败两将,吓退一将。突出重围时,仅损失两骑。

    乌江岸边,乌江亭长准备了一只小船,请项羽速速渡江,并对他说:江东方圆数千里,百姓数十万,大王回江东养精蓄锐,再图宏业。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时,项羽才知道西楚并没有失陷,所谓的“四面楚歌”只不过是汉军的攻心术。西楚霸王的英雄之气再次升腾。他悲壮地回答道:苍天欲亡我,我为何还要渡江呢?当年,我率八千子弟渡江西下,至今无一人生还,今日纵江东父老尊我为王,我怎有脸面再面对他们。

    汉军又围将上来。项羽把心爱的乌骓赠予乌江亭长,示身边人全部下马,以剑迎敌。项羽又连斩数十人,身上负伤十余处。这时霸王已再无一兵一卒,汉军将他重重包围。

    这时,项羽看见曾经的部下吕马童,他大笑着对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故人吗?今刘邦悬赏千金,封邑万户要我的人头,那我就将着大好人头奉与故人吧!”说完举剑自刎,年仅三十一岁。项羽死后,蜂拥而上的汉军,为争抢霸王的人头,互相残杀,死伤百人。

    生命的尽头,项羽用一个壮烈的自刎,恣意嘲笑了那些所谓的胜利者。 在成王败寇的历史书写中,项羽虽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用“不肯过江东”的壮举,用千古不灭的豪情,为*诠释了两个字——“英雄”!所以,伟大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赫然将项羽列入属于帝王的“本纪”中,太史公视项羽为真英雄。

    不是刻意用典,而是在人格精神和气质上,我们的易安居士与英雄一脉相通,这是正气精神与英雄之气的使然。

    靖康之乱,不但把国家一分为二,而且也把李清照的人生劈为两段。

    1128年,李清照随丈夫赵明诚去金陵任职。路上,看到山河割裂,想着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李清照发出了“南游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的感慨和愤叹。在金陵,身为*兼军区副司令员的赵明诚在叛军*之时,竟然趁着月色,带着两个随从弃城越墙出逃。叛乱*定。赵明诚因为临阵脱逃被革职,于是带着李清照与去江西置业生活。行至乌江,想起英雄项羽,想起贪生怕死的丈夫,想起苟且偷安的朝廷,李易安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悲愤地写下这首《夏日绝句》。

    李清照不以胜败论英雄,钦佩、推崇、褒赞穷途末路的项羽,极富有正能量,又极富有现实意义。直指朝廷不思进取,不思抵抗的懦弱行径,展现了深深的爱国情怀。

    到这里这首诗赏析也结束,借此来谈谈李清照诗词的豪放风格。其实我们也大概清楚,李清照词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期的幸福生活,词风清新明丽,大胆率真;晚年孤苦伶仃,情感基调伤怀,又不失豪气,《夏日绝句》就是最好的体现。

    其实李清照锋芒毕露,大胆解释宋朝的腐败懦弱不止这一篇,比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五坊供奉斗*,酒肉堆中不知老”,以安史之乱”的历史教训,揭露王朝的腐朽,痛批统治者。再比如《咏史》“两汉本相继 ,新市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以王莽篡汉的历史,继而突出嵇康的刚正不阿,也是借古喻今。还有《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大气磅礴,想象丰富,意境开阔,这哪里是婉约派,豪放如斯。再比如《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用典故八咏楼、十四州,歌颂沈约和贯休的精神气骨,同样借着讽刺南宋。

    可以说,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又超出了婉约派的内核,她是全能型词人,也可以在豪放派有一*之地。

    流落江南后,李清照经历了夫死,物散,再婚,离异。在世人的冷眼与嘲讽中,孤独的了却残生。晚年的李清照孤苦无依,贫病交加。但是,当她听说自告奋勇的韩肖胄去金国打探军情时,六十七岁李清照激动地写下:“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烈士暮年,爱国之心尚在。这就是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

    这就是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李清照!

    这就是李清照,昭昭朗朗,高山仰止的李清照!

    这就是李清照,千古不朽的易安居士。

    参考文献:《全宋词》、《论李清照词之用典》、《李清照诗词豪放风格分析》

    [阅读全文]...

2022-04-19 13:30:33
  • 关于夏日绝句的古诗鉴赏

  • 夏日
  •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今译]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解说]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关于夏日绝句的鉴赏]

    [阅读全文]...

2022-04-26 06:19:53
  • 夏日南亭怀辛大诗词赏析

  • 夏日
  • 夏日南亭怀辛大诗词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句子。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夏日南亭怀辛大诗词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霄劳梦想。

      【注释】

      ①辛大:作者友人,疑即辛谔。孟集中还有《送辛大不及》、《西山寻辛谔》等诗。②山光:山边的太阳。③散发:古人束发于头顶,暇时或浴后,常将发散开,以示闲适。轩:指有窗的长廊,也可指窗。闲敞:安静、开敞的地方。④清响:竹露下滴脆声响。⑤“欲取”二句:据《吕氏春秋·本味》载: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俞伯牙鼓琴时,他能品味出乐曲中的高山、流水之志。二人遂结为知交。子期死,伯牙不再弹琴。后来就用“知音”表示特别了解自己的人,意与“知己”相似。⑥中宵:午夜,深夜。

      【译文】

      山边的太阳忽然从西方落下,池旁的月亮缓慢地从东方升上,沐浴完毕,我披散头发,好在晚间乘凉;打开窗户,闲适地卧在空敞的地方。风吹荷花,送来清幽的香气;竹滴露水,发出清脆的声响。我想在夏夜中取琴弹奏,但又恼恨没有象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欣赏。想到这里不禁思念起你这老朋友,直到深夜进入沉沉的梦乡。

      【题解】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闲情逸致,很自然的引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之情。作者*常自然的娓娓道来,蕴含着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

      孟浩然是长于写景的诗人,尽管他的诗多是吟风咏月的隐逸之作,或许没有更多的思想内容,然而却一向受到诗论家的赞誉。明李东阳说:“唐诗李杜之外,孟浩然、王摩诘足称大家,王诗丰缛而不华靡,孟却专心古淡,而悠远深厚,自无寒俭枯瘠之病,由此言之,则孟为尤胜。”(《怀麓堂诗话》)清翁方纲说:“读孟公诗,且毋论怀抱,毋论格调,只其清空幽冷,如月中闻磬,石上听泉,……”(《石洲诗话》)。这些称赞当然是就孟诗的境界及声韵而言的。孟诗的这些特点,不仅在他的山水诗作中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怀人之作,孟公也极善以景入情,来表达怀念友人的情思。《夏日南亭怀辛大》则是这类诗中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题中的辛大即辛谔,行大,是诗人的同乡友人。根据《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可知,辛大等常于夏日来南亭纳凉饮酒。这首诗从题目上看应为怀人之作,然而孟公的怀人有别于一般,他不是一味叙写如何思念、痛不可支,而是先着重描写周围景致,而后自然转向怀人,另具一股清雅别致的'艺术魅力。“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太阳西落,山边的光芒忽然消逝,月亮从池水的东面渐渐升起。开篇即以绘景落笔,此二句既写出傍晚时分日落月出的自然变化,也点明南亭是依山傍水的优美所在。“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在宽敞的长廊里,惬意地闲卧着,散开鬓发乘凉。这是写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也透出诗人内心的安逸闲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微风送来阵阵荷香,点点竹露滴入池水,发出清爽的声响。这两句初看只是写荷开露滴,衬托出夏夜的幽静美好,仔细揣摩,却另有一层更深的意义。一般说来,傍晚时分不会有露水,当露水在植物叶上积成露珠落下时,应为夜深人静之时。从日落月出的傍晚到荷开露滴的深夜,这既是景色的续写,又是时间的延续。诗人在此停留这么久,难道仅仅是为“散发乘夕凉”吗?当然不是。根据诗的后四句不难得知,诗人之所以在此逗留良久,是因为南亭是孟公与友人辛大曾经常在一起相聚的地方。曾几何时,诗人张琴弹奏,辛大或许正是难得的知音;如今良辰美景尚在,友人却已远离,即使面对美景想操琴吟咏,也因没有知音欣赏而显得索然无味,所以是“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然而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没有到此为止,住笔二句更加深切:“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诗人有感于眼前的景物,对友人更加怀念,但因遥遥相隔而无法见面,只好待半夜睡熟之后在梦中相会。尤其末句更加情真意切,用意想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切而真挚的思念之情。众所周知,梦境是不能尽随人愿的,一个人想念另一个人,并不一定准能在睡梦中相见,而诗人在这里却说得如此肯定——“中宵劳梦想”,似乎在南亭纳凉的当夜,准能与友人辛大在梦中相会。这一句自然不是写实,而是深深寄托着孟公对友人的无尽思念。

      反复吟读这首诗,不难体味到,孟浩然作诗,既不象韩愈、孟郊诗派那样“拘奇抉异”,在构思与表现上惨淡经营;也不象寒山、拾得那样信口吟咏,率尔成章,而是有待于“妙悟”,即没有真实感受绝不勉强作诗。这首诗虽然也属叙写隐居幽寂、静夜相思的闲适之作,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学*了陶渊明写诗的经验,重视清淡与浑然一体的感受,通过对环境及内心的描写,创造出一种自然优雅的意境。诗人由环境的清幽淡雅而想到弹琴,又由弹琴生发出“恨无知音赏”的遗憾,而后转向怀人,这样就巧妙地从纳凉赏景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怀念友人的主题上。尽管诗作没有夺目的思想光辉,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却能令读者回味无穷。

    [阅读全文]...

2022-04-20 19:32:06
形容山亭夏日的古诗 - 句子
形容山亭夏日的古诗 - 语录
形容山亭夏日的古诗 - 说说
形容山亭夏日的古诗 - 名言
形容山亭夏日的古诗 - 诗词
形容山亭夏日的古诗 - 祝福
形容山亭夏日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