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族叔刑部侍郎古诗的注音

关于陪族叔刑部侍郎古诗的注音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陪族叔刑部侍郎古诗的注音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陪族叔刑部侍郎古诗的注音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陪族叔刑部侍郎古诗的注音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98) 语录(2) 说说(5) 名言(592) 诗词(538) 祝福(1k+) 心语(179)

  •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的赏析

  •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的赏析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难以排遣的愁闷。小编将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的翻译以及赏析等重点内容整理了出来,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有所帮助!

      导读:

      这一组诗是作者在政治理想完全破灭后写的。其原文如下: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其一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其二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其三

      刬却君山好,*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翻译:

      【其一】

      今天我和族叔贤侍郎一起喝酒,就像当初阮家兄弟竹林七贤一样。

      且容许老弟我三杯下肚以后,趁着酒兴,清狂一回。

      【其二】

      夜晚从湖心玩月回来,酒船管弦齐奏,船浆齐挥。

      悠闲的白鸥也不愿意我们离去,时不时飞来酒宴*上骚扰一番。

      【其三】

      最好把君山给我铲去了,让湘江**地流得更舒畅一些。

      这巴陵的洞庭湖水都是好酒啊,让山水一起醉个脸通红!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字词解释:

      ①侍郎:官职名。

      ②刬却:铲掉。

      ③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山。

      ④刬却君山好:这是一个假设句,意思是:如果能把君山刬却多好。

      ⑤醉杀:醉得很厉害,醉倒。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题解: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记录游览的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其中第三首最为出色,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其三赏析:

      这一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运地遇到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是因为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湖南。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当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湖,心中充满感慨。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像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铺湘水流的奇想。

      他要铲去君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之气。他很希望能铲除世间的不*,让他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坦的大道可走。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铲不*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只能尽情地喝酒,借酒消愁。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像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正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于是又发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像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穷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

      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这一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运地遇到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之所以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是因为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湖南。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当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湖,心中充满感慨,因有此作。

      【拓展阅读】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历史上,被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之托可马克市),李白即诞生于此。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 、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李白诗歌风格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阅读全文]...

2022-06-14 09:35:03
  •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翻译及赏析

  • 古诗文
  •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翻译及赏析

      古诗文是古人留下来给我们的知识财富,但是古诗的意思也很深奥,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原文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

      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洛阳才子谪湘川,元礼同舟月下仙。

      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

      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

      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译文翻译

      楚江水到洞庭湖西就分流了,水波淼茫,南天无云。

      秋日橘红橘红的,落向西面远方的长沙,但不知道在湘江的何处可以吊慰湘君?

      南湖的秋水,夜寒无水雾,就好像可以乘水波直通银河上青天。

      姑且把洞庭湖赊买给月宫嫦娥,再驾船到白云边上买桂花酒去。

      贾至啊,汉朝著名的洛阳才子贾谊是你本家吧?都是被贬到湘江;李晔啊,你我的本家,后汉的李膺也是贬到湖南,喜欢月下泛舟。

      他们都还在思念长安吧?还笑得出来吗?大概连西天在那里都不知道吧?

      皎皎秋月高挂在洞庭湖的西边,湘江北面早有鸿雁飞归。

      满船醉客载歌载舞《白苎》曲,连衣服上落满了秋霜都不知道!

      舜帝妻子来潇湘后就回不去了,玉人滞留在洞庭湖边的荒草间。

      对着明镜般的洞庭湖描淡妆,君山就是她们用丹青画出的娥眉。

      注释解释

      刑部侍郎,刑部的次官,掌管法律、刑狱等事务。晔,李晔,曾任刑部侍郎,唐乾元二年(759年)四月,因被人诬陷,贬为岭南道境内的一名县尉。中书舍人,官名,唐代撰拟诰敕的官员。中书贾舍人至,即中书舍人贾至,与李白同时的诗人,乾元(唐肃宗年号,758~760)年间被贬为岳州(今湖南洞庭湖一带)司马。

      楚江,指流经楚地的长江。楚江分,长江从西北方向来至岳阳楼前,与洞庭湖之水汇合,再向东北流去,宛如被洞庭湖分为二截。

      长沙,指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长沙市,距洞庭约三百里。

      湘君,湘水之神。

      南湖,指洞庭湖。在长江之南,故称。

      耐可,哪可,怎么能够。

      且,姑且。就,一作“问”。

      洛阳才子,指贾谊。因贾至与贾谊同姓,又同为洛阳人,所以把贾至比作贾谊。湘川,指湘江一带。

      元礼,东汉李膺的字,颍川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元礼同舟月下仙,据《后汉书·郭泰传》记载:李膺任河南尹时,在士大夫中有很高的声望。他的朋友郭泰离京还乡时,送行的人很多,但郭泰却只与李膺同船渡河,送行的人望见都很羡慕,把他们比作神仙。这里是用李膺来比李晔。

      西天,指长安。这两句化用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句意,表示对长安的怀念。

      鸿,鸿鹄,即天鹅。

      白苎,歌曲名。

      帝子,指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

      丹青,古代绘画常用的颜色,即指图画。君山,山名,又名洞庭山,位于洞庭湖中。相传娥皇、女英曾游此处,故名君山。两句意为:明净的洞庭湖,好像一面拂去灰尘的玉镜;君山耸立在湖中,宛如一幅图画。

      创作背景

      此组诗当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乾元二年春,李白于流放途中遇赦,秋时由江夏(今湖北武昌)而至岳州(今湖南岳阳)。此时,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与李白相遇。时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这一组五首七绝记其事。

      诗文赏析

      前人对此五首诗各有毁誉。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二首最为出色,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第二首诗,首句写景,兼点季节与泛舟洞庭事。洞庭在岳州西南,故可称“南湖”。唐人喜咏洞庭,佳句累累,美不胜收。“南湖秋水夜无烟”一句,看来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却是天然去雕饰的淡语,惹人联想。夜来湖上,烟之有无,察之极难。能见“无烟”,则湖上光明可知,未尝写月,而已得“月色”,极妙。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境界澄沏如画,读者如闭目可接,足使人心旷神怡。这种具有形象暗示作用的诗语,淡而有味,其中佳处,又为具体模写所难到。

      在被月色净化了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而浮想联翩。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所以次句道:安得(“耐可”)乘流而直上青天!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

      诗人并没有就此上天,后两句写泛舟湖上赏月饮酒之乐。“且就”二字意味深长,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其措意亦妙。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似。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绝不能“赊”,也不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总的说来,第二首诗之妙不在景物具体描绘的工致,而在于即景发兴,艺术想象奇特,铸词造语独到,能启人逸思,通篇有味而不可句摘,恰如谢榛所说:“以兴为主,浑然成篇,此诗之入化也”(《四溟诗话》)。

      第一、三、四首诗的末句都有“不知”二字,这三个“不知”,词相同而义不同,因此不相重复。第一首诗“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并非真的想去吊湘君而觅其处所,仅是抒发缅怀古人之情而已;第三首诗“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是对自身遭遇不满、怅然若失、前途未卜之嗟吁而已;第四首诗“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是沉醉于洞庭湖之月色与船歌、乐不知返,寒意侵袭而未能察觉而已。三个“不知”各有其妙处。

      最后一首诗,“帝子潇湘去不还,空馀秋草洞庭间”,运用娥皇、女英的美丽传说,表达一种人生难以完美的感慨;“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赞美洞庭湖的景色,写得空灵、明净,表现出一种超脱于尘世之外的皎洁明净的心境。

    [阅读全文]...

2022-02-21 01:50:21
  •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_游子思乡的诗

  • 思乡,游子,经典
  • 绝句古诗凝练而隽永,情深而意长,在写作中,掌握经典的绝句古诗能让您的文章增色不少。为此,“励志的句子”为您整理精华《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愿对您有所启发。

    扩展阅读

    《后游》

    作者:杜甫

    原文: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注释:

    1、后游:重游修觉寺。

    赏析: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真可谓人有意,物有情。细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象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出之。正因为如此,感人更深。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赤骥顿长缨,非无万里姿。悲鸣泪至地,为问驭者谁。

    凤凰从东来,何意复高飞。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

    古时君臣合,可以物理推。贤人识定分,进退固其宜。

    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

    农人望岁稔,相率除蓬蒿。所务谷为本,邪赢无乃劳。

    舜举十六相,身尊道何高。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

    汉光得天下,祚永固有开。岂惟高祖圣,功自萧曹来。

    经纶中兴业,何代无长才。吾慕寇邓勋,济时信良哉。

    耿贾亦宗臣,羽翼共裴回。休运终四百,图画在云台。

    [阅读全文]...

2022-07-01 01:44:17
  • 吏部左侍郎杨公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 阅读
  • 吏部左侍郎杨公传阅读答案与翻译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安石待客》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吏部左侍郎杨公传

      王先谦

      ①杨公讳永斌,字寿廷。康熙三十八年举人。援例发广西,补临桂知县,以廉能爱民称。遭丧去职,百姓送者号泣塞路。服阕,补直隶阜*,署*山,改大城。用捕内监事落职。民泣吁巡抚保留。疏上,诏复官。先是,上顾内侍籍大城者问曰:“杨某居官善否?”对曰:“不善其为政严有犯必惩人皆自危。”上于是知公果贤,遂有是命。居二年,上问公于总督李维钧,维钧以迂执对。上问故,对曰:“盐典商规不受,毙盗不以闻。”上曰:“信如是,良吏也。”数日,擢威宁知府。召见,温语嘉奖。

      ②威宁与乌蒙、镇雄邻,二府夷人不靖。公至,单骑入乌蒙夷巢抚慰之。而密遣人伪市贾,分道图其地形。归,公进谒云贵总督鄂尔秦公,鄂公曰:“上任君威宁,责望重,君知之乎?”公因言二土酋不惩,终为边患,出怀中图进。鄂公喜,问计。公曰:“乌蒙禄万钟年幼,诸土司未附。图之,今其时矣。请毋旷日劳师,但发成宁、毕节兵压境,驰书谕以川督劾万钟不职,奉命质审。万钟出,它不问,否则,兵疾临之。乌蒙*,镇雄势孤,必乞降。不一月,二府定矣。”鄂公从之。召万钟,不至。令公进讨,万钟遁,乌蒙遂降,镇雄陇庆侯亦请纳土。凡三十三日而兵罢。

      ③公受知两朝,宠赉不可胜纪。入觐召对,赐坐及茶宴、御书、御马、鞍辔各一,乘自午门出,时人荣之。孙杨漌,官浙江按察使。后裔以文学科第世其家勿绝。其六世侄孙基善,以祖徙湖南为黔阳拔贡,驾行博学,与余友善,乞为其家传。

      (选自《虚受堂文集》,有删节)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用捕内监事落职(___________)

      (2)二府夷人不靖(___________)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上任君威宁()

      A.到任、赴任B.前一任官吏C.皇帝任命D.好的任务

      1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凡三十三日而兵罢()

      A.通“疲”B.停止C.废除D.免去

      19.把第①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上曰:“信如是,良吏也。”数日,擢威宁知府。召见,温语嘉奖。

      20.用“/”为第①段画线的部分断句。

      不善其为政严有犯必惩人皆自危。

      21.阅读第②段,分析“鄂公从之”的原因。

      22.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16.因为安定

      17.B

      18.C

      19.皇帝说:“如果真的像这样,那他是好官吏。”过了些日子,提升杨公为威宁知府。皇帝召见他,温和地与他问话并称赞奖励他。

      20.不善/其为政严/有犯必惩/人皆自危

      21.鄂公之所以听从他,是因为杨公事先在行动上明中抚慰,暗中侦查地形,画好地图。在策略上提出以上司质审为名,急兵压阵,敲山震虎,各个收服。杨公准备充分,策略得当,因而得到了鄂公的认同。

      22.第③段写杨公受皇帝信任奖赏,以及其孙子、后裔居官要职、家世昌盛的情况,是对传主信息的重要补充,也以后世昌盛的情况,衬托杨公的形象,还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由。

      【解析】

      【分析】

      16.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1)“用”,因为捕内监事落职。译为因为。

      (2)“靖”,两府夷人不安定。译为安定,*定。

      17.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任”,结合“威宁与乌蒙、镇雄邻”“责望重,君知之乎”分析,应该是上一任官吏治理威宁。译为前一任官吏。

      故选B。

      18.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罢”,结合前面“万钟遁,乌蒙遂降,镇雄陇庆侯亦请纳土”分析,应该译为废除。句意:一共三十三天就废除了军队。

      故选C。

      参考译文:

      杨公名永斌,字寿廷。康熙三十八年考中举人。援例征发广西,补任临桂知县,因为廉洁能爱民称赞。遭逢丧事离职,百姓送行的人都哭泣在塞路上。服丧期满,补任直隶阜*,署*山,改为大城。因为捕内监事落职。百姓哭泣吁巡抚保留。奏疏呈上,皇上下诏恢复了原来的官职。在此之前,太宗对内侍籍大城的人问:“那人是否适合适宜的”。回答说:“不好,他为政严厉,有犯事的一定惩戒,人人都害怕。”上于是知道公果然好,就有这样的命令。在二年,皇上问公在总督李维一样,是同样以迂回执回答。皇帝问原因,他回答说:“盐管理商规不接受,杀死盗贼不报告。”皇帝说:“如果真的像这样,那他是好官吏。”过了些日子,提升杨公为威宁知府。皇帝召见他,温和地与他问话并称赞奖励他。

      威宁与乌蒙、镇雄相邻,两府夷人不安定。桓公到达后,单枪匹马进入乌蒙夷巢抚慰他们。而秘密派人假装买卖,分道图谋其地形。回国后,晋献公进见云贵总督鄂尔秦公,鄂公说:“上一任官吏治理威宁,责任重,你知道吗?但是我的两地酋长没有惩罚,终究为边患,内心准备进军。鄂公高兴,问道计划。公说:“乌蒙禄万钟年幼,各地的官吏还没有归附。如果考虑一下,现在他们的时候了。请不要空旷日益慰劳军队,只要调发成宁、毕节的军队压在边境上,急忙上书告诉他们以川督弹万钟不职,奉命充实。万钟出现,其他不问,否则,军队迅速临的。乌蒙*定后,镇守雄势孤立,一定要求投降。不到一个月,二府就安定了”。鄂公听从了他的意见,诏令万钟,没来。让他进军讨伐,万钟逃跑,乌蒙于是投降了,镇守的陇庆侯也请求纳土。一共三十三天就废除了军队。

      公接受了两朝的赏赐,不可胜数。入朝觐见皇帝召见对策,赐坐及茶宴、御书、驾马、鞍马各一匹马,从午门出来,当时的人认为他们很荣耀。孙子杨漌,官任浙江按察使。后代以文学科举为第一家,世代不断绝。他的第六代侄孙基善,因为祖上的恩德提拔为黔阳拔贡,驾行广博学*,和我友善,请求我为他家作传。

    [阅读全文]...

2022-05-11 08:35:02
  • 端午古诗注音版

  • 端午,文学
  • 端午古诗注音版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古诗注音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和端午》注音版

      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jìng dù shēn bēi qiān zǎi yuān ,

      忠魂一去讵能还。zhōng hún yī qù jù néng huán 。

      国亡身殒今何有,guó wáng shēn yǔn jīn hé yǒu

      只留离骚在世间。zhǐ liú lí sāo zài shì jiān 。

      《和端午》注释

      ⑴竞渡:赛龙舟。

      ⑵讵(jù):岂,表示反问。

      ⑶殒(yǔn):死亡。

      ⑷离骚: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迄无定论。《离骚》是*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端午》简析

      北宋人张耒这首《和端午》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拓展阅读

      端午节的各种别称

      国画《端阳佳节》。端阳节是端午节的别名之一。也许您还不知道,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理解。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阅读全文]...

2022-03-08 10:29:50
  •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骆宾王唐诗全诗赏析

  •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创作的长篇歌行。此诗取材于汉代京城长安的生活,表现了京城的豪华壮丽,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态和世道沧桑,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

      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

      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

      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桂殿嵚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

      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旦开。

      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

      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

      声明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钩陈肃兰扈,璧沼浮槐市。

      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

      校文天禄阁,*战昆明水。

      朱邸抗*台,黄扉通戚里。

      *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

      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

      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

      绣柱璇题粉壁暎,锵金鸣玉王侯盛。

      王侯贵人多*臣,朝游北里暮南邻。

      陆贾分金将讌喜,陈遵投辖正留宾。

      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

      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

      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采桑路。

      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

      延年女弟双飞入,罗敷使君千骑归。

      同心结缕带,连理织成衣。

      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兰灯灯九微。

      翠幌珠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

      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

      始见田窦相移夺,俄闻卫霍有功勋。

      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

      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

      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

      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

      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

      莫矜一旦擅繁华,自言千载长骄奢。

      倏忽搏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

      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

      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

      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

      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

      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

      已矣哉,归去来。

      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

      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

      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

      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赏析】

    [阅读全文]...

2022-06-04 13:17:22
  • 投长沙裴侍郎原文翻译及赏析

  • 学生
  • 投长沙裴侍郎原文翻译及赏析

      《投长沙裴侍郎》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乾符二年(公元875年)底或次年初。作品出处《全唐诗》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投长沙裴侍郎》原文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

      《投长沙裴侍郎》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生不受等闲恩。

      译文

      我虽然身份卑微但心中道义长存,我并非来攀附权贵而是因为你也是心怀道义之人。只希望您能读读我写的文章,我(此行)不求入朝为官,只希望和你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面的事情;雨中垂钓结下了隐居渔乡的孤傲之情,吹过树林的夜风传来了远飞鸿雁的心志;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要有缘由,我*生也绝不能接受别人*白无故的施舍恩惠。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投奔他人,希望得到赏识重用的一首自荐性质的.诗歌。这样的诗歌在唐代其实也算比较普遍,比如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上李邕》,等等。不过有的恭敬,有的狂傲些。

      这首自荐诗歌,言辞恳切,不狂傲;又不卑不亢,没有谄媚之态。既表达了对裴侍郎的崇敬之情,又树立了自己道品高洁,志向高远的形象。

      词句注释

      ①裴(péi)侍郎:即裴瓒(zàn)。

      ②朱门:权贵之门。

      ③孔门:孔子儒家之门。

      ④至公:公正的长者,指裴侍郎。

      ⑤垂纶(lún):钓鱼。

      ⑥地:见地,缘由。

      ⑦等闲:*白无故。

      作者介绍

      杜荀鹤(约846—约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省石台县)人。他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曾以诗颂朱温,后朱温表鉴他,授翰林学士,知制诰,故入《旧五代史·梁书》(《旧五代史·卷二十四·梁书第二十四·列传第十四》有其传)。

      他以“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自期,故而对晚唐的混乱黑暗,以及人民由此而深受的苦痛,颇多反映,如山中寡妇的避征无门,《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中官兵的遍搜珠宝,乱杀*民,甚至拆古寺,掘荒坟;《再经胡城县》中酷吏的残忍,县民的含冤,都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其诗也明白*易,且都是*体诗,但也失之浅率,不甚耐读。他自称【苦吟】,从技巧上说,未必如此。《沧浪诗话》将他列为一体,翁方纲不以为然,在《石洲诗话》中说:【咸通十哲,概乏风骨……杜荀鹤至令严沧浪目为一体,亦殊浅易。】《苕溪渔隐丛话》引《幕府燕闲录》,也谓鄙俚浅俗,惟宫词为唐第一。代表作品《杜荀鹤文集》3卷。

      作品特点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著有《唐风集》(十卷),其中三卷收录于《全唐诗》。

      文学贡献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

      唐末诗歌,大致有三大流派:一是以艳丽著称的温李派,以韩偓为代表;二是以寒瘦苦吟为主的贾岛派,以李洞等为代表;三是着重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继承元白新乐府衣钵的,以皮日休等为代表;自称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郊居即事投李给事》)的杜荀鹤、诗集中保存的五律诗几*130首,其中表现山林生活、寂静境界的作品,基本上属于贾岛一派。他不是不能写温李风格的诗,列在《唐风集》卷首,被人说是宫词为唐第一,并流传谚语说:杜词三百首,惟在一联中: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那种用宫女的不幸身世象征自己怀才不遇的比兴手法,显示了作者艺术手腕的高超。然而杜荀鹤诗的主要成就,倒是为数不多的一些同情人民苦难与元白精神相通的作品。

      杜荀鹤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又称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因此,他以《时世行》诗献朱温,和白居易写讽谕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目的,并无不同。《时世行》二首,一题作《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深刻地描绘了战乱使农村人民遭受沉重苦难的画面。《再经胡城县》《题所居村舍》,声讨了一群屠**民起家的官吏。《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揭露了地方藩镇趁火打劫的罪行。在诗人的笔下,再现了黄巢起义被镇压以后,藩镇混战年月里,人民痛苦生活的悲惨世界。此外,如《蚕妇》《伤硖石县病叟》《田翁》,反映了人民深受租税剥削之苦。《雪》《山中对雪有作》,形象地反映了阶级对立的不*现象。

      这类诗篇的写法特点,不同于从元白到皮日休的新乐府。它运用律诗和绝句的形式而又不为声律所束缚,精练地把内涵广阔的境界压缩在短幅之中,常用鲜明的对比和深透一层写的手法,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语言清新通俗,爽健有力,也显示了它能突破同时代华靡诗风,具有创新精神。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杜荀鹤体,足见他的诗风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可是另一些评论家则讥斥为鄙俚*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引《幕府燕闲录》),亦殊浅易(翁方纲《石洲诗话》),是"晚唐之下者,是下净优人口中语(杨慎《升庵诗话》)。

      《唐风集》通行有明汲古阁刊本。*人刘世珩辑《贵池先哲遗书》本,有补遗1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即以刘刻本为底本,并据《全唐诗》加以补录、校勘,编成《杜荀鹤诗》,与《聂夷中诗》合刊印行。又有清初*刻《唐诗百名家全集》本,题为《杜荀鹤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蜀刻本《杜荀鹤文集》3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阅读全文]...

2021-12-10 23:43:46
  • 相思王维注音版古诗

  • 相思
  • 相思王维注音版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相思王维注音版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相思

      王维(唐)

      hónɡ dòu shēnɡ nán ɡuó

      红 豆 生 南 国 ,

      chūn lái fā jǐ zhī

      春 来 发 几 枝 。

      yuàn jūn duō cǎi xié

      愿 君 多 采 撷 ,

      cǐ wù zuì xiānɡ sī

      此 物 最 相 思。

      译文

      鲜红浑圆的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春暖花开的季节,不知又生出多少?

      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集,小小红豆引人相思。

      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

      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

      ⑸相思:想念。

      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阅读全文]...

2022-02-16 11:58:53
  • 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唐诗赏析

  • 唐诗
  •   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全诗描写了怎样的情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高蟾

      天上碧桃和露种, 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 不向东风怨未开。

      译文

      天上仙家的碧桃树沾染着雨露种下,太阳边的红杏倚靠着云彩而栽。我这朵芙蓉长在萧瑟的秋天的江边,但不抱怨春风为何不吹来让我这朵花开一开。

      注释

      天上:指皇帝、朝廷

      碧桃:传说中仙界有碧桃

      和:带着,沾染着

      日:太阳

      倚:傍着

      芙蓉:荷花

      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赏析:

      关于此诗有一段本事,见《唐才子传》:“(高蟾)初累举不上,题诗省墙间曰:‘冰柱数条搘白日,天门几扇锁明时。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怨而切。是年人论不公,又下第。上马侍郎云(诗从略)。”晚唐科举场上弊端极多,中有大量反映,此诗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唐代科举尤重进士,因而新进士的待遇极优渥,每年曲江会,观者如云,极为荣耀。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花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一联现成。谜底是“凌霄花”。非常切贴。“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所以非凡,不就在于其所处地势“凌霄”吗?这里可以体会到诗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唐代科举惯例,举子考试之前,先得自投门路,向达官贵人“投卷”(呈献诗文)以求荐举,否则没有被录取的希望。这种所谓推荐、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后来弊端大启,晚唐尤甚。高蟾下第,自慨“阳春发处无根蒂”,可见当时靠人事“关系”成名者大有人在。这正是“碧桃”在天,“红杏”*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又岂是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比拟的呢?

      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显然是作者自比。作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连类生发出来的。虽然彼此同属名花,但“天上”、“日边”与“秋江”之上,所处地位极为悬殊。这种对照,与左思《咏史》名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类似,寄托贵贱之不同乃是“地势使之然”。这里还有一层寓意。秋江芙蓉美在风神标格,与春风桃杏美在颜色妖艳不同。《唐才子传》称“蟾本寒士,……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不受”,又说“其胸次磊块”等等。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调与作者的人品是统一的。末句“不向东风怨未开”,话里带刺。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时候(正值东风),却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与“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同样“怨而切”,只不过此诗全用比体,寄兴深微。

      诗人向“大人物”上书,不卑不亢,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这在封建时代,是较为难得的。说“未开”而非“不开”,这是因为芙蓉开花要等到秋高气爽的时候。这里似乎表现出作者对自己才具的自信。不妨顺便说一句,高蟾在作诗后的第二年终于蟾宫折桂,如愿以偿了。

    [阅读全文]...

2022-06-03 05:17:05
2022-05-23 11:08:40
陪族叔刑部侍郎古诗的注音 - 句子
陪族叔刑部侍郎古诗的注音 - 语录
陪族叔刑部侍郎古诗的注音 - 说说
陪族叔刑部侍郎古诗的注音 - 名言
陪族叔刑部侍郎古诗的注音 - 诗词
陪族叔刑部侍郎古诗的注音 - 祝福
陪族叔刑部侍郎古诗的注音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