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书院的古诗

关于描述书院的古诗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描述书院的古诗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描述书院的古诗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描述书院的古诗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句子(17) 语录(4k+) 说说(5k+) 名言(18k+) 诗词(160) 祝福(1k+) 心语(72)

  • 描写东林书院的诗句

  • 描写东林书院的诗句

      在*时的学*、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句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描写东林书院的诗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东林书院

      (一)

      时移燕掠去何频,著眼苍松百折身。

      仿佛履声穿夜远,安然风雨浣林新。

      读联有待一心客,鉴世无非不二臣。

      孑影行吟斜日上,烟消竹碧石成尘。

      (二)

      吾来自京国,书院拜城东。

      四百年前雨,三千里外风。

      声声犹入耳,事事已成空。

      回首清流处,林花寂寞红。

      (三)

      东林豪气不逢时,雨覆云翻未可知。

      甘为民生湿泪眼,多因国事累青丝。

      人间忧乐书中奋,天下兴亡笔底思。

      莫道微尘无大志,秋风犹唱钓台诗。

      (四)

      风骨看松节,馨香暗自侵。

      轩堂环丽泽,淡墨鉴忧心。

      绝对联家国,空怀贯古今。

      寻声兴替处,秋雨润东林。

      (五)

      寻游旧迹指林东,清冷今非比昔同。

      矫直弓河评众党,乱翻明史议诸公。

      兴邦入耳酣声碎,衰世担肩哭事穷。

      暮雨犹闻天呐喊,书生瘦骨立秋风。

      (六)

      心怀远大誉名联,岁岁流芳惠后贤。

      旧院传闻千古韵,新时话说四书篇。

      寻思学舍清风袖,谒仰东林正气天。

      自有先生留教训,而今晚辈胜当年。

      (七)

      缘何纷乱起相争,拚尽东林诸学兄。

      只道中堂经滞语,徒留合院鸟交鸣。

      一朝不过一朝事,千古谁堪千古名。

      试看当时君子骨,如今若个作公卿。

      (八)

      朗朗书声代代传,千番风雨送流年。

      心关处处伤时弊,入耳纷纷感旧弦。

      悲喜多因家国事,忧思不让古今贤。

      民生疾苦谁人问,长慕东林担铁肩!

      (九)

      乾坤元气怅微茫,五百春秋或荡扬。

      迢递清流嗟浊岸,孤茕人力挽沧桑?

      纷纷化就苌弘血,落落沉吟党锢章。

      独立惠山湖浪涌,此身未敢步荆狂。

    [阅读全文]...

2022-07-14 01:35:46
  • 描写书院的诗句

  • 优美
  • 描写书院的诗句有哪些

    题徐氏书院 宋__黄庭坚 点此查找诗人个人介绍 学书但学溪老鹅,读书可观樵父歌。

    紫髯将军不复见,空余岩桂绿婆娑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三尺鳞.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书院傍建,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之中,许是圣贤诗书的,殿阁也沾染了清幽风雅的韵致。

    朱色大门洞开,回廊辗转曲折,以圣礼殿为中心,组成一个错落有致、相得益彰的庞大建筑群。

    书院共有殿宇书堂三百六十余间,其中包括御书阁、明伦堂、宗儒词、先贤祠、忠节祠等。

    圣礼殿是用于学生拜谒孔子的殿堂,门上方两块匾额写有“学达性天”、“万世师表”的字样。

    (按照白鹿书院的原型试着写了一段········楼主找些比较著名的书院资料来参考。

    [阅读全文]...

2022-01-01 18:40:34
  • 宜阳书院诗集五首

  • 宜阳书院诗集五首

      回宜阳书院(五首)

      少稚就读书院中,刻苦汲识一学童。

      山水依旧楼新丽,呼爷方知已老翁。

      诗友聚会

      浪涌江流水向东,光阴老去喜逢春。

      蛙鸣荷塘催莲醒,燕语花红游客临。

      时来运转圆梦境,拙作欣遇赏音人。

      书朋乐聚歌盛世,诗丛踱步起新程。

      仙桃园

      陶公诗魂点芳蕊,果农育树待日晖。

      春看桃花红千树,夏见仙果满山堆。

      古宅大院

      古宅见证富甲影,老井条石脚痕留。

      彩屏门柱日悠久,雕龙画凤尚风流。

      墨迹残存旧古训,俊才德后遗忧愁。

      高墙深院无人处,富贵朦胧几十秋。

      *公园

      通惠河岸景清秀,风摇翠柳笛声悠。

      花圃绿园欢歌舞,怡神人在画中游。

    [阅读全文]...

2021-12-27 19:04:16
  • 书院清池阅读理解及答案

  • 书院清池阅读理解及答案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你所见过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书院清池阅读理解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①世上有各种各样的池,如供乐队演奏的乐池,让众人起舞的舞池,给文人挥洒的砚池。然而书院的那一方清池却特别令我钟爱,像有珠宝之癖者私藏昂贵的宝玉。我将那一方清池珍藏在自己的心中。

      ②乡野之间有许多池塘,它们那天然的野趣,当然也引人注目留连,特别是久住尘嚣的人,天天囚禁在鸽笼般的居室,几乎不知池塘为何物,自然更愿一塘春水或秋水照亮他们蒙尘的眼睛。我喜爱乡野的池塘,然而,我最珍爱的,毕竟仍是书院的那一方清池。每隔一段日子,我就要渡湘江而西,去它的身边小坐。

      ③我来时正是夏日午后,池周高树上的夏蝉正在操练那古老而常新的乐曲。唐代虞世南是它们的知音,只是不知它们懂不懂得他所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名句?除了年复一年的蝉声,就是终年不断的水声了。清池的身后就是岳麓山,山上百泉奔赴,潺潺的流水汇成了这永不干涸的一汪碧 池。如一匹软缎的清池,水面上本来绿得一无所有,但池的对称两角,却有两丛夏荷绣出几铢青钱数枝碧玉和几盏荷花,那红花是碧水也浇不灭的火焰。它会从夏日一直烧到秋深,要等到来过长沙的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那一声喟叹,才会将它吹熄。红荷碧水,这本来已经动人心目了,但不时还有白蝴蝶和黄蜻蜓飞来,它们肯定是在说:这是一幅印象派的明丽水彩,怎么不让我们也来着色?

      ④书院清池的美使我倾心,它的静也令我徘徊。清泉之侧是学院历代山长的住所,晴明之日,粉墙青瓦飞檐的古建筑在池边拍一帧倒影,明月来时,碧水在池心将它洗得晶莹透亮,宛如李白小时不认识的白玉盘不慎掉落水中。虽是千年书院,*时游人却不多,如果门庭若市,嚣声盈耳,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日趋茂盛的夜总会,那就未免唐突山灵与水神而大煞风景了。这一曲清池,据说从前名碧沼观鱼,我以前来游时和友人说可以改为洗心池。人在世间忙碌奔波,或为柴米油盐,或为升沉荣辱。费尽了心计与心机,人也蒙尘,心也蒙垢。如果能到池边来对明镜而自鉴,濯清波以洗心,那不也是让灵魂净化的功课吗?正如同仿效高僧之面壁,我此刻面池而坐,我的心池哪有这方明镜的纯净清明?

      ⑤世间也许还有不少这样的`池塘,但是,像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那样富于文化意蕴的,恐怕还不多见吧?它得地独厚,不是深山中隐姓埋名的野水,也不是宫苑里荣华富贵的池塘,它栖身于千年书院之内,非那种无名氏或暴发户可比。此外,池以文传,历代有关的题咏且不去说它,南宋朱熹那首有名的《观书有感》,我就怀疑是这一方清池灌溉而成,宋代乾道三年(公元一一六七年)秋八月,时年三十八岁的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和抗金名将张俊之孙张轼寓居于清泉之侧的百泉轩,题匾额百泉轩三字。他的《观书有感》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⑥他写的是读书的感受,不也正是我眼前的清池景色?我想叩百泉轩的门环去请教朱老夫子,可是那里已经成了文房四宝等物的展卖厅,朱老夫子则早已不见踪影,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凉凉而潺潺犹似旧时。

      ⑦从滚滚红尘中偷跑出来,小坐在如此的清池之旁,读清池如同读一部佛典,可以消除你扰攘于尘世中的许多俗念与忧烦,好像远行人在赤日炎炎中于路边的一处凉亭歇息,和清池相映成趣的天籁与人籁,最好是几句鸟语,数行书声

      ⑧不过,这清池究竟和什么相仿佛呢?如果有人说它像一方砚池,那我倒会欣然赞同,因为它们不仅外形相似,而且文房四宝之一的砚池也是书院中的必备之物。身为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中的文人,我也祈望清池能洗我俗肠,助我灵思,润我彩笔,让我也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于是,记不起是哪一天,我离开书院时就将这一曲清池一方名砚带走,至今珍藏在我的怀袖。

      书院清池阅读题:

      6、写出高中课本中与荷花有关的一个篇名《》。

      7、文章第③段对蝉声的写作是为了体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第②⑤段的内容,概括作者描写的书院清池所具有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⑧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⑤段提到南宋朱嘉的《观书有感》,体现了岳麓书院这一方清池富有的文化意蕴。

      B、第④段如同时下的股票交易市场和热闹的夜总会,用对比突出了清池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安静。

      C、第⑥段写到百泉轩只有注入清池的活水仍是旧时的,表达出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D、第②段对乡野的池塘的写作,是为了衬托我对书院的那一方清池的喜爱。

      E、第⑦段几句鸟语,一个句字,巧妙地把学府氛围和作家志趣所共有的清雅暗示出来了。

      F、作者把书院清池比作一方砚池,是表明作者对越来越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愤慨不*的一面。

      11、第③段作者对书院清池的描写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12、作者建议将书院清池的雅号碧沼观鱼更名为洗心池,你觉得哪个名字更好?请说明理由。

      书院清池阅读答案:

      6、《荷塘月色》、《荷花淀》、《芙蕖》

      7、要点:文化意蕴(给人以历史遐想)。书院清池的静。(答对1点给2分,2点3分。大意对即可)

      8、(1)秀美(美);

      (2)宁静、清幽(静、安静);

      (3)富有文化意蕴

      9、(1)首尾呼应(回点题目)

      (2)表达了作者对书院清池的钟爱之情(升华了主题)(答对1点给2分,2点给3分。大意对即可)

      10、C、F

      11、角度参考:①视觉听觉的结合②动静的结合③古诗词引用,增加文化内涵④运用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⑤语言富于创造性,炼字。

      示例:语言形象精练。如描写荷花,不说几朵,而说几盏,这就是创造。荷花与旧时灯盏颇为形似,且盏字又使人联想到灯光的亮丽,因而暗喻荷花色彩的鲜明,又与全句火焰的设喻,从夏日一直烧到深秋的点染经络贯通。作家把荷花简直描绘得千娇百媚,光彩照人。(任选一个角度即可,角度选择恰当2分,具体赏析2分)

      12、(4分)参考:认为碧沼观鱼好:古代的书院培养的是有文化有教养的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人才,碧沼观鱼表现的是一种士大夫的雅趣。书院不是佛寺道观,不会去追求清心寡欲,不会像寺庙一样到处写满了清净空灵绝尘离寰一类的出世语言。所以,古人取名碧沼观鱼,是和书院的环境相吻合的。

      认为洗心池好:作者生活在现代沸腾的社会中,既有强烈的用世之心(写出可圈可点甚至鹏飞远举的文章来),又被滚滚红尘的商业化功利化弄得心绪不宁,所以他看重的是洗心(让疲惫的心得到片刻的休憩)。由更名可窥作者的明镜自鉴的人生追求,从中表现了作者对世俗尘垢的反思和灵魂净化的向往,对人格的自我完善的美好襟怀。

    [阅读全文]...

2022-02-10 01:08:58
  •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怎么样

  • 大学
  •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怎么样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简称苏世民书院,“苏世民书院”位于清华大学的中心位置,由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创始人之一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教授主持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怎么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简介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简称苏世民书院,“苏世民书院”位于清华大学的中心位置,由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创始人之一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教授主持设计。2013年4月21日,“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这项国际合作培养全球未来领导力的崭新教育举措,也对未来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青年学生将要入住和学*的“苏世民书院”多了一份好奇。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2016年9月10日举行开学典礼,迎接首届来自全球31个国家的110名学者。苏世民书院第二届招生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第二批苏世民学者将于2017年8月份入学。

      成立背景

      “苏世民学者”模仿了1902年创立的罗德奖学金。苏世民表示,罗德奖学金诞生于欧美国家占世界主导位置的20世纪,而在21世纪,随着*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西方国家增进对*的了解愈发重要。“在21世纪,*不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的)核心课程。”他在2013年时就曾说道。

      “苏世民学者”项目始于2013年4月,苏世民宣布以个人名义捐赠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亿多元)在清华大学创立奖学金项目,每年资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清华大学攻读为期一年的`硕士项目。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担任书院院长。该项目已募集到了5.8亿美元。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旨在培养推动不同文明间相互理解与合作的全球未来领导者,并以此践行清华大学新百年新使命。为了满足世界对新型领导者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苏世民书院秉承“立足*、面向世界”的原则,依托清华大学综合学科的深厚基础,选聘国内外顶尖师资,精心打造了全英文“全球领导力”硕士学位项目并授予管理学硕士学位。

      办学模式

      苏世民书院采用自筹资金的办学模式,美国黑石集团*苏世民先生在个人慷慨捐赠的基础上与清华大学共同发起筹款活动,设立苏世民书院发展基金。捐赠资金用于每年支持200名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青年到苏世民书院进行学*,提供全额奖学金。

      选址设计

      “苏世民书院”选址于清华大学的中心位置,由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创始人之一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A.M. Stern)教授主持设计。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在集古典传统与现代气息、融东方神韵与西方风格于一体的清华园中,苏世民书院成为一道新的校园景观,为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青年学子营造最好的学*和生活环境。下午,“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黑石集团*苏世民先生及夫人,黑石基金会总裁Amy Stursburg女士,罗伯特·斯特恩教授一行专门考察了“苏世民学院”建筑选址和样板结构,并就下一步设计建设进行了讨论。该建筑于2013年底开始动工,计划于2016年落成使用。

      “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稻葵表示,“苏世民书院”建筑最核心的两个关键词就是中西合璧、学院派。

    [阅读全文]...

2021-12-22 18:18:43
  •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 教育,古代,文化
  •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具有影响,对当代教育具有意义。下面是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供各位参考。

      一、书院:古代的“私立学校”

      一般而言,古代的书院,往往是由民间私人创建并经营管理的、具有民间或半民间半官方性质的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文化教育机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书院”起源于唐代,当时有两种:一种是由*设立的用来收藏、校刊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如唐玄宗时期在长安和洛阳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这种书院虽然和后世的书院在性质上并不相同,但其出于皇家设立,提升了早期“书院”之名的品味格调和影响力。于是,一些官员在致仕返乡之后,也将自己藏书治学的场所称为“书院”。这样,书院从朝廷走向了民间。这就是唐代的第二种书院:民间的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在《全唐诗》中,就出现了十余种以个人的名字命名的书院,如李泌书院、赵氏书院、杜中丞书院等等。这些书院在严格意义上也和后世的书院不同,但已经蕴含了一般“书院”的三种因素:私人性质、文化内涵和多设立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

      古代书院的正式形成和兴盛是在宋代。首先是数量的上升。据白新良先生的《*古代书院发展史》统计,宋代共有书院515所,其中可以确考为北宋的73所,南宋的317所,另有125所书院尚不能确定为北宋还是南宋,可统称为宋代书院。在宋朝初年,就已经出现了至今仍然声名远扬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石鼓书院等。而比数量的上升更为重要的,是宋代的书院不再仅仅是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而是面向社会进行文化教育活动,并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制度和鲜明的文化特点。书院设有山长、洞主、院长或堂长,由德高望重的学者担任,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师资管理和生徒管理等方面,宋代书院都有一整套成熟的规章制度。此外,一些著名的书院,在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理学大师的努力下,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学校的功能,而成为当时的文化重镇,立于时代思想文化的潮头,担负着刊刻图书、藏书、研究、探讨和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对历史和后世影响深远。

      在元代到清代,书院随着历史的起伏持续发展,时而因战乱或官府的禁止而陷入低谷,时而又因朝廷的鼓励而被纳入官学化的轨道。但其基本的规制特点,没有超出宋代书院所形成的固有体系。

      历史证明,书院教育是官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很多人才都出自书院。以文章开始时提到的岳麓书院为例,古代、*代的一些声振寰宇的人物,如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熊希龄和杨昌济等,都出自岳麓书院。也正因为如此,古代的书院,并没有随着传统教育体制退出历史舞台而黯淡下去,它包含着*文化和教育的宝贵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可以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比如,当今的学校教育,就可以从古代的书院文化里,汲取一些经验。

      二、以自然美景陶冶学生的心灵

      古代著名的书院,多选址于山林名胜之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如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岳麓书院位于湖南*沙市岳麓山风景区,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太室山,等等。古代书院在美丽清幽的自然环境中,再建造优美雅致的建筑群,仿佛在尘世喧嚣之中的一座座世外桃源,作为读书教学、探讨学术的场所。

      这种特点,受到的是禅林名寺多选址于名山美景之中的影响,更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教育空间上的反应。“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与自然环境的昼夜、冷热、躁静、时序交替等一一对应,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因此,身处美丽清幽的环境中,非常有益于学生和教师心灵的陶冶,使他们能心境*和地体味圣贤之道,学*文化知识,由此养成健康的身心。

      现在,我们的小学和中学,大都不再能够选择在名山名胜之地。但是,古代书院重视自然美景作为教育环境的思想,是我们应该坚持下来的。最*闹得沸沸扬扬的校园“毒跑道”事件,给很多学生和学校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害。这样事情的发生,固然和该产业的监管缺失有关,但其思想根源,是我们的教育决策者在“怎样的环境对培养学生是有利的”这个问题上的偏差,盲目追求所谓学校硬件的“升级”。而所谓“升级”的标准,却忽视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本的观念。那么,什么才是学校硬件真正的升级呢?学校是育人之地,学校里所有的因素,都应该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我们需要回到传统的重视大自然的学校环境构建观念中去,用心营造一个个自然的、绿色的、美丽的、环保的校园环境,让我们的孩子们也能在绿草如茵、绿树成行、鸟语花香中读书和游戏。这才是真正的“升级”。而对一切违背自然、违背孩子们天性的东西,要加以彻底的反思;如需将其引入校园,则要格外地谨慎,建立极其严格的监管制度,注意它可能带给学生们的损害,并尽可能地使其接*自然。相信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有着更加健全的心灵和更加健康的身体。美丽校园、健康校园,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三、人格的培育为学校注入灵魂

      书院教育是古代官学教育的有益补充。那么,书院教育的精髓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人格。

      古代的官学教育,也往往是和科举应试、仕途为官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有着突出的功利性、工具性。而教育的本质、教育所应该追求的至高境界,不仅仅有功利的一面,更有着人文性的一面,即培养学生的人格,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等。人格之培养为“体”,具体的应试、做事技能为“用”,体与用不可分。而官学教育由于其突出的功利性,常常过于强调“用”,而在人格培养、即“体”的方面有所缺失,其结果是亦不得其“用”,体用两失。比如在北宋被金人灭亡之后,一些出自官学的学生,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竟然全无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单为一己私利,见利忘义,争相为金人侵略者服务。对北宋官学之失败的反思,成为南宋书院繁盛的一个契机。

      其实,早在北宋初年,著名学者、教育家胡瑗在讲学时,就已经注意将体和用结合起来,力求“明体达用之学”。他首创了分斋教学制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学生在“经义斋”主要学*儒家的五经,意在通过经典的品读,涵养心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塑造一个人才的精神格局,属于人格教育。“治事斋”则分为治民、讲武、堰水和历算等具体的科目,学生需要选择一科为主,再兼选一科为辅,这是工具性的教育。这样,就将“明体达用之学”的思想落实到了教育制度上。此外,胡瑗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远*地区去考察社会现实,游览名山大川,开阔学生视野,这也是对学生人格器局的培养。在胡瑗的学生里,出现了一批体用兼备,学有专长的人才。胡瑗曾在今江苏省泰州市创办“安定书院”,后讲学于苏州、湖州等地,所以他的这种教学法,被后世称为“苏湖教法”。

      从此,体用兼备成为宋代书院教育的重要特点。如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曾用“讲道”和“读书”两个词,来概括岳麓书院在宋代的特点。“讲道”即是以儒家、理学的形而上之“道”,来培养学生的弘毅之“士”的人格。可以说,“讲道”即人格培育,为“读书”的文化知识教育画龙点睛,注入了灵魂,也是书院教育的灵魂之所在。

      那么,古代的书院是怎样“讲道”的呢?这突出地体现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学规》,是他在淳熙七年(1180)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作为书院中诸君共同遵守的规范。在这篇《学规》中,朱熹明确地指出,我们上学受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即要培养自己健康的、健全的人格,适应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有积极的作为,而不只是要写好文章猎取功名利禄。于是,朱熹将书院的教育目标设定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教之目”,“言忠信,行笃敬”等“修身之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接物之要”。也就是说,书院要培养的是能够遵守社会规则、不断完善自身人格修养、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有所建树的君子。这就是传统的人格教育。后来,这篇学规被很多书院所认同和遵守,是古代书院教育思想和规则的代表性文献。

      在今天,传统的伦理观念教育,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了。但是,现代社会仍然需要人格健全的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格局的人才,需要理解、遵守社会秩序和公德的人才,是毫无疑问的。从教育决策者、学校的管理者,到普通教师,能够从古代的书院教育中获得这样的启迪:要有培育学生人格的明确意识,学校不仅仅是培养应试人才甚至是应试工具的地方,学校是培育人的地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的构建并不神秘,是需要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日常合作和交往中,加以明确的引导和实践来完成的。有了这种意识,就可以将其落实在学校的规章制度、日常管理和教学内容中。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因素,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并通过环境、教材、班会、课余活动等各种途径,用校园文化影响学生。这种文化应当是看似超越于应试教育需要之外的,重在对于学生乃至教师的人格的尊重、陶冶和熏陶,却最终能够有助于他们达成教育目标。

      四、如何改善“应试”和“育人”的矛盾

      教育要将孩子塑造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这样才能满足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这一观念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们的认同。但是,在现实中,“考试”作为升学选拔的有效方式,又毕竟是绕不开的。一般来说,一个不能在中高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孩子,除非他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着极其优异的表现(这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否则他是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的。事实上,在小学到高中阶段,对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们来说,所谓“健全的人格”等等,只在满足“成绩”指标的条件之后才是有意义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作为鲜活的、有个性的“人”的孩子和作为获取考试成绩之“工具”的孩子的矛盾、“应试”和“育人”的矛盾——这就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要面对的现实。我们必须直面这一现实,来探讨教育问题。

      我们来看看古代书院是如何改善这一矛盾的。其实在古代,书院教育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矛盾。“学而优则仕”是古代读书人的传统。读书人自幼苦读圣贤之书,大部分人直接的初衷,不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健全人格,而是出于私利——要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以做官来谋生,乃至光宗耀祖。那些来书院读书的士人们也并不例外。那么,在无法否定科举制度和读书人的应试需要的前提下,书院如何避免办成另一批“官学”,来实现培养学生人格的目标呢?对此问题,古代书院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备的做法。

      首先是明确、重申书院的教育原则。前面我们说过,南宋书院的繁荣,是在反拨北宋官学教育片面注重满足学生的功名利禄等私利追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尽管不能颠覆科举制度,但在思想观念上批评科举制的弊端,是可以的。南宋学者、教育家张栻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提出创办书院的目的是“岂将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学*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意思是说,书院不是满足学生的功名利禄需要的地方,不是培养“巧言令色”的无行文人的地方,书院要培养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和践行圣人之道的君子。这样,便举起了一面鲜明的“人格教育”旗帜,明确了书院和官学的区别,明确了书院自身的使命。朱熹在《石鼓书院记》中,也提出“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的说法。这仿佛是一则传达给少数怀有超越世俗的远大理想抱负的士人的“广告”,吸引这些志同道合者前来求学,前来一道建设理想的教育。

      其次,在具体做法上,书院又采取了一种灵活性的策略。有趣的是,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为即将奔赴临安参加省试的举人们办起了培训班,并提供学生在学期间的食宿。这恐怕比我们今天的各种应试辅导班招生的“让利”幅度还要大。事实上,朱熹利用书院举办举人培训班的目的,是想利用“集训”的机会,向青年学子们讲讲修身、齐家、治国、*天下的一套圣贤之道、君子修为,引导他们超越对一己功名私利的追求。也就是说,用科举应试的名义将学生吸引过来,等他们进了书院的大门,则会在圣贤文章的教学内容中,一步一步走入一个更为广大的`精神境界,实现书院教育的初衷。

      应该说,今天我们国家的学校教育,比古代功利性的官学教育要成熟得多。将孩子当成考试的“机器”,是应试教育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但国家设立学校、制定课程标准,初衷是要培养包括健全人格的要求在内的现代化人才,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强调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教材到课堂教学,也越来越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即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的培养。因此,我们完全有条件参考古代书院的经验,调和“应试”和“育人”的矛盾,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非毕业班的课堂上,加入貌似与应试没有直接关系,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有利的内容。短期地看,这样的内容会激发学生们的学*兴趣和热情,活跃课堂,长期地看,其更会为学生提供一生受用的收获。

      五、“会讲”之风和文化传播

      人格健全的、有创造力的人才,不可能是“教育生产线”上的标准化的产品,他们需要信息丰富的、思想活跃的成长环境。书院的“会讲”活动、自由讲学之风,便提供了这样一种环境。“会讲”是岳麓书院一种的独具特色的讲学活动,它是指有不同学派或持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在岳麓书院内展开讨论、辨析异同,使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南宋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武夷山赶到湖南长沙岳麓书院,与张栻讨论《中庸》之义,开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更为著名的是朱熹和陆九渊的学术交流,第一次是淳熙二年的(1175)“鹅湖之会”(鹅湖书院,在今江西铅山县),朱熹主张,学*要先博览群书,之后归纳出精义。而陆九渊主张先激发出人的善的本心,再博览群书。第二次是在淳熙八年(1181),朱熹邀请陆九渊登上白鹿洞书院讲堂﹐向学生们宣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并没有因为陆九渊的主张与自己不同,便不许学生听到他的观点。学生们在书院能够听到不同学派的不同观点,听到前辈大师们的交流、讨论。这使得书院成为一潭活水,而不是万马齐喑的、只会灌输一种声音的地方。在这种多元的、活跃的环境中学*,对提升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今天的社会文化环境,比古代更为多元化、复杂化,尤其是在新媒体崛起中成长起来的当代中小学生,他们自幼所接受的信息来源和数量,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父辈在这个年龄所接受到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参考古代书院的“会讲”方式,将课堂和学校建设成内容丰富多彩的、思想活跃的教育场所,鼓励他们多角度地思考各个学科中的问题,大胆地表达和创造。这样才能对孩子们所接受到的各种信息、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加以引导,培养出人格健全、知识丰富、创造力强的现代化人才。

      另外,古代的书院还会面向社会进行文化普及的工作,用*实的、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老百姓宣讲先贤的思想和社会日常行为准则等,有的书院还会出版书籍。也就是说,书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主体,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现在,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也可以尝试做这种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工作,比如举办家长课堂,向家长提供正确的、优质的教育理念,编撰优秀教师、学生们的作品集等等。

      扩展:古代书院中的传统文化精神阅读答案

      *古代书院作为一种教学载体及教育制度,与官学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其办学目的是为教育的而非为科举的。

      书院的教育模式大多因师因学而确立各自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授课形式,最主要的教学环节便是老师升堂讲说、学生分斋授课。升堂讲说类似现代学校的课堂讨论,有主讲,有提问,还有辩难。分斋授课则指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斋舍或书楼自学,同时有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切磋、质疑问难。南宋建康的明道书院规定,每旬三八讲经,一六讲史,每月三课,上旬经疑,中旬史疑,下旬举业,讲经与讲史即为书院山长的升堂讲说,经疑与史疑实则为分斋授课。

      教学活动并非局限于讲堂与斋舍,祭祀、展礼、游览等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书院以多种方式发挥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的优良学风,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也多因时、因地而制宜,但一般都包含经学、史学、文学、诗学、小学、算学、制艺帖括等内容。宋代各书院主要设置五经课程,南宋朱熹集注四书后,四书课程的设置更为普遍,元代书院大多以《四书集注》为必读教材。同时,书院也设置其他课程,例如,濮州历山书院特设医学,内乡博山书院特设数学、书法等。除四书五经外,学生也选修前四史、文选、杜诗等课程,有的书院还辟有射圃以传授武学。

      大多数书院都重视作为传统数学内容的展礼教育。祭拜先师、朔望祭祀等教育,成为书院不可或缺的常规课程,体现尊师重道、崇贤尚圣的精神。在仰而瞻其容,俯而读其书的氛围中,使学生养成对先贤的景仰与礼敬之情,由此形成书院崇圣尚礼、人格养成的尚德精神。

      书院教育中独具特色的会讲与讲会制对书院体制产生了重要影响。书院会讲,实为各书院举行的学术性聚会或研讨会,含有对时人所关心的重大政治学术问题的会同讨论、讲辩之意。讲会之制则是诸教育大师凭借书院以传播其学术思想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成为书院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与会讲之制作为学术交流活动的形式有别,讲会之制实质上是一种学术团体组织。黄宗羲《宋元学案东莱学案》载,南宋淳熙年间,在明州诸书院讲学的学者杨简、沈涣、吕祖俭、袁燮等人,组织举办了学术交流组织四明讲会,不仅活跃了书院的教学活动,更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在如何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方面,书院教育强调弘扬义理之学、修养之道,以人格教育、繁荣学术、人才养成、传授知识为培养模式。

      历代教育大师在大力倡办书院教育的实践中,都明确反对把书院办成攫取功名利禄的名利场,反对把专攻科举考试所需的文辞之学作为教学重点,而主张放法古代圣贤教学为先的办学理念,把造就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济国之才作为培养目标。如南宋学者张械明确反对把科举利禄之学作为书院办学育人的指导思想。朱熹也说: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只为科举计,他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学规,虽然要求书院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把维护统治秩序的纲常伦理作为书院教育的方针,但同时更明确反对把务记览、为词章、钓名声、取利禄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的育人准则。针对官学和科举诱导士子忘本逐末、怀利去义的积弊,他强调书院教育应注重人格教育,提倡言行一致、克己为人、道德自律、修身养性等。

      *书院教育注重弘扬中华民族正心诚意、修身为本,讲求经世致用、学术创新等优良品德和传统精神,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书院文化不仅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泯灭的作用。

      (选自201 5年3月4日《*社会科学报》张熙惟《古代书院中的传统文化精神》,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书院教育的谠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书院教育大多因师因学确立各自的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招生及授课形式。

      B.书院教学的主要环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堂授课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斋舍自学环节。

      C.书院教学场所是讲堂和斋舍,教学方式是老师启发辅导、学生读书自学。

      D.各书院教育的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一般都包含经、史、诗、文、数等内容。

      E.书院教育都重视展礼教育,以达到培养崇圣尚礼精神的目的。

      13.下列说法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书院教育中形成的会讲制与讲会制,影响了书院的体制,也影响了官学。

      B.历代教育大师们在办学实践中都反对把书院办成追名利进官场的名利场。

      C.古代书院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经世济国之才。

      D.宋代朱熹坚持人才必须为皇朝政治服务,不能冒犯纲常伦理秩序的观点。

      14.请概括文中书院教育中会讲制与讲会制的不同点。 (4分)

    [阅读全文]...

2022-01-24 21:36:40
  • 关于江南庭院的古诗55句

  • 江南,经典
  • 描写庭院的古诗词

      1、西江月

      作者:朱敦儒

      淡淡薰风庭院,青青过雨园林。铜驼陌上旧莺声。今日江边重听。

      落帽酒中有趣,题桥琴里无心。香残沈水缕烟轻。花影阑干人静。

      2、破阵子

      作者:晏几道

      柳下笙歌庭院,花间姊妹秋千。记得春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谁寄小莲。

      绛蜡等闲陪泪,吴蚕到了缠绵。绿鬓能供多少恨,未肯无情比断弦。今年老去年。

      3、蝶恋花

      作者:谭献

      庭

      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鬓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

      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轻躯愿化车前草。

      4、临江仙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浪淘沙——【唐】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相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虞美人——【宋】苏轼

      深深庭院清明过,桃李初红破。

      柳丝搭在玉阑干,帘外潇潇微雨、做轻寒。

      晚晴台榭增明媚,已拼花前醉。

      更阑人静月侵廊,独自行来行去、好思量。

      念奴娇——【宋】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临江仙——【宋】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浣溪沙——【宋】李清照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水龙吟——【宋】陆游

      樽前花底寻春处,堪叹心情全减。

      一身萍寄,酒徒云散,佳人天远。

      那更今年,瘴烟蛮雨,夜郎江畔。

      漫倚楼横笛,临窗看镜,时挥涕、惊流转。

    [阅读全文]...

2022-01-22 16:00:12
  • 与读书有关的古诗

  • 读书
  •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昨日海棠开,今朝燕子来,

      偶行沙际去,确傍柳荫回。

      酒是治愁药,书是引睡媒。

      吾生不乏此,外物信悠哉。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读书之乐乐无穷,春夏秋冬乐其中。

      风雨霜雪频相戏,合窗展卷自从容。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 陆 游

      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阅读全文]...

2021-12-31 17:42:58
  • 古诗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 古诗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古诗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是一首七言律,作者是宋代非常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内容主要是歌咏竹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原文:

      作者: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翻译

      一条小路周围竹丛浓密显得寂静萧疏,这里在座的人都感到十分凉爽。残落的.阴凉时间并不是很长。人们怜惜竹子的直节生来就劲挺,我自己认为有高超的才能,老了也更加刚直不阿。曾经和蒿藜一起经历雨露,最终随着松柏经历到冰霜。烦请你能够爱惜那些根株还在的竹子,要乞求乐官学*凤凰。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注音:

      yī jìng sēn rán sì zuò liáng ,cán yīn yú yùn qù hé zhǎng 。

      rén lián zhí jiē shēng lái shòu ,zì xǔ gāo cái lǎo gèng gāng 。

      céng yǔ hāo lí tóng yǔ lù ,zhōng suí sōng bǎi dào bīng shuāng 。

      fán jun1 xī qǔ gēn zhū zài ,yù qǐ líng lún xué fèng huáng 。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赏析:

      古往今来,咏竹诗是祖国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竹林是诗歌的源泉,许多著名诗人均热爱竹林,承受竹林的恩泽。写下丰富多彩的咏竹诗,流传我国诗坛。

      个人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1058年(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宋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章事。1074年(熙宁七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1076年(熙宁九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执政期间,曾与其子王雱及吕惠卿等注释《诗经》、《尚书》、《周官》,时称《三经新义》。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注释

      ⑴森然:竹丛浓密貌。

      ⑵直节:直干有节。唐人钱起《裴侍郎湘川回,以青竹筒相遗,因而赠之》:“楚竹青玉润,从来湘水阴。缄书取直节,君子知虚心。”徐夤《山阴故事》:“爱竹只应怜直节,书裙多是为奇童。”

      ⑶伶伦:相传为黄帝时人,乐器的发明者。《汉书·律历志》:“黄帝使伶纶,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之解谷生,其窍厚均者,断两节间而吹之,以为黄钟之音。制十二篇(筒),以听凤之鸣,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比黄钟之音,而皆可以生之,是为律本。”柳宗元《清水驿丛竹天水赵云余手种一十二茎》:“只应更使伶伦见,写尽雌雄双凤鸣。”

    [阅读全文]...

2022-04-02 15:42:02
  • 关于读书的古诗

  • 读书,励志
  • 1、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2、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3、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谢逸《送董元达》

    4、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5、吾生如蠹鱼,亦复类熠燿。一生守断简,微火寒自照。区区心所乐,那顾世间笑。闭门谢俗子,与汝不同调。——陆游《灯下读书戏作》

    6、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7、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枚《随园诗话·补遗》

    8、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于鹄《题邻居》

    9、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翁森《四时读书乐·秋》

    10、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1、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12、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汪莹《示儿》

    1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14、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欧阳修《画地学书》

    15、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读山海经》

    1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17、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18、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19、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20、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

    21、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2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23、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24、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25、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劝学》

    2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7、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28、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29、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王贞白《白鹿洞诗》

    3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于谦《观书》

    31、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诗》

    32、三年不读南朝史,琐艳浓香久懒熏。偶有遁逃聊学佛,伤於哀乐遂能文。忏除绮语从居易,悔作雕虫似子云。忧患百经未闻道,空阶细雨送斜曛。——康有为《澹如楼读书》

    33、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陆九渊《读书》

    34、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35、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36、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37、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陆九渊《读书》

    38、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陆游《读书》

    39、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颠。——陆游《寒夜读书》

    40、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陶渊明《和郭主簿二首》

    41、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陆游《读书》

    42、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翁森《四时读书乐·春》

    43、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44、老去无他嗜,书中有独欣。月窗鸡喔喔,霜野犬狺狺。虽叹吾何适,犹尊昔所闻。从今倘未死,一日亦当勤。——陆游《寒夜读书》

    45、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孟郊《劝学》

    46、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苏轼《和董传留别》

    47、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王建《寄旧山僧》

    48、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4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于谦《观书》

    50、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51、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阅读全文]...

2021-12-18 15:35:54
描述书院的古诗 - 句子
描述书院的古诗 - 语录
描述书院的古诗 - 说说
描述书院的古诗 - 名言
描述书院的古诗 - 诗词
描述书院的古诗 - 祝福
描述书院的古诗 - 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