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咏鹅的古诗及注释的文字专题页,提供各类与咏鹅的古诗及注释相关的句子数据。我们整理了与咏鹅的古诗及注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以各种维度呈现供您参考。如果咏鹅的古诗及注释未能满足您的需求,请善用搜索找到更适合的句子语录。
咏鹅诗词翻译及注释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鹅诗词翻译及注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咏鹅
朝代:唐代
作者:骆宾王
原文: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及注释
译文鹅呀,弯曲着脖子对天高歌。一身雪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澈的水波。
注释
①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②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
③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④拨:划动,拨开。...
《咏鹅》诗改文作文
盛夏时节,天气闷热,树木茂盛,绿叶如茵,草木碧绿的身影倒映在水中。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出现了大小不一的波纹,翠绿的荷叶也随着水波浮动,这真是一派美丽的风光啊!
七岁的骆宾王在湖边聚精会神地读书写字,忽然,从远处传来了“嘎嘎”的叫声,抬头向远处看,有一群大白鹅大摇大摆地走过来,好像在说“我是这里的老大,你们都得听我的。”
这群大白鹅一身雪白的羽毛,头上带着小帽子,橙色的嘴巴,还有那一双像船桨的脚掌,在水里游得可欢了。有两只大白鹅弯着长长的脖子“嘎嘎”地叫着,好像对着天空在唱歌,抒发自己愉悦的心情。还有两只大白鹅,一个跑,一个追。在湖里快乐地追逐。骆兵王当时按这个情景写了一诗首诗,名叫“咏鹅”,全诗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个七岁的小孩子,写的诗都这么好,我们都十二岁了,更应该努力读书,奋发向上才是。
咏鹅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1、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了解鹅基本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活动准备
电子大书、古诗朗诵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出示电子大书)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呢?鹅是什么样子的?这里有几只漂亮的大白鹅,它们在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这些大白鹅,在绿绿的水面上,伸着脖子欢叫,红红的脚掌在水里划动,它们非常开心。有个小诗人叫骆宾王,他很喜欢鹅,他看到这幅美丽情景,就写下了《咏鹅》这首诗。
二、学*古诗。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教师解释古诗含义,帮助幼儿重点理解词汇“项”“浮”“拨”的含义。——师:咏鹅就是用诗词来赞美鹅。
——师:你们知道鹅是怎么叫的吗?对,古诗中三个“鹅”是白鹅的欢叫声。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
——师:“曲项向天歌”中的.“项”指脖子,这句古诗是说,白鹅弯曲着脖子仰天欢叫。
——师:白鹅的毛是什么颜色的?湖水是什么颜色的?“白毛浮绿水”中的“浮”是指白鹅洁白的身体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嬉戏。
——师:“红掌拨清波”,“拨”是指划水,这句古诗是说白鹅红红的脚掌波动着清清的水波。
3、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再次欣赏古诗。
4、教师带领幼儿学念古诗。
三、表演古诗。
——教师给古诗加上优美的动作,请幼儿边做边念古诗。
——教师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请幼儿一起配乐表演古诗。
活动应变
本次活动可以放在活动“颜色在哪里——动物的外衣”后进行。
活动延伸
美术活动:用白色水粉在黑色纸上用写2的方式添画成白鹅。
区角活动
语言区:投放白色袜子制作的白鹅,让幼儿将白袜子套手上扮成白鹅进行古诗朗诵。
表演区:投放白鹅头饰,鼓励幼儿戴头饰表演古诗。
环境创设
主题墙展示区:张贴鹅的图片或幼儿绘画的白鹅。
咏鹅古诗释文
在*凡的学*、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咏鹅古诗释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鹅
唐代: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译文
白天鹅啊白天鹅,脖颈弯弯,向天欢叫。
洁白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红红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注释
1.曲项:弯着脖子。歌:长鸣。
2.拨:划动。
创作背景
小时候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鉴赏
诗第一句连用三个“鹅’字,这种反复咏唱方法使用,表达了诗人对鹅热爱,增强了感情上效果。
第二句写鹅鸣叫神态,给人以声声入耳之感。鹅声音高亢嘹亮,一个“曲”字,把鹅伸长脖子,而且仰头弯曲着嘎嘎嘎地朝天长鸣形象写得十分生动。这句先写所见,再写所听,极有层次。
以上是写鹅在陆地上行进中情形,下面两句则写鹅群到水中悠然自得游泳情形。小诗人用一组对偶句,着重从色彩方面来铺叙鹅群戏水情况。鹅儿毛是白,而江水却是绿,“白”“绿”对照,鲜明耀眼,这是当句对;同样,鹅掌是红,而水波是青,“红”“青”映衬,十分艳丽,这也是当句对。而两句中又“白”“红”相对,“绿”“青”相对,这是上下对。这样,回环往复,都是对仗,其妙无穷。
在这组对偶句中,动词使用也恰到好处。“浮”字说明鹅儿在水中悠然自得,一动不动。“拨”字则说明鹅儿在水中用力划水,以致掀起了水波。这样,动静相生,写出了一种变化美。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38—684),汉族,字观光,生于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他的名字和表字来源于《易经》中的观卦:“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骆宾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例如,“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据《唐诗三百首新注》记载,骆宾王,婺州义乌人。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及任侍御吏,又因贼罪下狱,他在诗文中则力辨其冤。出狱后,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意。睿宗文明(684)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敬业失败,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甚至说在灵隐寺为僧。其一生行迹,颇为诡奇,也*于纵横家。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咏柳》古诗的意思及注释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翻译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5.裁:裁剪。
6.似:如同,好像。
《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杂诗》古诗原文及注释,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介绍】
《杂诗》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7卷第37首。
【原文】
杂诗
作者:唐·王维
朝因折杨柳,相见洛阳隅。
楚国无如妾,秦家自有夫。
对人传玉腕,映烛解罗襦。
人见东方骑,皆言夫婿殊。
持谢金吾子,烦君提玉壶。
【注释】
1、折杨柳:古典诗文中言及折杨柳,多称欲以之送别,或欲以之寄托别后的思念之情。
2、城:全诗原作“阳”。
3、“秦家”句:汉乐府《陌上桑》:“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4、传玉碗:指男子用玉碗盛酒,递送给女子。“碗”全诗原作“腕”。
5、竹:全诗原作“烛”。襦:短袄。
6、“人见”二句:《陌上桑》叙罗敷盛夸其夫曰:“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7、“持谢”二句:辛延年《羽林郎》:“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持谢,犹言奉告。金吾子,胡姬对贵家豪奴的称呼。提玉壶,指提上玉壶离开。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ó 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繁体对照】
【雜詩】王維
朝因折楊柳,相見洛陽隅。
楚國無如妾,秦家自有夫。
對人傳玉腕,映燭解羅襦。
人見東方騎,皆言夫婿殊。
持謝金吾子,煩君提玉壺。
原文:
《咏柳》(唐、贺知章 )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2.妆:装饰,打扮。3.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4.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5.裁:裁剪。6.似:如同,好像。
译文: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第一句写树,将树拟人化,让人读时能感觉出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
作者简介:
贺知章(公元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朝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市)人,少时就以诗文知名。唐武后(武则天)正圣元年(695)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 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作品大多散佚,现仅存二十首。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咏鹅古诗
在学*、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咏鹅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开篇先声夺人,"鹅!鹅!鹅!"写出鹅的声响美,又通过"曲项"与"向天"、"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的对比写出鹅的线条美与色彩美,同时,"歌"、"浮"、"拨"等字又写出鹅的动态美,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将鹅的形神活现而出。
诗人把在碧波中嬉戏鸣叫的白鹅那种活泼悠然的神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拍案叫绝。相传这首诗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
原文: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注释:
1、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项:颈的后部。
3、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赏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人(今浙江义乌)。唐初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更多骆宾王的诗:
1、《过张*子墓》
西鄂该通理,南阳擅德音。
玉卮浮藻丽,铜浑积思深。
忽怀今日昔,非复昔时今。
日落丰碑暗,风来古木吟。
惟叹穷泉下,终郁羡鱼心。
2、《在狱咏蝉(并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
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
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
发声幽息,有切尝闻,
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
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之已奏;
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登黄鹤楼古诗带拼音及注释
《登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登黄鹤楼古诗带拼音及注释,希望有所帮助!
拼音版
xī rén yǐ chéng huáng hè qù cǐ dì kōng yú huáng hè lóu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huáng hè yí qù bù fù fǎn bái yún qiān zǎi kōng yōu yōu
黄 鹤 一 去 不 复 返,白 云 千 载 空 悠 悠。
qíng chuān lì lì hàn yáng shù fāng cǎo qī qī yīng wǔ zhōu
晴 川 历 历 汉 阳 树,芳 草 萋 萋 鹦 鹉 洲。
rì mù xiāng guān hé chù shì yān bō jiāng shàng shǐ rén chóu
日 暮 乡 关 何 处 是,烟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作品《黄鹤楼》为第一。”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文学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作品《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作品《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作品《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作品《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
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此外,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或词组的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双声词组,“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赠范晔》古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体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赠范晔》古诗原文注释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注释:
驿使:古代驿站传递公文、书信的使者。
陇头: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聊:姑且。
一枝春:此处借代一枝花。春:梅。
赏析:
古时赠友诗无数,陆凯这一首以其短小、*直独具一格,全诗又似一封给友人的书信,亲切随和,颇有情趣。
诗的开篇即点明诗人与友人远离千里,难以聚首,只能凭驿使来往互递问候。而这一次,诗人传送的不是书信却是梅花,是可见得两个之间关系亲密,已不拘泥形式上的情感表达。一个“逢”字看似不经意,但实际上却是有心;由驿使而联想到友人,于是寄梅问候,体现了对朋友的殷殷挂念。如果说诗的前两句直白*淡,那么后两句则在淡淡致意中透出深深祝福。江南不仅不是一无所有,有的正是诗人的诚挚情怀,而这一切,全凝聚在小小的一枝梅花上。由此可见,诗人的情趣是多么高雅,想象是多么丰富。“一枝春”,是借代的手法,以一代全,象征春天的来临,也隐含着对相聚时刻的期待。联想友人睹物思人,一定能明了诗人的慧心。
这首诗构思精巧,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用字虽然简单,细细品之,春的生机及情意如现眼前。
翻译/译文
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
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于是写下这首诗。
古今吟咏岭梅诗词不下千章,最早的是晋代陆凯《赠范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直隶南雄州志》载,南雄城南有寄梅驿,即取折梅逢驿使诗语。该驿曾经宋绍兴知州李岐重修。清道光知州戴锡纶有《寄梅驿》诗云:“一枝春可当人情,投赠南州艳此清。妙是不登供帐例,香风千古被征行。”
陆凯是三国时人。《三国志.陆凯传》载:“陆凯,字敬风,吴郡吴人也。丞相逊族子也。黄武初为永兴诸暨长,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领兵虽统军众,手不释书。……赤乌中除儋耳太守,讨珠崖,斩获有功,迁为建武校尉。”又《三国志.孙权传》载:“赤乌四年秋七月,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以兵三万讨珠崖儋耳。”
这首诗当是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时所作。他在戎马倥偬中登上梅岭,正值岭梅怒放,立马于梅花丛中,回首北望,想起了陇头好友范哗,又正好碰上北去的驿使,就出现了折梅赋诗赠友人的一幕。他那“虽统军众,手不释书”的儒将风度跃然出现在读者眼前。
《赠范哗》寥寥2 0字,简朴中道出了真挚的友情,*淡中显出了高雅的意境。“一枝春”作为梅花的象征,向人们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来临,祝愿人们的美好祈望定能实现。
范晔是谁?南北朝刘宋时有个编写《后汉书》的范晔,但他距三国*200年,肯定不是这个范晔,而是三国另一个范晔。有的人则认为范哗是刘宋时的范哗,而陆凯不是三国吴的陆凯,而是刘宋时的另一个陆凯。熟是熟非,有待考证。
陆凯这首诗不过二十个字,却包含无限的诗趣和感情。当陆凯怀念范晔的时候,为了表达高洁与纯挚的感情,特地折取一枝梅花,托传递书物的'信使带给范晔,所谓陇头人,因为范晔时在陕西长安,陇山在陕西陇县,所以用陇头人以代。不言而喻,陆凯折花遥赠之地是江南,江南的梅花是驰名于世的。隐居西湖的林逋有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正是江南梅花神韵的写照。江南是文物之邦,物丰文萃,但陆凯认为别的礼物不足以表达他对范晔的情感,所以说江南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堪以相赠,唯有先春而至为报春讯的梅花是最适当的,因而遥遥千里,以寄思慕之情,而梅花也象征他们之间的崇高友谊。大概人陆凯赠诗开始,“一枝春”就成为梅花及赠别的代称了。可见影响的深远。唐宋以下历代诗人都有类似的吟咏,刘克庄写道:“轻烟小雪孤行路,折滕梅花寄一枝”,是袭取了陆凯的意境;高启写道:“无限春愁在一枝”,是套用了陆凯诗以寄托感情。后来连唱曲的词牌也取了《一枝春》的曲名。《武林旧事》就曾记有一段故事:“除夕,小儿女终夕嬉戏不寐,谓之守岁,守岁之词虽多,极难其选,独杨守齐《一枝春》最为*世所称。”可见一首小诗也有传世的艺术魅力。它的艺术美在于朴素、自然而又借物寄喻,在特定的季节,特定的环境,把怀友的感情,通过一种为世公认具有高洁情操的梅花表达出来,把抽象的感情与形象的梅花结为一体了。
小池古诗注释及赏析
在日常学*、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池古诗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古诗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杨万里写诗主张师法自然,他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常用清新活泼的笔调,*易通俗的语言,描绘日常所见的*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纵即逝的变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画面,因而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咏鹅的古诗及注释
咏蝶的古诗注释
古诗咏春的注释
古诗《咏柳》的注释
咏萤唐周繇古诗的注释
古诗山村咏怀的注释
咏柳的古诗注释意思
朗诵古诗咏柳的注释
古诗词咏梅的注释
古诗葵的注释
古诗马的注释
月的古诗及注释
古诗里的注释
注释喜的古诗
风的古诗注释
月古诗的注释
古诗的释义就是注释吗
春的古诗注释
冬的古诗注释
古诗元夕的注释
冬柳古诗的注释
古诗将母的注释
滞雨古诗的注释
元夕古诗的注释
带注释的长古诗
蒹葭古诗的注释
古诗带注释的诗
春庄古诗的注释
牧竖古诗的注释
气巧古诗的注释